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5d3c75ad02de80d4d84038.png)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 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 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 本不存在的。(社会性)
②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在实 践中 追求 和发 展真 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考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历年高考原题 2008·四川卷,30 2006·上海综合,6;2004·海南、全国 文综III,26;2008·上海卷,15; 2008·上海卷,22;2008·重庆卷,30; 2008·江苏卷,29;2008·海南卷,19; 2008·全国卷Ⅱ,38(主);2008·北京 卷,38(主);2008·宁夏卷,39(主) 2008·海南卷,15; 2008·全国卷Ⅱ,38(主)
▲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 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 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判断)。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 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和社会关系。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bf1cbef8915f804d2a16c1aa.png)
方法:③④观点错误。
2.中国高铁在运营实践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 术还不完善和成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因为( )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 点和真理的本质决定的。真理本身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不能用真理来检验真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铁在运营中出现了 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术要进一步完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高铁从高 速、降速、再到高速,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1.美国科研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 的
脱氧核糖核酸(DNA),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 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经过多次失败的尝 试后,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此 举标志着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这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认识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④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例】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 哲学上看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方法】“行”是强调实践,“知”是强调认识,因此 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选C。
1.中国高铁十余年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 新之路,但在运营中出现许多事故,为总结教训,确 保安全,中国高铁实施全面降速。其中京津城际、沪 杭两条高铁的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合宁、 合武等高铁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e369ce4028915f804dc2e3.png)
考点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
• 原理: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 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 确对待错误。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 •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 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 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特别提示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 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一方 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 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 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 持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来源。 来源===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_____ 动力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______ 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_________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检验 目的 和_____ 归宿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 。
(2)认识的无限性 ①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无止境的过程。 ②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 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affd2eacc22bcd126ff0c7f.png)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③社会 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 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 史条件的产物。
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 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 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 了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的特点,②④的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特点,故 本题选B项。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党中央建设性的 提出五条具体道路的理论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五条具体道路必须要认真地贯 彻落实,体现了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和促进作 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影响。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C)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学生看书 ②法官办案
B)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https://img.taocdn.com/s3/m/5cdc92e1770bf78a64295416.png)
两个方面
(三)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一、真理及其特征 点拨: 1、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 2、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
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点拨:
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2、如何理解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3、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是否意味着原来的真理被推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既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 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
3、单个人的活动是不是一定是孤立的活动?是不是不叫 实践活动?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点拨: 1、认识的来源?途径?(易混点) 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举例说明) 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点拨: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一、实践的含义 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及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三)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一、真理及其特征
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物质性、能动性及社会历史性 点拨: 1、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57ae69e518964bcf847cdf.png)
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 展我们的认识。
补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 实践服务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
义
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
2.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②真理和谬误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4Biblioteka 1、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是指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二、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43 相关链接)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人工林海—塞罕坝的改造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实验活动
如: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P42-43)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 展我们的认识。
补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 实践服务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
义
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
2.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②真理和谬误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4Biblioteka 1、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是指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二、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43 相关链接)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人工林海—塞罕坝的改造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实验活动
如: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P42-43)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优质PPT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优质PPT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https://img.taocdn.com/s3/m/9d5eeee614791711cd791739.png)
【答案 C】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
【答案 B】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 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最新版本)推荐
B. 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③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C. (1)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答展案】 D
13.(2020江苏)动物毒素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盲目使用毒 素治疗疾病的年代相比,今天研究人员不仅知道动物毒素包含着 多种成分以及每种成分的分子级目标,而且还基于毒素的特征, 运用基因组学的技术研究毒素作用机理,把一些致命毒素变成药 物的来源。这说明( ) A.人的理性能够为客观物质世界确立自然法则 B.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深化 C.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够变头脑中的观念为现实 D.事物性质的改变是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答案 B】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
【答案 B】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 轮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第 六课求 索真理 的历程_ (最新 版本) 推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 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
【名校课堂】获奖PPT-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最新版本)推荐
B. 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③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C. (1)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答展案】 D
13.(2020江苏)动物毒素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盲目使用毒 素治疗疾病的年代相比,今天研究人员不仅知道动物毒素包含着 多种成分以及每种成分的分子级目标,而且还基于毒素的特征, 运用基因组学的技术研究毒素作用机理,把一些致命毒素变成药 物的来源。这说明( ) A.人的理性能够为客观物质世界确立自然法则 B.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深化 C.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够变头脑中的观念为现实 D.事物性质的改变是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答案 B】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求真理的历程》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求真理的历程》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b7adbc6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7.png)
• 真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合用旳条件和范围,
理 假如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
是误
详 细 旳 有
•
②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旳过程来说旳,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旳详细旳历史旳 统一
条 • ③假如不伴随历史条件旳变化而丰富、发
件 展和完善真理,照搬过去旳认识,或者超越
旳 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联络: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 转化,是对立统一旳关系。要来自探究1、认识真理旳特点
•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旳哲学范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旳正确反应。一种认 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不然就是谬误
• ②真理是客观旳,真理旳最基本属性就是客观
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
科学 理论
•
科学理论是正确旳理论
• 它们都起源于实践,都是实践基础上产生旳 主观旳东西,是第二性旳,它们统一于实践
• 联 ;它们旳内容都是客观旳,都是人脑对客观 络 事物旳反应;科学理论是正确反应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旳理论,是真理性旳认识,理论、 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旳认识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旳认识过程中被掌 握旳,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旳直接继续。” 这阐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本身 ③是详细旳、有条件旳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觉真理,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旳追求和永恒旳使命。
【尤其提醒】 从认识旳目旳、人旳认识能力旳发展上 看,认识是无限旳。但从每一详细认识、人旳现实认识能 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旳,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
