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南京的徽商及其经营文化

合集下载

徽商兴衰探幽

徽商兴衰探幽
维普资讯
展 示新 黄 山
扬 徽 文 化

பைடு நூலகம்
HUI ZHoU S OCI S AL C正NCE S
口 吴英瑛 政

最 圣 贤 书终 究 填 不饱 肚 子 , 州 山 多 田 州 聚 族 居 . 重 宗法 。 旅 居 在 外 的 徽 徽 少 的 格 局 . 使 许 多 人 离 家 踏 上 经 商 州 人 十 分 注 重保 持 自 己 的 文 化 传 统 。 迫 路 。据 史 料 记 载 。 清 时 代 。 州商 人 他 t N 用 宗 族 势 力 与 地 域 关 系 形 成 明 徽 " f l 个 团体 . 其 在 激 烈 的商 战 竞 争 中 使 达 到 成年 男子 的百 分 之 七 十 左 右 。背 发 挥 很 强 的 凝 聚 力 与集 团 优势 。明 清 着 行 囊 匆 匆 离 家 的 徽 州 人 . 商 的 最 经 徽商崛起 于明代 中叶 , 由盐 业 起 大 资 本 就 是 文 化 。 以盐 商 为 例 。 在 徽 时 期 . 徽商 在北 京 、 南京 、 州 、 汉 扬 武 家 。 从 明 中 叶 到 清 朝 嘉 庆 年 间 , 商 商 中 。 商 向 来 是 中 坚 , 业 获 利 之 等 许 多 城 市 。 集 资修 建 了 专 供 徽 籍 徽 都 盐 盐 雄 飞 中 国 商 界 30余 年 。 清 道 光 以 后远 超 其 他 行 业 。 代 朝 廷 对 它 的 生 商人活动 的公共场所—— 会馆。在有 0 历 后 . 商 整 体 性 衰 落 “ 可 阻 挡 , 徽 不 刹 产 、 销 、 税 等 都 有 严 格 政 策 规 定 。 些 城 市 还 专 门 为 徽 商 子 弟 修 建 徽 州 运 课 那 闻 灰 飞 烟 灭 。 在 这 大 喜 大 悲 的 背 “ 盐 大 贾 熟 悉 本 朝 和 前 代 盐 法 成 学 馆 . 维 系 第 二 代 徽 商 的 宗 族 乡土 以 贩 后 。 竟 是 什 么 力 量 在 操 纵 呢 ? 笔 者 了 业 务 “ 修 课 盐 业 是 “ 督 商 情结 。会馆作为联络 厨 乡感情 、 究 交流 必 。 官 从 徽 文 化 这 一 角 度 探 讨 其 兴 衰 原 因 。 办 。 清朝 盐政官 员品秩较高 。 多精 商 业信 息 、维 护 徽 商 利 益 的机 构 , 大 对 通 翰 墨 . 商 想 “ 攀 。 嘴 市 井 俗 徽 商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起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 盐 高 满 动 一 、 文 化 与经 济 的 良性 互 语 必 然 自讨 没 趣 。 这 时 , 化 知 识 便 这 种 以 亲 情 血 缘 关 系 为 纽 带 的 宗 族 徽 文 成 了 盐 商 巴结 盐 政 大 吏 的 重 要 纽 带 。 团 体 参 与 市 场 竞 争 。在 集 聚 财 力 、 物 在从商过程 中 。 徽商 以“ 学 儒 为指 导 力 、 力 及 统 一行 动 方 面 占 有 很 强 优 人 徽 文 化 是 以 儒 学 伦 理 、 宗 族 观 思 想 。形 成 了 具 有 共 同 的 观 念 信 仰 , 势 。 两淮 盐 总 鲍 有 恒 就 充 分利 用宗 族 在 念 、 业 精 神 为 三 大 基 本 内 核 。 正 伦 理 道 德 。 仪 风 俗 的 “ 化 特 质 , 优 势 。 资 金 投 向 方 面 经 常 召 开 宗 族 商 在 礼 文 自愿 遵 守 的 会议 。 以便 决策将资金投 向何处 。他 统 中 原 文 化 基 础 上 通 过 商 业 实 践 熔 建 立了 一 种 以 同行 公 认 . 铸 变 通 . 