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教案新版浙教版 .doc

合集下载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1、2课时)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1、2课时)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圆盘中心的气体崩塌收缩形成太阳。

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3、星云学说推论的重要依据:①只有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形成于同一个旋转的星云云盘,太阳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才会一致;②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同一个扁平的星云云盘,才导致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活动:把准备好的沙子分成三堆,分别制作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的模型:1、圆盘状星云阶段。

2、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3、行星形成阶段。

思考与讨论:关于太阳系的形成还有哪些学说?(二)、“灾变说”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接近太阳或与太阳相撞)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思考与讨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由星云形成的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对于太阳这样低质量的恒星,成年期能延续100亿年。

3、恒星的演化1.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大量的气体而构成的。

恒星的演化就是一颗恒星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读图:恒星是如何演化的?2.恒星的演化历程3.恒星寿命与质量的关系4.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态各异红巨星,红色,直径比太阳大10-100倍,亮度比太阳大得多埃利斯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有一颗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很小的白矮星。

思考:白矮星在哪里?为什么看不到?黑洞的密度比白矮星大得多,在它的附近所有物质都会被吸进去。

这是黑洞的想象图。

思考与讨论:黑洞是个空洞吗?你能想象它看不见的原因吗?它又是怎样被发现的?超新星在超红巨星的爆炸中诞生,这是超红巨星爆炸前后的照片,星体核心(箭头指处)密度非常大。

根据对红巨星和白矮星的研究,科学家描绘出了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5.太阳一生的演化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核聚变而产生的,太阳的内部在不断地消耗氢。

图中从1至6,太阳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进入成年阶段的太阳大约可以维持100亿年的稳定状态。

思考:太阳的演化经历哪些阶段?了解了太阳一生的演化后,你对宇宙有了什么新认识?宇宙是有规律地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课题: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课型:新知识课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教学方法:图表法、讲授法教学用具:PPT教学重难点:地心说,日心说,星云说,地球的形成和诞生。

教学过程:复习:(七年级科学第三章“地球和宇宙”)图片:太阳系师:请按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九大行星的名称。

生答: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问:其中最大的两颗行星是?生答:木、土问:木、土星有何最显著的特点?生答:都是固体的核心和几千万米厚的由氢气和氦气组成的大气层,并且有光环。

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它和其他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一样,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在整个宇宙中,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的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多亿个。

新课引入: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的诞生与太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认识这些问题,人们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板书: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图:托勒密的宇宙体系问:结合这个体系,你能说说最开始人们的认识是怎样的吗?生答:地心说讲解:人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根据这种感觉,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在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在心说”宇宙体系。

板书:地心说:地球为中心------希腊托勒密介绍:地心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相到吻合,得到占统治地位的教廷的竭力支持。

因而“地心说”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填空:“地心说”的核心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介绍: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
3.太阳系的形成过程:阐述星云假说,解释太阳系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分析太阳系稳定性的重要性。
4.观察方法:介绍望远镜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夜空,识别恒星和行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相互学习、交流。
2.讨论主题:针对太阳系和恒星的知识点,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有哪些证据?”“恒星为什么会爆炸?”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宇宙和天文现象充满好奇。在学习本章节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然而,由于缺乏实际观察和操作经验,他们对太阳系和恒星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恒星的演化和生命周期了解不深。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认识八大行星及其特征,掌握太阳系的排列顺序和行星运动规律。
2.掌握恒星的分类、形成、演化和生命周期,了解恒星与行星之间的关系。
3.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掌握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和“太阳系稳定性”的概念。
(3)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教学拓展:
(1)开展科学讲座,邀请天文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让学生了解更多前沿知识。
(2)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科普基地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天文竞赛、科普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
4.创新性作业: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科幻故事,以太阳系或恒星为背景,融入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科学九年级下浙教版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教案2

科学九年级下浙教版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教案2

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教案一、案例背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使基础教育改革得到全面落实,新课程在全县范围全面实施之际,为了能使全县新老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尽早加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县教科室召开初一新课程展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探讨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最新动向活动和经验。

本节课在此活动中公开教学。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最后一节,在学习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太阳、月球等天体之后,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宇宙。

由于本节课认识对象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观象,让学生亲自感知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学习本课仅凭书本的介绍。

仅利用课内45分钟的学习,似乎满足不了学生的视野。

更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指导思想为,为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前,对全班学生分为九大组,各组学生分工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等)收集宇宙中太阳系的相关资料。

