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人文主义地理学guide download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双语课程

《人文地理学》双语课程

《人文地理学》双语课程课后阅读文献第一章[1] 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 赵荣.地理学思想史纲.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4]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5] 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 吴传钧.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地理研究,1990.第二章[1]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 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4] 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 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6]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 爱徳华·泰勒.连树声等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8] 吴汝康.古人类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9] 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10] 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1] Terry G.Jordan Lester Rowntree.The human mosaic.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1990第三章[1]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2] 张小林,刘继生,冯春萍等.人文地理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165.[3] 罗辑,陆玉麒,吴勇.人口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23.[4]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98~199.[5] Beaujeu-Garnier J.Geography of Population.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78.51~53.[5] Lewis G J.Human migration:a geography perspective.London:Croom Helm,1982.33.[6] Hagget. P.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ical. London:Edward Arnold, 1965.42.[7] 王兴中,孙峰华,刘继生.人文地理学概论.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3.138.[8] 甲方,陈一筠.国外人口迁移.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9]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4.[10] Lee E S.A theory of migrateon.Demography,1996,3(1):47~57.第四章[1] 罗辑,陆玉麟,吴勇.人口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 周之桐,王桂新.人口地理学简明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 潘纪一,朱国宏.世界人口通论.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4] 世界银行.蔡秋生等译.1995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5] 刘渠.人口问题概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6] 刘铮.刘铮人口论文选.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7] 毛况生等.人口学与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8] 周之桐,王桂新.人口地理学简明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2] 祝卓.人口地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五章[1] 张之恒,吴健民.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 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3]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 H.J.徳伯里.王民等译.人文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 《世界地理》编写组.世界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 Robert H S.Human geography.Prentice-hall,1986.第六章[1] 吴传均.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北京:学苑出版社.[2] 刘再兴,祝诚等.生产布局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3]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 胡兆量等.经济地理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 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经济地理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 Robert H S.Human geography.Prentice-hall,1986.[7] Robert H S. Human geography. Prentice-hall,1986.第七章[1]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 杨武.中国民族地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3]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 张文奎.世界文化地理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5] 金其铭,董新,陆玉麒.中国人文地理概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 宋保平.理论人文地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7] 王兴中,孙峰华,刘继生.人文地理学概论.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3.[8] 夏曰云等.文化地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9] 赵荣.试论我国人文地理学近年的发展与方向.人文地理,1994,1.[10] 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11] 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八章[1] 刘伶.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 陈健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3]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2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 夏曰云等.文化地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5] 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6] 金其铭,董新,陆玉麒.中国人文地理概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 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8] 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9] 李慕寒.汉语方言的分布及其研究意义.人文地理,1992,1.[10] 胡兆量.中国民俗地理探幽.经济电流,1990,1.第九章[1] 于可等.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 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 Sopher D E.Geography of religions.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 1967.第十章[1] 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王正毅.现代政治地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3] 张文奎等. 政治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4] [美]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等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北京:解放出版社,1992.[5] Taylor P J.Political geography.3rd. Longman Gnoup UK Limited,1993.[6] 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7]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2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9] 伍家平.论民族聚落地理特征形成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聚落类型.地理研究,1992,(9).[10] 陈宗兴,尹怀庭.陕西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研究.人文地理,1994,(1).[11] Martin Ira Classner. Polit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Inc.,1996.第十一章[1]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

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

目录1.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2)1.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2)1.2整个地理学发展背景 (2)2.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 (1)3.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3.1第一阶段 (3)3.2 第二阶段 (2)4.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 (4)4.1理念论 (4)4.2实用主义 (3)4.3现象学 (5)4.4理想主义 (4)4.5存在主义 (6)5.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5)5.1创造性的论证 (5)5.2 强调主观 (7)5.3历史思维 (6)5.4 强调描述 (6)6.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8)7.对该流派的评价 (9)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1.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1.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发展迟缓,产生了一些列问题,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等。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的寻找,产生了一些列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

1.2整个地理学发展背景50年代伴随计量地理革命,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

60 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

虽然计量革命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研究方法、数据处理及强调理论重要性三方面),然而它却在想要达到其自行设定的目标方面,颇令圈内及圈外人士失望,因其成果并不是很好。