展 成 为 一 种 完 整 严 密 自 成 商 业 行 营 制 度 为特 征 的 “ 化 模 式 们 的 竞 争 策 略 是 族 人 乡党 从 事 同 一 发 文 , 体 系 的 多 层 次 文 化 系 统 。 内容 包 括 如 在 商 业 行 为 中 “ 诚 待 人 、以 信 行 业 。 借 雄 厚 的 资 本 , 取 一 致 行 其 以 “ 凭 采 观 念 文化 、 度 文 化 和 地 域 文 化 三 大 接 物 ” “ 义 为 利 ” “ 人 为 本 ; 制 、以 、以 在 动 。 低典 利 , 垮本 薄利 高 的异帮 降 挤 体 系 。 古 徽 州 号 称 “ 南 邹 鲁 。 以 创 业发展中 “ 东 是 讲勤俭 “ 谦让” “ 、讲 、讲 商 人 。徽 商 大 多 具 有 较 高 文 化 素 养 , 儒 学 为 基 础 的 “ 朱 理 学 故 乡 。 程 的 封 和 谐 、讲 效 益 在 学 习修 养 中 提 倡 其 生 活 习 俗 、 念 形 态 、 值 取 向 很 “ ; 观 价 建 理 学 的 观 念 文 化 在 古 徽 州 牢 固 地 “ 主 自 立 、 行 而 后 知 、 学 无 止 容 易 为 客 居 地 居 民 接 受 、 效 。 成 自 “ “ 仿 形 处于思想统 治地位 : 以家 族 宗 族 乡族 境 、学 以致 用 等理 念 , 以儒 家 伦 “ 并 种徽 客 文 化 势 力 , 而 扩 大 了徽 州 从 为 形 式 的 宗 法 制 度 文 化 。 世 代 代 维 理 道 德 规 范 自 己 的 商 业 行 为 。 纳 各 文化 的地 域 外 延 。 世 吸 系和 控 制 着 徽 州 人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 徽 地 文 化 和 技 艺 的 精 华 。 成 自 己 有 特 ( ) 三 地域文化 从个人素 质层面 形 州 的地域文化 既有地方文 化特色 . 同 色 的 工 商 文 明 。 乾 隆 年 代 。 扬 州 业 推动 着徽商的繁荣发展。地域文化是 仅 时 也 是 当时 主 流 文 化 的 一 个 代 表 。 盐 的 徽 商 资 本 已达 四 五千 万 。乾 隆下 劳 动 人 民 历 史地 创 造 的 乡土 文 化 。徽 ( ) 一 古徽 州观念文化 从思想理 江 南 途 径 扬 州 。 目睹 徽 商 的 豪 阔 排 文 化 作 为 一 种 具 有地 域 特 色 的 文 化 , 念的层面 推动 着徽 商的繁荣发展。观 场 . 有 “ 不 及 也 的 感 受 。 我 们 由 它的起点至少可 以追溯到东 晋时期 , 竟 朕 念 文 化 是 意 识 形 态 层 面 的 文化 。 的 此 隐 约 看 到 了 一 个 良性 循环 : 文 化 比 徽 商 的 产生 早近 千 年 。在 浓 郁 的地 它 徽 核 心 是 儒 家 思 想 。 众 所 周 知 . 徽 州 与经 济 的 良性 互 动 。 古 域文化熏陶下 。 州商人 的个人文化 徽 地 处 万 山 丛 中 。公 元 4世 纪 以 后 , 每 ( ) = 制度文化 从家族和 社会层 素 质 对 徽 商 繁 荣 发 展 起 着 极 为 重 要 当 中 原 战 乱 .世 家 大 族 便 举 家 南迁 , 面推动 着徽 商的繁荣发展。制度文化 的 基 础 性 作 用 。 大家 知 道 。 商 是 一 徽 躲 进 山 里 。这 些 北 方 世 族 带 来 治 学 业 是社会管理 和政治 层面 的文 化 , 在封 个文化 修养水平较 高的社会阶 层 , 他 儒 家 风 。久而 久 之 。 古徽 州渐 成 “ 户 建社 会的基层 。 的核 心是 以家族 宗 们 非 常 注 重 从 书 本 中 去 学 习经 商 技 十 它 之村 。 不废 诵 读 邹 鲁 之 邦 。 然 而 , 族 乡族 为 形 式 的 宗 法 制 度 文 化 。 “ 的 徽 能 .又 不断 地 在 实 践 中 总 结 提 高 。 非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

