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性的维度

合集下载

历史·历史观·历史情味——试论历史小说的价值维度

历史·历史观·历史情味——试论历史小说的价值维度
N0. . 0 6 4 20
历 史 ・ 史 观 ・ 史 情 味 历 历
— —
试 论 历 史 小说 的价 值 维度
孙 宗 胜 吴 子 林 ,
(. 北 科 技 学 院 文 法 系 , 京 1 10 ;. 国社 会 科 学 院 文 学所 , 京 1 0 3 ) 1华 北 0612 中 北 0 7 2

要 : 为 文化 符 号 中 的 一个 超 级 能指 , 史 与文 学之 间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历 史 小 说 ” “ 性 ” 诗 性 ” 作 历 “ 是 史 与“ 的
交 织 融 合 , 同 的历 史 观 深 刻影 响着 “ 史 ” 入 “ 说 ” 不 历 进 小 的过 程 ; 怎样 现 代 ” 如何 文 学 ” 即 小 说 家 对 于 历 史 题 材 “ 与“ , 的“ 度 艺术 加 工 ” 则 最 终 决 定 着“ 史 小 说 ” 成 败 。 深 , 历 的 关■ 谰 : 史 I 史 小 说 I 史观 I 史 情 味 历 历 历 历 中 圈 分 类 号 : 4 I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5 2 0 ) 40 6 —5 1 7—3 X(0 6 0 —0 90

有 普遍性 , 史 则 叙 述 个 别 的 事 。 [I 历 ”3啪 换 言 之 , ]
历 史是 忠 实地记 载古 人确 实做 过 的事情 和确 实说 过 的话 , 诗 ” 可 依 据 “ 然 律 ” 情 想 像 、 枝 加 而“ 则 可 纵 添 叶 。在古 代 中国 , 历 史” 传 统 文 化 体 系 中显 赫 的 “ 是 中心词 , 以至“ 经 皆史 ” 长 期 以来 文 、 不分 。 以 六 , 史 是之故 , 了提 升小 说 的地位 , 为 中国古 代 的小 说 家们 往 往从 “ ” 史 中寻求庇 护 。如 , 明代 的瞿 佑在《 剪灯 新 话 自序 》 :既 成 , 自以为 涉于语 怪 , 于诲 淫 , 云 “ 又 近 藏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与艺术创作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与艺术创作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与艺术创作众所周知,历史小说是一种结合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既保留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又注入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元素。

然而,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历史小说的真实性。

作为一种基于历史事件的文学体裁,历史小说的真实性是其核心魅力之一。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力求恢复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原貌。

读者能够通过历史小说了解到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这种真实性可以引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并对历史事件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并非绝对的。

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或者传承时的畸变,历史小说往往只能部分还原历史真相。

即便作者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做到了尽善尽美,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无法完全相同于当时的情境。

因此,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往往受到质疑。

与此同时,历史小说中的艺术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艺术创作的力量在于给历史赋予新的生命,创造出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和虚构,作者能够赋予历史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将历史事件与现实情感相结合。

历史小说的艺术创作不仅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深入思考。

然而,过度的艺术创作也可能导致历史小说偏离了历史本身。

一些历史小说可能会夸大历史人物的形象或者对历史事件进行虚构,以迎合读者的口味和市场需求。

这样的历史小说常常被批评为“历史假设”,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历史真相。

这种偏离历史真相的艺术创作可能引起读者对历史的误解,甚至会对历史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艺术创作之间需要取得平衡。

一方面,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和真相,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另一方面,作者也应该在艺术创作中突出其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为读者呈现出令人震撼和思考的作品。

只有在真实性和艺术创作之间取得平衡,历史小说才能够真正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摘要】历史题材小说在描写历史背景时常常涉及到道德冲突,主人公在历史事件中必须做出道德选择,这挑战了他们的道德底线。

历史真实性和道德想象之间的平衡也是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道德抉择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历史题材小说中的道德冲突和抉择给人以启示,让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和警示。

历史题材小说独特的魅力在于其道德抉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这些故事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历史的厚重,也可以对当代社会产生启示,让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历史题材小说通过道德抉择带给读者更深刻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题材小说、道德抉择、历史背景、主人公、道德选择、历史真实性、道德想象、影响、读者反思、独特魅力、启迪、警示、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是指在小说中描绘历史背景下,主人公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选择。

历史题材小说往往涉及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主人公的道德抉择来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历史题材小说中,主人公常常需要在历史事件中做出艰难的道德选择。

这些选择可能涉及到个人利益和责任、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抉择,以及生死存亡等重大议题。

主人公的道德选择往往会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题材小说在展现道德抉择的也需要平衡历史的真实性和作者的道德想象。

作者需要准确地呈现历史背景,同时又要展示主人公独特的道德品质和选择。

这种平衡不仅要求作者对历史的准确把握,还需要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历史题材小说描写的道德抉择,读者可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困境和选择,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历史题材小说不仅可以启迪读者,还可以警示人们在道德选择上要审慎思考,遵循正义和良知。

历史题材小说中的道德抉择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历史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通过这种抉择展现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小说分析及文学特点梳理

