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校企深度合作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的重要 思想后 , 教育部推 出了《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能
力 提升 计 划 》 ( 简称 “ 2 0 1 l计 划 ” ) , 该 计 划 是 “ 2 l 1工 程 ” 和“ 9 8 5工 程 ” 的发 展 和 延 续 . 是 中 国
了一 系 列 的实 践 探 索 。
一
高 等 教 育 系 统 的 又 一 项 重 大 战 略 举 措 。 高 等 院
适 应 不 同 需 求 、形 式 多 样 的 人 才 培 养 和 科 学 研 究 协 同 创 新 模 式 … 。 这 为 高 职 院 校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指 明 了方 向 , 确 立 了 目标 。 近 年 来 . 我 们 对 高 职 院 校 如 何 开 展 协 同 创
新 工 作 进 行 了 较 深 入 的 思 考 和 讨 论 , 并 在 笔 者 任 职 的 江 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对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开 展
极 高的要求 。 似 乎只是研究型大学 . 至 少 也 是 研 究 教 学 型 大 学 的使 命 , 高 职 院 校 恐 难 以 企 及 。其
实 不 然 。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有 着 不 同 的 类 型 和 层
主 体 .充 分 发 挥 市 场 配 置 资 源 基 础 性 作 用 , 建 立 起 各 类 创 新 主 体 紧 密 联 系 和 有 效 互 动 , 在 更
关 键词 : 高 职院校 ; 协 同创 新 ; 产 学研 合作 ; 实 践 探 索 中图分 类 号 : F 0 9 1 . 3 5 4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3) 0 9—0 0 1 0—0 4
前 言
自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庆 祝 清 华 大 学 建 校 1 0 0 周 年 大 会 上 对 高 校提 出 了积 极 推 动 “ 协 同创 新 ”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
的产 品技术要素整合 ,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 的 管理 创 新 。熊励 、 孙友 霞 指 出协 同创 新 属 于企 业
管 理 的 范 畴 ,是企 业 提 升 投 资 回报 率 、 增 强 和谐
中也 出现 了一些 问题 , 制 约着 校企 协 同创 新 的密
一
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 形成深层互动 、 互补 、 互助 、 互 融 的创 新 活 力 模 式 , 明 显 提 升 创 新 能 力。 ¨ 5 对高职院校而言 , 高 职 院 校 协 同创 新 是 指 在 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 , 根据 自身的实际情况 , 积 极 联合 行业 、 企业 、 地 方政 府 以及 其他 创新 力量 等 创 新 主体 , 通过 建立 协 同创 新机 制体 制 , 打 破创新
主体 间 的体 制壁 垒 , 建立 协 同创 新 的平 台 , 充分 释 放人 才 、 资本 、 知识 、 信 息、 技 术 等 创 新 要 素 的 活
、
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协同创新 的概念最早 由美国研究员彼得 ・ 葛 洛提 出 , 他 认 为 协 同创 新 是 “ 由 自我 激 励 的 人 员 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 借 助网络交流 思路 、 信 息及 工作 状况, 合 作 实现共 同的 目 标” 。 … 国 内的 很 多 学 者 也 对 协 同创 新 进 行 了深
切化 、 持续 化 、 内涵化 、 高度化 进行 。
1 . 政策环 境 不健 全 , 影 响 了校 企 协 同创 新 的
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协 同
创 新 可 以有 政 校协 同创 新 ( 政府与学校) 、 校 校 协
“校企协同、分层递进、全程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年第1期总第130期HUAGONG ZHIYE JISHU JIAOYU【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院校探索“校企协同、分层递进、全程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张炳烛张志华苗雷(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6)摘要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校企协同、分层递进、全程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建设了“五区一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智汇”众创空间,把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按照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全覆盖、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兴趣化、创业模拟实践针对化、真实项目运营个性化工作思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炳烛,男,博士,教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环保型精细化学品。
张志华,男,硕士,教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化学工艺。
苗雷,男,工程硕士,讲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
1引言2014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
”[11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下校企深度融合
作 者简 介 : 卢俊 松 ( 1 9 7 0 一 ) , 男, 河南 南 阳人 , 广 东科 贸职业 学 院副 教授 , 广东 技术 师范 学 院 2 0 1 2级 在职 硕士 研究 生 。 研 究方 向 : 职业 技术 教育 原理 。
广东 技术 师 范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学 ) 2 0 1 3年第 9期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9, 2 01 3
上 述 数 据 真 实 地 反 映 了我 国高 职 教 育 校 企
合 作 教 育 取 得 的 巨 大 成绩 , 经过政 府 主导协调 、 行业 指 导 、 企 业参 与 、 高职 院校 的努力 , 高 职 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行业指导 、 企 业 参 与 的现 代 职 业 教 育 制度 。 校 企
合作 、 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 式取得 了很大发 展 , 初 步 形 成 了 职 业 教 育 的 办 学 特 色 , 使 职 业 教 育 更 清 晰 的 区 别 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 作 为 一 种 富 于 特 色 的 教 育 类 型 独 立 存 在 。 但 在 校 企 合 作 方 面 还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在 我 国 经 济 转 型 的 大 背
校 企 合 作 经 过 近 几 年 发 展 卓 有 成 效 。2 0 1 3 年 7月 中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年 度 报 告 指 出 : 我 国 的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校 企 合 作 育 人 正 在 逐 步 走 向深 化 。 主要 的 表现 为 : 2 0 1 2年 高 职 院 校 与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面临着更高的育人要求和更大的社会责任。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进行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和产学结合的培养环境。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最新的岗位需求、技术要求和培训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校企合作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和技术难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素质,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招聘和培养适应自身需求的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通过与企业的对接,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帮助他们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与此高职院校还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虽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协同育人,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了解企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方案。
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 度融合,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实效性。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企业应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职院 校的教学活动,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 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重人才培养
2