其结果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中,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化地理学家等倡议,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应为人文主义替代。

2.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人文主义地理不等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 ction‎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 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 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 ed someti‎m es. 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 re and the relati‎o n ship‎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 ni tie‎s and challe‎n 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 hers. 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 hy has so many varieg‎a ted theori‎e s and ramifi‎c ation‎s. Human geogra‎p hers have kept absorb‎i ng new ideas and opinio‎n 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 s, which gives tremen‎d 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 ment of human geogra‎p hy.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Charac‎t ers of human geogra‎p hy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Format‎i on and differ‎e ntiat‎i on of geogra‎p hy地理学(geogra‎p 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流派regional geography区域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umanistic geography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计量-空间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很多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radical geography激进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feminist geography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旧女权主义有差别)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

(旧)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代表人物:索哈(E. Soja)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地理学实证主义地理学注意两点:1)实证主义不是举实例2)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对经验的归纳或对理论的演绎,而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结构主义地理学表层结构(空间现象结构)——多样的深层结构(文化内具有共通性)——不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主编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主编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周尚意-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98页

周尚意-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98页



感 知 经 验
杂 乱 的 事 物
义 、 分 类


有 条 理 的 事

归 纳 、 概 括
则 、 理 论 的 建
解 释


Five Canons of John Stuart Mill 穆勒五法
• 有时被归为实证主义的方法,实 际上是休谟经验主义的延伸。
• 穆勒认为,借直观所认识的真理, 是一切其他真理所由之出发的根本 前提。
• 地点1:粗放经营、北亚热带、丘陵地 区——茶叶质量不稳定、春茶有绒毛、 茶树不烂根。
• 地点2:北亚热带、丘陵地区——春茶有 绒毛、茶树不烂根。
• 那么,结论是?
Another Example
• 道德教育、技术培训、纪律教育
• 责任心 、出勤、 产品质量 • 那么,……?
Shortage or Limit
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
feminist geography
• Key person: Alison Hayford ; McDowell Linda
• Main ideas:
• 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 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 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旧)
地名雅化运动之前的地名定义分类与度量定义分类与度量与水系相关的地名景观种类1点线面水系要素地名2水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地名3不同时期与水系相关的地名点状水系地名举例点状水系地名举例红色的为与水系没有关系的地名板桥北新桥半步桥厂桥大石桥胡同大桥胡同大桥胡同东板桥东不压桥虎坊桥南板桥胡同三座桥石桥胡同太平天桥小石桥胡同新桥胡同银锭线状水系地名举例线状水系地名举例红色的为与水系没有关系的地名安外东河沿安外西河沿白菜湾白菜湾北北河沿大街北河胡同北河漕胡同北角湾北角湾胡同胡同北湾子胡同北深沟北深沟北沟沿胡同北沟沿胡同滨海胡同滨海胡同崇文门西河沿崇文门东河沿朝阳门北河沿朝阳门南河沿菖蒲河沿大江胡同大江胡同面状水系地名举例面状水系地名举例黑龙潭后海金鱼池太平湖西海西湖营空间分析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明代水系分布原貌明代水系分布原貌以地名恢复的水系分布以地名恢复的水系分布明代水系分布原貌明代水系分布原貌以地名恢复的水系分布以地名恢复的水系分布分析步骤分析步骤11先验命题

第六章 人文主义地理学

第六章  人文主义地理学

第六章人文主义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以区域地理学为主导的格局,使人文地理学由战前孤独的内部自行演化转变为战后的与其它社会科学互动,由此大大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中人文主义(或称人本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也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而在中国地理学界,人文地理学无论在流派,还是在理论上上均较为单调和贫乏,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视和研究程度很不够(顾朝林、刘海泳,1999;顾朝林,1995;马润潮,1999;张祖林,1995 )。

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渊源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越来越成为机械的附庸,再加上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这些均任意践踏着人类的理性、尊严。

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顾朝林、刘海泳,1999;许学强、朱剑如,1988)。

从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看,50年代伴随计量地理革命,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

60年代末一些人文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认为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方法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1)空间分析学派降低了人的显著作用,不能对人类问题作出合理地解释,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机械性。

