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易田诗序(清)刘大櫆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提分练第五章专项限时精练十一文言文阅读
限时精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程易田诗序[清]刘大櫆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缙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年已晚暮,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选自刘大櫆《海峰文集》,清乾隆刻本) 注①博士:学官名,掌管文庙(孔庙)祭祀、教育生员等.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为人所贱简..贱简:轻视怠慢B.歙尤多英贤, 敦.行谊敦:厚道,诚恳C.易田固.信余固:坚决,执意D.属.其板刻之属:同“嘱”,叮嘱答案 B解析 敦:重视,推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退而.强学吾尝跂而.望矣B.⎩⎪⎨⎪⎧ 注念生人之.欣戚不知东方之.既白C.⎩⎪⎨⎪⎧夫造物之于.人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 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介词,对于.A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B 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 项句末语气词;也可作代词,它,指诗集/兼词,于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的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虽然无缘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但不认同世人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平淡.B .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有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平生之一大乐事.C .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D .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答案 D解析 “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无中生有.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欢 聚 未 几 离 散 随 之 余 于 此 其 犹 能 独 乐 焉 否 耶 夫 以 生 平 未 尝 有 乐 之 人 徒 以 与 诸 君 子 游 处 而 乐 今 复 以 聚 之 不 常 而 不 乐 生 焉 答案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缙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行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取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或“遇到赏识自己的人”).(2)于是,拿来易田的题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其诗,更加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参考译文我生性愚昧无知,知道笃信古道,却不知道迎合时俗;时常惦记着把施恩于百姓作为自己的重任.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行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取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或“遇到赏识自己的人”).隐退而努力学习,游息山野之间,虽然不是有过痛苦,但也不曾有过快乐.我年龄已进入暮年,才开始在黟县担任博士.博士的官位卑下,生活贫穷而没有权势,最为人所轻视怠慢.而黟、歙邻近,歙县多有英才贤士,推崇品行和道义,重视结交朋友.一时的俊杰大多依傍我而相互切磋砥砺,有时高谈当今的事务,挂念生民的忧乐,不禁感慨叹息,面对面歌咏.大概我平生的快乐,没有什么可以超过这个了.程君易田,尤其被人称赞为德才兼备之士,也早晚跟随着我.他所写的诗歌,措辞朴实而寄寓深远,我曾说他有陶潜的遗风.易田执意尊奉我,我也非常器重易田.虽然这样,我毕竟老了,今年我年龄已七十三岁了,将归乡隐居在枞阳江边.而易田年龄已过四十,却仍然被困在生员(秀才)之列;且家里又贫困,在家乡不足以养活自己,也将到汝阴谋生.心想长期与诸位君子相处,是不可获得的.共同居住共同研讨,一边弦歌一边诵读,欣欣然而忘记了疲倦.欢聚不久,离散随之而来,我在此还能独自快乐吗?不能吗?由于平生未曾有过相处快乐的人,只是因为与诸君子相处而快乐,如今却又因为相聚不能恒久而心生不快乐.回忆独自生活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也没有什么不快乐.然而今日的不快乐,是由昔日的快乐而招致的.那造物主对于人,又怎么能使他长期快乐呢?于是,拿来易田的题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其诗,更加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我叮嘱他将其诗作板刻成集,用来与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或“而与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它”),而我为他的诗集作这样的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答乔适书[宋]穆修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噫!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于.今哉?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将学于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故足下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试为足下言之: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何者?行夫道者,虽国有穷达耳,然达于上也,则为贤公卿;穷于下也,则为君子,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修乎身.穷.也达也,皆本于善焉.守夫名者,亦固有穷达耳,而皆反于是也.达于上也,何贤公卿乎?穷于下也,何君子乎?其在上,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穷也达也,皆离于善焉.故曰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乐闻于古,而喜求于今,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足下心叨仁义,又学识渊博,应固守而.弗离,坚持而弗夺.,力行而弗止,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学之正伪有分,文之指用自得,何惑?不宜,某白.(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阔:空泛,不切实际B.信.有志于古矣信:确实,的确C.穷.也达也穷:困顿,不得志D.坚持而弗夺.夺:争夺,夺答案 D解析 夺:丧失.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入则.孝,出则悌B.⎩⎪⎨⎪⎧而鲜出于.今哉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守名者无以.兼乎道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D.⎩⎪⎨⎪⎧应固守而.