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评价之管窥

合集下载

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教材问题的调查与反思

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教材问题的调查与反思

维普资讯
普 通 本科 院校 比较 文 学教材 问题 的调 查 与反 思
编文学范围内的比 较研究的第一章文类学部分, 长达二十 观的态度称该学科为“ 显学”为该学科能成为大学中文 , 本科 研究对象及范 专业的 必修课而欢欣鼓舞, 但实际 上一直以 来比 较文学在普 三页的阐述中只是罗列了文类学的研究概况、 缺少让学生感到简洁易懂的 通本科院 校都面临着一个“ 怎么教” 教成什么样” 围和研究方法等相关研究史实, 和“ 的难
普 通 本 科 院 校 比 较 文 学 教 材 问 题 的 调 查 与 反 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 良芹
( 三峡学院 文学与新 闻学 院 , 重庆 万州 4 4 0 ) 0 0 0 摘要 : 从新 时期的第一本 比较文 学教材 《 比较 文 学导论》 始 , 十余年 间, 国各 高校 已 出版 三十余 种 比较 文学教材 。 开 二 全 经调查发现 , 与繁荣的教材 出版表 象相 对的是 教材的接 受者们 对教材 内容 的尖锐 质疑 。由于教材 编写 者不重视 教材接 受者 的主体性地位 , 因而在 目前普通本科 院校 的教 学 实践 中, 比较文学教材普遍存在 着教 学 目的不 明确 , 材 内容抽 象, 言艰 涩 教 语 难懂等 问题 。文章认 为 , 只有在教材 编写 中采取务 实态度 , 分考虑教 材接 受者 的 实际认 知 能力 , 充 才能 真正做好教 材 的分层
近十年来 , 关于这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否, 从开设之初就 专业的学生没有实用性, 如后现代文化理论部分。此外 , 在

直争议不断。其中持肯定态度 的有以北京师范大学陈悖 网上调查的留言部分 , 被调查者甚至表现出对比较文学学科
教授为 代表的《 势在必行——中文系怎样开设比 较文学课 设置的必要性怀疑。 程》l 持否定态度的 _ , 主要有以 徐州师范大学蒋岱为代表的 除了 笔者在20 年所进行的有关比 07 较文学教材使用情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文学批评现象的特点
多元化: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并存,观点各异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互动性: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社会性: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
文学批评现象的影响
推动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对文 学创作产生影 响,促进文学 创作的繁荣和 发展
引导读者阅读: 文学批评对读 者阅读产生影 响,引导读者 阅读优秀的文 学作品
文学批评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传承经典: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经典作品,从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思维:文学批评可以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推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发展。
促进交流:文学批评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
提升素养:文学批评可以提升读者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
促进文学理论 发展:文学批 评对文学理论 产生影响,促 进文学理论的
发展和创新
影响社会文化: 文学批评对社 会文化产生影 响,促进社会 文化的繁荣和 发展
文学批评的理论流派
现实主义:强调文学 的真实性和社会价值
浪漫主义:强调文学 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
现代主义:强调文学 的创新性和实验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 学的多元性和解构性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未来发展方向
理论创新:结合时代背景,探索新的文学批评理论 实践应用:将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作和批评中 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文学批评的视野 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成果
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地位与作用
文学批评的重 要性:对文学 作品进行深入 分析和评价, 推动文学创作 的发展
促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可以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刍议1. 引言1.1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背景比较文学教学始于19世纪,起初主要以简单的文学对比和横向比较为主,强调文学作品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和单一性,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对文学研究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比较文学教学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传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也逐渐显现出滞后和僵化。

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和审美追求日益多样化,需要更开放、更前沿的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新。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1.2 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传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往往过于注重文本本身,缺乏对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探讨,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改革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改革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术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传统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传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的简单对比之中,忽略了其他文学体裁、其他地区文学以及现代文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文学的整体理解和认识能力有所欠缺。

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传统比较文学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教师主导,学生passively接受,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鉴赏

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鉴赏

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鉴赏新批评理论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对文本的细读、分析和解读。

在新批评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对《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弊病。

在新批评理论下,我们可以《红楼梦》的文本特点、主题以及结构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从文本特点来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者曹雪芹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本具有了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例如,书中的“风月宝鉴”不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种象征,它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从主题方面来看,《红楼梦》展示了一个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生的悲剧。

