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主体与接收对象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幼儿文学》课程标准

《幼儿文学》课程标准

《幼儿文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0课程总学时:36周学时数: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概述《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收对象、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儿歌和儿童诗、童话和寓言、儿童故事、图画文学等具体文学文种。

通过例文分析、习作讲评使学生对各类型的儿童文学形式有较深刻的领悟理解并学以致用,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的《儿童文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作为幼儿教师必备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常用形式,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2.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3.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4.了解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婴幼儿心理特征和语言特征对儿童文学的特殊要求2.学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点(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1.学前儿童文学的含义: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2.学前儿童文学三个关键词:(1)文学:具体生动的形象,真挚丰富的情感,审美理想,语言艺术。

(2)儿童:婴幼儿生理、心理、语言特点构成接受能力,作品应与之保持一致。

(3)学前:0-6岁,包括7-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

第二节婴幼儿的年龄特征1.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1)自我抑制能力较差,易激动,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

(2)独立行走和摆弄物体。

自主性开始建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目标前进,锲而不舍。

(3)有一定的概括性,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4)5-6岁是一个飞跃期,追根问底,强烈的求知欲。

2.婴幼儿的语言特点(1)词汇量不断增长,能按照成人语言指示调节行为。

(2)喜欢说话,听儿歌、童话、幼儿诗歌、故事等,能复述部分关键情节。

播音学概论重点1

播音学概论重点1

1、播音定义: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

2、播音特点:播音创作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弹性系统,是一个全息系统3、播音属性:自然属性(声音传播、形象建立的物理生理属性),社会属性(波音创作中的党性原则),新闻属性,有艺术特征,既有再造性又有创造性。

4、播音属性(性质):播音是一项特殊的言语活动,具有言语传播的性质;播音是一项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新闻性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某些艺术属性;5、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6、新闻性是播音性质的主调。

播音创作的核心是要以情感人。

7、播音创作特征:创造和再造的双重性,创作素材的二度性,创作手段的声像性,交流对象的虚拟性,吐字发音的规范性,感情表达的真实性,创作时间的紧张性,创作范围的社会性,接收方式的个体性,创作活动的日常性,强烈鲜明的时代性。

8、播音地位:地位,是广播电视传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关键一环。

我过的广播电视传媒,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9、播音环节作用:构建语言传播系统,使传播潜能变为传播现实,具有传播形成作用;传递信息,体现态度,解释语义思想内涵,具有了解认识社会作用;传达感情,形象生动,感染受众,具有鼓舞教育作用;规范美化语言,建设语言文明,具有语言表达的审美示范作用。

10、播音创作要素:创作主体,创作依据,受众。

11、节目主持人定义: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12、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必须运用有声语言,必须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

对节目、稿件的把握最终必须通过语言表现。

都是党的宣传员和新闻工作者。

异,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驾驭节目进程;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出头露面'驾驭节目进程。

第三章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第三章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 迟子建有着独特、深刻的童年经验和浓厚的童 年情结,童年经验不仅在情感上缠绕她,而且 成为她创作的某种思维定势,成为创作之中的 灵感来源。
• “童年视角使我觉得,清新、天真、朴素的文学气息 能够像晨雾一样自如地弥漫,当太阳把它们照散的那 一瞬间,它们已经自成气候。”
• “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没 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
第三章 创作主体与接受 对象
•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儿童文学的美 学特质、文本特征、文体构成及其特点, 还要了解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及接受主 体的特殊性。
• 儿童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是由儿 童文学作家创作,由儿童文学读者接受 的。*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家
• 一、关于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 • 儿童文学作家包括成人和少年儿童,成
• 2.童年经验激活着灵魂深处的童年情怀,儿 童文学的创作成为重造童年的深层动机 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人们从儿童期的生活经历所 获得的体验(包括印象、感受和记忆)。
“我写童话的动机不是要去哄孩子、教训孩子,而是试 图用童话的形式述说我对这一世界的上些感受。就跟 一般人一样,心里有话总想找个人说说。”(周锐 ) (接下页)*
二、关于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视角
• 创作的视角,即作者看待世界的视角。它是作 者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故事情境转化成作品语言 叙事情境的基本角度。
• 儿童文学创作视角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即作品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 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其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 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角度。 *
人是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主体。
• 创作动机是推动文学创作进行的内在驱 动力。*
(一)儿童文学成人作家的创作动机