历史小说分析及文学特点梳理

历史小说分析及文学特点梳理历史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其背景和情节基于过去的真实事件和人物,通过虚构的故事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文主要对历史小说进行分析,并梳理其文学特点。

一、历史小说的类型历史小说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史实小说、历史想象小说和混合型历史小说。

1. 史实小说史实小说是指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可能真实地描述其细节、情节和人物形象。

其特点是严谨、真实、客观,它与历史书籍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反映历史本身。

2. 历史想象小说历史想象小说是指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加入大量虚构内容,以想象和创造为主导,带有一些小说特有的想象性和戏剧性,以纵情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展现出历史的另一面。

3. 混合型历史小说混合型历史小说是介于史实小说和历史想象小说之间的一种类型,它既融合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虚构内容,使小说更具想象力和文学性。

二、历史小说的文学特点历史小说不仅是一种历史文献,更是一种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

下面是历史小说的文学特点:1. 历史感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历史感是指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情境、气息和色彩,以及历史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

2. 复杂性历史小说往往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是多维度、多元素的。

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多样,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历史小说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情节布局。

3. 人物性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物往往是历史小说情节的核心和推动力。

历史小说的人物形象形态各异,有的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的是虚构的人物,有的是真实人物的虚构化再现。

4. 故事性历史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它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融合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具有戏剧性和可读性。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新作,这篇长篇小说以杨飞死后的感想和七日见闻为内容。

讲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悲凉,讲述了人生百态,讲述了最底层人民的无奈和辛酸、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又讲述了少见的温情。

7天,不同的事件交织联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让人心灵颤抖。

同时现实世界的欲望仿佛一个恐怖的史前巨兽,在吞噬着所有被欲望控制的人的生命。

现实是残酷的,当这些被社会遗忘,被社会抛弃的人再一次相聚,没有了恩怨纠葛,只剩下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的活下去。

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大家都在洗涤着自己的灵魂,仿佛解脱却又有少许的遗憾和无奈。

最终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让我们理解了爱的难能可贵;理解了眼泪是那么的意义深重;理解了爱而不得是多么的冷酷。

本文首先对余华的创作梗概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对于小说的研究和争议,然后对于小说中的虚构和现实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余华的小说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却直击灵魂。

本文针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了阐述,又从写作手法上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了分析,最后回归人的世界,虚构和现实的交织是为了更好的描写人,是为了更好的关照人。

这也是余华写作的根本出发点。

1前言1.1余华的创作概述《第七天》这部小说以中国传统的“头七”作为故事的出发点。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在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依然在人间游走。

死者要在这七天看看自己的亲人,会会自己的老友,以弥补生前的遗憾。

七天之后,亲人烧纸钱,才算送走了他们,让他们安心的过奈何桥,安心的投胎。

如果这七天,家里人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办事,或者心愿未了,那么灵魂没有办法安心,则会一直存在在人间。

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也传达着一种善意,即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弥补缺憾。

但又有些残酷,因为逝去的永远也不会回来。

余华的《第七天》同样讲述了一个灵魂在七天的所见所闻。

将一些现实中的新闻串联起来,通过荒诞的叙事内容,构建了死者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王小波小说的历史书写及叙事策略

王小波小说的历史书写及叙事策略

王小波小说的历史书写及叙事策略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和叙事策略一直备受瞩目。

王小波小说选取的历史素材多样,涉及到了从中国古代经典到近代史和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他的叙事策略也异常独特,通过多种视角和语言风格,刻画出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世界。

本文将探讨王小波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和叙事策略,并列举9个提纲标题。

一、引言二、历史书写在王小波小说中的地位1. 历史书写的重要性2. 近代史对王小波的影响3. 经典与现实的对话三、叙事策略在王小波小说中的应用1. 维度的选择2. 多视角下的事件解析3. 风格与语言的呈现四、历史意象的运用和演化1. 历史意象的基本特征2. 历史意象的多元演化五、王小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 人物塑造及其在叙事中的作用2. 对社会现实中的阶级与人性的关注六、艺术表现的方法和特征1. 真实性和想象性的关系2. 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七、道德哲学上的思考1. 王小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应2. 哲学思考在小说中的展示八、小说“爱情三部曲”浅析1.《黄金时代》与社会时代的变迁2.《看见》对于个人和情感的描绘3.《未来简史》和对未来的担忧九、总结1. 引言:本篇论文的引言将介绍王小波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作家,并提出研究他小说中历史书写和叙事策略的重要性,同时概括本文的主旨和结构。

2. 历史书写在王小波小说中的地位:本部分将阐述历史书写在王小波小说中的重要性,以及王小波对于近代史的特别关注和不同历史素材导致的差异化叙事风格。

同时还将介绍王小波如何通过经典与现实的对话塑造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

3. 叙事策略在王小波小说中的应用:本部分将讨论王小波小说中叙事策略的应用。

具体来说,将分为维度的选择、多视角下的事件解析以及风格与语言的呈现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说明王小波在叙事上的独特性。

4. 历史意象的运用和演化:本部分将探讨王小波小说中用于历史描述的意象和象征,以及这些意象在不同作品和时期中不同的演化和变化,从而展示出小说中历史书写的深入思考和独特风格。