课内各代表队互相交流陈述所收集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案例描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和运动,掌握九大行星的名字及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了解九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和流星等的概况,了解彗星的构成,知道哈雷彗星,知道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2)、能力目标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课堂上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重点和难点:太阳系的概况及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1)有关恐龙灭绝原因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表明特征3)有关哈雷彗星的资料。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及恒星演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相关章节内容,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恒星的分类。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利用网络资源或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记录至少五颗恒星的名称及位置,并尝试描述其可能属于的恒星类型。

3. 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需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板、彩纸、胶水等)制作太阳系模型,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等,并在模型上标明各天体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4.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学生需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太阳系模型制作经验,并就恒星演化的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报告。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知识的总结报告,包括自己的理解、观察记录和模型制作过程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2. 观察与记录要求真实准确,描述具体,能反映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制作太阳系模型时,要求学生遵循科学比例,尽可能还原天体之间的实际距离和大小关系。

4. 课堂讨论要积极参与,发言应言之有据,观点明确。

5. 作业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进行评价。

2. 太阳系模型的制作将根据其科学性、比例关系、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课堂讨论的评价将依据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及小组观点报告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4. 作业报告的评价将侧重于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及理解深度。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
4.注重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
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不断提高自我认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实地观察星空、制作科普海报等。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培养他们的宇宙观念和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培养他们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设置课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讨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的相关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的奥秘。
2.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如“太阳系中哪个行星最特殊?”“恒星演化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等,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5.通过学习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和宇宙视频,带领学生领略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激发他们对本章节学习的兴趣。
2.通过讲述科学家探索宇宙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从而主动投入到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知识的学习中。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晴朗的天空中满天星斗,这些星主要是()A.行星B.彗星C.卫星D.恒星2.恒星的热能主要来自()A.内部核裂变反应 B.内部核聚变反应C.星云的收缩 D.超新星爆炸3.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三位天体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而发现了宇宙在加速膨胀这一卓越成果。

超新星的热核爆炸代表了这颗恒星演化到了() A.诞生期 B.存在期C.死亡期 D.任何时期都可能4.黑洞这个天体的命名,是为了说明()A.黑洞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无底洞B.黑洞这种天体因密度和引力大得惊人,以致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C.黑洞中没有任何物质D.黑洞是所有恒星的最后归宿5.在太阳的一生中,体积极小、密度很大的是()A.星云 B.红巨星C.白矮星 D.成年阶段的太阳6.太阳系原有九大行星,它们均绕着太阳旋转,可将它们的轨道看作圆,已知地球的轨道半径小于冥王星的轨道半径。

国际天文学大会重新对太阳系天体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把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这使得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则变为拥有八大行星。

关于冥王星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可能不过太阳中心B.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一定过太阳中心C.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不同D.它被降级为矮行星后,将不再绕太阳运转7.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其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①质量大的恒星寿命较短②质量小的恒星寿命较短③太阳的寿命约为10亿年④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8.下列有关“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膨胀演化而成的B.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太阳,最后形成地球等行星C.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地球等行星,最后形成太阳D.在太阳系中,太阳和地球等行星是同时形成的9.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三月的某个清晨,在东方“天关”附近(金牛座的位置)突然出现了一颗“客星”,其“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司天监(当时的国家天文台)对这颗“天关客星”用肉眼连续观察了两年之久,直到看不见为止。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导学案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导学案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2、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3、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4、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5、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

6、知道恒星的一生、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知识梳理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称为河外星系。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目前,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最远可以观察到距离我们地球约150亿光年的天体。

银河系的构成:有众多的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中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宇宙的层次系统:哈勃太空望远镜还看到了什么?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宇宙膨胀的证据大爆炸理论主要观点----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

1.2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2.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初三下册科学(教科版)

1.2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2.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初三下册科学(教科版)
首先,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太阳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使地球上的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维持生态平衡。
其次,行星的分布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的宜居带,温度适中,有利于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其他行星因为距离太阳的远近不同,气候和环境差异很大,不适合生命的存在。
1. 太阳系的结构:太阳、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2. 太阳系的形成:原始星云、恒星形成、行星形成。
3. 恒星的演化:恒星的生命周期、恒星死亡、超新星爆炸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 回顾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如“地球与宇宙”单元,学生已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的基本概念等。
2. 结合九年级上册的“天体物理”单元,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过程。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恒星的演化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著名的恒星演化事件,如超新星爆炸、黑洞等,让学生分析其演化过程。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太阳系的结构时,教师可以播放太阳系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 选择题:请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是________(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2)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是________(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冥王星)。
(3)恒星的生命周期中,恒星的质量越大,其演化过程越________(A.短 B.长 C.不变 D.无法确定)。
2. 虚拟仿真实验:教师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进行天文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行星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行星的运动轨迹。