写作的主体和客体

写作的主体和客体

写作的主体和客体写作的主体和客体导言:主体与客体的哲学分析(1)、什么是主体?具有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意识,能和对象世界之间发生“认识——反映”活动的高级生命状态。

(2)、什么是客体?凡是进入主体认识视野当中的一切认识对象,即所有事物,甚至于主体自己,都是客体。

(3)、主体与客体和精神与物质这两对概念的分析这是两对不同的概念,不同处有:A、精神与物质可以分离而存在,比如精神后于物质而出现,但是主体与客体却不可以分离而存在,客体不会先于主体而出现,它们是一存俱存一不存俱不存的关系。

B、精神与物质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东西,物质不具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精神也不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但是主体却可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也可以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这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两极重合于一体现象。

不止如此,认识的主体自己,也可以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比如在写作自传的时候,比如在照镜子的时候——在这种自我的观照时,自己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

C、在精神与物质这对概念里,精神与物质具有不可替换性即既视精神为精神了,就不能同时视精神为物质,但在主体与客体这对概念里,作为主体认识对象的精神或精神产品也都是客体。

第一节、写作主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与写作行为状态之中的人。

他在写作行为与活动过程当中起着主导的(发动机、加速器、方向盘一般的)作用。

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是一个人于综合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中(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体现出来的个人素养,然则写作主体的素质,就指的是作者在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整个行为活动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表现出来的素养,是作者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1、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生活素养(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钱——存折上的钱(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一、主体性:人、作家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在人类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是主体。

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对。

但是,有人把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变成了:“人从来和永远是主体”,断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体,并以此否定人作为客体存在的可能,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人成为主体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并不仅仅像人们一般所表述的那样:只要人作为活动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人就是主体。

不错,人作为主体,必然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之中,并成为活动的承担者和对客体的施动者,这是起码的要求。

但是,奴隶在劳动中虽然作为活动的承担者和对客体的施动者,然而,他们是在一种强制性压服之下,戴着脚镣去承担活动的,他们显然不是主体。

我以为,人是否作为主体存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是否具有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根本条件和前提。

主体性和主体是两个有联系而又不相同的概念。

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而主体指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一些文章往往把两个概念等同混用)。

那么,主体性的内涵是什么?有的学者把主体性解释为主观性,这是欠妥的。

主体性和主观性虽然在英文中同出“Subjectivity”一词,但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主体性不同于主观性,后者一般指主体看待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态度,往往是在认识与对象实际不相符合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不是作为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规定,所以不能把主体性解释为主观性。

主体性也不能笼统地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观点去理解,简单地归结为独立自主、自我决定、自由自决、自我、自我意识或个人特殊性、个体价值等,因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主体性已被抽象化。

对主体性的内涵作出科学论述的是马克思。

他谈到在一般劳动中“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文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1]显然,“支配”客体的属性正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因而也就是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之一。

播音学概论

播音学概论

一、本质论1、播音的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电台、电视台等电子传媒所进行的一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说动。

狭义: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

2、中国播音学概论主要以播音创作为研究对象。

3、播音创作的活动过程:心理-生理-物理-生理-心理。

4、播音工作的性质:创造性、多质性、新闻性。

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时事的报道。

(三要素:新、事实、报道)6、播音性质的主调是新闻性。

7、播音创作的特征:创造和再造的双重性、创作素材的二度性、创作手段的声像型、交流对象的虚拟性、吐字发音的规范性、感情表达的真实性、创作时间的紧张性、创作范围的社会性、接收方式的个体性、创作活动的日常性、强烈鲜明的时代性。

8、播音工作的地位:传播前沿、中介工序、联系纽带。

9、播音环节的作用:(1)构建语言传播系统,使传播潜能变为传播现实,具有传播形成作用。

(2)传递信息,体现态度,揭示语义内涵,表明思想实质,具有了解和认识社会作用。

(3)传达感情,形象具体生动,吸引感染受众,具有鼓舞、教育、激励作用。

(4)规范美化语言,建设语言文明,具有语言表达的审美示范作用。

二、创作论10、播音创作的基本要素:创作主体、创作依据、受众。

11、播音员:以在话筒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为主要工作的专业人员。

12、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的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13、语言、副语言表达的动力、核心是感情。

14、备稿六部:划分层次、提炼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把握基调。

15、创作依据的种类:节目、稿件、画面、音乐、音响。

16、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

17、创作依据的特征:可感性、可变性、二度性、局限性。

18、受众的分类:从接收方式上,可分为广播听众和电视听众。

从收视态度上,可分为积极受众、固定受众和随意收听受众从受众结构上,可分为基本受众、参照受众、特约受众和潜在受众从国别上,可分为中国受众和外国受众19、受众心理:是社会生活和广播电视传播作用于受众大脑产生的主观印象,并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论创作中移情的三种状态:投射、自居和感通

