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第三四五节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

《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

《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
《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
【穴名解】神是元神,指人的意识;神门,即意识出入之处。

说明此腧穴对神志病有调节作用。

【类属】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掌后豌豆骨桡侧下缘,在第一或第二横纹,但不完全在横纹。

位于尺侧腕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之间,尺动脉处(其尺侧或桡侧),在豌豆骨的桡侧缘,于尺骨和腕骨的关节缝中。

【五节】筋节、脉节、骨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好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腱。

从掌长肌腱往尺侧摸,深部有一丛指浅屈肌腱,神门就位于这条肌腱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让患者来回伸屈腕关节,医者在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仔细体会,找到缝隙,有助于定位。

或从豌豆骨的最高点,沿其桡侧缘找此穴(位于尺侧腕屈肌的桡侧)。

但因每个人的豌豆骨大小不同,可影响本穴的定位。

【刺灸法】直刺,0.2~0.3寸。

可悬灸(禁重灸)。

【针感】多数有麻酥酥针感传至小指。

有部分心脏传导束障碍者,针感可传到肘,个别可传到胸部。

【功效】安神养血,益心气。

由于心经主火,且神门是土穴,能泻本经的浮火,故有引火归原之功。

【主治】失眠(睡眠浅,易醒),胆小,脏躁,心烦,恐悸,面赤喜笑,狂笑,痴呆,健忘,伏梁,癫痫,五痫。

心阳不足导致的气短、喘气、胸闷、少气、胸痛、怔忡等。

舌尖赤痛,舌疮,舌头溃疡。

小便红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心脏传导束障碍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惊慌、心律不齐等。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 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脏腑组 织器官必须依靠气血的濡养,而气血通过经 络输布全身,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经络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 传变的途径。如心热移于小肠,肝病及胃等。
内脏病变又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 《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 肘”。
经络腧穴按诊
通过按压、触摸经络腧穴特定部位寻找压 痛、麻木、硬结、条索状物、肿胀、凹陷等 异常变化,从而诊断疾病的方法。部位多为 特定穴,主要是背俞穴。
经络腧穴电测定
利用经络穴位测定仪检测经络腧穴部 位的电阻或电位,借以诊断经络脏腑疾 病及选取治疗穴位。
六、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二)治疗: 指导针灸治疗 指导药物归经
Governor Vessel (28 points)
奇经八脉的特点
不直属脏腑 无表里属络关系 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无逐经交接的关系
奇经八脉的分布
奇经八脉中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督诸阳经为“阳脉 之海”。任脉妊养诸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起于胞中,与督脉、任脉、足阳明、足 少阴等经关系密切,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和“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
十二经脉除了与体内的五(六)脏六腑相 属络外,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其他组织器 官有着密切的联络。如手阳明大肠经,联络 的脏腑(大肠,肺),联络的器官(下齿, 口,鼻孔)。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 “别道而行”的八条经 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Conception Vessel (24 points)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一、标本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头面胸背相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 应 “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四肢下端相 是树根,引申为下部, 应
二、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反映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指根本、开始,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指结聚、归结,即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 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阴跷、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合关系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督脉 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任脉 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 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又称“血海” 又称“血海”
三、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 路
四、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髓海、血海、气海、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 胸部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联系脏腑、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运行气血、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抗御病邪、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四经脉之络
脾之大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功效与应用
•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辨证归经 (三) 指导针灸治疗
中医康复中的经络功能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1. 阐释机体的功能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和脏腑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 腧穴: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定经
定位
定名
十四经穴 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 官病
经外奇穴 无归经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3. 指导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
羌活 , 归膀胱、 肾经 吴茱萸 , 归肝、脾、 胃、 肾经
练习题
• 1、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胸中 B.腹中 C.心中 D.头面部 E.肘膝部
❖ 四肢部经穴。 ❖ “定经不定穴”。 ❖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 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 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 头身部经穴
主治要领
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4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5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6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理论沿革
①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②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巡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③十二经脉分布
手三阴在上肢内侧(拇指→小指):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手三阳在上肢外侧(拇指→小指):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足三阴从前到后(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足三阴从前到后(内踝上8寸以上):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第三节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①根结: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井穴
②标本:十二经脉之气弥散和集中的部位,标在上,本在下
③气街: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四处气街:头胸腹胫
④四海:脑—髓海膻中—气海胃—水谷之海冲脉—血海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十二经脉是主干,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是大的分支,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血输布濡养的皮肤和筋肉区域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第五节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诊断——头痛部位
分经辩证——是主…所生病
循经取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药物归经——柴胡(少阳)。

