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衔接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衔接一、背景介绍在当今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威胁和突发事件,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的衔接问题。
二、国防动员的作用与意义国防动员是国家构建力量体系和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组织和调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提供必要的物资、人力和信息支持,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提供坚实基础。
国防动员的主要作用包括:1.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水平:国防动员能够调动各个领域的力量,组织全社会参与到国家安全事务中,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水平。
2.加强国家的抗战准备:通过国防动员的组织和实施,国家能够有效地提高军事力量的准备和战备水平,增强对外威慑力和反击能力。
3.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防动员能够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效应对各类安全威胁和挑战。
三、应急管理机制的作用与意义应急管理机制是国家对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一套制度、政策和措施。
它的主要作用包括:1.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效率和能力: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提前预测和评估各类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能力。
2.减轻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应急管理机制能够及时组织和调度各类救援力量,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威胁,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生产秩序的稳定。
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衔接问题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是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中的两种行动形式,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在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的衔接问题上,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整合资源和力量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机制都需要调动各个领域的资源和力量。
为了确保两者的衔接和协同工作,我们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确保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资源能够合理、及时地调配和利用。
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路径衔接论文
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路径衔接初探【摘要】针对国内突发事件,我国存在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两大体系。
如何实现两大体系的衔接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的安全稳定和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因国防动员体系职能缺位和两大体系孤立行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对两大体系有衔接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简单探讨,并初探了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的相关衔接路径。
【关键词】国防动员体系应急机制衔接近年来,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迫切需要国家迅速地作出反应。
“抓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因此,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两大体系并存:一是国防动员体系,主要是为战争而建立,也辅助处理和平时期的突发事件;二是侧重于应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经过两大体系的协同合作,我国成功度过了2003年“非典”白色恐怖时期,应对了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2009年玉树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但同时也存在令人遗憾的地方。
以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大地震发生后军地协调联动不顺畅,导致指挥体系的应急职能不明确,国防动员措施难以深入参与到应急行动中去。
其次,军地预警机制不完善,使得应急需求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国防动员专业部门。
再次,军地联合救援力量分配不均匀,在救灾中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同时应提高军队的抗震救灾能力。
最后,军地抢险救灾保障需要加强。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其中第三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国防动员实施预案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在指挥、力量使用、信息和保障等方面相互衔接。
关于促进国家应急管理与国防应急动员两种体制有机融合的探讨
研究与探讨esearch and analysis关于促进国家应急管理与国防应急动员两种体制有机融合的探讨赵军号 张令强立足国家应急动员发展实践,充分认识两种应急体制融合的可行性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实践中,我国国防动员建设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强国防动员准备,夯实动员潜力基础。
近年来,国防动员建设适应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巩固“应战”准备的同时,积极拓展平时“应急”功能,主要依托省军区系统探索建立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防动员应急体制,其成效已在今年以来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抗震救灾中得到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自98抗洪以来,我国政府重视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尤其自2003年发生全国性“非典”危机以来,国家明显加快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各级政府设置了应急委员会和应急办公室。