论新时期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真实性

论新时期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真实性
am o p r . t s he e
k y wo d : e r ;e i ;a ce th soi a o es i oi a e i r a r e r s n w e a p c n in itrc n v l ;h s r l r a t e at l t c l y; l
“ 诗 ” 为一 种宏 大 叙 事 的 方法 与 观 念 , 直 史 作 一 被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所推崇 , 并具体地应用到 了新 时期 文学 的创 作 中去 ,2 “0多 年历 史 小说 的 最 显 著 的艺 术 特征 是 什 么?我认 为 是 对史 诗 体 式 的追 求 ” … 新 时期 的古 代 历 史 题 材 小 说 由于 其 叙 述 的 。 历 史 时 问的久远 以及 历 史 空 间 的广 阔 , 可 避 免地 不 与革命 历史 题材 小 说 一 样 , 求 一 种 主 流 文 化 意识 追 形 态 所 提 倡 的宏 大 史 诗 体 式 。二 月 河 的 “ 霞 系 落 列 ”、 力 的 “ 年 辉 煌 ” 列 、 书 案 的 “ 人 ” 凌 百 系 杨 圣 系 列、 赵玫 的 “ 宫 三 部 曲 ” 唐 浩 明 的 “ 清 人 物 系 唐 、 晚 列 ” 无 不是 展现 博 大广 阔 的历 史 时空 的宏 篇 巨著 。 , 作家们不仅将 中国古代社会 的民族政治矛盾 以及军 事、 文化 、 内政 、 交各 方 面的 内容 纳入 到文 本 中 , 外 还 将帝 王将 相 等历史 真实 人 物与 民众 百姓 等虚 构人 物 糅合 在一 起 , 成 了 多 层 面 、 结 构 的 古 代 历 史 画 构 多 卷 , 构 出博 大 的小 说境 界 。 建 在一 定 意义 上 讲 , 部 古 代 历史 题 材 小 说 的气 一 势是 否宏 大 , 否 具 有 “ 诗 ” 义 ,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史 意 在 取 决 于它是 否 能准 确 、 真 地 再 现 当 时 的 社会 历 史 逼

真实与虚构的错位——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观念

真实与虚构的错位——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观念

第23卷第1期2009年2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3,No .1Feb .,2009 真实与虚构的错位———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观念华 英(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督导处,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本文主要侧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阐述当代家族小说在叙事与想象中存在的困境。

作家试图运用文学作品对“正史”进行重新解构、建构,但由于文学本身的虚构性使其不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相。

于是,作家们开始对历史展开大胆的虚构,而这种虚构不同程度地与真实存在着错位。

关键词:家族小说;历史观念;真实;虚构中图分类号:I 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9)012005720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华英(5———),女,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督导处讲师。

一、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徘徊家族小说由于其特定的内涵,与生俱来地带有历史的印迹,而当代家族小说的作家由于其主观上带有对历史强烈的反叛或反讽色彩,在作品中处理文学与历史关系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梦魇中,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力图疏离传统历史,即希望用文学重新诠释历史,进而解构当代革命史。

而由于作家本身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作品徘徊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经常地表现为一种迷茫,从而使作家在创作上陷入了一种二难境地。

把当代家族小说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可看出家族题材领域的文学在主流历史下地挣扎与冲撞。

当代家族小说均不约而同地审视中国家族文化情调、文化功能与民族命运之间的异常复杂而又富有哲理意味的关系,关注家族中积淀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

文化视角已成为叙述家族故事的主要方式,如《白鹿原》在空间叙事上,将历史浓缩在一个相对封闭又有着自己稳固的宗法文化的“仁义”坡原上。

叙事家族之间和家族内部发生的经典行为,如父子冲突、爱恨情仇、出走回归,展开了错综的文化纠葛,借家族这根锁链,探求历史生活形态后面的文化隐秘,挖掘出民族现代化道路上某种具有必然性的历史悲剧命运。

