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
太极拳的练习五字诀是什么
太极拳的练习五字诀是什么看太极拳在生活中人们缓缓展示,相信只有自己切身体会到精髓的人才知道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才能真正体悟太极拳,而且太极拳的“五字诀”也是对太极拳感悟的最好诠释,到底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哪些?五字诀又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太极拳的五字诀心静心静,就是心里宁静,心思专一,专心致志。
太极拳推手练功,首先要求心静。
只有心静,才能专心一意地体察对方动静、虚实变化。
推手练功务必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不可自我伸缩。
如果心不静,意不专,主动妄动,则会自我被动。
推手只有心静,才能做到他有力,咱也有力,咱力在他先;他无力,咱也无力,咱意仍在他先。
要时时刻刻,用心用意,人家挨咱何处,心便想何处,不丢,不扁,不顶,不抗;我挨人家何处,心便用在何处,不顶,不抗,不丢,不扁。
此都是用意,不是用力。
照此天天练功,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功夫便能上身,而后久而久之天天练,就可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
身灵身灵,就是说形体要灵动,活泼,不可呆滞。
呆滞,则进退不能自如,如此绝对不可以。
必须满身轻利,灵动活泼,“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达到推手练功时,对方的力挨我皮毛,我的意已人对方骨里。
要想身灵,必须体如雷达,侦察试探,凭借感应,反馈信息。
为此,全身关节须节节松开,且一气贯穿,轻松灵活。
对方左来我左虚,而右去之。
这就是左为“阴”来右为“阳”,“阴阳相济”;左为“走”来右为“粘粘走相随”。
右与左相同理。
推手练功需“气遍身躯”,如轮旋转;周身上下,相随相通;内外一体,不可散乱。
如果感到形体散乱不整,需研究、体悟腰的运行和步法的应用。
推手练功,须“以心运气,以气运身”,舍弃自我,随从对方。
只有如此,才能得心应手,身能从心。
虽是由我所为,仍是随人所动。
推手练功,不可自我盲动乱动,如果妄动胡动,必然自身僵滞,导致被动。
舍己从人,随人所动,便能轻灵活泼,感应灵敏,便能掌握好对方形体运行的尺度与力度,尺寸分厘毫,了如指掌;斤两锱钱铢,丝毫不差。
吴式太极拳口诀
吴式太极拳口诀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
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吴式太极拳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预备势第一势来并步站,眼要平视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脚向左跨步来。
预备势来开步站,收心忘事归练拳,呼吸自然内畅长,眼要平视神内含。
2、起势两臂前搓松下肩,与肩同高变下按,右手抹眉两臂展,同时腰带右脚开。
屈膝下蹲两手起,头顶松肩手变按,右手抹眉右脚开,两手翻转抱球来。
3、揽雀尾左朋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脚再左转,胯托左腿向前迈。
重心前移蹬后脚,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远视,呼吸自然顶头悬。
4、揽雀尾右朋重心后移左脚扣,重心左移两手随,腰向左转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转带右腿,复向右转迈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裆劲生,屈臂要圆易放松,意要放远内劲涌,身要平正不前倾。
捋:重心略后臂右转,随腰右转两手翻,复向左转坐后腿,手形不变随腰转。
挤:腰带右臂向右转,右臂外撑左手按,松圆远视要进身,外形不动内里转。
按:重心后移两手收,头顶肩松沉下肘,左脚蹬地两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头顶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气上下随,前弓呼气上下合。
5、单鞭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带动右脚扣,两手平抹向左行,与肩同高眼随行。
两手屈臂向右转,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内翻到胸前,腰向左转合起手。
复向左转变勾手,右腿坐稳气下沉,后胯托起左腿迈,弓步按掌单鞭生。
6、提手上势重心后移扣左脚,重心左移松勾手,两臂平展松两肩,腰向左转提右脚。
复向右转送右腿,脚根着地合起手,右手在前与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鹤亮翅两手下履右靠生,双手翻转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转圆到脸前。
腰向右转带左腿,复向左转向前点,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顶下松长身形。
8、左搂膝拗步重心不动腰右转,右手向下复后转,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太极拳“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
