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教师版)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变迁
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基础知识和礼仪 规范的教育。
私塾与县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需求的增加,私塾和县学逐渐发展起来。私塾是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蒙学和经学; 县学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地方官吏和文人。
韩愈及其古文运动概述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秦汉以 前的古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之风。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至宋代初期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旨在反对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秦汉以前的古文传统。韩 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章应该注重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结合。
《师说》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文章首先阐述教师的职责和重要性, 接着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 标准,最后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说明 从师的重要性。
写作特点
文章逻辑严密,层层深入,通过举例 、对比等手法,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同时,语言简练、质朴,表达了对 教师的尊敬和对教育的重视。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比较
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
《劝学》和《师说》都提倡勤奋刻苦、注重学习方法等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在 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善于借助他 人的力量和经验,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PART 05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历 史背景介绍
REPORTING
荀子及其学派简介
重点字词、句式及语法现 象梳理
REPORTING
重点字词解释与辨析
劝学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教师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丰高语文组刘艳明制2011-9-28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全文【一】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 .乃瞻衡宇(衡,通“横”)2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二、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古义:指知心话今义: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5)幼稚盈室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9)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10)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非古义:过错、错误今义:不三、词类活用现象: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乐,以……为乐)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子)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拄着)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意动以……为善羡慕)时矫首以遐观(时:名词作状语有时)四、一词多义①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制作人:潘新英编号:时间:《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劝学》和《师说》2.掌握文言知识点《劝学》假、绝、过、于、而、无以、定语后置句《师说》师、或、道、其、之、所以、不必、宾语前置句、被动句3.学会理解常见实词在文句中的含义。
4.完成相关的素材积累,学会多角度活用课文素材。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梳理$课前预习案复习《劝学》《师说》: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特殊句式,课文的背诵。
时间:45分钟。
$课堂学习案一、注音: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锲.而舍之()以贻.之()殆.尽()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矣 (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 古之学者..惑而不从.师..必有师 ( )( )其出.人也远矣 (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耻.学于师( ) 惑.矣(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君子不齿( )....郯子之徒.(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5)乃以吴叔为假王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6)愿枉车驾过之师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 (4)则耻师焉或 (1)或师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至江陵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臣之所好者,道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何可胜道也哉(7)道芷阳间行于 (1)青,取之于蓝 (2)苛政猛于虎(3)告之于帝 (4)不拘于时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锲而舍之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其皆出于此乎 (4)其可怪也欤之 (1)择师而教之 (2)郯子之徒 (3)师道之不复(4)句读之不知 (5)蚓无爪牙之利四、辨清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能够背诵《劝学》和《师说》2.积累并掌握实词“绝、假、望、道、从、族”等的含义。
3.完成相关的素材积累,学会多角度活用课文素材。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朗读《劝学》《师说》,自由背诵,并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
(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用心一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郯子之徒(9)官盛则近谀(10)圣人无常师(11)师不必贤于弟子(12)作《师说》以贻之二、文本知识梳理总结(一)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释义1.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古义:今义:神的总称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托付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3.望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4.从①惑而不从师//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③木兰从军④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何可胜道也哉/不足为外人道也⑤策之不以其道⑥有碑仆道/会天大雨,道不通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族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并解释:(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8)故木受绳则直(9)金就砺则利(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1)用心一也(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3)而耻学于师(14)孔子师郯子(15)吾从而师之 (16)小学而大遗(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劝学》《师说》教案
