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选择、简答【统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
“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
罔,同“网”,用作动词。
制:规定。
畜:同“蓄”,养活,抚育。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凶年:饥荒的年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赡: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盍:何不。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
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
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
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复教导。
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
颁,同“斑”。
黎民:黑头发的民众。
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 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 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①于①以①其B.①之①以①且①而C.①且①而①以①于D.①以①所①而①于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
齐桓,即齐桓公,名,春秋时期。
晋文,即晋文公,名,春秋时期。
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③【无以,则王乎】。
无以,。
以,。
王,。
④【保民】。
⑤【胡龁】。
⑥【何之】?之,。
⑦【衅钟】。
⑧【舍之】。
舍,。
⑨【觳觫】。
⑩【就】。
【以羊易之】。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⑪【诸】。
⑫【爱】。
⑬【诚有百姓者】。
⑭【褊小】。
⑮【异】。
⑯【彼恶知之】?恶,。
⑰【隐】。
⑱【牛羊何择焉】?择,。
⑲【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
⑳【是】。
㉑【仁术】。
㉒【远庖厨】。
庖。
㉓【说】。
㉔【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
意思是。
㉕【夫子之谓也】。
夫子,。
㉖【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意思是。
㉗【戚戚】。
㉘【复】。
㉙【钧】。
㉚【明】。
㉛【秋毫之末】。
㉜【舆薪】。
㉝【王许之乎】?许,。
之,。
㉞【独何与】?独,。
㉟【不见保】。
见,。
㊱【形】。
㊲s【何以异】?何以,。
㊳【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
太山,。
北海,。
㊴【语(yù)】。
㊵【为长者折枝】。
枝,。
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均喻指常人不难办到的事情。
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
幼,。
㊷【天下可运于掌】。
㊸【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经·大雅·思齐》。
意思是。
刑,。
寡妻,。
御,。
㊹【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㊺【权】。
㊻【度】。
㊼【抑】。
㊽【危士臣】。
㊾【构怨】。
㊿【快于心】。
①【求吾所大欲】。
②【肥甘】。
③【轻暖】。
④【采色】。
采,。
⑤【声音】。
⑥【便嬖】。
⑦【辟】。
⑧【朝秦楚】。
⑨【莅中国】。
莅,。
中国,⑩【若】。
⑪【缘木而求鱼】。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一、疏通文意,识记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掌握词类活用、古文句式(疑问句、判断句PD、被动句BD、省略句SL王(wàng) 胡龁(hé)衅(xìn)钟觳(hú)觫(sù)褊(biǎn)小恶(wū) 忖(cǔn)度(duó)挟(xié) 便嬖(piánbì)莅(lì) 畜(xù)妻子赡(shàn)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g)序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助词,的)事可得(能够)闻(动词使动,使……知道)乎(语气词)?”孟子对曰:“仲尼之(代,这)徒(类人)无道(讲述)桓文之(助词,的)事者(代词,的人),是以(因此)后世无传焉(句末语气词),臣未之闻也(BQ)。
无以(不得已),则(连词,那么)王(名词作动词,用王道统一天下)乎(语气词)?”齐宣王提出话题,被孟子直接否定,并换掉。
曰:“德何如(怎么样)则(连词,才)可以王(称王,名词作动词)矣?”曰:“保民而(连词,修饰)王,莫之(代词,他)能御也(BQ)。
”曰:“若(像)寡人者(助词,的人),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从哪里)知吾可也?(BQ)”曰:“臣闻之(代词,它)(于)胡龁(ZH+SL)曰:王坐于堂上(ZH),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词,的人),王见之(代词,它),曰:‘牛何之(动词,到)?(BQ)’对曰:‘将以(它)衅钟(SL)。
’王曰:‘舍之(代词,它)!吾不忍其(代词,它)觳觫,若(代,这样)无罪而(连词,却)就(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这样那么)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曰:‘何可废也,以(介词,用)羊易(换)之(代词,它)。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这件事吗)?”曰:“有之(代词,这件事)。
部编版必修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名,字,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2、《论语》是一部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②莫春者,春服既成:③唯求则非邦也与:2、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②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①端章甫:②风乎舞雩:③三子者出,曾晳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4、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不吾知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⑨为国以礼: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②摄乎大国之间:③加之以师旅:④比及三年:⑤且知方也:⑥舍瑟而作: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⑨咏而归:⑩吾与点也:6、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则何以哉:④加之以师旅:如①如或知尔: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舍瑟而作:③非诸侯而何:7、一词多义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且知方也: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鼓瑟希,铿尔:④尔何如:如①如或知尔:②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④宗庙之事,如会同:为①由也为之:②愿为小相焉:③赤也为之小:【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丘,仲尼,儒家,礼,仁政,入仕。
2、语录,门人和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二)文言现象积累:1、重点字词读音论语lún饥馑jĭn曾皙xī 哂shĕn 舞雩yú铿尔kēng 小相xiàng 沂yí冠者guàn喟kuì俟sì撰zhuàn 摄shè比及bi 毋wú冉răn 莫春者mù端章甫fǔ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②加之以师旅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4、词类活用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相、大相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气5、判断文言句式①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②毋吾以也:宾语前置③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⑦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6、划线重点实词解释:①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②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③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④比及三年:比及,等到⑤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⑥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⑨咏而归:咏,唱歌⑩吾与点也:与,赞成7、解释重点虚词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③则何以哉:动词,做④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如①如或知尔:假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③如其礼乐:至于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统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齐桓晋文之事》选择题及答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xìn) 数罟..(cǔn duó) 彼恶.知之(è)..(cùɡǔ) 忖度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解析】C。
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B.褊.小(biǎn) 忖度..(pián bì)..(cǔn dù) 便嬖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D.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解析】A。
B项忖度..(cǔn duó)。
C项庠.序(xiánɡ)。
D项莅.临(l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解析】A。
A项“固”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
B项“以”: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
C项“于”: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齐桓晋文之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 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 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 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 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 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 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 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 “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 的样子,像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 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 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呢?”齐宣王说:“有这样的事。”
第三部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
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 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 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2、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原因 ?
