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3.2内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内能的单位与功和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在相同温度和状态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在相同质量和温度下,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4. 内能的改变: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内能的改变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7.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焦耳(J)3. 内能的计算: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00g的水的内能。
答案:根据公式,内能=质量×比热容×温度,假设水的比热容为4.18J/(g·℃),温度为25℃,则内能=200g×4.18J/(g·℃)×25℃=20900J。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深入思考内能的相关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内能的相关知识。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感受物理的美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课堂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以评价学生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内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3.组织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内能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小组内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思考题等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组织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内能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
本章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涵盖: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通过做功(例如摩擦生热)和热传递(例如传导、对流、辐射)两种方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对比: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改变原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引入:烧水时,水温升高,为什么会感觉手热?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讲解。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区分。
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例子和理解。
4. 练习巩固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2. 学生上台板书解题过程,讲解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并说明如何改变这个内能。
2. 答案:根据水的质量、温度和比热容计算内能。
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加热水(热传递)或用手摩擦杯外壁(做功)来实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能否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2节,具体内容如下: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的实际应用:热机、制冷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冬天暖气片加热房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提问:“为什么暖气片加热房间会使房间变暖和?”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讲解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的原理。
4. 内能的改变方式:讲解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内能的实际应用:介绍热机和制冷剂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内能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内能的计算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4. 内能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温度升高50℃后,内能增加了多少。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改变内能的方式。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本节课重点讲解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和做功的本质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内能?讲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讲解: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3)改变内能的方式:讲解:热传递和做功是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做功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5. 知识巩固:6. 板书设计: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
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7. 作业设计:(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并加以解释。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单位,掌握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 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利用:介绍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4.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探讨内能与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热水壶,让学生观察热水壶的保温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热水壶是如何保持水温的。
2. 讲解内能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
3. 内能的转化原理:教师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4. 内能的实际应用:教师介绍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和示例,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性质。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内能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与测量方法3. 内能的转化原理4. 内能的实际应用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如何测量内能。
2. 举例说明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 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特性: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有关。
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
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3.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区分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的改变方式和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
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单位与影响因素:介绍内能的单位是焦耳,并分析质量、温度和状态对内能的影响。
4.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3.2 内能一、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二、内能的单位:焦耳(J)三、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四、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五、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冬天,两手相互摩擦会感到暖和;夏天,冰棍融化时会感到凉快。
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1)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改变。
(3)内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无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但在内能的计算和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的转化: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内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内能如何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个苹果的内能。
5. 内能转化讲解: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转化的过程。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物体的内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转化: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什么是内能?(2)内能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内能?(3)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4)内能是如何转化的?2. 估算一个苹果的内能,并说明你的估算方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13.2 内能【精品】.doc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可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改变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如何证明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是等效的。
教学
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讲授法
使用器材
火柴、蜡烛、打火机、矿泉水瓶、做功改变内能演示器、圆底烧瓶、软管、气筒、铜丝等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两种宏观物体的能量——动能和势能。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五、知识
延展
思考题:二氧化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请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调查对该现象进行论证,书写科学小论文,1500字以上。
自学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六、布置
作业
教材:P10动手动脑学物理1~4
板书
设计
§13~2内能
一、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
内能。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3.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有温差的物体彼此接触时,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在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差。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 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 内能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一直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内能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内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内能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
2. 让孩子们掌握内能的测量方法。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难点:内能的转化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热水、冷水、气球、沙子、小车等。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色纸张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气球实验,让孩子们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引导孩子们思考内能的概念。
2. 实验一:热水和冷水混合实验,让孩子们测量混合前后的温度,计算内能的变化。
3. 实验二:沙子和小车实验,让孩子们观察沙子从小车下滑时的状态变化,探讨内能的转化和应用。
5.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利用内能的知识,设计一个保温杯,保护热水的温度。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内能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难点:内能的转化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内能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在实验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观察和操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操作的时间不够充分,部分孩子们的参与度不高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拓展延伸:内能的应用,如保暖、加热等方面,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内能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一:热水和冷水混合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择了热水和冷水作为主要材料,让孩子们通过测量混合前后的温度来计算内能的变化。
这个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内能的变化,并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内能的概念。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人教版)第13.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和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2.让学生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通过对内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价值。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本节内容,提高,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以上五个亮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案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内能教案
课题13.2内能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教师教研时间任课教师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图钉、砂纸。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设计思路本节课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师生共同走进这一神奇的物理殿堂。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
钻木取火;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新课讲授一、认识内能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
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观看、思考、感受。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为“温暖”而学习。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有关“热”的能量的差异,本质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引出内能的课题通过对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能。
2.给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两个问题。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2内能
《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内能教师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旧知,为内能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课件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内能的概念。
教师提问: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内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由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猜想温度可能与内能的大小有关,并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首先,列举生活中将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讲解这个发生热传递的过程因为温度的改变,使物体的内能也发生了改变。
学生总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及时深化: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之后,教师讲解热量的概念并指出,物体吸热和放热分别对物体的内能有怎样的影响。
课件展示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思考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实验:①在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②在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发生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总结:①图片中说明摩擦生热,而这部分内能就是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功;②实验一,发现棉花燃烧起来,因为活塞压缩气体做了功,增大了空气的内能;③实验二,观察到了瓶内有“白气”产生,说明瓶内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小水滴。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课题: 13.2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 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教学过程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入计意图引入课题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
1.钻木取火;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观看、思考、感受。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为“温暖”而学习。
新课讲一、认识内能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
“分子”和“孩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有关“热”的能量的差异,本质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但也具有能量。
“类比”理解是物理教学授新课讲 授子”是否有相似之处?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 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 内能与质量、状态的关系:同一物体,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5.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
2.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3. 让学生学会用改变内能的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微观解释,改变内能的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知识点讲解:(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焦耳(J)。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内能与质量、状态的关系:同一物体,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3. 例题讲解:题目1:一个质量为0.5kg的铁球,温度为20℃,它的内能是多少?解答:铁球的内能 = 铁球的质量× 铁的比热容× 铁球的温度= 0.5kg × 0.44J/(g℃) × 20℃ = 44J。
题目2:一个质量为0.5kg的水,温度为100℃,把它倒入质量为0.5kg、温度为0℃的冰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多少?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水的质量× 水的比热容× (水的初始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最终温度) + 冰的质量× 冰的比热容× (冰水混合物的最终温度冰的初始温度)) / (水的质量 + 冰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内能
教学过程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一只通电,另一只不通电。
让学生分析两个灯丝内能大小不同的原因。
分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1)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
降低时,内能减少。
[物体内能增大时,其温度不一定升高。
(2)物体的质量:它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数量的多少。
(3)物体的体积:它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小,影响分子的势
能的大小。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
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
互转化。
4.
5.利用内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炒菜时,将盐放入锅中,菜立刻便会变咸,而腌菜时,将盐放在
缸中,很长时间菜才会咸,这是为什么?
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人感觉暖和了,
而将热水瓶放入冷水中,瓶中的水变凉,而冷水变热,这种现象就是
所谓的热传递现象。
探究: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图2容器中的水温约为
20℃,热奶约为90℃,经过一段时间,再测量一下容器中水的温度和
奶瓶中热奶的温度均为40℃。
试在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容器中水的温度
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1)实质: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
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二次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
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
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
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