正如伯顿(Burton)所说,“实证主义分析将我们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拉得越来越近,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一个没有人的地理学,在知识上不完善的,在理论上也是极为盲目”( Ley D.,1982 );(2)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所追求的普遍性、客观性的空间规律过于抽象。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段义孚1(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威斯康星州府麦迪逊)志丞、左一鸥译周尚意校(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e 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vyn Samuels)和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1976年段义孚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8年这些学者一起出版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第一部论文集《人文主义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和人之间的关系,容纳知性(understanding)与智慧(wisdom),客观(objectivity)与主观(subjectivity)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方法论,并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地位的。

本文各部分都渗透着这个主题。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批判立足点是伦理和道德。

它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

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

地方是可以如何通过感官来感受到的,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从而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

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提升人类的道德;第三,想象力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文化则是想象力的产物。

人类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时也会陷入怪圈。

本文最后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洞悉人类对自然的感悟的复杂与精妙。

(周尚意摘)关键词:人文主义地理学地方人与自然文化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 AHumanistic geography--a personal viewYi-Fu Tua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USA)1作者简介:段义孚(1930-)男,1941年离开中国,在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就读初中和高中。

人文主义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1970 年代发展起来的这两条脉络奠定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基本走向,因为 按照西蒙的观点,人文主义地理学最重要的论著正是产生于 1970 年至 1978 年之 间(见表 1)。而雷尔夫认为,这些作品可能都以专业化的方式偏移到了各自的 研究领域当中。⑤正如地理学家蒂姆•克雷斯维尔(Tim Cresswell)所言,人文主 义地理学家(尤其是段义孚)都不会花太多时间去重复论述之前哲学家已有的观 点,尽管这些观点启发了他们,而他们的研究任务是直接运用这些思想去从事新 的知识创造。⑥
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不是完全拒绝看待人的科学视角,而是在现 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从事新的知识创造,因为,科学地研究人的路径会弱化人类 意识的重要性。⑥比如,站在科学的视角,很多社会学与人文地理学当中的重要
① David Seamon, Humanistic Geography. pre-publication draft of entry to be published in Douglas Richardso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People, the Earth,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NY: Wiley, 2015, forthcoming.格式? 地理学家克拉瓦尔(Paul Claval)提到,段义孚“1976年在《美国地理学协会期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A A G)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使用“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一词,这个名词很快就取代了早先用于这个新发展路线的名词——“现象学地理学” (phenomenological geography)”。参见:[法]保罗•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M].郑胜华,刘德美,刘清华, 阮绮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9. ② Yi-fu Tuan. Humanistic Geography[J]. Annu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2 (1976: June) pp. 266~276. ③ David Ley. Cultural/Humanistic Geography[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5:249 (1981) pp. 249~257.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Yi-fu Tuan. Humanistic Geography[J]. Annu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2 (1976: June) pp. 266~276.

3、人本主义地理学(chen)

3、人本主义地理学(chen)
他们把人的经验得到的信息看作是有效的知识来 源,注重从感应环境去解释人的行为,从而揭示 不同环境对行为者的主观意义。
在社区与地方的规划中,人本主义可以提醒规划 者不可忽略特色与个性以及美与温馨。
人本主义地理学实践
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多数实践是探索和解释人 的主观问题及其基本含义。其主要研究领域 集中在: 社会地理学领域 文化地理学领域 历史地理学领域
影响与评价
人是千姿百态的,人的地理行为因而也是千姿百态 的。人本主义者可以对之进行切合实际的说明,因 为人们的态度,印象,与环境地方的主观联系不可 能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一性的解释。
考虑的都是比较具有单独特性的事情,而不善于处 理组建社会的大范围问题。
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 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 世界。
社会地理学领域
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 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 环境。
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 主观意义。
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 生的映象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 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文化地理学领域
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
总结
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 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为人文地理学者 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
它的作用是引进了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 重视的观点,并以此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 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做法。其影响比较有限。
总结
人文主义地理学抛弃了旨在构建抽象行为规则的 统计模式和实证主义的方法。
对于这个整体,其它学科取其部分分别对其进行研 究,只有地理学研究它的整体复杂性。

