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V英语文献

合集下载

ROV在深水铺管中的应用

ROV在深水铺管中的应用

25一、ROV支持船和铺管作业船之间的视频传输ROV在进行实际铺管作业支持时,如果海管着泥点距离铺管船较近,ROV可以从铺管船(被称为主作业船)下水进行着泥点监控,并将视频信号直接传输给铺管船中央控制室。

如果海管着泥点距离铺管船较远,则ROV需搭载至另一艘动力定位船(被称为辅作业船)进行监控作业,主辅作业船之间通常采用高频对讲机实时工作沟通,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实现水下监控视频实时传输至主作业船。

1.实时视频传输技术要求。

(1)水下结构物的多视角呈现,即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同时显示;(2)在海管后调查过程中,使用旁扫声纳检查海管悬空等数据信息,并与视频图像同时显示;(3)ROV水下作业视频要从辅作业船实时传输至主作业船的中央控制室,不受传统视频信号缆的传输方式限制。

2.ROV在深水海管铺设中采用的定位方式。

(1)LBL——长基线声学定位基阵。

在进行PLET(管线终端)、MUDMAT(防沉板)和ILTA(三通)安装时,安装位置精度要求较高,采用预布置LBL长基线声学定位基阵,利用其定位精度与水深无关的特性,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高精度安装。

图1 LBL基阵(2)ROV实时位置定位系统。

传统的USBL(超短基线)定位系统使用、安装方便,但是由于其定位原理和其声学基阵尺寸的限制,其定位的精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定位的理论精度通常为主探头到信标距离(斜距)的0.5%。

这就意味着,其精度随着距离定位目标物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无法满足深水铺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

因此,在深水海管铺设中的ROV定位采取了惯性导航支持,即ROV上搭载Octans 3000水下光纤罗经(为ROV 提供高精度艏向和姿态)、DVL多普勒速度计(计算ROV 运动速度)、SVP测声速仪器(提供声音在海水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通过对ROV水下运动实时姿态与对海底相对速度的测量,测算出其运动的轨迹,再结合USBL系统提供的位置,使用Finetrack软件系统得出实时的ROV 水下运动位置,为深水铺管作业提供实时而精确的定位支持。

european radiology参考文献格式

european radiology参考文献格式

欧洲放射学参考文献格式通常遵循国际通用的学术出版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作者姓名:列出论文的作者姓名,姓氏在前,名字在后,之间用逗号分隔。

如果有多位作者,需要列出所有作者的姓名。

2. 文章标题:用粗体字显示文章标题,居中放置。

3. 期刊名称:用斜体字表示期刊的名称,居中放置。

4. 年份和卷号(期号):在期刊名称下方,列出论文发表的年份和卷号(期号),用逗号分隔。

5. 页码范围:在年份和卷号(期号)下方,列出论文在期刊中的页码范围,用短横线连接。

6. 引用格式:在论文末尾或参考文献部分,提供引用的格式示例,包括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页码范围等,以便读者快速找到相关内容。

下面是一个欧洲放射学参考文献格式的示例:
[1] Smith J, Johnson R. Intracranial Lesions. Eur Radiol. 2010; 20(3): 415-422.。

ROV在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中的应用

ROV在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中的应用

ROV在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中的应用摘要: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油气勘探开发从陆地转入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水,甚至超深水,深水钻井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在半潜式钻井平台对深水钻井的辅助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介绍了ROV在深水钻井作业中的基本应用,对常规深水钻井中ROV作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ROV 深水钻井半潜式钻井平台1 绪论ROV是深水钻井辅助作业不可或缺的,辅助深水作业时需要搭载多种水下工具,例如高清摄像头观察套管鞋、水平仪、压力表、泥浆返出情况;井口刷清理井口;Hot stab注防冻液(乙二醇)和水下BOP阀的开关控制;高压水枪清理作业;Torque Tool(扭力工具)水下BOP阀的开关控制;抛放定位信标等等。

本文阐述了深水的挑战,ROV辅助深水钻井的流程以及携带工具的应用。

2深水的挑战2.1深水的定义石油工业没有关于深水的预先定义,随着时间、区域、行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深水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展。

据2002年在巴西召开的石油大会报道,油气勘探开发通常按水深加以区别:水深400米以内为常规水深,400米到1500为深水,超过1500米为超深水。

2.2深水的挑战与风险浅层气。

深水的浅层气通常压力比较高,一旦发生浅层气井喷,气体呈漏斗状向上快速膨胀、扩散,影响范围很大,而且具有突然性,从预兆到发生到所用时间短暂,对人员以及钻井平台造成危害巨大。

内波流。

是一种水下波,发生在分层介质中,在海洋内部密度不均匀水层间发生的波动,相当于海底的小型地震。

南海深海区域内波流较为频繁,来袭时会使平台发生较大偏移,增大锚缆张力,影响钻井作业。

天气水合物。

即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危害主要有堵塞井口液压接头,堵塞监控设备管线,损害防喷器闸板;油管套管中堵塞,导致卡钻、套管破裂,使钻井液中含水量发生变化;改变钻井液性能,导致钻杆卡钻。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_任福君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_任福君

