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知识点汇编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单元总结
备课资讯
一、新材料 新视角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 中国历史上) 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 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 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 地区扩张;可是, 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 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 内地,统治过中原。 现象, 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 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 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 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 迫的民族, 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 苦结成了战斗友谊, 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 到了解放。 到了解放。
3.中美关系的转折 3.中美关系的转折 1948年杜鲁门说 年杜鲁门说: 材料一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 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 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 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 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 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 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 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 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 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杜鲁门回忆录》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说: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说: 年尼克松访华 “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 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 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对我们的政 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 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 对周恩来说: 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 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易错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考很重要,有许多考友都忙碌的复习备考,历史网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错点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5、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 年宪法。
8、“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9、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1。
2015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1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必修(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问题
1、原因和目的: 2、含义: 3、明确规定:1949年“共同纲领” 4、正式确认: 1954年宪法 5、实施情况: 5个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一、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问题
1、背景:
2、创立
标志: 一届人大
1954年
3、创立意义: 根本政治制 ;
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颁布了哪几部宪法性 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 的宪法 《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起临时宪法作用
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关系问题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职能转变)
政协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 3、新阶段: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字方针) 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D
C
B
• (2010北京文综卷,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 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 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 2.(2010江苏历史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 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 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新人教版
3.为了更好的宣传宪法,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之 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 月4日正式实施。下列关于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A.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B.它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C.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 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 的成功实践。 ②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多次谈话:“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 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祖国统一 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01 自主学习区
知识成串· 记得更快
02 认知深化区
史料印证· 学得更清
03 综合提能区
纵引横连· 掌握更全
自
主
学
习
区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轻巧识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辨析比较——《共同纲领》与《宪法》
《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 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 《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延 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 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取代了政 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⒊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为史论共享)
文化大革命
“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⒊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
⒈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⒉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②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此为史论共享)
香港、澳门的回归
⒈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⒈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⒉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的对外关系:(1)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意义:奠定了新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
(3)概况:1947年,××区成立。
后来,新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必修1
单元学习小结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的势不两立关系。
2.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特点?(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机构,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也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3.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人民毫无权利可言,一切机构的设置都围绕以皇权为核心的家族式政治体制。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西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是享有民主的仍是少数人。
(3)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这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4.从“文革”角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文革”发动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
最新-2018高考历史 知识讲解 专题六 现代中国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品
专题六现代中国考点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解读】本考点是高考经常考察的重要知识点,在题型上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试题的难度中等。
这部分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可从建国初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和海峡两岸的关系等当今热点联系进行考查。
复习时抓住两条线索,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是“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例题1】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
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解题思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是1875年,故A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制宪会议制定,故B不正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D不正确。
答案选C。
【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为了保证在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它的颁布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
【变式训练1】“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高一历史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历了50年代的建立、十年文革的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完善三个重要阶段。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港澳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这一构想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0年代的建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创建: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从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职权职能发生变化: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成为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发展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过程:(1、1949年《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理解其意义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高一历史必修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知识概要本单元贯穿两条线索: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的统一大业。
内容承上启下,讲述了在经历了近代屈辱历史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
应重点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主政治的特色,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曲折性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但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政府以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南,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祖国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1课件 第6单元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即 时 巩 固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民主政治制度 (1)政治协商制度: 其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 行的一项政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 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这种 考虑,主要是基于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 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新。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 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 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 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 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 派行政人员驻台。
【理性思考】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
发所提出的创造性的独特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它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体现海峡两岸人民的愿望,因而在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发挥着 巨大的作用。
③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 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1949 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载入了 1954 年宪法。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3)新时期恢复和加紧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就。 ①逐步健全法律制度。a.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 设方针。b.从 1979 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主 要通过了 1979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 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 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键入文字]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
1。
高中历史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知识点汇编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某某国的成立;2、某某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发以来某某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某某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某某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某某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某某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某某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某某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某某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某某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某某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某某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X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学习小结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11.建国后我国某某政治建设的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某某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某某政治制度。
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革”期间,某某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
党政机关、工厂、学校等遭到冲击,很多人遭受无端迫害,全国人某某续十年没有召开,公检法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某某制度逐步完善。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逐步建立了村民某某自治制度,推进了农村的某某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健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新发展。
2.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不同点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不同点解决的问题不同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而设置的是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妥善解决港、澳、台问题,为实现祖国统一而设置的实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地区权限不同民族自治权高度自治权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3.新中国成立后在解决某某问题上党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及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1)变化: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2)原因:①武力解决,不仅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②和平解决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
③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日益成熟。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都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4.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特点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具体来说:(1)共产党领导是根本。
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各某某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讲义: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doc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部分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教师用书]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基本政策及总任务。
(3)组织上: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背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政策(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施(1)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
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
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
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
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
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B、“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
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⑵、平反冤假错案。
⑶、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
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⑷、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
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
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
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2月20日)
(3)、意义: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反国家分裂法》,为制止国家分裂提供法律依据。
【拓展】: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
1、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
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
提高,等等。
2、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