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舍身同泰寺

合集下载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颠沛流离。

人们信佛,求得精神解脱。

所以,佛教在中国蔓延开来,佛寺林立,僧尼塞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当年佛寺盛况的写照。

梁武帝也是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里去烧香拜佛,讲解佛法,说这样做是为了替百姓消灾积德。

本来烧香敬佛也很正常,但是后来梁武帝却越来越出格了。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烧香,然后为了表示他对佛的虔诚竟然宣布要“舍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

皇帝做和尚,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把他接了回去。

这就是梁武帝第一次舍身同泰寺。

回宫后,梁武帝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回宫做得不妥当。

因为按当地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自己虽然是皇帝,也不应该例外。

于是过了不久,他又第二次跑到同泰寺舍身。

这次大臣们再来请他回宫,梁武帝就不答应了。

后来,大臣们总算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凑了一万万钱到同泰寺给这位“皇帝菩萨”赎身,才将他从寺里接了回来。

然后,好景不长,梁武帝又第三次跑到同泰寺舍身,而且这一次更厉害,为了表示他对佛的虔诚,梁武帝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还把他宫里人和全国土地都舍了。

舍得多了,自然赎金也要增加,大臣们东拼西凑,花了二万万钱才将梁武帝赎了出来。

过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

大臣们又花了一万万钱把他赎回来。

梁武帝前后做了四次和尚,大臣们一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

这笔钱,当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梁武帝只顾着提倡佛教,热心做和尚,却将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

后来,国内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叛乱,国都建康被叛军攻破,梁武帝也在战乱中忧愤而死。

历史趣谈:历史谜题 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饿死于宫中

历史趣谈:历史谜题 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饿死于宫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谜题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饿死于宫中导语:萧衍,曾任齐国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

萧衍夺取帝位后,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但是...萧衍,曾任齐国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

萧衍夺取帝位后,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很快便沉溺于佛教中不能自拔。

他下令广建寺庙,全民奉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耗费无数钱财,座座都规模宏大,极尽华丽。

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争相修造,到处都是寺院。

他还下诏优待僧尼,出巨资资助各地僧尼研习佛法、聚众讲经。

不仅如此,梁武帝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公元527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

公元529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经》。

萧衍执意要出家,朝中大臣十分惶恐,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

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

然而萧衍极度迷恋佛教,反复四次舍身寺院。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梁武帝早年无子,于是便过继侄儿萧正德为嗣子做太子。

可是后来梁武帝生了个儿子,取名萧统,随即被立为太子,而侄子萧正德被改封为西丰侯。

这让萧正德心里愤愤不满。

加上后来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废朝政,于是萧正德便勾结侯景发动政变,这就是所谓的侯景之乱。

侯景原来是东魏大将,因与政敌高欢不合从而转投梁朝。

侯景本是生活常识分享。

声律小故事:梁帝讲经同泰寺

声律小故事:梁帝讲经同泰寺

《声律启蒙》是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里面提到很多古代小故事,讲出来帮助记忆,本故事不纯属虚构,是纯属胡说。

第一讲:梁帝讲经同泰寺从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酷爱佛教,爱的不行不行的,苦于交通不便,从皇宫到寺庙太远,一颗急躁的朝圣心不能等待。

于是在公元527年,我佛优秀弟子梁武帝同志下令在自家对门修个寺庙,取名同泰寺。

光修寺庙是远远不够表达对佛祖的崇拜的,这一年三月,梁武帝突然对大臣们说:老子不当皇帝了,老子要去同泰寺当和尚。

大臣们哗然:真是哔了石碑了,有钱也不能这么任性啊,你对得起天下苍生吗。

梁武帝淡然: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不管怎么劝,梁帝还是如愿以偿的在同泰寺出了家。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追到寺里求梁帝回宫,于是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大臣:江山社稷为重,请皇上回宫。