文章编号:1008-1402(2000)04-0317-04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①任福君1, 张 岚2, 王殿君1, 孟庆鑫1(1.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 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水下机器人的性能特点,阐述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总结了水下机器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对未来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动向作出了展望.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水下作业;潜水器;遥控中图分类号: TP 242.3 文献标识码: A0 前 言机器人技术是集运动学与动力学理论、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控制理论、电动伺服随动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理论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的研究与开发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其在各种机械领域的普及应用,则显示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推进本国的机器人开发事业,打入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高科技市场,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来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开发出了许多类型的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逐渐从人工环境扩展到了水下和宇宙.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把海洋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新领域,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基本因素之一.从而使水下机器人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水下机器人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技术密集度高,是公认的高科技,它的研制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水下机器人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缆水下机器人,习惯称为遥控潜水器(Rem ote Operated Vehicle ,简称ROV );另一类是无缆水下机器人,习惯称为自治潜水器(Autonomo us Underwa ter V ehicle ,简称AUV ).此外,按使用的目的分,有水下调查机器人(观测、测量、试验材料的收集等)和水下作业机器人(水下焊接、拧管子、水下建筑、水下切割等作业);按活动场所分,有海底机器人和水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时,由于所涉及的新技术还不够成熟,电子设备的故障率高,通信的匹配以及起吊回收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发展不快,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60年代,国际上开始两大开发技术,即宇宙和海洋开发,促使远距离操纵型机器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最近的20多年内,由于海洋开发与军事上的需要,尤其是水下机器人本体所需的各种材料及技术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水下机器人才得到了很大发展,开发出了一批能工作在各种不同深度,进行多种作业的机器人,可用于石油开采、海底矿藏调查、救捞作业、管道敷设和检查、电缆敷设和检查、海上养殖、江河水库的大坝检查及军事等领域.相信随着开发海洋的需要及技术的进步,适应各种需要的水下机器人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1 国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国外从20年代开始现代潜水器研制,一直到60年代,主要是向深度挑战.1934年,美国潜水器潜入914m 深度.1960年,人类终于下潜到海洋最深处10913m,即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60年代,以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为代表的第二代潜水器得到发展.这类潜水器带有动力,还配置了水下电视、机械手等,不仅可以观察,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作业和海洋资源调查等任务.“阿尔文”号以铅酸电池作为动力,下潜深度3658m.1961年,美国首先在潜水艇“脱里埃斯特”号装上机械手臂.1963年,美国开始执行深海发展计划,第18卷第4期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18N o .42000年12月Journ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Dec .2000 ①收稿日期:2000-09-17 作者简介:任福君(1961-),男,山东平度人,佳木斯大学教授,副校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兼职博士生导师.318佳 木 斯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0年在许多潜水调查船上安装机械手臂.1966年1月,美国人使用了一个名叫“科沃”的机器人,把因轰炸机失事落到700多米深海底的一颗氢弹安全地打捞起来.1970年,美国深潜救生艇DSRV下水,最大下潜深度1069m,并配有7自由度机械手.一次可营救24名人员.1979年,美、英联合进行DSRV救援演习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水下由救生艇,向另一潜艇进行人员转移.70年代中后期,新一代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使潜水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水下机器人开始大量取代过去由载人深潜器和潜水员所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在大深度和危险的区域,发挥了更大的优势.海底调查机器人(SIR系统)是一个海底检测和检查用的机器人系统,履带式移动,装备着各种传感器和仪器、水下电视、照相设备以及现场土质试验装置.它可在母船操纵下下潜到70米深的海底,检测100米见方的区域.除了上述有缆水下机器人以外,还有一种无缆水下机器人,整个外形象一个鱼雷.它由母船通过声波进行遥控,能按给定的航道、深度,以每小时6海里的速度航行.在最大速度时续航时间为6小时.DU PLU SⅡ型水下机器人是英国DU PLU S公司1987年研制成的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它的独到之处是可按有人、无人或有人加遥控等工作方式来使用.它的作业深度为750m,在载人时,由于水下视觉较直观,在水下摄影、观察和水下机动作业都比较方便.HYBALL水下机器人是英国HYDROV ISION有限公司于90年代开发研制的最新产品.它具有操纵简单、成本低廉、保养维修方便、性能先进可靠、功能齐全等优点.HYBALL水下机器人完全由水面控制单元内的计算机控制,操作员只要在水面使用操纵杆,便可控制机器人前进、后退、侧推、上升或下潜.水下机器人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美国海军正积极研制更加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制式遥控探雷系统RM S(V)是1994年8月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始研制的,它是一个半潜式的遥控潜水器,装有前视声纳及可变深度的扫雷声纳.RM S(V)可由水面作战舰只携带,舰队到达雷区时,该系统可在战舰前行驶,并对3-61米深的海中沉底雷及锚雷进行探测、分类及定位,使舰队可以绕过水雷前进.1996年底,该公司开始研制RM S(V)3型系统,它采用了新的潜水器,长7.3米,重5443公斤,从空中和水下都难发现它.母舰通过一条低数据率的无线电线路控制潜水器,而RM S(V)则通过一条高数据率的单向线路将测得的水雷数据传送给母舰,因而很难被敌人截获.美国海军还于1996年底开始设计长期水雷侦察系统,2000财年开始研制.这种潜水器将装载洛杉矶级核潜艇及美国新型攻击型潜艇上.此外,海军还打算在LM RS的基础上,换上不同的传感器负载,去完成海洋监视、情报及战术等各种特殊任务.此外,从1996年开始,美国海军作战中心的海岸系统研究所对基础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重点研究了海浪区潜水器的改进及潜水环境下的作业.研究提出的一种方案是,在一个无人潜水器(UUV)中装入一群(20-25个)机器人,由一艘军舰在距海岸25-30英里处放出机器人并在那里等候,机器人在水底爬向准备登陆的通道,搜索水雷及其它障碍物,并清除这些障碍物.近年来,随着仿生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许多水下机器人科研工作者又将注意力集中到长期生活在水下,特别是能在水中自由遨游的鱼类的游动机理的研究上.鱼类长期生活在水下,进化出了性能完备的游动机能和器官.利用鱼类游动机理推动机器人在水下浮游的想法伴随着仿生学、材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等学科的发展成为现实.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福田敏男提出了一种基于鱼类胸鳍游动推进机理由压电陶瓷推动两个对称模片摆动的微型水下浮游机器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研制了试验样机.美国佛罗里达中心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研制一种微电子鱼水下机器人“M ERIF”,该机器人的驱动系统完全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主要由控制、运动、驱动、悬浮、传感等5个子系统组成.其主要目的是模仿自然界的鱼类,通过鱼尾的摆动实现机器人的水下浮游;研制一种无噪声的水下驱动系统,使机器人更接近所要观察、研究的水下生物;采用一种“能量循环”的方法,实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水下作业.此外,日本和美国在电磁马达驱动仿生机器鱼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均成功的研制出了试验样机.2 国内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我国从70年代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潜水器研制工作,20多年来,先后研制成功以援潜救生为主的7103艇(有缆有人)、I 型救生钟(有缆有人)、QSZ 单人常压潜水器(有缆有人)、8A4水下机器人ROV (有缆无人)和军民两用的HR —01ROV ,RECON IV ROV 及CR -01A 6000m 水下机器人AUV (无人无缆)等,使我国潜水器研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Ⅰ型救生钟是我国第一代潜水钟,主要实施海上援潜救生,它以湿救为主,兼顾干救,下潜深度130m ,一次可救助艇员6-8人.在良好海况下,失事艇座沉海底倾角不大时,也可以与失事艇救生平台对口干救.80年代中,我国开始研制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典型代表是QSZ 单人常压潜水器.80年代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组织二所二校联合攻关,研制8A4水下机器人.其目标是研制一台以军用援潜救生为主兼顾海洋油气开发,具有局部智能的无人缆控作业型水下机器人—ROV.它有三个显著的技术特征:总体性能好于当时国内正在研制的各种缆控潜水器,技术层次上区别于“863”无缆水下机器人;吸取引进的AM ETEK 2006ROV 先进技术,按作业要求,改进其不足之处;以援潜救生为主,逐步实现抢险救生作业智能化.8A4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为600m,设有中继站,巡航半径为150m ,配有五功能锚定手和六功能作业手,并配有六种作业工具支持.8A4水下机器人1993年通过海试.同时期,我国ROV 另一典型代表是RECON I V 水下机器人,它是沈阳自动化所引进美国PERRY 公司的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的,在南海石油平台作业中投入商业应用,并拟在海军各救捞大队配备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和加拿大I .S.E 公司通过政府合作方式,联合研制成功Hysub 10及Hysub 40ROV.RECON-IV -300-SI A 水下机器人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七五”期间从美国PERRY 公司引进RECON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仿而成的,水下工作时机动性和活动半径较大,其国产化率达90%以上.进入90年代,我国深潜器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典型代表是“探索者”号1000m 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和“CR —01A ”6000m 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AUV .1994年10月“探索者”号在西沙群岛近海域成功地下潜到水下1000米深处,成为我国到达深海的先驱者,专家一致认为“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整机功能、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90年代最先进的同类型水下机器人水平.“CR —01A ”借助了俄罗斯的有关技术力量,其设计深度为6000m.1995年10月,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成功地下潜到5300m ,拍摄到海底锰结核矿分布情况,获得了清晰的海底录像、照片和声纳浅剖图,收集到大量珍贵数据.它的试验成功,使我国能够对海沟以外的占世界海洋面积的97%的大洋海底进行精确、高效、全覆盖地观察、测量、储存和进行时实传输,并能精确绘制深海矿区的二维、三维海底地形地貌图.还建立了以资源库、环境库、和文件库组成的“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数据库”,推动了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并使我国在无人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领域里一步跨越了20年.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法、俄、日等国之后,能研制6000m 深潜器的国家之一,为今后大洋锰结核矿探测和大规模开采,创造了先决条件.“CR —01”继1995年在太平洋完成深海功能试验之后,经历了一年半的工程改造,于1997年5月20日到6月27日,又一次在太平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洋底调查任务,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CR —01”性能优异,可靠性高,能执行遥控命令,是一项高新技术成果,也是863计划的一个重大成果.这两次深海试验的成功表明,我国研制的第一代6000米水下机器人制造技术已经成熟,从而使我国的水下自治机器人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期,国内也开始了基于仿生学原理的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工作.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进行基于蠕动原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顺利的进展.3 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除了机器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系统发展方式、编程语言与编程方式、传感器的引入及机器人本体上的进化等共性问题以外,水下机器人技术还存在一些特殊问题.319第4期 任福君等: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320佳 木 斯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0年水下机器人的援潜救生作业是世界各国潜水器研制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海况的复杂性,离真正实现快速、有效援潜救生的理想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不久前俄罗斯潜艇失事后的救援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水下机器人动力定位的控制问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水下机器人的回收问题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远距离水下通信和水下机器人的能源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4 水下机器人发展的展望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式各样的水下机器人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从控制方式来看,将采用遥控、监控、预编程、局部自治或其组合等,这会使水下机器人的应用更加广泛.未来的水下机器人应该具有象鱼一样的推进效率、高的游动速度以及极好的运动灵活性能,同时,提高它的通用性,并且希望其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内部信息和环境信息稳定可靠地自主作业,能够代替人在需要的深水环境中担负起自动或半自动的决策任务,以适应未来开发和探测海洋的需要.水下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也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此外,还希望能降低水下机器人本体和控制装置的成本,提高其使用寿命等.参考文献:[1] 刘军考,陈在礼,陈维山,王力纲.水下机器人新型仿鱼鳍推进器[J].机器人.2000(5):427-432.[2] 袁幼零.以发展中国机器人事业为己任[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0(1):5-10.[3] 陈建平.我国潜水器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9(2):7-9.[4] 余雄,唐哓东.国内外几种水下机器人的性能对比与分析[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7(1):18-20.[5] 蒋新松.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7(2):2-5.[6] 史美功,俞学廉.工业机器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7] 辛建成.美国海军未来的水下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0(3):19-21.[8] 李成桐.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思考[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0(4):2-6.[9] 郭巧.现代机器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0] 陈泊真,汪广海.中国海洋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钢结构.2000(1):3-6.[11] Sfakiotakis M,Lane D M,Bruce J,Davies C.Review of Fish Sw im ming M odes fo r Aquatic Locomo tion[J].IE EE J ou rnal of OceanEngineering.1999.24(2):237-252.DEVELOPMENT STATE OF UN DERWATER VEHICLESR EN Fu-jun1, Z H AN G Lan2, W AN G Dian-jun1, MEN G Qing-x in1(1.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llege,H 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 ity,Harbin150001,China;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154007,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 duces the functio ns and characteristics o f underw ater v ehicles in the w o rld,introduces the dev elo pment histo ry a nd sta te of the v ehicles,a nd sum s up the key questio ns in dev elo ping the v ehicles a t the present time.At last,this paper lo oks ahead the dev elo ping tendency of underw ater v ehicl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underwa ter v ehicle;underwa ter o perating;o perated v ehicle;remo te co ntro。