太极拳“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五字诀由武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李经纶从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身体力行者二三十年,仿武禹襄总结经验体会之法,随时记录,黏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而出。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
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能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
其病于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
称彼劲之大小。
分厘不错;权来意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易散乱。
务使气敛入脊骨。
吸呼通灵,周身无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
劲起脚跟,主于间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出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
如皮然火,如泉涌出。
前进后退,丝毫不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
神聚则一气鼓铸。
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
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
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
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贵贯注。
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
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指,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开。
太极拳习练五字诀
太极拳习练五字诀太极拳习练五字诀太极拳习练五字诀一、练:太极拳练什么,怎样练?不仅是太极观,也是价值观,人生观。
谈出自己的感想,是对自己的交代,如能些微有益于诸位,也算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培养了。
太极拳这个话题太大,以我的能力实际做不到,仅管如此,还是斗胆试试,说得不对各位批评,锄之,给太极拳这棵大树当作肥料。
静静地躺在树下。
也算慰籍平身了。
太极拳以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动静相宜的功法,舒展大方的架构,绵绵不断的劲力,恰到好处的养护功能,老少皆宜的习练方法,阐述着太极理念。
以阴阳交融的平和哲学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为之陶醉,为之融合,为之践行,也为之知行合一。
太极拳作为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无论怎样的外延内涵,练的实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他是首要。
我们打拳先从练开始,练动作,练拳架,练手、眼、身、法、步,练劲,练外,练内,练意,练精、气、神,还有快练和慢练。
练是漫长的道路,其中要过体力关,意志关,荣誉关,挫折关。
练一辈子都不敢说自己练到了,更不敢说无敌于天下了。
练是持续不断的,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手脚知道。
练还有精练和粗练,还有单练和合练,最后考验的是对练。
学无止境,练无终点。
练出功夫要刻苦,练出成绩要靠勤,活动活动也要恒,想轻轻松松练拳没那么容易。
可能有一个观点不知道能不能成立——勤学拙练。
想讨巧,基本没门。
只能说基础好基础不好有一定差别。
每每在网上看到有些讨巧之人,也只能付之:呵呵!怎样练?练什么?是没有定规的,有其他门转来的,有师承的,有自学自悟的,有跟随的,还有求教于视频的,也有出于公益性质的不一而作。
这里有一个观念问题,价值问题,还有缘分问题。
最主要是期待值的高低,信任度的建立,契约精神的贯彻执行。
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受环境影响,受社会制约,人文情怀是武术传承的具体体现。
不勉强,不强求,随缘是最好的。
这是我的观念。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是中国传统的师徒之道,目前社会上还是循此道运行为多,这就是还有一个人情练达皆学问的人际技巧。
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吴耀宗先生练拳精要
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吴耀宗先生练拳精要1,功夫都在拳里,拳架要多练,多练才能多得,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
2,初学拳要练的开、练得低,把筋骨拉松,。
拳架要准确熟练,一招一式不能马虎。
3,练拳不应傻练,要动脑筋多揣摩,功夫是多悟多得。
4,练拳时速度不能快,不然就不知道身体里头的东西了。
练拳时慢,用时快,不懂太极内劲就不懂太极拳,而是其他功夫。
5,太极拳的练法与旁门不同,不死练。
吴派太极更是如此,讲究细腻变化,内劲轻灵——好用。
6,太极起势时,手、肘、命门要有合意,并注意上下贯串,练拳要多体会内部。
7,向前弓步身随手,向后虚步手随身,弓步时后退要绷直,虚步时前脚脚尖要翘起,腿的重心虚实要分明。