人文主义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主题像男子情谊、领地、建筑等,都几乎化约为动物的神经行为;而人文主义地 理学的视角则是专注于人类特有的这类行为与产物,①并从意义的角度展开诠释。
由此,人文主义地理学就在其鼎盛的 1970 年代大致发展出两条诠释意义的 知识脉络。按照地理学家西蒙(David Seamon)的观点来看:第一条脉络是对人 类的经验展开诠释;第)展开诠释。
欧美地理学界之所以在 1970 年代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原因在于,该地理 学是对 1960 年代迅速崛起的计量空间地理学之主宰局面的反抗。③在此之前,决 定论、经济主义和计量类出版物的抽象化模式仿佛废除了人类的意向(human intentionality)、文化以及人自己,而人文主义地理学作为一种相反的潮流,强调 人类独有的心灵、意识、感知和价值观,因此它与人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像艺 术与文学,由此,它便导向了意义哲学的相关领域:现象学、存在主义与实用主 义。④它关注人类的意识、行为及其创造的空间与地方的意义。与是,相关学者 开始围绕人展开研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围绕着心灵与景观及其相互关系做研究, 这样,人文主义地理学就将伯克利学派的地理学延伸到了环境感知的层面⑤。
1970 年 1971 年 1974 年
1976 年 1978 年
表 1 1970-1978 年间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论著①
雷尔夫 段义孚
莱 巴蒂默
① David Seamon, Humanistic Geography. pre-publication draft of entry to be published in Douglas Richardso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People, the Earth,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NY: Wiley, 2015, forthcoming. ② 同上。 ③ David Ley. Cultural/Humanistic Geography[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5:249 (1981) pp. 249~257. ④ 同上。 ⑤ 参考雷尔夫为著作《地方与无地方》2008 年版写的前言部分,无页码,在“Changes in interpretation of place” 一节第一自然段。E Relph.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Pion Limited, 1976, Reprinted 1980. ⑥ Tim Cresswell. Space and Place (1977): Yi-fu Tuan[Z]. in Phil Hubbard, Rob Kitchin and Gill Valentine. Key Texts in Human Geography[M].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8: 54.

(城市社会学课件)09人本主义地理学

(城市社会学课件)09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
1930年生于天津,是段祺瑞后裔 1940年随家人移民至澳洲,完成小学及中学 1949-1951年牛津大学地理学专业,地形学 1951年美国伯克利大学研究生,地形学专业,对
人文地理学感兴趣 1957年获博士学位后研究人文地理学 1957年后分别在印地安那大学 (1956-1958)、
中国 古代
近现代
当代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人与人:民为贵,君为轻 人与自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文精神的没落
人本主义的复兴
人本主义的概念
“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的一种思想态度,通常认为这 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英国《不列 颠百科全书》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并用人作为万物的尺度 或以人的本性、人的限度和人的兴趣的某种方式为核心 的一种哲学。”——美国《哲学百科全书》
人本主义地理学者关注“人”的空间感 受以及人在持续“经验” 中所产生的想 法。
段义孚在心理学、文学、哲学、人类学、历史 学、地理学等学科之间纵横捭阖,自由穿梭。
段 义 孚 的 部 分 作 品
段 义 孚 的 部 分 作 品
段义孚的奠基之作
1968至1983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正值人本主义地理学发展初期,也是段义孚学术思想趋于 成熟的阶段。
——段义孚
段义孚的学术生涯
段义孚的学术生涯
自196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至今共有18本 专著
每一本著作都为我们展现了有关人类生 存状态的全新而独特的洞察,强调对 “作为整体的人”的感知的探究,探索 “人类是如何经验世界、理解世界的”。
从人本主义视角对“空间”展开研究, 将上世纪20年代早期融合了地理学与哲 学的、被称作“地理知识学” 的学科推 向一个新的高度。

简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简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简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学理论,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人地关系:人文主义地理学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通过改变地理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地方性:人文主义地理学强调地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人们的行为和文化也受到地方环境的独特影响。

2、个体和经验:人文主义地理学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感受。

它强调个体与地理环境的互动,研究人们如何感知、体验和理解地理环境。

文化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重视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作用。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核心,它不仅影响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方式,还塑造了地理空间的意义和象征。

3、可持续发展:人文主义地理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它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平衡。

总之,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类作为地理研究的中心,强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体的经验和感受、文化的地理塑造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0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