当前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合作深度不 够、缺乏有效沟通机制、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
3
政校企协同创新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合作机 制,加强资源共享,以提升协同创新的成效。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完善、资源共享等途径推动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 创新的发展。
当前研究尚未涉及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未来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协同 创新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人 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然而 ,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导致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03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府层面原因分析
法律法规缺失
政府在协同创新方面的法律法 规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 地位和保障措施,导致各方合
02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现状及问题
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含义
政校企协同创新是指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的一种创 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 养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发展现状
作缺乏法律约束力。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政校企协同创新的支持力 度不够,缺乏专门的政策文件和 资金支持,难以调动各方参与的 积极性。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产教融合及行业需求为导向
获得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017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型应用学科,其目前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未达到与行业的一线需求有效结合,基于企业的协同平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尚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同时暨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的一所,其包装工程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这样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认证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推进。
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缺乏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深厚的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可行条件和实践场所。
其目标是实现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制订并不断完善,以此初步建立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及其维护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以“包装工程”为例的工科专业背景下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包装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包装企业拥有推动行业发展的高尖精设备,同时对高新前沿技术具有迫切需求,而高等院校关注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何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搭建产教研融合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一方面提高培养面向企业自身需求的包装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包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上,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场所,而且能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与实践对接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提高包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育人目标与未来工作要求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对接,校内实验条件与企业生产设施对接。
新时代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INTERGRATION 新时代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探索文 / 曹莹 马琳■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应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的有效策略。
研究表明,通过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优化合作机制,促进校企间资源共享和人才双向流动,可以提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成效,促进技工院校更深入地参与产教融合,在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趋势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技工院校必须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可以缩小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直接协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技工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困境分析(一)当前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践1.合作模式得以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技工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正在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
这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通常包括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快地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和工作模式,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2.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过程中,许多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
这不仅有助于技工院校的教学研究,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类研发项目,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3.实习实训的深度整合实习实训环节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
这种实习实训通常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使学生能够直2023年11月下 | 71OCCUPATION|职业接应用所学知识,理解工作流程,提高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总第37期[摘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的对策研究,重点围绕制度创新、机制建设、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等方面进行讨论,为其他高职院校实施“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机制[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07-0006-04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阜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一、引言2014年初,珠海市政府发布了《2014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开展项目合作。
2014年3月31日,珠海市委、市政府召开高校发展工作会议,研究落实三中全会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有关要求,以高校改革创新推进创新型珠海建设,希望在珠各高校坚持走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真正成为珠海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动力源。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一)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内涵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不同时期产生于不同背景下的两种创新范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追求,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联合进行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活动过程。