梁帝:我的江山我做主。

大臣们:这里生活条件太差。

梁帝:就当减肥刮油。

大臣们:百姓们在受苦啊.梁帝:我已看破红尘。

大臣们:我等愿用一亿万钱向同泰寺奉赎。

梁帝意味深长的看了眼老方丈后说:行大臣们:马蛋。

于是大臣们兴高采烈的交了钱请回了梁帝。

过了两年同泰寺举办无遮大会,梁帝一看这么多善男信女都来拜佛,太刺激了,比当皇上有意思多了,当即宣布,不走了,第二天还给众信徒开讲《涅崒经》,我的舞台我自己建造。

大臣们一看前年的伤疤还在呢,又来这一出,赶紧忙着劝,怎么劝都不管用。

大臣们就问:皇上您怎么才肯跟我们回去啊。

梁帝看了眼老方丈莞尔一笑:非得积大德、做善事不可。

大臣们一听就明白,太没溜了,要钱要出花样了,又花了一亿万把梁帝带回去了。

都说事不过三,可偏偏梁帝要突破四,跟前两次情形差不多,后两次也是把自己往同泰寺里一扔,等着大臣们拿钱去赎,然后与老方丈会心一笑,回宫去了。

预知更多小故事,欢迎关注微信:shanshuiv5。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佛教渊源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佛教渊源
答, 顿首 , 并 如 中大 通元 年故 事 。丁亥 , 服衮 冕 , 御 辇 还宫 。幸 太极殿 , 如 即位 礼 , 大赦 , 改元 。 ”
盛世 。如此有作为的皇帝 , 何至于数次舍身同泰寺? 其 中必 有值得 详 究 的 因素 。排 比史 实 可 以发 现 , 梁 武帝 舍 身 同泰寺 的行 为是 在有 意地 模仿 印度 历 史上 著名 的 “ 护法 明王 ” — — 阿育 王 , 梁 武 帝 的 行 为 与 阿
摘 要: 梁武帝舍 身同泰寺是 中国佛教 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 , 对其评价也颇为纷歧。 梁武帝舍 身同泰寺受到印度阿育王崇佛行为的启示 , 是对阿育王事迹的模拟, 这从两者布施行为的相似 以及 梁 武 帝对 阿育王 崇拜 的推 动上 可 以 明显地 看 出来 。梁 武 帝对 阿 育 王 崇佛 事 迹 的追 摹 , 为 我 们研 究
瓦器 , 乘小舆 , 私人执役 。乘舆 法服 , 一 皆屏 除… …乙 巳, 帝升光严殿讲 堂, 坐师子座 , 讲金字三 慧经, 舍 身 。夏 四 月 庚 午 , 群 臣 以钱一 亿 万 奉赎 ‘ 皇 帝 菩 萨’ , 僧众 默 许 。戌 寅 , 百 辟 谐 凤 庄 门奉 表 , 三 请 三
梁 武 帝 四次舍 身 同泰 寺 时 间分 别 间 隔两 年 、 十 七年、 一年 , 他郑 重 其 事 , 进 入 寺 院 按 照僧 人 要 求 生
幸寺舍 身 , 甲戌 还 宫 , 大赦 , 改元 大 通 , 以符 寺 及 门名 。 ”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8—1 1
动, 近人多 以佞佛视之 , 对其负面评 价较多 。比如 , 周 一 良先生 认 为梁 武 帝舍 身 同泰 寺 是 “ 等 于 儿 戏 的 宗教 迷 信活 动 ” , _ 2 郭朋 先 生认 为梁 武 帝是 “ 在 变相 的大搞 聚敛 ” 。 _ 3 梁武 帝 舍 身佛 寺 的行 为 , 在 中 国佛 教史 上 虽未 空前 绝后 , 但其 声 势最 大 、 影 响最广 却是 不容 怀 疑 的。梁 武 帝 是 南朝 比较 有 为 的皇 帝 , 其 统

历史趣谈:梁武帝萧衍 一个懂天文的帝王的奇异人生

历史趣谈:梁武帝萧衍 一个懂天文的帝王的奇异人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梁武帝萧衍一个懂天文的帝王的奇异人生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懂天学且有史料证据的帝王,据我所知仅二人而已,一是清康熙帝,二是梁朝开国之君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

二人之学又有在中国历史上,懂天学且有史料证据的帝王,据我所知仅二人而已,一是清康熙帝,二是梁朝开国之君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