《第一章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旨在加深学生对太阳系形成及恒星演化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恒星起源和演化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分为以下三个板块:1. 基础知识梳理:要求学生自学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轨道的形成原理、恒星的生命周期等,并完成相关笔记整理。

2. 视频学习与讨论:观看关于太阳系及恒星演化的科普视频,记录关键信息,并就视频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3. 模拟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模拟恒星演化的某个阶段,如星云收缩形成恒星的过程。

实验可以包括材料准备、操作步骤、观察记录等环节。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笔记整理: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概括出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的核心知识点。

2. 视频学习: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保持专注,准确记录关键信息,并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3. 模拟实验: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操作步骤要详细,观察记录要真实准确。

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创新和探索。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笔记整理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2. 视频学习的反馈及参与度。

3. 模拟实验的设计及执行情况。

教师将根据以上标准对作业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

在作业反馈环节中,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作业设计。

此外,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

通过作业反馈环节,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以及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

2.了解恒星的演化顺序和生命周期,以及主序星的特点。

3.了解太阳系的重要性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形成的过程及行星的特点。

2.恒星的演化顺序和生命周期。

3.如何观测各行星和卫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本节课是关于太阳系和恒星的基础知识的讲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引入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及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1.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常规的想法和印象如何?(引导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印象)•太阳系由什么组成?哪些行星最靠近太阳,哪些行星离太阳最远,为什么?(可能还需要以模型形式展现)2.讲解太阳系形成的过程:•太阳系的形成是什么时候?(与题目有关,建议提前做好准备)•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发生了?(聚拢、融合、分化等)•什么是撞击理论?(解释一下现有的太阳系形成学说,与实际的巨大撞击有关)3.讲解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内行星和外行星的特点有什么不同?每个行星的特点是什么?(比如地球有氧气,金星温度最高)•其实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展示一些图片、视频什么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太阳系各行星和卫星的特点。

3. 讲解恒星的演化及主序星的特点1.学生对恒星的了解:•常规的想法和印象如何?(引导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印象)•恒星是什么?它产生的能量有用到什么地方吗?2.讲解恒星的演化过程:•恒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什么特点?•恒星生命的终止是怎样的,会产生什么物质?3.讲解主序星的特点:•主序星是什么?在恒星中的比例有多大?•主序星的特点有哪些?4. 学生实验观测1.星空画作(实践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绘制夜晚的星空。

画作可以包括恒星、星座等。

•老师可以用PPT展示一些星座作为参考,或者自己上课时解释一下。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1章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1章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知道太阳系形成各阶段的例外特点。

3、知道地球等行星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来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探究。

2、通过用沙子模拟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并画图帮助学生了解“星云说”,培养学生动手和画图分析的能力。

3、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进步和发展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些科普书或科普影片中对于宇宙空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宇宙中各种星系的形成以及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晰,而且天体运动和形成与学生生活有太大的距离,因此要了解宇宙中的星系有一定的困难。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也存在很多学说,形成过程中涉及更繁复的天体学,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主要的学说以及严重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是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的特点;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现象和研究进行推理;难点是理解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特点来推测出太阳系如何形成,各阶段中太阳系发生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九下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引入【提问】幽深的夜晚,仰望星空,繁星点点,我们看到的能发光的大多是什么星?【学生】恒星【提问】与地球息息相关的恒星以及地球是什么星体。

【学生】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

【说一说】太阳系的成员复习回顾太阳系的构成一、太阳系的构成【观察】通过动画和图片观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点。

1、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

(同向性)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共面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点是科学家推测太阳系形成的理论依据,学生体会从现象进行推测的科学过程。

