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休克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休克

第十二章   休克

二.原因
三.分类
四.休克分期和发生机制
五.体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损害
六.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外来语, shock,原意为震荡、打击。 1743年法国医师Le Dran首先把 法语secousseuc 译成英语shock 应用于医学。认为是机体创伤后 的一种危重状态。
(一)发展史
1.现象描述阶段:
1895年Waren描 述,Crile补充
五.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和结构损害
休克时细胞损伤可以继发于微循环障碍,也可 以是原发的。 休克细胞 认为Cell损伤是器官功能障碍的基础。
发生的代谢变化是从优先利用脂肪 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能。 1. 糖酵解加强: 2. 钠泵失灵,钠水内流 3. 局部酸中毒
休克
生理病理教研室
石安华
【目的要求】 掌握: 休克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熟悉: 休克的原因、分类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了解: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和 多器官功能衰竭。 【重点、难点】 重点: 休克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难点:休克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授课学时】
3学时
一.概述
(一)发展史 (二)概念 (三)与晕厥的区别
(2)自我输血:
CA
小V、微V 收缩
动、静脉 短路开放 (3)自我输液:组织液返流
A比V对CA更敏感 微A、cap 前括约肌 收缩比微 V强 Cap内压
回 心 血 量
CO
CA
前阻力 大于后 阻力
组织液生成 小于回流
4.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脉搏细数,少尿 或无尿,烦躁不安 ,但血压可正常,脉压差减小。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 加强

第十二章++休克

第十二章++休克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休克的病因
㈠ 失血、失液 ㈡ 烧伤 ㈢ 创伤 ㈣ 感染 ㈤ 过敏 ㈥ 强烈的神经刺激 ㈦ 急性心力衰竭
二、休克的分类
㈠ 按休克病因分类: 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 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 休克
二、休克的分类
㈡ 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起始环节: 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外周血容量 扩张 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 性休克
灌少
1.皮肤、内脏小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 脉、小静脉)持续痉挛。
2.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大于后阻力增加。
一、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代偿期)
㈠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流少
3.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关闭。 4.开放的毛细血管血流缓慢,限于直捷
通路,血液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代偿期)
㈡ 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⒈ 酸性代谢产物堆积
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微动脉、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发应↓→舒张
⒉ 局部扩血管物质增多
缺血、缺氧→扩血管物质 ↑如组胺、腺苷、K+等; 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 腺苷、K+ →组织间液渗透压↑ →血液粘稠、泥化

二、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可逆失代偿期)
㈢ 微循环淤滞的恶性循环:
缺氧、酸中毒
微循环淤滞
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发展
二、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可逆失代偿期)
㈣ 休克期的临床表现(血压持续性下降)
微循环淤血
皮肤微循环淤 血白细胞黏附
回心血量减少 心输出量下降
肾淤血 肾灌流减少
动脉血压下降 脑缺血
皮肤紫绀 静脉压降低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二章 休克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二章 休克

第十二章休克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MSOF病人的新陈代谢改变:A. 全身能量消耗增加B. 糖、脂肪利用障碍C. 肌肉蛋白分解加强.尿素氮升高D. 出现负氮平衡E. C02产生减少2.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A.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B. 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 血压均下降D. 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E. 尿少或无3.失血性休克早期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 心B. 脑C. 肾D. 肺E. 肝( 1 )休克的现代概念是A. 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B. 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C. 休克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D. 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E. 休克是机体对外来强烈刺激调节功能的丧失( 2 )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A.100mlB.1500mlC.2000mlD.2500mlE.3000ml( 3 )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A. 失血B. 烧伤C. 挤压伤D. 感染E. 脱水( 4 )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A. 失血性休克B. 烧伤性休克C. 心源性休克D. 感染性休克E. 创伤性休克( 5 )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A.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B. 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C.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D.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6) 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指A. 直捷通路B. 迂回通路C. 营养通路D. 动静脉短路E. 以上都不是(7 )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A. 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B.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C. 局部体液因素有关D.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E. 全身体液因素有关(8 )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 心功能不全B. 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C.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D. 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E. 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9 )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微动脉收缩B. 后微动脉收缩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E. 微静脉收缩(10 )休克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 强烈兴奋B. 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C. 强烈抑制D. 先抑制后兴奋E. 改变不明显(11 )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 多灌少流B. 不灌不流C. 少灌多流D. 少灌少流E. 多灌多流(12 )休克早期的心、脑灌流情况是A. 心脑灌流量明显增加B. 心脑灌流量明显减少C. 心灌流量增加,脑灌流量无明显改变D. 脑灌流量增加,心灌流量无明显改变E. 心脑灌流量先减少后增加答案: 1.D 2.B 3.D 4.D 5.B 6.A 7.C 8.E 9.D 10.A 11.B 12.C二、名词解释:1.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2.Shock lung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4.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三、问答题:1.休克早期微循环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