二人之学又有不同,康熙从欧洲耶稣会士那里学的基本上是今天被称为“天文学”的知识,而梁武帝所懂的才是“正宗”的中国传统天学——天文星占之学。

奇特的《梁书·武帝纪》在历代官史的帝王传记中,《梁书·武帝纪》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一篇——星占学色彩极为浓厚。

其中结合史事,记载天象凡14种57次。

官史其他帝纪中,不但南朝诸帝,即使上至两汉,下迄隋唐,皆未有记载如此之多天象者。

这些天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人星见”,竟出现了34次。

老人星即船底座α,为南天0等亮星。

公元530年时其坐标为:赤经87。

90°,赤纬-52。

43°;黄经84。

70°,黄纬-76。

02°——这不是一颗北半球常年可见的恒星。

史臣在《武帝纪》中反复记载“老人星见”,寓意只能从中国传统星占理论中索解。

《开元占经》卷六十八“石氏外官·老人星占二十九”述老人星之星占意义极为详备,最典型的如:“王政和平,则老人星临其国,万民寿。

”在中国传统星占学体系中,“老人星见”是很少几种安祥和平的吉庆天象之一。

《梁书·武帝纪》中的天象记录,从梁武帝即位第四年开始,至他困死台城而止。

在他统治比较稳定且能维持表面上的歌舞升平之时,“老人星见”的记录不断出现。

而他接纳侯景的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生活常识分享。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1: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1: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1: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少儿历史故事大全1: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兵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天子襄王逃到郑国,派人给齐、宋、陈、卫等国送去了消息,说京都被狄人占了。

各国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郑国慰问天子,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阳。

这时,有人向天子提建议说:“秦晋两国国力强盛,而且两国国君都想成为霸主。

秦国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絷,晋国有赵衰、狐偃、胥臣,他们都有着号召大小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

不妨派他们去收回京都。

”于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别去了秦晋两国。

晋文公听说天子逃难了,马上想要带领军队打到洛阳去。

可是当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了。

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向其表明晋国已经派兵出发了,不必劳烦秦国了。

于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马。

这时,蹇叔、百里奚说:“晋国不愿意我们发兵,恐怕是担心我们抢了他的功劳吧!不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秦穆公说道:“这个我知道,只不过重耳刚刚做了国君,一点功劳都没有,这次就把护送天子的机会让给他吧!”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慰问了天子,自己带着兵回到了秦国。

晋国的兵马打了胜仗,将周天子顺利送回了京都。

周襄王大摆筵席犒劳晋文公,并将京都附近的四个城池送给了他作为礼物。

从此,晋国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晋文公刚从洛阳回来,宋国便来请求救兵。

宋成公让公孙固来见晋文公,原来楚国派成得臣为大将,率领着陈、蔡、郑、许四国的诸侯来攻打宋国。

晋文公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将军先轸说:“楚国是南方蛮族,经常仗着自己的国力欺负别国。

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这可是个很好的机会。

”狐偃说:“曾国和卫国本来跟我们就不友好,最近又归附了楚国。

我们不如先攻下这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派兵营救,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的危机。

”于是晋文公便答应了公孙固的请求,让他先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让成得臣回去。

成得臣觉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国,因此十分不愿意退兵,于是他向楚成王报告说:“请再等几天,打了胜仗便回去。

关于梁武帝出家为僧的故事

关于梁武帝出家为僧的故事

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

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

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

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志公顿足道:“怎么能让他走呢!”“为什么?”“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

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萧衍 三次舍身入寺目的是什么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萧衍 三次舍身入寺目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朝梁武帝萧衍三次舍身入寺目的是什么导语: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皇帝。

作为南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一生有很多传奇之处。

他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皇帝。

作为南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一生有很多传奇之处。

他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开国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六岁,是仅次于乾隆的第二高寿皇帝。

最值得一提的是,萧衍在有生之年不仅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发展僧徒,而且还频繁地往寺庙里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舍身为寺奴,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位时出家的皇帝。

萧衍(464—549),其父萧顺是齐高帝的族弟,与南齐皇室关系密切。

萧衍年轻时崇信道教,希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后来,文采出众的萧衍加入了由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成立的一个文学沙龙,其中有范云、沈约、谢脁等名士,时称“竟陵八友”。

