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7.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苏联的经济建设(斯大林时期)1、背景(1)苏联的成立①时间:1922年12月30日。
②组成: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
③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2、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①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
②时间、会议: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④影响: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2)“农业集体化”方针①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②时间、会议: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③速度加快:1929年,“全盘集体化”取代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成就)→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一五”计划①时间:1928~1932年。
②基本任务: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
③成就:A工业:1932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农业国。
B农业:1932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占总农庄数的62% 。
(2)“二五”计划①时间:1933~1937年。
②成就:A工业: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农业: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3)“三五”计划:1938~1942年(1941年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特点:中央政府统一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背景(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其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斯大林挽救了当时危机四伏的苏联,而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大大增强了苏联国力,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而言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甚至在弊端一爆发就对苏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首先,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极快实现工业化,并且迅速赶超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也有许多潜在的危机。
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抑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滋生腐败,并且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问题,导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府内部就爆发了诸多矛盾。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如果没有斯大林,也许苏联解体会提早几十年时间,就不会成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
没有哪一个制度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我看来,斯大林模式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产物,是解决当时问题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变革者。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2.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二、农业集体化运动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2.主要表现3.评价重点:三个五年计划及取得的主要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及评价【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导入新课】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的建设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统一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推动了苏联各项事业的发展。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在介绍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上述国内背景后,教师指出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
从国际背景看,苏联的成立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建立,苏联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了解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背景。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斯大林模式是指以苏联前总理斯大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实践。
这一模式有其积极的方面,如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计划经济,但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如破坏个人自由和创造力,引发饥荒和政治迫害等问题。
斯大林模式中的积极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力推进苏联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苏联在二战前处于经济落后、农业为主的状态,斯大林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崛起,从而在二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次,斯大林模式倡导计划经济,使苏联能够有效地规划和调配资源。
这种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形式的优点是政府可以统计资源和资金的分配,以便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同时使得生产更具有有效性和计划。
第三,斯大林模式下保证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得到加强,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股强大力量。
他通过逮捕及处决反对派人物、实施秘密警察以及控制教育和政治运动等方法,使国家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然而,斯大林模式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斯大林模式中的官僚主义。
在斯大林领导下,政府官员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在这种权力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权谋私以及无视法律的现象,官员滥用权力和权术进行非法活动。
这也导致许多感觉受到不公对待的公民没有实际的法律途径来寻求平等和公正待遇。
其次,斯大林模式中的权力集中化问题。
斯大林模式中,政府权力非常集中,各级领导机构和权力机构都被控制在斯大林的手中。
他通过惩罚非正统的反对意见和活动,破坏了包括自由的言论、工会活动和反对党派等在内的任何可能威胁当局的结构。
这种权力集中化使政府对社会的应对能力也显著下降,社会变革和政治调整效率不高。
最后,斯大林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实践虽然一度有效,但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计划经济使得资源分配完全由政府掌控和决定,不容许任何其他自由市场的经济力量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出现了对市场经济行为管制不严的失控和资本的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最终促成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失败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2课nbsp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2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基本概念;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资料,从多角度地认识、解释历史事物,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探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建设成就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建议】将“斯大林模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分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作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地位四个角度进行教学,重点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评价(包括历史用作与地位)。
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问题式教学结合的方式。
【重点难点】1、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2、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学准备】进行教学设计,设置相关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分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有关十月革命、苏联国旗、国徽的图片,播放苏联国歌)师:请问这组图片分别代表了俄国历史上的哪些重大事件?师: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成立。
师:这些重大事件与哪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生:列宁,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
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因此,列宁和斯大林等人在不同时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挽救了当时危机重重的苏联,而且还使得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但是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利弊都是存在的。
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都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有,使得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造成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
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得不到发展。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容易滋生腐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以上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总之,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提升,弊端就在于高度集中体制下,各种问题不断出现。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前苏联能从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下跃居到当时世界强国之列是和领导人斯大林分不开的,他停止使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为实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军事实力也得到很大增强,从而改变了苏联当时危机四伏的局面。