尔后,又从上至下制定了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预案体系”,相继颁布实行了多个专项法律法规,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初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目前看来,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两种应急体制同多异少,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其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极大的现实可行性。
一是功能目标具有一致性。
从宏观来看,传统的国防动员主要以应对战争危机为主要目标,政府应急管理主要以应对非战争危机为主要目标,二者统一于国家应对和化解危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从微观来看,无论是日益完善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还是日渐拓展的国防动员应急体制,其功能目标都是调集社会资源,科学组织和运用社会力量,采取非常状态下的必要措施,有效应对和合理处置各种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解除安全威胁,消除灾害后果,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二是指挥主体具有趋同性。
依托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实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政府是理所当然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包括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民兵在内的武装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历史使命。
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整合问题初探
国防2008年第6期.国防动员研究国B方动员傩系与应急管I型急管理德系整含问题素刀探日辽宁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光善福口前,我国的危机管理是两大体系并存:一是侧重两大体系的资源同一。
所谓资源同一,即两大体系目于应付战争及军事危机的国防动员体系;二是侧要想履行自己所担负的职能,须利用基本相同的资源。
重于应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两大体系的建这种资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本身所拥有的资立和完善标志着我国危机管理体制逐步得到重视和加源,包括政府的行政权力、行政管理力量、政府的应急强,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源分储备等;另一部分是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的人力、物力散等问题。
根据国家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体和财力等。
一旦发生危机,两大体系都需要通过动员和制建设的基本精神,从“双赢”的角度对两大体系进行组织,实现对所需资源的控制。
并运用这些资源达到制有机整合,在各级政府层面建立统一的危机管理体系,止和消除危机的目的。
两大体系若不能实现整合,在应是我国危机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各级面急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就难以克服由于各行其是带来的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甚至还会出现相互争夺资源的问一、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整合的基础题,最终降低国家危机管理的效率,对国家安全产生极由于国防动员委员会和应急管理委员会两大体系一大的负面影响。
般都利用大体相同的资源,共同担负着国家危机管理的两大体系的优势互补。
目前并存的两大危机管理体任务,从而使两大体系的整合具备了基础条件。
系都有自己的优势。
国防动员体系具有组织领导的层次两大体系的职能相同。
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较高、连接军政两大系统、危机管理功能更加强大的特系,虽然前者的任务是侧重应付战争及军事危机,后者点;而应急管理体系则具有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各项保的任务是侧重应付平时经常发生的公共突发安全事件,障相对落实、联动机制相对先进等优势。
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路径衔接初探
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路径衔接初探作者:于泳来源:《商情》2013年第12期【摘要】针对国内突发事件,我国存在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两大体系。
如何实现两大体系的衔接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的安全稳定和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因国防动员体系职能缺位和两大体系孤立行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对两大体系有衔接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简单探讨,并初探了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的相关衔接路径。
【关键词】国防动员体系应急机制衔接近年来,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迫切需要国家迅速地作出反应。
“抓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因此,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两大体系并存:一是国防动员体系,主要是为战争而建立,也辅助处理和平时期的突发事件;二是侧重于应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经过两大体系的协同合作,我国成功度过了2003年“非典”白色恐怖时期,应对了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2009年玉树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但同时也存在令人遗憾的地方。
以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大地震发生后军地协调联动不顺畅,导致指挥体系的应急职能不明确,国防动员措施难以深入参与到应急行动中去。
其次,军地预警机制不完善,使得应急需求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国防动员专业部门。
再次,军地联合救援力量分配不均匀,在救灾中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同时应提高军队的抗震救灾能力。
最后,军地抢险救灾保障需要加强。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其中第三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国防动员实施预案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在指挥、力量使用、信息和保障等方面相互衔接。
发挥国防动员应急功能应着力搞好五个衔接
中防动员研究发挥国防动员应急功能 应着力搞好“五个衔接”■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万福临 王 刚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中央政治局第 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 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建立健全 国防动员组织领导制度,完善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 工作格局,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功能,加强国防动员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形成国防动员合力。