萧子良崇尚佛学,时常征集名僧讲佛论法,召集朝臣大办佛事,有时还亲自出马为佛事打杂,使当时佛学大盛。

在萧子良的熏陶和开示下,萧衍弃道转佛,渐渐成为一名狂热的佛教信徒。

南齐中兴元年(501),萧衍拥戴萧宝融为帝,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朝政独揽。

中兴二年(502),萧衍被迫萧宝融禅位,并于四月初八称帝。

四月初八,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

西晋以来,社会上开始流行“佛诞日”举行浴佛、灌佛、行像等仪式,萧衍选择四月初八登基,意味着他将像释迦菩萨一样在这一天诞生,救度天下众生;像转轮圣王一般在三界行正道,覆庇十方人民,这无疑是他崇尚佛教而烧的第一把火。

萧衍称帝后所使用的天监、普通、大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梁武帝几度舍身佛寺 梁武帝萧衍生平介绍

历史趣谈:梁武帝几度舍身佛寺 梁武帝萧衍生平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梁武帝几度舍身佛寺梁武帝萧衍生平介绍
导语:梁武帝几度舍身佛寺南北朝有个皇帝是比较出名的,就是梁武帝了。

他是历史上面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皇帝,之后在他的一生中佛教文化对他的影
梁武帝几度舍身佛寺
南北朝有个皇帝是比较出名的,就是梁武帝了。

他是历史上面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皇帝,之后在他的一生中佛教文化对他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甚至是会影响他在政策上面的决断。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典故是比较有名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在南北朝的时候百姓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所以当时盛行的是佛教,能够让百姓对生活有了一定的寄托。

甚至当时的皇帝也是一个十足的信教徒,为此他建立了同泰寺,和普通的和尚一样是每天定时的去向菩萨进行烧香拜佛,祈求为百姓积福。

但是之后的事情有点出格了,梁武帝已经想向同泰寺进行舍身,出家当个真正的和尚了,但是朝中的大臣们肯定是不同意的,之后全体跪求皇上能够三思,梁武帝有点被劝动了又回去当皇帝了。

但是好景不长,梁武帝回头想想自己不应该就这样回宫了,这是对佛祖的不敬,所以又回到了同泰寺中,进行第二次的舍身,但是大臣们用了国库中的一万万钱把皇帝的身体从同泰寺赎回来了。

但是之后梁武帝又一次的变本加厉不仅想把自己的身体舍掉,还想把国家的土地也奉献了,大臣们又着急了,用了二万万钱把皇帝给赎回来了。

这就是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典故,说明了这位皇帝对于佛教的推崇已经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了。

但是梁武帝全身心都在佛教上面,朝廷上面的事情又不闻不问,所以也导致自己之后死于乱战之中。

梁武帝萧衍生平介绍
生活常识分享。

梁武帝落发为僧的历史典故

梁武帝落发为僧的历史典故

梁武帝落发为僧的历史典故导读:典故: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

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

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

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志公顿足道:“怎么能让他走呢!”“为什么?”“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

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

关于梁武帝奉佛事迹的两个问题

关于梁武帝奉佛事迹的两个问题
而 《 中国 佛 教 》 ( 中 国
,
三 请三 答
, ,
顿首
, ,
并如


中大 通 元 年故 事 宫 略 元



丁亥
服衰 冕
御 攀 还 改元
,
梁武 帝


在 四 部无 遮 大
;
幸 太 极殿
《 梁
,
如 即位 礼
,
大赦
,
会 中 四 次舍 身 同 泰寺 为寺奴 梁 武 帝时 说 注日
: :
汤 用 形 在

座 讲 金 字 三 慧 经 舍身 夏 四月 庚 午 群 臣 以
《 论梁
武帝及 其 时 代 》 ①

任 继愈 的
《 中国 哲
钱 一亿 万 奉 赎 皇 帝 菩 萨
百 辟 诣 凤庄 门奉表
,
僧 众默 许
,

戊寅
,
学史 》 以 及方 立 天 的 《 梁 武 帝萧衍 与佛 教 》 ② 也 都 主 未 三 次说 佛 教 协会 编 ) 则 说
三 月庚戌
法 驾 出 同 泰 寺 大会 夏y I 月丙戌 r
,
停 寺省
,
又添 出了 等字
,
仍施身


