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枯藤(téng)昏鸦(yā )(3)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4)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观沧海》这首诗歌,还探讨了其背后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调、停顿等技巧,传达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在词汇理解上,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同时结合字词的构成帮助学生记忆。
-在诗歌意境的把握上,通过图像、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海洋景象的直观感受。
-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上,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多地鼓励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包容的讨论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我感到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可能还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创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精准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进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观沧海》,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三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寓意,提升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四是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跟前面三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文很好的融合、衔接。
【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故而要对古代诗歌体裁进行适当的讲析。
同时,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受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诗歌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1/ 152、通过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心友人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赏析艺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学习《观沧海》(一)解题导入:(1)标题中有一个关键字,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请找出来。
明确:“观”。
破题:看大海。
2/ 15理解了诗歌的题目,这只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下面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注释上的字音“誊”到诗中,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二)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三)整体感悟(1)字词积累释疑:以——来;何——多么(不能写作“河”);若——好像(成语:安若泰山)(2)常识简介①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小学学过的绝句、律诗有什么不同呢?明确: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观沧海》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去理解本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另外,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有感而发的。
由于年代久远,仅从字面上,我们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会带领学生细致地1/ 9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的名篇。
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首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学情分析】2/ 9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
现在进入初中阶段,要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
但另一方面,本节课的古诗教学又应有别于小学教学。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和乐府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曹操和乐府诗。
2、理解《观沧海》中诗人所蕴涵的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及诗歌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曹操的图片,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2、范读,指读,齐读。
3、明诗意:全诗围绕哪个词来写?(观)诗人观看到了哪些景物?(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秋风、洪波……)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
明确: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
水波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
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
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
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灿烂的银河,也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品诗言: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察的对象,直陈其事,一字领全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
你的依据是什么?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6、感诗情: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在而意气奋发的的政治家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
这是为什么7、背景介入:公元207年,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1.作者李白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2.听范读,注意诵读诗歌时的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
播放录音
六、诗歌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
三、诗歌赏析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四、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杨花:漂泊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尤其是唐朝,诗歌更是创造了辉煌。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四首》就有两首是唐代的诗歌。
(板书文题)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两首唐诗,一起来品味一下它们传达出来的诗歌魅力。
二、交代教学目标三、预习检测1.小组内朗读这两首诗,小组长记录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2.小组检查收集李白资料情况,选出一人班级展示。
3.回忆诗歌分类相关知识。
四、讲授新课1.朗读展示、点评。
(从声音、断句等角度点评)总结七言诗朗读规律:一般为223拍;五言诗朗读规律:一般为221拍或23拍。
(最主要的还是要依据诗句的意思来判断停顿。
)2.李白简介明确: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诗歌分类相关知识明确:诗歌按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产生于隋唐以后,律诗为8句,绝句为4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而《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4.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写作背景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7.课后拓展:布置与四首诗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其他作品、创作诗歌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词语解释和诗句解析,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古诗文的能力。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歌主题与意境:把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古代诗歌四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所提高,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更好地将生活实际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主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地描绘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的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采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诗歌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某些难点,如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运用,仅仅依靠讲解和举例还不够,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加深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1. 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的接受度较高,他们能够跟随我的讲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然而,当涉及到具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时,明显感到学生们在这一块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意识到需要通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
1. 强化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通过更多生动的例句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
2.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3. 课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古代诗歌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提升文学鉴赏素养,通过分析四首古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增强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特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强化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责任感;提高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复述和创作,提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赏析诗歌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教学重点理解大意,赏析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建安风骨——曹操》曹操,一代枭雄,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1.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把握)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朗读诗歌,然后分别找出诗中所写的实景和想象的景象,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回答问题。
【精品课件】展示:(1)写登临地点和目的的诗句是哪一句?全诗是以哪个字来统领的?(2)这首诗哪些诗句是写实景?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虚景?(3)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博大的胸怀?明确:(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统领全文:(2)“动荡的水竦峙的山岛丛生的树丰茂的草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景)(3)动态与静态结合,借景来抒发情感:诗人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三、局部探究【精品课件】展示:诗中那句话最能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请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赏析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孙春凤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背诵这四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本来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只是客观存在,但遭受了战乱,感受到了国破家亡之苦的杜甫却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让我们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之中,细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观沧海》一、初读诗歌——梳理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对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梳理这首诗歌的意思。
明确:1.诗歌朗读节奏指导: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咏怀五百字》2.本诗意思大致如下:(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很繁茂。
树木被秋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啊,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这一层是写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入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研读诗歌——字斟句酌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品析: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踌躇满志的形象。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品析:这几句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
“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
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品析:星汉:指银河。
这四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析: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得很啊,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5.本诗小结。
明确: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渺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拓展延伸(1)曹操的历史评价◆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
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旧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初读诗歌——梳理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朗读节奏。
2.解题,弄明白题目的意思。
3.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
【明确】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闻:听到,听说。
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题目意思: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3.本诗共四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小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明确:杨花,子规的啼鸣。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明确:(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第二句叙述了什么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穷山恶水,道路险阻。
直叙被贬之事。
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4.第三、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借助想象,将月人格化,抒发对友人被贬的关切与同情。
5.概括全诗的主旨。
明确:作者以想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之情。
三、研读诗歌——品味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品析:“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闻道龙标过五溪”,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瑟,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品析: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彰显出李白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情怀,诗人把自己的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托它向老朋友遥致思念、担忧之情。
四、多元智能——拓展延伸请说出有关月的诗句。
【明确】示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次北固山下》一、初读诗歌——梳理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歌。
明确: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本诗共四联,每联意思大致如下: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间。
春潮与岸相平,江面更加宽阔,恰遇顺风,一桅白帆高悬。
残夜未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没逝去,江上已露出一丝春暖。
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阳?只有寄希望于北归的大雁。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明确: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旅途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做铺垫。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明确: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仍在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替他传递家书。
三、研读诗歌——字斟句酌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品析: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工丽跳脱,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青山”即题中的北固山。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品析: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
写在“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品析: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为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析: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
四、多元智能——拓展延伸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明确:示例:“海日”一联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面前。
2.比较赏析:下面的两句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区别?为什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明确:第一句是低沉、缠绵的,而第二句并不低沉。
因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不正是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天净沙·秋思》一、初读诗歌——梳理词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明确体裁。
2.有感情地朗读本小令,注意对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
3.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小令。
明确:1.关于“曲”:曲是继诗、词后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散曲只供清唱吟咏之用;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2.本小令的朗读节奏如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