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概述特写的中心内容:英方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相当于消息的导语部分。
【品味】“飘扬”一词褒义贬用,含有讽刺意味。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段析】总写港督离开港督府时的情形。
【品味】“二十五任”交代背景,说明统治时间长。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段析】特写末任港督在下午4点30分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品味】“永远”是副词,表达了作者强烈希望英国人从这里离开的心情。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文中为什么要交代港督府的历史?)【段析】这是对港督府背景材料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一层:写第一个场景。
【品味】“陈迹”一词表明其建筑将随着英国管辖的结束成为历史的记录,中国人民的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了。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图案,恰好..“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段析】介绍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品味】“游轮”和“紫荆花”实际上象征着英国与香港,但又成为“日落仪式”的背景,一语双关,其意义深远。
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 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 括; 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 相关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 我们筛选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 特点的、最本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 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 是大致的主标题了。
末任港督 彭定康
场面二
• 时间:4:40 • 地点:港督府 • 主要事件: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 府。
离彭 开定 总康 督和 府女 儿
资料图片展示
港督府
场面三:
•时 间:6:15。 •地 点: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主要事件: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王子 宣读女王赠言。
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
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 为什么要这样写?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3、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 自豪感。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 在蒙蒙细雨中?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 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 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 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 称为“日落仪式”。
总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 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 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 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 将铭记这一刻。
新闻类考题 练 习
如何拟写新闻的主标题
如何理解标题?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1.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知识。
2.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理解本篇新闻的写作特色。
3.品味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表现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2课时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片段。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优秀人物和事迹,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历史、感悟伟大。
一、课堂活动,研习文本了解新闻背景: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等四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任务活动一整体解读全文1.梳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的新闻事实,填写下表。
明确: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①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②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③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任务活动二研磨文本内容鉴赏新闻标题1.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独特之处,赏析拟题的妙处。
明确:(1)此标题使用了借代手法。
新闻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但是其标题没有凸显交接仪式和欢庆场面,而是选择代表英国皇家的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这一特写镜头,这样拟题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与这样一艘极具代表性的游轮告别,表示英国在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饱含着对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幸福感。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 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 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 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
小属性。
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
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三)追求结构上的完美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与非倒金字塔的结合结构,有利于重大新闻故事的总体概述和局部展开。
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
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
气昂;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
【思考5】品味简介语言,把握情感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
4.从今以后不文会字,有更改另文字一的颜面色或港者大督旗帜从这
里升起。
小属性。
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写作形式 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
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 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 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 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 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简介
鼠标点击这里, 明确 输入您的文本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通过集中描写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标题中的“别了”不仅表达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四个主要场景,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首先是在中英双方军方仪仗队举行最后一次升旗仪式时,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
接着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轮船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然后是升五星红旗、奏《义勇军进行曲》,这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最后是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幕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已经结束,中国将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此外,文章还通过穿插背景资料,如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中英谈判过程等,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新闻特写,通过记录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和尊严。
《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件
3.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的? 点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 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并与之融为一体。另 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能体会出 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涵。
6.《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精练、含蓄,简洁、平实,但也蕴含了激动、 自豪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点拨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报道者内心情感是激动、自豪的,考虑到国与 国的关系,有些情感不能表现得十分直白,用语也就十分讲究。精练、含蓄, 简洁、平实也就成了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通过写景来抒情。课文第二段有“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第六段有“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 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对环境的描写衬托了英国人失落无奈的心 情,也有暗示雨过天晴,香港回归后会有灿烂明天的作用。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末任港督降旗仪式、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 式、“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的易帜仪式和“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等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 庄严的历史时刻,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三 反复涵泳 鉴赏新闻语言 任务设计 5.“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具 体到“零4天”? 点拨 香港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是一段让中国人民感到特别漫长的历 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管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 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 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具体到 “零四天”,一方面突出了英国管治时间之长,一方面传达了回归梦圆的欢欣 鼓舞。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1、写作的视角以及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写法:《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报道借景寓意,意味深长。
一般说来,文章中现实材料与过去相关材料的结合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大大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新闻作品尤其是这样。
这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十分成功。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
这就要求记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彭定康端庄地看着省长的旗杆在“落日余辉”的号角声中飘落。
传统上,每一位州长离任时都要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次情况不同了:再也不会有总督的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Patten代表英国女王统治香港五年,登上了皇家罗尔斯罗伊斯号,最后一次离开了州长办公室。
州长政府建于1885年,隐藏在绿树中。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州长都对州长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张和革新。
随着香港最后一任总督的离去,这座古典的白色建筑已成为历史的丰碑。
下午6.15点,象征着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塔马尔营地东侧举行,离香港总部不远。
停泊在港口的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和悬挂在邻近建筑上的巨大紫荆花图案,构成了这场“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时,雨越来越大了。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从英国女王那里读到一条消息:“英国国旗将降下,中国国旗将飞越香港。
”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即将结束。
7点45分,广场上的灯光逐渐熄灭,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开始了。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位名叫Edward Belcher 的英国队长率领士兵占领了香港岛,那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王子营附近放下米旗。
当然,最值得注意的是午夜时分中国、英国和香港交接仪式的风格变化。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刻,米兹国旗在香港最后一次被降下。
英国统治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在新一天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上升而稳步上升,中国恢复了对香港的主权。
与此同时,英国塔马尔军营升起了五星红旗。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被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它开始接管香港的防卫。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概括场景
【任务】本篇新闻报道共写了哪几个场景?