危重病医学 第12章

危重病医学 第12章
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血小板评估 血小板量的异常:10×109/L以下,术中和术后将可能 发生创面渗血过多,危险性很大,被视为手术禁忌; 血小板计数在20×109/L以下时,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要求使血小板在术前至少达到(70~80)×109/L以上。 小板质(功能)异常 :以后天性居多。许多药物可引 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疾病因素如尿毒症时体内未被 清除的代谢物质可干扰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可长达 10~20min。
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测定:也是反映血小板被激 活的指标,其临床意义与β-TG相同。 正常值:2.89±3.2ug/L。
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CT):又称凝血时
间,试管法是指离体静脉血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 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正常 值:5~10分钟。该法虽简单,但敏感性与特异性 均较差。CT延长常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 缺乏症;血管性假血友病;严重的凝血因子II、 V、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动亢进;血 液中有抗凝物质等。C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临 床上已少用。
test ,ELT)主要用来反映纤溶酶原激活物的 活性强度,是检测纤溶系统活性方法。正 常值:90~120min。ELT≤70min,见于DIC 继发性纤溶活性亢、原发性纤溶症。ELT延 长见于纤溶活性减低,如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纤溶药应用过量。
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
血清FDP测定:FDP正常值:1~6mg/L。当
FDP≥20mg/L有诊断意义。FDP增高见于原发性 和继发性纤溶、溶栓疗法 、尿毒症、血栓栓塞 性疾病等。

第12章 休克

第12章 休克
男,28岁。因血吸虫病脾功能亢进而进行脾 切除术,手术进行良好。术后12h突发高热,水 样腹泻、粪质少,继而神志不清、昏迷。脸色灰 暗、发绀,皮肤绛紫色,呈花纹状。皮肤弹性降 低,眼窝深陷。BP 0,心音钝、120次/分。呼吸 深速,尿量极少, PH 7.35, • CO2 CP 19mmol/L,PaCO2 24.4kPa(33mmHg)。
典型病例(1)
男,24岁。因石块砸伤右下肢3h 急诊入 院。 急性痛苦病容。脸色苍白,前额、四肢冷 湿,BP 12.8/9.33kPa(96/70mmHg),脉搏 96次/分,呼吸28次/分、急促。神志清楚、 烦躁不安、呻吟。尿少、尿蛋白++、RBC+。 右下肢小腿部肿胀,有骨折体征。
典型病例(2)
少尿、无尿
皮肤紫绀, 神志淡 出现花纹 漠昏迷
3.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 ⑴ 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衰竭,微血管麻痹并丧失对血 管活性物质的反应,并进而可以导致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生
休克晚期
特点: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血流停止”。
临床表现
• 严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血压↓↓ • 休克转为不可逆: 多器官功能衰竭
使心、脑以外大多数器官前阻力血管 收缩,微循环灌流量↓,组织缺血缺氧。
微循环早期的代偿意义:
1) 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2)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血液重分布)
临床表现: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关。 ① 腹腔内脏、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 四肢厥冷、尿量↓、肛温↓ ② 外周血管收缩→血压维持不变 ③ 汗腺分泌→大汗淋漓 ④ 高级中枢兴奋→烦燥不安
2.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 ⑴ 微循环变化

各章名词解释

各章名词解释

各章名词解释第1章:应激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强烈的内外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2、全身适应综合征: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分三期),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甚至死亡。

3、 HSP:指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4、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这种蛋白称之为急性期反应釜蛋白。