弗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用在并列复句中表示并列对举,可不译.B 项介词,在/介词,向.C 项介词,用来……的(办法)/介词,凭……身份.D 项连词,并且/连词,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文不被当时接受,古文学习也被大家抵触.学习古文者被大家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人,被大家嘲笑,怪罪,诋毁.B .乔适想学习当下文章又担心浅薄鄙陋,想从事古文学习又担心功名难以获取,所以向作者写信来寻求该怎么办.C .作者告诉乔适,学习古文可以兼顾道与名,学习当下文章只可以追求到名声,所以学习古文可成为贤能的公卿,学习当下文章就成为小人.D .本文用对比的说理方式,解决了乔适心中的困惑,最后指出乔适应坚持学习古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答案 C解析 “学习古文可成为贤能的公卿,学习当下文章就成为小人”错,应为“行道者能成为贤能的公卿,而只追求名声者会成为小人”.学习古文是行道的一种途径.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足 下 当 少 秀 之 年 怀 进 取 之 心 又 学 古 于 仁 义 不 胜 之 时 与 之 者 寡 非 之 者 众 不 得 无 惑 于 中 焉 是 以 枉 书 见 问答案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2)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参考译文古代为文之道中断而不被推行,在时间上已经很久了,当今的读书人,文风习惯崇尚浅薄鄙陋,如果不是句式整齐、声韵对偶的文章,他们就不会听不会读.浮夸、粗制滥造的写作方法,相互追随且四处流行,没有其他不同的方式.在这之间,(如果有人)只拿古文交谈的话,那么(别人就把他)与奇谈怪论者一样看待.大家又排斥、辱骂他,怪罪、诋毁他,不是把他看作迂腐,就是指责为糊涂,说他背离时代、远离名声,在追求富贵方面迂阔、不切实际.前辈中没有赞誉他的人,同辈中也没有附和他的人.他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用坚决的精神来坚守(古文之道),不用坚韧的意志来坚持(古文之道),那么没有人不害怕和怀疑的,后悔并且想(改变)的,突然之间就会又离开这条道路而走向那条道路了.唉!仁义、忠正的君子,难道单单多出现在古代,却在当今很少出现吗?这也是由于世俗的风气,众人形成的势头,使(读书人)不能够崇尚古文之道罢了.阅读你的十篇文章,(你)的确在古文方面有追求.(你)来信询问我说:“想要向当今的文章学习,却担心变得浅薄鄙陋;想要向古文学习,却害怕在世上不能够取得功名,学习应该以什么为要旨?”(我)引用韩愈先生的《师说》的观点来为你解惑.你正值青春年华,怀着进取的志向,在仁义不兴盛的时候学习古文,赞同学古文的人少,批评学古文的人多,(你)在心中能没有困惑吗?因此写信问我.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只是因为退隐、无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因此能够从事于不急功近利的古文,有人称我是喜欢古文.所以你对我充满了深深地期待,大概是被我的言论感动,于是寻求自己的同类吧!(于是我)试着为你说说:向古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大道的方法;向今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方法,大道,说的就是仁义;名声,说的就是官位俸禄.既然这样,那么追求大道的人能兼顾到名声,追求名声的人就没有兼顾大道的办法,为什么呢?践行大道的人,虽然确实有困顿与通达的境遇,然而(当他)在上层做官时,就成为贤能的公卿;(当他)困顿处在下层时,就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当他处于上层时,给君王建成礼制,给人民带来安定;当他处于下层时,就孝顺和愉悦亲人,修养身心.无论是困顿还是通达,都源于善.守望名声的人,确实也有困顿通达的境遇,然而和上面的情况都相反.在上层做官,哪有什么贤能公卿呢?在下层困顿的时候,哪有什么君子呢?他在上为官时,对君王和人民没有什么帮助;在下层时,不能孝顺愉悦亲人,也不能修养身心.无论是困顿还是通达,都离开了善.所以说践行大道的人,对名声能兼顾;守望名声的人,没有对大道兼顾的办法.你有志于大道又对名声不忘怀,对古文喜欢学习,对当下的文章也喜欢学习.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你心里明白仁义大道,又学识渊博,应该坚守,不要离开(大道),坚持住,不要丧失(大道);尽力而为,不要停止,那么必将会得到大的名声了.学习的真假有别,文章的意图和功用自有收获,有什么好困惑的呢?说得不恰当,但这正是我想说的.。
刘大櫆《樵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大櫆《樵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刘大櫆《樵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刘大櫆《樵髯传》原文及翻译刘大櫆原文: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
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
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①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
”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
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②!”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
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翁方据棋局哓哓③然,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解释】①靡不:无不。
②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
③哓哓(__āo):争辩声。
译文:樵髯,姓程,名骏,世代居住在桐城县西部边远地方。
性情疏阔放达,不受礼法或世俗之见的束缚,从不矫揉造作,而多髭须,因此,自己命名为“樵髯。
”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超出同辈的人,在技艺、术道工匠嬉戏游玩等等,没有不涉猎的,但是都不肯学透,说:我只是自我娱乐而已。
尤其喜欢下棋,常常与邻居下棋。
他不善于苦思冥想,邻人有时注视棋局,认真思考,他便皱眉不高兴的说: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只是仿效小孩那样,勉强懂点下棋的技艺!他偶尔为人治病,也不很在意。
一些富家曾经与之交往的人,有病了,希望他能为其治病,派僮奴等候。
翁正为棋局而争吵,静不去。
刘大櫆《樵髯传》2、《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
年二十举乡试第一。
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
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
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
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
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公文类)
文言文阅读:公文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金谷诗序【西晋】石崇余以元康①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
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
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
及住,令与鼓吹递奏。
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②,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游斜川诗序【东晋】陶渊明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③,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④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