胡主席的 这一战略思想,为我们探寻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 的路子,将国防动员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进国 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发挥国防动 员应急功能,积极参与政府应急管理,是贯彻落实军 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实现国家有限资源使用效益最大 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整合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 系,提高国家危机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在现行国家 危机管理体系框架下,国防动员参与政府应急管理, 发挥国防动员的应急功能,搞好“两个体系”在组织 指挥、协调机制、力量运用、预案计划和应急保障等五个方面的有机衔接,是最现实的选择。
一、搞好组织指挥的有机衔接 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的主体都是政府。
从长远看,两者将统一于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但从现 实来看,国防动员发挥应急功能,首先要在组织指挥 上与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实现有机衔接,进而实现两个 体系组织指挥的一体化。
一是树立联合组织指挥观 念。
不管是国防动员系统还是政府应急管理系统,都 应摒弃各自为战的陈旧观念,突破各自利益局限,从 落实胡主席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挥国家有限资源最大使用效益的角度出发,树立联 合组织指挥应急行动的观念,整体筹划、联合指挥、 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 打牢联合应对危机的思想基础。
二是组建联合指挥机构。
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 明,建立一个权威高效的联合指挥机构是处置突发事 件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措施。
因此,当遇有重大突发事 件时,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积极吸收国防动员相关部 门组建联合指挥机构,依托一体化危机管理指挥网, 组织和指挥应急行动,有效配置和使用国家应急资源 和力量。
积极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
法规 制度 。借助 《 国防动员 法 》即
将 出台 的契机 ,加快 地方性 动员 法 规建 设进程 ,为遂行 多样化 军事 任 务提供 法规支持 。 统 筹建 强应 战应急 力量体 系 。 着 眼应 战应急 双重需 要 ,积极探 索 多样 化功 能 、模 块化 编组 、合 成化 使 用 的 “ 应 ” 力 量 体 系 建 设 路 双
国和 强军 的统 一 ,确 保军 队有效 履行 新 世 纪新 阶 段历 史 使命 。国 防动 员建 设贯 彻 落 实胡 主席 的 这一 重要 战 略 思想 ,必须 充分 发挥 联 系 国 防建设 与 经 济建设 的桥 梁 和纽 带作 用 ,切 实 加强 新形 势 下军 地 协调 工作 ,为 推 动军 民融合 式发展 营造 良好 的氛 围 。
一
动 员组 织体 制 的 首要 任 务 ,成 为贯 彻 落实 军 民融 合式
发展 战略思想 的基础 性_ 。 T程 其 次 ,加 强 军地 协 调是 国防动 员社 会 化 的 内在要 求 。 国防动 员 建设 是 国家 的 一项 战 略性 工 程 。加 强地协 调 的重 要性
积极 适 应 多样 化 军 事 任 务 需 要
大力推进 国防动员应急 应战一体化建设
一 兰州军 区国 防动 员委 员会 综合办公 室 刘海峰 孙 楚
随
部 捆建、 备 作起 应 战备、将 署 在筹准 应 职 设急 纳 责 ,务 入 建任 急 一划 准 丁 _
、
的基 础上 ,整体 优化 民兵预 备役 防 空 队伍 ,优化 军兵种 民兵 分队 ,成 建制 编组 科技 支前保 障分 队 ,调 整
严峻 的实 际 ,着 力提 升 民兵 应急分
队和 信息 网建设 质量 ,下 大力解决
坚持以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国防动员应急专业力量建设水平
中央 、 国务 院 、中 央 军 委 和胡 主席 关 于 加 强 国防 动
防空 、交通战备 等国防动员专业
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的指示 为指导 ,紧紧围绕贯彻军 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 ,积极创新政策制度机制 ,
制度逐步完善 、应急作用发挥 明显。在充分肯定 成 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国防动员应 急专
业力量建设 与复杂严峻 的形势和任务 的需要还有 不 少差距 ,主要是指挥体 系建设有待加强 、力量编组
理机制 的有机衔接 。建立健全应 急指挥体制机制 , 是确保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构建军地应急指
重要途径 ,结合应 急救援 任务的需要 ,区分不 同地
情报信息 ,建立军地情况通报 、定期 会商研 判等制 度 ,实现军地情报信息互通共 享 ,提高应急指挥 的 效益 。三要 搞好 行动 预 案衔接 。根据应 对 自然 灾
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 生事件 的程序要求与不同需 要 ,制定 国防动员应急预案 ,并纳入 地方应急预案 体系统筹安排 ,做到一种威胁 多种设想 、一 项行 动
区、不 同类 型 、不同任务 ,需要什么就训什么 ,怎
么 能提 升能 力就 怎 么训 ,做 到建 训一 致 、训 用一 致 。一 要 改革 专 业训 练形 式 。借 助 驻地部 队 、公 安 、武 警和 地方 专业 人 才及 技术 优 势开展 挂 钩联 训 ,依托行业 系统 开展对 口组 训 ,立足本职工作开
挥机制 ,实现军地指挥有效衔 接 ,是国防动员应急
专业力量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要搞好指挥机
构衔接 。积极探索 国防动员系统和地方应急管理体
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有机融合刍议
·49· 内容提要: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有机融合,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客观要求。
应从组织指挥、力量建设、应急预案、保障资源等方面加大融合力度,大力推进应战应急一体化能力建设,为促进和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关键词:军民融合 国防动员 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84(2018)06-0049-02 作者:田野,吉林省军区动员局,参谋,中校;董啸博,吉林省军区动员局,参谋,少校;陈枭一,吉林省军区动员局,参谋,上尉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有机融合刍议 田 野 董啸博 陈枭一从2016年初组建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到2018年4月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平时和战时危机管理战略构架已初步形成。
新形势下,加强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两大体系有效衔接、有机融合,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思想,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集中统一、军地结合的指挥体系实践证明,集中统一、军地合成、权威高效的军地联合指挥机构,是成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与多种安全威胁的关键。
为此,应把建立高效顺畅的应急应战军地联合指挥体系,作为两个体系融合的首要抓好抓实。