5、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种重伤、重病等应激后,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渗血、溃疡等,少数病人可出现出血、穿孔6、 PTSD:是指创伤事件的精神后果,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等事件的严重情绪应激的一种延迟或持久的精神障碍表现。

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减少。

2、等渗性脱水:水和钠以等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集体调节血浆渗透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mol/L3、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导致大量水分潴留,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4、超极化阻滞:超极化阻滞是指在急性低钾血症时,血钾浓度<2、65mmol/L,造成[k+]e减小,使得Em负值增大,Em与Et 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导致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患者出现肌肉松弛无力甚至肌麻痹的现象。

5、去极化阻滞:指急性高钾血症时,因细胞内K+与细胞外K+浓度的比值减小,导致Em负值减小,使得Em接近或等于Et(-55~-60mV)时,胞膜快钠通道失活,致使细胞形成兴奋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患者出现肢体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甚至麻痹等现象。

第12章休克

第12章休克

第三节 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 .细胞的代谢障碍 1.糖酵解加强 ,产生酸中毒; 2.钠泵失灵,导致细胞水肿和高血钾 二 细胞的损伤和凋亡 (一)细胞损伤
1
(二)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氧自由基 *钙稳态失调-----胞内钙增多 *线粒体损伤-----细胞调亡启动因子(细胞 色素C、凋亡蛋白激活因子、凋亡诱导因子) 释放
(五)肝和胃肠功能的改变
1.休克时常有肝功障碍
2.胃肠功能的改变
(六)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是指心、 脑、肺、肾、肝、胃肠、胰腺及血液等 器官中,在24小时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第四节 休克防治的病生基础
一、病因学防治 积极防治原发病,去除动因
二、发病学治疗
➢共同发病环节: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器官血液灌注不足, 导致细胞损害,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微循环学说:认为关键在于血流,结合补液应用血管舒 张药改善微循环 ➢休克肺为常见死因; 3.80~90年代:低血容量性休克转向感染性休克,具有 促炎或抗炎作用的体液因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二、分类
1、按休克病因:
⑵扩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物质生成增多;
⑶内毒素的作用:脂多糖 靶细胞(单核、中性粒、内皮、 淋巴、肥大细胞、血小板) 细胞因子(TNF、IL-1、 PAF、NO)
⑷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42
4.休克期属失代偿期
(1) 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使回心 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进行性下降; (2)自身输液停止,血浆外渗,血液 浓缩,血粘滞度升高; (3)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 器官血供进一步减少; 血压进行性下降,当平均动脉压<7千帕时, 出现心脑功能障碍。

第十二章 休克

第十二章 休克

遵医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第一节 概述
休克 ( shock ) ,原意为“打击”、“震荡”, 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病理过程。
经典症状描述(shock综合症): 面色苍白或发绀、 四肢湿冷、脉搏细速 脉压缩小、 尿量减少 、神志淡漠、 血压下降
1731年 1867年 1895年 20世纪初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3.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4.烧伤性休克(burn shock) 5.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6.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7.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二)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维持组织器官有效灌流的条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ODS: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时,原无器
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相继出现
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问题:
针对休克Ⅲ期微循环特点, 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小结
休克 分期
Ⅰ期 Ⅱ期 Ⅲ期
微循环 特点
缺血缺氧 淤血缺氧 微循环 衰竭
血压
不降或 轻度降低 明显下降 严重下降
中枢
5.神经源性休克
①发病机制简单—微血管失去中枢控制而扩张;
②预后好——不需治疗可愈,或用缩血管药物后
迅速好转。
第七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 病因学防治 二. 发病学防流量。
扩充血容量 ——“需多少补多少” 2.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 扩血管药:充分扩容基础上使用;休克早期可用 缩血管药:不宜长期使用;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首选
其他
意识清楚 器官无明显损害 烦躁不安 神志淡漠 或昏迷 昏迷 器官损害轻