时间
4:30
地点
港督府
场景
末任港督彭定 康告别港督府
情感表达
解题
【任务】同时期同主题的新闻报道与本篇文章标题大相径庭,本文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 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 个新颖的角度。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0:40
地点 港督府
历史背景材料
添马舰东面 添马舰军营 “不列颠尼亚”号
【任务】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穿插着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使得现实的场景有 了历史纵深感,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 对比使政者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实意义,作 者的情感态度世更加鲜明。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 词语的使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 成为“过去式”。
•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地具体化。 (以上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下面是可有可无的辅助部分)
•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 结论: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者最后一段文字。提示新闻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
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预习任务 1. 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2. 找出文中的四个场景,完成表格。
主旨分析
【任务】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人民日报》1997年7月1日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参考答案:
• 主谓倒装。突出“别了”这两个字,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彰显文章主题。
• 运用象征。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象征“日落”的大 英帝国,妥帖生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3.下面文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
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
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
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观点三:此处的“闲笔”是新闻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新闻的需要灵活安排。插入这一部分内容,既增强了新 闻的知识性,又使新闻具有广度和深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陈迹.(jì)
大厦.(shà)
B.掩.映(yǎn)
旗帜.(zhì) 悬.挂(xuán)
C.甲.板(jiǎ)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 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
解析: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②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望文 生义,该成语不能理解为守信用。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 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可用“络绎不绝”。⑥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 用正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 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这一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课文原文武汉,这个优美的名字,再也不能让我像过去那样悠哉地呼喊了。
我要离开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
但我不感到难过,只觉得前途无量,意气风发。
我来不到武汉多久——只有三年而已。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它,和故乡长江之滨的景色、人情一样深爱着它。
但是,我不能为自己的爱留下什么。
我在武汉的朋友,我爱的人总觉得我太不稳定。
他们说我太软弱,没有志气,只顾自己享受优越而忽视前途。
他们并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来驱逐那些扰乱我的小小困惑。
我并不愁未来——我有决心和自信。
我也已经看到了我走得最远时那个未知的尽头,虽然路是曲折的……教案Part One:课前热身1.分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留恋某个地方、情感与理智的斗争的经历?分享个人故事。
2.教师讲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背景信息并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Part Two:精读课文1.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标注生词。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3.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一些理解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Part Three:拓展1.针对该课文所涉及的话题:爱和人生规划,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别得出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2.学生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知识点1. 词语解析•优美:形容词,表示美好,妙丽。
•悠哉:叹词,表示自由不受约束,并且感觉轻松愉快。
•永远:副词,表示永久,没有尽头。
•意气风发:形容词,形容精神奋发,气势汹涌。
•稳定:形容词,表示镇定,不动摇。
•忽视:动词,表示对某一事物不给予重视或忽略。
•被打扰:动词短语,表示被干扰,使人无法集中精力。
•困惑:形容词,表示不清楚,感到迷糊或苦恼不安。
•未知:形容词,表示未知的事物或地方。
•决心:名词,表示坚定的决定。
•自信:形容词,表示有信心,有把握。
2. 表达方法•仔细的人物描写和感受描写。
•表达人物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背景介绍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然而,在 1842 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1860 年,清朝政府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割让给了英国。
1898 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租期 99 年。
二、文章内容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一)标题的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方面,“别了”意味着告别、离别,表达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宣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文章结构1、导语部分文章的导语简洁明了,点明了主要事件和时间:“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通过这一导语,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事件的核心内容。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从下午4 时 30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到晚上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再到 0 时 0 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的升起,作者以精确的时间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和肃穆。
3、结语部分文章的结语意味深长:“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语文: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日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特写,生动的写 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 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 。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 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更能体现 香港回归的主题。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 是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 升起。
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 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 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 奋。同时通过以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 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米五 字星 旗红 最旗 后冉 一冉 次升 降起 下
四个场景
场 景 三
不 列 颠 尼 亚 号 离 港
场 景 四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终结
三次降旗
港督府降旗
特殊意义
行政管理结束
军营旁广场降旗 交接仪式降旗(易帜)
军事管治告终 国家主权交接 Nhomakorabea3.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这一自然环 境呢?
