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生命观

合集下载

道德经之庄子解析

道德经之庄子解析

道德经之庄子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而庄子则是老子的学生,他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拓展。

本文将从庄子的角度来解析《道德经》,探讨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并分析其对中国及国外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在对《道德经》的解析中,提出了他独特的生命观。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以自然万物的无为为榜样,主张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放下执着和欲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这种生命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发展,例如苏轼的诗词中常常体现了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二、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庄子的解析中,强调个人自由和满足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主张人们应该展翅高飞,不受拘束,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文学中也有许多体现,例如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中,主人公放弃了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三、庄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庄子的解析中,他强调人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和逆境。

他认为人生就像大自然的变化,有起有落,有成有败。

人们要学会顺应变化,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种乐观主义态度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尽管主人公们遭受了各种困境,但仍能坚持积极面对并从中获得启示。

四、庄子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庄子的解析对中国及国外文学作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庄子的思想对唐代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杜牧的诗歌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推崇。

而在西方文学中,庄子的思想与尼采的超人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个体的超越和自由。

庄子的解析,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国外文学作品,都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与理解方式。

综上所述,庄子对《道德经》的解析不仅为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对中国及国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生命观、自由主义思想和乐观主义态度在这些作品中都能找到呼应和展示。

浅谈《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生命教育功能

浅谈《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生命教育功能

ywjszxk@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积极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提升经济效益,即使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设计也与社会利益直接挂钩,而缺乏对生命的理性对待。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人甚至自己的生命不重视、不珍惜,由此造成很多悲剧。

可见,在当今社会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

其实,生命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就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系统地对生死问题进行阐述,这一观点在其著作《庄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笔者将对《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主要生命教育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庄子》中的生死观人生中的各种困境是庄子哲学极为重要的立足点。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寻找解决这些困境的策略,在这些困境中,生死困境意义重大,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要话题。

1.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庄子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庄子》中有较为显著的贵生、重身的思想,这种思想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

在《庄子》中,“身”出现了90多次,具体表现为“忘身”“苦身”“终身”“汝身”“处身”“伤身”等,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生命整体,二是指生命在形体方面的主要存在方式。

庄子提出,“天下尽殉”是当时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实,这种“殉”在小人、士、大夫、圣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其中圣人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会选择牺牲自己,大夫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更为兴旺,也会选择牺牲自己,士为了自己的名声选择牺牲,而小人则是为了追求利益选择死亡,他们不管是何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对自己的天性造成伤害。

庄子认为这是一种异化现象,庄子对这种现象的揭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并懂得自然是生命的重要源泉,要坦荡对待生死问题,做到顺物安命。

其次,庄子提出天人并生的重要观点。

一方面,庄子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是一种比较渺小的存在。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庄子》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并分析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生命观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生命是宇宙之中一种神秘而奇妙的存在,是大道纵横无边的表现之一。

生命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如植物、动物等。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

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是庄子关注的重要议题。

他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所构成的,生命是道的表现之一。

庄子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的观点,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生命观点还涉及到生命的境界与追求。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当超越物质欲望和世俗功名,而是追求自由、无我和无欲的境界。

他主张人应该去掉自我束缚,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真谛。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和引人深思的比喻,揭示了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的道路。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更在于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困扰,忽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与平和,体验生命的美好与深意。

综上所述,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涵盖了生命观点、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以及生命的境界与追求等方面。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一、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文章结构: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框架。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中所体现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庄子的自然观强调“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动,而这种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行干预和改变。

他以自然界中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自有其本性和规律,不受外界干扰,这是自然界的本真之道。

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

其次,庄子的生命观强调“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追求自由和自在,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例,指出它们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这是生命的本真之态。

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被物质世界所困扰,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此外,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以自然界中的景物为例,指出它们各自依据自身的本性和规律生长,相互之间不存在竞争和压迫,这是自然界的和谐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功利和竞争的心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和谐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

他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和生命的观察,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自由自在”、“逍遥游”、“大同世界”等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与自然和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从“鼓盆而歌”看庄子的生命观