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精干高效的要求,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与国防动员职能部门为主体,吸收驻军、武警、公安、气象、环境、消防、卫生、新闻等相关部门参加,构设军地联合指挥机构。
根据可能担负的应战应急任务,按照执行应急任务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主、执行军事任务以国防动员系统为主的原则,建立总体协调关系、工作定期联系办法、信息资源共享等制度,完善联合研判、联合决策、联合行动机制,将国防动员应急功能融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将应急管理处突职能纳入国防动员体系,推进两大体系在组织指挥上的有机融合。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衔接与融合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衔接与融合作者:于岩来源:《决策探索·收藏天下(中旬刊)》 2019年第3期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发挥军政共同领导优势,推进军民融合,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地双方如何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加强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重要性,是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国防动员:应急管理:军地衔接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是我国目前并存运行的战时和平时两大危机管理体系,是实现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目前我国国防动员体系相对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但如何解决两大体系中存在的职能交叉、各自管理、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综合协调、资源共享,既能满足应急救灾需要,又能实现战时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探索切合实际的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衔接融合之路,实现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衔接融合既是现实需求,也是必然要求。
一、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衔接和融合的意义第一,国防动员机构在历次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中与应急管理机构联合指挥、协同行动,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
把这些经验形成相对固定的机制,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深入探讨国防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联合建设的原则、方法和措施,统筹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领导管理,实现军地行动的高效协同,对于提高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通过对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衔接和融合的研究,可以更深层次地把握国防动员参与应急管理的一般规律,深化对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体制现实体系的理解,为下一步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衔接和融合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应对传统威胁时的国防动员是军事部门提需求,政府抓落实:应对非传统安全时是政府提需求,军事部门抓落实。
在相互保障和需求过程中,各种资源以不同方式和渠道在两大体系中调动。
因此,资源高效调动和需求保障的无缝对接,是衡量危机应对水平的重要标准。
适应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
积 极 推 进 国 防 动 员 建 设 科 学 发 展
鼍 兰州 军 区副司令 员 郭洪超 中将 I
中 鏊
央 军 委
要 牢 固树 立服 务 应 急 的 思 想 。着 眼 应 急 应 战 双 重需 要 ,坚 持应 战 为本 、 急 先行 、 用先 建 、 续 发展 的 应 急 持 思路 ,推动 国防动 员建 设 任务 牵 引 由应 对传 统 安全 威 胁 向应对 多 种安 全 威胁 拓 展 、职 能定 位 由侧 重 应战 向 提高 应 急 应 战 能力 拓 展 、 设 样式 由应 战储 备 型 向应 建 急 运 用 型拓 展 。各 级各 类 动员 机构 要 把服 务 应急 摆 到 更 加 突 的位 置 ,将 应 急建 设 纳 入 '作 职 责 、 设规 r 建 划 、 务 部署 、 查 指 导 、 核 评估 ,全 面提 高 急时 应 任 检 考
设 。按照 急 时应 急 、战时应 战 的要 求 ,统 筹 构建 力量 体 系 、统 筹 抓好 基 础建 设 、统 筹使 用 动 员资 源 ,积极 探 索 应急 应 战一 体化 发 展 的路 子 。要 结合 新一 轮 民兵
预 备 役部 队 调整 改革 ,深 入研 究论 证 多样 化 功能 、模
挥 积极 作用 、应 战动 员有 可靠 保 障 的 目标 。
块 化 编组 、合成 化使 用 的后 备 力量 体 系构 建 问题 。 三
要 积 极探 索军地 应 急机 制 有效 衔接 的方 法途 径 。根据
国 防动 员 机 制 与政 府 应 急 管理 机 制 趋 同 的特 性 , 眼 着 共 同应 对 危 机 ,按 照 “ 指挥 机 构 联 合 构 建 、 急力 量 应 统 筹 建设 、 案计 划 有效 衔 接 、 报信 息互 通 共享 、 方 情 建
推进国防动员机制与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衔接要建立“四个体系”
推进国防动员机制与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衔接要建立“四个体系”■ 成都军区国动委综合办公室胡田疆杨静【期刊名称】国防【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是目前我国并存运行的两大危机管理机制,前者基于应对战争及军事危机,后者基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
积极推进两大机制有效衔接,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动员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动员能力生成模式转变、实现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权威高效、军地衔接的指挥体系近年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实践证明,军地合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军地联合指挥已经成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关键。
为此,应把建立高效快捷顺畅的应战应急联合指挥体系,作为两个机制衔接的重点狠抓落实。
一要构设军地联合指挥机构。
保持现行应急管理和国防动员分设体制,本着执行应急任务以政府为主、执行军事任务以国防动员系统为主的原则,以政府应急办与国动委综合办为衔接纽带,吸收相关单位参加,构设军地衔接指挥机构。
基本设想:指挥机构设指挥长1名(由同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指挥长2名(军队主管国防动员领导1名、地方主管应急管理领导1名),委员4~5名(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主要负责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组织计划、协调监督、应急指挥等工作。