【思维拓展】 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六课第一框 (共27张PPT)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六课第一框 (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20be602e3f5727a5e96246.png)
拓展:正确理解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 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 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 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求:
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不断追求真理。 反对僵化、停止不前的思想(对立面)。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 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 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 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 某种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认 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 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实质考查实践的两个特点的关系, 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并受客观规 姓视野, 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 同时,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右 律制约的。④错误;漫画主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 边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给我们 重要性,③不符合题意。①②正确。 的哲学启示是。 答案 A ①在实践的基础上,精神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 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 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经验(主要是书本知识)。 但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 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生活与哲学》一轮第6课
![《生活与哲学》一轮第6课](https://img.taocdn.com/s3/m/274e406ff8c75fbfc77db2d6.png)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方法论:发展真理,正确对待错误
疑难突破
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 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 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 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任何真理都 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 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 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条件性、具体性------相对性
①条件性——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具体性——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脱离实践、纸上谈 兵,认识不为实践 服务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 极投身社会实践。
关键词:在……实践(如调查、调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我们制定(提出)……理论(观点、设想、政策等)╱随 着……某种实践的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中 发现新问题、新课题╱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历史探索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核心考点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一轮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一轮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73090d02020740be1e9b58.png)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整个世界。 (3)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 不存在的。 (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5)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才是真理。 (6)认识的任务在于追求终极真理。 (7)真理再向前迈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明确 各自 的表 现或 原因
本考点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 过学习和传递而得。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 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 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 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策、要求、启示、建议等)
四定主体——是谁。《经济生活》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 劳动者等);《政治生活》公民、政府、中共、国家等
五定方法——采用什么方式解答。基本的方法是归纳和演绎的分
析方法。 *带着问题审材料比较经济 *审材料与审设问都需要抓关键词
认识论原理2: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 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 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 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方法论:承认真理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 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4、(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 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 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 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 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 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 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方法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 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 (总之,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误区一: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误区二: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 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 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 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 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 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 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 知识即间接经验。
例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 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 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 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 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 明( )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考点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 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 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 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 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 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答案:(1)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 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 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 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 愿望和要求。 (2)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 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地球气候变 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 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3)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 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考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
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 活动。 (2)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 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3)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 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 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 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 史条件的产物。
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原理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考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 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 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 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形式:(补充)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考点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 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 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A
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活动,具有把主观认 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点。要检验一种认 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 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 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 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 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 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 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 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 “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 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 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 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 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 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 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误区一: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误区二: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 • • •
例题.“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 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 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二号” 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 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第六课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扫描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客观 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 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 断追求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认识的发展过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 点 把 握
考点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 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 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 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 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 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 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例5、(08宁夏)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 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 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 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 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 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 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 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 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 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例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 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 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 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 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 念的提出,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对黄河水量实行统 一调度。 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 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 连续9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
3、解析 :从设问的限定语来看,本题实则考查调动运 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与相 关材料信息有效对接。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长期以来,黄 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解决防洪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 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由取用”的利用方式造成了 下游水资源严重不足甚至断流的负面影响。“生态水” 新理念和“以供定需”的用水新思路适应了实践提出的 新要求,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的创新推动实 践的创新。“生态水”新理念推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 用方式的创新,对于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 黄河连续8年未断流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