论创作中移情的三种状态:投射、自居和感通

论创作中移情的三种状态:投射、自居和感通缪丽芳【摘要】在创作过程中,移情有几种情况:一是投射,它是指自恋力比多灌注到对象身上,对象成为自我特点的一种载体,主体统摄对象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二是自居,即自我对对象进行模仿,同化于对象之中,从而自我具有了对象的特点,于是主体消融于对象而达成同一的状态;三是感通,主体与对象各自独立,主体由自身的体验与对象产生共情,从而在非强迫的情形下实现物我合一.当提及“移情”一词时,取义最多的是第一种情况,而后两者的情形往往被扭结在一起含混地使用.本文试图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将其区分开来,阐述其对创作的影响.【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7页(P154-160)【关键词】移情;投射;自居;感通;力比多【作者】缪丽芳【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合肥23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在《歇斯底里症研究》的第四部分“歇斯底里症的心理分析”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及“移情”(transference),指的是治疗时,在治疗师和治疗者之间会产生一种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强烈的感情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可能处于这两种感情中间的任何一点上,弗洛伊德把这种感情关系称为移情。

而移情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更多的层次,在文艺心理学中,它包括了投射、自居和感通三个层面的含义,从而作品的风格和形态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特征。

一、投射:我之影像附着于对象根据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力比多是一种流动的能量,它并不固定地存在于个体的内部。

自我犹如一个巨大的水库,力比多从那里流出,流向客体也可以从客体流回。

于是,他将力比多区分为“自我力比多(ego-libido)”(又译:“自恋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object-libido)(又译:对象力比多)。

这两方面存在着对立,一方面用得越多,另一方面则用得越少。

移情正是力比多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流动的一种状态,自恋力比多灌注到对象身上,对象于是便有了自我的特点。

第三章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第三章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自发型(无意)
生活经验的获得途径 童年回忆
深入儿童
(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幽默感、 诗意、用故事的形式。
二、小学教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的心理、思想, 素材丰富。
局限:容易重教育主题,而缺审美眼光。
三、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
(一)儿童写作的历史和现状
2、心理层面: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 倾向性都会渗入文学能力结构。
3、文化层面:从自然行为走向审美的文化实现 (自然 文化)
三、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表现:年龄、性别、智能、心 理个性、文化。 1、性别差异:生理发育状况、心理体验、性格会不同。 (男孩、女孩阅读兴趣不同) 2、智力因素:智力差异与儿童读者阅读兴趣和能力的 分化有密切的内在关系。 实际年龄与阅读年龄(智力年龄) 3、心理个性:心理需要(有的缺父爱)、气质类型、 人格倾向。
1、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 和接受者。
2、成人读者出现的原因 (1)身份、职业需要(为了引导、帮助儿童读
者);
(2)天性喜欢儿童、儿童文学。 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
1、生理层面: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保留了比成 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儿童读 者的阅读感受是以生理上的感觉和快感为基础
(二)儿童年龄阶段的适应性
1、儿童文学
幼儿文学: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游戏化、音乐 性、美术性,更多纯真和稚拙的美。
童年文学 更多喜剧美、崇高美、悲剧美; 少年文学 荒诞、神秘、象征、幽默。
2、为什么儿童文学具备明显的年龄阶段适应的 特点,而成人文学却不具备? A、儿童读者文学能力常变动、重新建构; B、呈现同步的年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时间轨 迹)。

第三章 儿童文学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第三章 儿童文学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第三章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第一节儿童文学作家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者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在自我表现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儿童读者特定年龄阶段的阅读需求、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

这就造成儿童文学作家存在一种作者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另一种来自接受者的儿童审美意识。

儿童文学作家应具备的三个特殊能力:●独特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家与童年亲近的独特精神气质,可以将自己我的情感表达和儿童的阅读需求想融合。

另一方面,他们与功利化、社会化的现实利益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某种非功利性快感的内在动机的驱动下,用自主的生命的本能寻求写作的真正快乐。

●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从创作动机来看,儿童作家分为:自觉型和自发型。

自觉型的儿童文学作家有着明确的“为儿童创作”目标,对儿童投注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分为“教育型”、“社会使命型”、“娱乐型”;自发型的儿童文学作家无意将读者对象设为儿童,却由于特殊的心理内驱动写出了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使自身的童年情节与儿童的生命情状实现了某种机缘上的契合,“童心型”、“儿童崇拜型”、“童年回忆型”。