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

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

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徽州历史沿革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

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

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

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广告山河图志全网公测,速抽VIP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徽文化的构成与发展

徽文化的构成与发展

!"#Βιβλιοθήκη %!&’#%()’($&)
断迁入后, 风俗由质趋文。衣冠之族躲进深山, 虽耕樵自足, 但 “ 仍注重谈吐、 风仪、 识鉴, 以诗书训子弟。于是自宋以后, 名臣 “ & 罗愿 《 ’ 形成了文风昌盛、 辈出 ” , 俗益向文雅 ” , 新安志 》 教育 发达的局面。据统计, 自宋至清, 徽州六县共建书院、 精舍、 书 屋、 书堂等 !*" 余所, 明清两代科举及第者仅徽州本籍就有举 人 ((* 人; 中进士者, 宋代 *+! 名, 明代 %(! 名, 唐代 !!* 名; 清 代中状元 #, 名, 占全国总数的 #+- (. , 名列全国第二。 著名学 者、 画家、 文学家、 数学家、 医学家更是层出不穷。如: 程大位、 汪士慎、 汪大燮、 汪道昆、 汪采白、 黄士陵、 胡适、 吴淑婧、 黄宾 虹、 吴承仕等等。 由于教育的基础扎实, 在实践中将 “ 仁、 义、 礼、 智、 信” 作为 商业伦理, 使徽商享有 “ 儒商 ” 美誉, 并在全国各大商帮中独领 风骚。此外, 书法绘画、 金石篆刻、 音乐戏剧、 数学物理等方面, 都涌现出杰出的人才, 推动了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达的教 育, 是徽文化得以繁荣的温床。 徽文化是一种极具典型性、 辉煌性、 丰富性的地方特色文化, 为研究中国封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物资 料。 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保存原貌完好的古村落, 保留了 ) """ 余处 的古牌坊、 古祠堂、 古民居、 古桥、 古塔、 古亭等, 成为徽文化的载 体, 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观。
!"
安徽建筑 #$$! % &
! 徽文化与徽派古建筑 !
“ & 嘉靖 《 ’ 特色延绵不断, 婺源县志 》 至今 十家之村, 不废诵读 ” 尚有很大的影响。 徽商经济对徽州本土的反馈,对于徽州宗法社会的维系、 徽州人才的培养、村镇的建设、乃至徽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 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 徽州的思想统治和教育环境 徽州的氏族是自汉末起,尤其是晋、唐、宋末源源不断迁 入徽州的。他们迁徙之前, 家族组织严密, 皆有系统的谱牒, 门 第森严。 一个宗族是始祖繁衍下来的若干家庭的结合体。多聚居 一村, 也有的按房系分居几个村庄。各个宗族的宗规家法, 因 与不同的传统、 家风有关而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 因为都 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它所反映的宗法家族制度及治家原 则是共同的。特别是明、 清两朝皇帝的劝民谕旨更是奉为不可 违背的律条。一方面, 将皇帝的谕旨奉为宗族社会统治管理的 “ 最高指示 ” ,另一方面,将程朱理学奉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 据, 徽州社会的思想由此长期禁锢其中。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 倡导 “ 三纲五常 ” , 着重强调 妇女的守节。在程朱理学的统治下,徽州社会讲究忠君孝亲、 男尊女卑、 丧制礼服、 修祠续谱、 建坊树碑。特别是大批 “ 贞女 烈妇 ” 为传统礼教而殉身, 出现了 “ 新安节烈最多, 一邑当他省 ’ 的悲惨局面。清光绪三十一年 之半 ”& 赵吉士 《 寄园寄所寄 》 & #(") 年 ’ , 徽州府建了一座 “ 孝节烈坊 ” , 集中表彰全府的孝贞 节烈女性竟达 *) """ 余人。 & 道光 《 ’, 徽州山民 “ 始愿而朴 ” , 徽州府志 》 自北方士族不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08历史学李国正一、典当商食盐专卖牟暴利--盐商徽商业盐,是随着明初实行开中制而出现的。

当时明朝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凭借所控制的官盐,定期或不定期的出榜招商,以往边地输送军需物资(主要是粮食),然后按价付与盐引(引,盐之文凭),允其行销。

徽商中的一部分人为利所驱,也挟盐,开赴九边。

如歙籍盐商汪玄仪早先曾“聚三月粮,客燕、代,遂起盐荚”。

休宁盐商五全也曾“蒙故业,客燕、赵、齐、楚间”。

当时业盐,专以粮换引,售引为业者,称出者,称为“内商”。

徽商开中九边,本小力微,人孤势寡,自然多为“内商”。

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开中变法,用纳银开中代替纳粮开中。

徽商随着资金的不断增多,便在当地纳银购引,业盐谋利,并兼顾旧业;主事开中,纷纷涌入“内商”之中,同南下“内商”中的徽商合于一起,结成一团。

特别是余盐开禁以后,盐商可径自向灶户购盐,徽州盐商人数又一次激增,其资金势力也急剧膨胀;与之相反,“内商”中的其他开中商人,主要是山、陕商人南下淮、浙盐场后,因远离本土,商线拉长,消耗了实力,再加上南下进入徽商势力范围,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因此难以立稳脚跟,结果徽商逐步形成“内商”的主体。

在清代,徽州盐商内部的专业分工及其组织机构,较之明代更为细密。

《清史稿》云:“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

其总揽之者曰总商,主散商纳课。

”“场商”,是指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以向灶户收盐为务,是商人中直接控制盐业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购关系的一部分商人。

徽州场商人众,他们的经营,对整个两淮盐商行销活动影响极大。

“运商”,是指占有引窝的行盐之商。

因其销运盐引的性质不同,名称亦稍有异。

如行销纲盐者,称之为“纲商”;行销食盐者,称之为“食商”。

但在实际的行销过程中,由于纲、食并行,界限亦不明显;如顺治十五年(1658年),行销上元、江宁八县食盐的徽商张子谦,即认运食盐96700引,纲盐138840引。

“总商”,是诸运商与盐政交涉的代表,也是清王朝为便于催缴盐课而设。

徽商的起点和终点 明清“第一商帮”传奇

徽商的起点和终点 明清“第一商帮”传奇

CULTURAL GEOGRAPHY28徽商的起点和终点文 王世华 图 咏物无声 马洪伟 王宁 方托马斯 黄山家进 清溪Rise and Fall of a Legendary Business Group明清“第一商帮”传奇Huizhou Merchants环球人文地理29徽商又称徽帮,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六县的商人所结成的商帮。

作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徽商兴于明中,衰于清末,他们从筚路蓝缕,到如日中天,最后却是曲终人散辉煌不再……古时,徽州府地处万山丛中,重峦叠嶂,林木葱笼,景色宜人,但这也意味着缺少耕地:人们只能在山坳处艰难垦辟零星薄田,或在山上修建梯田。