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 惧发抖的样子,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 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题目是编者加的。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③【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④【保民】安民,养民。
⑤【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⑥【何之】到哪里去?之,往。
⑦【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⑧【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⑨【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⑩【就】走向。
【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⑪【诸】“之乎”的合音词。
⑫【爱】吝惜,舍不得。
⑬【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⑭【褊小】狭小。
⑮【异】对……感到奇怪。
⑯【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⑰【隐】痛惜,哀怜。
⑱【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
⑲【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当。
⑳【是】这,指以羊易牛。
㉑【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㉒【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庖厨,厨房。
㉓【说】同“悦”,高兴。
㉔【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
意思是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㉕【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㉖【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意思是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㉗【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㉘【复】禀报。
㉙【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㉚【明】视力。
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四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文言课外阅读,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害⑫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从事,重视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xìn) 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1、答案 C 解析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必修下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①( ),则王②( )乎?”(第3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 曰:“保民①( )而王,莫之能御②( )也。
”(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
”(第7段) 曰:“何由知吾可也?”(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①(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②( )之!吾不忍其觳觫③( ),若无罪而就④( )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⑤( )之。
’不识有诸⑥( )?”(第9段)曰:“有之。
”(第10段)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答案(第2段) ①无以:不得已②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第4段) ①保民:安民,养民②御:阻挡(第8段) ①之:往②舍:释放③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④就:走向⑤易:替换⑥诸:“之乎”的合音(第10段) 爱:吝惜,舍不得(第11段) 王曰:“然,诚①( )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②(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第12段)曰:“王无异①(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②( )恶③( )知之?王若隐④(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⑤( )焉?”(第13段)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第14段)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第15段) 王说①(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②( )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③( )行之,反④( )而求之,不得吾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精品习题【统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xìn) 数罟..(cǔn duó) 彼恶.知之(è)..(cùɡǔ) 忖度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B.褊.小(biǎn) 忖度..(cǔn dù) 便嬖..(pián bì)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D.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4、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5、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A.若.无罪而就死地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7、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8、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张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9、下面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的是()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轻暖..不足于体与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弱.固不可以敌强C.欲辟土地,朝.秦楚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D.权.,然后知轻重刑.于寡妻,至于兄弟10、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无以,则王乎?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①皆欲赴愬于王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恒;长久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仲尼之徒无道..焉..桓文之事者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C.无异..也,是乃仁术..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无伤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 A.故民之.从之也轻 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于是:在这件事上B.对曰:“然则..废衅钟与?”然则:既然这样,那么C.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反而:反过来却D.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何如:为什么15、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合于王者,何B.否,吾何快于是C.俯足以畜妻子..何择焉..D.则牛羊1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②臣请.为王言乐①若.无罪而就死地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A.两个“请”字相同,两个“若”字不同B.两个“请”字相同,两个“若”字相同C.两个“请”字不同,两个“若”字相同D.两个“请”字不同,两个“若”字不同18、下列各项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
B.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19、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跳过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施加刑罚C.欲辟土地,朝.秦楚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这里指统治2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2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全都表示动作的一项是( )①为.长者折枝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③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④物皆然,心为.甚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⑦吾不为.是也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⑦2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朝.秦楚2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27、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臣未之.闻也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王见之,曰:“牛何之.?”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B.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C.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D.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2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29、“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牛何之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④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⑤未之有也⑥莫之能御也⑦王之不王A.①⑦/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④/②/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 D.①③/②⑥/④/⑤/⑦30、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夫子说的话,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伤感。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统治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没有不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