从“鼓盆而歌”看庄子的生命观

从“鼓盆而歌”看庄子的生命观
庄子的生命观可以通过他的经典作品《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和警示故事来加以解读。

其中,“鼓盆而歌”是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可以从中看出庄子的生命观。

“鼓盆而歌”讲述了一个名叫鼓盆而歌的人,他从不为社会的规范所束缚,似乎无忧无虑地生活。

他不受他人的评价和评判,始终保持着自由、快乐的心态。

这个故事展示了庄子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

庄子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规范,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拒绝了社会对于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认为这些定义只是外界的束缚,会让人们限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对他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开放、自由的心态,不受外界的影响,不追求虚幻的荣誉和成就。

他认为,“鼓盆而歌”的人活在当下,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庄子的生命观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敬畏。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正如故事中的鼓盆而歌一样,他不为外界的评判所困扰,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就像大自然的鸟儿、花草一样自在。

从“鼓盆而歌”这个寓言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的生命观,即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不受外界评判和规范的束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强调人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主张放下功名利禄,真正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生命观与当代社会中追求功利的主流价值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蕴含着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自由的探索。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

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面对死亡,见仁见智。

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

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

……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

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

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

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

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

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

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
庄子的生死观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庄子看来,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该顺应自然,接受生死的自然规律,不必在生死面前过于纠结和惶恐。

庄子的生死观是基于他对世界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暂时的,包括生命本身。

他主张人们应该看淡生死,珍惜生命,利用生命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意义。

庄子的生死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要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而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存在着误解和迷茫,庄子的生死观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_生死齐一_悦死恶生_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_生死齐一_悦死恶生_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刘月霞李玉芬张建功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

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

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

《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

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结局,那么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应当是顺从。

庄子有句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凡夫俗子不懂得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所以乐生恶死、趋荣避辱、极力逃避命运的安排,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

而最聪明的人知道某些事情是自己无力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事而具有不可逆性,便放弃努力顺应其本性,这是道德修养的极致。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只有最高尚的人才能安于“生”、顺从“生”,做到“安时而处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天生就“悦生恶死”,所以往往会不理智地逆天行事。

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面对这颗灾星,整日栖栖惶惶,在无限的心理痛苦中走向人生的终点。

他们往往想挽留生命、想在这个世界上多停留一些日子,但由于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有些人身患重病之后,过于担心自己生命将马上消失,反而加速了其死亡的进程。

这些人殚精竭虑、劳神苦思,不知道顺应自然之道而去“益生”,而是“以好恶内伤自身”。

因此,庄子主张“无情”,即没有一己的好恶之心,也就是不从自己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出发,而是完全按照自然的必然法则行事。

所以,“无情”是指胸襟豁达超然的状态。

庄子由死生的必然性而生顺应命运法则之慨,无疑具有消极的听天由命之嫌,但其尊重生命运动规律、不以人之好恶之心左右人生命运、不悦生不恶死等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正视死亡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摆脱死亡困惑而用有限的生命迎向无限世界提供了极可贵的心理支持吗?它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安慰和情感愉悦。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道学苑腾讯道学李大华2015-04-27 07:39我要分享41文/李大华在《庄子外篇·知北游》里,谈论到了庄子的生死观念,在他看来,生与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一样,生命本来只是是气的聚散:“生是死的徒儿,死是生的开始。

有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在哪里?生命的产生,只是气的集聚,死亡则是气的消散,如果我们把生死看成是彼此为徒儿,我还会为生死而烦恼吗!”死亡,不过是另一种新的开始(资料图图源网络)生死之所以相互为徒儿,在于彼此处于相互变换位置,你现在看到了出生,那是气集聚起来,呈现在世人面前;你再看到了死亡,那是气消散了,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死亡只是回复到它未出现在世人之前的那种状态而已,所以是归根复命。

既然如此,那么谁能说死亡不是生命的开始呢!如同落叶归根,生生不息。

庄子借老子的话接着说:“人生天地之间,如同一匹白色的骏马跳过一道沟壑,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突然间生命来到了世间,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世间,转化而生,转化而死。