【提问】为什么八大行星会绕日公转?地球等行星从太阳获得什么?这些能量来自于哪里?【学生】行星受到太阳的吸引力。

九年级科学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课件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课件 (新版)浙教版
16
读图,你能说一说恒星的一生吗?
17
总结
18
19
8
你能将太阳的一生按时间顺序排列吗?
红巨星
行星状星云
白矮星
太阳
太阳
红巨星
行星状星云
白矮星
2021/5/1
9
八 质量较大恒星的一生
星际云或其中的星云 → 主序星 → 红巨星 → 新星或超新星(演变时的爆炸) → 中子星(脉冲星、冷却发光发热) → 黑矮星(不发光、发热)
2021/5/1
10
九 大质量恒星的一生 星际云或其中的星云
让我们用太阳这颗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来演示这个过程。
4
三、形成中的恒星和主序星
1、恒星的前身是星际云或其中 的一片星云。
2、主序星是处于稳定时期的恒 星, 内部进行着氢核聚变为氦核的 热核反应。
3、现在的太阳就是一颗主序星, 太阳上的热核反应可持续100亿年。
2021/5/1
5
四 恒恒星星演在中化年阶期段成之为中主年序期星
12
黑洞黑:洞
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 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体积却 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 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界点)内,便再无力逃脱,甚至 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磁波)也逃逸不出。
13
A
成熟期时形成红巨星,超巨星。 在形成几百万到几千亿年之后,恒星会消耗完核心中的氢。
大质量的恒星会比小质量的恒星更快消耗完核心的氢。在消耗完 核心中的氢之后,核心部分的核反应会停止,而留下一个氦核。 失去了抵抗重力的核反应能量之后,恒星的外壳开始引力坍缩。 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像恒星形成过程中一样升高,但是在一个更高 的层次上。一旦核心的温度达到了1亿开氏度,核心就开始进行 氦聚变,重新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来抵抗引力。恒星质量不足以 产生氦聚变的会释放热能,逐渐冷却,成为白矮星。积热的核心 会造成恒星大幅膨胀,达到在其主星序阶段的数百倍大小,成为 红巨星或超巨星。红巨星阶段会持续数百万年,但是大部分红巨 星都是变星,不如主序星稳定。

九年级科学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科学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科学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下册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下册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恒星的演化(第2课时)课时:1课型:新知识课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恒星的一生教学方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星云说的主要内容.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图:太阳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生答:不能师: 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

3恒星的一生。

板书:1。

3恒星的一生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图:生答:师: 分别讲解各种恒星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

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

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

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和恒星演化的基本知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1)学生需预习《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课程内容,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恒星的基本特性。

(2)阅读相关科普资料,了解太阳系形成的假说和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

2. 课堂互动任务:(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形成的可能原因,并记录每个小组的观点。

(2)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解释其观点的依据。

3. 作业实践任务:(1)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系模型,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等。

(2)恒星演化绘图:学生需绘制恒星从诞生到演化的过程图,包括恒星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后能对太阳系和恒星的基本知识有初步了解,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2. 课堂互动任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并能对其他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和补充。

3. 作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制作太阳系模型时,注重细节,尽可能还原真实情况;在绘制恒星演化图时,要准确标注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名称。

4. 所有作业需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提交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度、团队合作能力、作品质量等。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原因并加以改进。

通过以上就是初中科学课程《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预习、课堂互动和作业实践三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设计 2019.12.19.wwh公开课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设计 2019.12.19.wwh公开课

(主序星)
抛出
参与下轮演化
星云
五、恒星的寿命
结论: 恒星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红巨星 1.时间:10亿年 2.亮度:目前的1万倍 3.大小:膨胀到火星轨道
白矮星
超红巨星
超新星
黑洞 中子星
星云
抛出
星 云收缩原 恒源自小质量恒星,太 50亿年后

<8倍太阳 阳 球核收缩
(主序星)
红 巨 星
100亿年 后球核进 一步收缩



聚变反 应停止



序(标志:聚变开始)
(晚年期)

(幼年期)

(成年期)
大质量恒星 大8倍太阳

量 质 恒
进入 晚年

超 红 巨 星
爆 炸

新 星
中子星
质量 更大
黑洞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恒星、行星区别
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恒星都是气体星球。 2.行星:(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有足够的质量使本身的形状成为球体; (3)有能力清除邻近轨道的小天体。
一、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1.说出各行星的空间位置。 2.说出太阳系中各行星共同运动特点。 (1)同向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一致。 (2)近圆性:行星公转轨道基本上是同圆形或椭圆形。 (3)共面性:行星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二、太阳系形成的假说
假说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理论依据: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特点-同向性、共面性。
③行星形成阶段
内容:《教与学》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掌握恒星的演化规律;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系的形成:原始太阳云气体的凝聚和旋转;2. 恒星的演化: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等;3. 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 理论进修:讲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和恒星的演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3.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模拟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和恒星的演化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展示效果。