水下机器人ROV在海底管线检测中的应用

水下机器人ROV在海底管线检测中的应用

水下机器人ROV在海底管线检测中的应用摘要:海底管线是海上油气田生产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油气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定期或适时对其进行检测以保障其安全运营。

水下机器人(ROV)以其综合优势成为进行水下结构物检测的有效载体并被广泛应用。

介绍了利用ROV进行海底管线检测的综合作业系统,以及主要检测方法及基本原理。

根据实践经验,对影响作业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ROV;海底管线;检测1ROV系统介绍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智能功能的水下潜器。

可分为载人与不载人、有缆和自治等不同类型。

目前,发展最快、最为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就是ROV。

从1953年第1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至今,全球已有各种品牌类型的ROV数量超过1000台。

ROV通过配置摄像头、多功能机械手,携带具有多种用途和功能的声学探测仪器以及专业工具进行各种复杂的水下作业任务。

根据IMCA标准,按作业能力可以分为5级:一级是纯观察型,只能完成水下纯粹的观察作业,不能携带任何水下作业工具和设备;二级是带有负载能力的观察型,能够带有简单设备完成水下观察作业;三级是工作型,通常情况下带有机械手,能够完成水下较为复杂的工作;四级是拖曳爬行类,主要指挖沟机和挖沟犁等;五级是原型或改进型,包括那些改进的或特殊用途的又不能归于其他级别的ROV。

2海底管线ROV检测技术2.1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包括一般目视检查(GeneralVisualInspection)和详细目视检查(Close/DetailedVisualInspection,CVI,DVI)。