小说中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内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封建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作者曹雪芹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从结构方面来看,《红楼梦》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即“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种结构使得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从而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一种整体感和秩序感。

小说中的诗词曲赋、骈文等文学形式也增加了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读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在新批评理论的框架下对《红楼梦》进行文本鉴赏,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细读文本、分析主题和结构等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古典文学巨著。

在明代文学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无疑是一篇深情而优美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其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它不仅是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更是一篇充满感情的悼亡诗,向我们展示了归有光与家中三代亲人的深厚情谊。

在文本细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悟《项脊轩志》的文本张力:归有光以书斋项脊轩为切入点,将祖母、母亲、妻子的故事融入其中,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亲情的深厚和怀念。

比较文学教材编写的四个视阈

比较文学教材编写的四个视阈

t n f o p r ieLtrtr T xb o s( 9 7— 0 7 i so m aa v i aue eto k 19 2 0 ) o C t e
Ab t a t h e rb e x s h d t n fc n e o a y C i e e c mp r t e l e au e tx o k t sr c :T r e p o lms e it n t e e i o s o o tmp r r h n s o a a i i r t r e t o swi i i v t b h sa l h o iso n wld e p l a i t ftx b k ,a d a a e c s n a d t o g o a cn t g a tb e t e re fk o e g ,a p i b l y o t o s n c d mi t d r s ab u h s me fs i ai — c i e a l n
邹建 军 胡 雅玲 : 比较 文 学教材 编 写 的四个 视 阈 2 9 7
比较 文 学 教 材 编 写 的 四个 视 阈
邹建军 胡雅玲
内容提要 : 当代 中国比较文学教材建设取得 了引入关注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着三个 问题: 如何处理好理 论 与知识 的稳定 性 、 材 与教 学 的适 用 性 、 教 学术 的规 范化 。 问题 的 出现 与教材 编写 者对 于 比较 文学理论
h nIstt o eh ooy( h n4 0 7 , hn ) e sa hit et aecne oayA r a t — a tue f cn l ni T g Wu a 3 0 3 C ia .H r ee c e s o t r r n r sr mprr me cnle i ir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学科,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通过将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交流与对话,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平台。

它不仅关注单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注重将各种文学作品相互比较与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文化思考能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也对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而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背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增加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瑰宝,帮助学生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路,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友谊。

同时,比较文学教研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场要求。

综上所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通过比较、对话和交流各种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比较文学教研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在本篇文献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本篇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说明了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

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

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全球化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新世纪,需要我们的文化相互对话,相互交融,多元共生;同时,需要我们的人才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素质,合作精神。

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和价值,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交流性、跨越性、全球性、综合性等特点和充满创造活力的先锋与前卫的学科姿态正是时代所需要的[1]。

有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将语文教学与比较文学有机结合,在语文课程中开拓比较文学视野,对于加强语文课程建设、改进语文教学策略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本解读: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

其具体方法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

研究其同异,一是在相互没有关联的作品中考察相似之处,以期从中发现文学的共同规律;二是比较研究不同文学体现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两者的特点相形突出。

主要包括对作家、文体、主题、题材、情节、人物、风格、艺术手法、思潮流派的类比或对比研究,求同析异,经由对于精神契合的探寻和对于异质元素的离析,总结出文学发展带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住作家的创造个性,为沟通寻找平台,达到互证、互识[2]。

如果教师从平行比较的角度来对相关的文本进行解读,可能比单纯讲一个作品更好,至少可以让学生从一种比较的视角对相关的作家与作品进行思考,可以为他们接受中外古今的文学打开一个新天地,让他们认识到在中外文学史上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同类作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他们思考更多的问题、探讨更多的文学现象[3]。

比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的《威尼斯商人》和高中语文的《守财奴》时,就涉及到“贪婪”这一文学母题,将中西文学史上的五大“吝啬鬼”形象进行比较,可发现他们因金钱而扭曲人性的共同点。

比较文学教材评析

比较文学教材评析

比较文学教材评析本文作者:刘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专著,它要帮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状况,因此,优秀的教材应当注意涵盖本学科的主体内容,授予学生以全面的、系统的学科知识。

