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附答案版)

合集下载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主要功绩1.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1)条件:时代趋势,国力基础,重用人才,个人条件。

(2)过程: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政治制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颁行秦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经济文化措施:按田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4.开拓疆土:北击匈奴,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筑灵渠,设三郡,扩大疆域。

(二)功过评述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3.过分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刑凤峻法、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专制暴虐,制定各种残酷的刑罚、赋敛严重,使秦朝短暂而亡。

4.总评: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一)主要功绩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2)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吏治,化重为轻(2)经济:延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4)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5)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存百姓(二)功过评述1.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
【答案】:
【解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习第九篇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
【解析】: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探究主题一 贞观之治 [探究点 1] “贞观之治”的原因 情境材料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 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 魏征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探究思考 (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 什么成就? 答案 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 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答案 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 等。
[深化理解]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 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 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重点精讲]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 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 局面。
探究主题二 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情境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
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
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
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
4.影响 (1)唐朝国威远播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 天可汗 ”。
三、贞观之治 1.表现
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文化艺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原因 (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 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 休养生息 ,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徭役赋税。

精选2019-2020年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八十

精选2019-2020年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八十
精选2019-2020年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八十九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指出材料三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情景。从唐太宗时汉藏友好交往的角度,简要说明材料三“拉萨大昭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史实。用一句话归纳材料三中“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边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答案】:
【解析】:
D、尚书省地位下降
【答案】:
【解析】: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说法不符合唐太宗对外政策的是( )
A、唐政府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机构
B、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
C、唐太宗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
D、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答案) (2)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答案) (2)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共同探究】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子,就是当他信守道义时人民就会推选他为主人,不信守道义时人民就会抛弃他,这话真不错啊。

“有道”:就是实行仁政,不大肆搜刮百姓。

(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隋朝正是由于实行暴政才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所以才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1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1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 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
凌烟阁24功臣图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魏征、 尉迟敬德 、李孝恭 、高士 廉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柴绍 、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 、李勣 、秦叔宝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 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 源而欲流长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 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虚怀若谷,兼听纳谏
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魏征
以_铜__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_史__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_人__
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 防已过。今魏征殂 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 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 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 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 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 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励精图治、注重个人素质、用人区别正佞
二、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 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 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 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 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 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 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 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 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巩固辅导五十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巩固辅导五十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巩固辅导五十第1题【单选题】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成为贤明君主B、笼络人才C、维护封建统治D、减少决策失误【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

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说:“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王夫之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官方史书比私人言论更能反映真实B、理学家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C、人物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定论【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对唐羁縻府州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②不用向朝廷上报户口,交纳户税③有利于唐朝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④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羁縻府州是唐朝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的管理机构B、羁縻府州的首领是由唐中央政权重新任命的,官位可以世袭C、羁縻府州管理下的各部落,不编户籍,不上贡赋D、所属州县通常都由都督府节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唐太宗、康熙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中外人物历史评说》高二历史选修4课后答案

《中外人物历史评说》高二历史选修4课后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后练习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本课测评1.谈谈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答案提示: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统一要具备三个客观条件:(1)社会基础;(2)人民的需要;(3)秦国的实力。

2.秦统一后主要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解题关键: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

思路引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答案提示: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中央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制,设郡县两级,在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但中央集权制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二)学习延伸答案提示:如果我是客卿,我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因为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人民渴望统一,具备统一的条件。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思之窗】1.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才德之人统治国家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思路引领: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有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这一制度对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玄武门之变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对唐朝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答案提示: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次子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2.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解题关键:两段话对封建帝王治理国家产生的影响。

人物评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物评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①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 善于用 人和纳谏 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 形成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与发展,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 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 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小结贞观之治出现原因、表现、影响: 1)主观上: 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⑴政治方面:(统治政策的调整) ①统治思想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坚定“民惟邦本” ②用人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 ④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和 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⑶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4)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 的治国政策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008.7
24
材料一: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 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 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 务农》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4)民族关系:团结和开明的政策
★“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 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 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 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 像父母一样对待我。”最后一段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8.以下不属于...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部编版高中历史人物唐太宗学案及课后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人物唐太宗学案及课后练习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2.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法点拨】通过学习,我们可归纳出中国古代国家治与乱的基本经验教训。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

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

在专制制度下,帝王个人行为有时对国家治乱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就治国方针、制度而言,主要反映在七个问题上:①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②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推广先进生产技术.③统治者是否注意重用人才。

④统治者是否注意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⑤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间的联系。

⑥统治者是否重视发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⑦比较好的统治政策能否得到连贯性的实行。

【知识梳理】一、“贞观之治”的出现1. 出现的主要原因:唐太宗对深有感触,对“”的道理深信不移,他,,励精图治。

2. “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政治,社会,经济和。

3.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用人方面,选官不拘一格,“内举,外举”,唐太宗求贤若渴,用人,从而使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如成为唐太宗一面“镜子”的,还有能谋的,善断的。