一般外观检查的目的了解管线整体状况,发现大的异常情况,包括阳极块腐蚀及消耗情况。

详细目视检查是通过清理表面海生物对异常或重要位置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检查。

ROV携带彩色摄象头以及装有的BOOM系统可以保证在能见度大于1m的情况下对海底管线进行全方位调查,可以直观观察海底管线上部的情况,左侧和右侧的海底管线状况,可以判断出管线的涂层、节点、阳极、标号以及异常、损伤情况。

lizarov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lizarov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Lizarov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Lizarov技术Lizarov技术是一种骨折愈合和骨修复的外科手术技术,由俄罗斯外科医生Gavriil Abramovich Ilizarov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

该技术通过应用外固定装置在骨折部位施加持久、渐进的牵引和压力,促进骨骼再生和愈合。

因为其创始人名字的拼写不一致,因此在不同的文献中,Lizarov技术也可以被称为Ilizarov技术。

2. Lizarov技术的原理Lizarov技术的原理基于骨骼的生物学和力学学原理。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施加,该技术实现了以下原理:•骨折部位的牵引:通过应用外固定装置的拉力,使骨折端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从而刺激骨骼的生长。

•骨骼的压力刺激:通过外固定装置的压力,刺激骨骼的再生和愈合。

•骨代谢的调节:外固定装置的应用能够改变骨骼周围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骨代谢,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骨骼再生。

以上原理共同作用于骨折部位,加速骨骼的愈合进程。

3. Lizarov技术的应用Lizarov技术在骨折愈合和骨修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骨折愈合Lizarov技术在骨折愈合方面被广泛应用。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施加,骨折端可以保持稳定,并受到持续性的牵引和压力刺激,促进断裂的骨骼再生和愈合。

3.2 骨延长Lizarov技术可以通过延长外固定装置的调整,实现骨延长的效果。

该技术适用于骨短缩、矫正不良骨折等情况下的骨延长。

3.3 骨畸形矫正Lizarov技术在骨畸形矫正方面有重要应用。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调整,可以实现对骨骼畸形的矫正,比如肢体矫形畸形、关节畸形等。

3.4 肢体重建Lizarov技术也被用于肢体重建手术。

在严重创伤或恶性肿瘤切除后,通过应用外固定装置,可以实现肢体骨骼的重建。

3.5 骨感染治疗Lizarov技术在骨感染治疗中也具有应用前景。

通过外固定装置的施加,可以保持骨骼稳定,促进创面愈合和骨骼再生,有助于肢体骨感染的治疗。

深水柔性软管湿存后的回收工艺研究

深水柔性软管湿存后的回收工艺研究

- 40 -工 业 技 术0 引言深水油气田的开发过程普遍采用基于水下井口和浮式生产装置(Floating Production Unit,FPU)的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

水下生产系统以其高效、低成本等特点成为深水开发的首选。

立管系统是连接水下静态设施和水面动态浮式生产装置的中间媒介,是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设施之一[1-2]。

FSR 立管系统用于连接水下钻井中心的跨接管至浮式生产装置(FPU),主要由连接FPU 和钢制站立立管间的柔性跨接软管、钢制站立立管顶部的浮体、一段钢制站立立管和海床上的基座4个部分组成,其中浮体通常位于海面以下50 m~250 m 水深,以降低表面风、浪、流的影响。

顶部柔性跨接软管为1种无粘结柔性软管,其主要作用是将流体从钢制立管管柱输送到表面终端FPU 中[4]。

FSR(Free standing Riser)立管系统主要应用于海况较好的西非深水区块油田开发项目,近年来也逐渐应用于中等海况以及恶劣海况条件的巴西深水油田和墨西哥湾深水油田开发项目,世界上第1个FSR 立管系统在2004年安装于安哥拉海上深水油田,油田区域水深1 180 m [3]。

1 项目介绍1.1 项目背景在某国外超深水油田退役项目中的FSR 系统中的2条300 m 长度的柔性跨接软管在保护性拆除后临时湿存在海床上,该文以采用单体工程船携带滚筒驱动设备和TLS (Tiltable Lay System 垂直铺设系统)设备完成深水柔性跨接软管保护性回收为例,讨论了深水柔性软管回收作业的设备选型和海上施工中的重点。

1.2 柔性跨接软管FSR 系统中的柔性跨接软管用于连接FPU 和钢制站立立管。

跨接软管的主要附件包括FPU 端软管接头、用于软管外皮保护的Uraduct(护套)、弯曲限制器(Vertebrae)、在位生产使用的摩擦悬挂卡具(Friction Clamp)、均匀分布在动态段管体的浮子模块、FSR 站立立管端的防弯器和软管接头,如图1所示。

英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范文

英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范文

英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范文Title: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Area]Abstract:This review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rea]. It critically analyzes key studies, identifies gaps in research, and highlights potential area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The review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specific topic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area], with a focus on thei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s.Introduction:The field of [Research Area]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growing relevance in various industries and disciplines. [Research Area] encompasses a diverse range of topics, from [specifictopics] to [other related topics]. Despite its breadth,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literature that offers a holistic view of the field'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This review aims to bridge this gap by synthesizing the key findings and contribu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while also highlighting areas that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Methodology:To ensure a comprehensive and rigorous review, we searched for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book chapters. We focused on articles published within the last five years, as this period represents the most r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 field. We also included articles that were highly cited or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ield.Key Findings and Discussion:1. [Topic 1]: [Research Area] has seen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opic 1], with numerous studies exploring various aspects of it.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keyfindings and studies in this area, discussing thei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s.]2. [Topic 2]: While [Topic 2] has received some attention, there remain several unresolved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Discus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opic 2, identify research gaps, and suggest potential directionsfor future research.]3. [Topic 3]: Recent studies have begun 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 of [Research Area] and [Topic 3], offering new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Describe the emerging trend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this intersection.]Conclusion:This review article has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rea], focusing on key topics such as [specific topics]. While the fiel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re are still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unresolved questions that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on addressing these gaps, while also exploring new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Area] in various contexts.References:[List of references, including journal articles, books, and other relevant sources.]Please note that this is a template and you would need to replace the placeholders (e.g., [Research Area], [specific topics]) with relevant information specific to your research area and topic. You can also expand upon each section, adding more details and citations as needed to reach the desired word count.。