山高难蓄水、山洪又发之频繁,眼看已是农业不兴,民生多艰,人口却还与日俱增。

想要生存,只得另谋其道。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包袱雨伞,夹着就走。

”这句徽州古谚,正是当地人年纪轻轻外出从商的真实写照。

明代中叶,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手工业进步,贸易兴起,“都会”、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远走他乡的徽商乘时而起,又凭其团结质朴、好儒重文的特性,从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以至于无地不至、无货不居。

从贫苦中走出的徽州商人,在创业成功后同样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明代文人嘲其吝啬,说有一位在苏州做生意的徽州人,炒了不少盐黄豆放在瓶中,吃饭时用筷子从瓶中夹之佐餐,每顿饭自限不得超过数粒。

有人告诉他:“你的儿子在外面大吃CULTURAL GEOGRAPHY30本图摄于婺源江岭,徽州各地地形大多如此,重峦叠嶂,雾云缭绕,虽景色宜人,但人们只能在山上开辟梯田,在人口剧增的明清时期,山中粮田无法自给自足,徽州人只得翻山越岭到别处去寻找生机。

大喝。

”此人听后大怒,将瓶中盐豆倒了一把在手中,全包在嘴里,叫嚷道:“我今天也来败些家当了!”令人捧腹的笑话,却折射出徽州商人一路从无到有的经历与艰苦创业的精神。

“第一商帮”的发家史从“两手空空”到“无货不居”在晋、唐、北宋末三次移民浪潮中,中原大族举族南徙,到徽州落脚。

论徽商的商业道德

论徽商的商业道德

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徽商文化是古老的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徽州商人、“徽帮”、新安商人(徽州又称“新安”),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骆驼,即对徽商的美称。

一种说法是外人称富可敌国的徽商为“老大”。

然而徽州方言中“老大”曰le to(屯溪音),极类“骆驼”,所以因此得名徽骆驼。

另一种说法是,骆驼善饥耐渴,且性温驯而执拗,特别适于沙地行走,能负重致远,素有“沙漠之舟”之赞誉。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

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

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人生哲学上,做到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

徽骆驼是对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

在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环境的优越远非明清时代所能比拟,然而,作为一种创业精神——徽商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和借鉴。

概括起来,徽商精神有下述要点:其一,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复习大串讲03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大串讲(部编版)

复习大串讲03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大串讲(部编版)

结果
共同 影响
不计经济效益,加重了政府和人
民的负担,被迫停止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1)都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2)都得益于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航海家都具有冒险精神,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5:清朝的建立
时间 后
人物 金
民族
1616年 努尔哈赤 女真
230年 1294年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郑成功—“开 台圣王”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7: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 农业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新航路开辟
时空线索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 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 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 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 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 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 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明成祖
基础 元大都
区分-秦 长城
防御匈奴 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北京城 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核心 宫城,也称紫禁城 特点 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收诊金
医德高尚
蕲州地区1545年惨遭大旱,接着又遇水灾。人民衣食无着, 四处饿殍枕藉。可怕的瘟疫大肆流行,人民遭受双重灾难,有病 无钱医,死者无人理。官家设立的“惠民局”并不能予人民以恩 惠。28岁的李时珍同父亲一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防疫,深受 群众爱戴,史称“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
——唐邦明《李时珍评传》
1.生于医药世家
祖父:铃医(手拿摇铃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
父亲:李言闻 曾为御医,太医院吏目
太医院吏目:御医(八品)之下、医士(不入流)之上, 官阶一般为从九品。
死人诊活
医术高明
一天,一群人正抬棺送葬,棺村里直往外滴血。路过的李时 珍仔细一看,不是瘀血是鲜血。连忙上前说:“快点停棺!棺材 里的人还有救呀!”人们都不相信。当问明棺中是一妇女,因难 产而死后,他再向死者的丈夫说:“你家娘子是难产、假死,开 棺后,定教你妻还阳,添贵子”。于是开了棺,李时珍先是进行 按摩,再在她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这妇女“哎哟”一声, 回活过来,接着生下一个儿子。从此传出佳话,李时珍是神医, “死人诊得活”。
作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徽商大宅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 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雍正)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明清晋商资料选编》
译文:山西这个地方,大部分行商的人地位最高,略略差 一些的人还肯努力务农,资质最差的人才让他们读书。我(雍 正)详细了解的(当地风俗),习俗真是让人发笑。
清 代 《 皇 帝 亲 耕 图》
顺治、《康熙耕、织雍图正、》乾(隆局诸位部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6
两幅图片有什 么不同?

