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教育学重点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孔子《论语》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着作。
《学记》是人类最早的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
比欧洲最早的由昆体良编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了300多年。
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教育学单着,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德国。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自称一学科。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861年斯宾塞编写了《教育论》
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着作。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重视教育质量与目标。
苏联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狭义教育的概念: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放初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青年和成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和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等。
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等特种学校。
现代教育包括幼儿教育,招收3到6岁的幼儿。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P146.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成都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想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同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荣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任务是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
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
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
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
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
动。
我国首次制定但未实施的学制是
1902年的壬寅学制,
我国实行近代学制开始是在1904年
的癸卯学制。
蔡元培颁布的美制学制是1922年的
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
简答: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2学校教
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学校成了统治阶
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4学校的教学
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5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6
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生的思想
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
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2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
的主要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
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
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
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
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
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
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
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
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
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
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
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
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
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
的系统。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
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
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
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
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①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
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
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
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
展的规律
5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
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
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
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
所需要的人才。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
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
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
革。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
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
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C、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6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
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
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
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
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
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
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7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
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
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
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
求。
③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
况。
④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
的年龄特征。
⑤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
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8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
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以提高
3,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的
学习知识
4在教学中要防止出现两种偏向:一
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
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
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9现阶段我过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
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
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可接受原则,因材时间原则等。
10、教学评价的种类:
①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
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
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
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
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
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
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
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
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
价。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
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也称常模参照
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学
生成绩进行评定。
也称目标参照性评
价。
11美育对学生智,德,体各方面的发
展起的作用:
首先,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第二,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第三,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学生身体健
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
艺术性的价值。
第四,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
立。
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
功能。
1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①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
教育的巨大力量。
②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
③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
力。
13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2健全组织,
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
的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
良好的班风。
1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
间的广延行和时间的连续性
15教师的素养:
①高尚的师德:教师必须不断加
强自然的道德修养。
A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
的忠诚上。
B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
学生上。
C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
身的道德修养上。
②现代人的素质。
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③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
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
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
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论述
1试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
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
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
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
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
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
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
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
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
用来稳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
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
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
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
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
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
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
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
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
量。
2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教
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课程要
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
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
教学。
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
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
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
训练的价值。
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
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
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
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是要求以
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
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缺点:夸大
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
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
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
量。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
础。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
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
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
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
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
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
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
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
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
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
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
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
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3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的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缺点: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问题-发现教学的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
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
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情即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
在德育过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
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
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念。
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
在德育过程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
在进德育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
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知,情,意,行四者的整体功能又重新获得最大的发挥。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5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学生的非智力活动,主要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首先是智力活动。
因为只有智力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
但是智力活动有赖于非智力活动的推动和调节。
所以,为了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又必须进行非智力活动。
一般来说,在教学中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因为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
同时,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因为学生是有能动作用的人,他们已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常表现为内驱力量作用于智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二)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变的,他们可能是一致的,两者相互推动;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两者相互干扰。
按教学需要从两个方面调节非智力活动。
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
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信心,报复和毅力,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品质,使他们能偶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配合一致是成功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常常出现不一致,但如能按教学需要随时引导和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就能使俩这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这是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之间的必然联系。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学校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3.要解决三种不同性质的内部矛盾:
4.(1)认识性质的矛盾(2)能力性质的矛盾(3)思想性质的矛盾
5.要主义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处理好家庭社会对学生影响不一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