作业型rov矢量推进建模及推力分配方法

作业型rov矢量推进建模及推力分配方法
LI Xin-fei 1, MA Qiang 2, YUAN Li-hao 1, WANG Hong-wei 1
(1. College of Ship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2. Harbi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Harbin 150030, China)
ROV 矢量推进系统的数学模型。在 Matlab 中构建了 ROV 运动控制的仿真模型,通过直接推力分配法验证了目
标 ROV 矢量推进系统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将六自由度控制量归一化和伪逆法结合使用的综合推力
分配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可有效解决直接伪逆法出现的推进器饱和问题,可直接应用于解决矢量推进推力分配;伪逆法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7-7294.2020.03.007
Vector propelling system model and thrust allocation for work-class ROV
第 24 卷第 3 期 2020 年 3 月
船舶力学 Journal of Ship Mechanics
Vol.24 No.3 Mar. 2020
文章编号:1007-7294(2020)03-0332-10
作业型 ROV 矢量推进建模及推力分配方法
李新飞 1, 马 强 2, 袁利毫 1, 王宏伟 1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rust allocation method of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ROV), the relation be⁃ tween each propeller thrust and the sum thrust acting on ROV body is derived from spatial arrangement of vector thrusters. The mathematics model of the over-actuated ROV system and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ROV motion control are constructed. The vector propelling system model of the target ROV is properly checked by way of direct thrust allocation. A pseudo-inverse thrust alloc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normalization way for six DOF control voltages is proposed. The thrust over-actuated problem of pseudo-inverse thrust allo⁃ cation is resolved,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overcome mo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problem of underwater robot with vector propellers. Key words: underwater robot; over-actuated; vector propel; thrust allocation

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 Remote Operated Vehicles)研究综述

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 Remote Operated Vehicles)研究综述

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Remote OperatedVehicles)研究综述摘要:无人有缆水下机器人ROV,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是海洋开发和水下作业的重要工具。

本文简要回顾了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发展历史,概述了各国在ROV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ROV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人有缆,机器人,ROV一、引言21世纪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世纪。

深海作为人类尚未开发的宝地和高技术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近几年国际上竞争的焦点之一。

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手段在海洋开发和利用领域的重要性不亚于宇宙火箭在探索宇宙空间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二、简介无人遥控潜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s,ROV),也称水下机器人。

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能潜入水中代替人完成某些操作,又称潜水器。

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

它的工作方式是由水面母船上的工作人员,通过连接潜水器的脐带提供动力,操纵或控制潜水器,通过水下电视、声呐等专用设备进行观察,还能通过机械手,进行水下作业。

无人遥控潜水器主要有,有缆遥控潜水器和无缆遥控潜水器两种,其中有缆遥控潜水器又分为水中自航式、拖航式和能在海底结构物上爬行式三种。

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发展非常迅速,从1953年第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到1974年的20年里,全世界共研制了20艘。

特别是l974年以后,由于海洋油气业的迅速发展,无人遥控潜水器也得到飞速发展。

到1981年,无人遥控潜水器发展到了400余艘,其中90%以上是直接,或间接为海洋石油开采业服务的。

1988年,无人遥控潜水器又得到长足发展,猛增到958艘,比1981年增加了110%。

这个时期增加的潜水器多数为有缆遥控潜水器,大约为800艘上下,其中420余艘是直接为海上池气开采用的。

英文参考文献及译文

英文参考文献及译文
ABSTRACT
With the goal of developing microfluidic platforms for sensing applications, flash-free micropatterns were embossed in polypropylene surfaces with ultrasonic heating for a biosensing application.The embossed features were designed to act as reservoirs, valves, and reaction chambers to allow, in combination with a compact sensing platform, the monitoring of analyte levels using a standard PC-CD player. To generate the compact sensor, as an example, we chose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based detection of lactate and glucose using an OLED-based sensing platform. Once embossed, the surface energy of the plastic substrate was chemically modified to make it hydrophilic. Reagents, placed in separate reservoirs, were directed through burst valves towards a reaction chamber via CD rotation. Lactate or glucose were monitored by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the related dissolved oxygen level on the PL decay time of an oxygen-sensitive dye, following analyte oxidation catalyzed by a suitable specific oxidase enzym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integrating OLEDs as excitation sources in PL-based sensors with microfluidic CD- based platforms, including for simultaneous multiple analyses.

水下浮游爬行式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研究

水下浮游爬行式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研究

水下浮游爬行式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研究Structur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hybrid crawler-flyer underwater vehicle翟旭强1,2,张俊俊1,王皓冉3,李永龙2,3,李佳龙3ZHAI Xu-qiang 1,2, ZHANG Jun-jun 1, WANG Hao-ran 3, LI Yong-long 2,3, LI Jia-long 3(1.西南科技大学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绵阳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学 特殊环境机器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绵阳 621010;3.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都 610000)摘 要:为了满足水下灵活运动和底板全覆盖巡检作业的需求,设计了一款兼具浮游与爬行功能的水下机器人。

机器人采用履带式移动机构,实现在水底结构物底板上的覆盖运动;通过八推进器布局,可以在水下六自由度浮游运动。

对机器人平地行驶、上下斜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机器人稳定运行的浮心可行域。

使用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进行典型工况下的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分析,机器人可以在平地直行和上下15度斜坡时稳定运行不倾翻。

进行样机试验,机器人性能满足设计指标。

关键词:水下爬行;稳定性;运动学仿真;ROV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34(2021)05-0041-05收稿日期:2020-01-13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9YFG0143);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8JZ0001);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科学技术项目(CDT-TZK/SYD[2018]-010);国家“十三五”核能开发科研项目资助(20161295)作者简介:翟旭强(1995 -),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为机器人设计与CAE 技术。

0 引言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emote Operated Vehicle ,ROV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海洋探测、水库大坝检测、水产养殖、船体码头检查、水下考古等领域,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ROV 可以分为浮游式、爬行式和拖曳式[1]。

面向海洋工程水下结构检测的ROV研制及运动控制研究

面向海洋工程水下结构检测的ROV研制及运动控制研究

面向海洋工程水下结构检测的ROV研制及运动控制研究发表时间:2017-07-27T14:57:51.7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作者:陈龙1 龚元龙2 山钦3 陈沛骏4 [导读] 摘要:目前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ROV)因其安全、经济、高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水下结构物检测1天津海金德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南山分公司天津 518055 2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68 3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68 4天津海金德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南山分公司天津 518055 摘要:目前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ROV)因其安全、经济、高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水下结构物检测、深海资源探测、输油管道和海底电缆检修等领域。

本文结合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设计并研制了一种面向海洋工程水下结构检测、多功能、模块化、模态切换的新型ROV(Mode-Converted ROV,简称MC-ROV)样机,并开展运动控制研究。