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
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尔赋诗。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①元康,西晋惠帝年号。
②曾城,山名。
“曾”同“层”,一名江南岭,又名天子鄣,据说上有落星寺,在庐山北。
昆仑山最高层名为“曾城”,因而后文有“遥想灵山”。
③南阜,南山,指庐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B.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C.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D.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与《<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出官二年”的“出”是一样的意思,都指京官外调。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2)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上填涂班级、学号、姓名、试场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水的措施当然不止这些,还包括截污纳管,分流生活污水,以及禁止焚(fén)烧秸(jié)杆。
B. 元宵夜礼花照亮云霄,大雁塔脚下靓(liàng)女俊男身着靓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C. 那个时候,关咏荷就是TVB展露头角的小花旦,主演了电视剧《陀枪师姐》、《苗翠花》和《河东狮吼(hǒu)》而一路收视爆红。
D.我们要想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布署究竟意味着什么?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ɡào)我们了,我们何以抵抗?还要靠辩论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
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
【乙】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
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丙】《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仿佛臵身于鸡犬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
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川密布的地带,迷漫的水雾扑面而来。
【丁】《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滔声,流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000清代散文名篇集粹第一批
朱鹤龄2(1606—1683)
西郊观桃花记
同里顾氏梅林记
傅山1(1607—1684)
仕训
林嗣环1(1607—?)
口技
金人瑞4(1608—1661)
与嵇匡侯书
与任升之
与熊素波
与家伯长文昌
吴伟业1(1609-1671)
张南垣传
黄宗羲7(1610—1695)
原君
书侯振东
命说
刘大櫆20(1698—1779)
游三游洞记
游万柳堂记
论文偶记(节录)
《海舶三集》序
窦祠记
祭舅氏文
胡孝子传
息争
章大家行略
张弘勋诗集序
游晋祠记
送姚姬传南归序
程易田诗序
恐吠一首别张渭南
答吴殿书
马湘灵诗集序
游大慧寺记
无斋记
樵髯传
骡说
彭端淑1(1699—1779)
《奇零草》序
朱彞尊4(1629—1709)
寄谭十一兄左羽书
游晋祠记
叶妪冢铭
《看竹图》记
唐甄1(1630—1704)
室语
陆陇其1(1630—1692)
崇明老人记
郑日奎3(1631—1673)
醉书斋记
游钓台记
与邓卫玉书
宋荦1(1634—1713)
游姑苏台记
王士祯9(1634—1711)
沈德潜1(1673—1769)
游虞山记
谢济世1(1689—1757)
戆子记
郑燮6(1693—1765)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程易田诗序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程易田诗序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导读:原文:余性顓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
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全管丕知其径术,以故与经纳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
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幕,始为博士①于黟。
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
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
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
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
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
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
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
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
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共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
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
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
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
而余为序之如此。
(选自刘大魁《海峰文集》,清乾隆刻本)①博士:学官名,掌管文庙《孔庙)祭祀、教育生员等。
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
③濠上吟:语出《庄子。
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译文:我生性愚昧无知,知道笃信古道,却不知道迎合时俗;时常惦记着把施恩于百姓作为自己的重任。
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行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取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或“遇到赏识自己的'人”)。
隐退而努力学习,游息山野之间,虽然不是有过痛苦,但也不曾有过快乐的。
我年龄已进入暮年,才开始在黟县担任博士。
博士的官位卑下,生活贫穷而没有权势,最为人所轻视、怠慢。
回忆的意思和造句
回忆的意思和造句回忆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那么大家了解回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回忆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大家喜欢。
回忆的意思【拼音】huí yì【解释】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
【出处】语出明吕大器《泊略阳下滩》诗:“回忆垂阴处,森森俯大川。
”【反义词】憧憬、向往。
回忆的解释1、回想。
明吕大器《泊略阳下滩》诗:“回忆垂阴处,森森俯大川。