在协同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 )最早给出了协同创新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意愿,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伍 建 设 的创 新
与普通高校相 比,高职院校教 师在综合素质方 面 还应 有 特别 的要求 : ( 1 )市场 触觉 要 更加 敏 锐 。 ( 2 )对 企 业 的 认 知 要 更 加 深 刻 。 ( 3 )动手能力 、 实践 指导 能力 和现 场组 织协 调能 力要更 强 。 符合 这 些 条件 的教 师从 哪里 来 ?校 企 合 重 要 途径 之 一 。这 里有 “ 走 出去 ” 和 “ 请 进 个渠道。 “ 走 出去 ”就 是 学 院教 师 到企 业 去 训 锻炼 。可 以有 很 多方 式 ,除 了 目前 通 行 的
创 新 是 社会 发 展 、国 家强 盛 的动 力 、活 力和 实 力 的 源 泉 。协 同创 新 是 最重 要 、最有 效 的 创新 模 式 之 一 。对 于 高 职 院校 来说 ,以协 同创 新 为 引领 ,全 面 提 高教 育 质 量 ,打 造 办学 特 色 ,校 企 合 作则 是 重 要 途径 。对 此 ,广 州 工 商职 业 技术 学 院 作 出 了有 益 的探 索 和实 践 。 该 院一 贯 重视 校 企合 作 。有专 门机 构 ,专 职 人 员 ,专 用 资 金 ,专 项 制度 ,专 项规 划 、计 划 ,专 项 考 核办 法 。全 院上 下 初 步形 成 了校 、企 行 业 、政 府 合 作 的 共 识 和 工 作 格 局 。经 过 多 年 的 努 力 ,到 2 0 1 2年 1 1 月 止 ,与该 院 建 立合 作 关 系 的企 业 ( 含 行 业 协 会 、政 府 机 构 ,下 同 ) 已达 1 1 5 0家 ,其 中 深度 合 作 的 3 8 5家 。校 企 合作 初 步探 索 出一 条 “ 专 业 与产 业 、企 业 、 岗位对 接 ,专业 课程 内容 与 职业 标 准 对 接 ,教 学 过 程 与生 产 过程 对 接 ,学 历 证 书 与 职业 资 格 证 书对 接 ,职业 教 育 与终 身学 习对 接 ” 的 途 径 ,实 现 了学 院 、企 业 、行 业 协会 、政 府 和 学生 的 “ 多赢 ” ,形 成 了 自身一 定 的办学 特 色 。 本 文 拟 以该 院 为 主要 案 例 ,着 重分 析 校 企 合作 在 高 职 院校 协 同创新 中的地 位 和 作用 ,以期 在理 论 和实 践上 提供 一些 启示 。
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校企协同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校企协同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园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本文将探讨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核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项目导向: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以项目为核心,将学生组织成小组,在学校和企业的指导下,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
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贴近实际: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资源共享: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学校提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企业提供实践资源和工作机会,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1. 项目的选择在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中,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
项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够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也要适中,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项目选择上,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合作,共同确定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项目内容。
2. 教学内容的整合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需要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技能相结合,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
教师和企业导师需要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需求。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我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为例
办公自动化杂志0前言近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已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行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社会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商务技术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层出不穷[1]。
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仍与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技术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2],依托清远市信息技术类专业职教联盟,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与清远本土电子商务领域知名企业清远市寻乡记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远市稻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组建了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
借助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各项专业建设工作,制订了“贴近行业、面向主流、以实践项目引导人才培养”为总体建设思路;并紧紧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我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为例林昆郑霖娟(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清远511510)摘要:针对国内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快、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依托清远市信息技术类专业职教联盟,组建了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索,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队伍,在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任务强化课程知识的联系、以创业实践引导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实践,全面提升电子商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企合作之“三点”论
基于协 同创 泽 龙
( 广 东轻 2 1 2 职业 技术 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3 0 0)
摘 要 : 校 企 合 作 是 高 职 教 育 中最 具 特 色 和 最 为 关 键 的 环 节 。 其 “ 来 源 点” 是 由高 职 教 育 的 本 质 属
作的 “ 来源点 ” 、 “ 利益 点” 、 “ 发 展 点 ” 就 成 为 了
从办学规 模来 看 , 这些年 高职 的招生 、 学 校 硬件 、 办 学 场 地 等 都 得 到 了极 大 的发 展 。 姑 且 不 论 这 场 大 扩 招 的 优 与 劣 . 一 个 客 观 的 事 实 的 确 存在 着 : 那 就是 高职教 育 的数量 、 规模 、 层 次 都 得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发 展 。继 而 摆 在 国 家 和 政 府 、 社 会 和 学 校 面 前 的 问 题 是 : 如 何 在 发 展 中 实 现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1
基金项 目: 中国 职业 教 育 学 会重 点 课题 《 职 业 教 育 校 企 合 作 新 理 念 —— “ 协 同创 新 ” 研究》 ( 编号 1 2 X QH Z 0 0 2, 主 持 人: 金泽龙 ) 和 广 东 省 高 校 科研 课 题 《 基于 “ 协 同创 新 ” 理 念 的 高 职 院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建 构 研 究 》( 编 号
要 求
( 一) “ 职 业性” 是 高 职 教 育 质 量 提 高 的 必 然 我 国的 高 职 教 育 从 上 个 世 纪 9 0年 代 后 期 开 始, 得 到 了 突 飞 猛 进 的 发 展 。主 要 体 现 在 数 量 上 和规模上 。
体制改革 。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方式上也正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县域办学模式备受关注。