与此相应,其体例安排应力求完备,经得起时间以及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考验。

比如陈惇、刘象愚两位先生就以其深厚的学识修养、审慎的研究态度、稳健的学术品格以及富于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和思维,构建了《比较文学概论》一书丰富充实的内容以及科学稳固的知识结构。

该书由学科基本问题“什么是比较文学”切入,论述了比较文学的产生以及诸多涉及学科的基本属性问题。

比如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该书在分析以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1]在厘清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之后,该书接下来的两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则分别从纵向与横向、事实与学理两个角度,对比较文学展开全方位探讨。

读到这里,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基本情况已经大体上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换个角度说,至此,该书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基本知识已经做了较为系统、清晰的交待。

该书最后两章“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可谓前文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虽然限于篇幅和其他考虑,该书无法涵盖所有属于比较文学范畴内的文学自身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这对于一部带有比较文学通论性质的论著而言,其实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尽管如此,就当时情况看,该书最后两章相比较其他同类教材,其内容之丰富程度确实罕有可与之相媲美者了。

由此可见,如果说该书前三章勾勒出比较文学的大模样的话,那么,最后两章则通过若干文学自身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变得具体、丰满起来。

齐马比较文学观管窥

齐马比较文学观管窥

型—— 内 在 的 美 学 和 主 观 精 神 性 、接受性——综 合考察 ,强 调
社会 、经济 、意识形 态性 ,学 派 的论 争和更迭 更接近 于他的立 场
和主张。 二 . 构 以 互 文 性 为 基 础 的 建
特定 社 会 方 言 的第 二 模 式 系
统 ,在一定 社会和语言学情 境下 和其他话语 处在一种对话 性 、争 执 性 、互文 性的关系 中。文学作

....
。.. ..
....

齐 马 比较 文学观 管窥
图 曾仲权
内容摘 要 :彼得 ・・ V 齐马在 《 比较文 学导论》 中以外部 互 文连 接社会 方言 、语 言情境 、话语 ,从意识
形态批 判立场通过 类型学 、发 生学研 究建 构对话 的 比较 文学 ,突 出意识 形态 批判在 文学接 受、文学翻译 、 文学分期研 究领 域的工具性作用 ,研 究 “ 区间性” 的多语文化 生态下文学复调 性、 多语性 、对话性和 非 地
达 的总和 。而话语则是 隶属于某

其 次 ,他 回顾 了英语 世界里 的 比较 文 学 学 科 史 ,实 证 主义 ( 以事实 为准 ) 和科 学 主义 ( 以 自然科 学为 导 向) 、社会 达 尔文
主义先后产 生广泛影 响。 在此 基础上他叙 述 了法 国和 美 国比较文学 的新发展 ,主张 内 部研究 的韦勒克 在文学 自主性 的
干 社会学基 础上发展 出集体事 实 理 论 ;让一 马里 卡雷 “ 拒绝 超 出 经 验所能证 明的所有东 西 ,认 为 比较文学 的真正研究对 象是确 确 实 实 的关 系” 【 7 J 马将 这 些说 。齐
合起来 。 在 论述 学 科 发展 史过 程 中 , 有几个特 点值得 注意 :第一 ,前

齐马比较文学观管窥

齐马比较文学观管窥

齐马比较文学观管窥作者:曾仲权来源:《文学教育》 2011年第20期内容摘要:彼得·V·齐马在《比较文学导论》中以外部互文连接社会方言、语言情境、话语,从意识形态批判立场通过类型学、发生学研究建构对话的比较文学,突出意识形态批判在文学接受、文学翻译、文学分期研究领域的工具性作用,研究“地区间性”的多语文化生态下文学复调性、多语性、对话性和非中心性,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学派”多所裨益。

关键词:互文性对话社会方言意识形态地区间性生活于以德语为主导的多语言、文化交汇区的奥地利的彼得·V·齐马是著名的比较文学家。

他的《比较文学导论》诚如译者所言是“近二十年我们这个领域唯一的‘新’作”[1]。

“在其(比较文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从‘片甲不留’的打击到‘比较文学危机’的争论,再到后来的‘十字路口’方向分歧,以及近年的‘学科之死’呼吁”[2],齐马的《比较文学导论》确给出比较文学的一条出路。