当代小说中成长叙事的新维度——论鄢然长篇小说《残龙笔记》

当代小说中成长叙事的新维度——论鄢然长篇小说《残龙笔记》

成 长叙 事 的新 维度 : 梦想 照进 现 实
成长叙事无论在西方 , 还是中国, 都是小说叙事的主要 范型之一。西方的成长叙事比较成熟 , 新文学传统 中的成 长叙事则稍嫌模式化和概念化 , 大时代面前的个人成长, 往
往 意味 着带有 意识 形态 色彩 的路 径选 择 。作 为时 代主 题 的 传 达 者 , 人 的成长 里最 缺乏 的恰好 是个 人 的性 情 关 怀 , 个 即 缺 乏形 而 上意志 分离 出来 的 自我 感性 生 存 , 长 多半 是 被 成 动 性 的塑 造与 改造 过程 , 长主 体 的探 索 和 追 问往 往 消 弭 成
成 长 困境 。同 时, 品中的批 判 与救 赎 , 青春 延 伸 到泛 成长 主题 , 盖 了 时代 、 会 和未 来 的整 体 性 作 从 涵 社 思考 。小说 以冷 峻的现 实观 照和 理性 反思 为底 色 , 面 揭 示 了在 后 现代 生活 方 式和 文 化氛 围 中, 个 全 一 少 年 背负着 伤痛 与绝 望 , 抗拒 与追 问 , 经历 了艰 难 的感 情 裂 变的成长 过程 。
神统一性和话语关联性。个体的成长脉络越清晰, 其暗示
或 者隐 喻 的意味 就越 鲜 明 , 我们 就 越 不 能 把 单 个人 的成 长
看 成是 边缘 清晰 的人 生 之 路 的描 绘 , 个 人 经 历和 命 运 反 在
2 O世纪前八十年的成长叙事中, 爱情与启蒙 , 爱情与革命,
爱情与 不革 命 , 构成 了冲 突的主 体 。“ 四” 五 的冲突 , 杂着 夹 个 人 的郁 积和 苦 闷 : 呐喊 一 彷徨 一 沦 , 就 是一 个成 长 沉 几乎 的完整 的链 条 , 当然 , 今 天 的观 念看 , 是反 成 长 。而 革 用 这 命 文学 的冲 突则 多半 夹 杂 着 个人 主 义 与 集体 主 义 的 矛盾 ,

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与真实性

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与真实性

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与真实性写作背景历史小说是一种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的虚构作品,它将历史事实与创作者的想象相结合,既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元素来吸引读者。

然而,在这种虚构与真实之间,历史小说面临着如何处理并平衡这两个因素的挑战。

叙事策略1. 时间跨度历史小说往往涉及到长时间跨度的故事,其中包括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者可以选择线性或非线性结构来组织故事,并在时间上进行跳跃或回溯。

这样做有助于增加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张力,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2. 视角选择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例如第一人称视角、多人称视角或笔者视角等。

不同的视角带给读者不同的观点和感知方式,从而给予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人物塑造历史小说的人物塑造至关重要。

作者可以选择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或是通过虚构的角色来带入故事中。

同时,还可以通过描绘人物内心世界、言行举止等方面来增强人物的可信度和魅力。

4. 叙述手法历史小说通常使用详实生动的叙述方式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这包括丰富的细节描写、对话交流和情感描绘等手法,使读者更易于沉浸到故事之中,并产生共鸣。

真实性与虚构之间的平衡1. 参考史料有些历史小说会基于大量研究和真实史料进行创作,尽可能保持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与真实事件相符合。

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研究上,并避免对历史事件产生错误理解。

2. 创造虚构元素尽管历史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但为了让故事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作者通常会添加一些虚构元素。

这些虚构元素可能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设定、增加一些戏剧性的情节或创造新的人物。

这些虚构元素可以提供一种普遍有效的叙事线索,同时也使读者更愿意投入其中。

3. 明确标注为了平衡真实性与虚构,作者可以在作品中明确标注哪些部分是根据历史事实创作,哪些部分是虚构的。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区分,并正确理解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历史小说与历史真实性的辩证关系

历史小说与历史真实性的辩证关系

历史小说与历史真实性的辩证关系历史小说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人物为背景,通过虚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历史的一种文学形式。

而历史真实性则是指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历史小说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历史小说是虚构的,它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兴趣,往往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刻意的改动和创作。

这样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也可能误导读者,使他们产生对历史的误解。

然而,历史小说并不是一无是处。

通过虚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历史小说可以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人物的心理动机,增加历史事件的戏剧性和可感性。

它可以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历史小说还可以填补历史上的空白,对历史事实进行补充和修饰,使历史更加丰满和生动。

然而,正因为历史小说的虚构性,我们在阅读历史小说时必须保持警惕,不能将小说中的虚构情节和人物误认为历史的真实呈现。

我们应该从历史小说中感受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氛围、情感和价值观,而不是把小说当作历史的真实再现。

我们需要在享受小说带来的阅读快感的同时,对历史小说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分析。

此外,历史小说的创作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一方面,历史小说往往需要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压缩到有限的篇幅中,这可能导致对历史的简化和扭曲。

另一方面,历史小说还面临着历史真实性的审查和批评。

读者或专家可能会对历史小说中的虚构情节和人物提出质疑,并要求作者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和证据。

然而,虽然历史小说与历史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两者并不完全对立。

历史小说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虚构创作,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体验和参与感。

而历史真实性则是评判历史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部好的历史小说应该在保持虚构性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敏感,并能够为读者提供独特的历史感受和认识。

因此,对于读者来说,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我们应该保持批判的眼光,不仅要享受小说带来的阅读快感,还要对历史小说进行辩证思考。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审美维度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审美维度

作者: 李爱华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页码: 139-14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观;审美维度
摘要:新历史主义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历史叙事小说,因其改写、解构或颠覆了既往话语赋予的特定价值和意义而具有了自身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质疑历史史诗的倾向;(2)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3)颠覆英雄神话,倡导“非英雄化倾向”。