病理生理学习题

病理生理学习题

5.试述健存肾单位学说的基本内容。 6.举例说明矫枉失衡学说。
4.简述酸中毒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5.简述 Ca2+在心衰发病中的作用。 6.简述心肌肥大的发生机制及其意义。 7.心肌兴奋-收缩耦朕障碍发生的机制。 8.引起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 9.什么是心室顺应性?引起心室顺应性下降常见 的原因及意义有哪些? 10.心力衰竭早期心率加快的原因及意义。 11.心力衰竭时心外代偿反应的主要表现有哪 些? 12.心力衰竭时引起肺循环充血的病理生理学基 础及主要表现是什么? 二、论述题: 1.心衰的发病机制。 2.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一、简答题: 1.根据血气变化不同,可将呼吸衰竭分为哪几种 类型?各自特点如何? 2.简述肺泡通气障碍的类型及主要原因。 3.简述 V/Q 失调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病理生理学 意义。 4.简述引起弥散障碍的的主要原因及血气变化。 5.简述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液电解质主要有哪些变 化?其发生机制如何? 6.简述中央气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的机制。 7.Ⅱ 型呼衰的给氧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二、论述题: 1.试述 ARDS 的发生机制。 2.试述 COPD 的发生机制。 3.试述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 4.以大叶性肺炎为例论述呼吸衰竭的机制。
义是什么? 4.缺氧时组织细胞有哪些变化?
第六章 发热 一、简答题:
1.简述发热和过热的异同点。 2.简述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3.简述发热的临床分期及热代谢特点。 4.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为什么? 5.发热对机体是否是绝对有害?为什么? 6.简述发热的中枢介质。 二、论述题: 1.试述发热的发生机制。 2.试述体温上升期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3.试述体温下降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发生机 制。 4.举例说明内生致热源及中枢介质的联系与区 别。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一、论述题: 1.论述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2.试述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 径。 3.试述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4.试述 LDL 受体突变的类型及分子机制。 5.试述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细胞信号转道异常。 6.试述 Graves 病和桥本病发病机制的异同。 7.试述垂体腺瘤引起肢端肥大症机制。 8.试述Ⅱ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受体异常。 9.试述高血压病时生物化学因素引起血管平滑肌 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 10.癌基因通过哪些环节干扰细胞信号转导导致 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 给药3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 给药3
课时目标
1. 掌握:青霉素过敏试验法;青霉素过敏休克及其 处理;链霉素过敏试验法及过敏反应的处理;破 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其脱敏注射法
2. 熟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普鲁 卡因、细胞色素C、碘过敏、头孢菌素过敏试验 法
3. 了解: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 4.学会: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 因等皮试液的配制及过敏试验
第五节 药物过敏试验法
青霉素过敏试验法(penicilin anaphylactic test )
链霉素过敏试验法(streptomycin anaphylactic test )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 (TAT) tetanus antitoxin anaphylactic test ) 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 procaine anaphylactic test )
稀释至1ml
肌肉注射
TAT脱敏注射法时注意事项
在脱敏注射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 反应。如发现病人有面容苍白、发绀、荨麻 疹,及头晕,心跳等不适或过敏性休克时, 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如过 敏反应轻微,可待症状消退后,酌情将剂量 减少,注射次数增加,在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下,使脱敏注射顺利完成。
皮内试验(0.1ml含链霉素250u)
链霉素过敏反应及其处理
1 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大致相同,但较少见。 2 伴有血压下降、休克;全身麻木、肌肉无力、抽搐; [眩晕、耳鸣、耳聋等]。
处理:同青霉素;抽搐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 钙或稀释一倍的5%的氯化钙的溶液缓慢静脉推注; 肌肉无力、呼吸困难时新斯的明0.5-1mg皮下注射, 必要时给予0.25mg静推。
头孢菌素过敏试验法( cephalosporin anaphylactic test )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九至十二章)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九至十二章)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九至十二章)第九章应激一、单选题1.应激是指()A.机体对刺激的特异性反应B.机体对刺激的功能性反应C.机体对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D.机体对刺激的生化、代谢反应E.机体对刺激的保护性反应2.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警觉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CRHB.儿茶酚胺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E.b-内啡肽3.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E.b-内啡肽4.下述有关热休克蛋白的描述最准确的是()A.烧伤时分解的组织蛋白B.烧伤时产生的保护性蛋白C.发热时产生的一种可致休克的蛋白D.细胞内的一种“分子伴娘”E.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5.C-反应蛋白是一种()A.热休克蛋白B.急性期反应蛋白C.酶D.转录因子E.核蛋白6.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反应中()A.是重要的调控中心B.只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作用C.只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靶器官, 并无主要作用D.常处于兴奋状态E.应激反应是一种局部反应,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7.免疫系统()A.通常被应激反应抑制B.通常被应激反应激活C.能感知某些应激原,启动应激反应,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组份D.不参与应激反应E.是保护性应激反应的中心环节8.应激性溃疡是一种()A.消化性溃疡B.外伤后的一种皮肤表浅溃疡C.重病、重伤情况下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表浅溃疡D.心理应激时出现的口腔溃疡E.癌性溃疡9.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A.幽门螺杆菌感染B.胃酸过多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消化自身胃粘膜D.胃粘膜缺血和H+反向扩散E.A+B+C10.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常表现为()A.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B.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C.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升高D.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降低E.冠脉血流量下降、心肌缺血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应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2.简述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主要效应。