齐马主张从德国批判理论出发,借鉴社会符号学、知识社会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方法,强调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分析以建立对话的比较文学。

一.从意识形态、社会历史之维来厘清比较文学发展脉络在书中,齐马站在意识形态批判的社会历史之维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批判性厘清。

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学术立场鲜明的体现出来。

首先,在他看来法国的比较文学是在实证主义的哲学、社会学思潮之下产生的,“以实证主义的方式在自然科学的语境中来看待比较文学”[3],甚至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比较方法是受到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的影响产生的。

孔德、丹纳、布吕纳蒂耶等学者“以自然科学标准来评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4],其后又受达尔文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

梵第根“强调事实的意义”[5];朗松的论文“鼓吹一种不受干扰的、无意识形态的(不作评价的)事实考察”[6],后又在涂尔干社会学基础上发展出集体事实理论;让-马里卡雷“拒绝超出经验所能证明的所有东西,认为比较文学的真正研究对象是确确实实的关系”[7]。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新批评解读中国诗歌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新批评解读中国诗歌

新批评解读中国诗歌下面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十分感人,我想用“新批评”的方法,探究一下诗中感人的因素。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破”与“在”之间,立即形成矛盾局面——诗为矛盾语,见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批评理论——国家已“破”,山河依旧“存在”;已破的是一个国家的组织,社稷的结构,这些都是人为的成果;这个人为的成果已遭摧毁。

“山河”在这里显然指自然景物;然则,自然景物,大好河山,却不因国家社稷之覆卵而有所改变,所以“山河在”。

杜甫的悲哀起于“国破”,若“国破”而山河亦破,悲哀亦许是压倒性的,但不会有目前这种无可奈何的况味:国虽“破”而山河无动于衷,依旧楚楚可怜,自个儿碧绿着。

山河无情,莫此之甚!故“国破”是情感语,“山河在”是无情语。

第二句正好加强了“山河无情”的表征:“城春草木深。

”国破之后,应该是一幅肃杀情景,而春天降临城池,草木欣欣向荣。

中国古典诗人之中,杜甫的炼字功夫最深。

“草木深”之“深”字,即是一例。

盖“深”字在此有多义。

一义是说草木长得茂盛——已如前述;另一义是影射草木长得零乱芜秽;而此一义极佳,因为国家已破,一切事物风光,无人照料,人工所能给予自然的秩序条理,都不存在;一切任其滋长,任其蔓延;“深”字把这种茂盛而零乱的情况,正好给点明出来。

从第一句到第二句,人事之凋谢与自然之昌旺,各自发展;第一句只说一“破”一“在”,而第二句说那“在”的自然,更是欣欣向荣。

是以,人事与自然的两相离脱;这是此处矛盾语的基本架构。

次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显示诗人要将上面两行人事自然两相离脱的情况,给它扭转过来:诗人把自然拉进他的情感漩涡,重建人与自然的结合。

于是,诗人“感时”,“花”亦随之“溅泪”;诗人“恨别”,“鸟”亦随之“惊心”。

实际上,当然花不会溅泪,鸟亦不会惊心,无论人间有多大的苦痛!但是,移情作用是人的本能之一;人喜欢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事他物之上,于是,月色含悲,海波呜咽。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刍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具有广阔的视野、深远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

通过比较文学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文学交流与交融。

对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刍议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我们需要关注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得到传播和交流。

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多样化的文学艺术。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需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比较文学教学过于注重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比较,对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入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比如讨论、辩论、写作、演讲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也需要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已经逐渐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和立体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改革是与时俱进的需要,需要注重多元化、创新化、融合化和现代化。

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可以使比较文学教学更加契合时代潮流,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

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

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曾军(上海大学中文系)提要:针对近年来的文艺学学科反思,本文在中国二十世纪近百年文艺学学科发展史背景上,将新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置于现代中国、前苏联和当代西方的比较视野中予以考察。

认为,新中国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没有完全照搬“前苏联体系”,而是体现出了“中国化”的努力;八九十年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呈现出明显的“美学化”倾向;近些年来尽管争论不断,但是文学理论的“文化化”趋势却是一致的。

文学理论没有走向终结,而是在继续创新。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材;中国化;美学化;文化化作者简介:曾军,男,1972年生于湖北荆州,南京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