皇 太 子 以下 奉 赎 ”
讲 金字 三 慧 经
设 法会 ”

于同 泰 寺 解 只是
这 种 补 充 的 真 实 性 是 收得 怀 疑 的
,

并 没 有提 到 舍 身 之 事
其二
山录
在 其 他的古 结 中 有 多 处 关 于 梁 武



所 谓 舍身 身愿 琉 》 中说 微 自损撤 自缨 以 降 无非 两 种 执役

南北朝十大名人介绍

南北朝十大名人介绍

南北朝十大名人介绍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进攻后燕军在参合陂之战歼灭四五万燕军。

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

次年,燕国皇帝慕容垂带病亲征北魏,魏军败绩,但慕容垂病重,被迫退兵。

不久后慕容垂病死,拓跋珪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夺得并州(治今太原市西南),又东出井陉进入河北州郡,就地取粮,扩大战果。

占领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等,后燕被切断为南北两部。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徙都平城并称帝,史称魏道武帝。

拓跋珪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

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

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

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

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

在439年攻灭北凉后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宋对峙。

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宇文泰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北朝西魏权臣,爵封“安定公”,谥“文”,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

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

宇文泰宇文泰是关陇集团的继承者,贺拔岳是首位,关陇集团一词由哲学兼历史学泰斗陈寅恪所创,是指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间,籍贯为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的门阀士族。

汉胡混血、文武合流是其特色,他们占据了当时的统治阶层。

关陇集团不但以武川人为滥觞,数个朝代的肇造者亦出于武川,或武川人后代。

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如此形容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他并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证明关陇士人与鲜卑胡姓的关系。

孝武帝为高欢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

虔诚与荒诞:梁武帝崇佛政策分析

虔诚与荒诞:梁武帝崇佛政策分析

虔诚与荒诞:梁武帝崇佛政策分析作者:和乐乐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0期梁武帝萧衍(公元464年—549年)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人,为西汉相国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曾为南齐时的雍州刺史,参与两次抵御北魏的战争。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他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拥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

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梁政权。

他在位初期励精图治,改革前朝留下的弊政,在南朝众多帝王中是比较有作为的。

梁武帝亡国灭身与崇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联,因为他在统治后期佞佛以及对政务的懈怠,导致国内矛盾迅速激化,南梁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囚禁在台城饿死,终年86岁。

一、萧梁崇佛政策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都伴随着统治政策的相应改变。

秦统一六国之后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西汉建立后以黄老思想来稳固其统治和发展社会经济,东汉建国后光武帝刘秀的柔道治国,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到了南朝梁武帝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必须更改前朝腐朽的政策,来稳固新生的王朝政权。

梁武帝亲身经历了前朝黑暗的统治时期,深感如果新生的王朝要想摆脱前朝覆亡的命运,必须改弦更张,使人们有一种坚定的信仰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崇佛政策形成的外因大一统的观念自秦以后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古代无论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希望维系大一统的局面。

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南北方都想致力于統治全国,都想去争正统。

北方虽然经历了北魏太武帝灭佛,但是那仅限于太武帝所统治的时期,后继的统治者重新对佛教进行了扶植。

到梁武帝时期,北魏已经走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距离太武帝灭佛已经有了世纪之隔,经过后继统治者的扶植,佛教到这时已经相当的繁盛。

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由于传入时间短,流传的地区相对较少,多为上层人物所熟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和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佛经被翻译,众多的寺院被修建,石窟被开凿,这些都说明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宗教也能决定国家命运 南朝梁国因崇佛致亡国

宗教也能决定国家命运 南朝梁国因崇佛致亡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宗教也能决定国家命运南朝梁国因崇佛致亡国导语:可是什么事儿都不能干过了,一过了就会物极必反。

佛教的盛行就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首先,浪费钱财,花钱花得太多了。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00多可是什么事儿都不能干过了,一过了就会物极必反。