” 清刘大櫆《程易田诗序》:“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
” 鲁《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十二)》:“收到第一篇《彼得斐行状》时,很引起我青年时的回忆,因为他是我那时所敬仰的诗人。
”2、回想。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高侍郎》:“回忆五十年中,功名官职,都如嚼蜡。
” 清蒋士铨《雷门吟》:“回忆七龄时,兄子同病疡。
”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四章:“回忆垂髫,恍如隔世。
”3、电影术语。
回忆,电影的叙事方法之一。
按着事件发展的顺序,穿插一段或几段对往事的回忆。
例如影片《小花》就是小花的母亲的几段回忆。
和闪回不同,闪回是主观意念,闪回的内容和正在叙述的事件无关。
回忆的近义词和同义词回顾 [注释]回过头来看◇~过去,瞻望未来回想 [注释]想(过去的事):~不起来ㄧ~起不少往事记忆[注释]①记住或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有些还能~起来。
②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犹新纪念[注释]①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用实际行动~先烈。
②用来表示纪念的(物品):~品印象[注释]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印象深刻|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追念 [注释]回忆记念:追念亡友|追念英雄的业绩追思 [注释]1.追念;回想追忆 [注释]1.回忆;回想回首[注释]①把头转向后方:屡屡~,不忍离去。
②〈书〉回忆:~往事用回忆造句1)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许多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我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
肇庆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肇庆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
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
《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
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
”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
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
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
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
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
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
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
论文偶记(节录)(清)刘大櫆
论文偶记(节录)(清)刘大櫆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2],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3],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4]。
人无经济[5],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6],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7],何处设施[8]?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9],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宝。
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神只是气之精处。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10]此语最形容得气好。
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11]。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12]。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13],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14]。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15],有奇在丘壑者[16],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扬子《太玄》、《法言》[17],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觅文记】刘大櫆: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上)
【觅文记】刘大櫆: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上)刘大櫆排在桐城三祖的第二位。
从年龄上说,桐城三祖是三代人,方苞比刘大櫆大三十岁,刘大櫆又比姚鼐大三十三岁,可见刘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但若从诗作的水平来论,桐城三祖中,刘大櫆的诗写得最好。
对于这一点,刘去世后,姚鼐给他作的《刘海峰先生传》中提及了这个细节:“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
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
’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
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古今者哉!”姚鼐说当时天下写文章最有名者当然是方苞,但方苞在年轻时曾把自己的诗作拿给查慎行看,查很直率地告诉他:你的诗写得很一般,但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所以劝你应当在文章方面多下工夫。
方苞听从了查的劝告,而后再不写诗。
即此可知,桐城三祖中,方苞的文写得最好、诗写得最差。
但姚鼐又说刘大櫆在文章和诗学方面同样下气力,可见姚认为刘的诗作写得也很不错。
因为该文是出自三祖之一姚鼐之手,他当然不好意思把自己写进去,但至少说刘大櫆颇有诗才,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
更何况对诗学颇有灵感的袁枚,也借他人之口来印证刘大櫆的诗比他的文好:“刘耕南以古文名家。
程鱼门读某集曰:‘诗胜于文也。
’其《听琴》《独宿》诸篇,尤为清绝。
”(《随园诗话》)其实不仅如此,桐城虽然以文章名天下,但同时也有着一个桐城诗派,刘世南在《清诗流派史》中的第十四章专讲该派的诗歌成就。
对于桐城诗派,姚莹在《桐旧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齐蓉川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
康熙中,潘木厓先生是以有《龙眠风雅》之选,犹未极其盛也。
海峰出而大振,惜抱起而继之,然后诗道大昌,盖汉魏六朝三唐两宋以及元明诸大家之美无一不备矣。
海内诸贤谓古文之道在桐城,岂知诗亦然哉!”刘大櫆撰《海峰文集》八卷,日本明治十四年(清光绪七年)佚存书坊活字本,书牌刘大櫆撰《海峰文集》八卷,日本明治十四年(清光绪七年)佚存书坊活字本,卷首姚莹说虽然从明中期到清初,桐城也出过不少的诗人,但真正到了刘大櫆出现时,才使得桐城的诗坛振兴起来,而到了姚鼐之时,又延续了这种盛态,所以姚莹总结到:天下人都知道桐城以古文名天下,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桐城的诗也照样很有水平。
桐城派三祖刘大櫆的十首诗作,值得品读!
