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Word版含解析
r 夯皐提能(建议用时:30分钟)、选择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 .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解析:选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3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 .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 .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解析:选D。
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 D .全国的统一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造型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5•孝文帝曾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为此他()A .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B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C.继承鲜卑族的祭祀礼仪D .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A .北魏农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B .北魏手工业发展D .北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选C。
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 而D项与史实不符。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解析:选B。
孝文帝认识到礼乐制度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巨大作用祭祀礼方面废置鲜卑族的仪,另一方面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
6•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圭寸建统治解析:选C o “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设计
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
3.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 原因: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推动;北魏发展经济的政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 表现:(1)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民间、官府手工业发展;丝织业发展显著,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交易恢复;对外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3. 影响:①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②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的名称。
(2)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要求。
三、民族交流与融合1. 表现:(1)鲜卑族的汉化:①鲜卑人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封建化过程;②鲜卑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有的兼营工商业;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①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②汉族服饰……等也受到鲜卑族影响。
2. 意义: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的衰落。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⑴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重视兴修水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⑵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⑴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⑵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⑴表现:洛阳大市场的繁荣;重新铸造铜钱;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⑵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措施:⑴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⑵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⑴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⑵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和食物的融入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 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 奠定基础。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 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 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 度和生活方式。
主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史料一
史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 中流传开来。以致②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 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①图一: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二: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 的影响。 ◆②说明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了优 秀成分,促进自身发展。
(1)史料一图中所示的现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 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提示: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 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 族大融合的局面 (“北方民 族的大融合 ”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为国家重新走向统 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恢复汉族 礼乐制度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 _祭__祀___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 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废置鲜卑族的 ,要求臣民按
采纳汉族 模仿汉族官制 ,将北魏官制定为
_九__品___;修订律
封建统治 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
制度适应中原地区的法Fra bibliotek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_封__建__化___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认识]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 统治模式的转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 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促进了北方各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 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 的汉化。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练习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练习)1.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 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D. 倡导严刑峻法【答案】D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答案】D3.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A. 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 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 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 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答案】C4. (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 人的传统观念B. 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 洛阳的地理环境D.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答案】A5.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 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 加速了民族的融合【答案】B6.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A. 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 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 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 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答案】A7. 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A. 为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 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 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D. 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答案】B8.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答案】B9.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 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 过程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 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 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北 魏 时 期 的 动 物 纹 锦
北魏· 鎏金镶嵌高足铜杯
三、措施: 1、经济: 实行均田制、租调制 2、政治: 整顿吏治、设三长制、迁都、废旧制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
定门第、改籍贯、
四、评价
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 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 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 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 核心发生。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 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 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3.3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记一记填一填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发展尤为显著。
(2)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1)洛阳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的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在洛阳建立孔子庙,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从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想一想1.北魏经济复苏和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孝文帝采取了均田制、租调制等有关政策,推动了北魏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农具的革新、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四,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北魏社会经济的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3.北魏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有哪些?①对鲜卑族:a.迁都洛阳的鲜卑人转化为地主和农民,有的地主兼营工商业;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主体。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作业课件:第3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共28张PPT)
1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 变化,以下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 农民
B.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C.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D.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 员 解析:选 D D 项中的“汉族政权”应为“鲜卑族政权”。
A.北魏大力兴办儒家教育 B.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立石碑 D.东晋王羲之书法的影响 解析:选 C “魏碑体”源于孝文帝提倡佛教,广建佛寺, 刻立石碑,这种刻在石碑上的书法作品称为“魏碑”。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5.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B.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解析:选 B 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主要看其对社会和历史 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不应局限于其个人和阶级的利益,B 项符合 其历史作用。
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
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
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解析:选 D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之 后,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 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推行改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故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故 D 项正 确。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三长制的实行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 在国家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B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整顿吏 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
历史选修1课堂探究: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含
课堂探究探究点鲜卑族的汉化史料导入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互动探究(1)从上述的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2)依据史料及图片,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重要影响。
提示:(1)信息:图1: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
趋势:民族融合加强。
(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名师精讲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例题】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关于北魏封建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B.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C.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D.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题目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对封建化的理解认识能力。
解题指导:民族融合的含义既包含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也包含汉族学习鲜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技术和经验。
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第3单元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3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强化演练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D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3.下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A.柳体B.颜体C.“魏碑”体D.宋体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特点的是魏碑。
答案:C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7.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同步练习第三单元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A2.下图体现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的影响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答案:D3.“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饰还是风度上,诗歌都反映了( ) A.汉族年轻女子B.鲜卑族年轻女子C.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影响D.鲜卑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解析:这是孝文帝时描写汉族女子的诗歌,体现了北魏时汉族女子因受鲜卑文化影响装束呈现出融合两个民族特色的趋势。
答案:C4.《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货币流通代替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体现了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C5.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时,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措施有( )①统一黄河流域,促进民族融合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臣民的生活方式③模仿汉族官制,修订鲜卑律令④尊儒崇经,兴办学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注意材料中的限制词是“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①是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客观作用,不是改革措施。
②③④分别是从社会习俗、官吏律令、文化教育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
答案:C6.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同步习题及答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要求]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1)农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
(4)畜牧得到发展。
2.手工(1)丝织生产日益活跃,纺织到魏晋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的繁盛。
3.商(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深度点拨]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民族汉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民族封建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历史认识]封建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等方面的汉,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又是农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民族的封建;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民族的农;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民族的汉。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民族的封建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指洛阳地区),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1)根据材料一,判断“魏主”是谁。
他有何意愿?
?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1)问,根据材料可知,“魏主”表达了从平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实现霸业的意愿,由此可判断应为北魏孝文帝。
第(2)问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迁都洛阳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发展,使之出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的局面。
孝文帝。
意愿:迁都洛阳,便于移风易俗,实现霸业。
(2)现象:北方经济、文化从战乱中得到恢复和发展。
内在联系: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谈谈你对黄仁宇观点的理解。
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迂回”手段进行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
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即是这一策略的最好证明。
第(2)问,从“中国再统一”的角度入手,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进行分析即可。
注重改革策略。
迁都洛阳。
(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
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1)材料一、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有何不同?二者评判的角度有何差别?
,谈谈你从孝文帝处理民族关系改革中获得的认识。
(1)问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材料一着眼于鲜卑族政权的存续,认为孝文帝“矫枉过正”,导致“衰弱”;材料二则立足于中华文明整体的高度,认为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二者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源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
第(2)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材料一认为北魏统治者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了军事力量,所以渐趋衰弱;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为隋唐统一和兴盛奠定基础。
差别:前者立足于鲜卑族政权的延续;后者基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
(2)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应在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1)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中的“绝远中国”这一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应注意结合“《春秋》之义(儒家学说)”“不与华同”“所害不广”等进行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应围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进行论证。
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为何坚定了“改革之心”?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1)问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中“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孝文帝迁都减少了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了条件。
关于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对比分析能力。
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综合材料可知为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作用:减少了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6.导学号05664019(2017江苏单科)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