关键词:水下机器人;结构检测;研究现状1研究背景及意义海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开发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世界上海上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海上风能,其相应的生产平台以及配套设备已遍布全球,其数量巨大,作业的海域也日益由近海向深海延伸,这些海上工作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海面以上部分的结构检测相对比较容易,然而水下部分的结构检测就显得困难。

海平面下能见度极低,环境也非常的恶劣,人体和普通设备要在这种条件下顺利完成工作相当困难。

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ROV)作为作为目前重点研究的高新技术之一,一直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可以完成海洋环境检测、海洋资源开发、海底管道铺设,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及大型海上结构物水下检测等工作。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在英语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一)[1]徐安律.原住民小说《圆屋》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12(004).[2]Coulombe,JosephL.ReadingNativeAmericanLiterature[M\. NewYork:Routledge,2011.[3]Erdrich,Louise.TheRoundHouse\M\.NewYork:HarperCollin sPublishers,2012.[J].作家,2013(12):1.[4]杨恒.弱者的失语法律的缺位--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圆屋》[J].博览群书,2013(6):84-88.[5]Said,Edward.CultureandImprerialism[M].NewYork:Vintage Books,1994.[6]Erdrich,Louise.LoveMedicine[M],NewYork:HarperPerennia l,1993.[7]罗世平.凝视:后殖民主义文学折射[J].国外文学,2006(4):122.[8]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9]Halliday,Lisa.LouiseErdrich[J].ParisReview,2010(52):133-137.[10]温语晴.书写印第安文化的温暖和困境一美国当代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和她的作品.[11]陈榕.《凝视》[A].《西方文论关键词》[C].ed.赵一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2]Russo,Maria.Disturbing the spirits[i]. New York TimesBook Review, 2012(10): 9[13]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rerialism[M].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4.[14]Fanon,Frantz.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M]. New York: Grove Press,1968.[15]徐安律.原住民小说《圆屋》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12(004).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二)[1] 陈鹏.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收费站建筑节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2]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9[3] 李慧玲.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4] 公通字[2009]46 号.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S].新乡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印发.2009[5] 汤旭东.建筑工程中的现浇聚苯复合材料屋面保温技术[J].江西建材,2014,(11):45[6] 杨欣霖.高速公路服务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7] 欧志华,郭俊明.浅谈我国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含义[J].建筑节能,2007,35(12):60-62[8] 邹惠芬,王国业,郭立杰等.严寒地区窗户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5):982-986[9] 崔洪军,刘孔杰.国外服务区建设及研究现状[J].中国交通报,2008,(12):138-139[10] 郎松军.建筑结露的起因和防治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2002,22(Z1):201-203[11] 王金奎,史慧芳,邵旭.体形系数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0,(5):98-99[12] 王丽颖,丘雨佳.对德国被动式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考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14(3):38-40[13] 赖有志,陆京海,杨军霞,张童.现浇轻质泡沫混凝土在屋面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1,40(14):79-94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三)[1]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2]黄梅.女人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女人与小说杂谈之四[J].读书,1988(01):5.[3]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宄,1981(3):70.[4]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主义文本吗·一关于多丽丝·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J].东岳论丛,2000(5): 132-134.[5]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3(4):40-43[6]黎会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分析[J].外语研究,2003(6):73.[7]陈才宇,刘新民.金色笔记[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8]黎会华·解构菲勒斯中心:构建新型女性主义主体一《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阅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9]韩小敏,纪卫宁.析伍尔夫与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J].理论专刊,2004(8):125-126.[10]姜红.有意味的形式[J].外国文学,2003(4):96-98.[11]徐燕.《金色笔记》的超小说艺术[J].宁波大学学报,2003(3):78-80[12]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13]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4]佘海若.迟来的正义:被缚的自由女性一记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J].今日科苑,2007(23): 19-24.[15]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邵阳学院学报,2004(4).[16]范晓红.从《金色笔记》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整体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1.[17]Brewster, Dorothy. Doris Lessing\M\. New York: Wayne, 1965: 161.[18]Spilka, Mark. Lessing and Lawrence: the Battle of the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75(16): 218-240.。

211011320_·ROV_扭矩工具系统研制与应用

211011320_·ROV_扭矩工具系统研制与应用

2023年第52卷第2期第34页石油矿场机械犗犐犔 犉犐犈犔犇 犈犙犝犐犘犕犈犖犜2023,52(2):34 43文章编号:1001 3482(2023)02 0034 10犚犗犞扭矩工具系统研制与应用贾 鹏1,井元彬2,王 振1,周 佳2,李世平2,曾山川2,蒋克伟2,孙 钦3,韩云峰3(1.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3.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摘要:ROV扭矩工具(TT)是深水水下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水下机器人(ROV)作业装备。

ROV扭矩工具系统是以ROV为核心,包括扭矩工具本体和控制系统,其结构尺寸和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是影响水下作业的便利性与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

依托南海某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参考ISO13628-8等规范,设计出具有多尺寸自适应接口、牙嵌离合换挡结构和锁紧机构的扭矩工具及其控制系统。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扭矩工具关键部件进行仿真分析。

完成了扭矩工具的样机研制并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水下ROV扭矩工具的锁紧、解锁功能,换挡功能,马达闭环控制功能均可实现,技术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研究成果对ROV扭矩工具及其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均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扭矩工具;有限元分析;测试技术;试验验证中图分类号:TE952 文献标识码:A 犱狅犻:10.3969/j.issn.1001 3482.2023.02.006犛狋狉狌犮狋狌狉犪犾犇犲狊犻犵狀犪狀犱犛犻犿狌犾犪狋犻狅狀犛狋狌犱狔狅犳狋犺犲犚犗犞犜狅狉狇狌犲犜狅狅犾JIAPeng1,JINGYuanbin2,WANGZhen1,ZHOUJia2,LIShiping2,ZENGShanchuan2,JIANGKewei2,SUNQin3,HANYunfeng3(1.犆狅犾犾犲犵犲狅犳犕犲犮犺犪狀犻犮犪犾犪狀犱犈犾犲犮狋狉犻犮犪犾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犎犪狉犫犻狀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犎犪狉犫犻狀150001,犆犺犻狀犪2.犆犖犗犗犆(犆犺犻狀犪)犣犺犪狀犼犻犪狀犵犅狉犪狀犮犺,犣犺犪狀犼犻犪狀犵524057,犆犺犻狀犪;3.犆犖犗犗犆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犆狅.,犔狋犱.,犅犲犻犼犻狀犵100028,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ROVTorqueTool(TT)isanindispensableunderwaterrobot(ROV)operationequip mentduringthedevelopmentofdeep waterunderwateroilandgasfields.TheROVtorquetoolsystemisbasedonROV,includingoneoftheunderwateroperatingtoolsofthetorquetoolbodyandthecontrolsystem.Itsstructuralsizeandworkefficiencyarekeyfactorsthataffectthecon venienceandoperatingcostofunderwateroperations.Inordertosolvetheaboveproblems,rel yingontheunderwaterproductionsystemofagasfieldintheSouthChinaSeaandreferringtotheinternationalstandardISO13628 8andotherspecifications,thetorquetoolanditscontrolsystemwithmulti dimensionaladaptiveinterface,jawclutchshiftstructureandlockingmecha nismwerestudied,andthekeycomponentsofthetorquetoolweresimulatedandanalyzedby 收稿日期:2022 08 03 基金项目:工信部创新专项“水下ROV扭转工具系统研究”(2019GXB01 08 004 002);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科研项目(CCL2020RCPS0064RNN)。