试述明清时期徽州人向淮扬地区的人口迁徙情况及其影响

试述明清时期徽州人向淮扬地区的人口迁徙情况及其影响

试述明清时期徽州人向淮扬地区的人口迁徙情况及其影响胡心怡【摘要】明清时期徼州人由于经商或其他原因大量向外迁徙,淮扬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市场,成为徽州人迁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文中主要依据明清时期的族谱及地方志等资料,大致梳理徽州人向淮扬地区的三个主要城市:扬州、南京和仪征的迁徙情况,以此反映出徽州人在淮扬地区的活跃程度.徽州人的迁徙活动,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对于徽州本地来说,大量人口外迁则成为一把双刃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9【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明清徽州;淮扬地区;人口迁徙【作者】胡心怡【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K249徽州是一个峰峦叠嶂的山区,地狭人稠,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正是徽州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

徽州人在家乡的生存需求无法全部得到满足,于是就将眼光放到徽州之外的广大地域,成为著名的商贾之乡。

明代王世贞曾经说过:“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从明代中期起,随着徽商的四处奔走,“足迹几半禹内”,徽州人“安土重迁”的历史观念也开始动摇,逐渐成为了一个移民输出率较高的地区。

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

甚且舆其祖、父骸骨,葬于他乡,不稍顾惜。

”[1] 淮扬地区是徽州人较早迁徙的重点区域之一,广义上的淮扬地区包括淮河与扬子江的下游地区,主要包括南京、淮安、扬州、镇江、盐城、泰州等地;狭义上的淮扬地区汉为临淮、广陵二郡;唐、宋为楚、扬二州;元代为淮安、扬州二路;明清为淮安、扬州二府;今天的淮安、扬州二市,两地历史上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区划中。

淮扬地区位于长江南北,紧邻京杭大运河,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

徽商诚信经营文化

徽商诚信经营文化

徽商诚信经营文化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三百年之久的辉煌。

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

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多人。

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盛极,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之说。

在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且在江滨开辟"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

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称雄市场。

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研究徽商这一历史现象时,我们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

徽商在异地他乡的立足发迹和徽商集团整体势力的崛起称雄,虽与徽商本身素有"徽骆驼"之称的吃苦耐劳精神、善于经营理财的精明头脑和某些外在机缘以及聚散网络不无关联,但就经营理念而言,讲道义、重诚信,显然是最核心的因素。

徽商在营商活动中,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

徽商吴南坡表示,"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饰价为欺。

"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是徽商一以贯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从根本意义上说,将诚信作为经商从贾的道德规范,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所在。

徽商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坚持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行秤准尺足斗满。

并且,做到薄利多销,让利于客。

反对强取豪夺,鄙视对顾客欺诈行骗。

同时,还热心社会公益,乐善好施。

徽商ppt

徽商ppt

徽商经营文化
徽州商帮在三百余年驰骋商场、追逐利润过程 中,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质的底蕴较 为深厚,因之,这一商人群体,在商业经营中 文化品位也比较高。我们认为,徽商经营文化, 也是蕴藏在“徽州文化”这座宝山中的一块瑰 宝。如能经过采掘、提炼和制作,让它以晶莹 璀灿的原貌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商业 文化史的内容,同时,也能给当前商潮中的 “弄潮”者,在经营活动中提供有益的借鉴。
【徽商】: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 P432 明代兴起的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 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 茶、纸、墨、木材、典当商最为著名,颇具 垄断之势。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 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
古徽州府
徽商の特点
• 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 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 4、资本雄厚。如休宁人任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 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清乾隆 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 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 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 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 两。 • 5、经营之道。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 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 信誉。 •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 善事业。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 万石,200万两银子。
封建社会官场倾轧的影响:在封建社会的背 景下,大徽商都是依靠官府特许经营的官 商,随着官场斗争的成败,靠山倒了,一 批依靠的徽商也就跟着垮台。胡雪岩就是 靠给左宗棠办兵粮起家的,但以后又由于 李鸿章和左宗棠政派之争而受连累。满清 衰亡就使大部分徽派官商失去了依靠。 外国资本的影响:晚清时代,列强资本随 着兵舰和洋枪洋炮进入中国,势单力弱的 徽商在和洋商竞争中失去了市场。胡雪岩 就是因为与洋商争夺生丝市场失利而最后 破产

从徽州文书看徽商的事业与婚姻

从徽州文书看徽商的事业与婚姻

从徽州文书看徽商的事业与婚姻[摘要] 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为商人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大舞台。

这一时期,全国先后兴起了十余个大商帮,徽商作为全国最大商帮之一,曾叱咤风云,他们以自己杰出的经商实践雄踞中国商界数百年。

可以说,徽商的兴衰荣辱牵动着徽州社会的命运,触动着封建制度的神经。

徽州文书的大量发现有助于加深对徽商的了解,本文通过一些徽州文书来探析徽商的从商原因、商业经营状况,以及他们的婚姻家庭。

[关键字] 徽商经营宗族徽商妇胡适曾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区的徽州,明清以来是中国著名的商贾之乡。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它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以后不断发展,到了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了一个商帮集团。

明嘉靖以后直至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徽商达到极盛。

徽州不仅是商贾之乡,而且被誉为文献之邦,徽州人在各种政治、经济、宗族活动中都留下文字记载,形成各类文书,为后世探究徽州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1 徽人从商的原因探析1.1 环境因素1.1.1 人口与日俱增据史料记载,在公元606年(隋末)徽州人口户数仅6154户,到公元742年(唐天宝年间)竟增至38320户,增长了6倍。

