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文史通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中国历史文选下问答与断句

中国历史文选下问答与断句

中国历史文选下问答与断句
(适用于成荫老师)
问答
一、 试述《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及史料价值
1、 强调“作史贵知其意”,阐明治史应经世致用
《文史通义》可与《史通》媲美,各有理论重点。正如章学诚自己所说“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史通》重点论述了史籍编纂的方法,如史体的长短得失,史料的搜集取舍,写史的形式技巧等。但随着史学进一步的发展,从理论上说明史学的特点、作用,就越来越必要。但当时第一流史学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人主要致力于对古史的校证、考订;对于史籍的发凡起例,史学的意义等少有涉及。
在考据之风占绝对优势的乾嘉时代,独不为风气所囿,企图改变学术研究脱离现实的不良学风,疾呼“学术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这些理论,对当时一潭死水般的学术界,吹进了带生气的新鲜空气,这是应该肯定的。
2、阐明“六经皆史”之说,扩大了史学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
其内篇之一的卷首第一句就提出“六经皆史”这个论断,在书中其它许多篇章中又一再加以论述。
考订工作当然也有贡献;但阐明史学的功用、目的、意义,似乎就更为重要。《文史通义》中许多篇章就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些问题。章认为:“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又说:“载笔之士,有志《春秋》之业,固将惟义之求,其事与文,所以藉为存义之资也”(见《史德》、《言公》等)。研究历史、编纂史籍、须有“才(文)、学(事)、识(意)”,而独具“史识、史意”最重要。
它通过具体的史事来体现,凭借文辞来表达。三者有轻重主次之别,不能等同视之。“譬人之身,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者也。”强调“作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而这个“意”就是史学的意义、作用,即必须于世有用。如果撰文论学虽“有所发明,而于世无用”,也不过是“雕龙谈天之文”。因此,强调“史家之书,非徒纪事,亦以明道也。”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书目

内容绪论(2课时)重点与说明:本绪论重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目的、授课方式、学习方法等问题,从思想引起高度重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历史和历史要籍二、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开设目的三、本门课程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思考题:1.试述历史与历史要籍的关系。

2.制定一个你学习本课程的计划。

参考书目:1.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1982年2.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年3.杜泽逊著《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01年4.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6年5.《辞海》/《辞源》/《康熙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三联书店 1956年第一编考古文献(6课时)重点与说明:本章重点向学生介绍考古文献资料的基本情况以及几种考古文献资料,并通过具体选文感知考古文献资料,其难点在于甲骨文、金文古文字的释读和它们的史料价值的分析。

一、考古文献概述1.甲骨文2.金文3.简牍帛书与敦煌文书二、文章选讲(1)《武丁卜辞二则》(2)《大盂鼎铭》(3)《利簋》思考题:1.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具有史料价值?2.简述甲骨文、金文的文字特点。

3.简述甲骨卜辞的结构特点。

4.翻译:《武丁卜辞二则》、《大盂鼎铭》、《利簋》参考书目:1.《甲骨文合集》胡厚宣中华书局 1979年2.《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著科学出版社 1958年3.《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考古学报》9——14期(1955.12——1956.12)4.《简牍学研究》(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6年5.《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刘进宝著台湾叶文出版社 2000年5.《敦煌历史文化》刘进宝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二编纪传体类(22课时)重点与说明:本章在要籍部分重点向学生讲授纪传体史书的总体情况以及重点史籍的基本内容;在文选部分通过对特色选文文意的疏通、字词的辨析、语法的分析,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运用文献史料的目的。

宁波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

宁波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

2023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 中国历史文选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①名词解释②简答题③材料题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1、经部文献①《诗经·七月》②《尚书·牧誓》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2、史部纪传类①《史记·货殖列传》②《汉书·武帝本纪》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④《宋书·谢灵运传论》3、史部地理类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②《水经注·鲍邱水》4、史部史评类①《史通·二体》②《文史通义·书教下》5、史部政书类①《通志·总序》②《通典·田制》6、史部编年类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7、史部纪事本末类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8、史部学案类《明儒学案·凡例》9、子部文献①《日知录·宋世风俗》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10、集部文献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四、参考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三国志》1.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史学、文学名著。