佛教的盛行就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首先,浪费钱财,花钱花得太多了。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00多个帝王,只有七个皇帝活过了70岁,这七个皇帝里有四个活过了80岁。

第一个是梁武帝,南朝四百八十寺里面梁朝的皇帝,人称菩萨皇帝。

他吃素不吃肉,所以从梁武帝开始,中国的僧人就开始不吃肉了。

以前的僧人是可以吃肉的,连佛祖释迦牟尼都是,化缘的时候人家给什么他就吃什么。

而且人们都认为给肉是最高级的,给肉好。

所以南传佛教,就是东南亚的小乘佛教的僧人是吃肉的,西藏的僧人更吃肉,他不吃肉没别的。

日本僧人也吃,吃完了还娶,可以娶媳妇。

只有汉传佛教的中国僧人才不吃肉。

梁武帝是菩萨皇帝,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了。

大臣一上朝,见皇上已经跑庙里去了,这玩意儿怎么整,得请回来啊!请佛容易,请皇上佛可不容易,你得给同泰寺布施,说穿了就是捐钱。

皇上为了修庙,想捐钱,但是皇上自己没钱,就把自个儿卖了,舍身同泰寺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让大家拿钱去赎,第一次一亿,第二次两亿,第三次三亿。

皇上三次舍身同泰寺,同泰寺弄了六个亿。

这个钱从哪来?老百姓身上。

其次,出家也会影响国家发展。

出家就是无家,无家就无老婆,不能繁育后代。

古代要“田野辟、户口增”,理论上是要增加户口,但是出家导致的是户口往下减。

打仗没人了,劳动没人了,最重要的是,交税没人了。

出家就不用交税了,好多农民就是因为躲避赋税,干脆出家。

如此一来,官府傻眼了,你生活常识分享。

《昭侯弊裤》原文及翻译译文

《昭侯弊裤》原文及翻译译文

《昭侯弊裤》原文及翻译译文《《昭侯弊裤》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昭侯弊裤》原文及翻译译文《昭侯弊裤》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昭侯有弊裤,命藏之。

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笑有为笑。

今裤岂特颦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译文:韩昭侯有条破裤子,让侍从收藏起来,侍从说:“您真是太吝啬了,不赏给我们还让收起来。

”韩昭侯说:“我知道贤明君主珍惜一举一动,一皱眉头,一个笑脸,都是有感而发。

现在这裤子比皱眉笑脸更重要,必须等到有人立功才给。

”2、《宋史·侯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侯可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畸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

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

天花乱坠的成语故事

天花乱坠的成语故事

天花乱坠的成语故事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全国有寺庙3万多所,僧尼200多万。

南朝的梁武帝带头求神拜佛,在全国大建寺庙。

他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他还聘请古印度僧人波罗末到中国讲经。

波罗末翻译了不少印度佛经,并培养了许多中国弟子。

有了经书,讲经的风气更加兴盛。

为了宣传民众,佛教徒编了许许多多讲经的传说。

其中一则是: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

后来,佛教在中国分成许多宗派,影响最大的是“禅宗”。

宋真宗时,道原和尚编了一本《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禅宗师徒的故事。

书中讲到对佛意要真正领会,反对“讲得天花乱坠”。

------------
【发音】tiān huāluàn zhuì
【出处】唐.般若译《心地观经.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
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解释】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

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近义词】不着边际、信口雌黄、花言巧语、娓娓动听、言过其实、胡言乱语
【反义词】平铺直叙、兴味索然、语不惊人。

【用法】主谓式;作状语、补语;含贬义;指说话过分夸张,不着边际。

【成语举例】宋.道原《景德传灯录.令遵禅师》:聚徒一千二千,说法如云如雨,讲得天华乱坠,只成箇邪说争竞是非。

南朝梁武帝萧衍

南朝梁武帝萧衍

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

他是梁王朝开国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称梁武帝。

下面是有南朝梁武帝萧衍,欢迎参阅。

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虽出身于南朝时王、谢、袁、萧四姓望族之一的萧氏,又相传是汉相国萧何后裔,但据史书记载,其祖先于魏晋时期官位不显,或为地方守令,或为州郡僚佐。