到了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年间)达127203户,又增长了3倍多。

据学者研究,南宋时徽州人口50万以上,元代徽州人口达82万,明清时期徽州人口更有所增加。

人口徒增,为了生计,徽人不得不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出外谋生,于是出现了“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①的情况。

1.1.2 地理环境闭塞徽州地势险要,交通阻塞,人们聚落生息在山间盆地之中,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民谚,可见徽州具有地理上的封闭,耕作上的贫劣和资源上的丰富这些特点。

徽州古城:古老徽州的剪影

徽州古城:古老徽州的剪影

开门见徽州徽州古城:古老徽州的剪影云 姬宗 鹤033徽州古城全貌在游览徽州古城前,我们想象一下古老徽州,它有着怎样的景象?在徽州古城的漫步游览中,古老徽州会时不时地与你重逢。

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隋代至清末,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一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徽州文化核心发祥地,被誉为古徽州第一县。

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山水聚合之地徽州古城地处山水聚合之地,背倚青山,三面临水。

问政山下,古迹众多;练江之滨,风光如画。

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内,集中而完好地保留着宋代双塔、明代三桥、古城、古楼、古街、古墓、古园、古牌坊等一大批古代建筑。

徜徉其间,凭吊遗踪,你会有时光倒流、一日走遍二千年之感。

1986年徽州古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誉为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古城的山水可谓是青山逶迤,绿水蜿蜒,古徽州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徽州因为山多田少、地狭人稠,粮食十分缺乏,一直流传者一个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大山深处封闭的徽州却是一个躲避战乱的好地方。

汉代以前,原住民为“山越”民族。

东汉末年,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渡江南迁。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是中原世家大族避难安居的世外桃源。

魏034开门见徽州035晋的“永嘉之乱”、唐末的“黄巢起义”和两宋的“靖康南渡”三次移民迁徙高潮,使徽州彻底成为移民社会,为徽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改造了徽州本土的人口素质,有力促进了徽州经济社会的进步。

物产丰富,为徽商崛起积累第一桶金。

徽州的崇山峻岭中,盛产木材和茶叶。

唐代徽州地区就是著名的名茶产区,在敦煌遗书《茶酒论》中也明确记载““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总结.ppt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总结.ppt
夫之的基本主张。 ❖ 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演示课件
考试说明
文化史
❖ 4、(2)汉字与中国书画 ❖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 ❖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演示课件
考试说明
文化史
❖ 4、(3)文学成就
❖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主要文学体裁、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演示课件
考试说明
文化史
❖ 4、(4)京剧 ❖ 了解京剧的产生
演示课件
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 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 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 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 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 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 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 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 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 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假 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 与安全就都完了。”
——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英国著名外交官, 1793年(乾 隆五十八年)曾到访中国。】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绝对君 主专制有何弊端? 演示课件
史论共享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演示课件
知识点回顾
演示课件
一、政治
政治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演示课件
材料一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 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 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 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 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演示课件
材料二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

徽商

徽商

谢正安
谢正安,歙县人,徽州漕溪新 安谢氏第四十七世后裔,由谢 正安创于光绪元年黄山毛峰创 始人,其创办的“谢裕大”茶 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同时徽州首富,清朝诰封五品 “奉政大夫”,封四品“朝议 大夫”

旧 的 谢 裕 茶 庄

谢裕大茶行, 谢裕大茶行,曾 经的徽州六大茶庄之 创于1875 1875年 首,创于1875年。百 余年的风云变幻中, 余年的风云变幻中, 它记载了一代徽商的 传奇历程, 传奇历程,更见证了 黄山毛峰的名动全国
安徽
徽 商 简 介
徽商,即徽州商人,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 新安商人” 俗称“徽帮”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 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4/7,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 休宁、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shè)、黟(yī )、休宁、 ) 绩溪、 1949建国后 被划入江西)、 建国后, 绩溪、婺(wù)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 祁门。 祁门。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 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 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 葡萄牙等地。 葡萄牙等地。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徽商是指具有徽商背景和代表性的商帮集团。

徽商起源于中国安徽地区,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民国。

在中国商业史上,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对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州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商人们在经济交流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商队,以徽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进行商品贸易。

徽商通过与南京和杭州等商业中心地区的贸易往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商业经验和财富。

明代中后期,他们开始涉足茶叶贸易,在贸易过程中,徽商学习到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储运等技术,成功打造了以“徽茶”为代表的品牌,迅速崛起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清朝时期,南京成为当时全国首府,商业和文化的核心,徽商也随之迁徒至此,与南京的商人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徽商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布匹、药材、染料、茶叶等商品的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徽商将商业堆头和良好信誉作为发展的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商业制度和互助组织,形成了以“合伙商行”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同时注重家族文化和责任感,力求传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徽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版图,延伸到全国各地。

徽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徽商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与互动,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其次,徽商注重资源整合,通过与其他商业势力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实力。

同时,徽商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茶叶、棉纺、造纸等行业,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界的佼佼者。

然而,徽商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徽商逐渐步入衰落的轨道。

此外,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使徽商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到20世纪50年代,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辉煌和成功,也有困境和挑战。

