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回声》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回声》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回声》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鱼儿被鱼网困住,最终得到了老乌龟的帮助。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友善与互助的重要性。

该文既有情节发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培养学生的助人精神。

三、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友善与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回声》,多媒体课件,小鱼和老乌龟的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

六、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适合课文的音乐,让学生背上课文标题和开头的1-2段。

2.导入新课(10分钟)老师出示图片片段,引导学生联想片段情节。

如出示一只鱼网,让学生猜猜和鱼网有关的事情。

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3.认知新课(15分钟)教师导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

边读边解释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并选出一个代表为全组汇报。

5.总结讲解(10分钟)教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前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汇报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补充漏洞。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对友善和互助的意义进行思考和表达。

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八、课堂作业:1.背诵课文。

2.回答课堂问题。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回声》的教学设计

《回声》的教学设计

《回声》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回声》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回声》,让学生了解一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隐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回声》这篇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和风格。

2.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隐喻。

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

教学准备:1.课文《回声》的电子或纸质版。

2.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黑板。

3.学生讲解课文的PPT或手写笔记。

4.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忆或复习一下课文走读阶段的内容,比如主要人物、情节等。

2.提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名字《回声》有什么含义?学习(3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回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对这篇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回声》的主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3.各小组报告自己的主题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4.分析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学生观察和分析故事中出现的隐喻和象征符号,探讨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练习(30分钟):1.学生个人独立阅读《回声》,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2.学生在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和指导,撰写一篇读后感,包括对故事情节、主题和隐喻的理解和分析。

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并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他们的读后感,并相互交换听取和反馈。

1.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同题材或同风格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以拓展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学生可以选择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做一个文学作品分析报告,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评价:1.课堂讨论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学生总结和理解的连贯性。

3.学生撰写的读后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回声1

回声1

31、《回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感受语言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预习:在家动手做一做,把一块小石扔进水里时你看到了什么?或是在空房子里大叫自己的名字,你听到了什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时候,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地方,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啊?”然后有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

课前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们谈谈自己的体会吧!2、板书课题(声)。

3、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里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请自由读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

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来标明。

三、引导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1)小青蛙和妈妈在哪儿玩耍?(2)小青蛙为什么“叫”起来?(3)小青蛙为什么奇怪极了?2、指名读。

四、学习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1)青蛙妈妈捡起石子扔进河里,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段起什么样的作用?(2)被激起的波纹为什么会回来呢?(3)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又会怎么样?(4)石洞里真的有一只小青蛙吗?五、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你知道回声是什么了吗?六、作业布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因难的同学进步。

《回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回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回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echo classroom recording 2《回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回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回声》教学实录《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

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

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

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回声》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回声》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31 回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

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品读课文感悟回声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喊叫的片断。

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

师:“有一只小青蛙也听到了回声,他是在哪里听到的呢?回声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和这只小青蛙一起学习31课《回声》。

”师板书课题(要求:全体同学伸出小手跟随老师一起板书),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多种形式,乐中识字。

(一)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学法建议:1、画出相关语句,讨论交流:A、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B、小青蛙是在哪里听到这些声音的?2、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并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二)汇报交流学习效果:多种形式,循序渐进,乐中认字。

过渡:师评价:刚才的小组学习氛围很好,老师都很想参加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呢?1、出示带拼音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1)谁来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识记了这几个生字?(指名说,师随机评价)老师现在想简单的测试一下同学们刚才的学习效果,敢迎接老师的挑战么?(幻灯片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2)小组词语PK赛:全班同学从教室中间分为两大组,分别依次按幻灯片出示顺序朗读词语,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又对又快。

《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教案:《回声》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回声》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 学习如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2. 学会分析文章并进行文学评论。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示范;2. 学生个人阅读与理解;3. 学生小组讨论;4. 学生个人写作。

教学准备:1. 《回声》的课文原文;2. 学生阅读材料;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回声》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 阅读与理解学生个人阅读《回声》,并回答以下问题:1. 相互之间的回声有什么样的特点?2. 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回声和她的“影子”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3. 整个故事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寓意?Step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2. 故事中的情节有何特点?有何寓意?3. 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是如何体现的?Step 4 班级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展开讨论并互相交流意见。

Step 5 写作输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回声》的文章评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2. 对文章中的情节的分析;3. 对文章主题和寓意的解读;4. 对文章的评价和个人观点的表达。

Step 6 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指出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建议。