桐城派三祖刘大櫆的十首诗作,值得品读!刘大櫆(1698年—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安微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
清代散文家。
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
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
后为黟县教谕,数年后告归。
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
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
文章韵调铿锵,为后人所仰慕。
与方苞、姚鼐合称'桐城派三祖'。
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一批诗词文章。
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并纂修了《歙县志》20卷。
【楼上晓望】澹然九秋时,复此层楼上。
遥虚耸碧峰,嵯峨非一状。
宿云涧中收,轻烟林外飏。
天高见鹄飞,风远闻渔唱。
欣兹景物佳,抚心默惆怅。
【西山】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
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
【春日】辛夷零落海棠残,似梦春光取次看。
人世那堪春几度,夕阳萧寺独凭阑。
【发铜陵】大江风急峭帆喧,帆影江声万马奔。
朝发铜陵未朝饭,两山如画过天门。
【送孙郎还天台】孙郎昔日赋天台,金石音声锦绣才。
惆怅赤城霞欲尽,桃花如梦却归来。
【寄翁兆溱】年少高才始发硎,小桃花下户长扃。
承欢切至多容色,汲古精微入杳冥。
前辈风流今已邈,后堂丝竹汝曾听。
西州门外山如旧,从此扁舟不忍停。
【送张绣枫】君家住近姑苏台,门前绿水群鸥来。
坐对晴窗诵六甲,桃花灼灼当窗开。
几年入洛曳珠履,笔端所向皆披靡。
为惜风光不待人,梦魂飞渡吴江水。
与君一见论心事,倾筐倒筐无所忌。
燕市酒徒今几人,酒酣更洒杨朱泪。
遥指秋波江上船,孤帆飒飒凌苍烟。
吴中春草碧于染,聊寄相思到日边。
【补溪草堂歌】补溪有草堂,乃在虞山之东四十里。
宋室遗民顾隐君,读书求志居于此。
裔孙奕叶起甲第,手植芙蓉遍溪水。
刘大櫆—搜狗百科
刘大櫆—搜狗百科骡说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
夫煦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也。
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马贱而骡贵矣。
虽然,今夫轶之而不善,榎楚以威之而可以入于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自用,而自以为不屈也久矣。
呜呼!此骡之所以贱于马欤?译文:骑乘牲口的人,都不太看重骡子,却比较宝贵马匹。
人类运用恩情来温驯它,放任它这样,它却偏不这样;用威势迫它这样,因此,它不得不如此,这就是世俗所谓低贱的动物。
用恩情温驯它,放任它这样,它就这样;用威势胁迫它这样,它就愈不这样,动静行止,完全随心所欲,而且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这是世俗所谓高贵的动物。
如此说来,那么应该是马低贱而骡高贵了。
话虽这么说,不过如今放纵骡子,它却表现不佳;拿木棍鞭打它威吓它,却可以使它向善变好,这不就是人(要有刑罚,才肯从善)吗?人难道比骡子低贱吗?不过,长久以来骡子刚愎自用,桀骜不驯,不屈不挠,还自命不凡。
唉!(就世俗看来,)这就是骡子比马低贱的原因吧!游三游洞记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刘大櫆清朝文学家生平简介,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
刘大櫆清朝文学家生平简介,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本文导读: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
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
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
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
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
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刘大櫆(kuí)出身于安徽省枞阳县汤沟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
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
”幼年,从父读书,(一说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
受教于同乡吴直。
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
方苞得其文,常与人说:“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
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
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
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
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
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文学主张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
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
盐城市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
盐城市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中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广东龙川县是千年古县,传承下来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不仅有古老又有活力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还有________的非遗制作技艺,更有令人回味悠长的非遗美食。