将国动委综合办编制由军队划归地方政府,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军区一级国动委作为国家国动委的直属机构,其职能任务不变;军区国动委综合办作为军区国动委的秘书机构,其编制和职能任务也不变,不划归地方政府);国动委综合办和政府应急办主任由同级政府一名副秘书长担任,同时领导两个办公室的工作,办公室设副主任两名(现役军人1名),分管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工作。
依据应战应急任务,适时调整下设机构:应战时,在国动委框架内,吸纳地方应急管理、公安、消防、气象、环境、新闻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应急时,在政府应急管理框架内,吸纳国动委相关机构负责人参加,完善联合研判、联合决策、联合行动机制,确保协调一致地实施应战应急行动。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衔接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衔接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的衔接却具有重要意义。
国防动员是指在国家受到威胁时,以国家安全为出发点,动员全民国力进行各项战备准备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和建设发展。
而应急管理则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应急救援和管理,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
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之间的衔接,是指在即将到来或者已经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动员国家力量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应对。
这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机制,使两者能够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切实保障国家在面临各种不同事态时的应对能力。
1.体制建设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需要建立相对应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双方之间的有效衔接。
国家应当成立专门的国防动员机构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和群众参与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工作。
这样的机构和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协同工作的机制,并且能够及时地对重大事件进行响应和处置。
2.信息共享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部门间需要密切协作,对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这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有关的部门和单位。
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加强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国防动员的紧急决策和指挥能力,更有效地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3.资源共享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部门、单位和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和国防动员工作,需要共享各自的资源。
这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
为了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可以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机制,集中调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国防动员调动相应的人力资源时,需优先调配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应急管理中也可优先使用具有相关国防动员背景的人才。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的衔接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合理的机制,进行有效的协作和协同,才能保障国家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从三个方面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
G U O F A N G D O N G Y U A N V A N J I U回防动贝研究从三个方面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成都警备区参谋长董智勇新形势下,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呈日益增多之势,积极推动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两大体系”)有效衔接,对于有效应付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统一领导。
搞好指挥管理机制衔接调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工作,实现“两大体系”在执行层面的有效衔接。
根据可能担负的应战应急任务,优化和改进“两三要着力构建平战转换机制。
根据可能担负的应战委”(国动委和应急委)领导层、执行层和平战转换机应急任务,确立战时应战由国动委主导、平时应急由应制,将国防动员应急功能融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将应急委主导的平战转换机制,并根据任务的不同阶段和不急管理功能纳入国防动员体系,努力推进“两大体系”同性质,在“两个机制”之间进行转换。
面对重大灾在指挥上的衔接。
害、社会危机和战争威胁时,“两委”按照《国防动员一要着力构建领导机制。
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实施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依托军队指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由党政军主要领导、军地职能部门挥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和党委政府行政网络系统,在启动和“两委”办事协调机构共同构建“平战结合,双向领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两个机制”的同时,启动军队和导”的“双应”领导机制,采取机构常设、人员常编、地方各主管职能部门与其对应的国防动员、应急管理职责常定,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按部门、行业和系统“两大预案”体系,按照军地兼容的“两类”总体预案直接领导、指挥和管理,实现“两大体系”在领导层面和专项预案,从领导层和执行层实施军地联动,确保战的有效衔接。
争动员和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和实时高效,实现“两大二要着力构建执行机制。
按照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系”平时和战时在制度上的有效衔接。
体、精干效能的原则,“两个办公室”建立总体协调关二、坚持统筹建设,搞好应战应急力量衔接系、工作定期联系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高校中实现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衔接的思考