第十二章--休克

第十二章--休克
3.*低排低阻型休克:
心输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也降低,故血压明显降低,实际上是休克失代偿 的表现。
高动力型休克与低动力型休克比较
血压 循环血量 中心静脉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皮肤色泽 皮肤温度
尿量 动静脉氧差 发病机制
高动力型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
降低
降低
正常
减少
正常或偏高
偏低
正常或偏高
减少
降低
升高
潮红→发绀
组胺
激肽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微静脉
( 毛细血管通透性 )
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收缩
舒张 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肝肠胰肺为主)
内毒素
前阻力后阻力,多灌少流,
血流缓慢,淤血,毛细血管内压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回心血量心输出量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
(1)微血管张力↓,后阻力>前阻力,及血液淤滞→ 自身输血、输液停止 (2)毛细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于外周→回心 血量减少 (3)淤血性缺氧→MDF ↑ ↑ →抑制心肌收缩 →心 输出量↓ (4)微血管扩张,血液流变学改变→组织器官发生 淤血性缺氧。
机制: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肿胀 b.红细胞聚集和阻塞 c.白细胞粘附和嵌顿 d.血小板聚集、激活
*再灌流损伤(reperfusion injury)
在某些情况下微循环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 会导致进一步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这种反常现 象称为再灌流损伤。见于休克、器官移植等。
机制:a.钙超载 b.自由基 c.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碍, 由此引起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狭义的微循环仅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 管中的血液循环。
典型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枝 和微静脉所组成。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习题——第十二章休克(含答案)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习题——第十二章休克(含答案)

第十二章休克【学习要求】掌握休克的概念。

掌握休克Ⅰ期微循环的改变、机制及代偿意义。

掌握休克Ⅱ期微循环的改变、机制及后果。

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念。

掌握休克时肺、肾和心功能的变化。

熟悉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熟悉休克Ⅲ期微循环的改变。

熟悉休克时细胞损伤的变化及代谢障碍。

熟悉血管活性胺类(儿茶酚胺和组胺)、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发生机制;熟悉MODS的发病机制。

熟悉休克时脑、肝功能的变化。

了解休克Ⅰ期、Ⅱ期和Ⅲ期的临床表现。

了解血管升压素、心房利钠肽、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激肽和内源性阿片肽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SIRS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