拓展训练:学生可尝试写一篇与《回声》相呼应的作文,探讨自己与周围人的互动与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教案:《回声》教材:《回声》是一篇由吉卜林所写的短篇小说,适合八年级以上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回声》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过听到或看到回声的经历?感受是怎样的?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阅读活动:1. 分发《回声》的文本,让学生独自阅读,并标记出他们认为重要或有趣的地方。

2.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他们的标记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学生们的观点和理解,并整理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角色分析活动: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主要角色,深入分析他们的形象和心理描写。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分析表,展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

文学鉴赏活动:1. 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描写等。

2. 学生通过个人或团队活动,选择他们认为最有趣或突出的修辞手法,解释其意义和效果。

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释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扩展活动:1. 让学生参考《回声》的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以“回声”为主题。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短篇小说,或以其他形式表达他们的创意,如绘画、音乐、戏剧等。

总结活动:1. 学生回顾他们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分享他们的收获和发现。

2.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拓展阅读推荐:其他关于回声和回音的文学作品,如经典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诗歌《回声的歌》等。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教师引入:回声,是一种神奇的声音,它将我们的话语和声音传递回来,像是一个隐藏的伙伴陪伴着我们。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篇充满想象与深意的短篇小说《回声》,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将发现这个回声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意义。

1. 阅读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力,我们将首先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份《回声》的文本。

《回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回声》一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探 究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 。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 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 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01
02
03
故事导入

重点
重点一
回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重点二
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三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回声的基本 概念,激活他们的前知,为后
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回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媒体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回声》一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中的物理概念。
02
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明白回声 在生活中的应用。
度。
情感态度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情感变化,是否对《 回声》主题产生兴趣和
共鸣。
合作与交流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 能与他人有效合作,是 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
教师反思
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 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 回声》主题。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31 回声 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31 回声 教学设计

31、回声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重点: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回声】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2、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出示:课题】。

3、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出示带音节生字:呱哩圈纹碰返】谁来读读第一个字?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下个字,谁来?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一起读!下个字,谁来?大家一起来试试!谁来读第五个字?请大家齐读。

最后一个字!谁来?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出示不带音节生字】自由试一试。

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儿开?4、读词语。

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出示:词语】。

你还会读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读这些词,如果你的同桌还读不准的,请你帮帮他!一起读读!5、了解“返回”最后一个词“返回”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吧!6.读词、句子(出示: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大家看【出示:一圈圈、波纹】,它们碰到一块儿了,你会读吗?这就是一圈圈波纹,一起读。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3、说说小青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听录音。学-1283079117.html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科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板书:探索科学知识。也希望同学们像小青蛙一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回声
一、教案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复习生字词。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圆圈、波纹、碰到、返回”等词语。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把回声教学的示意图做成PPT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
4、课件出示第四段,齐读。老师找到了一个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跳”你们还能找到吗?(捡、扔)青蛙妈妈把小石子扔进河里,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写河水的变化也用了三个动词:“激、碰、荡”。板画讲解青蛙妈妈说的话。找同学复述。
5、那么水的波纹和桥洞里的回声又有什么关系呢?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第五段。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引导学生读出亲切的语气)板画再来演示青蛙妈妈讲的道理。找学生复述。再分角色读这一段。课件出示填空题巩固回声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回声》这首诗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为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回声》一篇诗歌。

该篇诗歌共5个小节,内容主要描述了作者怀念祖国的美好景象,特别是那些自己亲自经历并感受到的美好事物。

作者在无法回到祖国的情况下,想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A. 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回声》这首诗歌,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B. 朗读及分段讲解逐段朗读与分析建议如下:第一小节寒窗苦读,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能通过自学或暗中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第二小节凛冬腊月时,作者怀念的是冬天在祖国弯弯曲曲的原野上行走、踩着积雪发出“啪、啪、啪”声响的情景。

这是祖国特有的美好景象。

第三小节亿万富翁,指作者在海外看到的金钱权势享乐的人,由于国外奢华生活,忽视了祖国实际的需要。

第四小节松柏矗立,描述了作者想象的祖国的景象。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国外,思念祖国,于是用诗歌来描绘祖国的美好。

第五小节意犹未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向往,以及缅怀逝去的革命先烈。

C. 学生自读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本篇诗歌,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D. 学生诵读分组,各小组自行分配诗歌内容,选择最佳的一个学生代表诵读诗歌。

诵读时,其他组员配合起来,为诵读者加油鼓劲。

E. 思考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现在哪里?2.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祝福?3.当你身处国外时,你想念祖国的哪些美好事物?F. 作文操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作文。

让学生实践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G.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会怎样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情感。