共65卷,西晋陈寿著。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2.分《魏书》正统30卷(设本纪、列传,前4卷帝纪,其后是后妃、大臣等各类人物和匈奴)《蜀书》15卷《吴书》20卷。

作者从天下三分角度修史,分国记事,又合为一史,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3.以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开端,从汉末军阀割据到归晋近百年历史写成系统全面的史书。

文笔简洁,议论渊雅。

(所传人物照顾面很广,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人物;受时代风气影响,作者还注重品评人物,大都从大处着手,褒贬有据,颇有见地。

)4.其他书目:①裴松之《三国志注》(《上三国志注表》)历史主义态度: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观点评价人物,主“近实”反“虚妄”)编撰学、史料学成就:注重史源、分析史料、探寻史法史例、频频史识高下、追求史料完备、注重采访资料,熟悉史实、考证娴熟不足:直笔、反对神秘主义、简洁行文的不彻底性②卢弼《三国志集解》《世说新语·任诞(任性放纵)》1.本名《世说》,唐朝改为《世说新书》,北宋改为《世说新语》。

是一部笔记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南朝宋刘义庆撰。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刘宋王朝宗室。

2.《世说新书》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分类叙事。

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一千两百多则。

体现了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习惯和特性。

3.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的许多层面,包括帝王将相、士庶僧道的生活情趣、思想状态。

还记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上起秦末陈婴,下至南朝宋谢灵运及孔淳之,而以东汉末至刘宋初为主。

4.价值:①保存了东汉末至刘宋时期门阀士族制度②展现了清谈、饮酒、服药等魏晋风度,是研究魏晋名士风流、历史脉络的珍贵史料。

③记载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状态,对玄学思想及儒释道思想都有所表现。

5.注解:①南朝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四大名注”之一(《三国志注》《水经注》《资治通鉴注》))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6.思考题:1、“竹林七贤”是个怎样的团体?他们价值观念的异同有哪些2、任诞的行为表现有哪些类型?其本质是什么3、俭啬的行为与任诞行为有关系吗?俭啬的本质是什么?4、谈谈酒在魏晋士人生活中的作用5、谈谈对“语体”文献的感觉6、谈谈对魏晋文化的特征、原因和影响的认识《文心雕龙·史传》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专著,作者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刘勰(约465-532),字彦和)。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

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

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

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

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本部)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学时数】32学时总学时【学分数】2分【适用专业】历史学【开课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修读学期】2018-2019-1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史籍介绍与选读》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历史学科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以历史要籍介绍为纲来统帅选文。

史籍介绍占十分之四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叙述各时期史籍的发展概况,对重要史著的作者、体例、基本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等有关情况作具体说明。

选文多为文史名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鉴于我国古代史籍用繁体字刻印,而学生以往对繁体字接触较少,选文则采用繁、简结合的方式,正文用繁体字,注释用简体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繁体字并掌握其用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总目标: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史籍与典型文选的介绍、精讲、熟读、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科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

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要籍和典型文选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中国史籍发展概况和重要史籍的作者、成书经过、写作目的、体例、内容、主要成就、局限性、流传、注释、版本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和从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目标:选文分析注意史料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具体安排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4学时)1.教学要求了解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学习方法及主要工具书;了解先秦时期史官的设置情况及史籍概况;理解并掌握《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及《战国策》的作者、体例、内容、主要优缺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熟读并掌握《尚书·牧誓》、《左传·城濮之战》等文选中的重点字词的注释与翻译。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72课时(周4课时)(五)教学方法:①教师课堂讲授。

②多媒体展示原著原文,阅读。

③学生阅读、朗读、背诵、翻译、讨论发言等。

二、本文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教学要点: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