在高校中实现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衔接的思考作者:张延祥,刘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9期张延祥1,刘红2(1.聊城大学后备军官学院;2.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山东聊城252000)摘要:研究探索高校国防动员“应战”与“应急”相结合的体制、制度和方式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字:高校;国防动员;应急管理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86-02作者简介:张延祥,聊城大学后备军官学院讲师;刘红,聊城市第一中学教师。
国防动员建设,是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和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的基本保证。
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要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应付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动员能力。
高校具有人口密度大、人员素质高、信息传播快、高技术手段集中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防动员建设对提高国防动员建设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自身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应急意识,做好教育衔接利用高校资源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应急意识是实现高校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融合衔接的有效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
良好的高校国防教育,是使高校大学生在国家采取紧急措施时,能够快速、及时地由平时状态转入应急、应战状态,有利于迅速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突发、紧急事件服务。
着重集中教学教育,突出国防教育效果。
新生军训是集中教育的一种方式,加强新生军训是贯彻《兵役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措施。
扎实地开展好军训工作能够为以后的国防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在军训过程中,大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一些有用的军事理论知识,包括军队职能、军人的职业道德、连队生活制度、基础技术动作和战术动作,如队列动作、步兵单兵武器操作、“三防”知识以及单兵和小分队战术等,还可以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逃生演练、普及防火、防盗、防水、防电、防骗的安全知识。
发挥国防动员服务应急作用要搞好“三个统筹”
发挥国防动员服务应急作用要搞好“三个统筹”作者:李庆军来源:《管理观察》2014年第05期摘要:当今时代,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稳定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国防动员系统应充分发挥应急应战一体的独特优势,从力量建设、资源配置、机制融合等方面,搞好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统筹衔接,在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防动员应急管理统筹衔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问题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特征,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稳定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国防动员具有“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多重功能,既是打赢战争、遏制战争的战略支撑,也是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还是提高国家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国防动员系统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任务,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目前国防动员系统还没有完全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国防动员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未能实现有机衔接,国防动员系统在参加重大应急行动中面临指挥协同关系不够明确,物资、装备和经费保障不够规范等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要全面统筹国防动员系统和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的独特优势,在服务应急工作中做出更大贡献。
一、统筹国防动员力量与应急管理力量的使用国务院2006年6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国防动员系统应做好四方面工作:首先是在动员力量使用上,可以把民兵应急维稳和专业保障队伍,预备役工程、防化、后勤保障专业部队,以及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等与应急管理关系密切的国防动员力量,纳入国家应急管理力量体系,赋予任务,明确应急使用的要求。
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
国防动员组织的实施--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考号:姓名:【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认真贯彻落实《国防动员法》,推动国防动员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对于提高国家危机管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国防动员体制国家应急管理体制衔接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中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
”因此,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资源融合和信息共享,实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功能一体化的建设,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提高战时国防动员能力水平的现实需要。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重视应急应战一体化动员体制建设,在动员机构、应急力量、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有力提高了应对局部战争和紧急突发事件的动员能力。
而在我国国防体制在抗灾救灾中凸显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近年我国发生的几次特大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坚强领导下,国家迅速启动国防动员机制,各级国防动员部门全力以赴,为夺取抗灾救灾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防动员系统在参加抗灾救灾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军地联合应急处突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建立了应战的国防动员体制和应急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两种体制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二者分散设置、自成体系、互不兼容。