(3)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17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切块六:布置作业
切块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一词多义的词语。
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㈠师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⑶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⑷吾师道也。(学习)
㈡传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省略句
⑴輮以(之)为轮。
⑵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⑷吾从(之)而师之。
(三)状语后置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善假于物也。
⑷而耻学于师。
⑸师不必贤于弟子。
⑹学于余。
(四)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被动句
⑴不拘于时。
切块五:当堂检测
请同学们在十分钟内完成以下的题目,并当堂回答,回答时还得说出原因。
明确:
1、A
2、D
3、B
4、D
《劝学》《师说》期末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期末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xǐng)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ɡ)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輮以为轮(róu)D.槁暴.(pù)老聃.(rǎn)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⑨登高.而招⑩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①⑤⑨/②③⑦⑩/④⑥⑧B.①③⑩/②⑦⑧⑨/④⑥⑤C.①⑤⑩/②③⑦/④⑥⑨/⑧D.①⑤⑩/②⑦/③⑧/④⑥⑨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②君子生.非异也(天性)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④非能水.也(游水)⑤而闻者彰.(清楚)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全面)B.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③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④士大夫之族.(类)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晓)⑥则耻.师焉(耻辱)C.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容身,安身)②而耻.学于师(以……为耻)③而绝.江河(横渡)④学不可以已.(停止,结束)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⑥善假.于物也(借助)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今异义,广泛的学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③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④郯子之徒.(徒弟)⑤今之众人..(普通人)⑥声非加疾.也(劲疾)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劝.学(鼓励)②輮以为轮(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其曲.中规(曲度、弧度)④虽有.槁暴(又)⑤輮使之然.也(这样)⑥金.就砺则利(金属)⑦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B.①金就砺.则利(磨刀石)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之所学也(片刻)④臂非..乎己(反省)③不如须臾加.长也(更)⑤蟹六跪而二螯.(蟹钳)⑥非利.足也(使加快)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越发)C.①而致.千里(到达)②其贤.不及孔子(才德优秀)③而神明..自得(非凡的智慧)④锲.而舍之(雕刻)⑤金石可镂.(雕刻)⑥锲而不舍.(停止、止息)⑦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D.①故不积跬.步(半步)②功.在不舍(功效)③虽有槁暴..乐师百..(晒)④而致.千里(到达)⑤巫医工之人(古代巫和医不分)⑥巫医乐师百工..之师(未成年男子)..之人(泛指各种工匠)⑦彼童子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读..之不知(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读)②蟹六跪.而二螯(蟹钳)③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④不拘于时.(时俗)B.①术业..从师而问焉(尚且、还)③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有专攻(学术技艺)②犹且④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表反问语气)②无长无.少(没有)③是故..无贵无贱(因此)④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D.①闻.道有先后(知道、懂得)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古人从师之道)③师道师的风尚)④年十七,好古文..(文言文)6.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虽有槁暴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③吾尝跂而望矣B.①君子生非异也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师不必贤于弟子C.①或师焉,或不焉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以为轮D.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犹且从师而.问焉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③善假于.物也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⑦师不必贤于.弟子⑧月出于.东山之上A.①④B.②⑧C.③⑦D.②④9.下面对“师”的义项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③⑤/④⑦⑨/⑥⑧B.①②/③⑥/④⑦⑨/⑤⑧C.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D.②③/①④/⑤⑥⑧/⑦⑨10.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不如师..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2019《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学习要求】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课前复习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方法与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结构图解:《劝学》学法点拨:提纲挈领背课文抓住文章的脉络诵读,可以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对背诵课文有很大帮助。
请结合结构图解,尝试记诵课文。
结构图解:《师说》师说论点:学者必有师破:士大夫耻学于师立: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赠李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其身耻师巫医等人—士大夫正确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 )青虽有gǎo( )pù( ) 金就lì( )则利cān( )xǐng( ) 乎己xiè( )六跪而二áo( ) qì( )而望矣闻者zhāng( ) 假yú( )马者假舟jí( )者风雨兴yān( ) kuǐ( )步qí( )jì( )一跃nú( )马十驾qiè( )而舍之金石可lò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古之学者必有师。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吾从而师之。
7 .师不必贤于弟子。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课堂复习【学习要求】1.夯实基础,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
2.学以致用,能力迁移。
一、重点实词: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君子不齿9.官盛则近谀10. 圣人无常师11.术业有专攻。