跨国并购英文文献

跨国并购英文文献

nI .citsemod ro ngierof — ssenisub od ot mrif yna rof ecalp repaehc a semoceb SU eht ,setaicerped
3
s’m ailliW eht etic yeht ;ytivitca noitisiuqca degaruocsid stneve yrotaluger erehw SU eht ni sdoirep yn apmocartni ,stuoyap dnedivid ,snoitairtaper latipac no snoitcirtser tnemnrevog tsixe y am ereht ,secnatsni yn am nI .ecalp ni snoit aluger revoekat fo m rof emos evah stnemn revog tsoM
d etaicerped a taht dnetnoc yeht ,ralucitr ap nI .sgnidnif s’grebdloGot tsartnoc ni si taht ecnedive dnert drawnwod a dna smrif SU fo noitisiuqca ngierof ni esaercni na sevresbo eno ,gnorts si rallod laciripme tneserp )1991( tfarcsnevaR dna sirraH ,revewoH .sm rif ngierof fo snoitisiuqca SU ni
roF .setar egnahcxe fo elor eht gninrecnoc snoisulcnoc tnereffid ta evirra ,ylbatciderp ,seiduts

海马号ROV升沉补偿系统张力与压力特性研究

海马号ROV升沉补偿系统张力与压力特性研究

第17卷 第11期 中 国 水 运 Vol.17 No.11 2017年 1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November 2017收稿日期:2017-09-01作者简介:田烈余(1981-),男,硕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下机器人和液压系统等。

海马号ROV 升沉补偿系统张力与压力特性研究田烈余1,孙瑜霞2,陈宗恒1,张青苗3(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 广州 510760;2.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21016;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摘 要:“海马”号4,500m 级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4,500m 级深海作业系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大深度 ROV 系统,最大工作水深4,500m,主要作业功能是进行海底探测、取样以及其他水下作业。

在工作过程中,为防止母船在波浪作用下产生升沉运动通过主脐带传递到吊放的 ROV 等水下设备,研制一套升沉补偿系统以减小升沉耦合运动传导、吸收加速度动力、减少脐带松弛,以改善 ROV 运动控制条件、防止脐带缆破坏、提高系统作业安全性。

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升沉补偿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比较,介绍了所设计的被动式升沉补偿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计算、以及实验的方式对升沉补偿系统进行了力学特性研究。

关键词:“海马号”ROV;升沉补偿系统;工作特性;测试实验中图分类号:U6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11-0005-04一、引言1.ROV 升沉补偿系统研究目的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利用、深海观测和研究计划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深海设备线缆布放、检测和维护作业,这极大地依赖在水下工作时间长、作业能力强、负载能力大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

因此,国家“863计划”提出了自主研制“4,500m 级深海作业系统”。

水下航行器视觉控制技术综述

水下航行器视觉控制技术综述

水下航行器视觉控制技术综述高 剑, 何耀祯, 陈依民, 张元旭, 杨旭博, 李宇丰, 张桢驰(西北工业大学 航海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2)摘 要: 视觉控制是通过视觉信息进行环境和自身状态感知的一种控制方式, 文中将该技术应用于水下航行器控制, 并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相关研究进展、难点与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水下航行器视觉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任务场景, 然后对水下图像增强、目标识别与位姿估计技术进行介绍, 并从水下视觉动力定位与目标跟踪、水下航行器对接及水下目标抓取作业等3个任务场景, 对水下航行器视觉控制技术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最后梳理了水下航行器视觉控制技术的难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下航行器; 水下视觉; 视觉控制中图分类号: TJ630; U674.941 文献标识码: R 文章编号: 2096-3920(2024)02-0282-13DOI: 10.11993/j.issn.2096-3920.2023-0061Review of Visu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Undersea VehiclesGAO Jian, HE Yaozhen, CHEN Yimin, ZHANG Yuanxu, YANG Xubo, LI Yufeng, ZHANG Zhenchi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 Xi’an 710072, China)Abstract: Visual control is a control method that utilizes visual information for environmental and self-state awareness. In this paper, this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control undersea vehicles, and relevant research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trends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 were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ask scenarios of visu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undersea vehicles were first introduced, mainly focusing on underwater image enhancement, target recognition, and pose estimation technologi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visu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undersea vehicles was then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ree task scenarios: underwater visual dynamic positioning and target tracking, undersea vehicle docking, and underwater operational tasks such as target grasping. Finally, the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visu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undersea vehicles were outlined.Keywords: undersea vehicle; underwater vision; visual control0 引言水下航行器因具备工作时间长、航行范围广、用途灵活、风险小及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已成为一种可代替人类在水下复杂环境下完成任务的机器人平台。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全英文版)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全英文版)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全英文版)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全英文版)关键词:英文版,参考文献,英语论文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全英文版)简介:参考文献是英文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随意“从略”,更不可马虎了事或错误百出,很多作者在引用英文参考文献时,会出现引用不当、格式错误等问题,为大家分享正确的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及范例。

一、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英文参考文献与中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全英文版)内容:参考文献是英文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随意“从略”,更不可马虎了事或错误百出,很多作者在引用英文参考文献时,会出现引用不当、格式错误等问题,为大家分享正确的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及范例。

一、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英文参考文献与中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基本相同,但写英文参考文献要注意一点,外文作者姓名的着录格式采用姓在前(全拼,首字母大写),名在后(缩写为首字母),中间用空格;着作类文献题名的实词首字母大写,期刊文献题名的首词首字母大写,期刊名称请用全称,勿用缩写。

具体如下:1、单一作者着作的书籍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如:Sheril, R. D.(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Halstead.2、两位作者以上合着的书籍姓,名字首字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如:Smith, J., Peter, Q. (1992).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3、文集中的如:Mcdonalds, A.(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G. L. Yeager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4、期刊中的(非连续页码)如:Crackton, P.(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Canadian Change, 64(7), 34–37.5、期刊中的(连续页码):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如:Rottweiler, F. T.,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6、月刊杂志中的如:Henry, W. A., III.(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s schools. Time, 135, 28-31.二、英文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深海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的研制