8,练拳不能软塌,要有拳架骨子,要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
9,吴式太极拳方架不是方便的方,而是方圆的方,也是方法的方,是指形势与心法的融合,东西都在拳架里头呢。
10,行拳运架应柔顺,要悟出定意静态来。
11,太极推手先要把盘手练好练熟,不要着急学用法,劲不顺招法也没用。
12,初练太极推手也是要先求开展,把腰胯练活络了。
13,推手不要只想用别人,应多听人家的劲,被人打长功夫。
14,门内练推手多喂劲,要细心耐心地听劲;与熟人推手不比输赢,多练化劲;与生人推手不怕输赢,多用顺劲;与人比武不管输赢,多用空劲。
15,推手发劲不能毛糙,要轻、稳、准,和打拳一样要透气。
16,推手应松沉稳静,要练出中定劲,练出灵性来,多沾粘,多听劲,不怕别人攻,久攻必败。
17,太极拳的用法都是劲意运动,一个太极劲的变化就是一个招法,而不是外形动作,同样的动作,劲意不同,其作用就不同。
18,推手功夫的好坏和练拳有关系,多推手只是经验而已,只有练对了经验才有用。
19,练刀、剑、枪和练拳一样,有了太极劲器械才能练好。
20,练器械应神舒意展,是太极劲意的延长,多练器械长粘劲。
21,练太极刀、剑、枪不能用猛力,应体会点圈的变化。
22,太极器械用法和旁门拳术不同,同样要运用太极的原理。
吴氏太极拳-马岳梁
吴⽒太极拳-马岳梁马:我给学习太极拳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
这五个字是相互联系的。
初学者要始终记住这五个字。
记者:您练太极拳已有多年,⼀定经历了不少困难。
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下学习的不同阶段的情况以及您现在对太极拳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呢?马:⼀个严格按照拳经的教导,并能刻苦锻炼的学员和只拘于形式,随便学习的⼈的结果是⼤不相同的。
前者是真练,后者却是假练。
已故吴鉴泉⽼师常常要求他的学⽣在三年时间内要打满⼀万遍慢拳。
我还记得在旧北京的时候,⽼师当学⽣习拳时在屋中拉⼀根绳⼦,⾼度刚好过学⽣头顶,学⽣在练拳的时候,⽼师⼿中拿⼀把尺,在旁边看着,如果学⽣的头部超过了绳⼦的度,⽼师就要⽤尺敲他的头。
在练拳的时候,两侧膝关节始终有些弯曲,不能⽴直。
除⾮练得太了,⽴直只是为了想休息⼀下。
我认为太极拳的功夫只有你练到⼀定境界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不到这种境界,即使对你讲了,也不⼀定会真懂。
记者:除了推⼿以外,是否还有吴式的散打?马:是的,我们有⼀种散打叫“兰采花”。
处于种种原因,这是不对外公开传授的。
记者:作为学⽣,如何能估价⼀个太极拳⽼师的⾼低或好坏?马:我认为可以从许多⽅⾯判断⼀个⽼师的好坏。
最佳⽅法就是看⽼师的讲解是否符合拳经的教导。
只有符合拳经教导的才应该学,那些标新⽴异⽽违背拳经教导的则应予摒弃。
记者:您是否在练拳时,⾃⼰想象有⽓在体内沿着⼀定的经络流通,还是经过长期练拳后内⽓在体内会⾃然地流通?马:在练拳时,我并不想象内⽓在沿着⼀定的经络流通。
拳经上说:“以意运⽓,以⽓运⾝。
”实际上练太极拳有三⽅⾯的作⽤,即练意、练⽓和练⾝。
不论体内外任何⼀瞬间的动作,都是由“意”带动的。
但是拳经上⼜说:“全⾝意在精神,不在⽓,在⽓则滞。
”对这⼀点,初学者恐怕不易理解。
如果单单为了练⽓,更适当的是练站桩。
学者最好不要⾃⼰想象有⽓在体内流通。
记者:但当您练拳达到⾃觉有内⽓运⾏的时候,学员⾃⼰将怎样对待这种现象呢?注视它?运⽤它?还是不管它?马:⼀般讲,⼀个学员在认真练太极拳三年后,可以感觉到有某种程度的内⽓运动,但那时的功夫可能还不够深,需要继续锻炼。
太极拳九诀全解之九:《五字经诀》
太极拳九诀全解之九:《五字经诀》太极拳九诀全解之九:《五字经诀》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粘沾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注释> 这是二十个字冠顶之诀,每五个字一句)“披从侧方入”披是经过对方的侧身进势进着,也就是找对方的横线,以我的竖线(正身)进着攻击。
“闪展无全空”闪是闪开的意思;展是转变我的身法手法。
闪和展都是不得手而转移的办法,可是在闪展的解手时候,要有后式接应,或者闪展里面藏着手法,这样的闪展应付,才不致于落个“全空”,在技击上是不能有全空现象的。
“担化对方力”担是负担的意思。
就是用我的臂膀的弹簧力化开对方的来势,使对方失去中心和重心,以便我发手进着。
“搓磨试其功”搓磨是和对方交手时,先要不丢不顶,不丢是顺随对方来势,不顶是对方的来势不用力拒阻,在粘沾之中,试出对方的虚实情况。
“歉含力蓄使”歉是不足的意思。
含是力储在内,含而不露,蓄是积聚的意思。
这是和对方交手时,先用一部分力量作试探,保存着大部分的后援力量,等到试探出对方有机会进着的时候,再把蓄积的含力,全力发出,这就是蓄力待发的意思。
“粘沾不离宗”粘沾是沾连不离,就是说和对方交手,用粘沾的方式粘着对方,进退周旋,使对方想进不得手,想退也不得脱,以不即不离的方式为宗旨。
“随进随退走”随是跟随,就是用粘沾的方法,随着对方的进退而进退,对方如前进我即后退,对方后退这即前进,可以随势之中寻找进势出而击之。
“拘意莫放松”拘是抓拿的意思,就是在与对方进退周旋,施展粘沾里面,时时要有抓、捋、採的方法做准备。
如果得着用手的机会,就可立即使用抓拿的手法以捋带之。
“拿闭敌血脉”拿闭是武术技击上的擒拿手法之一,如果对方来势阴毒时,就可用拿闭的手法,使对方被箝制,或者叫他窒息失去他的活动力。
吴式太极拳拳谱