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一、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二、唐修纪传史举要三、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四、元修纪传史举要五、选文《牛弘传》、《刘毅传》、《通志总序》、《王安石传》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教学要点:《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资治通鉴》介绍二、《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三、选文《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通典》及续编介绍二、《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三、《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四、选文《文献通考总序》五、《朱敬则请择史官》(自学)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教学要点: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二、选文《杨氏之宠》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历史文选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在历史专业,论、史、选、具各类课程网络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学好历史文选,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

(二)课程达到的目的:本学科教学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并选讲和阅读重要典籍中的典型文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典籍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典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总结出史学发展规律,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

提高它们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

二、考核方式(一)考试方法:笔试,闭卷,满分100分(二)考试时间:120分钟三、试卷结构(一)题型及分数比例填空题10% 选择题10% 名词20%论述题15% 翻译题30% 史料分析题15%(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较易40% 中等难度50% 较难10%四、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杰出史家,他们的优秀品质;掌握阅读文言史料的一些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运用史料,提高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基本要求:草创时期的史学分期、草创时期的史学特点、传说中的史学因素、史学产生的条件、成文史料与史官考核重点:《尚书》、《逸周书》选文:《牧誓》第一章编年体的产生基本要求:编年体的定义及优缺点、春秋时期的史学综述、孔子与《春秋》、战国时代史学发展概况、《左传》的历史观、诸子的历史观念考核重点:《春秋》、《左传》、《竹书纪年》、选文:《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基本要求:国别体的产生、《国语》、《战国策》考核重点:《国语》、《战国策》、选文:《武灵王平昼闲居》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基本要求:掌握《世本》、《山海经》考核重点:《世本》、《山海经》的作者及有关争论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纪传体的定义及优缺点、秦代的史官与史书、两汉史学概述、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考核重点:掌握”“前四史、选文:《秦始皇本纪》、《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平准书》、《屈原列传》、《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基本要求:《前汉纪》、《后汉纪》考核重点:二书的体裁及特点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考核重点:《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第八章纪传体的大量编修基本要求:掌握唐修的八部正史,五代、宋所修的《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元代修的《宋史》、《辽史》、《金史》考核重点:唐代的八部正史、元代修的三部正史、《通志》、选文:《通志总序》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基本要求:编年体史书的完备代表作《资治通鉴》及在《资治通鉴》影响下产生的编年体史书、通鉴学考核重点:《资治通鉴》、选文:《党锢之祸》、《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政书体的定义、杜佑与《通典》、马端临与《文献通考》、会要体、十通、《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考核重点:杜佑、《通典》、《文献通考》、会要、十通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基本要求:纪事本末体的定义及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考核重点: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了解这一时期方志地理书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三部方志地理书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基本要求:掌握史学评论的特点,史评产生发展的过程、《史通》考核重点:《史通》、选文:《二体》、第十四章纪传体的续修基本要求:《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考核重点:《明史》、《清史稿》第十五章编年史举要基本要求:实录体的产生和发展、《明实录》、《国榷》、《清实录》、《东华录》考核重点:实录体产生的过程、《明实录》、《清实录》第十六章纪事本末体的发展基本要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考核重点:《圣武记》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基本要求:史论和史考的区别、《日知录》、《读通鉴论》、《文史通义》、《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考核重点:三大史考名著及作者、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十八章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历史地理名著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刘知幾《史通》2.郑樵《通志》之《总序》3.章学诚《文史通义》4.《汉书》之《艺文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5.《隋书》之《经籍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6.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重点阅读其中总序和各小序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0.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1.顾颉刚《古史辨》七册(翻阅)1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3.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解题》14.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1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6.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17.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18.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19.张君和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选》20.陈垣《校勘学释例》21.陈垣《史讳举例》21.张家璠、黄宝权《中国历史文献学》22.倪其心《校勘学大纲》23.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24.王国维《观堂集林》(翻阅)2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28.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29.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30.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3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3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33.张之洞《书目答问》、范希增补正34.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35.俞樾《诸子平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36.皮锡瑞《经学历史》37.皮锡瑞《经学通论》38.王念孙《读书杂志》3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40.钱穆《国史大纲》4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42.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翻阅)4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4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翻阅)45.《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翻阅)46.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4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48.余嘉锡《古书通例》49.王力《古代汉语》(翻阅)50.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51.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5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5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54.孙钦善《古文献学史简编》55.肖东发《中国编纂出版史》56.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57.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解题部分)58.谢玉杰、王继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59.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之《版本编》、《校勘篇》6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61.王宇信《甲骨学通论》62.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63.郑樵《通志》之《二十略》(翻阅,特别是《校雠略》)63.马端临《文献通考》(翻阅)6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65.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摘要:“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发展历史及现今教学面对的现实。