并结合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
语言风格
这些小说常常运用鲜明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如街头俚语、俗 语、网络语言等,以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使读者有身 临其境之感。
人物塑造和心理描绘
人物塑造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 也有虚构人物对历史的独特诠释。
心理描绘
这些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绘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人物在特定历史 背景下的情感、动机和心理变化。
作家
代表作家有陈忠实、贾平凹、藏族作家杨志军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洞见,不 仅展示了历史背景下人物的沉浮起伏,也揭示了社 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03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艺 术特色
Chapter
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
叙事结构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常采用复杂而精致的叙事结构, 如倒叙、闪回、多重视角等,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 人物内心的矛盾。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揭示社会问题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过 揭示社会问题,呈现了现 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批判社会不公
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 批判,反映了作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思考。
呼唤公正与正义
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社会 现实,表达了对公正与正 义的呼唤。
对人性和生命的探索和表达
探索人性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过对历 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
02
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中国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深入探讨。
02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概述
Chapter
发展历程和特点
• 发展历程: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到20世纪 90年代的市场经济转型,再到新世纪的全球化趋势,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历史与叙事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交织

历史与叙事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交织

079[摘 要] 首先探讨了历史与叙事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交织现象,旨在揭示这一交织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和阅读体验。

通过理论框架的建立,回顾了历史与叙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它们在现当代文学中如何相互作用和融合。

其次,通过对几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深入案例分析,揭示了历史与叙事交织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在机制,发现这种交织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深度,而且对读者的认知和感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讨论了历史与叙事交织的文化、社会和思想价值,为未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 键 词] 历史叙事;现当代文学;文学创作历史与叙事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交织安 利在文学的广阔领域中,历史与叙事一直是构成文学作品核心的两大要素。

历史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而叙事则是文学作品传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

在现当代文学中,历史与叙事的交织尤为突出,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历史与叙事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交织现象,分析其在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期对现当代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历史在文学中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史诗和戏剧常常取材于历史事件,通过叙事的形式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与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逐渐复杂化。

特别是在现当代文学中,作者不再仅仅将历史作为背景或素材,而是更加注重历史与叙事的交织,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

这种交织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风格,也影响了作品的主题和深度,甚至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解读方式。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历史与叙事如何在现当代文学中交织,并分析这种交织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产生的影响。

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揭示历史与叙事交织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机制,还在于理解这种交织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和文化传达。

研究范围将聚焦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与叙事交织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文本。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本研究期望为文学理论提供新的视角,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新的启示,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角度。

小说阅读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

小说阅读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

小说阅读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小说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形式,通过人物、情节和语言艺术来展现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世界。

在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言情小说言情小说是一类以浪漫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强调情感细腻和人物形象的刻画,通常包含了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情节。

在阅读和分析言情小说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言情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往往具有吸引人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通过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多样性。

2.情节发展:言情小说故事通常起伏跌宕,带有悲欢离合的情节,通过情感的冲突和转折,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

3.文学风格:言情小说的文学风格通常以细腻的描写、柔和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为主。

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使故事更加动人。

二、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和技术发展以及对未来社会、人类命运的思考为特点的小说。

在阅读和分析科幻小说时,我们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设定:科幻小说往往设定在未来或虚构的世界中,通过对科技发展的想象和描写,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2.社会意义:科幻小说常常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揭示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未来可能性和发展方向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3.科学思维:科幻小说通常融合了科学、技术和人文哲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和思维能力。

在阅读科幻小说时,我们可以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和伦理问题,从而增强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

三、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为基础的小说。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历史小说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

在阅读和分析历史小说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历史小说通常背景设定在某个历史时期或特定历史事件中。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中历史观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首先介绍了传统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与观念表达。

其次阐述了历史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和跨学科视角下的历史观分析。

最后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与解构,强调历史观对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可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入挖掘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作用,丰富对文学作品与历史关系的理解。

历史观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对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传统历史观,历史叙事,观念表达,历史文献,跨学科视角,再现,解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就是历史观。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理解,影响着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历史观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历史观的分析和应用,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叙事和观念表达,揭示历史文献对文学研究的启示,探讨跨学科视角下的历史观分析,以及探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与解构。

本文将结合传统历史观和跨学科视角,探讨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历史观对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也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潜在发展空间和挑战。

通过对历史观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内涵,并为中国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揭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解读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蕴涵,揭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

历史观可以促进对文学作品所描绘历史时空的准确把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论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性的维度

论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性的维度

论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性的维度□ 蔡爱国(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真实性是关于当代历史小说的一个核心话题。

当代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包含了三个维度:第一维是历史小说所取的历史材料的真实,这很难衡量;第二维是历史小说与文化的契合,这与文化意识形态有关;第三维,即情感的沟通,因与主体性关联,所以更具意义。

关键词: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性;维度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07)03-0071-06作者简介:蔡爱国(1977-),男,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江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06-09-15 讨论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是肯定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这首先跟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而读者的心理预期又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中国有寓言、神话,但最发达的是史传。

所以外国小说的神话起源说等等在中国说不通。

何以说不通?这与中国人思想中的实用理性有关。

中国史传的发达说明:中国人关注现实世界,进而关注已经呈过去时态的现实,目的是为当下提供借鉴,要提供借鉴,历史的真实是题中之义。

而小说源自史传,有史以来,传统小说观中最为流行的一个观念是将小说比附为历史,这在明清历史演义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要比附历史,达到历史的真实的标准是必须的。