深海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的研制

深海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的研制高世阳;崔汉国;张奇峰;张巍;杜林森;范云龙【摘要】浮力调节系统是深海潜水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来补偿潜水器浮力变化和调整潜水器姿态,基于6000 m无人遥控潜水器浮力调节需求,研制了一套深海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对关键承压部件耐压油舱进行了强度分析、稳定性校核和深海模拟压力环境测试.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向油囊排出60 MPa高压油,深海模拟压力试验结果显示油舱能够承受66 MPa压力,两项试验说明该系统可在6000m深海进行浮力调节;此外还对系统进行了水池姿态调节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进行浮力和姿态调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期刊名称】《液压与气动》【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6页(P75-80)【关键词】遥控潜水器;油囊;浮力调节【作者】高世阳;崔汉国;张奇峰;张巍;杜林森;范云龙【作者单位】海军驻天津地区防救军事代表室,天津300042;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33;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16;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16;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16;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37引言浮力调节系统是深海潜水器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工作时,众多因素会引起其重力和浮力的动态变化,如: 取样后重力的增加;布放设备后重力的减少;不同水域海水密度变化引起的浮力变化;深海条件下潜水器结构变形引起浮力的变化等。

为确保潜水器具有相对平衡的静力学特性及稳定的作业姿态,需要对其进行浮力调节。

除了简易的抛载调节方式外,根据调节物体体积或者重量实现浮力调节方式,可以将现有深海潜水器浮力调节装置分为可变体积式和可调压载式两种[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bmersible ROVs are normally classified into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size, weight, ability or power. Some common ratings are:∙Micro - typically Micro class ROVs are very small in size and weight.Today’s Micro Class ROVs can weigh less than 3 kg. These ROVs ar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o a diver, specifically in places where a diver might not be able to physically enter such as a sewer, pipeline or small cavity.∙Mini - typically Mini Class ROVs weigh in around 15 kg. Mini Class ROVs are also used as a diver alternative. One person may be able to transport the complete ROV system out with them on a small boat, deploy it and complete the job without outside help. Occasionally both Micro and Mini classes are referred to as "eyeball" class to differentiate them from ROVs that may be able to performintervention tasks.∙General - typically less than 5 HP (propulsion); occasionally small three finger manipulators grippers have been installed, such as on the very early RCV 225. These ROVs may be able to carry a sonar unit and are usually used on light survey applications. Typically the maximum working depth is less than 1,000 metres though one has been developed to go as deep as 7,000 m.∙Light Workclass - typically less than 50 hp (propulsion). These ROVs may be able to carry some manipulators. Their chassis may be made from polymers such as polyethylene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stainless steel or aluminium alloys. They typically have a maximum working depth less than 2000 m.∙Heavy Workclass - typically less than 220 hp (propulsion) with an ability to carry at least two manipulators. They have a working depth up to 3500 m.∙Trenching/Burial - typically more than 200 hp (propulsion) and not usually greater than 500 hp (while some do exceed that) with an ability to carry a cable laying sled and work at depths up to 6000 m in some cases.Submersible ROVs may be "free swimming" where they operate neutrally buoyant on a tether from the launch ship or platform, or they may be "garaged" where they operate from a submersible "garage" or "tophat" on a tether attached to the heavy garage that is lowered from the ship or platform. Both techniques have their pros and cons; however very deep work is normally done with a garage.维基百科对ROV的解释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s (ROVs)is the common accepted name for tethered underwater robots in the offshore industry. ROVs are unoccupied, highly maneuverable and operated by a person aboard a vessel. They are linked to the ship by a tether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n umbilical cable), a group of cables that carry electrical power, video and data signal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operator and the vehicle. High power applications will often use hydraulics in addition to electrical cabling. Most ROVs are equipped with at least a video camera and lights. Additional equipment is commonly added to expand the vehicle’s capabilities. These may include sonars, magnetometers, a still camera, a manipulator or cutting arm, water samplers, and instruments that measure water clarity, light penetration and temperature.ROV的历史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HistoryThe US Navy funded most of the early ROV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1960s. This created the capability to perform deep-sea rescue operations and recover objects from the ocean floor. Building on this technology base; the offshore oil & gas industry created the work class ROVs to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 fields. More than a decade after they were first introduced, ROVs became essential in the 1980s when much of the new offshore development exceeded the reach of human divers. During the mid 1980s the marine ROV industry suffered from serious stagnation 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used in part by a drop in the price of oil and a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Since the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ROV industry has accelerated and today ROVs perform numerous tasks in many fields. Their tasks range from simple inspection of subsea structures, pipeline and platforms to connecting pipelines and placing underwater manifolds. They are used extensively both i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a sub-sea development and the subsequent repair and maintenance.Submersible ROVs have been used to locate many historic shipwrecks, including that of the RMS Titanic, the Bismarck, USS Yorktown, and SS Central America. In some cases, such as the SS Central America, ROVs havebeen used to recover material from the sea floor and bring it to the surface.However, there is a lot of work that remains to be done. More than half of the earth’s ocean is deeper than 3000 meters, which is the current working depth of most of the ROV technology. As of the writing of this article, the deeper half of the ocean has never been explored. This vast area has the potential to meet much of humanity’s needs for raw materials. As the industry advance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we will undoubtedly see further improvements in these complicated robots.While the oil & gas industry uses the majority of ROVs; other applications include science, military and salvage. Science usage is discussed below, the military uses ROV for tasks such as mine clearing and inspection. Approximately a dozen times per year ROVs are used in marine salvage operations of downed planes and sunken ships.ROV建造ConstructionConventional ROVs are constructed with a large flotation pack on top of a steel or alloy chassi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buoyancy. Syntactic foam is often used for the flotation. A tool sled may be fit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ystem and can accommodate a variety of sensors. By placing the light components on the top and the heavy components on the bottom, the overall system has a larg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center of buoyancy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this provides stability and the stiffness to do work underwater.Electrical cables may be run inside oil-filled tubing to protect them from corrosion in seawater. Thrusters are usually located in all three axes to provide full control. Cameras, lights and manipulators are on the front of the ROV or occasionally in the rear for assistance in maneuvering.The majority of the work class ROVs are constructed as described above, however this is not the only style in ROV building. Specifically the smaller ROVs can have very different designs each geared towards their own task. One company's ROV even has wings that allow the vehicle to move more efficiently, while being towed and/or operating on thruster power in high curr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