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合集下载

几种教学设计观

几种教学设计观

几种教学设计观教学设计观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观。

1.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设计观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主体地位中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2. 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设计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要求教师将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情境化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观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观注重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这种教学设计观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

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观要求教师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路径,促进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人的学习潜能。

4.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观是一种以学生探究和发现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设计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特点的学习模式。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学习科学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主体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 passively 接受知识。

而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习科学理论则指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智活动,只有在学生的个人认知结构中有了新的认知经验以后,才构成了“学习”。

这些理论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算为主,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而探究性学习则强调学生主体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本质上是一门逻辑严谨、理性思维的学科,而探究性学习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活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模式,而探究性学习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发现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1. 设计具体的数学探究任务。

数学探究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又不能过于困难,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任务的设计应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发现数学规律。

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2. 创设有益的学习环境。

数学探究性学习需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集体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交流。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

高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研究如何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总结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揭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的关键因素,为高校教师提供实用的指导建议,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进一步验证和证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高校教师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践经验。

最终目的是通过本研究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在当今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和重视。

这种教学理念是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深刻理解,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究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学生的学习需求。

浅谈“211”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211”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211”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对小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有如下四点看法:一、现代教育理念,需要教师角色的转换现代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需要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与学的新文化观念,要从知识灌输转变为“学会学习”,从偏重学术到全面发展,从分科课程到整合学习,从课本主导到多元教材,从书本为主到走向社会等重大转变和改革。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更好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与学生交换角色,把主体的位置让给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以趣激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调味品,是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以多种形式呈现任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通常用画画、猜谜语、唱歌、讲故事、背儿歌、诗歌等形式。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重复、或内容太难、太易,或都是叫学生画、猜、唱等,游戏的目的性不明确,减低学习兴趣,降低游戏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注意学生的心理,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与学生一道创设适当的情景,真正转换教师的角色,就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收到主动学习的良好效果。

如:教师要学生看画思考变为我要思考,要我猜变为我要猜,要我说变为我要说,要我唱变为我要唱,……。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生学习“Do you like…?Yes…/No…”句型的:当她和学生们一起唱完“Are you sleeping?Yes,I am./No,I am not.”歌曲后,接着她和着该调子唱了“Do you like…?…”学生不约而同地唱起来,“Do you like…?Yes…/No…”,在组长的带领下,他们拿着自己画的各种图画和事物手舞足蹈地问对方,边点头、边摇头分组对唱起来,真是快乐极啦。

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的做法是:首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根究底,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高能力。

我在讲授每课新内容时,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

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浮躁和浮光掠影。

在设疑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时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其次,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知识讲解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知识讲解

摘自网络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一、“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点:1、是来源相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第一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出现了研(探)究型课程的初始状态。

2、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3、都是解决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问题为目的,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显性、隐性知识。

4、都具有开放性,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上社会。

5、注重探究的过程,体现尊重个性发展和适应合作学习的需要,强调结果但更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探究的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区别:1、教师作用的差别:“探究性学习”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但学生的活动仍然都是在教师精心安排实施,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指定。

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以平等参与者身份介入的,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

2、对课题的选定、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不同:在“探究性学习”课题的是教师选定,结果是预知的,教师对学习过程是可操纵的,对学习成绩的评定具有绝对的权威。

探究性教学的名词解释

探究性教学的名词解释

探究性教学的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学方式的演进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新技术的发展,探究性教学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并将学生置于一个积极、合作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中。

探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知识源源不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接受和消化。

而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

他们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方式来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通过实践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应用,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追求记忆和应试技巧,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探究性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扮演着主动学习者的角色,需要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日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创造积极、合作和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他们需要创建一个鼓励学生表达观点、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通过评估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

总的来说,探究性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通过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探究性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也需要根据新课程的特点进行改变和调整。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课程的实施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也应该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展开,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让学生在互动、探究、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具备自主、批判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2.多元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需求。

教学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信息技术应用等。

例如,富有探究性质和探究精神的“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教学策略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多重的学习情境下获得能力的提升。

3.着力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倡导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着力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为王”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学设计的实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科学和数学时,老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有效促进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新课程下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当前社会情况来调整和改进,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升级。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

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三、过程性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首先介绍了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特点。

接着讨论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包括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角色。

同时也分析了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文章还探讨了实施新课程理念所面临的挑战,如教师素质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

展望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了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变革、挑战、展望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概述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一切向学生”,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思考。

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学生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参与课堂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和机遇。

2. 正文2.1 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篇)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篇)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800字(7篇)关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心得体会(范文):1我们在新课程中倡导学生主体交流、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效果。

为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在新课程整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确定位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

为此,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采用启发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简单的问几个为什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逐步体验成功,形成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内化。

新课程整改要求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发展的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

努力实现教学由“教”转化为“导”,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能力转化。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实践高效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新天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理念、新方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研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复制,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探究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定义和特点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来独立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教师则起到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2. 知识是通过发现和实践来获得。

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直观认识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发现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取知识,还培养了严密的思维逻辑和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增进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1.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或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2.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情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实验等方式进行探究。

通过实际测量建筑物高度来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3.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和整理资料,来探究问题。

4.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3篇)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3篇)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我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优势和收获。