写天气,烘托气氛,体现彭定康离任时的心情,更突出 香港的明天如雨过天晴,前途无限光明。
8、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对比。“从海上来”指当年英国强占中国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 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9、第7段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从中读出什么情感?
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欢喜之情。
10、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 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 结。(两个“最后”表达了什么感情?)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米字旗”降下象征着英国 对香港的管制结束,含蓄的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语文原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总汇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由学者罗振玉在202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针对英国“脱欧”这一大事而写。
在文章中,罗振玉指出,不应该再使用“不列颠尼亚”这一称呼,因为它已经过时了,而现在英国也已经不再属于欧盟。
文章提到了“不列颠尼亚”这一称呼的来源和历史。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英国曾经称之为“不列颠尼亚”,这是因为这块土地上曾经住着许多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包括不列颠人和日耳曼人,它被称为了“不列颠尼亚”。
而在今天,这一称呼已经不再适用了,因为英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包含许多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地区了。
相反,在地缘政治和文化方面,英国更加趋同和一致,称之为“不列颠尼亚”已经显得过时了。
文章谈到了“脱欧”的背景和原因。
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一决定受到了全球各地的关注和争议。
罗振玉认为,这一决定体现了英国人民对于自身独立和主权的追求。
在欧盟成员国中,英国一直被视作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而脱欧决定的背后,是英国人民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
虽然这一决定会给英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压力,但是英国人民有理由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这些挑战。
文章呼吁大家要理解和尊重英国的决定,不应该对其进行质疑和指责。
虽然英国脱离欧盟,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与欧洲和世界的联系会完全断绝。
相反,英国将继续保持与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和交流,以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和平稳定。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英国“脱欧”这一大事件。
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理解英国和欧洲的地缘政治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帮助。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以推动全球和谐与发展。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1、写作的视角以及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写法:《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报道借景寓意,意味深长。
一般说来,文章中现实材料与过去相关材料的结合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大大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新闻作品尤其是这样。
这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十分成功。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
这就要求记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短消息是周树春等记录 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 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 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 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 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周树春、 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 描画了这难忘的时刻。
【解题】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 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 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 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 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 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 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重 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 人民一样。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象征英国管制结束)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句话概括新闻事实
①1997年7月1日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 维多利亚港。 ②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英方撤离香港。
(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 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 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 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 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
(第8段)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 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 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连用“最后”,暗喻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没落和腐朽;“长达 ”二字,既写出了屈辱史之长,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历经长期 的屈辱和等待,“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 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人民扬眉吐气,香港 迎来了朝阳般的新生。
主体 (2—10段)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中英 政权的交接仪式。
结语 (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不列颠尼亚”号 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曾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
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 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97 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了130多个国家 ,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 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新闻的特征
事件真实、内容真实 具有时效性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新闻“六要
素
”
何时(When) 何事(What)
何地(Where) 何故(Why)
何人(Who) 如何(How)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撤离香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6、提问: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授课形式
授课章节
名 称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生词障碍。
2、新闻一般有由五个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有哪几个部分必不可少呢?(标题、导语、主体)。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找本文由哪几部分构成。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②、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更新、补
充、删节
内 容
新闻特写(feature story)——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课外作业
完成导复案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
主体(第2—10段):四个场景
三次降旗
结语(第11段)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三、文本解读
四、小结课文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世,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3、提问: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7、提问: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提问: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明确: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④、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1、提问: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它是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