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那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主要是针对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的手段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最全版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最全版人教版必修Ⅱ三维同步:第七单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目标解读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这一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课堂大检查一:选择1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间的()A、1925年 B1928年 C、1936年 D、1924年2、苏联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A、优先发展重工业B、发展轻工业C、把农业放在首位D、发展国防工业3、苏联成为世界山故意个工业强国是在()A、一五计划完成B、二五计划完成C、三五计划完成 D、四五计划的完成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5.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A.执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进行C.农、轻、重协调发展D.实行余粮收集制6.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7.对苏联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B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8、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A、优先发展基础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机械工业D、优先发展电器工业9、、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违背了农业的意愿B、与生产力的水平不相适应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二:问答10、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有哪些?综合二级跳11、导致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的原因是A、党在农村基本任务的变化B、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D、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的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12、根据上述资料回答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B、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农业集体化的精神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精神13、这种做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B、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体现C、使农村的剥削现象得以消灭D、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4、1936年所以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主要是因为A、它宣布苏联为社会主义主义国家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它规定了民主自由权利D、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苏维埃15、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B、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C、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必然结果D、使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6、下列有关苏俄与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推行的政策分析正确的是A、两国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方式完全相同B、对私人资本都采取了赎买政策C、两国在一段时间内对资本主义都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为国家服务D、两国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7、下列事件发生在1928年的有①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②苏联开始进行计划经济建设③俄共(布)改为联(共)布④苏联宣告成立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8、(03汕头)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探究延伸19: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政治体制,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党形成的独裁政权。
它既是一个政治体系,也是一种经济模式,影响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优点有:1、它确保了共产主义的实施;2、它确定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稳定;3、它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
在任何情况下,斯大林模式都严格控制党内民主,完全否定言论自由和组织自由,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发表反对政府的意见,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任何不符合它的意见都将被严格抑制。
其次,斯大林模式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使得政府官员充满腐败和野心。
此外,斯大林主义也激发了剥削者和反动者的势力,他们把斯大林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路线,以摧毁苏联当时的政治统治。
此外,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首先,它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官员的严格控制,有限的自由市场发展被严格限制,苏联的企业趋向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斯大林政权还限制了公民的财产权,这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有效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社会充满绝望和恐惧。
斯大林政权在政治上压制了许多异议组织,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得许多人失去对社会的希望,变得完全缺乏活力。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以及对苏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
针对这些弊端,政府应采取行动,改善民主机制,改变官僚制度,强调自由市场和财产权,以及消除社会上的绝望和恐惧。
只有这样,苏联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 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 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 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 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 消灭肉体。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 人遭逮捕和判刑。在斯大林时代有 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 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 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 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 政权。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 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 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 家直接管理经济;轻工业和农业必 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 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 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 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 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 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 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 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 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守卫森 严的办公室被人暗杀,此后,参 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 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
功绩主要有: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经济实力迅速增 强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主要弊端有: 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个人 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缺少监督 ;个人崇 拜盛行。 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 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牺牲 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君主立宪制、内 苏维埃体制(高 阁制、两党制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第七单元·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方针的提出
核心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核心内容:
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工业化的成就 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弊? 利: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取 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得巨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得巨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特定的历史条件” 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 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 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 西方模式(英 国)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 料所有 制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道路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 场 度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君主立宪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内阁制、 内阁制、两党 度 制。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以公有制为主导, 所有制成分并存。 所有制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年高考) 材料一】 (2007年高考)【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 年高考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 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 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 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 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 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 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 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 拖拉机等)应用于土 机器、 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 机器、拖拉机等 应用于土 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 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帕尔默、 据 美 帕尔默 科尔顿: 世界近现代史》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 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 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 什么?(3分) 什么 分 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 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 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 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 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 分 经济体制。(6分)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 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建立 时间: ⑴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年 月 日 国名: ⑵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
