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江苏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
第1页
第2页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 1.列宁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 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构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证实这种做法 是不成功;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 渡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伟大创造。 2.斯大林时期: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 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经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办法,苏联建 立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对东欧、中国产 生了主要影响。
第4页
二、比较近当代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英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 生产资料私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
所有制 有制
有制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 优先发展重

工业
先轻工业后 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 制度
全盘集体化
资本主义农 场
家庭承包责任制
经济 体制
第3页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保持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给予企 业一定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生产主动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 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最终失败。
4.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人道、民主社会主义”“新思维”指导思 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行政命令, 不过缺乏宏观决议和对应配套办法,其改革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 制
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史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得太多……使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探究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
(2)史料二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3)史料三体现了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
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思维启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
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 表明苏联工业化之路有何特点?
重工业 提示: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___________ 。
[特别提醒] 的利益。 在发展经济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 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
[名师点拨]
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和斯大林体制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 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 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 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层。
3.影响:农业集体 化的 实 现为解决工业 化急 需的粮食、原 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 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936 1.形成标志——___________ 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 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完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江苏省考试说明]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1.2008年第23题考查斯大林体制和苏联赫鲁晓夫改革2.2009年第17题考查对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3.2010年第23题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及苏联工业化4.2011年第16题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弊端5.2012年第17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6. 2012年第19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重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评价(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2)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史料]重点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史料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导读:史料说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21.(2016·福建厦门一中)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说到:“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普京不赞成“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受困于斯大林体制D.致力于冷战与争霸【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关键是题目的限定“社会经济发展角度”。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在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

故选A项。

忽视民主与法制是斯大林体制在政治方面的不足,排除B;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致力于冷战与争霸是外交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

2.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

3.(2017·九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减少了50%,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 )A.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B.国家通过农牧产品大规模出口积累资金C.人们自力更生迎战大饥荒D.工业化迅速发展对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解析】据材料提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遭到农民抵制,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定历史条件”是指( )。

①俄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经过一战,物质极为匮乏②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③苏俄人民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迫切希望在它的领导下打败国内外的反动敌人④十月革命后苏俄具备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过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5.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6.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推荐文章党风廉政建设学习心得体会4篇_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心得体会热度:干部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热度:关于干部作风建设心得热度:党员廉政建设学习材料热度:建设校园文化的通告热度: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选择,那么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政治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②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③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④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于国内战争期间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当时,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

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这说明苏俄()A.对小企业实行监督?B.规定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D.由国家经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3.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

对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西方报刊曾有这样的评论:“五年计划的四年获得了真正卓越的成就,苏联像战时那样紧张地、创造性地建设新生活的基础,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主要有()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②苏联人民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③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④列宁的正确领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6.实施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属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关于它们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8.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早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影响、作用弊端20世纪30—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991年)二、核心概念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江苏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江苏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兴亡史》
123456
(1)材料一中“挺身起来斗争”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其历史意义。 答案 斗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意义:增强了工农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材料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 目的。 答案 含义:租让或租赁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 目的:改善工人生活;学习外国技术。
提示
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 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建成工业强国。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问题思考 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 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 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测试内容及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 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工业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课标内容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小初高学习](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

[小初高学习](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2.内容(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图解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思维点拨]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局限(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思维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展示〗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学习重点〗十月革命后经济政策的调整〖学习难点〗苏联一系列改革失败的教训〖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形势(2)目的:(3)内容:农业:实行——核心;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商业:取消;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等(4)特点:(4)评价:①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1921年,苏俄海军基地发生兵变(2)标志: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3)内容:①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②工业: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允许经营。

对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项目以形式让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分配。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作用(评价):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

②列宁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国情向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外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①工业: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②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

③经济体制:3、评价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新型的模式。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20年,一位老农向列宁诉苦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为了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2、瓦列金·别列什科夫(俄)在论著中写道:“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劳动时,农民用一季收成便让全国人吃饱饭。

手工业者和服务业的人们也期待着顺利发展生产。

重要的一点是,过去的苦难还没有摧毁人们的心理。

大多数人们渴望着能够带来快乐富足的劳动。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挣到钱,食品和商品的丰富显示了好好劳动的意义。

”这些状况的出现是由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D.赫鲁晓夫改革的推行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及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基于()A. 对斯大林背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做法的赞赏B. 对斯大林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问题的担忧C. 对苏联即将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D. 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5、列宁曾经根据当时苏俄的国情,对苏俄当时的经济做了报告,报告中说目前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 时代)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
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
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设的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 探索 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践 (列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 宁时 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 代) 政权
时期
发展历程
“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社会主 (1)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义建设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
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社会主义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
革命与建 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 设的探索 实践(列 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 宁时代) 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 主义 革命 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 与建 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斯大林 时代) 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
时期
发展历程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
社会主 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 义建设 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测试内容及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1.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理解新经济政策。

3.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图解识记] 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概念阐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评价(1)功绩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思维点拨]1.“斯大林模式”又称苏联模式,其经济上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的突出特征就是极权主义、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2.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

(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王斯德[史料解读]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

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思考]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材料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史料解读]材料中划线句子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含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史论总结]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2)相同点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题二“斯大林模式”1.特点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①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②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史料解读]注意①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材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材料一材料二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③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解读]①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②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③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问题思考]材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史论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形成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建成工业强国。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⑤重视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2016·江苏学业水平)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答案 C解析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8年,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会出现“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故B项错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此后,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镇江学业水平模拟)“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 )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俄国农民此时已获取了苏维埃政府许可的自由贸易权,很显然这是战后的新经济政策而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而非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只执行七年左右的时间而非长期执行,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苏联经济并修复和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正确。

3.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答案 A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4.(2017·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1927到1933年”“技术学院”可知,斯大林执政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