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
•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 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 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⑥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 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 ⑦廨(xi ):官署。 • ⑧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 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 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 里巷的门。
译文

• 周子居①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 则鄙吝③之心已复生矣。” •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 人。 •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 人。 •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常说:" 我只要一段 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 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注释
•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 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 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 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 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 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 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 有什么不应该呢?"
译文
•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 (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 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 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 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全文【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书摘天下)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

《世说新语》全文(识鉴、赏誉)识鉴第七1、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2、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3、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

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

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可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尔,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4、晋宣武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

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

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

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5、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6、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我老,不见其大耳!”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10、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世说新语》识鉴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识鉴 作者:刘义庆 曹公少时见乔⽞,⽞谓⽈:“天下⽅乱,群雄虎争,拨⽽理之,⾮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孙相累。

” 曹公问裴潜⽈:“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使居中国,能乱⼈,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为⼀⽅之主。

” 何晏、邓扬、夏侯⽞并求傅嘏交,⽽嘏终不许。

诸⼈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夏侯太初⼀时之杰⼠,虚⼼于⼦,⽽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夏侯太初,志⼤⼼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覆国之⼈。

何晏、邓扬有为⽽躁,博⽽寡要,外好利⽽内⽆关籥,贵同恶异,多⾔⽽妒前。

多⾔多衅,妒前⽆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亲⾃临幸,悉召群⾂。

⼭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孙、吴⽤兵本意。

遂究论,举坐⽆不咨嗟。

皆⽈:“⼭少傅乃天下名⾔。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

时⼈以谓⼭涛不学孙、吴,⽽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 王夷甫⽗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祜、尚书⼭涛。

夷甫时总⾓,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不当如王夷甫邪?”⽺祜⽈:“乱天下者,必此⼦也!” 潘阳仲见王敦⼩时,谓⽈:“君蜂⽬已露,但豺声未振⽿。

必能⾷⼈,亦当为⼈所⾷。

⽯勒不知书,使⼈读汉书。

闻郦⾷其劝⽴六国后,刻印将授之,⼤惊⽈:“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留侯谏,乃⽈:“赖有此⽿!” 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此⼉有异,顾吾⽼,不见其⼤⽿!” 刘越⽯云:“华彦夏识能不⾜,强果有余。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目录:
1.德行第一
2.言语第二
3.政事第三
4.文学第四
5.方正第五
6.雅量第六
7.识鉴第七
8.赏誉第八
9.品藻第九
10.规箴第十
11.捷悟第十一
12.夙惠第十二
13.豪爽第十三
14.容止第十四
15.自新第十五
16.企羡第十六
17.伤逝第十七
18.栖逸第十八
19.贤媛第十九
20.术解第二十
21.巧艺第二十一
22.宠礼第二十二
23.任诞第二十三
24.简傲第二十四
25.排调第二十五
26.轻诋第二十六
27.假谲第二十七
28.黜免第二十八
29.俭啬第二十九
30.汰侈第三十
31.忿狷第三十一
32.谗险第三十二
33.尤悔第三十三
34.纰漏第三十四
35.惑溺第三十五
36.仇隙第三十六。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3)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3)全文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3)全文(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①。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②,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注释】①石勒:东晋时代后赵的君主,羯族人,起兵反晋室,公元319 年自称赵王。

后来攻占了晋朝淮水以北大片土地。

到330 年又自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

②郦食其(l y jī):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

按:楚汉之争,项羽把刘邦困在荣阳,丽食其献计大封战国时代六国的后代,想以此壮大自己的势力,阻挠项羽的扩张。

刘邦马上下令刻印章,准备加封。

【译文】石勒不识字,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

他听到郦食其(书摘天下)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①。

祖太保曰②: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注释】①神衿:胸襟。

②祖太保:指卫玠的祖父卫玠,晋武帝时官至太保。

【译文】卫玠五岁时,襟怀可爱。

祖父卫玠说:这孩子与众不同,只是我老了,看不到他将来的成就了!(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馀①。

【注释】①华彦夏:华轶,字彦夏,任江州刺史,甚得士人欢心,心忧天下,只因不从晋元帝命令,被害。

【译文】刘越石说:华彦夏见识、才能不足,倔强、果敢则有余。

(10)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①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②,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③!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④。

【注释】①张季鹰: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

他在洛阳当官,看到当时战乱不断,就借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

齐王:司马冏(jiǒng),封为齐王。

晋惠帝时任大司马,辅政,日益骄奢。

公元302 年,在诸王的讨伐中被杀。

东曹:官名。

主管二千石长史的调动等事。

②苑菜羹:《晋书张翰传》作苑菜、薄羹,与鲈鱼脍并为吴中名菜。

薄羹,参看《言语》第26 则注②的苑羹。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中(2)内集: 家庭聚会(3)儿女:子侄辈(4)讲论文义:谈论诗文(5)俄而: 不久,不一会儿。

(6)骤: 急,紧。

(7)欣然: 高兴的样子(8)何所似: 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9)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未若:倒不如。