吴式太极拳拳谱1、预备式2、太极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上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十字手12、抱虎归山(豹虎推山=斜搂膝拗步+翻身搂膝拗步)13、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楼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卸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蹬脚32、进步栽捶33、翻身撇身捶34、上步高探马35、披身踢脚36、退步打虎37、二起脚38、双峰贯耳39、翻身二起脚40、撇身捶41、上步搬拦捶42、如封似闭43、十字手44、抱虎归山(豹虎推山)45、揽雀尾46、斜单鞭47、野马分鬃48、玉女穿梭49、揽雀尾50、单鞭51、云手52、单鞭53、下势54、金鸡独立55、倒撵猴56、斜飞式57、提手上势58、白鹤亮翅59、搂膝拗步60、海底针61、扇通背62、撇身捶63、上步搬拦捶64、上步揽雀尾65、单鞭66、云手67、单鞭68、迎面掌。
69、转身十字摆莲70、搂膝指裆捶71、上步揽雀尾72、单鞭73、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76、转身迎面掌77、转身双摆莲78、弯弓射虎79、上步迎面掌80、翻身撇身捶81、上步高探马82、上步揽雀尾83、单鞭84、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
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良、修占、战波等。
修良、修占又传修淑玉、崔钰臣、周旭林等。
北派吴式向南传播的还有吴图南系的莫韫龙(莫斐之子)莫斐为吴图南上世纪30年代弟子。
莫韫龙主要传播吴式南国神韵太极。
1)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
2)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
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
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3)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南派拳谱108式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5.揽雀尾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21.斜飞式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25.海底针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29.上步揽雀尾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37.转身蹬脚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57.揽雀尾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69.揽雀尾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81.海底针 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87、云手88、单鞭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北派拳谱83式第一节1.太极起式 2. 揽雀尾 3. 斜单鞭 4. 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 6. 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 上步搬拦锤9.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 合掌揽雀尾13. 斜单鞭 14. 肘底看锤 15. 倒撵猴 16. 斜飞式17.提手上式18. 白鹤亮翅19. 搂膝拗步20. 海底针21.闪通背 22. 撇身锤 23. 卸步搬拦锤24.上步揽雀尾 25. 单鞭 26. 云手 27. 单鞭第二节28.高探马 29. 左右分脚 30. 转身蹬脚 31. 搂膝拗步32.进步栽锤 33. 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35.披身蹬脚36. 打虎式 37. 转身右蹬腿38. 双风贯耳39.转身蹬脚40. 搂膝拗步 41. 搬拦锤 42. 如封似闭43.十字手44. 抱虎归山45. 穿掌揽雀尾 46. 斜单鞭47.野马分鬃 48. 玉女穿梭 59. 上步揽雀尾50.单鞭 51. 云手 52. 斜单鞭第三节53.下式 54. 金鸡独立 55. 倒撵猴 56. 斜飞式57.提手上式 58. 白鹤亮翅 69. 海底针 60. 闪通背61.撇身锤 62. 上步搬拦锤 63. 上步揽雀尾64.单鞭 65. 云手 66. 单鞭第四节67.迎面掌 68. 单摆莲 79. 搂膝指裆锤 70. 上步揽雀尾71.斜单鞭 72. 下式 73. 上步七星 74. 退步跨虎75.转身迎面掌 76. 转身双摆莲 77. 弯弓射虎78.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 反身单鞭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2]45式太极竞赛套路第一段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第二段15.左、右倒卷肱 16、右海底针 17、左闪通背 18、撇身捶19.肘底看捶 20、左、右野马分鬃 21、玉女穿梭第三段22.云手(向左) 23、右高探马 24、右分脚 25、左分脚26.左右打虎 27、右蹬脚 28、双峰掼耳 29、斜飞势30.右迎面掌第四段31.十字摆脚 32、搂膝左栽捶 33、左海底针 34、右闪通背35.云手(向右) 36、左高探马 37、回身指裆捶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 43、弯弓射虎 44、退步搬拦捶 45、收势不要用无谓的力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47、左打虎右脚下落扣脚尖(45度),左脚点地做捋式,腰向左转迈左脚,两手翻转打虎式。