四、作业要求:1. 撰写一篇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的钻研报告,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2. 制作一个模型展示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运动规律;3. 分组筹划一个科普活动,向同砚们介绍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五、评判方式:1. 作业报告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表达准确;2. 模型制作精美,符合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运动规律;3. 科普活动筹划新颖,能够吸引同砚们的注意。

六、资源准备:1. 视频和图片资料;2. 实验器械和材料;3. 书籍和资料。

七、教学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教
案新版浙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知道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
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建议:
1、对于宇宙中各种“特别的恒星”如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超新星、中子星与黑洞等“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非常的漠生,因为平时极少关注。

(只有少数天文爱好者才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必须有大量的实物照片和视频支持学生的学习。

2、由于解释不同溶化阶段的恒星之间的转化机理会涉及到许多很深奥的天文学、物理学的专业知识。

(如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碳聚变成氖和镁。

然后又是硅和硫,最终硅成为铁;恒星内部的辐射压、辐射压将抵挡不了它本身的引力等),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中利用天文照片、视频、动画时,对此名词只是一带而过不要作任何的说明。

3、学生了解了的特别的“恒星”气体星云、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超新星、中子星与黑洞后,若组织学生从这些天文现象探讨恒星的一生则太难最好是直接阐述恒星的一生。

本课时教学我认为最好以讲授法让学生了解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它们之间转化关系。

讲述时尽可能简单、通俗易懂。

介绍后恒星的一生后可由学生复述太阳的演化巩固对太阳演化的掌握。

4、学生恒星与太阳的演化之后,有兴趣可以介绍黑洞的初步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探索。

培养学生探究未来的理想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恒星的诞生-星云
作为恒星诞生地的星际气体云团十分稀薄而且温度极低,云团中与引力相抗衡的气体压力很弱,引力的作用使得云团缓慢地收缩。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或云团周围一些亮星向外喷射的高热气流(称为"星风")都会使云团中出现不均匀的密度分布,造成云团中出现多个密度中心,这些密度中心周围的气体分别向这些中心收缩,形成一个个小云团。

收缩过程中,小云团中心温度升高,旋转加快,密度越来越大,演变成中心有核,周围由盘状物质包围的形状,云团的表面温度一般为绝对温度2000-3000度,质量与太阳相仿,只发出红外辐射,不发射可见光,所以还只是恒星的胚胎,或形象地称之为"星卵"。

不同大小的云团演化快慢大不一样,象太阳这样典型大小的恒星,其处于星卵的状态的
大约要维持100万年,在此期间云团继续复杂的收缩过程,中心温度则持续升高,一直到超过100万度,在这种极高的温度下将出现由氢原子核变成氦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这是恒星的根本特征,星球只有到了能由核聚变反应而释放能量,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成年恒星"的阶段,也只有此时才真正变得灿烂夺目。

此时的恒星中心密度和温度都很高,巨大的气体压力足以抵抗引力收缩,所以恒星也不再继续收缩了,恒星的性质变得十分稳定,就象我们的太阳一样,恒星一生中90%以上的时间都处于这一阶段。

二、恒星的壮年-从主序星到红巨星
恒星发光发热的源泉是由氢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维持核反应的阶段就是恒星的壮年期,天文学上称为"主序星"阶段。

质量不同的恒星维持核反应的时间大不一样,大质量恒星的核心温度更高,核反应消耗氢的速度比小质量恒星快得多,因此其生命历程相对来说要短得多,比如象10个太阳质量那样大的恒星只能维持一千万年左右的生命,而太阳却能维持100亿年。

太阳这样大小的恒星是宇宙中最为典型的,它们生命中80%-90%的时间都处在稳定的主序阶段,当中心的氢逐渐燃烧完后,一颗恒星的生命就接近尾声了。

此时星体核心会迅速收缩,相反地,外层的氢却开始燃烧并迅速膨胀,这是恒星生命中一个十分有趣的阶段,星体的体积大大增加,比如太阳这样的恒星会膨胀数百倍,膨胀的结果导致恒星表面温度下降,颜色变红,同时其表面亮度却会大大增强,天文学上习惯于将光度(即恒星的本质亮度)大的天体称为"巨星",因此这一阶段的恒星的典型特征就是"红巨星"
相对而言,"红巨星"阶段是很短暂的,此后由于核心的收缩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而引发氦原子核聚变为碳原子核的反应以及此后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核聚变反应,恒星快速地走向死亡。