几千年的小说观一直在强调小说之于历史的附属地位,几千年来的小说接受史就是这种观念的灌输史。

所以,在当代历史小说的接受中,“真实”是一个处于读者心理深处、无须多作探讨的当然标准,它属于传统的一个部分,并上升为集体无意识。

这是有事实证明的。

在当代历史小说中有影射的说法,影射者,正是将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现实中的人物事件画等号。

当然,还不仅仅是历史小说,在20世纪的小说接受史中,也经常出现读者热衷于将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地与现实人物对号,似乎不如此就难以说明小说的价值。

这就是传统难以隔断的明证。

在当代人的思想中,“古为今用”成为最主流的观念,既然古为今用,那么“古”的地位就明确了,只有在“今”的框架中才能找到它的位置,否则它就是无意义的存在。

2007年江南大学教师被CSSCI收录的文章统计分析

2007年江南大学教师被CSSCI收录的文章统计分析

2007年江南大学教师被CSSCI收录的文章统计分析贾洁江南大学图书馆推广培训部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它的数据已被教育部认定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国内各大高校均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江南大学图书馆竞争情报研究室以CNK I、VIP为统计源,,统计出江南大学各院系教师2007年在CSSCI刊源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本次统计时间截止到2007年11月30日。

2007年江南大学教师被CSSCI收录的文章统计表(总表)注:该表反映了2007年江大教师参与编著的所有文章。

带*的文章的第一著者来自校外单位。

从内容上看,江大教师2007年被CSSCI 收录的文章涵盖了经济、文学、图书情报档案、教育、法律、体育、新闻等方面,文章既有独著,又有合作文献。

作者合作方式也呈多样化,既有校内合作,又有校际合作;既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有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存在于本院系,跨院系合作的文章也屡见不鲜。

本研究室以文章第一著者作为统计标准,对各院系2007年在CSSCI上发文情况做如下统计:来源期刊卷期图书馆2007/06图书馆理论与2007/02 实践图书情报工作2007/04图书情报知识2007/04图书情报工作2007/06图书馆理论与2007/01 实践图书馆2007/01情报科学2007/03图书馆论坛2007/06第 一 作 者来源期刊 卷 期谢光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李春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03从表格上看,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以20篇和14篇的文章数遥遥领先于其他院系,图书馆、教育学院、法政学院紧随其后,食品学院、纺服学院、档案馆等篇数较少。

说明我校已形成了以经济、文学为重点的社科优势专业,而且科研力量非常充足。

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虽然名为教育辅助机构,但其科研成果不容轻视。

历史写作中的真实与虚构——论朱利安·巴恩斯的历史观

历史写作中的真实与虚构——论朱利安·巴恩斯的历史观

否认有些影响可能是间接的”[3]56,这种所谓的间接影响便是西方文化中自尼采而至福柯最终传至新历 史主义者那里的对于历史本质的反思之路,英国作家因为其所继承的历史意识,尤其深入地参与了这 一过程,巴恩斯便是其中之一。他对此亦有清醒的意识:“旧的历史小说,试图模拟性地重建人物的生 活和时代,这是本质上保守的做法,新历史小说进入过去,却对曾经发生了什么有着清醒的意识,而且 试图营造与今日读者之间的明显关系。”[3]58
一、历史真相的不确定
巴恩斯以文学家的身份和方式执着于思考和探求历史问题,他多部小说都以追溯历史真相为主 题。历史真相在他笔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捕捉到:《福楼拜的鹦鹉》中,叙述者一边追寻福楼拜的过去, 一边不断追问“我们怎样抓住过去”[4]3;《101/2章世界历史》中的叙述者一边试图重写历史,一边质疑历 史书写方式;《终结的意义》的叙述者一边追溯往事,一边概叹:“我们认为记忆就等于事件加时间。但 是事实远非如此。”[5]90在《福楼拜的鹦鹉》中,巴恩斯用了一个奇妙而精确的譬喻来形容这种对于历史 真相的追求:“我们能捕捉到它吗?当我还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期末舞会上,一个爱开玩笑的家伙把 一只身上涂满油脂的小猪扔进了舞会大厅。小猪一边嚎叫一边在大家的腿间乱窜,大家扑过去,想抓 住它,结果纷纷跌倒在地上,整个过程太搞笑了。过去往往就像那头小猪一样。”[4]4
过去为什么如此难以把握?巴恩斯认为追求历史之真必须首先承认真相的难以企及和难以描述, 历史的真实面目也许不过就是 “多种媒体的拼贴”或“一些声音,在黑暗中回响,一些耀目的形象,一些 传奇的故事,红 极 一 时,然 后 渐 渐 淡 去,那 些 老 故 事 不 断 重 复,彼 此 间 有 着 奇 怪 的,牵 强 附 会 的 联 系”[6]240。传统的标榜确定性和唯一性的历史书写反而遮蔽了真相,是不值得被信任的。在《101/2章世 界历史》中,所谓的“世界历史”被全面否定:历史的时序性被否定,历史的规律性被否定,历史的进步性 被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被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性的维度□ 蔡爱国(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真实性是关于当代历史小说的一个核心话题。