注意两手和脚合,左手向左转头前,右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眼看前。
48、右打虎重心后坐松双拳,腰带左脚扣过来,重心左移做捋式,右脚虚点意前方。
腰向右转迈右腿,右手向右转头前,左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顶头悬。
49、回身右蹬脚裆劲下沉开左脚,腰向左转左手翻,重心左移右手随,两手交叉在胸前。
提起右脚独立站,腰略右转两手展,随后右脚向前蹬,呼吸自然内气转。
50、双峰贯耳独立转体脚根转,左右分手复下沉,左胯托起右腿迈,双臂上打要进身。
51、左蹬脚两手翻转到胸前,提起左脚略左转,两手前后把掌分,左脚前蹬稳重心。
52、转身右蹬脚左脚回收向后伸,两手向前平衡身,左脚前扫转一圈,脚尖为轴保重心。
左脚落来右脚抬,两手交叉在胸前,前后分手右脚蹬,眼视前方意要远。
53、落步搬拦捶右脚下落摆好脚(45度),重心前移腰右转,两手随腰自旋转,带起左腿再左转。
腰胯托起迈左腿,两手拉开再进身,转换身法要留意,呼吸自然细深长。
54、如封似闭如封似闭又一回,重做也要提精神,一吸一呼开合现,内外配合要自然。
55、承前启后十字手十字手也同样做,转换拳式上下合,开步站立顶头悬,眼视前方式要圆。
56、抱虎归山抱虎归山斜搂膝,调整重心意要先,重心右移左脚扣,搂膝捋挤按式成。
57、斜单鞭单鞭动作也同上,调换方向走斜方(45度),动作转换在思维,提起精神走四方。
58、右野马分鬃重心后移扣左脚(腰带),重心左移带右脚,左手曲臂到脸前,松开勾手收腹前。
双手抱球在胸前,左胯托起右腿来,松腰送出右脚来,弓步转腰两臂展。
左手下采到胯根,右手外列到膝外,眼看前手向远视,气顺意远精神爽。
59、左野马分鬃重心后移右脚开(45度),同时右手翻过来,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翻转到胸前。
右胯托起左腰来,左转迈出左腿来,弓步转腰两臂展,右采左列眼向前。
60、右野马分鬃重心后移左脚开(45度),转腰抱球再做来,左右相同连续做,意念不断势势连。
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
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
第二段
15、左右倒卷肱16、右海底针17、左闪通背18、撇身捶19、肘底看捶20、左右野马分鬃21、玉女穿梭
第三段
22、云手(向左)23、右高探马24、右分脚
25、左分脚26、左右打虎27、右蹬脚
28、双峰掼耳29、斜飞势30、右迎面掌
第四段
31、十字摆脚32、搂膝左栽捶33、左海底针34、右闪通背35、云手(向右)36、左高探马37、回身指裆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43、弯弓射虎44、退步搬拦捶45、收势。
太极起势的练法(吴式)
太极起势的练法(吴式)无极势:(原地静立)拳架:面南,双脚间距一脚之隔,身心虚静,全身放松,头顶正直上悬,舌砥上颚,下额微收,两眼平远视,涵胸拔背,两臂下垂,双掌心向内,指尖向下扎,意在两掌指尖,顺裤线向地下扎,松腰松胯,尾闾中正,精神内守,重心在两脚中间。
意念:身上的气裹裆而下,经两腿内侧,行到“内怀骨”,由内怀骨行到“涌泉穴”,由“涌泉穴”意念下行,地下扎根,(气好像是向水里投一块石头一样起波纹,慢慢散开(扩大),象树一样向下扎根,形成根团),再慢慢聚回来,(缩成气团)向上行到“涌泉穴”通过大脚指,二、三、四、小脚指,绕到“外怀骨”(双脚外侧)向上行双侧“环跳穴”再顺环跳穴,穿向“丹田”穴,再裹裆而下,与大地相接,这个根越深,越粗越好,好像下半身和手臂都扎到地下似的稳重不晃,这就是自己踩在脚下的“气场”;丹田气上行至“天突穴”贯入双臂内侧至双掌指尖,再原路返回“丹田穴”,再顺“丹田穴”经“会阴穴”裹裆而下,与脚下气场相合形成一个更大的气根,头接天,脚连地,形成天地人“三才”即人天合一,循环无端。
劲别:上下气接通后,再用“六合”向下松沉,膝与肘向下松,脚与手向下松;胯与肩向下松,松胯时,使双胯向外撑胀,双肩同样向外撑胀,这时胯,肩有微妙感觉。
一、太极起势:接无极势图,左胯松力,重心逐渐移右胯,虚左腿,提左脚,这时右胯向外撑胀,整个重心通过右腿下扎,提顶,上半身不能往下缩,左脚提起后以孤形向左移半步,两脚与肩等宽,两手松掌,两小指外翻。
(即拿住对方手腕)徐徐棚起(是棚劲),双掌臂提高到15°时,合肩,含胸气沉丹田,双掌继续上提与肩等高,成前平举。
接着双掌下采:(1)十指下采指不能弯(2)“劳动穴”下采(掌心采)(3)双腕采(4)双肘下采(这四个劲不断相合力度逐渐加大)继续全身放松,双掌慢慢向双胯扰按,双掌到胯外侧时,就象坐木椅一样,全身气向下松沉,双腿屈蹲双掌下按同时进行(就是一个整劲),注意:左脚向左横移时下落,先大脚指、二、三、四、五依次落平(即把右移的重心再调整过来),目的是贴靠拿住对方左脚下踩,即用肩发对方;二目平远视。
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
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一:静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
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
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
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二:轻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
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
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
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
