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分子和原子课题课题分子和原子(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
药品品红溶液、浓氨水、酚瞅溶液其它学案、课件等环节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景导入问题: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课题1分了和原了自主学习问题1: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问题2: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问题3:为什么会墙内开花墙外香?物体为什么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阅读圈划。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及学案自主学习完成情况知识点1: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问题1实验3 - 1: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观看或演示实验3—1学生实验,观察现象,思考讨论。
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彖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探结论:说明品红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究问题2微观粒子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扩散的现彖。
与的呢?观看视频材料:微观粒了是真实存在的。
引导学生建立微粒观,确立交物质确实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小结:分了、原子是真实存流知识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问题1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在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02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6.创新意识: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展示了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学生在思考未来分子和原子应用时,展现了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打下了基础。
具体到课本内容的相关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讲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排列,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对于难点问题,采用以下策略:
-设计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以提高理解力。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展示分子和原子的三维模型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其结构。
-使用多媒体课件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板书时间。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4.情感态度:
-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探索微观世界的热情,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课本数据回答
看到答案学生惊讶!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从微观的角度认 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手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教师提供】 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结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一碗黄豆和一碗绿豆混合到一起不够两碗,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 有的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 分子中。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在不断地运动。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原子》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在元素周期表掌握程度上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自信心。
3.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物质的变化、分类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尚不深入。此时,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原子理论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构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内部结构的逻辑框架。
-采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定期进行符号书写的小测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创设情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原子理论的应用,逐步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3.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
-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演示、在线互动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教师提出问题,如“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通过呈现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如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进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溶解、气体的扩散等。
4.掌握物质在微观层面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与联系。具体包括: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人教版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 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2 、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50 mL一杯芝麻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过程情景导入Array“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另取一个小烧杯溶液仍为课堂讨论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归纳总结(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
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一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8~49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__分子__、__原子__等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__小__。
3.填写“探究”实验报告:__不断地运动____高____剧烈__ 4.分子之间存在__间隔__。
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的分子间隔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__气体__分子间的间隔>__液体__分子间的间隔>__固体__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点拨】1.温度改变,物质的体积改变,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但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
如热胀冷缩现象、瘪的乒乓球置于热水中鼓起等。
2.分子的性质能用来解释微观现象,不能用来解释宏观现象。
【跟进训练】1.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C )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D.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D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运动的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水就不存在了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B )A .水受热蒸发——水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B .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C .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D .花香四溢——分子做扩散运动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0~51页,完成下列填空:(1)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__化学性质__的最小粒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或黄豆和绿豆混合实验
四、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科学思维:学生将学习到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创新实践:学生将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他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等。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课后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拓展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4.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不是分子的重新组合。
5.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可以应用于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工业和科学研究,如合成药物、新材料研发等。
课堂
1.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问可以包括概念性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问题解决能力问题。例如,可以问学生“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或者“你能解释一下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吗?”。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不停的在运动,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二.什么是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①哪怕只是一个分子也能保持相应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如果某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只能是分子,而不是构成该分子的比该分子还小的原子。
2.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原子、离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红磷、硫、金刚石……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
如氯化钠、碳酸钙……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除了由原子、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外,其它物质都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②既然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和离子,那么,分子就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比如:水是由水分子直接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就由水分子来保持;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金属铁,则铁的化学性质就由铁原子来保持;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比如:碳酸钙,则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就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共同保持。
三.从微观的角度对两种变化的认识1.在物理变化中,物质中的分子本身没有变,一般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间隔。
比如:水受热变为水蒸气这一物理变化中,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都要分裂,分裂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只能重新组合,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者组合成新的物质。
——。
例如:氧化汞+氧气(2)微观示意图为:四.什么是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在物理变化中或者说采用物理的方法,还可以将原子进一步分裂,分裂成更小的微粒。
3.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比如:一个氧分子(记作O2)由两个氧原子(记作2O)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比如:一个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记作2H)和一个氧原子(O)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讨论,并做好记录。
4.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1.选择题:设计一些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结合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微观粒子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设想
-导入新课: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思考。
九年级的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微观粒子有一定的认识,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他们来说仍较为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程度:大部分学生对微观粒子有一定了解,但对其具体概念和性质掌握不牢,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1.分子的概念与性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可以是相同原子或不同原子。
-分子具有以下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2.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①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法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例的介绍和小组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学会自己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世界的变化之后,迈向微观世界的变化的开端,开始初步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是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于物质变化的内在实质比较陌生,本课题的内容也比较抽象。
但是学生在物理和生物学科中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等,加上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只需通过实验、Flash动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等将抽象的东西多加具象化,学生也不难理解。
(二)、思维特点本次课的授课学生为九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并且他们乐于追求自我表现,求知欲强,但是看待问题有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缺乏深思,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得出结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勤于思考的精神;(2)、通过小组探究实验,了解魅力无穷的微观世界,增强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提出问题1.走过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分子运动的实验。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后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阅读P48~P49的内容,结合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六、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通过分子原子这一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对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本节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把能抽象的教学概念和知识点生动具体化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本节课后询问了部分同学感受,普遍感觉分子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特点部分例子不好理解。
因此建议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可适当补充简单生动的演示实验,例如,用气球容易压缩证明空气分子间有间隔;让学生闻氨水刺激性气味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等。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子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另外,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问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本节课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