●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为对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叙述等多种文学特质的把握和文学表现手法的掌控能力。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读者一、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

二、成人接近儿童文学的原因:●成人读者出于“身份”或“职业”的需要走向儿童文学●有些成人读者在阅读天性上,在文学心灵的深处与儿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个认同感。

三、成人读者在儿童文学接受领域存在的主要意义:1成人读者是儿童文学艺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儿童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人和帮助者。

2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也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四、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个层面。

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构是缺一不可的,生理机能的状况和水平决定着儿童读者文学接受能力普遍的、共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文化层面则规定着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实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而心理层面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连接、转换层面,它起源于生理层面的冲动,并以生理层面为依托,沿着特定的文化轨道而不断建构、发展、形成儿童读者文学审美能力的基本心理构架和特殊性。

播音学概论复习提纲

播音学概论复习提纲

播音学概论(10主持二班补考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播音定义:(狭义)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

2、节目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点,用有声语言和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的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出头露面”驾驭节目进程的人。

3、播音员:以在话筒前(含镜头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为主要工作的专业人员。

4、播音工作的内涵:以在话筒前(含镜头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为主要任务的职业。

5、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中)以有声语言驾驭节目进程。

6、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

它按时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组织内容,依次传播。

7、创作主体的定位: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承担的任务、起的作用确定其在传播活动中应有的位置。

8、广播电视受众:是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播音创作活动中,“受众”又是接受的主体。

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受众”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

9、稿件:稿件是播音创作中的基本元素。

10、受众心理:影响、制约听众、观众接受行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可分为:共性心理、特性心理和逆反心理等)11、受众需求:是受众的重视要求与广播电视节目实际情况之间的反应,是受众试听行为的原动力。

12、受众反馈:传播者通过受众对所接收的传播信息的反应,推测和判断受众的心态和需求,检验和证实传播的效果。

13、内心感受:语言表达者透过稿件文字和文字间的相互关系,感受到其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体会到他们对自己的间接刺激作用。

14、形象感受:语言表达者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空间时间知觉等,对所表达的内容中描述的食物进行具体能动的体验。

15、情景再现:就是稿件中的人物,时间,场面,在播音创作者的脑海里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产生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16、声音弹性:是与声音“僵持”相对立的概念,指声音对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适应力,即声音随感情变化而产生的可变性、对比性、层次性。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大一上)红色和黑色的是着重复习的,不过。

我表示我也不敢很确定什么是重点- -顺便吐槽一下,这些都是神马破玩意儿,,,罗老师的基写课精华在课堂啊啊啊,大爱啊有木有!!!一:理念理念一:文学即人学。

释义:文由心生,与人建立有机联系,通过书写文章,达到成就人生的篇章。

理念二:多元之美。

释义:一方面指“美”的理论之“多元”,另一方面也指生活和艺术不同的“美”的显示与聚合。

理念三: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人情的往来——林怀民。

释义: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去表达人情。

故事精不精彩,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讲故事的人。

理念四: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呼吸——里尔克。

释义:掌握真理的人往往心怀理想,并敢于去追求,敢于去捍卫。

理念五:生活在别处。

释义:记忆的真是比真实的真实更真实。

二:理论理论一:1、主体——写作的主导。

有主体才会有主体对客体的呈现。

写作主体处于写作活动的中心地位,他融合各种因素和技法于一身,既是客体的感知者,又是运思和行文活动的实施者。

2、客体——写作基础和本源。

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痛苦与爱生成一片(徐志摩)对客体的认识,受制于主体的自身条件和感知的视角。

3、载体——写作的成品。

人情味从不同的文学体裁散发。

载体负载着审美信息和实用信息,是内部语言外化为文字符号的结晶。

4、受体——写作成品的接收对象。

尊重读者,首先要吸引读者。

——余秋雨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为一个符号焦点的能力。

吸引那些与他作品并不直接相关的情感。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受体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是写作活动的自然延伸。

受体对于载体的认同或排拒不仅作为主体意识渗入写作,而且还对载体进行再创造。

理论二:写作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一、叙述:1、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2、叙述的视角与方法:A:叙述视角不同,所呈现的事件也就不同。

a:用事实说话(新闻)。

用客观的事实表达主观的观点。

写作知识重点

写作知识重点

一、填空(所有整理的内容只是主观分组、回答,可自行结合书本背诵。

)一、写作的一般特性:(-)传统写作的一般特性:1、写作的目的性2、写作的个体性3、写作的实践操作性4、写作的创造性。

(二)现代写作的现代化特性:1、写作语言的现代化特性2、写作文体的现代化特性3、写作工具的现代化特性4、写作空间意识的现代化特性5、写作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特性。