(12)因: 凭借。

(13)即:是(14)无奕女:指谢道提(y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15)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报,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嘉的.长子(2)陈太丘:陈(shi),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 古地名(3)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阅读及翻译识鉴第七【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

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通行本6卷36篇。

有梁刘孝标注本。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创作背景《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

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

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3]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

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

”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

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

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

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4]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原文注释及翻译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尽管有时候这样也不一定正确,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

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

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

例如第16 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

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白话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白话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白话世说新语识鉴第七识鉴第七识鉴,指识见高明,能够洞察事物,鉴别人物,往往带有预见性。

一曹操少年时见到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在战乱中,各路英雄,互相争夺,拨乱反正,不是你,还有谁?不过,你是乱世的英雄,太平盛世的奸贼。

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富贵,让我把子孙托付给你吧!”二曹操问裴潜说:“你以往在荆州与刘备共处,你以为刘备才能如何?”潜说:“倘若刘备在中原,只能扰乱人民,不能治理;如果在边远险阻地方,足够做一个独当一面的霸主。

”三何晏、邓飏、夏侯玄都愿意结交傅嘏,但嘏没有答应,他们就通过荀粲去致意,粲对嘏说:“夏侯太初是一时的豪杰,倾心于你,你却不愿意,(我看)合作是件好事,事业就会成功。

不合将会产生嫌隙。

两位贤人和穆相处,是国家的幸福,这就是蔺相如所以甘居廉颇之下的原因。

”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大心力不足,能够取得虚名,真是所谓利口倾覆国家的人。

何晏、邓飏,有所作为,但是过于急躁,而且博而寡要,又好财货不知节制。

喜欢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排斥异己,爱说话,却嫉妒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多说话就多召祸,嫉妒别人就孤立了自己。

依我看来,这三位都是败坏道德的人。

远远地离开他们,尚且怕遭到祸患,哪里敢去亲近他们呢!”他的话后来都灵验了。

四晋武帝在宣武场讲武,目的是想偃武修文,所以亲自光临,并召集朝廷全体官员,山涛认为这样做不恰当。

因此对几位尚书讲述古代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从而探讨其中的道理。

座上的人听后,无不叹赏。

大家都说:“山少傅一席话,是天下的名言。

”以后八王骄奢凶横,构成祸患,以致寇盗处处啸聚。

地方政权由于没有武备,无法制服,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形势发展)都如山涛所言。

正因其如此,当时的人都说:“山涛虽不学孙吴兵法,却与孙吴所阐明的大道理暗暗相通。

”王夷甫也叹息说:“山公与大道暗合。

”五王衍的父亲王乂,做平北将军,有公事命令儿子去办理,有人不同意,却无法阻止。

其时,王衍在京师,坐车去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古诗词文赏析之典籍《世说新语·识鉴》第1-10则

古诗词文赏析之典籍《世说新语·识鉴》第1-10则

古诗词文赏析之典籍《世说新语·识鉴》第1-10则《世说新语·识鉴》第1-10则《识鉴》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七门,共28则。

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

第一则【原文】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注释】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治世:太平盛世。

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累:牵累。

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

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第二则【原文】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注释】裴潜:字文行,曾避乱荆州,投奔刘表,刘备也曾依附刘表,曹操指的就是这事。

居中国:占有中国,指处在京都的统治地位上。

乘边:驾御边境,即指防守边境。

方:地区。

【译文】曹操问裴潜道:“你过去和刘备一起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干怎么样?”裴潜说:“如果让他治理国家,会扰乱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卫边境,防守险要地区,就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首脑。

”第三则【原文】何晏、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

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

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禽,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释】“何晏”句:何晏等三人是三国时魏人,在当时名位都很高,后来都先后被司马氏杀害。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上)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上)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上)《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陈蕃尊重贤才【原文】陈仲举[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登车揽辔[2],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3]太守,至,便问徐孺子[4]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6],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1]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

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2]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

这里指走马上任。

[3]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

[4]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5]廨(xiè):官署,衙门。

[6]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译文】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

他初次做官,就立志刷新国家政治。

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

"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

我尊敬贤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评析】周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出自《古文尚书·武城篇》。

周武王秉承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陈蕃则以武王为榜样,他也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去做官,因为他知道贤人是群众的民意代表,访贤举能,才能显出一个领导者的亲民态度。

而且作为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以及贤达人士的辅佐,于是陈蕃在刚刚赴任还没有进入府署前,就想先向隐居的徐稚表示慰问,也向别人明示自己尊重贤才的心意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

再往后,陈蕃对徐稚也一直彬彬有礼,并仿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一个坐榻,等徐稚走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

周乘仰慕黄宪【原文】周子居[1]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心已复生矣。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识鉴第七【原文】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

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

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上)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上)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上)《世说新语》封面内容概述《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

他所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世说新语》的编撰,不过起主导作用的当然还是刘义庆本人。