生命死了,同类的生物莫不哀伤,人类则莫不悲恸。

岂不知,死不过是解开了天然的生的束缚、活的累赘。

生命的来去,纷纷然然,婉婉约约,魂魄来来去去,身体都跟随了它。

生命的运化最终都回归了本原!从无形变化为有形,有形又变化为无形,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却不是至人所追求的见地。

”以世俗的眼光看,人生漫长难熬,人生苦乐参半,生命的过程充满着欢快、愉悦、痛苦、灾难等等;如以超然的眼光看,漫漫历史长河,人生何其短促,像一匹白马跨过沟壑,又如一道闪光转瞬即逝。

生命本来如此,何苦欢喜生厌恶死,在某种意义上,死就是解脱!只是我们自然地随了它的来去就行了。

生命的来去,说到底就是个转化而已,臭腐可以转化为神奇,神奇也可转化为臭腐。

庄子原文参考:《知北游》生也死之吐,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庄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庄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自在的生命观
庄子提倡“自由自在”的生命观,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按照自己内在的本性去生活。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外在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鸟一样自由翱翔于天空之中。

这种生命观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于,它激励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对中华文化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
庄子提倡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

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事物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价值观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于,它为中国哲学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强调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三、自然观
庄子的自然观强调自然的无限性和变化性,认为自然是一个大同世界,万物皆是一体。

他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这种自然观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于,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为中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总的来说,庄子的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思想让
人们更加注重自由自在的生命、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和自然观,使中华文化不断地与时俱进,拥有了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内涵。

(完整word版)庄子的生命观

(完整word版)庄子的生命观

论庄子的生命观摘要: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庄子不是选择进入,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为此,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顺应自然和天道,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1、人间世之难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事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

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

”国君暴戾,一意孤行,民如草芥。

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不得已之苦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

既作为人,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关于生死的话题,历来深受文人雅士以及儒者圣人的争论探讨。

“生”与“死”这对看似生命的两极,寄存在这缥缈无定的凡尘世间,决定着个体生命存在的可能,所有人都必须正视与敬畏它的存在。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这世间唯有生方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死亡多数虚无可怕,让人避之不及。

生是如此美妙的,所以死自然是令人害怕的;生是有具体时间刻度限制定,因而死又是时时迫近的。

从人类认识到生命有限性的那一刻起,生与死便是永恒的争议探索,遥望生之尽头必然的衰老、死亡,无力化解的忧伤恐惧、无常无寄的悲剧意识便深深植根于人的灵府。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发生,是血与火热烈猛撞的时代,“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死亡是当时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

在这纷扰的年代里,如何求得自保,如何认清生死的存在也成了庄子无可避免的问题。

庄子在生的世界里体察追究死亡的存在,通过透彻的清醒意识参悟死亡的奥秘与真谛,提出一番自我非凡的独到认识,塑造自我理想的人生境界,揭示生死的本真内涵。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道便是在继承老子思想下的另一发展。

《大宗师》关于“道”有着这样的解释:“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庄子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产生的依据。

“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行于万物者,道也。

”(《天地》)“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一是指最高的认识,前者是道的实体含义,后者是道的认识论意义。

”所以,从本体论的角度看,道,接近于自然客观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又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体道,是人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

道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从本体论角度讲,道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依据;从认识论角度讲,道重在一种心灵体验,也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游”的境界,也就是体道的境界。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生命的理解在其著作中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生命就像是一场逆旅,这个观点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本文将围绕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展开讨论,探究他对生命的理解以及这种观点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影响。

在庄子的眼中,生命犹如一场旅行,我们都是旅途中的行者。

类似于旅途中的行者,生命的旅途是无法预知和掌控的。

就像行者在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生命中也会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随遇而安,顺势而为。

此外,庄子还强调了生命的无常性。

就像旅途中的风景一样,生命的经历也是多变的。

我们可能经历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但这些都是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庄子提醒我们要接受生命的起伏和波折,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