高一《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高一《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提高学生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教学难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重要观点和名言。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4.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考试要求。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劝学》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对《劝学》的掌握程度,包括对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劝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字词解释:复习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句子翻译: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能够准确翻译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与《劝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记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与《劝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异同,拓宽视野。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学案答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教师版)【复习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及陶渊明相关知识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3、掌握实词“引、乘”及虚词“而、以”等的用法4、背诵并默写全文(小序除外)【复习重点】目标2、目标4一、了解作者,了解文体,读准字音。
1、关于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作品有(《陶渊明集》)。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2、关于文体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小节;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
3、关于文章内容“归去来兮”就是(“回去吧”)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4、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复习学案淄博十一中李太永一.给加点字注音.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 .中木直中绳 ( ) 省参省乎已( )中间 ( ) 省徭役( )曲其曲中规( ) 假假舆马者( )阳春之曲 ( ) 假期(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三.古今异义1.假舆马者2.蟹六跪而二螯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5.声非加疾也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7.用心一也 8蚓无爪牙之利9. 輮以为轮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假舟楫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吾尝跂而望矣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用心一也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博闻强识不能称前时之闻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一一如既往六王毕,四海一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惧有伏焉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龟玉毁于椟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有事于臾善假于物也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
輮使之然也7.用心一也 8不能十步9其曲中规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 輮以为轮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1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善假于物也.七,翻译下列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八.名句默写.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师说》精品复习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青岛三中高三语文组制作者:邵航审核者: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学习要求】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学习要求】请用20-30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
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结构图解:《劝学》结构图解:《师说》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 àn( )青虽有g ǎo( )p ù( ) 金就l ì( )则利 c ān( )x ǐng( ) 乎己xi a( )六跪而二áo( ) q ì( )而望矣闻者zh āng( ) 假y ú( )马者假舟j í( )者风雨兴y ān( ) ku ǐ( )步 q í( )j ì( )一跃n ú( )马十驾 qi a( )而舍之金石可l ?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方法与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法点拨:提纲挈领背课文抓住文章的脉络诵读,可以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对背诵课文有很大帮助。
请结合结构图解,尝试记诵课文。
师说论点:学者必有师破:士大夫耻学于师立: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赠李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其身耻师巫医等人—士大夫正确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课前复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古之学者..必有师。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吾从而..师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出题:杨晶审核:语文组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舟楫.(jí)编辑.(jí)缉.拿(jī)修葺.(qì) 开门揖.盗 (jī)B.须臾.(yú)阿谀.(yú)锲.刻(qì)相契.(qì) 提纲挈.领(qiâ)C.谄.媚(chǎn) 陷.阱(xiàn) 驽.马(nú) 弓弩.(nǔ) 呶呶..不休(nú) D.船棹.(zhào) 泥淖.(nào) 绰.号(chuî) 殚.力(dān) 肆无忌惮.(dàn)答案:D 改正:A开门揖盗yī B锲刻qiâ C呶呶不休náo2. 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风靡.(mí) 奢靡.(mí) 暴.晒(bào) 暴.虎冯河(bào)B. 供给.(jǐ) 给.以(gěi) 下载.(zài) 载.欣载奔(zǎi)C.经传.(zhuàn) 流传.(chuán) 曲.度 (qū) 曲.径通幽(qū)D .奔.丧(bēn) 投奔.(bân) 中.肯(zhōng) 中.流砥柱(zhōng)答案:C 改正:A风靡mǐ ,暴晒pù B载欣载奔zài D中肯(zhîng)3. 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一组是( )A.惆.怅(chïu) 熟稔.(rěn) 遐.观 (xiá) 盘桓.(huán) 参省.(xǐng)B.跬.步(guǐ) 爪.牙(zhǎ) 跂.望(qì) 骐骥.(jì) 靛.青(diàn)C.句读.(dîu) 窈.窕(yǎo) 自酌.(zhuï) 洞穴. (xuã) 矫.首(jiǎo)D. 眷.然(juàn) 出岫.(xiù) 东皋.(ɡāo)蛟.龙(jiāo) 滥觞.(shānɡ)答案:B跬步kuǐ,爪牙zhǎo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风雨兴.焉(兴起)B.声非加疾.也(强,声音宏大)故不积跬.步(指半步)C.而绝.江河(断绝)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尖)D.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金石可镂.(用刀雕刻)答案:C横渡;抬起脚后跟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生异也(资质、禀赋)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B.虽有槁暴.(晒干)木直中绳.(墨线)C.其曲中.规(合乎) 劝.学(劝勉,鼓励)D.輮.使之然也(弯曲) 圣心备.