⑶加盟国家:俄罗斯 加盟国家:
乌克兰 白俄罗斯
2、斯大林地位的确立 、
列宁逝世: 列宁逝世:1924年 年
二、“斯大林模式” 形成过程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20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 程中, 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 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 斯大林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 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血腥的尼古拉是尼古拉二世的绰号, 血腥的尼古拉是尼古拉二世的绰号,他胸 襟狭窄,顽固不化,又极端残忍。 襟狭窄,顽固不化,又极端残忍。他在 1905年 1905年1月9日下令向彼得堡请愿的工人群 众开枪,当场被子弹打死、 众开枪,当场被子弹打死、马刀砍死和军 马踩死的有1000多人,受伤者在2000 1000多人 2000人以 马踩死的有1000多人,受伤者在2000人以 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 上,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这就是世 界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 界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这一血腥暴 行导致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 1905年革命爆发 行导致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 尼古拉二世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尼古拉二世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96 年攫取了中东铁路建筑权,1898年强占旅 年攫取了中东铁路建筑权,1898年强占旅 大连,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对中国的 顺、大连,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对中国的 侵略,并乘机侵占中国东北。 1918年 侵略,并乘机侵占中国东北。在1918年7月 16日终于被人民处决 日终于被人民处决。 16日终于被人民处决。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与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母亲是 亲姐妹,都是丹麦公主。 亲姐妹,都是丹麦公主。沙皇皇后亚力山德诺娃的母亲是英国 维多利亚女王嫁到德国小公国荷塞—达姆斯特做王后的女儿, 维多利亚女王嫁到德国小公国荷塞 达姆斯特做王后的女儿, 达姆斯特做王后的女儿 也是乔治五世的姑妈。 也是乔治五世的姑妈。
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失误
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失误斯大林模式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计划经济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失误和问题。
一、成果1. 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成功,苏联工业从不足的“新经济政策”时期飞跃到工业强国。
例如,在斯大林时期,1950年苏联的钢产量占全球的26.3%,煤产量占全球的31%,在此基础上,苏联的工业水平可以说是相当显著的。
2. 国防建设斯大林模式还曾在国防方面有所作为,苏联在二战期间树立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题,在数年的压力下,苏联工业体系得以迅速进步,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扭转了战局并最终帮助盟军取得胜利。
3. 教育和科技发展斯大林模式也为苏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科技环境,该模式推进大规模的科学事业计划,并创造了许多与教育和科技相关的机构,让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实验室之一。
二、失误1. 集权政治体系斯大林模式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并将权力的决策和实践掌握在中央委员会之中,这导致了把大量权力对外并且忽视了地方官员和政治领导能力。
同时,这导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失衡问题尤为显著,导致政治信任和自然资源分配问题的紧张。
2. 人为的干预和指挥经济斯大林模式上的另一个失误是人为的干预和指挥经济,市场无法运作,决策者的处罚制度和财务奖励制度相互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合理。
3. 农业问题在斯大林模式下,农业成为苏联发展的障碍,由于农民抵制,并把他们逐出自己的土地,从而使标准化的工业和农业计划不能有效结合。
爆发了大饥荒,使数百万农民死亡。
综上所述,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国防的发展,使苏联在二战时期变得更加强大。
然而,该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失误,导致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度问题。
最终,苏联在经历多年变革后,结束了斯大林模式,开始走向市场化经济。
作为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一直在探索着更为高效、精准、安全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人教版九下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上课用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 力的影响
4.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一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苏 联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体制更加僵化 的 改 — 直接导致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革 与 解 四 、 八一九事件 —加速解体 体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改革三部曲”
2、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时间: 1991年8月19日
目的: 试图挽救苏联
结果: 失败。苏联分 裂进一步加剧
1991年8月19日“八 一九”事件 叶利钦
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2)苏联解体
时间:1991年底; 标志: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五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苏联的生命周期表
1917年一个新生命诞生; 1936年长大成人; 1945年儿孙满堂; 1956年重病; 1986年手术; 1991年死亡。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回溯:
什么是“斯大
林模式”?这 一模式有何弊 端?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 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 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 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 耗和浪费了资源。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用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一方面,他是一个敢于向社 会主义旧政治、旧经济模式 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 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影响 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他改革中出现许 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导致改革的成效不大,所以 又是失败的改革家。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读下列材料答题: 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 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 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8日,“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 年底,苏联解体。 请回答: ⑴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⑵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拓展迁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 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 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并说出你的感想。
讨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 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 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4.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手里,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忽视民主法治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 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 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
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得失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得失①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要协调。
②经济建设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⑤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前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有何历史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斯大林模式有何弊端政治方面表现——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表现——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千万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千万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挽救了当时危机重重的苏联,而且还使得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但是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利弊都是存在的。
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都有哪些呢?斯大林旧照片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有,使得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 发展。 2、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开始出现了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 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实现农业的集体化。
学习任务:
查找苏联“三个五年计划资料,列举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思考苏联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取得成就的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 (2)苏联共产党的领导 (3)苏联人民的积极劳动