其祖父萧道赐,官至刘宋南台治书侍御史。

到了其父萧顺之时,萧氏方有起色。

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两人从小就十分要好,相随左右。

萧道成发迹后,萧顺之亦出任其重要僚属,出谋划策,时人誉之文武兼资,有德有行。

萧道成代宋自立,萧顺之尽心竭力,立下汗马功劳。

萧道成曾欲授其扬州刺史职以酬殊勋。

不巧的是萧道成不久后死去,而即位的齐武帝萧赜又对萧顺之怀有猜忌,故萧顺之未居台辅。

但也仍以参预佐命功,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丹阳尹。

死后,赠镇北,谥曰懿。

南朝梁武帝萧衍军功起家萧衍于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他自幼好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

长大后,博学多通,有文武才干,好出谋划策,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许。

萧齐时,他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十分器重他,任为户曹掾,又对人说:“萧郎三十岁内将官至侍中,以后则贵不可言。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与名士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于西邸,吟诗赋文,是为著名的“八友”。

“八友”之一王融出身琅邪王氏,善于品评人物,识鉴过人。

他很敬佩萧衍,常对亲友说:“统治天下者,必在此人。

”萧衍又转随王镇西谘议参军,上任后不久,因父亲去世而去职服丧,居建康,他有感父亲在官场上的不得志,遂决心干出番事业来,以出人头地。

恰值此时,天赐良机。

齐武帝死后,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他昏庸无能,政刑失措,辅政的尚书令萧鸾(萧道成兄子)欲谋废立。

萧衍抓住这一机会,全力帮助萧鸾,欲尽废齐武帝后裔,以雪父耻。

萧鸾也深知萧衍的用心,于是两人常常在一起密谋废立之计。

梁武帝萧衍的文言文翻译

梁武帝萧衍的文言文翻译

武帝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器重之,任为户曹掾,曰:“萧郎三十岁内,必为一代英豪。

”齐时,武帝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

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

武帝在位期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

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

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

次年,侯景叛乱,引兵渡江,攻破京都,武帝被拘禁而卒。

武帝生平事亲至孝,极尽诚敬。

登位之前,祭扫陵墓,泪水让草木也动容;登上帝位后,叩拜祖庙,泪如雨下,至情感动身边的人。

武帝爱好学习,成就斐然。

他天性聪慧敏捷,下笔成章,尤善书法。

其文章多载于《梁书》。

武帝好佛,广建寺庙,崇佛风气盛行。

据载,梁朝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

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武帝身体力行,晚年断绝房事,远离嫔妃,一日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

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

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享寿八十六岁。

死后,诸子争立,梁朝瓦解。

武帝庙号高祖,谥号武帝。

梁武帝一生,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可谓一代英主。

其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译文如下: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也。

其先祖萧何,汉相国也。

武帝生于刘宋大明八年,自幼好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

长大后,博学多通,有文武才干,好出谋划策,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许。

武帝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器重之,任为户曹掾,曰:“萧郎三十岁内,必为一代英豪。

”齐时,武帝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

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

武帝在位期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

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

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

2020中国名人故事5篇经典集锦

2020中国名人故事5篇经典集锦

2020中国名⼈故事5篇经典集锦中国名⼈,中国故事。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先锋,他们都是伟⼤的探索者,不断更新着他们的步伐,为了更好的⾃⼰迸发奋⽃。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中国名⼈故事5篇经典集锦,供⼤家参考。

2020中国名⼈故事5篇经典集锦1⼝蜜腹剑的李林甫唐⽞宗做了⼆⼗多年太平天⼦,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

他想,天下太平⽆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何必那么为国事操⼼。

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挺着急,常常给唐⽞宗提意见。

唐⽞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个⼤⾂李林甫,是⼀个不学⽆术的⼈。

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套奉承拍马的本领。

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

唐⽞宗在宫⾥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

等到唐⽞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宗想的⼀样。

唐⽞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能⼲,⼜听话,⽐张九龄强多了。

唐⽞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

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切齿。

朔⽅(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仙客,⽬不识丁,但是在理财⽅⾯,很有点办法。

唐⽞宗想提拔⽜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

李林甫在唐⽞宗⾯前说:“像⽜仙客这样的⼈,才是宰相的⼈选;张九龄是个书呆⼦,不识⼤体。

”有⼀次,唐⽞宗⼜找张九龄商量提拔⽜仙客的事。

张九龄还是不同意。

唐⽞宗发⽕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唐⽞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因头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第⼀件事就是要把唐⽞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家在⽞宗⾯前提意见。