(2)经济方面,实行的政策,不夺,推行,轻徭薄赋,提倡戒奢从简,反复强调“”的思想。

(3)用法方面,从出发,慎用,认为“死者,用法务在”。

唐太宗统治时期制定的法律《》,体现为本,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主张,。

他完善,提高地位,也推动了封建文化向发展。

(5)民族关系方面,以诚相待,促进民族和。

629年以后,唐太宗派和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①对归附唐朝后的东突厥10万部众,唐太宗允许一部分迁到,大部分仍居,在那里设置,以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西北各族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即“”,他们的后嗣由唐朝;②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管辖地区;③吐蕃王朝赞普遣使来长安,请求与唐,唐太宗决定以宗室女和亲,吐蕃赞普则以前往河源迎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案(含解析)选修4-高三选修4历史教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案(含解析)选修4-高三选修4历史教学案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3)恩格斯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习题精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习题精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习题精选第四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磐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一“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②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③强立三长、打击豪强④用法竟筒、甜定唐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
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导致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唐朝建立于( )。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总结贞观之治的原因及表现。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1、通过讨论谈谈贞观之治的原因和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你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请大家说一下与唐有关的现象和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从提取有关“唐太宗”的信息,导入新课。

介绍本节课主要几幅图片,走入盛唐。

一、变:玄武门之变。

1、教者简单介绍:结合图片2、玄武政变,隆登帝位。

(学生讲故事)3、谈谈你对此事件认识。

二、治:贞观之治1、表现: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

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第2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第2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基于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所展现的治国方略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今时代的影响。

本课分为五目,即“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开放”、“晚年的反省”。

参照其他版本教材,我认为贞观之治应该是全方位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还体现在民族、对外关系上,所以将第三目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和第四目开放的对外政策归入第二目“贞观之治的出现”中,力求为学生展现一个全面的丰富多彩的贞观之治的场景。

故经过整合后,本课讲授分为三个部分:登基之路——玄武门之变,详讲评价、略讲起因经过;治国之路——贞观之治的出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晚年之路——晚年的反省,详讲评价、略讲过失。

【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在封建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民版选修四)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内容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知识疏理】一、东征西讨定基业【思考题一】: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统一全国的?⑴劝父起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任务.⑵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

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玄武门之变概况: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父退位,年号贞观。

【思考题二】: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带有普遍性。

在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

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等争夺皇位的丑剧.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三、民族政策1.击破东、西突厥⑴对东突厥:①措施:629年派李靖打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

采纳温彦博建议,妥善安置其首领和人民.②意义:安定了北方,加速了汉族和东突厥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对西突厥:642年灭掉西突厥,并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2。

加强与吐蕃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唐和吐蕃关系,促进其经济发展。

3。

历史意义:唐太宗进军西域胜利,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疆域,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思考题三】: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这是用怀柔的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政策比较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四、贞观之治【思考题四】: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⑴治国思想上:吸取随亡教训,“存百姓"的思想.⑵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岳麓版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案【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分析成因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成因。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出生:李渊次子、出生贵族、文武双全、隋末乱世、完成统一二、角色1:天策上将(公元617-624)角色2:“逆子”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讨论一: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三、贞观之治角色3:唐承隋制的有道明君角色4:以民为本的盛世明君①完善制度:②制定律法:③发展科举:角色5: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帝王(唐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殂逝(逝世),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传》角色6:“天可汗”试列举归顺唐朝的主要少数民族以及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角色7:唐文化的缔造者—— 西天取经、 东渡三、唐太宗的结局:晚年骄逸、服丹而亡四、课堂小结★关于贞观之治提示:大唐盛世的出现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个人的作用,唐太宗只是中等人才,作用有限。

此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但也有偏颇之处,主要是对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肯定不够。

应从“时会”(即时势造英雄)和“人力”(即个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评价唐太宗提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评价:一、归纳法,总结其政治活动,根据各项政治活动逐项评价;二、两点论,分别指出积极贡献和不足,再得出结论。

既要反对英雄史观,不过分地突出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不能忽略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同时还要与别的帝王相比并体现出他杰出的个人才能和重大历史贡献。

课堂小测: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 .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 .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 .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
长避短(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设置管理机构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③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其晚年的反省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要点突破
“治世”和“盛世”
1、含义: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控制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

这就是所谓“治世”或“盛世”。

但需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

“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

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

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
2、出现情况:
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②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
③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具体原因:
教训: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个人素质与用人: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经济: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
政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民族政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外交: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科技文化:文化繁荣和科技新成果;
物质基础: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高考演练
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2、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臵之,说:“安事劳民。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B.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原浪费人力物力
C.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
4.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5.唐朝与朝鲜的交往同唐朝与印度的交往相比,共同点主要是
A. 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
B. 贸易往来频繁
C. 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
D. 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
6.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