了解MODS的发病经过及临床类型。

了解休克时胃肠、免疫、凝血和溶血系统的功能变化。

了解治疗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

【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休克是A.以血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B.以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C.心输出量降低引起的循环衰竭D.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E.机体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A.中心静脉压降低B.心输出量降低C.动脉血压降低D.肺动脉楔压增高E.总外周阻力增高3.下列哪项不属于高排低阻型休克的特点A.总外周阻力降低B.心输出量增高C.脉压增大D.皮肤温度增高E.动-静脉吻合支关闭4.下列哪项不是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A.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B.动-静脉吻合支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真毛细血管关闭E.少灌少流,灌少于流5.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A.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B.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C.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D.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6.休克Ⅰ期“自身输液”主要是指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7.下列哪项因素与休克Ⅱ期血管扩张无关A.酸中毒B.组胺C.5-羟色胺D.腺苷E.激肽8.下列哪型休克易发生DICA.感染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9.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A.微粒体B.线粒体C.溶酶体D.高尔基体E.细胞膜10.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的代谢变化是A.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B.糖原合成增加C.Na+-K+-ATP酶活性降低D.从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能E.血中酮体增多11.下列哪种体液因子未参与休克的发生A.内皮素B.血管紧张素ⅡC.心房利钠肽D.激肽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2.下列哪种体液因子不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A.儿茶酚胺B.5-羟色胺C.内皮素D.心房利钠肽E.血管紧张素Ⅱ13.下列哪项不属于SIRS的表现A.心率>90次/minB.呼吸>20次/minC.PaCO2<40mmHgD.白细胞计数>12×109/LE.白细胞计数<4.0×109/L14.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不包括A.细胞大量凋亡B.全身高代谢状态C.全身耗氧量增高D.心输出量增加E.多种炎症介质释放15.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A.营养不良B.严重创伤和感染C.输液过多D.吸氧浓度过高E.机体免疫力低下16.下列哪型休克MODS的发生率最高A.感染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17.MODS时肺部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A.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B.肺泡上皮细胞增生C.肺水肿形成D.肺泡萎缩E.透明膜形成18.MODS时急性肾功能障碍不易出现A.少尿或无尿B.尿钠减少C.高钾血症D.代谢性酸中毒E.氮质血症19.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心B.脑C.肾D.肺E.肝20.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A.肾灌流不足B.持续性肾缺血C.肾毒素作用D.急性肾小管坏死E.输尿管阻塞21.非心源性休克引起心功能障碍的因素不包括A.冠脉灌注量减少B.心肌细胞凋亡C.高钾血症D.心肌抑制因子E.内毒素22.MODS时不存在下列哪项胃肠功能变化A.胃黏膜损伤B.肠缺血C.肠梗阻D.应激性溃疡E.肠腔内毒素入血23.下列哪项是监测休克输液量的最佳指标A.动脉血压B.心率C.心输出量D.肺动脉楔入压E.尿量24.选择扩血管药治疗休克应首先A.纠正酸中毒B.改善心脏功能C.应用皮质激素D.充分扩容E.给予细胞保护剂25.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A.心源性休克B.感染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B型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动-静脉吻合支关闭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回流增多微循环有微血栓形成直捷通路关闭休克Ⅰ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休克Ⅱ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休克Ⅲ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增加微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减慢心率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利钠、利尿血管紧张素Ⅱ可激肽可内源性阿片肽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心房钠尿肽可X型题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为动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降低心输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包括过敏感染烧伤高位脊髓损伤休克Ⅱ期导致血管扩张的物质为腺苷组胺激肽酸性代谢产物休克Ⅲ期诱发DIC的原因是凝血因子缺失血流速度减慢组织因子释放异性输血休克时细胞损伤的表现为溶酶体肿胀线粒体合成ATP减少细胞水肿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SIRS的诊断标准包括体温>38℃心率<60次/min呼吸>20次/min白细胞计数<4.0×109/LMODS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肠道细菌移位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高代谢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MODS时肺部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毛细血管发生DIC肺水肿肺泡萎缩透明膜形成二、名词解释shockhypovolumic shockvasogenic shockcardiogenic shock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三、填空题1.休克是以机体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尤其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

第十二章 休克

第十二章 休克
第六章 外科休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杨玲
2020/5/21
1
第一节 概述
2020/5/21
2
一 休克(Shock)的定义
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 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 量骤减,致组织灌注不足,细 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 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
休克发病急,进展快,若
不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发展
至不可你逆阶段引起死亡。
2020/5/21
3Hale Waihona Puke 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 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 血窦中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依赖于:(1)充足的血容量
(2)有效的心排血量 (3)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
2020/5/21
4
二 休克的分类
创伤性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CI: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
正常值: 2.5~3.5L/ min/m2
平均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 SVR = ———————————— ×80
心排出量
总外周血管阻力(SVR)正常值:100~130 kPa·s/L
2020/5/21
28
4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正常值: 0.75
降低反映氧供应不足:CO Hb SaO2
氧供应(delivery of oxygen DO2)
正常值:400~500ml/min/m2
氧消耗(consumption of oxygen VO2)
正常值:120~140ml/min/m2
2020/5/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二、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或失液性)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或失液性) 2.感染性休克(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 感染性休克(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 3.心源性休克(常见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 心源性休克(常见急性心肌梗死、 和心律失常等) 炎 和心律失常等) 4.神经源性休克(见于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 神经源性休克(见于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 剧烈疼痛) 剧烈疼痛) 5.过敏性休克(常见药物、血清制品过敏性休 过敏性休克(常见药物、 克)
2011-12-8
1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 加强 腹腔内脏、 皮肤等小血 管收缩,内 脏缺血 尿量减少 肛温降低 汗腺 分泌 增加 CNS 高级部 位兴奋 烦躁 不安
皮肤缺血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脉搏细速 脉压减少
出汗
2011-12-8
21
2. 休克期 (淤血性缺氧期) 淤血性缺氧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增大。

