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包括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
1.描述自然环境的各项服务功能,并理解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问:“这些案例中,自然环境是如何发挥其服务功能的?”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分类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解释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服务的具体含义。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GIS在自然环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数据分析、地图制作等。
3.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我国自然环境问题的现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究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知识,观察并记录身边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请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探究式学习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强化GIS技能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安排GIS软件操作课程,由浅入深地教授学生使用GIS软件;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分制考评说明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分制考评说明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分制考评说明(讨论稿)此考评说明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地理》必修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参照实验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必修Ⅰ、Ⅱ、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考评通过学分均各为2学分,共计6学分。

一、课堂学习活动部分(按照教材要求)二、试题考察部分1、考试要求。

(1)地理考核的学科能力要求:地理认知能力: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的了解。

地理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的理解。

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会考考核将体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2)考试要求:高中地理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

其中含义如下:a—了解: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概念、特点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重大地理新闻及与地理有关的法规;在地图上正确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理解:简述、简释、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和与地理有关的基本国情、国策;解读地理统计数据和图表。

c—应用:利用各类信息材料说明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图上正确填绘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比较和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阐释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

(以下列表中对应)2、各课程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自从7月份担任高二地理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尽力摸索、了解现在高二学生地理的学习现状以及其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以期能够尽好的融入这个新的学习团队。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共处,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一、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说得不尽完美,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只需要在考试之前背一背,靠硬性记忆就可以解决问题,更有一局部学生对地理还用“副科”来称呼,这种现象在理科班表现得尤为明显,殊不知这种态度已经犯了学习的“大忌”。

高中地理的学习已经明显的区别于所谓“地名学”,不是单纯的记住“北京在中国北方,广州在中国南方”等等这一类常识性的知识。

而是更需要理解,以及在理解的根底上记忆、分析、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新课标背景下学习的重点所在。

二、根底知识薄弱目前,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根底知识比拟薄弱,而且知识的遗忘率较高。

平时,我们进行系统复习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知识性的问题。

三、学生的答题标准性有待提高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大局部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用语不标准,还不能用“地理语言”来答复现实的地理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影响得分。

针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

二、学练结合,注重练习鉴于同学们根底知识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对局部知识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我们高三进行文综打好根底。

三、点评到位,具体提升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于具体问题标准答题用语,从严要求,从细节开始进行指导提升。

孔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贻”。

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知识的应用性,并且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在教学内容上给高中地理教学以较大的触动,认为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得到学科教学内容,体验课程,感悟课程,即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体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给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地理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冲突,或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障碍,从而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提问。

例如,在必修人文地理部分,如果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显然是很枯燥的。

因此,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实例时学习、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讲完《城市与城市化》这一章以后,就让学生运用本章知识来对自己家乡所在的地级市进行分析,这样既能使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又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增长学生的见识。

而在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创设情境同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以后,让学生写一篇科幻文章,主题是“假如黄赤交角突然变得很大或很小,我们会怎样”,学生就必须充分思考黄赤交角对地球和人类的意义了,这样学生对黄赤交角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刻。

二、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中地理的规律有效教学、高中地理教学难点探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中地理的规律有效教学、高中地理教学难点探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中地理的规律有效教学2、高中地理教学难点探讨3、高中地理的资源整合建设探讨4、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自主学习能力5、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策略全文总字数:14374 字篇一:高中地理的规律有效教学高中地理的规律有效教学摘要:高中地理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下,结合新课程标准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根据高中地理规律,有效地开展地理知识教学。

本文简要分析高中地理规律概念及重要性,结合现阶段高中地理规律教学存在的各类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希冀促进高中学生能够增强地理学习兴趣,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关键词:地理规律;高中生;教学策略;主体地位一、引言地理规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由于地理规律,教学存在着众多问题,也大大限制了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难以掌握地理学习规律。

由于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对地理规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高中地理学习也是有章可循。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简要阐述了高中地理规律概念及重要性,并提出了高中课堂上存在的教学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策略:二、高中地理规律概念及重要性高中地理规律能够揭露地理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地理规律能够加强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综合性概括,处于推理级层次。