三、恒星走向死亡
恒星走向死亡的途径因其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象太阳这种中等质量的星体其死亡是比较"温和"的,在红巨星阶段之后,恒星的外壳一直向外膨胀,核心则持续收缩,发出紫外光或X射线,高能射线激发外层气体发出荧光,形成美丽的行星状星云(图5)。

外壳气体逐渐消散在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而中心部分在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了一切核反应过程,变成一颗冷却了的、密度却极大的白矮星,其中1个方糖大小的物质,重量可与一辆卡车相当。

质量较大的恒星走向死亡的途径往往是十分壮烈的,通常质量大于太阳8倍以上的星球,不会平静地演化为白矮星,而是引发一场震天动地的大爆炸,星体的亮度突然增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就是所谓的超新星爆发,星体粉身碎骨,核心遗留下来两种特殊形态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中子星的质量和太阳差不多,但半径只有10公里左右,可见其密度更比白矮星高得多了。

超新星爆炸后,如果残留的核心质量仍较大,则会形成密度更为惊人的黑洞,任何物质甚至连光线都无法逃脱它强大的引力场,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这也正是其名为"黑"的由来。

四、恒星的"生死循环"
正如动、植物的死亡将成为下一代生命的原料一样,恒星的死亡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将其本体中的大量物质抛射到星际空间中,这些物质逐渐弥漫在宇宙空间中,以气体或尘埃的形式成为新一代恒星的原材料。

同时正是在恒星的演化过程中通过核聚变形成了许多构成生命所必需的重元素,这些重元素在恒星死亡后弥散在宇宙空间中,才有可能导致象人这种生命的诞生。

五、恒星演化和行星的形成
生命只能出现在能发出光和热的恒星周围的行星上,但并非所有恒星都必然带有行星。

星云说认为,恒星是从自转着的原始星云收缩形成的。

收缩时因角动量守恒使转动加
快,又因离心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为扁平状。

当中心温度达700万度时出现由氢转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恒星就诞生了。

盘的外围部分物质在这过程中会凝聚成几个小的天体——行星。

星云说可以合理解释许多观测事实,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另一方面,计算机理论模拟计算表明,如果星云物质在收缩过程中没有角动量转移,那结果不会形成一个中央恒星和周围一些小质量行星,而是会形成双星。

在双星系统中即使形成行星,不用多久它们也会落入某颗恒星中,或者被抛入宇宙空间,不可能长期在恒星周围存在。

看来大自然给原始星云两种发展的可能:物质保持它原有角动量,演化后形成双星;或者两者在演化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分道扬镳,结果生成中央恒星以及绕它运转的行星。

生成智慧生物的漫长过程
生物的进化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之长完全可以同太阳的演化过程相比。

化石的研究发现,早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有了一种发育得比较高级的单细胞生物,称为蓝——绿藻类。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以及对地球上古老岩石和陨星物质的分析知道,太阳和地球的形成比这种生物的出现还要早10~15亿年。

太阳系形成后大约经过50亿年之久地球上才有人类。

现在设想把每50亿年按简单比例压缩成1“年”。

用这样的标度1星期相当于现实生活的1亿年,1秒钟相当于160年。

从宇宙大爆炸起到太阳系诞生,已经过去了大约2年时间。

地球是在第3年的1月份中形成的。

3、4月份出现了蓝——绿藻类这种古老单细胞生物。

嗣后,生命在缓慢而不停顿地进化。

9月份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有细胞核的大细胞,10月下旬可能已有了多细胞生物。

到11月底植物和动物接管了大部分陆地,地球变得活跃起来。

12月18日恐龙出现了,这些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仅仅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个星期。

除夕晚上11时北京人问世了,子夜前10分钟尼安特人出现在除夕的晚会上。

现代人只是在新年到来前的5分钟才得以露面,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开始于子夜前的30秒钟。

近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旧年的最后数秒钟内一个接一个加快出现,子夜来临前的最后一秒钟内地球上的人口便增加了两倍。

由此可见地球诞生后大部分时间一直在抚育着生命,但只有很短一部分时间生命才具有高级生物的形式。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