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三:慢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
慢是相对快而言。
慢的原则是要求“贯穿”,不能有断续。
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衔接,所谓“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拳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
一般来说,一套拳(指传统的老架太极拳) 大约应控制在25-30分钟之间为适宜。
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四:切切,即是认真的意思。
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
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
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
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则进步快矣。
吴式太极拳的五字诀五:恒恒,也有双重(chong)的含义。
吴式太极拳口诀(2)
吴式太极拳口诀(2)吴式太极拳口诀20、左倒撵猴腰带右臂向后转,经腹向后挑起腕,腰向左转收耳旁,左手前伸要翻掌。
腰向左转收左腿,略向右转退左腿,重心左移推右掌,左掌收于左腰旁。
21、X右倒撵猴腰带左臂向左转,经腹向后挑左腕,腰向右转收左臂,右掌翻转要前伸。
腰向右转收右腿,略向左转退右腿,重心后移推左掌,右掌收于右腰旁。
22、X左倒撵猴左右撵猴连续做,转换折叠不停留,重心要稳身法正,上下要合不丢顶。
23、X斜飞势重心左移展左臂,挑腕屈臂到胸前,右手回收小腹前,双手抱球腰右转。
右转带起右腿来,略向左转斜后伸,脚根着地摆脚尖,左脚内扣腰右转。
右手随转到膝外,手尖与眼应同高,左手下按左胯旁,精神贯注意远方。
24、X提手上势提手上势又一回,左脚一跟两手分,重心后移右脚起,脚根着地合两臂。
25、X白鹤亮翅转身下履松腰靠,两手翻转在胸前,右转带腿再左转,上下斜分长身形。
26、X左搂膝拗步左搂膝来又一回,脚手转动上下随,每势都要认真做,细心体会妙无穷。
27、X海底针右脚根进上半步,落实坐腿左脚点,右手回收右耳旁,左手上升到脸前。
提顶吊裆身法正,右腿下蹲不俯身,右手下不丢顶,左手随势保平衡。
28、扇通臂重心上升右手起,左手上升右掌内,十字交叉在面前,右胯托起左腰来。
迈出左腿弓步进,同时左掌向前推,右掌上翻收耳旁,前推后拉顶头悬。
29、翻身撇身捶重心后移左脚扣,右手下转到腹前,左手屈臂转头前,重心左移腰右转。
迈步翻拳伸右腿,左手下按到左边,向前弓步打左掌,右拳收到右腰旁。
重心后移身不仰,左掌回收肚脐上,右拳向前冲心打,不丁不八麒麟步。
30、进步搬拦捶进步搬撇一同上,摆脚上步身随上,打拳弓步要一致,眼视前方不前俯。
31、上步揽雀尾重心后移作履式,腰带左脚向外摆,左手前朋腰左转,右手前引带右腿。
两手抱球在胸前,腰再右转送右腿,弓步右朋复变履,挤按随后又一回。
32、单鞭单鞭同上又一回,左右旋转两手随,头顶下沉眼随转,势势相连意要满。
吴式太极拳83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83式口诀吴式太极拳83式口诀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
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吴式太极拳83式口诀,欢迎阅读。
预备姿势无动作,三才桩功不可没。
意守中极心不动,心静能御外来敌。
一、太极起4 动:⑴ 两腕前掤掌托球,⑵ 右脚抓地左步移。
⑶ 两脚落实筑地基,⑷ 两掌下采水面按。
二、揽雀尾①8动:⑴ 退步圆撑推左掌,⑵ 两臂交叉上步挤。
⑶ 退步圆撑推右掌,⑷ 两臂交叉上步挤。
⑸ 两掌抱球运二脉,⑹ 右掌斜掤松腕挒。
⑺ 右掌反采划眉梢,⑻ 右掌前按拜八门。
三、斜单鞭2动:⑴ 右掌变勾撤左步,⑵ 先马后弓掼鞭梢。
四、提手上势2动:⑴ 右勾变掌抓小腹,⑵ 长身意远抛肚肠。
五、白鹤亮翅2动:⑴ 退步圆掌推左掌,⑵ 两掌托球双肘垂。
六、搂膝拗步12动:⑴ 手摸六穴左搂膝,⑵ 左弓竖腰右掌按。
⑶ 跟步回采抱七星,⑷ 蹲身捋按右托球。
⑸ 手摸六穴左搂膝,⑹左弓竖腰右掌按。
⑺ 蹲身捋按左托球,⑻ 手摸六穴右搂膝。
⑼ 右弓竖腰左掌按,⑽ 蹲身捋按右托球。
⑾ 手摸六穴左搂膝,⑿ 左弓竖腰右掌按。
七、手挥琵琶2动:⑴ 跟步左掤抱七星,⑵ 逃手托肘双掌发。
八、上步搬拦锤4 动:⑴ 蹲身左掌合右拳,⑵ 上步逆顺右拳搬。
⑶ 后坐腹前左掌拦,⑷ 左弓两心相错锤。
九、如封似闭2动:⑴ 坐步回拳双掌分,⑵ 两臂圆掌弓步推。
十、抱虎归山4动:⑴ 长腰继弓下掌按,⑵ 右脚外摆双掌分。
⑶ 竖腰立顶食指天,⑷ 屈膝两肘掤与展。
十一、斜步搂膝4动:⑴ 右掌托球摸六穴,⑵ 左弓搂膝右掌劈。
⑶ 左掌托球摸六穴,⑷ 右弓搂膝左掌劈。
十二、揽雀尾②6动:⑴ 穿掌抽胯阴阳肘,⑵ 遮阴掌掤肘底枪。
⑶ 屈膝拉马肘开花,⑷ 右弓翻印反掖掌。
⑸ 调步右弓斜掤掌,⑹ 坐步反采拜八门。
十三、斜单鞭2动:⑴ 右掌变勾开左步,⑵ 先马后弓掼鞭梢。
十四、肘底看锤2动:⑴ 左独立提膝腕打,⑵ 右坐压肘进左锤。
吴式太极拳的特征体用
吴式太极拳的特征体用及问题归纳特征体用特征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
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右一:每个姿势必须正确,避免偏斜。
重心必须稳定,开关必须对称。
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
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