由于高中地理学习可以分为地理演变规律,地理关联规律,地理分布规律等三大类。

通过不同的地理规律,开展不同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复杂,所以进行地理规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地理知识,能够了解到自然界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循环和地理循环要素的变化过程。

通过地理规律的学习,能够明晰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时间变化规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当前高中地理规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综合水平不完善在新时期下开展高中地理规律性教学,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地理规律认知,但是部分地理教师虽然能熟悉地理知识,但是却对地理规律是知之甚少,难以把握地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只能够根据教学经验进行盲目教学。

1.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二)

1.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二)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种方法符合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地图、环境服务功能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空间分布。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图表等,用于展示实例、讲解知识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方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经验总结,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板书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分类、作用和实例,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识别。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遵循以下原则:
1.逻辑性: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布局,使板书内容层次分明。
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组成与功能,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分类,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为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保护自然环境作出贡献。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

2023-11-06•引言•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及问题分析•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实施与效果评估•结论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引言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地理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学科,它涉及到自然、人文、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目前,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高中生地理学习的现状和问题;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见;访谈法主要通过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02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及问题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学习内容过于抽象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成绩分化严重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课堂听讲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03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0201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缺乏学习动力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地理,而忽略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习方法不当学生获取地理学习资源的渠道有限,缺乏拓展和深化学习的机会。

学习资源有限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当前教育体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教育体制不完善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同时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自身因素03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精选内容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避免盲目追求难度和广度,注重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地理考试反思(汇编15篇)

地理考试反思(汇编15篇)

地理考试反思(汇编15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考试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考试反思1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反思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除正常的试卷讲评外,笔者组织了学生针对地理试卷进行反思:分析得失、反思学习过程、提出可行性对策。

通过反馈发现,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存在以下几点共性问题:1、自制力差。

明知学习重要,可偏偏控制不住自己开小差,课堂溜号,搞小动作时有发生。

2、思想懒惰。

除布置的作业外,很少主动学习,被动性很大。

3、学习方法不当。

课前基本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及时复习。

学习无计划,学业无规划。

4、考试不重视。

不认真审题,部分试题没等读完就开始作答,导致低级错误反复出现!5、自然地理不注重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停留在浅层的记忆层面,理解不彻底、不深入。

6、读图、识图能力不足。

7、基本功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不难看出,大多数问题已经超出地理知识层面,这也给笔者诸多启示。

在下一个阶段中,会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分数、提高地理素养。

地理考试反思2本周是期中考试前一周,老师们都在忙着复习迎考,还要准备整理导学案、作业,同步、以及单元检测等常规材料的检查,实在感到工作很忙碌,有时感到手中的作业有些繁琐,面对这么多的作业,以及多个班级的工作量,真是感到数量充实而质量不够。

在有限的时间处理好这些工作,确实有些困难。

要求学生完成,可还是少部分同学做的不完整,落二撇三。

对于积极的同学来说。

做的不错。

本来要求小组长相互批阅,相互提问,相互指导。

能帮助同学们互相提高,可是大多数同学还是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很少有同学发现了问题主动去请教学习好的同学。

总是利用课上时间去学习,课下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再去拿出点时间去巩固。

而是让其他学科挤占的无法顾及。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2、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应用3、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探讨4、高中地理教学全程设计视角分析5、谈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全文总字数:17687 字篇一: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将生活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其能够结合生活案例探究地理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在生活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引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概述(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对地理事物全面、系统、动态认识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做出一定的解释,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

(二)对地区区域有基本了解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分析、解释和预测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特征的方法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人地关系等问题,从而形成基于某个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概念。