首先,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被赋予了主动学习的角色,他们需要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资源、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分享想法、研讨问题,相互激发思维和创造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其次,探究性学习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我需要自己提问、探索和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这让我学会了质疑和分析问题,不再一味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结论。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和整理,培养了我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探究性学习培养了我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往往只以记忆和传递知识为目的,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我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我的创造潜力,让我学会了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并且尝试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出新的创新成果。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培养了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的做法是:首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根究底,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高能力。

我在讲授每课新内容时,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

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浮躁和浮光掠影。

在设疑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其次,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

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

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发布时间:2021-04-08T12:15:29.5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作者:易海杰[导读]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问题日渐严峻的背景下,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传播环境知识,易海杰广东省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广东省韶关市 512000摘要: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问题日渐严峻的背景下,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传播环境知识,深化环境保护意识的责任。

生物学科本身含有丰富的环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这些内容,合理渗透环境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素养的目的。

本文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进行几方面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策略引言本文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策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普及环境保护常识,强化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青少年,为我国主义建设储备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渗透方法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对生物环境教育方法进行如下分析:1结合环境保护事件,挖掘课本内容开展环境教育。

教师在准备课程内容时,应该对课本中内容相关环境知识进行重点挖掘,然后将一些环境保护相关的大事件进行引入补充。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思维,还可以在小组内部吸收更多的信息,进而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内容[1]。

3组织小组合作过程中合理渗透环境保护相关知识。

教师在教学时,适当的组织各个小组针对课本中的保护环境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联想,促进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断的养成环境素养。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

摘自网络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一、“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点:1、是来源相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第一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出现了研(探)究型课程的初始状态。

2、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3、都是解决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问题为目的,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显性、隐性知识。

4、都具有开放性,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上社会。

5、注重探究的过程,体现尊重个性发展和适应合作学习的需要,强调结果但更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探究的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区别:1、教师作用的差别:“探究性学习”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但学生的活动仍然都是在教师精心安排实施,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指定。

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以平等参与者身份介入的,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

2、对课题的选定、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不同:在“探究性学习”课题的是教师选定,结果是预知的,教师对学习过程是可操纵的,对学习成绩的评定具有绝对的权威。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摘要】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

然后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设立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进行研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探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启发性问题、多种资源、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兴趣、主动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教育、引导、培养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主动参与历史知识和事件的研究探讨活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系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

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1. 以教育学科为基础: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3. 开放性和多样性:历史学科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学生”“高中生物新课标”在理念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提出了四个任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核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怎样体现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两大课题。

通过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我认为,生物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明确和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学生角色定位。

这样,新一轮的高中生物课改才不会流于形式,新课程标准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和贯彻。

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改的根基在课堂教学,必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高中生物新课标”。

1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师角色定位“新课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应发生重大的变化。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师的角色应为: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参与者、倡导者、鼓励者、诊断者”。

(1)教师是引导者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其引导者而不是搀扶者的作用,学习的主体应是学生自己,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应对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调查研究活动项目,设置问题: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着力点研究与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着力点研究与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着力点研究与探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实现自身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下是我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着力点的一些研究与探索。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立学习任务、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促进,合作探究,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自由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四,重视兴趣与情感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受到兴趣和情感的驱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教学、情景模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以生为本 有效引入探究性教学

以生为本 有效引入探究性教学

以生为本有效引入探究性教学
鲁霜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
【年(卷),期】2022()6
【摘要】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锻炼他们在实践动手方面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从这一角度出发,不难得出,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尤其在教授专业知识或是传授核心技能时,教师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物理、生物、化学,以及美术、音乐等,皆有所涉及,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科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更加明确了生本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合必要性。

毕竟,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学生本身,才能落实好课程教学,才能将生本理念充分融入小学科学教学。

笔者就生本理念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进行如下分享。

【总页数】3页(P117-119)
【作者】鲁霜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以学生为主体--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2.合理课堂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引入的几点思考
3.合理课堂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引入的几点思考
4.实施探究性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
5.有效引入,直达高效教学的“升降机”——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一切的方案设计、方法的实施都围绕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灵活获取与深入研究,这就决定了它对学生的智能的开发及人格的形成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那么教师怎样巧于点拨,有效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呢?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我及时问学生:“为什么他当时不点一盏灯呢?真的碰扁了吗?”然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我介绍了鲁迅当时的生活背景,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讨论,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理解了四周黑洞洞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印象深刻。

然后我继续追问:鲁迅碰壁后的心态如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自主选择乐于探究
“课程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是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因此教师就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地交往,用信任的目光支持他们,用赞赏的话语鼓励他们,用真诚的建议帮助他们,在民主平等交往中,把学习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
主人。

例如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谈到对狐狸的评价时,有人说坏有人说聪明。

我都先给予肯定,再对狐狸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评价,并及时进行德育。

在《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我问学生:“谁还有更好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呢?”学生各抒己见,发言的积极性很高。

当然,这种竞争情境的创设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公平合理竞争意识。

3、、交流合作共同探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更离不开交流、合作。

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通过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解决。

先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

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

对不同问题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临时编成一组进行探究。

可以是五、六个人一组。

三是大班集体探究。

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它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从学生的求知实际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且,在这学习过程中,探究性
学习以其自身的研究方法及课堂交流的特点,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寻意识,独立见解意识,民主协商意识等科学的精神与品质,从而更显示出它的突出作用。

如果我们一切围绕学生,从开发学生的智能出发,从健全学生的人格出发,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一定会不断得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