有⼀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不到⼤家七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舍身同泰寺
大通元年,京城大疫,武帝于重云殿,为万民设救苦斋,以身为祷。

复于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舍,素床瓦器,乘小车不用车驾,亲升法座,为大众开讲涅槃经,群臣以一万亿奉赎回宫。

武帝又设道俗大斋,参加者约五万人,这是武帝的第一次舍身。

大同元年,武帝于同泰寺讲金字三慧般若经,举行清净大舍,皇太子与群臣再以一万亿钱,奉赎回宫。

是晚,同泰寺里浮图发生火灾,武帝以为天魔所为,于是下诏道:“道高魔盛,行善障生。

”因此再起十二层高的浮图,这是武帝第二次的舍身。

太清元年,武帝第三次的舍身是在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行清净大舍,升妙严殿讲金字三慧般若经,群臣仍以钱一万亿为其赎身回宫。

持戒精严,解行并进
武帝自受菩萨戒后,就严守戒律,一个万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个苦行头陀。

他日中一食,而且只吃点豆羹粝饭而已。

有时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过午,就不吃了。

穿的是布衣木棉,盖布被,垫莞席,足登草履,头戴葛巾,一冠三年,一被二载。

从五十岁起,便断绝房室,不饮酒,不取乐,除宗庙祭祀大会,或其它法事外,他从不举乐。

日理万机,勤于政事。

在冬天须过四更方才就寝,夜深天寒执笔撰写,手皮为之破裂。

他不但勤政而且爱民,亲近侍从,犯过者每多纵舍,每判一死刑,常常矜哀流涕。

居暗小室殿,亦常理衣冠,暑夏炎热,而不褰袒,虽见内宫小臣,仍然如遇严宾,虽古之贤君,又有几人及此呢。

(转自学佛网:/show1_32084.htm)
史官笔下评语
史官魏徵,他给梁武帝的评语中赞道:“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俗,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胄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

”不过武帝并非没有缺点,魏徵亦曾不客气的批评道:“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日旰不食。

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遣荣,虚厕苍头之位。

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


魏郑公批评梁武帝,持论最为公正。

新唐史上对武帝的评语也不偏执,他说:“梁萧氏兴于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

”当然他没有魏徵说的详细了。

然而不信佛教的韩退之,
他硬说梁武帝饿死台城。

后人不去鉴察,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要知道武帝日中一食,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布衣素食,到了临终之前,仍然斋戒不衰。

武帝如此简单的生活,在那些恣情丰美,嗜欲享受者看来,就近乎是饿死了。

笔者亦曾目睹耳闻有佛教人士为文,对梁武帝恶意的批评,因为他们未曾看过武帝平生的事迹,如果看过了本文以后,那将要大生惭愧心,不该再道听途说的加以批评了。

希望现今诸山长老大德们能够以此自愧自勉,以求上进。

(本文参改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南史、辩正录、梁武本纪、佛祖统纪、僧镜录等书)(转自学佛网:/show1_32084.htm)
梁武帝与佛教的渊源
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兰陵都里人,萧何丞相二十四代的孙子。

父名萧顺之,曾做过丹阳的县尹,母亲是后来尊之为张太后的。

武帝生来状貌奇伟,虎目龙颜,颈项有一道圆光,右手有纹印曰武。

天纵奇才,幼而好学,允文允武,多才多艺,六艺皆精。

至于阴阳星相各种学问,无不精通,虽登大位,日理万机,仍然手不释卷。

他是魏晋以来的一位博古通今的英明皇帝,而且也是一位信佛虔诚的佛教帝王。

不过,本文只能片段的介绍他研究佛法,律己修身的大概。

(转自学佛网:/show1_32084.htm)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