他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传奇。

徽州马头墙文化及其价值

徽州马头墙文化及其价值

徽州马头墙文化及其价值宋尧周学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21000)摘要:徽州文化符号马头墙,产生于明代中期,是我国防火理论、硬山顶建筑的普及、地方官府政令,以及徽州自身地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因徽商的兴盛,马头墙随徽商扩张流及全国各地,并被徽商赋予了装饰美化、宣扬思想等多方面功能。

这一过程促进了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马头墙亦逐步演化为中华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重视视觉载体的传播作用;二是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不仅要海纳百川,还需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和扶持。

以史为鉴,徽州文化符号马头墙的缘起与流布,为今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马头墙;建筑史;徽文化;文化传播;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K928.71.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106-006徽州地域建筑中的马头墙构件,造型优雅且极具辨识度,作为徽州地区最为著名的文化符号之一广受认可,数次作为安徽的标识出现在各类重大活动背景设计中。

徽州马头墙的造型并不局限于徽州或安徽区域范围,在我国多地可见,深入人心。

由此,厘清徽州马头墙这一地域建筑特征的缘起,探究徽州马头墙的对外流布,可为增强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播中华文化,带来些许启发。

一、徽州马头墙的缘起现代普遍使用的“马头墙”称谓出现得很晚,《辞海》《新华词典》均未收录,这种建筑墙体造型或许仅因形似马头而得名。

因“马头墙”一词与青砖、小瓦相配,可读出徽州的独特韵味,故“马头墙”的称谓传播甚广,更为现代人熟知。

徽州人至今仍使用的“防火墙”“封火墙”“风火山墙”等称谓,则昭示了其为防火而生的本质。

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构,饱受火患侵扰o古人很早就发现夯土或砖石墙体能够隔绝火源,距今8000—4800年的大地湾遗址代表性建筑F901中大量采用的木骨泥墙和草泥包皮的建筑方法,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建筑防火技术。

徽商经典故事

徽商经典故事

徽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以下是一些徽商经典故事:1. 庆元包揽造船业务据传,庆元曾在一次凌晨做梦之后决定从事造船业务。

后来,他四处奔波,终于获得了当时官方代表西洋国家的造船技术。

他投资在建造缙云山船厂上,由此成为了中国庐州派造船行业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徽商的管理经验徽商曾经以其优秀的管理经验著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嗣管理制度”。

这个管理制度指的是由祖孙三代共同管理家族企业,每一位继承人都必须按照家族的传统和规定进行经营管理,以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这种制度在徽商中被广泛采用,成为了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创新。

3. 皖南十大富豪之一丁仕美的创业故事丁仕美是皖南地区的创业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创业故事之一就是在沧州开办首家酱园的故事。

他在皖南地区拥有一个家族企业,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开始考虑创业。

他来到沧州,开始学习酱园制作和经营管理。

在他的领导下,酱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皖南地区最受欢迎的酱园之一。

4. 徽商的慈善事业徽商也以其慈善事业而著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怀宁徽彩”。

徽商企业家张灏在1828年创建了一个慈善组织,为家乡、教育以及行政管理提供了关键资金。

这个慈善组织很快发展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机构,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徽商的文化传承徽商无论是在商业还是文化领域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南京徽州会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徽商起源地之一的皖南地区商人所建造的企业协会。

这个会馆不仅是皖南地区递延文化的重要场所,还为当地的教育、文化、社区和慈善事业提供了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 班 辈 不 可 考 矣 。 … …


明清 时代 南京 徽 商 的活 动
关 于 明清 时代 徽 商 在 南 京 的 活 动 , 人 已 有 一 些 学 术 前 成果 。 见所及 , 晋 十数 年前 周 志 斌 先 生 即 曾 作 《 清 时 期 南 明 京 的 徽 商 》 文 专 门 加 以探 讨 , 他 学 者 ( 范 金 民 教 授 一 其 如 等 ) 相关的论著中也屡有涉及 。 在 因此 , 文 对 这 个 问 题 的 本 探 讨 , 避 免 无 谓 的 重 复 , 拟 作 全 面 的论 述 , 只 是 就 在 为 不 而 史 料 或 见解 上 有 所 心 得 的 部 分 略 作 分 析 。 明人 张 瀚 在 《 窗 梦 语 ・ 贾 纪 》 松 商 中指 出 : 自安 、 至 宣 、 , 民 多仰 机 利 。 本 逐 末 , 棹 太 徽 其 舍 唱
看 , 少 支 脉 都 有 宗 族 成 员 在 南 京 活 动 的痕 迹 。 不 在 众 多 的徽 州 商 人 中 , 不 少 大 商 巨 贾 。 、 、 商 有 盐 典 木 号 称 闭 关 时 代 三 大 商 , 人 的 论 述 已有 不 少 , 处 仅 以 木 前 此 商 与南 京社 会 风俗 的 关 系 略 作 探 讨 。 清 民 国 时 期徽 州 乡 晚 土史 家 许 承尧 在 《 风 俗 礼 教 考 》 文 中 曾 指 出 : 歙 一 徽 多木 商 , 自川广 , 于 江 宁之 上 河 , 本 非 巨 贩 集 资 万 不 可 。 有 移 家 上 河 者 , 食 华 侈 , 佛 淮 扬 , 然 因 服 仿 居 巨室 , 皆婺 人 。 惟 歙 北 乡 村 , 有 托 业者 , 若 婺 然 近 偶 不