这些年来,围绕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浪潮此起彼伏。

但是,真正构成对文艺学科学科合法性危机的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文艺学”这个学科出身不好,沿用的是“前苏联体系”的名称,这给许多其他学科以口食,认为西方只有“文学理论”,文艺学这个学科没办法与西方学术接轨。

二是文化研究引进中国并被部分文学研究者接受之后,其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都大大超越了原有的文学研究领域,而重灾区就在文艺学。

在批评者眼中,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以“美学热”、“方法热”为代表的西学热,多多少少还推动了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话,那么现在的“文化研究热”则将文学研究者的注意力转向了现代理论,失去了激活文学的热情。

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仅仅从观念上讨论问题只能将争论引向歧途,唯一的办法是,重返中国二十世纪以来近百年的文艺学学科发展史,将新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置于现代中国、前苏联和当代西方的比较视野中予以考察,通过问题的历史化剥离出事实和真相。

草创时期文艺学的“中国化”努力中国“文艺学”这个学科的创建得益于“前苏联体系”,这是毋庸质疑的事实。

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艺学”这一学科的命名;二是前苏联文学理论教科书的影响。

不过,“文艺学”一词尽管译自俄文“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е”,但其准确地意思却是“文学学”,而非我们字面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的理论”①。

批评:在时代的浪尖口展开——评“比较文学与文化靳视野丛书”

批评:在时代的浪尖口展开——评“比较文学与文化靳视野丛书”

凌力的《 少年天子》 熊召政 的《 、 张居正》唐 浩明 史 人 物 的 艺 术 功 力 而 言 ,我 们 是 可 以抱 这 样 的 、
的《 曾国藩》 以及二月河 的《 雍正 皇帝》 为代表 期待 的。 等 的一大批 优秀作 品。李 兴叶的《 帝国的草原》 三
( 作者单位 : 北京 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

学科 的 偏 爱 , 者 是 赢 取 眼 球 的 需 要 , 往 容 个 鲜 明 的 特 色 , 站 在 当代 学 术 前 沿 . 求 与 时 或 往 即 寻 众 所 周 知 .文 学 研 究有 赖 于 各 种 因素 的 综
易 得 出 一 些 惊 世 骇 俗 的 结 论 . 比较 文 学 消 亡 ” 代 对 话 的 有 效 途 径 。 “ 的 论 断 恐 怕 也 不 例 外 。 斯 皮 瓦 克 在 新 书 出 版 后 不 久 . 就担 任 了哥 伦 比亚 比较 文 学研 究 中心 的 合 作 用 . 如 开 阔 的 视 野 , 思 的 勇 气 . 判 的 比 反 批 主 任 。但 是 , 们 在 各 自的 论 著 中 所提 出 的 比较 激情 等。其中 , 他 保持开阔 的视野 . 积极地 与置身
范式 等 问 题 就 存 在 着 不 少 争 论 ,近 年 来 还 有 学 着阵地 。 由北京 语言大学比较 文学所高旭东教授 者 提 出 比较 文 学 消亡 的 论 断 。 英 国 著 名 翻 译 理 主 编 、 华 书 局 出版 的 “ 较 文 学 与 文 化 新 视 野 中 比 就 试 论家苏珊 ・ 巴斯奈特 曾认 为, 既然 比较文学研究 丛 书” 是 这 样 一 次 中 国青 年 学 者 迎 接 挑 战 . 离 不 开翻 译 .那 么 它 理 应 归属 于 翻 译 研 究 的 范 图 寻找 比较 文 学 研 究 新 的 突破 口的重 要 尝 试 。 畴 . 为 翻 译 学 科 的 “ 支 ” 20 年 , 国后 殖 成 分 。 03 美