必须根据“提高历史专业的学生阅读和运用古代史籍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出发来编写教材。

介绍要突出重点,注意其概括性、通俗性;选读要有代表性、时序性、民族性、可读性、准确性;介绍和选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而选读是重点。

关键词:文选;介绍;选读;相辅相成;重点“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是由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创立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解放以后,已成为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

各个学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相继出现了不少公开出版和自己独立使用的好教材。

恢复考试招生制度以来,这门课程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受到更多师生的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历史专业入门和深入研究的关键课程。

这些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日益升温以及国外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和对外汉语教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对该课程教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当前的社会和中学、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重理偏文,文科中对历史专业看重的有兴趣的少之又少,这从每年招生志愿中可以看出。

当前历史专业的就业面窄,是促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现今的中学教学,语文课本中和古代汉语有关的内容逐渐减弱,教学课时自然也在相应减少,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的重视程度也日益下降。

有些全日制高中生还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绝大部分推荐上来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这方面的基础却相当薄弱。

许多师范生反映,上中师期间很少涉及古代汉语的知识。

另一方面,实行“3+X”高考制度后,中学历史课又一次被降低了一个档次,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原本就对历史课不大重视,现在更落入可有可无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在刚考入大学的文科学生中,很难发现几个有一定传统文化功底的学生,即使有,也属风毛麟角。

大多数同学害怕繁体汉字,厌恶竖排本,面对没有断旬的线装书茫然失措,视之为“天书”,甚至连解放前、解放初出版的书籍刊物也很少情愿去阅读。

《史通》《文史通义》教学课件

《史通》《文史通义》教学课件
• “学”:是指具有渊博的知识,掌
握丰富的文献资料;
• “识”:史家的器局和胆识。即
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 断的能力和 “好是正直,善恶必 书”的胆识。
• 4.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比如主张改造《艺文志》、《天文 志》、《五行志》。增设《都邑》、 《氏族》、《方物》三志。增设 《制册章表书》。“宜于表志之外, 更立一书,若人主之制册、诰令、 群臣之章表移檄,收之纪传,悉入 书部,题为《制册章表书》”。
《史通》的《直书》和《曲笔》两
篇,首先从人的“邪正有别,曲直 不同”探讨“直书”和“曲笔”产 生的社会根源;其次从史学的历史 考察中看出:“古来唯闻以直笔见 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揭示了曲 笔终究不能根绝的历史原因。
最后分析直书同曲笔的撰述原则从根本
上决定着史书的价值和命运。因为直 书产生“实录”,其社会影响是“令 贼臣逆子惧”;曲笔制造“诬书”,
• 2.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
“六经皆史”这一命题不是章 学诚首创,王阳明、李贽早有提 及。章氏针对时弊重新提出这一 命题,加以详尽阐明,赋予充实 内容。 钱钟书《谈艺录》对“六经皆史” 说有专门考证。
章学诚言“六经皆史”的论据:
• 古代“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史官” •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 “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
(4)主张纪传体史书增《史官传》 • 古代史著如林,而史著大多由史官
所撰,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角度出发,应为史官立传。《史 官传》的设立并不是仅为一二史官 或史家叙始末,而是要使史学的渊 源流别、作史家法得以保存、流传。
(5)区分史籍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
长期以来史籍按史体进行分类,章 氏提出从史籍性质和作用来区分:
《史通》:今有二十卷,