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电子版

人文地理学电子版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及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通常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现象------------自然地理学人文现象------------人文地理学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建筑等人文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包括{精神文明:社会制度、法律等人本身:生理、心理、行为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目前,多数学者将地理学分为三大块,即自然、人文、经济地理,也有人将其分为区域地理、通论地理、应用地理学三大块,然而无论怎么分人文地理都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从理论上看: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或是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根据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罗士培的观点,其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社会如何调整(adjustment)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②通过认知环境,调整人地关系后,也要调整有关地区人类社会的区际关系。

adjustment既包括自然环境对某些人类活动的制约,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与地、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地域系统,使之有利于人类的各种活动。

(2)从通论上看:人文地理除研究人地关系外,还研究其学科性质与特性、区位理论、文化景观、人类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相关等。

(3)从分支学科看:经济、人口、聚落、政治、行为、文化等都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

目前分支越来越细,出现了医药、疾病、难民、饮食、音乐、舞蹈地理学等分支科学。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目的人文地理是研究人文现象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要阐明各国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从区域的观点来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或某地具有什么样的人文地理特征,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6-28; 修订日期:2000-04-06 作者简介:于涛方(1974-),男,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于涛方,顾朝林(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为了避免空间分析等学派分析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人文主义地理学正面探讨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有其独特的视角分析。

该文概述当代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过程,对其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同时介绍和评价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人文主义地理学;实证主义;空间;场所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07(2000)02-0068-0720世纪60年代是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时期,这些变化基本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的研究性质,使人文地理由战前孤独的内部自行演化,转变为战后与其它社会科学互动,并与之逐渐接轨,由此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激进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等学派相继发展,其中人文主义(或称人本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 eog 2raphy )已经在西方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 1J 1Johnston ),从哲学角度曾将80年代的西方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国际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而在中国地理学界,人文地理学无论在流派,还是在理论上均较为单调和贫乏,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视和研究程度很不够[1~4]。

本文就当代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想作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引起重视。

1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越来越成为机械的附庸,再加上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这些均任意践踏着人类的理性、尊严。

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1,5]。

从整个地理学的发展角度看,50年代伴随计量地理革命,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

60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

以后诞生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认为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方法也不尽人意,表现在:(1)空间分析学派降低了人的显著作用,不能对人类问题作出合理地解释,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机械性。

正如伯顿(Burton )所说,“实证主义分析将我们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拉得越来越近,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学的研究第16卷 第2期2000年5月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G 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 Vol.16 No.2May 2000核心是对“地”的人文主义说明。

“一个没有人的地理学,在知识上不完善的,在理论上也是极为盲目”[14];(2)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所追求的普遍性、客观性的空间规律过于抽象。

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推断,不符合实际或仅涉及到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忽略了整体的把握。

基于以上空间分析学派的种种不足,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化地理学家等倡议,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应为人文主义替代,以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为中心,将人作为地理研究的出发点,改变人作为空间奴隶的地位,重视意义(Meanings )、价值(Values )、目标(G oals )和目的(Purposes )[15]等的研究。

1976年,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Y i -Fu Tuan )在美国地理学协会会刊(Annal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 eography )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25]。

至此前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高峰时期。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1947年。

同年赖特(J 1K 1Wright )引入“G eosophy ”一词,定义为“地理认知科学”(Study of G eographical Knowledge )。

赖特认为,对人的主观意念的研究并不能用严谨的科学准则,对主观意念的研究却能为其他地理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背景和准则。

“对事物的地理认知普遍存在于整个人类中,并不仅仅是地理学家的专利…这种认知首先从许多观察中获取…其收获,被文化、意识、背景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限定…几乎任何一种人类从事的活动…都被他任意倾向的地理认知所影响。

[28]”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个的,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来也会不同。

就地理现象而言,此一观点强调了地球表面之异质性及独特性(Uniqueness ),而并不强调其通性(G enerality )[3]。

地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了对“主观”研究的需要,但是赖特的这些思想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20世纪60年代,洛温撒尔(D 1Lowventhal )重新论及“G eosophy ”,并就“外界世界和人脑画面”作了阐述。

他认为个人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许多诸如方向、距离、物质空间等基本要素,都是个人在文化、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观察的,这种外部世界及其观察者对它的理解的一致程度如何,都需要人文地理学家对其进行检验[16]。

