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0)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规律(本质联系)
相对平静稳定 隐藏于现象之中 抽象思维把握
联
系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事 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 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1)守株待兔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发展状况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价格上 涨 获利 增加 生产 扩大 供过于 求 价格下 降
看到了事物的变化,但否认了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 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 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供不应 求
生产 缩减
获利 减少
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不是暂时的联系
规律
区 别
含义 不同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
规则
人们制定出来的 供大家共同遵守 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 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 被制定,修改或 者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 制定、修改、补 充或废除
联 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 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
含 区 义 别
静止
指宇宙间一 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 过程。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事物在它发 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 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征 永恒的、绝对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1一、说课程序: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下面具体展开各个步骤。
设计理念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精神和本框题具体内容,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理念,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辨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重难点突破A设计活动之一:百家争鸣坐而论道1、解决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活动内容:辨析观点明确关系观点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观点二: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观点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观点四: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3、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形成讨论,突破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重点内容。
B设计活动之二:精彩辩论明辨是非1、解决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2、设计活动:展开论争突破难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通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观点:人不仅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分 析 :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以上观点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 致形而上学。
把握好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反对两种倾
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 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 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 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 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 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 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 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 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
——马克思
机械运动的载体是: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是: 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的载体是: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生产方式
结论2:
_物_质__是是 运动的 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是: 人脑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能否定相对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如:保质期内的鲜奶、食品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是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守 株 待 兔
⑵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 识 运 动
物质
把 握 规 律
含 义
含义
运动
静止
规律
特
征
人与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 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机械运动的载体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的载体 ——人 脑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2)规律的特征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现 在是静止状态,有的同学 确认自己时刻都在运动。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并尝试着说明你的理由。
保 持 100 百 分 80 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60 40 20
1Leabharlann 2345
6
7
天 数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蒸汽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标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2. 了解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分类及其特点。
2. 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教具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平时喜欢的运动类型,并询问他们对这些运动的认识。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如体育运动、户外运动、室内运动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区分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规律,如运动需要有规则、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等。
三、运动规律的认识(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不同运动的规律,如力学规律、运动轨迹等,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规律的应用,如运动中的力的作用、运动速度的变化等,并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运动规律的应用(15分钟)1. 设计一些运动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如用不同力度推动物体的距离变化、用不同速度跑步的耗时比较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
五、运动的益处(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认识运动和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并关注运动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运动的认识。
通过讲解运动的分类和规律,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完整)《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单元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不差钱》的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heng!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heng!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情境一:机械运动:刮风下雨、海陆变迁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什么?情景二:让一组学生列举“离开物质的运动”或“离开运动的物质",另一组学生进行反驳,同时允许第一组进行争辩。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3、社会基本规律 2、新陈代谢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规律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 造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 的联系。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3、苹果落地
2、水往低处流
4、万有引力规律
规律不是表面的、外在 的、现象的联系,而是 本质的联系。
(1)世界观:自然界是______,人类社会的产 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客观物质性 __________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 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它的物质性 就在于___________ 。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界和人类社
物质的
会的客观性,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谐理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框
小故事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 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 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 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 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 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 空的美丽吧!”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78 81 85 88 91 95 19 19 19 19 19 19 19
300670
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 都是运动 和变化的 运动是物 质的固有 属性和存 在方式
79553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年 05 20 20 08 年
年 98 20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探究活动二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
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活动三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
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探究活动四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基础自测】选择题.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精美篇)
认识运动——教案课题:认识运动课时安排:15分钟课型:授新课课标要求: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要求。
教材分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学重点:运动的含义教学难点: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学情分析:哲学理论,深奥难懂,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尽管本课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要理解清楚,并能灵活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此可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基础之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广告、生活案例、哲学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自觉反对和避免形成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策略方法哲学本身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抽象、晦涩而难懂,要使哲学课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让哲学智慧的光辉永葆生机和活力,教学设计就应该尽量选择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学生熟悉的诗歌、名言、成语、故事等,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力求使刚刚接触哲学学习的学生爱上哲学。
教学活动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各位同学,打起精神,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个美女,请看大屏幕。
(PPT放映孙燕姿代言美克运动鞋视频)若是没有PPT——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美女孙燕姿代言的美克运动鞋的广告吗?“运动每时每刻,美克运动鞋”。
设计问题:真的是穿上美克运动鞋,我们才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吗?生:······师:显然不是这样的,其实呀,不仅我们,就是整个世界也在每刻每克不断的运动着,今天就让一起来认识运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3.规律是客观的三、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体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难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教学设计】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题训练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3. 在我国历史上曾掀起“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概念,知道世界的物质的。