影响: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自身输血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自身输液” 血液浓缩; 自身输液 停止, 3. 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血压进行性下降, 脑缺血。
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微循环淤血 肾淤血 回心血量↓ 皮肤淤血 心输出量↓ ↓ 肾血流量↓ 少尿、无尿 BP↓↓ 脑缺血 神志淡 漠昏迷 皮肤紫 绀,出 现花纹
19:46
3.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 .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 ⑴ 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衰竭, 微循环衰竭,微血管麻痹并丧失对血 管活性物质的反应,并进而导致 DIC 管活性物质的反应, 发生 • DIC发生机制 DIC发生机制 血流更趋缓慢、血液浓缩, ① 血流更趋缓慢、血液浓缩,血池及微 血流瘀泥形成, 血流瘀泥形成,血流停滞 ② 缺血缺氧,血管内皮受损,启动内源 缺血缺氧,血管内皮受损, 性凝血系统 ③ 创伤性、内毒素性休克更易发DIC 2011-12-8 创伤性、内毒素性休克更易发DIC
19:46
休克
SHOCK
19:46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2011-12-8 2
19:46
一、概

(一)、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 1. 症状描述阶段:shock原意是“打击、震 症状描述阶段:shock原意是 打击、 原意是“ 荡”; 2.“急性循环”阶段: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下降; 2.“急性循环 阶段: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下降; 急性循环” 3.“微循环学说”阶段:休克的关键不在于血 3.“微循环学说 阶段: 微循环学说” 压而在于血流。 压而在于血流。
30
2011-12-8
㈢ 重要器官的变化
1.急性肾功能衰竭
• 休克初期→血液重分布(肾缺血)→功 休克初期→血液重分布(肾缺血) 能性肾衰竭 • 休克进一步发展→肾持续缺血(肾小管 休克进一步发展→肾持续缺血( 坏死) 坏死)→器质性肾衰竭
19:46
2011-12-8
31
19:46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1)休克肺形态学变化 • 肺水肿、出血、血栓形成、肺泡腔内透 肺水肿、出血、血栓形成、 明膜形成等多种病变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临床出现进行性呼吸因难,吸氧也难 临床出现进行性呼吸因难, 以纠正的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以纠正的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2011-12-8
26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 期的变化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痉挛、收缩; 微血管收缩反应↓, 麻痹性扩张; 特点 前阻力>后阻力; 扩张,淤血; 微血栓形成; 缺血,少灌少流。 “灌”>“流”。 不灌不流。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H+↑,平滑肌对 CA反应性↓; 扩张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WBC嵌塞,血小 板、RBC聚集。 血管反应性丧失; 血液浓缩; 内皮受损; 组织因子入血; 内毒素作用;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休克期的影响更严重; 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转入不可逆。
24
3. 休克晚期
特点:
麻痹性扩张;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不灌不流; 无灌流” “无灌流”。
19:46
⑵ 临床表现
• 严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BP↓↓ 严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 休克转为不可逆: 休克转为不可逆: a .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 b . DIC发生 DIC发生
2011-12-8
9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充足
心泵功能正常 血管容量正常
19:46
• 休克发生始动环节: 休克发生始动环节: 血容量量减少(如失血、失液等) ① 血容量量减少(如失血、失液等) 心输出量急剧降低(如心源性休克) ② 心输出量急剧降低(如心源性休克) 外周血容量扩大(如过敏性、 ③ 外周血容量扩大(如过敏性、神经源性 休克) 休克)
2011-12-8
18
19:46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关。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关。 腹腔、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 ① 腹腔、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四肢厥 尿量↓ 肛温↓ 冷、尿量↓、肛温↓ 外周血管收缩→BP维持不变 脉压↓ 维持不变、 ② 外周血管收缩→BP维持不变、脉压↓ 汗腺分泌→ ③ 汗腺分泌→大汗淋漓 高级中枢兴奋→ ④ 高级中枢兴奋→烦燥不安