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安舒:安舒的本质是自然。
不要牵强。
要求是“冷静和温柔”。
当练习拳击时,你必须消除所有干扰,轻轻地移动和伸展,稳定地深呼吸。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我们应该在拳击练习中“放松”。
应该指出的是,正确的表述是“喜欢松散,不松散,不会发展”。
这是太极拳的一条重要规则。
我们常说“太极劲”,就是出了“像一棵松树,不是一棵松树,就不会发达”。
也就是说,在太极拳理论中,“获得机会,获得力量”。
不这样做会导致“散体散便”,缺点来自腰部和腿部。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
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精神:练习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精神”的规律。
《太极拳理论》一开始就说:“一个动作,全身都应该轻盈灵活,尤其是通过。
”轻与重是相对的。
这是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最重要的区别。
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
这两句话的意义何在?众说纷纭。
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的“灵敏度”。
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
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
四轮活动:一般来说,太极拳练习者对“轮活动”的理解是有偏见的。
元火的表演不仅仅是“形式就是拳打”的一个方面。
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
练习太极拳五字决是什么
练习太极拳五字决是什么太极拳练习有许多的知识需要掌握,单单的基本功动作就有很多种。
那你知道练习太极拳的五字诀是什么吗?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吧!练习太极拳五字决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灵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穿。
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
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差,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孥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四曰劲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
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
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
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五日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
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
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
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贵贯注。
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
吴氏太极拳.doc
吴鉴泉太极拳式(一)预备势说明:预备势者,是在未开始动作的预备姿势,其目的在于先将心情平息,然后起势注意要点:立身中正,腹内松净,二目平视,精神内守。
动作要领:两手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呼吸用鼻。
口诀: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太极长拳号内功,呼吸导引十四经,吐纳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元神。
太极拳起势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一式两手提起分两仪,左右一似阴阳鱼,静极而动开而合,松肩坐腿如捧月;双手合成阴阳掌,两掌相错拿关节,待机而动观变化,随势往来运机宜。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二式身形右转变阴仪,松肩垂肘气贴背,大指对正在准头,精神涵蓄勿暴露;一切举动须沉静,呼吸平息莫紧促,动中有静静复动,意随心使气从意。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三式松肩垂肘采扌履劲,牵引对方自动起,转移对方失平衡,方法巧妙不费力;取舍攻击徐观变,伸屈开合任自然;挤进采退扌列旋转;八法精通能应变。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四式弓腿向前劲为挤,右转平旋为扌朋扌列,动作形成胸前圈,纵横平圆随意转;上旋下旋徐进退,升降沉浮任自然,明确太极缠丝劲,沾粘连随不丢顶;虽然分解为六式,得其环中而为一。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五式五式回旋迎面掌,蓄劲待发推向前,似发未发劲未展,发掌如矢打在面;扌朋扌履挤按须认清,得其环中应无穷;这个姿式变化大,得来不觉费功夫。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六式弓腿照出迎面掌,雀尾劲义说完毕,升降沉浮守中土,总而言之合即出;旋转进退与开合,身法步法须一致,周围面积三百六,内外大小俱为一;外用向心包围力,内用离心脱困围,主动被动互乘变,得其环中乐融融;学者识得内外旋,上下进退具了然。