细读--新批评管见

细读--新批评管见

细读--新批评管见
姜焕文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文学研究一般是以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为本体,而新批评派研究文学的侧重点则在于作品.细读是研究作品的方法之一,也是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文本为中心,用语义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并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其每个部分影响着整体,同时也接受整体的影响.分析李清照词<武陵春>,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细读法加以介绍.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姜焕文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文本"诗意"的闪现r——以新批评"细读法"解读许地山《醍醐天女》 [J], 刘雨媞
2.新批评和新历史主义的“细读法”:继承与创新 [J], 邵榕榕
3.心之所动的自然之风——以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娜夜《起风了》 [J], 谢洁蕾
4.基于新批评文本细读的高中诗歌教学研究 [J], 赵艳丽
5.自上而下的反省,向死而生的沉思——新批评理论视阈下的《上校》细读 [J], 王宗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文学的开放视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的开放视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的开放视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比较文学,是以古往今来海内外的大量文学作品为基础,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运用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形式,比较文学凭借其开放性和综合性的视野,渐渐成为了一门受广大读者群体所青睐的新兴学科。

对学生来说,中学语文既能使文理学科的知识得到综合的运用,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基础学科,又能够提高自身人文审美。

一、对比分析:开拓语文阅读的新视野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比分析法的运用是基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前理解”,其实质是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前,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情感体验方面的经历或经验等对文本中心以及写作风格做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阅读文本的必要前提。

前理解做得越丰富到位,读者对文本主旨理解就越透彻深入。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如果阅读者先前没有对分离多年的苦痛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无法体会到“冷雨”的深层内涵,相反如果读者对分离史有较为丰富的了解,那么作者所说的“冷雨”,其象征意义以及余光中本人在写这篇文章时所透露出的情感就是显而易见的了;阅读相关要素的横向对比:这里所说的相关阅读要素就是指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篇本身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判断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写作意图;阅读相关文本,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纵向对比指的是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分析对比,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同时收录了所写的《沁园春雪》以及《沁园春长沙》两首词,通过对这两篇文本的对比和分析,学生既能从基础知识储备方面了解到“沁园春”这一词牌名用字用韵的特点,还能从对比之中洞悉作者的情感理想抱负。

中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感情理解能力以及基础字词教学的储备之后,应当进一步开发其智能系统,运用对比分析这一根本方法来从多方面开拓阅读视野,深入分析和学习文本的语言和内在审美方面的对比。

二、对比阅读:开展文本细读的新活动文本细读,是新批评派极力推崇的一种文本阅读和研究方法,英国文艺批评家瑞恰兹是这种方法的最初倡导者,曾在中国大学、清华大学等多个高等学府进行文本细读方法的教学,与这种方法相关的一本书,名为《实用批评》,在当时的中国曾掀起一股流行的浪潮,以至于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家朱自清等前辈都受到过这本书中对文本细读方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后

总体 上 了解 、 把握 本学 科 的基 本 状 况 , 因此 , 秀 的 优
教材应 当注意涵盖本学科的主体内容 , 授予学生以
全 面 的 、 统 的学科 知识 。与 此相 应 , 系 其体 例安 排应
力 求完 备 , 经得起 时 间 以及 学 科 发 展 内在要 求 的考
验。
关键词 : 比较 文 学 ; 材 ; 价 教 评 中图分类号 :62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2 0世纪 8 O年 代 至 今 , 为 比较 文 学 在 中 国 学 作
较 文学 的产 生 以及 诸 多 涉 及 学 科 的 基 本 属性 问题 。
术 园地 全 面复兴 与 发 展 的重 要 标 志 之 一 , 比较 文 学
文 学范 畴 内 的文 学 自身 以及 文学 与其 研 究 , 对 于 一 部 带有 比较 文学 通 论 这
他 性 此 材
瞻性的学术眼光和思维 , 构建了《 比较文学概论》 一
书丰 富充实 的内容 以及科 学稳 固的知识 结 构 。该 书 由学科 基本 问题 “ 么是 比较 文学 ” 入 , 什 切 论述 了 } 匕
青 海 民族 大 学学 报 ( 育 科学版 ) 教
J RN F Q N oU AL O l GHA AT oN L rE I E S T IN I A I SUN V R I Y
( d c t nSineE io ) E ua o ce c dt n i i
2 1 第 3期 0 0年 文 章 编 号 :64— 2 5 2 1 )3~ 0 1 0 17 9 3 (0 0 0 0 8 — 4