旅途中每一个风景都有它独特的美丽,生命中每一个时刻都是宝贵的。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感恩,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其次,逆旅观点也提醒我们要拥抱变化。

生命中的变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固守于旧有的框架和习惯,而是要敢于面对和适应变化。

只有积极适应变化,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途中保持平衡与前行。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不仅是对生命的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通过接纳生命的无常性和变化,我们能够拥有一种宽容和豁达的心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起伏。

这样的心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命的真谛,过上更为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探讨庄子的逆旅观点对人生态度的启示和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改善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方式。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安排: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1)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分析庄子对于生命的理解,探究庄子是如何将生命比喻为逆旅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庄子眼中的生与死袁红12汉语言文学摘要庄子眼中的生死观是一种超脱物外的生死观,把生与死看作是两件相同的、相等的事情,庄子不悦生也不恶死。

【关键词】生与死不悦生不恶死自然绪论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由生至死的过程,庄子看来生与死的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犹如昼夜的交替,《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与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悦生恶死,要把生与死齐同起来看待,安之若命,不悦生不恶死。

1 庄子看来何为生,何为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得特别简单,就是气的聚散,气聚合就得生,气消散就得死。

2 庄子不悦生、不悦死的原因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当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百姓生灵涂炭,新兴的地主阶级人物大多数是野心勃勃、残忍横暴、阴险狡诈的,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的人世间,庄子借仲尼说:“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奴。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胜也,而况若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尧、禹攻打其他部落的时代不是差不多的么?不管是谁引发的征战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

在那个时代就连圣人都无法去感化那些征战的人,更何况不是圣人的普通人呢,就更不想想去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来为那个社会做些什么,让那个社会有所改变了。