(三)提高地理的实践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实践活动包括户外地理调查、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初探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初探
1.注重学生对地理分析方法的掌握
虽然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同一类问题又都带有共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能从分析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在掌握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人教版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现或与此相关的例子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一高度上来。
地理“必修3”的教学,应该是以典型的案例教学为主,而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必须以“必修1”和“必修2”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加以支撑论证。因此,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案例的教学要加强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在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时,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是知识铺垫应该与教材本身内容有机结合,把握好补充的时机。如对中国地理概况的知识铺垫,可安排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教学中进行。因为教材是安排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对比”的内容,作为教师,可以把两个地区的对比进行扩展,如扩展到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对比,以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为契机,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价之间达成协调存在挑战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为主线,贯穿了整本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但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中始终还是很多教师面临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中学地理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及必修三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及必修三教材分析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 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 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修课程——地理 1
1.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 利用土地
陡坡开荒 过度放牧 乱伐树林 开矿、修路、工程建设
水土流失危害: 对土壤、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湖泊的影响
1.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
11山东26题(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 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 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利用不同 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降雨量 (mm)
33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径流量 (L)
111
泥沙量 (kg)
0.1
坡耕地
径流量 (L) 155
泥沙量 (kg)
41.3
荒草地
径流量 (L) 153
泥沙量 (kg)
4.7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 (L)
154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优秀5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优秀5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优秀5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一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

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

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

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

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

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

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高中地理新课改简析

高中地理新课改简析

高中地理新课改简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课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本文将从新课改背景、新课改内容、新课改效果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新课改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高中地理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繁杂、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因此,教育部对高中地理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新课改内容高中地理新课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课程结构。

将原有的单一必修课程改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2、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将新的地理知识和理念融入教材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地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新课改效果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的课程结构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再次,改进教学方式使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改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次重要变革,通过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的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发展。

然而,新课改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

2.2中国的能源安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2.2中国的能源安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源安全问题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公平、和谐、共赢的发展观念。
4.创新性研究:本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如设计节能减排方案、推广清洁能源等,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能源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利用,使学生了解各种能源的特点及其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2.分析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能源结构单一等,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基本策略。
3.讲解可持续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能源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能源安全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途径。
3.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梳理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策略。
3.创设具体的能源安全情境,如某地区能源供应紧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能源安全问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讨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如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能源安全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途径,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图、能源利用状况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300最新范例6篇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300最新范例6篇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300最新范例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300最新范例6篇自我总结可以提高我们工作效率,可以帮助我们进步和成长,写好自我总结可以快速解决或者可以让我们少走人生弯路。

4.1走向生态文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4.1走向生态文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数据,为实际问题和决策提供支持。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走向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结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如下: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战略目标以及实践途径等方面,认识尚不深入。
4.课后拓展:布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五பைடு நூலகம்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走向生态文明”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案例分析:请学生选取一个身边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要求报告中包含对案例背景、实施过程、成效评价等方面的详细阐述。
4.1走向生态文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程,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掌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3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其分类和作用方式。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应能够:1.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其服务功能的内涵;2. 掌握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分类方法,包括资源供给、环境调节、生命支持和文化休闲等类型;3. 学会分析具体案例,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及其分类,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应用分析。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1. 多媒体课件,包括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定义、分类及其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案例材料,如本地或国内外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典型案例;3. 课堂互动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用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通过好的,我为您续写内容如下:通过以上提到的能的典型案例以及课堂互动工具,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造一个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能的案例来阐述某一科学原理或商业策略的实用性和价值。

如一个成功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清洁能源的概念和优点,还能直观展示能的实际应用。

在分析这一案例时,白板和投影仪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展示相关数据、图表和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案例细节。

同时,通过投影仪,学生可以共同观看视频资料或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这些工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 情境创设:老师以故事开场,介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它的服务功能。

如可引用发生在身边的一个真实的环境事件或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

2.2中国的能源安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一)

2.2中国的能源安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一)
3. 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国家能源政策动态,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能源安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国家能源政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讲授新知
1.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能源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
2. 讲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各类能源消费的比例及其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3. 介绍我国能源政策及发展战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4. 以北方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分析过度依赖煤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隐患。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3. 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总结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和节约能源。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国能源安全现状、挑战及应对策略的短文。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二)问题导向
1. 以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源安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5. 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论文摘要:地理基础知识的薄弱和高中地理必修3各版本教材在案例选择、描述、教学内容详略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给高中地理必修3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

本文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有利于必修3教学的顺利展开,使高中地理必修3的教学更符合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

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

因此,地理“必修3”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

由于地理“必修3”与初中区域地理及地理必修1、必修2的关系较大,各版本教材在案例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对比“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的教学,教师会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试图对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作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供同行参考。

一、存在问题(一)基础知识薄弱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在“必修1”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究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要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到必修1、必修2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