对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衔接的思考
对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衔接的思考
钟志坚
【期刊名称】《国防》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 抓住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契机.努力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在组织体系上的衔接.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衔接,首先必须改变两大体系分立的状况,抓住地方大部制改革契机,整合机构、融合职能、逐步推进.一是成立"军地一体"联合决策机构.目前,负责国防动员决策的国防动员委员会和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决策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均是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员不可避免要交叉任职.为精简机构,可考虑将两个机构予以合并,形成一个机构两副牌子的格局.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钟志坚
【作者单位】深圳警备区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的衔接
2.扎实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
3.从三个方面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
4.对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的思考
5.对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动员组织的实施--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考号:姓名:【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认真贯彻落实《国防动员法》,推动国防动员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对于提高国家危机管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国防动员体制国家应急管理体制衔接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中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
”因此,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资源融合和信息共享,实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功能一体化的建设,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提高战时国防动员能力水平的现实需要。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重视应急应战一体化动员体制建设,在动员机构、应急力量、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有力提高了应对局部战争和紧急突发事件的动员能力。
而在我国国防体制在抗灾救灾中凸显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近年我国发生的几次特大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坚强领导下,国家迅速启动国防动员机制,各级国防动员部门全力以赴,为夺取抗灾救灾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防动员系统在参加抗灾救灾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军地联合应急处突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建立了应战的国防动员体制和应急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两种体制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二者分散设置、自成体系、互不兼容。
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主要由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组成,军队和国防动员系统相关部门未被纳入;两种体制工作运行常态化程度低,通常是在危机爆发后才临时紧急组建相应的指挥部。
在历次抗灾救灾实践中,都暴露出指挥机构不够权威、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快速形成党政军民联合抗灾的强大合力。
2.应急专业化力量缺口大在国防动员体制中,民兵的“总盘子”很大,但这些力量主要适用于参战支前,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大规模传染病、重大环境灾难上能力偏低。
比如,抗击“非典”中的防疫分队,抗洪抢险中的轻舟分队,森林火灾中的扑灭山火分队,海难中的海上搜救分队,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的破冰分队、通信分队,抗震救灾中的消防分队、核化救援分队、医疗救护力量等专业化应急救援力量,在现有民兵组织中有的没有组建有的数量明显不足。
在政府应急体制中,基本没有成建制地编组民用应急救援力量。
3.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匮乏近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灾害,在物资装备储备上暴露出很多问题。
2003年“非典”,疫情波及地区板蓝根、食醋等一度脱销。
年初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江西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2000多公里,但全省高管部门只有1台扫雪车;广州市仅有1800m2的捐赠站仓库,物资储备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人口达4560多万,灾区日用食品、帐篷、活动板房、急救药品等重要物资严重不足。
4.民众防灾自救意识淡薄我国从学校到基层单位,普遍缺乏有组织的防灾自救教育,民众心理准备不足,防火、防风、防洪、防震等知识贫乏,导致在灾难面前惊慌失措,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大多数学校由于防灾自救意识淡薄,从未组织过防震练习,灾难中师生们不知所措,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惨重伤亡。
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成为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内的武装力量面临的现实性要求和常态化任务。
推进建立完善的军地联合应急机制,实现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是武装力量顺利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国防动员体制的构成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
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内容主要包括: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体。
下面主要阐述三个方面。
(一)国防领导体制国防领导体制,是国家谋划、决策、指挥、协调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组织体系,包括国防领导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相互关系及相关制度等。