8l ・
青海 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由此 可见 , 如果说 该 书前 三章 勾 勒 出 比较 文学 的大
是 如此 。因此 , 优秀 的 比较 文学 教 材 应 当注 意 结合
生 动的文 学实例 , 用 明 白 、 晓 的 语言 , 以深 入 运 畅 加 浅 出 的阐析 , 步引 导学生 领悟 比较 文学 的要 义 。 逐
教 学 与研究 中的心 得 体 会 , 成 了新 时 期 比较 文 学 构
的坚强 基石 。鉴 于 这 些 教 材 中难 免存 在 鱼 目混 杂 、
良莠不 齐 的情 况 , 文 拟 援 引诸 多 广 受 欢 迎 和好 评 本 的 比较 文学 教材 , 总结 特 点 , 索规 律 , 探 尝试 为优 秀
模样的话 , 那么 , 最后两章则通过若干文学 自 身以及 文学 与其他 学科 的 比较 研 究 , 比较 文 学学 科 变 得 使
苞 内的 比较研 究 ” “ 围 和 跨学 科研 究 ” ,
文 学理 论 与方法 在 文学研 究领 域 中的 限于 篇 幅和其 他考 虑 , 书 无法 涵盖 该
具 所
比如 陈 悖 、 象愚 两 位 先 生 就 以其 深 厚 的学 识 刘
修养 、 审慎 的研究 态 度 、 健 的学术 品格 以及 富于前 稳
的 比较 文学 教材 确立 评 价 的依 据 。


优 秀 的 比较 文 学教材 应 当内容丰 富 。 例 完 体

教 材 不 同 于一 般 的 学 术专 著 , 要 帮 助 学生 从 它
于 比较 文学 的基 本情 况 已经 大体 上可 以做 到心 中有
数 了 。换 个 角度 说 , 至此 , 书对 于 比较 文学 的学 科 该
收 稿 日期 :0 0— 4— 6 21 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言, 其实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 但尽管如
看 , 书最 后两 章 相 比较 其他 同类 教 该
三 富程度 确 实罕 有可 与之 相媲 美者 了 。
作者简介 : 刘
萍 ( 92一) 女 , 17 , 安徽淮南人 , 安徽 师范大学文学院副
t, 比较 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 士生导师 。
教材 如雨后 春 笋 , 速 成 长 。这 些 比较 文 学 教 材 适 迅 应 了时代 发展 的需 要 , 反 映 了编 著 者 在 比较 文 学 也
比如关 于 比较 文学 的定 义 , 书 在 分 析 以往 具 有 代 该
表 性 的定 义的 基础 之 上 , 出 自己 的观 点 : 比较 文 提 “ 学 是一 种开 放式 的文 学 研 究 , 具 有 宏 观 的 视野 和 它 国际 的角度 , 以跨 民族 、 语 言 、 文 化 、 学科 界限 跨 跨 跨 的各 种 文学 关 系为研 究 对象 , 在理 论 和方法 上 , 有 具 比较 的 自觉 意 识 和 兼 容 并 包 的特 色 。 … 在 厘 清 了 ” 比较文 学 的基 本 属 性 之 后 , 书 接 下 来 的两 章 “ 该 比 较 文学 的历 史 和现状 ” “ 、 比较 文学 的基 本 类 型和 研 究 方法 ” 则 分 别从 纵 向 与横 向 、 实 与 学理 两 个 角 , 事 度 , 比较文 学 展开 全方 位探 讨 。读 到这里 , 对 人们 对
N0 2 0 3. 0l
新 时 期 比较 文 学 教 材 评 价 之 管 窥
刘 萍
( 徽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徽 芜湖 2 10 ) 安 安 4 0 0 摘 要 :0世 纪 8 2 0年 代 至 今 , 较 文 学 教 材 建 设 成 绩 斐 然 , 新 时 期 比较 文 学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坚 实 基 石 , 此 同 时 , 不 可 比 为 与 也
否认这些教材 当中存在种种不 尽如人意之处 。那么 , 谓优秀的 比较文学 教材?对 此 , 文试从 三个方面 予以解析 : 、 何 本 一 优秀 的 比较 文学教材应 当内容 丰富 , 体例完备 ; 、 二 优秀 的比较 文学教材应 当例证充 分 , 表述畅 晓 ; 、 秀的 比较 文学教材应 当彰 三 优 显 中国特色 , 努力开拓创新 。思考 比较文学教材 的评价 标准 , 目的是 为了以往昔为鉴 , 为当今的 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服 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