由于初高中地理的分工、必修模块的分工和教学课时的限制,教材没有重复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初中和高一地理都是弱势学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加上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的限制,导致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并不牢固,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薄弱,这些情况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必修3”的教学。

(二)教学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对必修3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不管是高考还是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查的重点是必修1的自然地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知识,必修3考核的知识较少,认为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重要。

事实上,必修三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的综合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必修3的资源跨地区调配、产业转移、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工业、农业的发展都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由于教师本身的认识不足,对必修3教学研究不够深入,联系不够广泛,导致课堂教学沉闷乏味,从而使学生对模块三教学兴趣不够。

(三)教材差异较大新课程改革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标多本。

目前高中地理出现了人教、湘教、鲁教、中图四个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顺序编排、案例选择、案例内容、教学内容详略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

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存在很大困难。

1.教材顺序上的差异。

人教版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来阐述,把地理信息技术放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中讲述;湘教版、中图版都是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入手,以案例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再系统讲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鲁教版则是在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他三个版本教材把这部分内容都放在必修2中)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把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散设置在必修1、必修2、必修3三本教材中。

2.教学案例上的差异。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往往出现不同的案例。

例如:在区域发展差异中人教版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为主要案例,湘教版、中图版以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为主要案例,鲁教版与日本、英国的差异为主要案例;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人教版、湘教版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鲁教版、中图版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作为案例;在河流综合开发方面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都以田纳西河流域作为案例,鲁教版则以长江流域综合开发为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都以我国东北作为案例,湘教版则以美国作为案例;在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人教版以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作为案例,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则以德国鲁尔区作为案例;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方面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都以珠江三角洲作为案例,中图版则以江苏省作为案例。

3.案例描述上的差异。

虽然在河流综合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有三个版本教材使用的案例相同,但是在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上三个版本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内容详略上的差异。

例如湘教版、中图版都在最后一章分为四节(湘教版35页,中图版30页)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四个方面讲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人教版只在第一章第二节(7页内容)讲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应对策略基于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上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甚至也是影响“必修3”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此,笔者在对地理“必修3”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一)适当铺垫区域地理知识面对学生初中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以及“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要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各版本教材必修三选择的大多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主要是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因此在学习必修三第一章时就应该补充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基本地理特征,通过对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的了解,认识我国的区域差异,为认识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的形成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形成原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铺垫好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学生对后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出现的自然原因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铺垫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和地形特征,对后面“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优劣势分析就能够顺理成章;铺垫好我国各个自然区的资源知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资源跨地区调配的背景和条件就能很好地理解。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模块联系必修3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中隐含了大量的必修1和必修2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例如必修3中的荒漠化形成原因、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等知识与必修1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密切相关,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必修2中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知识密切相关,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工业化、产业转移与必修2中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密切相关,区域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必修2中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必修3的教学过程中复习相关的地理原理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复习了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喜悦的情绪。

(三)正确对待和使用教材案例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

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

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要全盘抛弃。

因为,教材提供的案例,毕竟比教师自己开发的案例要典型得多,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习,通过对课本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学到一套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然后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区域,去分析、解决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新课程要求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熟悉四个版本的教材,汲取各家之长,在充分利用所用版本教材案例的同时,选用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秀案例进行替换和补充。

例如关于产业转移,人教版以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例,系统地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在学习产业转移时就不妨用人教版案例替换其他版本教材的相关案例,再用所学原理认识珠三角产业向外转移,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四)重在掌握案例反映的原理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只是手段和载体,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总结归纳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不同版本教材使用的案例不同,同样的案例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课本上的案例并非是唯一的,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实本身也并不需要学生原原本本的识记。

为体现考试的公平性,考试一般不会是教材案例的重现,不会考查案例有关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考试常采用新的案例,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

(五)根据课标进行合理的取舍必修三教材特别是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在呈现方式和内容详略上差异较大。

教学时要认真研究课标,仔细阅读课程标准解读,综合各版本教材对共性知识进行重点掌握,对各版本教材中个性化的内容和表述只作一般了解甚至舍取。

参考文献:1.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112.张朝飞.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3.陆文博基于模块联系的高中地理教学地理教学2012年第1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