代偿作用重要; 失代偿:回心血量 影响 组织缺血、缺氧。 减少;血压进行性 下降;血液浓缩。
19:46
典型病例(1)
男,24岁。因石块砸伤右下肢 急诊入 岁 因石块砸伤右下肢3h 院。 急性痛苦病容。脸色苍白,前额、 急性痛苦病容。脸色苍白,前额、四肢冷 ),脉搏 湿,BP 12.8/9.33kPa(96/70mmHg),脉搏 ( ), 96次/分,呼吸 次/分、急促。神志清楚、 次 分 呼吸28次 分 急促。神志清楚、 烦躁不安、呻吟。尿少、尿蛋白++、 烦躁不安、呻吟。尿少、尿蛋白 、RBC+。 。 右下肢小腿部肿胀,有骨折体征。 右下肢小腿部肿胀,有骨折体征。
6
19:46
CI
低动 力型 高动 力型
2011-12-8
R ↑ ↓
BP ↓ ↓
CVP ↓ ↑
↓ ↑
7
19:46
(三)按休克发生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血管源性休克
2011-12-8
8
19:46
三、休克的发病机制
㈠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 尽管休克发生原因不同,但有效灌流量↓ 尽管休克发生原因不同,但有效灌流量↓ 是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环节(基础) 是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环节(基础) • Q主要取决于: ① 心泵射血功能; 主要取决于: 心泵射血功能; 有效血容量; ② 有效血容量; 血管舒缩功能。 ③ 血管舒缩功能。
2011-12-8
19:46
5
19:46
(二)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 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 :较常见如低血 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 容量性、心源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 容量性、心源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 2. 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 :见于部分感染 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 性休克。 性休克。
2011-12-8
2011-12-8
16
19:46
⑵ 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1) 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 机制: ① 外周总阻力↑ 机制: 外周总阻力↑ 心输出量↑ ② 心输出量↑ 回心血量↑ ③ 回心血量↑ a. 自身输血(V收缩) 自身输血( 收缩) b. 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重吸收↑ 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重吸收↑
• • 上述2个病例的微循环变化分别属于哪一个期? 个病例的微循环变化分别属于哪一个期?
2011-12-8
29
19:46
四、休克时机能代谢变化
㈠ 代谢障碍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导致酸中毒 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 生成↓ 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
㈡ 细胞损伤
• • 主要造成生物膜损伤 ATP↓→ 钠泵失灵 导致: 导致: ①细胞水肿 ②高钾血症 细胞器损伤(线粒体,溶酶体变化) ③细胞器损伤(线粒体,溶酶体变化)
19:46
2.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 .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 ⑴ 微循环变化

以淤血为主,由于前阻力血管舒张而微静脉仍处 以淤血为主, 于关闭状态,微循环淤血。灌而少流, 于关闭状态,微循环淤血。灌而少流,灌>流。
• 机制: 机制:
①乳酸酸中毒(前后阻力血管对H+耐受性差异) 乳酸酸中毒(前后阻力血管对H 耐受性差异) ②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局部代谢产物、 ③局部代谢产物、如腺苷等 ④血流流变学改变: 血流流变学改变:
2011-12-8
17
19:46
2)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血液重分布)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血液重分布)
• 机制:(微血管反应非均一性) 机制:(微血管反应非均一性) :(微血管反应非均一性 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对CA反应性不 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对CA反应性不 导致心脑血管相对扩张,而皮肤、 同,导致心脑血管相对扩张,而皮肤、 腹腔脏器、肾血管收缩, 腹腔脏器、肾血管收缩,保证重要器官 血液供应。 血液供应。
2011-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