当代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包含了三个维度:第一维是历史小说所取的历史材料的真实,这很难衡量;第二维是历史小说与文化的契合,这与文化意识形态有关;第三维,即情感的沟通,因与主体性关联,所以更具意义。

关键词: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性;维度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07)03-0071-06作者简介:蔡爱国(1977-),男,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江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06-09-15 讨论当代历史小说,“真实”是肯定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这首先跟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而读者的心理预期又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中国有寓言、神话,但最发达的是史传。

所以外国小说的神话起源说等等在中国说不通。

何以说不通?这与中国人思想中的实用理性有关。

中国史传的发达说明:中国人关注现实世界,进而关注已经呈过去时态的现实,目的是为当下提供借鉴,要提供借鉴,历史的真实是题中之义。

而小说源自史传,有史以来,传统小说观中最为流行的一个观念是将小说比附为历史,这在明清历史演义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要比附历史,达到历史的真实的标准是必须的。

几千年的小说观一直在强调小说之于历史的附属地位,几千年来的小说接受史就是这种观念的灌输史。

所以,在当代历史小说的接受中,“真实”是一个处于读者心理深处、无须多作探讨的当然标准,它属于传统的一个部分,并上升为集体无意识。

这是有事实证明的。

在当代历史小说中有影射的说法,影射者,正是将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现实中的人物事件画等号。

当然,还不仅仅是历史小说,在20世纪的小说接受史中,也经常出现读者热衷于将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地与现实人物对号,似乎不如此就难以说明小说的价值。

这就是传统难以隔断的明证。

在当代人的思想中,“古为今用”成为最主流的观念,既然古为今用,那么“古”的地位就明确了,只有在“今”的框架中才能找到它的位置,否则它就是无意义的存在。

“应该使死人为活人服务,而不应该使活人为死人服务。

”[1]这个观念延伸到当代历史小说,就是对当代历史小说的功能的强调:当代历史小说以历史为题材,但对这个历史题材的选择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对现实是有价值的。

而从心理基础来说,要有价值,首先要具备一条:必须是真实的。

这是传统与现实的妥协或合谋,不仅群众文化主导时期如此,大众文化主导时期同样如此。

“小说,先得要好看。

历史小说要好看,主要得靠历史的魅力,史实的魅力,而不能只靠今人‘戏说’。

这是历史小说的规矩。

”[2]什么是史实的魅力?就是历史的真实。

这个真实如何理解?这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它包含着几个维度:一个是材料之维,属于微观;一个是意义之维,属于宏观。

“一个文本怎样才能与某个生活‘相似’呢?‘相似’可能涉及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叙事的各要素,这时精确性标准便以否定的方式介入进来;另一个层面是整个叙事,这时我们所说的忠实性标准便以肯定的方式介入进来。

精确性涉及的是信息,忠实性涉及的是意义。

”[3]这里的“相似”跟我们所谈的“真实”是一回事,严格说来,用“似真”来替代“真实”似乎更严密一点,因为它更倾向于表现为语言的效果。

一、历史小说真实之第一维真实的第一维,就是历史小说所取的历史材料的真实。

有不少作者都在创作谈中强调自己的史料功夫,其实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说,这几乎是惟一的一条验证材料是否真实的方法。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历史典籍的浩瀚与语言阅读的障碍都是限制他们与原生态的历史材料进行直接接触最难以克服的困难。

但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更希望作者能够代为阅读,并呈奉一部充满真实历史材料的历史小说文本。

从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来说,这个“真实”就是一个契约。

因此,关注读者需求的当代历史小说作者们倾向于在创作谈中指明自己阅读历史史料的艰难和小说材料来源的确凿,这一点即使李敖也不能免俗,他说:“《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都以历史考证做底子,它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

在做好历史考证后,尽量删去历史中的伪作,而存真实。

不过,为了配合小说的必要,在刀口上,我也留下关键性的可疑文献,甚至还有将错就错之处。

”[4]当作者强调自己的材料的真实性的时候,当代历史小说的读者们一般选择了认可这个真实。

那么,辨别的责任由谁来承担?评论家一般自认为责无旁贷。

于是就出现了马振方先生围绕《张居正》的材料真实性问题与其他研究者展开的一场激烈的争论。

是应该从历史文本的文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角度或者从文学写作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层面出发来反驳马振方的观点?还是应该从文学写作的道德良心出发来支持马振方?这是一个两难。

对于它,要么存而不论,要么就必须表明立场。

韦勒克、沃伦曾经作过如下表述:“小说与生活或‘现实’相比的真实性,不应以这一或那一细节的事实的准确性来评判。

如果是那样,就无异于以道德标准来判断小说。

”[5]这就很好地表明了立场,但却失之简单,难道道德标准不可以成为评价小说的标准之一吗?当代历史小说在材料上的真实问题看起来要更复杂一点。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历史本身真实性的理解问题。

作为生活态的历史确实是存在的,但这样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无可触摸,我们所能理解的历史只能从两个层面的历史遗留去体会,一个是文本状态的历史,一个是实物状态的历史。