想要去尽自己的力量感化那些征战杀戮的野心家,只能是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想想而已,而对于生活在那个战乱时代的大多数的寻常百姓而言,就不会去想着怎么救国家、怎么救民族,因为他们连怎么救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自己还想方设法的去逃避战争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庄子就只会感觉到人活着并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苦事,“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生即是苦,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 中的苦生顺命 、 生死物化 以及 乐死的观 点独到 而深邃 、 冷静 而深情 、 超越而现 实, 具有极强的吸 引力和 巨大的感染力。 研 究他 的生命观 , 对 当今的世 人具有极 大的启示作[ 中图分类号 ]B 0
二、 庄 子 生 死 物 化 观 和 乐 死 观
对这个世界 充满无尽 的依恋 时 , 却 又不得不 面对死亡 , 这是人
生 永 恒 的 悲剧 。 “ 面 对 生 前 死 后 这 一 巨大 的 无 知 之 域 , 一 种 生
命的无根漂泊感是 不可避免 的”。 死是 什么?死是 一种结 果 , 死是 人生 的必然 归 宿。然而 , 死对于 活着的人来 说 , 并 不只是一 个从未来 临的时态 , 它 随 时 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对 于活 着的人来 说 , 死, 总是处 于一种 悬 临的状态 , 如德莫克利斯剑一般高悬 于头 顶 , 不知何 时会 落下 。 正是 因为如此 , 如何直面生死 , 倒 的确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
2 0 1 5年 7月 ( 下)
J u 1 . ( 1 a s t h a l f ) 2 0 1 5
论 庄子 生 命 观
慈秀秀
( 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 , 江苏徐州
[ 摘
2 2 1 1 1 6 )
要] 人有 生, 即有 死, 世人都无法脱 离生死的羁绊 。人 只有一死 , 如何 面对死 亡, 这是一 个问题 。庄子的 生命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1 4 — 0 3 0
“ 生 死 之 事 自从 有 人 类 之 日, 这 问题 即行 存 在 。人 类 均 皆
为此 一问题所 困扰 。唯生死之事 , 颇为公允 , 无论贫贱 富贵 , 上 自帝 王将 相 , 下至 贩夫走 卒 , 无 能脱离 此一 自然律 者。亦无不 是赤裸裸而来 , 双手空空而去” 。人有生死 , 世 界上任何一个人 都不能逃 避死亡这一个事实 , 人, 来到 这个 世界数十 年 , 当他还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1 4 - 0 0 6 1 - 0 2
[ 本刊网址]h t t p : / / w w w. h b x b . n e t
“ 夫 子贪 生 失 理 , 而 为 此 乎 ? 将 子 有 亡 国之 事 , 斧钺之诛 , 而 为 此乎?将子有不善 之行 , 愧遗父母 妻子 之丑 , 而 为此乎 ?将 子
有冻馁之患 , 而为此乎?将 子之春 秋故及 此乎? ” 于是语 卒 , 援 髑髅 , 枕 而卧。夜半 , 髑髅 见梦 曰 : “ 子之 谈者 似辩士 。视 子所 言, 皆生人之 累也 , 死 则无 此矣 。子欲 闻死 之说 乎? ” 庄子日: “ 然。 ” 髑髅 日 : “ 死, 无君 于上 , 无 臣于 下; 亦 无 四时之 事 , 从 然 以天地为春秋 , 虽南 面王乐 , 不能过也。 ” 庄子不信 , 日: “ 吾使司 命复 生子 形 , 为子 骨 肉肌肤 , 反 子父母 妻子 闾里 知识 , 子 欲之 乎? ” 髑髅 深 颦 蹙 额 日: “ 吾 安 能 弃 南 面王 乐 而 复 为 人 间 之 劳乎 ! ” 庄子假借骷髅 之 口道 出家 国之事 、 人伦之 情 、 生死 之患等 等 皆 为人 生 的负 累 。庄 子 认 为 面 对 这 些 应 当安 时 而 处 顺 。 “ 老 聃死 , 秦失 吊之 , 三号而 出” , 并言 “ 适来 , 夫子 时也 ; 适去 , 夫子 顺也 。安 时而处顺 , 哀 乐不能人 也” 。人 , 来 到这个 世上 , 他是 应 时而生 ; 离开人世 , 是顺时而死 , 安心适时 , 顺 从 自然 , 便不会 为哀 伤和快乐 所羁绊 。人 皆会 面临生 老病死 , , 我 们理 当顺应 自然之道 , 忘却情感 , 不为外物所滞 。学会 听天命而泰然 处之 , 最终 达 到遗 忘 的 境 界 。也 只 有 懂 得 忘 记 , 才 能通达人 生 之道 。 人生如白驹过 隙 , 时时提醒 自己忘情 、 忘生 、 忘性 、 忘 己; 人这一 生从 另一个层 面来讲 , 却 又是如此 漫长 , 充满 着意想 不到 的苦 难, 应 当时 时提醒 自己养 生 、 保身、 安 心。如果 人 生是 一 个轮 回, 终 其一生所要 迎接 的便是不期 而遇的死亡 , 面 对这漫漫无 极的苦难 , 只有顺应 自然之道 , 安 时处顺 , 才会淡 然处之 。只有 顺应 天命 , 才“ 可 以保身 , 可以全 生 , 可 以养亲 , 可 以尽年” 。
死使 生命 出现停顿 , 死使 生命 变得有 限 。但 也正 因为如 此, 生命才显得珍贵 , 有 意义 , 有价值 。如何 面对死亡 , 死, 其 实 是非 常简单 的 , 死 只是一 瞬间 的事 , 而 问题在 于 : 人 只能死 一
次, 死 了就不 能再死 , 死 也不 能复生。如何面对死 , 其实也 就是 如何面对生 , 这是一个 问题 的两个层 面。当一个人认真思 考生 死 问题的时候 , 他实 际上 已经在做哲 学的思考 。大哲学家 都有 自己的生命哲学。柏拉 图认 为: “ 哲 学是 死亡 的练 习 ” , “ 真哲 学家 , 总是专 心致 志于从事死亡” 。而庄子正是 这样 一位 “ 专心 致志于从事死亡” 的哲 人 。
第2 8卷第 1 4期
总第 1 5 6 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B E 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2 8 . N O . 1 4 ( G e n . N O . 1 5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