人教版初中一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一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一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掌握古代中国的帝王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封建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2.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示范法
3.小组讨论
4.图文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中国政治地图让学生猜测当时的政治格局,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25分钟)
1.带领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介绍封建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2.讲解古代中国的帝王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三、示范(15分钟)
教师示范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封建制度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鼓励学生思考历史
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中国的
政治格局,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历史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夏商周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1.2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和背景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1.3 汉朝的政治制度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掌握汉朝的郡国制度和推恩令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2.1 农业经济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掌握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和水利工程分析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2.2 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和技术掌握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2.3 商业经济的繁荣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特点掌握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和市场管理分析商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3.1 文学艺术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掌握古代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3.2 科学技术的进步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掌握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和数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3.3 思想文化的演变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演变过程掌握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分析思想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第四章: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4.1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特点和演变过程掌握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融合4.2 对外关系的发展与变迁了解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特点和变迁过程掌握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分析对外关系对社会的影响4.3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了解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掌握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分析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对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曲折发展5.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5.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5.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6.1 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了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衰败掌握军阀割据的现象及其影响分析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对社会的冲击6.2 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过程掌握国共合作抗日的历程与意义分析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与结果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与意义分析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转折作用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7.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7.2 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影响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结束分析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教训7.3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与成果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八章:现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8.1 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解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掌握现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与成就分析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8.2 现代中国的文化繁荣了解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掌握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文艺等领域的成就分析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与挑战8.3 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环境掌握当代中国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政策与举措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第九章:当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与国际合作9.1 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原则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制定依据掌握当代中国的外交原则与价值观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与意义9.2 当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了解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当代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的关系分析当代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选择9.3 当代中国的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了解当代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与项目掌握当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贡献分析当代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第十章:中国历史的传承与未来发展10.1 中国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析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与价值10.2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成就掌握当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前景与挑战10.3 中国的未来发展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掌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挑战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与启示重点解析本教案全册主要围绕中国历史下册的内容进行编写,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成就、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曲折发展、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现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当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与国际合作,以及中国历史的传承与未来发展。

文史知识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文史知识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适用年级:高中年级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魏晋时期的背景,包括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历史事件。

2. 熟悉《世说新语》的作者、内容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通过对《世说新语》中精选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魏晋风流的兴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世说新语》中典型人物的言谈举止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世说新语》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2. 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世说新语》选篇介绍、人物背景介绍、文言文朗读示范。

2. 教学辅助材料:《世说新语》原著、相关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魏晋风流的成因。

2. 介绍《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及其创作背景。

二、阅读与讲解1. 教师挑选《世说新语》中的经典故事,如《管宁割席》、《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进行朗读和讲解。

2. 学生跟随朗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背景。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说新语》中人物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魏晋风流的独特魅力。

2.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世说新语》中其他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世说新语》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二、深入解读1. 教师选取《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故事,如《咏雪》、《华歆避难》等,进行深入解读。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故事,探讨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78学时学分 5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历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历史要籍有基本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其理解和运用史料,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基本的对中国历史要籍的认识和一定的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中国历史文选》是历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依据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中国历史要籍知识和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原则,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指导思想,编写本大纲。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设计;(2)主要内容与要求:以分组的形式就某一文献组织学生备课和课堂教学,以培养其自学和课堂教学能力;(3)学时分配:4课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主要参考书:1、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2月第1版;2、阙勋吾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3、管敏义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4、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5、所有授课时涉及到的历史文献,如甲骨文、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史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明实录》、《明儒学案》、《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文史通义》教学设计《文史通义》
重点:
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特点。

难点:
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解题:
《文史通义》,《章氏遗书》本编为九卷,清章学诚撰。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史通》以后的又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章学诚生活在考据学和理学(宋学)仍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

这两种学风都是非常脱离现实的。

为了矫正这两种学风,他从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开始撰写《文史通义》;历时二十四年,到嘉庆元年(一七九六)方才部分刊行。