二、写作能力作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表现,包括感知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从横向来看,写作的要素应该包含(一)主体一一写作的主导者,(二)客体一一写作的基础和本源,(三)载体一一写作的成品,(四)受体一一写作成品的接受对象四、写作者的素质要求包括生活修养、学识修养、思想修养、审美修养。

五、生活修养的培养离不开写作者的生活积累,具体包括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

个体生活阅历和社会生活阅历是对生活的直接积累。

间接积累主要通过调查与阅读来获得。

(这个好像没画,自己看下P14)六、写作主体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左右,主体与载体之间的双向作用,主体和受体之间的双向作用。

七、准确、鲜明、生动是对文章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

八、写作受体的共同心理需求:求知受益、猎奇休闲、交流对话、介入创造九、写作运思有突现型运思、发散型运思、收敛型运思三种基本方式十、以描写对象为标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十一、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依事抒情、借景抒情、即物抒情、据理抒情四种方式十二、象征技法的表现方式:从形式方面:分为明喻式象征和暗喻式象征;从它在文章中使用的范围来看,可十三、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十三、反讽的方式: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互文反讽十四、散文的分类: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按作品内容和基本表达方式)十五、散文的写作中重视意蕴的发现包括:形象的发现、情感的发现、哲理的发现十六、追求语言的三美:形象的美、情调的美、音韵的美(散文语言的美具体体现)十七、小说的分类: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十八、小说的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十九、学术论文的特征: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创新性二十、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二十一、消息的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结构;金字塔式结构;悬念式结构;逻辑式结构二十二、常见的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对比性背景材料二、名词解释1.文章:是以文字为媒介,或宣事明理,或表情达意的有篇章组织的信息传递。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写作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写作

读·闻·观36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写作曲美潼摘要:文学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大规模讨论,并为文学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空间。

在新世纪以后,文学创作更加重视主体间性理论的影响,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在创作时更加注意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将写作对象看作是独立存在的主体,赋予其主观能动性,使得新时代的写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主要通过当下的文学创作形态来反观文学主体间性理论,从作家和文学描写对象角度发掘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下创作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创作主体;创作对象;主体间性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了文学的主体性理论,强调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范畴中实现文学的主体性,契合了八十年代先锋和新启蒙的历史语境。

随后,在文学主体性理论在文坛取得了一定话语权的基础之上,他又提出吸收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转而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限制和相互作用,作为对文学主体性的完善和发展。

从主体性理论到主体间性理论,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动摇,但创作对象由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逐渐转变成为了对象主体。

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赋予了文学创作对象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山川风物、花鸟虫鱼,还是人物形象,都被当做是有意识的存在主体。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动,创造了一种独特微妙的人际关系——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空、拥有各自的状态,但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家的写作中,首先发挥的是自我的能动性,与世界进行沟通和对话。

一方面作家要充分感受和体会,才能创作出真实、有吸引力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家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宇宙”,调动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考,完成对自我的实现。

其次,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应该平视创作的对象,把它们看做动态的、发展的主体,思考如何与小说的对象主体相处。

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在徐则臣的《北上》中,一切有关历史的、当下的描述对象,都是充满着现实性和烟火气息的,都饱含着情感与活力,人物生活的环境也是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相较之下,处于当下的作家自身和作为接受主体的我们反倒感受到一种的“种的退化”;梁晓声的《人世间》,使用了宏大的篇幅对上世纪的人民生活形态做出近乎纪实性的描写,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挣扎在贫困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在作品中却看不到作者可以进行塑造的痕迹;在陈彦的《主角》中,忆秦娥的一生,如电影般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是小说人物直接对读者的娓娓道来,几乎看不出作者的艺术加工痕迹。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郁秀、韩寒、蒋方舟、窦寇