作品目录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文学第四方正第五雅量第六识鉴第七赏誉第八品藻第九规箴第十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自新第十五企羡第十六伤逝第十七栖逸第十八贤媛第十九术解第二十巧艺第二十一宠礼第二十二任诞第二十三简傲第二十四排调第二十五轻诋第二十六假谲第二十七黜免第二十八俭啬第二十九汰侈第三十忿狷第三十一谗险第三十二尤悔第三十三纰漏第三十四惑溺第三十五仇隙第三十六所渉士族表一级士族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温县司马氏代表人物: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攸司马炎-司马睿-司马昱-司马德文吴郡孙氏代表人物:孙皓二级士族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龙亢桓氏代表人物:桓彝-桓温-桓冲-桓豁-桓玄-桓振陈郡殷氏代表人物:殷羡-殷浩-殷仲文陈郡谢氏代表人物:谢鲲-谢尚,谢安,谢玄(非一系)新野庾氏代表人物:庾亮-庾皇后-庾冰-庾翼三级士族陈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陈郡袁氏高平郗氏代表人物:郗鉴-郗愔-郗超泰山羊氏代表人物:羊祜-羊孚一级士族:(表明该家族自始至终百年来一直是繁荣的世族)代表人物。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译文识鉴作者:刘义庆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

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

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世说新语·识鉴

世说新语·识鉴

世说新语·识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

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

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

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

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

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

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危急的时刻,如果这时突然出现危险情况,一些人可能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机智的人会迅速适应环境并思考化险为夷的办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冷静的对待这种情况,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才是最好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赏析这篇文章吧。

【题解】捷悟指迅速领悟。

本篇记载几个对人、对事物快速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的事例。

突然遇到一件意外的事,在常人尚未理解之时,能根据人或事物的特点、出现环境、当时的诸多条件等等来综合分析,做出判断,这就是一种悟性。

培养这种能力,有可能对付突发事件。

例如第2 则记曹操在一杯酪的盖头上题个合字,杨脩看到这里没有用合字的条件,于是从该字的组成部分看出是公教人啖一口也。

有时突然出现危险情况,一些人可能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机智的人会迅速适应环境并思考化险为夷的办法,第5则正是反映出当局者迷和旁观者清这两种情况。

但是篇内所记,有一些事情跟捷悟似未可等同看待。

例如第6 则记桓温欲夺郗愔兵权,郗愔没体会到这点,而他儿子在桓温手下任参军,明白桓温的想法。

这看来是朝夕观察的结果,而非捷悟所致。

第7 则所记的更是有意捉弄人家,跟捷悟无关。

(1)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①。

杨见,即令坏之。

既竟,曰:门中‘活’,‘阔’字。

王正嫌门大也②。

【注释】①杨德祖:杨脩,字德祖,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簿,有才学,有悟性。

后来被曹操杀害了。

相国:指丞相。

汉代有时设相国,有时设丞相。

这里指相国府。

榱桷(cuījué):椽子。

②王:指魏王曹操。

【译文】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

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

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

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①。

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注释】①饷: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
(21)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①: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注释】①妓:歌女、舞女。

按:谢安石隐居会稽郡的东山时,常和王羲之等纵情山水,每次出游,都带着歌舞伎。

简文:谢安隐居时,简文帝司马昱尚未登位,仍任丞相。

【译文】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舞女,简文帝说:安石一定会出山,他既会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22)郗超与谢玄不善。

荷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①。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②。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③。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④。

【注释】①问晋鼎:指篡夺晋室政权。

传说夏代铸九鼎:后来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成了传国之宝。

《左传桓公三年)载,楚王出征,到达周朝境内,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以表示要夺取周朝的天下。

梁、歧: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 年),(书摘天下)前秦苻坚攻占梁州、益州。

歧,可能是益字之误,也可能是指歧山。

到公元379 年,荷坚南犯,沿淮水的各郡县多沦陷。

公元383 年又大举南侵,企图灭晋,因此有淝水之战。

所说虎视淮阴,即此期间事。


阴,具名,属徐州广陵郡,在今江苏省淮安县西北。

②间:悄悄地;私下里。

③吾昔句:谢玄曾被桓温召去任军府的属宫,后乘调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

荷坚南侵时,谢安推荐他,当时中书侍郎郗超认为谢玄有才,不会辜负重任。

于是调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

后连破符坚军队,直至淝水之战,大败荷坚。

郗超在桓温任征西大将军时也任军府的属官。

后来桓温升任大司马,他又调为参军。

履屐,都是鞋,这里比喻小事。

④元功:大功。

先觉:有预见。

【译文】郗超和谢玄不和。

这时,符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占据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

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符坚,人们私下里很有些不赞成的论调。

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

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得到适当安排。

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

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3)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

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

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

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①: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夏云为名②。

【注释】①厉色:神色严厉。

②君亲:君和亲,偏指君主。

发:出兵。

【译文】韩康伯和谢玄也没有深交。

谢玄北伐苻坚后,街谈巷
议都怀疑他会打败仗。

韩康伯说:这个人好名,一走能作战。

谢玄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曾经在大庭广众中声色俱厉他说:大丈夫率领千军进入决死之地,是为了报效君主才出征,不能再说是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