另一位主张采用人文主义方法的英国地理学家柯克(W 1K irk )的思想则起了更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地理环境不是简单的一个“事物”,而是由“形状、内聚力和人类活动附加于其上的意义”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一旦这个意义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下去;另外柯克将“地理环境”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现象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实体,而后者则是那些被人类觉察并再开发的一部分现象环境…[13],所有这些相对较为零星的阐述,可以认为是地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所作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其研究方向尚不甚明确,没有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其逐渐积累起来的成果,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人文主义地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当时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萌芽思想与有关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结合起来,逐渐完善自己。

由雷尔夫(E 1Relph 1970)[20]、段义孚(1971)[26]、默塞尔(D 1C 1Mercer )和鲍威尔(J 1M 1Powell 1972)[17]等,将胡塞尔(Hussel )的现象学哲学引入地理学的研究中,以期用现象学的有关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

同时,理想主义、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也被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吸收和利用[12],使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因此现象学等哲学和早期人文主义地理学萌芽思想的结合,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人文主义地理学具有浓厚的哲学韵味。

现象学首先被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广泛地采用。

现象学方法将其重点放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与实证主义相比,它不认为存在一个单一的客观世页96第第2期 于涛方等:人文主义地理学界,更不认为这个世界可用数学公式或通过“假想─检验”模式来认知,重视通过“中止判断”(Epoche )的方法,集中注意直接的知识,另外通过“本质还原”的方法,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6]。

根据恩特里金(J 1N 1Entrikin 1976)[7],现象学注重描述,而不采用“解释”的论证,其原因在于解释往往被看作是观察者的重新构建,与现象学追求的“面向事物本身”的原则相违,因此,西蒙(D 1Seamon )将现象学再定义为“描述科学”。

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中,现象主要指的是柯克所分的现象环境这一块。

现象环境会因人而异,它的每个要素由个人经过意识作用赋予意义,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意义反之又影响个人的行为,现象学就是要研究意义是如何被赋予的。

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搀杂自己的个人主观意念用以分析他人主观的东西,现象学非常注意这种通过移情(Empathy )的方式来理解现象环境。

其他一些学者如将现象学首先引入到地理学中的雷尔夫(1970)则试图进一步研究有关现象的本质(Essence ),他认为这个本质就是“显示一个存在体或现象性质特征的要素和观念”,对这些本质及其他们在人类意识上的作用的描述,是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20]。

而段义孚则认为,地理是“人类的镜子”,揭示了人类生存及其斗争的本质,通过对景观(Landscape )的研究,就能了解某一社会环境下由各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的本质,就如同通过艺术和文学来揭示人类的生活一样。

段义孚1971年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地理行为及其有关的空间和场所的感受和意念,就可以了解人类世界[26]。

除了以上学者之外,默塞尔和鲍威尔(1972)也声称,世界只能通过人类的意识和态度来把握,坚持认为地理学家应竭尽全力从活动角色的参考框架出发,去看待问题,而不能从地理学家们各自的角度来分析[17]。

现象学方法对人文主义地理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地理学家西蒙指出:现象学有可能在历史、文化和人性的临近带揭示出“时空”的本质问题。

他将这种本质问题称为“地点芭蕾”[24]。

但是这种本质问题并不能被所有人所认识。

另外,现象学方法还有不少弱点和不足,后来许多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包括雷尔夫、段义孚等,都不再太重视纯粹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其他如理想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及存在主义等均得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注意和应用。

理想主义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两名历史地理学家哈里斯(C 1Harris )和古尔克(L 1Guelke )。

哈里斯认为地理和历史一样其研究均可采用理想主义的方法,而他提出的“历史思维”(the Historical Mind )的概念受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重视[9]。

哈里斯的许多观点被古尔克进一步延展,和实证主义相反,他认为地理学不是为了“寻找法则”,也不是“利用什么法则”,因为就“不存在什么可供地理学家利用的客观法则”。

“地理学中…尚未形成任何科学的法则…将来似乎希望也不大,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并不能有效的对感受的东西进行检验…一些学者在坚持逻辑和内部各组成一致性的同时却失去了对现实的真正把握”[8],古尔克主张以理想主义方法,分析地理学中的各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