单鞭势右手作钩是为吸,左手分掌即是呼,目随手势向左转,涵胸拔背神贯顶;裹裆护臂尾闾正,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气沉静,松肩坠肘如泰山。
提手上式之一吴鉴泉拳式(二)提手上势之二两手相合来抱拢,右手上旋左下按,如若推进为挤劲,提高上旋乃上势;右手上旋左下按,坐身屈腿向前看,两付微弯气贴背,提手上势乃一体。
“守静不妄动、斜中寓正、川字步型”,可谓字字珠玑
“守静不妄动、斜中寓正、川字步型”,可谓字字珠玑谈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太极拳的普遍特点,那就是松静、柔化、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吴式太极拳是在是在具备了太极拳的普遍特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守静不妄动”、“斜中寓正”、“川字步型”。
“守静不妄动”应该就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特点,整个内家拳都是这么要求的,只是吴式太极拳更强调这一点,更强调柔化。
太极拳是以静为本,以动为用。
动是在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动,是不能盲目地动,不能乱动,要因敌变化而动,动要有法。
静也是相对来讲的,静也不是完全的不动。
吴式太极拳是偏柔一些的,对静的理解可能要更细致一些,更全面一些。
“川字步型”在吴式太极拳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步型。
所谓“川字步型”是指后脚的方向和前脚的方向一致,呈“川”字。
“川字步型”主要是为了有利于重心虚实的变化,有利于分清虚实。
“川字步型”不是一个虚步的过程,而是一个弓步的过程,比如做“搂膝拗步”这个式子,“川字步型”就体现的比较明显。
这样的步型,有利于重心变化上的虚实分明和进退有序。
吴式太极拳的步子一般不是很大,这也是为了步法的灵活。
还有,做弓步时,胯一定要合上,合上胯,下面的双脚自然成“川”字。
有些拳种在做弓步时,后脚向外有一定的角度,这是和吴式太极拳不同的。
吴式太极拳的“川字步型”要求合胯,中心虚实要分明。
由“川字步型”的步法自然在身法上就形成了“斜中寓正”的特点。
步型上做到了虚实分明,那么上面的手型、手法也一定要符合平衡的原理,意念集中在手上一点,势必身法上就有些前倾,这就是所谓的“斜”。
而“斜中寓正”是说这个前倾是有尺度的,要求鼻尖、膝盖、脚尖三者是在一条垂直线上,鼻尖不能超过这条线。
超过了,重心就落到了前脚掌上。
重心靠前,在技击中就很容易被人引进落空,失去重心,这是太极拳的禁忌,这也是我们在单独练习套路时要注意的。
步型和身型,是我们练习吴式太极拳要注意的两点。
练习吴式太极拳首先要掌握太极拳的普遍特点,然后再强调吴式太极拳的自身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式太极拳“五字诀”作者: 马岳梁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文化历史频道】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
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
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
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
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
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
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
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
慢是相对快而言。
慢的原则是要求“贯穿”,不能有断续。
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衔接,所谓“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拳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
一般来说,一套拳(指传统的老架太极拳) 大约应控制在25-30分钟之间为适宜。
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
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
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
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
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则进步快矣。
恒,也有双重(chong)的含义。
就是“定时”“定量”。
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个人体质和时间,制定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
时间和运动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