龙川杂技经常在国内巡回演出,改革开放后长时间赴香港、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地的演出,深为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赏为南国艺坛一奇葩。
2018年龙川杂技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川杂技这只从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在________的艺术世界里展现了它更迷人的风采。
龙川木偶戏是又一特色。
龙川木偶戏有百年历史,曾经几度创造辉煌,也曾几度陷入低潮,在饱经岁月风霜中木偶艺术得以________。
龙川的非遗技艺数不胜数,金狮狮头制作技艺是其中之一。
()。
龙川黎咀镇户口村丘氏制作的金狮狮头名扬全国,畅销国内外。
这道传统工艺始于1876年,已经90岁的丘俊老先生是笫三代传承人,他制作的瑞狮和瑞狮唐僧师徒四人脸谱(客家瑞狮常配以白脸的唐僧、红脸的沙僧、大耳朵的猪八戒、古灵精怪的孙悟空一起表演)惟妙惟肖,________,层次分明,没有任何错落感。
老隆牛筋糕被称为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道老少皆宜的美食有300多年的历史,色泽金黄,味道清甜,微软耐嚼而不粘齿。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独具匠心光怪陆离弦歌不辍栩栩如生B . 别出机杼五彩缤纷弦歌不辍呼之欲出C . 独具匠心五彩缤纷薪火相传栩栩如生D . 别出机杼光怪陆离薪火相传呼之欲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改革开放后赴香港、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地的长时间演出,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并被誉为南国艺坛一奇葩。
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拉分考点十一
拉分考点十一⎪⎪文言文翻译第1讲强化文言文翻译4个意识——保高分人物意识圈出传主姓名及所译句子前后语境出现的名字,便于理清人物关系及人事关系。
语境意识快速浏览所译句子前后语境,把握文脉,便于推测大意。
采点意识准确锁定关键字、词、句,并依据语境及所学知识准确推断并翻译这些关键点。
连贯意识根据所学翻译技巧(留、换、调、删、补、变),流畅翻译所考句子。
一、人物意识——理清人物关系和人事关系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好多同学居然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缅甸土司传》中的卜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下面[例1]中的传主“沈通明”,后面就成了“通明”。
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意,造成理解障碍。
强化人物意识,可以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有利于所译句子的翻译。
二、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主要是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
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文段中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文句。
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
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其含义。
1.利用语境补出省略成分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如果要求翻译,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例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刘大櫆和他的诗文
刘大櫆和他的诗文
刘大櫆(kuí,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
清代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派”代表作家。
刘大櫆的诗作数量甚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诗歌风格豪放,颇具阳刚之美,为“桐城诗派”中一大家。
刘大櫆是“桐城诗派”的奠基人,他的诗歌理论自成体系,他以气论诗,既发展了前人的诗论,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肇姚卿的“阴阳刚柔”的风格论之端。
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言志说”,亦有“缘情说”,刘大櫆的诗论于此二者则兼而有之。
刘大櫆的论述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诗文和心志的关系,认为诗人的心志是诗文的根本,诗文是心志的外在表现。
二是诗与人的关系,刘大櫆认为诗如其人,人的胸怀志向会象照镜子一样反映到诗中。
他认为写诗的人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写诗是为了“言情”;写诗的人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写诗,而是在感情激动到抑制不住的时候才写诗;古人写诗,不限于文人,只要感情激动,“里巷无知之野人莫不能为诗”。
其中心是强调诗歌乃“发乎情之不容巳然后言”,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惟其如此,只有抒发了真情实感的诗才是好诗,那些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的所谓“诗”,是不能打动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刘大櫆在吸收借鉴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古文理论“神气”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歌领域,指导了自己的诗歌创作。
他标举“神气”说,“神气”是他的个性思想、精神品质在文章中的体
现。
他的“神气”投射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直谅宽博、豁达爽朗的精神气质;豪迈慷慨、气势充沛的风格;一气单行、意脉连贯的句法结构;文从字顺、音节和谐的语言。
刘大櫆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才问曰:“子之文,何如古文?”石泉子曰:“吾文非古文也,吾文自吾心出,不袭古人迹。
然吾观古文,亦非无古人之法,但吾自揣,吾文未能至古人之法也。