这 段 话 的 意 思 是 说 , 论 是 在 繁 华 都 会 , 是 荒 陬 僻 无 还 壤 , 处 都 有 徽 州 人 活 动 的 痕 迹 。 在 当 时 , 京 是 重 要 的 处 而 南 “ 会 ” 地 , 地 有 不 少 来 自徽 州 的 商 人 , 中 既 有 行 商 , 都 之 该 其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4期
N 4, 0 2 o. 2 0


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科学 20 0 2年 7月
Jl. 2 0 I ,0 2 1
ZH EJI AN G SOCI S ENCES AL CI
明清 时代南 京 的徽 商及 其经营 文化
口 王 振 忠 赵 力
关键词 南 京 徽 商 经 营 文 化
作 者 王振 忠 , ,94年 1 生 , 汉 大 学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与 现 代 化 研 究 中心 兼 职 教 授 , 旦 大 学 历 史 地 理 男 16 0月 武 复 研 究 中心 专 职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力 , , 博 赵 女 复旦 大 学 历 史地 理研 究 中心 硕 士 研 究 生 。 上 海 20 3 ) ( 14 3 3 郡 多 同 姓 之 相 识 皆不 通 谱 , 氏 系 出 元 谭 , 子 程 程 青 、 藻 亭 、 一夔 、 冠 山、 仲 复 , 居有前 后 , 程 程 程 程 迁 长
程 普 之 后 , 嘉 以后 任 新 安 太 守 , 第 黄 墩 ( 歙 县 篁 墩 ) 永 赐 即 , 于是 世 居 于徽 州 。 明清 时 期 , 氏 在 徽 州 的 一 府 六 县 都 到 程 有 广泛的分布 , 支 脉仅《 安大 族志》 载 , 其 新 所 即有 八 十 余
支 。 只是元代程 姓在徽州 各地分布 的格局 , 这 及至 明清时 代仍 在分枝 派衍。 而从 明清 的方志 、 族谱 和文集 的记 载来
真 、 湖诸县 ; 州 、 德诸镇 ……故 ( ) 之 贾, 芜 瓜 景 歙 邑 岂
惟 如 上 所 称 大 都 会 皆有 之 , 山陬 海 埂 , 村 含 僻 壤 , 即 孤
亦 不 无 吾 邑之 人 , 云 大 贾 则 必据 都 会 耳 。 但 。
在徽 州 的 一 府六 县 中 , 源 的 木 商最 为 有 名 。 海 图 书 婺 上 馆 古籍 部 收藏 有 道光 年 间 王凤 生 的《 江 纪程 》对 此 提 供 了 汉 ,
内 容提 要 本 文 利 用 明清 文 集 、 记 及 徽 州 文 书提 供 的 徽 商 史 料 , 究徽 商 在 南 京 的 活 动 及 其 经 营 文 化 , 笔 研 进 而 讨 论 徽 商 的“ 贾道 ” 游 道 ” 文 章 认 为 : 商 的 “ 与“ 。 徽 贾道 ” “ 道 ” 辅 相 承 。 中 , 别 是 园林 与 徽 商 经 营 与 游 相 其 特 的 关 系 , 其 耐 人 寻 味 。 通 常 所 认 为 的 不 同 , 商 构 建 园林 , 不 完 全 是 追 求 文 人 士 大夫 的 生 活 方 式( 曰 附 尤 与 徽 并 或 庸 风 雅 的 文 化 表 达 方 式 ) 而 是 与其 经 营 方 式 紧 密地 联 系在 一起 。 ,
地 外 出 经 商 的 人 数 就 相 当 众 多 。 于 这 一 点 , 到 了 万 历 关 得
《 歙志 ・ 货殖》 的证实 :
今 之所谓都会者 , 大之而为两京 , 、 、 、 则 江 浙 闽 广 诸省 ; 之 而苏 、 、 、 诸府 ; 清 、 宁诸 州 ; 次 松 淮 扬 临 济 仪
之盛也。 … ⑤ …
上 述 这 段 话 , 在 “ 大 江 而 下 为 金 陵 , 圣 祖 开 基 之 是 沿 乃
地 ” 段 话 之 后 说 的 , 此 , 里 的 “ 王 之 所 都 ” 指 的 就 一 故 这 帝 ,
是南 京。 、 即徽州 的休宁 和歙 县 , 休 歙 自明代 中 叶以来 , 两
转毂, 以游 帝 王 之 所 都 , 而握 其 奇 赢 , 、 尤 夥 , 贾 休 歙 故
人 几 遍 天 下 。 0
这是说南 京附近 有许多程姓 , 然相识但都 不通谱 。 虽
程 姓 是 徽 州 的 大 姓 , 人 陈 栎 的 《 安 大 族 志 》 首 列 程 元 新 就
姓 ,乡饮脍谈 》 《 中的“ 元谭” 即程元谭 , 据说 为汉末都 亭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