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使国防领导体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军事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50多年来,我国国防领导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国防执行体制动员执行体系是各国在政府和军队系统中建立的国防动员管理体系,通常包括主管机构和分管机构两部分。
主管机构是专门从事动员工作的综合性、实体性机构,是政府和军队动员工作的牵头单位。
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通常采取平站一体的办法进行建设,遇到情况不经转换便可履行动员职责。
以俄罗斯为例,其政府的动员主管机构是俄联邦执行权力机构,军队重=中的主管机构隶属于俄军总参谋的组织动员部。
分管机构则包括政府和军队的所有相关机构。
这些机构中只有少部分专门从事某一方面的动员工作,大部分是按规定的职责开展与其分管业务相关的动员工作。
目前,我国国防动员执行体系的主体,是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这个体系具有“块”状体系和“条”状体系相结合的特点。
“块”状体系分五级,即国家、大军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的国防动员委员会。
“条”状体系主要是人民武装动员执行体系、国名经济动员执行体系、交通战备动员执行体系和人民防空动员执行体系。
人民武装动员执行体系由总参动员部及兼管的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为主管机构,由军区、军兵种动员部门(包括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和省军区系统组成。
国民经济动员执行体系的主管机构是建设在国家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其横向联系的有政府和军队的十多个部门。
政府方面有国防科工委、商业部、卫生部、国家储备局等,军队方面有总后、总装的有关部门和军区、军兵种在后勤办公室设立的经济动员办。
纵向上是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国防动员经济动员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甚至直接面对企事业单位。
人民防空动员执行体系,由设在总参作战部的国家人防办为主管机构,横向联系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国家建设部等,纵向为军区人防办和省以下地方各级人防办公室,以及部分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防办。
交通战备动员执行体系的主管机构是设在总后军交部的国家交战办,横向联系的政府部门主要有交通部、铁道部和民航总局等。
纵向为军区交战办和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交通战备办公室及相关部门。
此外,政治动员、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国防动员执行体系长在摸索建立当中。
(三)国防经济体制国防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子系统,既从属于国家的国防制度,又从属于国家的经济制度。
因此,当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时,国防经济制度也会随之变迁。
第一,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产权制度)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了多种实现形式,这就必然引起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产权制度、投资制度变迁。
第二,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资源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统一配置,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采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国防科技工业制度、装备采购制度、国民经济动员制度和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军队后勤保障方式的变化。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自成体系,军队后勤社会功能齐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建立起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必然促进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引起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变迁。
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成所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针对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行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尽量消除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我国现状在我国,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成为严重威胁,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何应对这些危机?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如何?(二)管理机制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事件的能力。
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
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国务院在安排2004年工作时,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作出了部署;——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4年1月,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2005年1月26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原则同意国务院关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报告;当月底,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2005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同年5至6月,国务院印发四大类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同年7月下旬,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同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113次常务会议通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6年1月6日,国务院受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受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10日起,国务院授权新华社陆续摘要播发五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九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2006年6月1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7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三)领导机构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