焉(完备)答案:D用火烤使……弯曲;具备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参省..乎己(检查,省察)B.而闻者彰.(清楚,明显)假舆马..者(马车)C.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非利足..也(脚步快)D.锲.而舍之(雕刻)非能水.也(游水,游泳)答案:B马和车7.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惑之不解.(解决)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B.金.就砺则利(黄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C.圣人无常.师 (固定的,永久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答案:B 金属制成的刀剑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圣人无.常师是故无.贵无贱B.圣人之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圣所以C.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D.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答案:D A没有;无论 B……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C道德才能;胜过 D锋利,锐利9.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至千里(没有用来……的)..一也(因为心思)无以B.君子不齿..(古老的道路)..(不以为耻)余嘉其能行古道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各种工匠)术业有专攻.(钻研,研究)D.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年十七,好古文..(秦汉时的散文)答案:B 不屑与之同列;古人从师的风尚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三径就.荒连辟公府不就.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答案:B A 靠近,接近;将要,将近;就任B 疑难问题;疑难问题;糊涂C 风尚;道德学问;道理D 传授;流传;解释经文的著作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五经,贯六艺..B.闻.道有先后而闻.者彰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惑矣D.骐骥一.跃用心一.也答案:C从师A《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书、数、礼、乐、射、御六种技能B懂得,知道;听到 D 一;专一12. 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答案:B(①③老师,名词;②⑤以……为师;④⑦⑨从师;⑥⑧学习)1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恨.晨光之熹微(痛恨) 时矫首..而遐观(抬头) 怀.良辰以孤往(想法)B.或植杖而耘耔.(培苗) 问征夫..以流憩(手杖)..以前路(行人)策扶老C.引壶觞.以自酌(酒杯) 既自以心为形役.(役使)将有事于西畴.(田地)D.景.翳翳以将入(日光) 归去来.兮(助词,无义) 审.容膝之易安(知道,明白)答案:A遗憾;盼望1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策扶老以流憩.(休息)云无心以出岫.(泛指山峰) 复驾言.兮焉求(助词,无义)B.未见其术.(途径,方法)聊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的变化)或棹.孤舟(用桨划船)C.景翳翳..(天光大亮)..以将入(阴暗的样子)觉今是.而昨非(对,正确)恨晨光之熹微D.生生..所资(维持生活) 求之靡.途(无,没有)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答案:C项“熹微”,天色微明。
1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有四方之事(恰逢)舟遥遥..以轻飏(漂遥放流的样子)请息交以绝游.(游玩)B.违己交病.(生病)知来者之可追.(追赶)时矫.首而遐观(矫正)C.犹望一稔.(庄稼成熟)于是怅然慷慨..(感慨)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D.载.欣载奔(且,又)登东皋以舒啸.(高歌,长啸)曷不委心..任去留(随心)答案:B A交往 B忧苦;补救;抬16.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引.壶觞以自酌(端起)帝乡不可期.(希望)善.万物之得时(羡慕)B.登东皋..以舒啸(水边的高地)觉今是而昨非.(错误)聊.乘化以归尽(姑且)C.感吾生之行休..(将要结束)或植.杖而耘耔(耕植)云无心..以出岫(没有心思)D.或.棹孤舟(有时)抚孤松而盘桓..(徘回,逗留)心惮.远役(害怕)答案:C 放下;云随意飘荡的样子17.下列句子中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輮以为轮,其曲中规C. 或师焉,或不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答案:D A 有通又;生通性B 知通智;輮通煣C 不通否;受通授D衡通横18.下列句子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輮以为..而日参省乎己圣人之所以..为圣..轮君子博学B.用心..者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C.小学..必有师..而大遗蚓无爪牙..之利古之学者D.闻道有先后....传道受业解惑也年十七,好古文..所以答案:D A把……做成;广泛地学习;……的原因B因为心思;托身,存身;不一定C 小的方面学习;爪子和牙齿;求学的人D……的凭借;秦汉时的散文19. 下列句子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吾从而..,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之今之众人B.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C. 乐琴书以消忧....于是怅然慷慨D. 既窈窕..盈室..以寻壑幼稚答案:C A跟从、并且;一般的人; B内外亲属;知心话;农事C 感慨; D 山路崎岖;小孩2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 B A 名词作状语;B名词作动词; C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状语2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小.学而大.遗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⑥吾师.道也⑦击空明..兮溯流光⑧吾从而师.之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⑩不耻.相师A.①⑤ /②⑦⑩/③⑧/④⑥⑨B.①⑤⑦/②⑩/③⑧⑨/④⑥C.①⑤⑦/②⑩/③⑧/④⑥⑨ D.①⑤ /②⑦⑩/③⑧⑨/④⑥答案:C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22.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⑪眄庭柯以怡.颜⑫园日.涉以成趣⑬策.扶老以流憩⑭携幼.入室⑮悦.亲戚之情话⑯或棹.孤舟⑰善.万物之得时⑱乐.夫天命复奚疑⑲时.矫首而遐观⑳乐.琴书以消忧⑴倚南窗以寄傲.⑵当敛裳宵.逝⑶乐琴书..以消忧A. ⑪|⑫⑲⑵|⑬⑯|⑭⑴|⑮⑱⑳|⑰⑶B. ⑪⑮|⑫⑲⑵|⑬⑯⑶|⑭⑴|⑱⑳|⑰C. ⑪|⑫⑲⑵|⑬⑯⑶|⑭⑴|⑮⑱⑳|⑰D. ⑪⑮|⑫⑲⑵|⑬⑯⑰⑶|⑭⑴|⑱⑳答案:C使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意动/形容词作动词23.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学不可以.已②无以.成江海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答案:A ①动词,停止;②介词,用来……的③④语气词,表原因2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 .生乎.吾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答案:D A介词,介进对象;介词,比; B代词,……的人;语气词,判断句中,表原因; C介词,在;介词,对;D兼词,于是,在那里25.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答案:B B项中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中的“而”表修饰26.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知明而行无过矣 "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A.锲而.舍之 B.蟹六跪而.二螯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答案:B A 、D连词,表示顺承;B连词,表并列; C连词,表示转折,27.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泉涓涓而始流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C.时矫首而遐观D.鸟倦飞而知还答案:C A连词,表并列;B 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修饰;D连词,表承接28.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