经络,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中医基础理论

3.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 (2)统率全身络脉。 (3)渗灌气血,涵养全身。
三、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
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脉经气在人体四肢百骸、骨骼 筋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因其运行于体表筋肉,故称经筋。经 筋也分手足三阴三阳,其数目与经脉相同,其循行道路也多与经脉 相接。
2.循行特点
经筋的走向及分布,基本上和十二经脉的循行相一致。但是,十二 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膝、 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 内脏,而与他经相接。
3.生理功能
(1)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2)保护作用。
四、皮部的概念、应用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目录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分布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三、奇经八脉各自的功能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分布特点
1.概念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 脉、阳维脉的总称。
2.分布特点
(1)走向和分布不规则。 (2)与五脏六腑无络属关系。 (3)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4)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关系,故称为奇经。
2.循行分布特点
十二经别的循行可用“离(多为肘膝以上部位别出)、入(走入体 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出(浅出颈项而上头面)、合(阴经的 经别合入相为表里的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来加以 概括。
3.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常小荣针灸学经络总论讲课

常小荣针灸学经络总论讲课
“标本”理论强调的是经脉穴位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 “根结”理论则强调的是经气两极间的关系。
24
三、第三节经络的标 (四)、标本与 本、根结、气街、四 根结的应用
海 根穴、本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主治全身性疾病---体现的
是穴位的远治作用---治疗远端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
结穴、标穴位于头、胸、腹三部----主治局部疾病----体现的是穴 位的近治作用---治疗靠近穴位的头、胸、腹部位的疾病。
系统的组成
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作用
(1)任脉:行于腹、胸、颏下正中线,诸阴经均与之交会,具有调 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阴脉之海”。
(2)督脉: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与之焦会,具有调节 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3)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有联系, 具有涵蓄十经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足三阴经的“结”均分布在胸和腹。 内经中仅叙述了足六经的根结,而没提及手经,可能是属脱简。
23
三、第三节经络的标 (三)、标本与 本、根结、气街、四 根结的异同点
海 相同点: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
或相同,它们的意义也相似。 根者、本者、部位在下----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和四肢末端。 结者、标者,部位在上----头、面、胸、背位置。
(2)任脉之络,有统属腹部诸阴经络脉的作用; (3)督脉之络有统属头背部诸阳经络脉的作用; (4)脾之大络对人体全部血络均有统属能力。
21
三、第三节经络的标本、 (一)、
根结、气街、四海
标本
1.标本的意义:中医学里的“标本”有很多含义。如发病的先后,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人体正邪相峙时,称正气为“本”,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經八脈
什麼是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 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 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 (奇:奇異,特殊)
十二經脈
迴圈流注
無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不構 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有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 構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循行分佈
三、十五絡脈
什麼是十五絡?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 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其名稱以所別出的經脈、腧穴名稱而定名, 如從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稱為手太陰絡 脈,… …
十五絡脈分佈及作用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經之絡 絡穴(肘膝以下) 相表裏經 溝通表裏兩經 加 滲
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強 灌
共 脛氣有街——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氣沖)與
同 通
承山踝上以下。