(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了。
2、特点: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订,然后从上到下,按 部门或地区逐级下达计划指标,计划指标的内容无所不包,从资 金来源、物资供应到产品的数量、品种、销售,都作了详细的规 定。这些大大小小的计划是指令性的,各行业、各地区都必须严 格执行。
工业化方针的实施,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 (1928年)
(三)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一五”计划
(1)时间:1928~1932 (2)成就: 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 改造的基础。共新建15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 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8% 升到70%。
2、“二五”计划
(2)“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是外部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 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 况下形成的。斯大林个人的因素和理论思想也起了某种作用。
(3)“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具体表现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经济: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以行政的手段 为主要方法管理经济。 政治: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缺乏灵活 有效的人民监督。
(四)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面积,苏联全面基本 上完成农业集体化。
(五)评价
1、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暂时有利 于工业的发展,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2、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 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1)时间:1933~1937年 (2)成就: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强国
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产品品种单调,质量不高
3)忽视轻工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战争过后仍 实行这一政策,遭到了农民的反对,也对国 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第三阶段: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 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受 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 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 步巩固。 第四阶段:1925年,苏联制订了工业化的 总方针,1927年又制订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根据这些方针, 苏联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4)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阅读[历史纵横]) 功绩: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成为工业强国。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 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 控提供了借鉴。苏联的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 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 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 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 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 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 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 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 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 于受限制、受徘斥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多种多样的流通渠 道。 第二、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 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 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在相 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 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战争时期曾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 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发 展也是不利的。
作业:
1、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D )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阻碍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B 2、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点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共产党领导一切,党政不分,党直接发布命令 ②苏维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政权的权力机构 ③领导人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④个人专制独裁,毫无民主法制可言 A、 ① ② B、 ① ③ C、 ③ ④ D、 ① ④ )
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
合作讨论: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 就把它抛开。
你怎么看待斯大林的这一观点?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时间: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定
2、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3、内容: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 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 农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一)苏联的成立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1、苏联的成立 (1)时间:1922年12月30日 (2)组成: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 (3)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邦联制)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1924年月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苏联经济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阅读课文内容思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有哪些?
利: 高度集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相适应的,曾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规 模工业化时期取得巨大成就,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 用,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作用。
弊: 它是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
3、这些非常措施违背农民意愿,实际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1、1936年苏联宪法
标志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 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 (1)概念:
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在西方和俄罗 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为苏联 模式、苏联社会主主模式、斯大林体制等。“斯大林模式”曾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 会主义国家仍有它的影子。
(二)特点
短期内,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即全 盘集体化和在此基础上消灭富农。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 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 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思考: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三)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
在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火的行为,如强 迫农民把住房、牲畜、家禽等收归农庄所有,富农被 镇压、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引起强烈不满 和抵制。
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 的确立,其主要原因是( B ) A、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C、它宣布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D、它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4、苏联在早期的社会主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① 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 ②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③加剧了工农关系的紧张 ④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 ⑤在不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A、 ① ② B、 ③ ④ ⑤ C、 ① ② ③ ④
弊端:
政治方面表现: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 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 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造 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的发挥;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利益,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造成苏联农业 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D、 ① ② ③ ④ ⑤
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俄 (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又 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发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和利弊。 第一阶段: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 大工业等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 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这些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奠 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 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 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