《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分内外篇两部分。

《内篇》六卷,五十篇(缺其中《士习》一篇),有若干篇(如《易教》、《书教》等)又分上、中、下三篇或上、下二篇,少数篇又附录一、二篇。

多数是论史学,兼及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

《外篇》三卷,七十篇,其中《史学例议》篇分上、下,《杂说》分上、中、下三篇。

主要是书序、跋文及与师友子弟论文史书等杂著。

议论广泛,作者关于史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都包括在内。

因为全书内容包罗广泛,不专谈史,所以命名为《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所阐述的史学理论的核心,是它开宗明义所提出的“六经皆史”说(《内篇》一《易教》上)。

关于经、史关系问题,唐宋明清不少学者都曾讨论过,但将这类见解体系化,并试图进行全面论证的,则是章学诚。

同时,他所说的“史”专指“史学”,而“史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史意”,即《春秋》笔削之
“义”,而“史意”的特点在于“切人事”,因此必有“经世”之用,“史学所已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内篇》五《浙东学术》)。

从“六经皆史”、史学是“经世”之学的立论出发,《文史通义》探讨了古今学术源流的流变,并提出对史学一整套的看法。

首先,章学诚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

由此,他特别赞美通史而贬抑断代史。

其次,在史学领域中,章学诚又特别强调“撰述”和“记注”的分别,并由此引申出“著述”和“比类”的分别。

由此,他对纪事本末体备加赞扬。

第三,章学诚发挥了刘知几的“史才三长”理论,认为三者都很重要,而三者之中史识尤重,但“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第四,在史学实践上,章学诚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对我国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史通义》在章学诚生前,仅刊行了一部分。

他临终前,曾以全部著作请王宗炎编定。

王宗炎编定目录一份,未付刊而卒。

到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才由他的次子毕绂刊行《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及《校雠通义》三卷。

以后有《文史通义补编》、《章实斋文集抄》等,散见于粤雅堂、灵鹣阁等丛书中。

一九二一年,浙江图书馆将所藏抄本《章氏遗书》十八册编为二十四卷排印出版。

同年,刘承幹多方搜集章氏遗稿,依王宗炎所编旧目,斟酌变通,编次为《章氏遗书》五十一卷,汇刻为嘉业堂本行世。

其中的《文史通义》,被重编为九卷。

所以现在通行的有章氏家刻的八卷本和嘉业堂刻的九卷本两种,篇目也有出入。

一九二二年,四川省图书馆《图书集刊》又发表《章氏遗书逸篇》五篇。

一九五六年,古籍出版社将上述《逸篇》作为《补遗续》,附入刘刻本,重新排印出版标点本《文史通义》。

《书教》下,选自《文史通义》卷一《内篇》一。

“书教”即《尚书》的遗教。

在这个题目下,作者共写了三篇论文,成文时间约在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代表作者比较成熟的史学见解。

自有纪传、编年二体以来,应该怎样写历
史,似乎早已不成问题。

但本篇却以为,纪传代替编年,本是史学体裁的进步,但从《汉书》变成“正史”的楷模后,这种体裁就越来越僵化,成为束缚史学的八股,因此必须改革,恢复《尚书》“因事名篇,不为常例所拘”的遗意。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选自《文史通义》卷七《外篇》二。

原刻本《永清县志》列于《舆地图第一》正文之前,未标明“序例”二字。

这个标题是章氏家刻本编者所加。

《永清县志》是乾隆四十二——四十四年间,章学诚应永清知县周震荣邀所修,是清代地方志中的名著。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圆而神方以智神奇化臭腐口耳之学弁髦要删开方铢黍
3、翻译
思考题:
1、阅读罗炳良《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

2、比较章学诚与刘知几思想的不同。

3、章学诚的“史德说”与当代提倡的学术道德有何关系
参考书:
1、吴天任《章实斋的史学》,香港东南书局1958年版。

2、仓修良《章学诚与〈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4年版。

3、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罗炳良《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