近年来,“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成为了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是指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共生的办学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与县域政府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引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育和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也为当地政府和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实践案例:河南某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某高职院校位于河南省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城,面对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学校积极探索“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学校与当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当地的企业资源和就业市场需求,建设了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设备,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与县域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学校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与县域政府合作共建“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这种合作,学校与政府共同打造了一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模式的优势以县域资源为依托,产教需求为导向。
该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接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更适合地方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创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为学生搭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双创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业实践。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的必要性1.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创业平台。
而校企协同“双创”平台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1.2 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运作情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3 打通创新创业链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可以有效地打通创新创业链条,使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与实践更加紧密相连。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现产品或项目的创新和落地。
2.1 搭建创业孵化基地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场所和资源支持。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在创业初期给予帮助。
2.2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在项目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直接接触实际项目,了解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企业的需求,为未来的创业提供经验积累。
2.3 建立导师制度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创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创业的流程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校园XinXiaoYuan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林乐静(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观生态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502)院校建设摘要:协同创新是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在现有协同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职校企协同创新途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探索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校企深度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协同性,强调的是合作各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强调相互之间打破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以及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二是创新性,由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比较难在创新上有很大的突破,但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协调作用并实现资源的共享,则会产生聚合效应,加速创新的进程;三是互补性,高职校企协调创新可以有效实现参与各方的资源互补优势,解决高职校企深度合作面临的困境,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
一、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在现有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1.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学校的教科研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都是量化的,相对来说都是机械的,功利性比较强,这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不愿意直接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致使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强。
对于企业来说,只要行情还不错,就对需要大投入、高风险且不能马上见回报的新技术研发的兴趣不大。
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那些已经看得到成果的项目进行后期合作,这使高校的技术转化合作成本明显加大,使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受阻,不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
2.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校企协同创新缺乏可持续性参与协调创新的高职院校与企业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他们有着不同的目标,他们的科技力量各成体系,价值利益和科研协调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也不同。
而且学校和企业人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调创新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这使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信息沟通不畅,科研转化能力不强,而且不同的背景可能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协同创新缺乏市场针对性和企业需求实效性,致使校企协同创新缺乏可持续性。
3.资源分散,制约协同创新科技资源配置部门尚未形成完善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资源分配时,往往没有很好地规划,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由于高校与企业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创新凝聚力不强,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集成整合。
尽管高校与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协同各方特色和优势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却不是能够果断地迈出走向协同的脚步。
资源分散制约了协同创新,高职校企深度合作迫切需要协调科技创新。
4.教学与生产脱节,不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现在还是有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大多沿用传统的知识本位系统,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培养。
在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所希望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能够直接上岗,按时优质地完成任务。
但由于现行的教学与生产实际相比还是具有滞后性,培养出的学生还需要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再培训才能上岗。
另外,学生因为学校排课的约束,不能保证实习时间,这阻碍了校企协同创新的发展。
5.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有效支撑校企协同创新“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也是协同创新的基础。