实物状态的历史是证明生活态历史真正存在的最有力证据,而对于当代历史小说写作来说,更有价值的是文本历史。

但问题是,历史文本的文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正在逐渐被我们发现,且不论语言与生活是否可以一一对应,即使对应了,这个语言的文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实际上也决定了历史文本是对历史生活的改写,现存的历史典籍经常告诉我们,它所记载的东西尽管为当时的人所信奉,其实是虚构的。

而我们所谓当代历史小说材料的真实性,其标准是什么?主要是是否与历史典籍吻合,这样的标准显然虚妄。

但是,不能因为历史文本的文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就彻底否定历史典籍,这样就等于因为窗户玻璃的颜色而否定了窗外的世界,所以,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基本史实还是可以把握的,如果说要将当代历史小说与历史典籍联系起来,那么只能是在这个基本史实的层面上来评价其真伪。

其次,这是否是一个必需的条件,即作者认可或给予暗示,读者亦认可。

从当代历史小说的娱乐功能出发,只要作者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说明自身的真实性,并且读者接受并认可这一暗示,那么阅读就可以正常进行,所谓“真实”的心理预期就得到满足。

这就好比中国的京剧,四面旗帜就是千军万马,马鞭挥挥便是万水千山,看起来是荒谬的,但看客是认可的,认可了,它就是真实的。

“真实与否的裁决不是文学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衡量,而是语言与读者期待之间的相互衡量。

”[6]从当代历史小说的教育功能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教科书是来不得虚构的。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发现,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要从一个时代的思想平台出发。

所以,真正要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需要“教科书”式的历史小说么?最后,把所有的问题都限定在读者需求上也不行,还存在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历史小说作为小说,它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最起码,历史小说不应该再以比附历史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即使当代历史小说有教育功能,这个功能也不应该局限在“教科书”式的历史细节真 2007年第3期 实的层面上,毕竟历史的教育还应该主要由历史科学的研究者来承担。

当然,更关键的独立性在于,当代历史小说有权按照文学的逻辑来推演情节。

小说中有很多模式,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这种人物的搭配模式与传统文化当中对于仁和智的关系的理解有关,历史中的刘备真的是仁的代表么?诸葛亮难道没有多智而近妖的趋向么?但读者不介意。

在《雍正皇帝》中,雍正与邬思道正是这样的搭配,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当代历史小说的影响。

邬思道在历史上有没有发挥过如此之大的作用呢?这并不重要,即使如二月河自己所披露的,他只是田文镜的一个普通幕僚,但读者并没有特别地指出邬思道的存在的虚构性。

相反,这个因文学自身的逻辑而被改造的人物被人们所接受了,为什么?因为他符合了另一个维度的真实,即文化的契合,这就是本文下面所要讲到的。

二、历史小说真实之第二维真实的第二维,是历史小说与文化的契合。

凌力在创作谈中也曾经叙述过她的写作经验。

她说:“谁也无法证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场景以及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等,确实存在于历史中;只要虚构得合情合理,就不会损伤作品的历史感。

”[7]这是对历史小说写作的合情合理的阐述。

正如她所说,即使最大可能地占有历史典籍材料,但这些材料并不能够提供关于人物和事件的更具体更生动的细节,毕竟,为了尽可能表现出真实的特征,中国史家意识更倾向于言简意赅,而稍有违反者,便会遭到责难。

而历史小说作为小说,它不能只有筋骨而缺乏血肉,这些血肉从哪里来?只能靠作者的想像。

想像得漫无边际,那是戏说。

当代历史小说所展开的想像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就是“合情合理”中的那个“情”和“理”。

但凌力紧接着又说:“‘情’、‘理’的标准在于:作品中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必须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条件所允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逻辑,也应该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

”[8]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人物倘若满口“后现代”,恐怕是没有办法得到读者认可的。

但有一点没有谈到的,那就是,这些“情”、“理”不仅要符合历史的逻辑,还要符合现实的逻辑,符合现实中的文化的逻辑。

“客观性是主体之间在文学交流中达到的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这种客观性,是主体共同面对客体协同的结果,是文学解释共同体一致认可的解释的合理性。

”[8]也即,历史小说的真实要想被人们所认可,归根结底,是这个“真实”背后蕴藏的作者的逻辑必须与读者取得一致,如何才能取得一致?这就需要作者和读者在文化上能够有沟通的可能。

只要在文化上能取得一致,那么很多看起来并不逼真的细节就往往能戏剧性地获得“真实”的评价。

洪子诚说:“马克思文艺理论中,‘政治倾向性’和‘真实性’是一组重要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空间。

不同的文学主张者、不同的文学力量对这个问题的阐释,往往会导致激烈的冲突。

”[9]但就“真实性”而言,还不仅仅局限在马克思文艺理论当中,持不同文化立场的人对这个真实的理解都很有可能呈迥异的状态。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推导下,一部分当代历史小说的真实观就呈现了大致类似的面目。

在他们看来,什么是真实?真实首先是细节的真实。

严家炎先生论述《李自成》时就说:“我们确实可以从《李自成》这部小说中学到许多历史著作中学不到的形象化的历史知识,可以知道明末社会风貌、宫廷生活状况、京都和中原地区习俗人情、当时作战武器、作战方法、典章制度以至珠宝珍物、马匹弓箭等许多历史生活的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