这节课学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图片:四季的更替;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教师引导总结: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师:既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那么哲学上所说的运动是指什么?学生: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举例说明?学生: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运动的规律和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运动的规律和特点;3.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重点1.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难点1.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1)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波动运动等。
(2)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包括:•运动的三大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运动的特点:相对性、相互性、连续性、不可逆性等。
3. 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学生能够掌握运动的规律和特点;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但是,本节课的实验环节需要更加细致的安排和准备,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主题:认识运动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运动规律的概念;2.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案和教材;2.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场景,用于学生观察和实验;3.准备与运动规律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教学活动:1.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运动规律”。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要了解运动规律的欲望;-提问:“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图片或实例,向学生解释运动规律的概念。
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让学生易于理解;-提问:“平时你们有没有观察过一些物体的运动,并发现它们有一些规律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举例说明。
3.实验探究(30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场景,比如让一颗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并观察其运动;-让学生观察滚下来的小球,在观察的时候,引导他们思考一些问题:“滚下来的小球速度是不是一直都是相同的?它加速的时候有什么特点?退慢下来的时候有什么规律?”;-提供一些实验工具给学生,比如一个倾斜的平面和磁铁小球,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向学生讲解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
4.进一步理解(2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认识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会放开手臂,身体就能旋转起来?为什么打高尔夫球,球杆越长,球就飞得越远?”;-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多给予肯定性回答。
5.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小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点。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运动规律的小论文。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介绍一个他们所感兴趣的运动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概念解释、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和小结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运动规律。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课题
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水平目标
(1)使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水平。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2)使用运动、规律的观点驳斥一些错误观点。
(3)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理解规律的水平。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强化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件展示:磁悬浮列车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26页文档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10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 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 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 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 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 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 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 官只好不了了之。
⑸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⑹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⑻ 苹果落地
⑼ 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
⑽ 水往低处流
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 ⑴⑸⑼
B
⑶⑸⑻
C ⑺⑽⑾
D ⑵⑷⑹⑺ 14
《拔苗助长》 想想为什么拔苗助长的做法不能取得成功?
15
(2)规律的特点
太阳系模式图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
11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12
三、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⑴、规律的含义 注意:
13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⑴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⑵ 新陈代谢
⑶ 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
⑷ 阶级斗争规律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19
③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规 律的实例?
•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变害为利(如: 三峡大坝)
• 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在 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 (如:晶体胰岛素)
•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 地球引力,发射卫星、 飞船为人类服务(如: 卫星上天)
原理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人类胚胎的成长说明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运动的? ( 3)你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事物吗?
事 物 是 运 动 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规则、守则和规律 规则、守则是规律的反映,不是规律本身。规则、守则是主观的, 规律是客观的。
下列哪些属于规律?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②日夜更替 ③种豆得豆 ④一年四季的变化 ⑤苹果落地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⑧生物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⑨商品价格时涨时落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 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 律办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易错提示: 误区一: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创造规律。 注意: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因 而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可 改造。 误区二: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 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误区三: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误区四: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 造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学 运 动
生 命 运 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社 会 运 动
资本主义社会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 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 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 的物质
各 是 什 么 ?
2
3
4
5
6
7
天 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的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
3、规律具有客观性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教材第33页中间的探究活动,思考: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 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 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成功启示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 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离开物质谈运动,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刻舟求剑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的观点。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承认人的运动变化,辩证法的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 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 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 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 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 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 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 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 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P34探究:以上探究材料说明了 什么哲学道理?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本课小结:
1、两个概念:运动、规律 2、两对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一个原理和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方法论: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课 堂 探 究1:
它隐 要藏 怎在 样现 才象 能背 被后 人的 们东 所西 认通 识常 ?是 什 么 ?
人 们 所 看 见 的 往 往 是 什 么 ?
引我 力看 呢见 ?了 苹 果 落 地 , 为 什 么 没 看 见
课堂探究2: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了什么?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课堂探究3: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方落下。 我们能否通过某种办法使太阳从西方升起, 从东方落下?这说明了什么?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稳定的的联系 3个探究说明了什么?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想一想 到底什么在运动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呢?
宏观物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 本不存在的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 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 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 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 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 哪里?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 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保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10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1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思考:运动和静止有什么关系呢?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 、 含义不同 ② 特点不同、 运动是( 绝对的)、( 无条件的 )、 ( 永恒的 ) 静止是( 相对的 )、( 有条件的 ) 、 ( 暂时的 联系③、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 )和 ( 相对静止 )的统一
)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 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到 事静它 物止只 的,看 绝而到 对没了 运有相 动看对 。
3、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 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 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刘德华还是刘德华,不是梁朝 伟,也不是周杰伦
课堂练习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 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 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 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 以存在、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A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 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 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
不定项选择:
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A D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C、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辨析题: 规律是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 系,规律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在 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