韩寒, 1982年9月23日出生,作家、车 手。 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 奖。代表作《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 190万多册。随后又出了《零下一度》, 再次引起轰动。已出版书籍:2000年5月 《三重门》、2000年8月《零下一度》、 2002年1月《像少年啦飞驰》、2002年 10月《毒》、2003年9月《通稿2003》、 2004年9月《长安乱》、2005年2月文集 《韩寒五年》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 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
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保护我国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基础的生产条件?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它说明儿童文学是由成人与儿童共同编织的生命之?现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也就在于成人的与儿童的两种审美意识的融合与协调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一方面他们儿童般独特的精神气质使其能够将自我的情感表达与儿童的阅读需求相融合另一方面他们来自作家个体生命的创作本能又能够使其与功利化社会化的现实利益拉开一定的距离在某种非功利性快感的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寻求为儿童写作的真正快乐
•自发型的儿童文学作家一 开始无意将读者对象预设为 儿童,却由于特殊的心理内 驱力而写出适合儿童欣赏阅 读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使其 童年情结与儿童的生命实现 了某种机缘上的契合。
•在上述儿童文学作家中,无论是 出于职业需要走向为儿童创作的光 荣荆棘路的自觉型作家,还是因为 天性的驱动创造出优秀的儿童文学 作品的自发型作家,他们的生活敏 感区都是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因 而他们较之其他成人文学作家有着 独特的生命感受力。
•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经 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

影视艺术心理学

影视艺术心理学

影视创作者在体验生活时,只有对体验对象由实用的态 度转为审美的角度,超脱自己纯粹的切身体验,与自身体验 保持距离,能够跳脱出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它,表现 它,才能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整体的、全面的 把握,才能发现体验对象的美——“审丑” 三、因人而异,因体验对象而别 (一)对不同部门的创作主体来说 1、体验生活的含义是不同的 2、入和出的时间、程度、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 (二)针对体验和表现对象的不同,影视创作主体也要采取不 同的态度。
(二)创作心理定势的“正作用”和“副作用” (三)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定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完 善、不断丰富和
人格即个性,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各种主要、 持久、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外显的行为特征、 内在的心理倾向以及身体的生理特征等方面的综合。 一、中西方人格结构理论述评 (一)西方主要的人格结构理论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 2、德国E.克雷奇默——体型说 上述只注重了人体的生理因素忽略了心理因素,十分偏颇。 3、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自我——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超我——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4、荣格——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人的个性——“外倾型”“内倾型”
3、西方研究人格的目的在于认识人本身;中国古代人格理论在 于确立一种精神,一种使人类的道德自我得以完善的至高境 界。 二、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类型 (一)享乐型、理智型、理想型 1、本我占主导地位——享乐型 2、自我占主导地位——理智型 3、超我占主导地位——理想型 (二)道德自我完善型与审美型之差别 (三)内倾型与外倾型之别 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基本底色不变。 三、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二重性 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判若两人;不同创作者身上的表现不同 四、人格与创作风格 风格即人格 (一)文如其人——人格与风格的一致。 (二)人格与风格的不一致

第二章 幼儿文学的接受主体与文学创作

第二章 幼儿文学的接受主体与文学创作

幼儿文学题材的内容应当坚持四个远离的审美取向:
第一,远离暴力;
第二,远离成人社会的恶俗游戏与刺激;
第三,远离成人社会的政治权利斗争;
第四,远离成年人的性与两性关系。
三、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新特点
1.关怀人,尊重人,提倡人格独立、主体意识、个性自由 2.重视儿童文学的形式因素 3.挖掘传统资源,贴近儿童的欣赏心理
的迷人和伟大。
审美及基调:亲切温馨、审美感情的升华。 通过作品来传达对孩子的爱,借此培养儿童的爱心 例如:《大卫不可以》 解析:《大卫不可以》
妈妈只在扉页和最后一页有两个不完整的画面,而且,通篇妈妈说的 基本只有一句话:大卫,不可以。(隐在背后的主角,她无时无刻不
在关注、关心、关怀着大卫的一举一动)
自然的母题: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内容:以自然万物为表现对象。
审美: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形成超脱感和神秘感 基调:悠远率真。 自然的母题的意义:给人带来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 使人感悟到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感 悟到自己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对儿童性格 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功用。 例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风之谷》
第三,要有特殊的审美意识
幼儿文学作者的创作心理中存在两种审美意识: 成人审美意识 幼儿审美意识 成人审美意识存在的意义: 保护幼儿审美方式的单纯、率真与感性化等特点; 发挥创作主体的主导作用,通过自己的审美意识来暗示、 引导和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
第四,特殊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主要体现在:想像力、幽默感、故事叙述等多种 艺术气质和多种文学手段的驾控才能。 1.想像力 虚拟世界:时空上的拓展。(如:童话)
父爱型:
内容:直面人生,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