四海的內容及作用
部位 四海
輸注腧穴


作用
腦 膻中
髓海

(百會)
柱骨上下 氣海
(啞門、大椎)
風府 人迎
神氣本源 主 持
宗氣所聚 全 身

水穀 之海
沖脈 血海
氣街
(氣沖)
大杼
三裏
上、下 巨虛
氣 化生營衛 血
腎間動氣 (原氣)
津 液
四海、氣街、標結的關係
十二經筋的功能作用
聯結、約束 濡養、支配
筋肉關節 運動正常
六、十二皮部 什麼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佈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佈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 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021/5/18
中医基础理论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 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 肢(外侧)前缘,上肩,至 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 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 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 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 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 肠。
内属——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2021/5/18
中医基础理论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 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 足厥阴经。
2021/5/18
中医基础理论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中医基础理论
前——手太阴肺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 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 于足阳明胃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阐明了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 重要治疗作用。
4.标本理论更强调了与十二经脉营气流注不相一 致走向的另一系统,更广的说明经气的升降出入,上下 内外的对应关系,表明了人体. 机能活动的复杂性。 19
标本理论的应用
治疗方面:
1.本部腧穴的应用(病在上,取之下)
肘膝以下本部的腧穴除治疗近部疾患外,
2.指导临床治疗: 咽喉肿痛(结部)——取少商(根部) 疝气(结部)—— 取大敦(根部) 头痛、目疾、耳鸣耳聋——瞳子髎配足窍阴 (上下根结配穴) 下肢痹痛(根部)—.—取风池(结部) 14
标与本
.
15
标本概念
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说明经脉上 下相互关联和本末关系。
“本”:指经气集中于四肢的本源部位。 “标”:指经气扩散于头面躯干一定部位。
根结理论的应用
又可“根部”与“结部”相配合取穴。
商阳配迎香:齿痛、颈肿、鼻衄
隐白配大包:崩漏、胸胁疼痛
头临泣配厉兑:目痛、腹胀、梦魇
瞳子髎配足窍阴:头痛、目疾、耳疾
.
13
根结理论的应用归纳
1.指导临床取穴配方: 上病下取:结部有疾,取根部穴。 下病上取:根部有疾,取结部穴。 上下配穴:根部穴与结部穴配合组方。
向关系。
.
3
概述
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理论是在
阐明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
步说明经络腧穴有上下、内外的对应关
系,即四肢和头、胸、腹、背之间经气的
来源、分布与联系,从而指导针灸临床辨
证和取穴。
.
4
根与结
.
5
根结概念
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根”,指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
肢末端的“井穴”。 “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
头面标部的腧穴,能治疗头面、五官及脑的疾病。
《通玄指要赋》:“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
眩,要觅于风池”;《肘后歌》取风府治疗腿脚疾患。
胸、腹、背部的穴位,不但主治相应脏腑的病症,
还主治与脏腑相关联的组织器官的病症。如脾俞可治疗
脾气虚弱引起的泄泻,又可治疗四肢萎软无力。
.
22
2.标部腧穴的应用
头面标部穴位,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头 晕目眩取风池。
4.是经气运行的另一重要形式,强调四肢腧
穴对头身的重要作用。
.
11
根结理论的应用
临床上对于头、胸、腹方面的病症,可 以选取四肢部 “井穴”治疗。
《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 《资生经》:少商治“咽中肿塞, 谷粒不下” 《针灸大成》:隐白治“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千金翼方》:少泽治“妇人无乳”
.
12
.
16
标与本内容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本在四肢,位在下,标在头身,位在上,
如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5寸中,即跗阳
处,其标在两络命门,即目,穴为睛明。
具体内容见P17,表1-3-3。
.
17
标本归纳
足三阳经
标在头面、颈部, 手三阳经 并有相应穴位
足三阴经 手三阴经
标在胸背及颈 并有相应穴位
.
具有治疗本经远隔部位疾患的重要作用。
《百症赋》:“太冲泻唇喎以速效”
《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立愈”
.
20
1.本部腧穴的应用
治疗近部疾患
治疗其远隔部位疾患: 上病下取
头身之疾取肘膝以 下各特定穴治疗:如 《四总穴歌》的应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21
标本理论的应用
2.标部腧穴的应用(病在下,取之上)
入: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
下部为各阴阳经“络穴“(表1-3-2)。
.
9
根结 足三阴经
根于四肢末端“井穴”
结于头 结于胸 结于腹胸
.
10
根结理论的意义
1.强调十二经脉气以四肢末端为出发点,归 结于头胸腹。
2.说明经气活动上下相互联系的对应关系。
3.经气流注与五输穴排列一致,进一步强调 五输穴的重要作用。
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
26
气街
气街,主要说明头、胸、腹、胫这些部位是
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
.
6
根与结的内容
《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具体见下表。(足六经根结部位表)
经脉 足太阳 足阳明 足少阴 足少阳 足厥阴 足太阴
根(井穴)
至阴
厉兑
涌泉
足窍阴
大敦
隐白
.
结 命门(目) 颃颡(鼻咽) 头 廉泉 窗笼(耳) 玉英、络膻中……胸 太仓(胃) ……腹 7
胸背标部穴位,以俞募为代表;治疗相应内 脏病,如肺脏病取肺俞。
治疗其远隔部位疾病:下病上取:取标部穴 位治疗下肢疾患,如:四肢瘫痪,取神庭。
.
23
标本、根结小结
1.标本、根结理论意义上大体一致,主要分析经络
的纵向关系;强调以四肢为根本,为经气之源;以头
面躯干为结为标。为经所汇聚与弥漫输布之所。
2.从十二经脉如环无端的流注之外的另一角度,
阐述经气流注运行的升降出入,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

3.为针灸临床辨证,确立治则,配穴原则,取穴
配方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
.
24
气街
.
25
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纵横)汇通的共同通路。
《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
俞,与冲脉于脐之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三节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
1
[目的要求]
1.了解根结、标本、气街和四海的概念。
2.熟悉根结、标本、气街和四海的内容
和应用。
3.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
床应用。
.
2
概述
根结、标本、气街和四海是关于经络纵 横关系的理论。
根结、标本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 气街和四海主要从大范围分析经络的横
四根三结
出于《标幽赋》:“更穷四根三结,
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四根——十二经脉以四肢井穴为“根”;
三结——十二经脉以头、胸、腹部为“结”
.
8
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部位
根、溜、注、入指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
根: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井穴”;
溜: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
注: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
本部在膝关节以下, 并有相应穴位
本在肘关节以下, 并有相应穴位
本部在膝关节以下, 并有相应穴位
本在肘关节以下, 并有相应穴位
18
标本理论的意义
1.强调经气集于四肢,散于头面、躯干的一定部位 ,阐明经气运行上者应于下,下者应于上的密切关系。
2.“本”是经气汇集的重心,“标”是经气扩散 的区域,说明四肢与躯干两极之间的经气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