”子才又问:“然则子之文,何如近世文?”石泉子曰:“吾文非近世文也,近世文多务华而不实,吾文务质而不文。
然吾观近世文,亦非无近世文人之法,但吾自揣,吾文未能至近世文人之法也。
”子才曰:“然则子之文,何如时文?”石泉子曰:“吾文非时文也,时文多虚浮而不根柢,吾文根柢深厚,言辞朴实。
然吾观时文,亦非无时文之法,但吾自揣,吾文未能至时文之法也。
”子才曰:“然则子之文,何如圣人之文?”石泉子曰:“吾文非圣人之文也,圣人之文,言简意赅,言辞温雅,吾文未能至斯也。
然吾观圣人之文,亦非无圣人之法,但吾自揣,吾文未能至圣人之法也。
”子才曰:“然则子之文,何如?”石泉子曰:“吾文自吾心出,不拘一格,不拘一时,不拘一事。
然吾自揣,吾文未能至古人之法,未能至近世文人之法,未能至时文之法,未能至圣人之法。
是以吾文未能成一家之言,未能成千古之传。
”翻译:子才问道:“你的文章,与古文相比如何?”石泉子说:“我的文章并非古文,我的文章是从我内心发出的,不模仿古人的风格。
然而,我看古文,也并非没有古人的法则,只是我自己揣摩,我的文章还没有达到古人的法则。
”子才又问:“那么,你的文章,与近世的文章相比如何?”石泉子说:“我的文章并非近世的文章,近世的文章多追求华丽而不注重实质,我的文章注重实质而不追求华丽。
然而,我看近世的文章,也并非没有近世文人的法则,只是我自己揣摩,我的文章还没有达到近世文人的法则。
”子才说:“那么,你的文章,与时文相比如何?”石泉子说:“我的文章并非时文,时文多空虚无根,我的文章根深蒂固,言辞朴实。
然而,我看时文,也并非没有时文的法则,只是我自己揣摩,我的文章还没有达到时文的法则。
”子才说:“那么,你的文章,与圣人的文章相比如何?”石泉子说:“我的文章并非圣人的文章,圣人的文章,言辞简练而意义深远,言辞温文尔雅,我的文章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回忆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回忆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回忆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
语出明吕大器《泊略阳下滩》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回忆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一、回忆词语的解释回想。
明吕大器《泊略阳下滩》诗:“回忆垂阴处,森森俯大川。
” 清刘大櫆《程易田诗序》:“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
” 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十二)》:“收到第一篇《彼得斐行状》时,很引起我青年时的回忆,因为他是我那时所敬仰的诗人。
” 回想。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高侍郎》:“迴忆五十年中,功名官职,都如嚼蜡。
” 清蒋士铨《雷门吟》:“迴忆七龄时,兄子同病疡。
”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四章:“迴忆垂髫,恍如隔世。
”二、回忆词语的同义词回溯[ huí sù ]追念[ zhuī niàn ]纪念[ jì niàn ]三、回忆词语的造句1、时间如同一股流水,它能协助我们冲淡心灵上痛苦的回忆。
2、童年像天上的星星,每当回忆的时候总感觉温馨。
3、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难以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4、老人的回忆充满诗意,她的两个孙子在一旁听得入迷。
5、那棵高大的老槐树,长满苔藓的老屋将成为我永久的回忆。
6、大学的生活成了她一段甜蜜的回忆。
7、这段美好的回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8、校园里有我们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9、这张老照片唤起了妈妈对往事的回忆。
10、这两位重逢的好朋友共同回忆了以前的生活。
11、每当回忆起过去那段食不果腹的日子,奶奶就会眼含泪水。
12、对于老屋的美好回忆,犹如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不胜数。
13、奶奶面容沉静,注视着远方,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14、这本相册里存放着我最珍贵的回忆。
15、这件破旧的军装唤起了妈妈对往日的回忆。
16、我常常回忆起儿时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主要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文首述“泽及斯民”之志,并叹此志之不宜于时,故“与缙绅之士相背而趋”,不但抒发了有志不获骋的牢骚,对时弊也有所讥刺。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8],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掳词朴直而寄兴深至[9],尝谓其有陶潜之风[10]。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11]。而易四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12];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餬其口于汝阴[13]。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程易田诗序(清)刘大櫆
余性颛愚[1],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缙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2],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年已晚暮,始为博士于黟[3]。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4]。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5],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为劘切[6]。或抗论今时之务[7],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居稽也[14],弦诵也[15],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16],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17],反复咀吟[18],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