因为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校企协调创新的关键要素,也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水平。
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多数教师还是缺乏一线生产的经验,不能灵敏地把握本行业动向。
这导致培养的学生一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不强,不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能有效支撑校企协同创新。
二、高职校企协同创新途径的探索1.完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发展需求联合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以联盟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联盟为基础,开展传统产业关键技术升级与科技攻关。
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宁波世纪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联合成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以提升宁波园林行业的竞争力。
同时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贴近园林行业企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浙江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建“滕头园林学院”。
通过产学研联盟平台,形成良好的合作过程,企业希望能够长期与学校开展深层次合作。
2.发挥高校特色组建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攻关能力依托高校科技与智力资源优势,校企联合建立对接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高校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为平台,以联合科研为纽带,打破学科、单位、区域界限,以企业生产和行业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实现科研转化,并大力培养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实践研究———以滕头园林学院为例”(YGH128)。
作者简介:林乐静(1983—),女,浙江乐清人,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及教学研究工作。
·82·2014年3月总第309期(上接第56页)(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定的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环境氛围的暗示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为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2)改变学生对德育课及课堂学习的认识。
中职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上,认为德育课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空洞的说教,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其实是一门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获得人生经验或指导思想的课程,是一门真实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学科。
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扭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和观念,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3)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部分中职生自律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较易出现说话、睡觉、玩手机、发呆等现象,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教育管理,极有可能会大面积出现类似的现象,学生的这些行为必将大大降低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让学生专心上课,这是提升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
当然,提高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途径有很多,我们要不断探索最适合学科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求知,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需要教育者燃烧激情和生命,需要教育者付出理想和梦想,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
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往往是说易做难,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
因此,中职德育教师还要不断研究探索,不断提升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有所成,让德育课成为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1]钱可铭.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学术月刊,2008(7).[2]陈国平.魏为焱.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6).[3]蔡明英.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4]陈万境.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析[J].考试周刊,2012(5).[5]林连珍.浅谈如何让情境创设成为中职德育课堂的催化剂[J].科技视界,2013(6).复合型人才,提升科研攻关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
3.开展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校企协同创新(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探索校企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针对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建议企业、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各自发挥重要作用,完善企业、学校间相互协作的法规。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权责清晰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校企协同管理机构,负责协同创新过程中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定有效规章制度,明确各方权、责等,最终实现校企协同发展的合作目的。
(2)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人才①实现课程整改,协同建设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把行业岗位要求转会为岗位的核心再转化为对应的学习情境,以能力为本位,重新整合将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对课程的内容,并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请企业一线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②以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校企协同建设教学内容。
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到课堂,实现生产任务课堂化、教学任务项目化,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
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构建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将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让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无缝对接。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而且能够具有岗位迁移和创业创新能力。
③协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校企协同创新,关键问题在于人。
由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校企协同创新效果的关键所在。
为加快推进学校教师企业化,可以建立完善教师下企业、做企业访问工程师等锻炼制度,使教师迅速熟悉企业运作模式,熟练掌握生产线操作流程。
实施外聘企业人员教师化,建立健全外聘教师档案,加强外聘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学习和师范技能的培训,提高外聘教师的执教水平。
深入理解高职校企合作内涵,校企协同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1]龚成清.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19-23.[2]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3-55.[3]汤其成,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6.[4]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5]李道先,罗昆.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2(6):20-23.院校建设·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