《回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1.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

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文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

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

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二.学情分析:1.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与情绪相关的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巧妙地运用用电教辅助教学,适时用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重视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故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朗读的积极性也也较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依然要以“读”为主线,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让学生自己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对话交流,进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3.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

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声波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回声的原理,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设计理念:1.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旨在是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学习,强调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太具备主体意识,教师必须培养和引导他们,创设发挥学生主题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回声》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回声》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回声》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案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对合唱、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的认识;2 、技能目标:感受音乐各要素所传达的信息,从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与音乐的共鸣,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体验“回声”效果并能运用力度的变化制造“回声”;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唤起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这种人类音乐精髓的情感共鸣,使其心灵得到美的洗礼和熏陶,加深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的艺术感受力,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2 、辨别齐唱与合唱、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的区别,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学生用课堂记录纸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部分一、准备活动:演唱歌曲《小瓜棚》,注意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播放教师在电子琴上事先录制好的多轨合成伴奏,教师指挥)。

二、谈话与讨论:课件播放两首合唱作品片段,同时出示作品标题1 、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有伴奏)2 、童声无伴奏合唱《牧歌》(师):音乐欣赏完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适时评价)现在老师有任务交给大家:1 、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对两个作品的感受2 、说出两首作品在演唱形式上的不同之处方法: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纸上,然后随机请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教师对结果应予以肯定,并面向全体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新课赏析部分一、听赏并为乐曲命名:播放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但不出示作品标题,请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意境的感受,写出个性化的标题。

二、复听《回声》并出示标题: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尼德兰)拉索曲三、深化与拓展:(师):《回声》这首无伴奏合唱创作于16 世纪,距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世界各国合唱音乐会的经典曲目,常演不衰。

你们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生):发表看法。

方法: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作品的演唱形式、旋律特点以及情绪、意境等方面分析,特别要注意从实际感受出发,说真话。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无伴奏合唱《回声》本曲创作于16世纪,作曲者拉索是尼德兰(在今日的比利时)作曲家。

这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曲。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轮唱形式,以一小型的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大型合唱组,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和谐而又富有色彩变化的和声更令人置身于群山幽谷中的感觉。

歌曲的歌词表现人与回声的对话,俏皮而有趣,赋予歌曲以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使人们领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乐和乐趣。

2管弦乐《羊肠小道》美国亚利桑那洲西北部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长达数百公里,深约千余米。

宽长数十千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为世界上罕见的奇观异景。

大峡谷以其另人心惊的突岩峭壁,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奔腾的汹涌急流,日出日落的色彩变幻,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

美国作曲家格罗非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雄伟壮观,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和灵感。

他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决定以音乐来表达大峡谷蕴涵的变化无穷的自然之美。

此后,他以10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大峡谷组曲。

本曲是其中的第三乐章,也是组曲中最著名的一个乐章。

乐章开始,整个乐队以响亮的全奏滑音,模仿出了驴叫声。

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华彩乐断,这里,旅游者主题的音调与驴的叫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是乐曲的引子。

引子之后,乐曲进入主题,第一部分,在打击乐器模仿驴蹄声的节奏中,双簧管奏出了一支断断续续的,带有爵士味的诙谐曲调音乐形象的描绘了旅游者妻驴悠然行进的神情。

忽然音乐变的急促起来,双簧管与低音单簧管相继奏出全部由三度跳进构成的下行旋律,仿佛驴子步伐踉跄的跑下山去。

当驴子的嘶鸣声重又响起时,在驴蹄声和诙谐的曲调上,圆号奏出了旅游者的主题。

这支气息宽广,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气质开朗,具有美国西部音乐风格,表达了旅游者在大自然怀抱中舒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的衷心赞叹~~这一主题在不同乐器,不同背景上反复三次,然后气氛变的热烈起来,前面出现过的各种音乐素材通过乐队全奏进行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例:河水流动的声音。

鸟的叫声。

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例: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生字词。

3、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示范朗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发音。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自读第一段。

指名回答。

2、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师强调多音字“倒”的读音。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学习第2、3自然段:
3、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第2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4、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指名读。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5、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1: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2: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6、师: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指名读。

师:妈妈怎么说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部分,指导书写。

1、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重点指导:
(1)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2)“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2、学生临写:
要求学生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写得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3遍,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的妈妈师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4自然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理解“激”“荡”的意思。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第5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汇报交流: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情境演示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很认真,谁来说说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声波实验视频: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师:(板画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

(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

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四、学习第6自然段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读读抄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