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中道观及其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类整个思想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思想很有价值。

这种幸福观通过对人生目的和最终目标的深度反思和探究,提出了一种全面、理性、现实、自然和高贵的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人类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独立于其他一切目的之上的最终目标。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幸福不局限于快乐、享乐和精神愉悦,而是指一种深度文化、熟练技能和内在品质的有机统一。

它需要人们实现良好的身体健康、知识技能、优秀品格,调适自己和周围环境,实际创造和尊严地实现和体验“完美的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幸福感受相对长时间稳定,而非短暂。

因此,它需要连续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同时,亚里士多德将幸福与个人生活中重要的道德规律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虽然幸福指向个人合理的目标,但它在物质、心理和精神层面上,是通过生命中的道德实践,尤其是仁慈、公正、贞节等美德的实现,才得以实现。

这个观点与当代社会中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理念密切相关。

它引导人们在尽可能的实现自身追求和实现社会道德价值观之间,保持均衡,并为文明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与道德标准指导着人们应该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人,在个人、职业和道德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的幸福观通过在教育中更加注重道德规范,以及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提高,创造更加友好和高效的教育环境,培育更具全面素质和高尚品质的人才,具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育鼓励学生以一种积极和全面的人生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未来,加强身体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断扩大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实现自我实现和尊严。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告诉他们如何在成为一个良好的人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ocx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ocx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德性的概念,正如奥斯特沃特指出的,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根本性的概念i,而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它更是重中之重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思想,重新解读亚氏的德性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对象客体化,教育方法重理论灌输、忽视情感培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德性形成过程的作用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德性养成及人格塑造,不利于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亟需从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层面寻求破解之道。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及其蕴含的德性教育思想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德性的古希腊文是“arête”,在《利德尔―斯考特希腊文―英文词典》里的注释是:“善,任何类型的优秀。

尤其是男子气概的才能,刚毅、勇猛和英勇。

”ii对希腊人而言,德性是善和高尚的。

而且这一词在最初的古希腊用法中被用来指武士高贵的行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它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勇敢;后来也用来指卓越的公民在城邦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逐渐用来指任何人、有生命的物体或器物所具有的优点。

亚里士多德秉承这一认识,将德性视为一种提供和保存善的功能。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依据对应的灵魂层次以及获得途径,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理智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智慧、明智、谅解等;道德德性对应灵魂的非逻各斯(非理性)部分,包括:勇敢、慷慨、节制、友爱等。

“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形成,所以需要经验和实践;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

”iii二者最终都要达到至善的目标,因此,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道德德性是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的实现需要理性的指导,如果没有理性做指导,就不可能保证伦理德性的完满实现。

“没有明智就没有正确的选择,正如没有了德性一样,因为德性提供了目的,明智则提供了达到目的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对德性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对德性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对德性教育的启示作者:帅杨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3期【摘要】中道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内容,找出其与当代德性教育的契合点,进而阐述中道观对当代德性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中道适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05-01一、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内容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

作为一个百科全书一样的人物,曾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被恩格斯称为“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的可以成为达到较高目的的手段,这较高目的又是最高目的的手段,如此类推,最后达到最高的目的或目标,这是终极的原则或至善,是所以要追求其他各种善的目的。

”对于至善,亚里士多德理解为一个事物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原因。

理性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如何控制自身的理性问题是道德的最主要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就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美德的原则。

”理性与道德的本性,就在于把握中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三种倾向:一种是中道的德行,另外两种过和不及都称不上好的行为。

正如勇敢是懦怯与鲁莽的中道;豪爽是贪婪和浪费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的中道;谦虚是羞涩和无耻之间的中道。

也可以举出身边的例子:人们因为暴饮暴食或者少食缺饮使健康受到威胁;运动中因为锻炼过度或不足使身体遭到破坏。

在人的生活中,过和不及都会带来恶行或者灾难,只有中道能够给人带来善行和成功。

因此,中道才是好的或者说是善的。

二、中道观与德性教育的契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并做出了发展。

中道观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育思想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育思想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众多领域,涉及到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方面。

其中,他的伦理教育思想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伦理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对后世哲学影响等角度进行浅谈。

一、亚里士多德伦理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感性上的快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安宁与满足。

个体通过实践的过程,达到自身的幸福,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2. 伦理品德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品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就需要对人进行良好的伦理教育。

他认为,培养伦理品德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模仿和习惯这两种方式。

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养成品德优秀的个体。

3. 人的理性是伦理行为的基础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伦理行为的基础。

人应该依据自己的理性来行使自己的责任。

人用理性进行思考,依照良好的道德规范来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从而得到更好的表现。

二、亚里士多德伦理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育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整个欧洲哲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开创了德育教育的新时代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的教育尚未被强调。

他强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使后来的教育界意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培养个体品德素质的方法,在今天的德育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2. 对社会道德与伦理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哲学强调了对每个人的德育。

同时他注意到,社会道德与伦理具有不可分割、互为因果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的道德建设、法律规则的制定以及伦理意识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亚里士多德是伦理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伦理教育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他提出了伦理品德的培养、理性对伦理行为的约束等理论,对于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对德性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对德性教育的启示

学法教法研究一、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内容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

作为一个百科全书一样的人物,曾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被恩格斯称为“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的可以成为达到较高目的的手段,这较高目的又是最高目的的手段,如此类推,最后达到最高的目的或目标,这是终极的原则或至善,是所以要追求其他各种善的目的。

”对于至善,亚里士多德理解为一个事物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原因。

理性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如何控制自身的理性问题是道德的最主要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就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美德的原则。

”理性与道德的本性,就在于把握中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三种倾向:一种是中道的德行,另外两种过和不及都称不上好的行为。

正如勇敢是懦怯与鲁莽的中道;豪爽是贪婪和浪费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的中道;谦虚是羞涩和无耻之间的中道。

也可以举出身边的例子:人们因为暴饮暴食或者少食缺饮使健康受到威胁;运动中因为锻炼过度或不足使身体遭到破坏。

在人的生活中,过和不及都会带来恶行或者灾难,只有中道能够给人带来善行和成功。

因此,中道才是好的或者说是善的。

二、中道观与德性教育的契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并做出了发展。

中道观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中道”学说就在古希腊的思想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把中道与德性联系起来。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道学说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系性。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也开创性的为德性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中道并不是单纯的数字上的中间,而是恰到好处的把握,这种恰到好处无疑是德性的形成过程。

正如10和2的中项是6,但如果某人吃10公斤重的食物过多,吃2公斤的食物又过少,我们不能得出6公斤的食物刚刚好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及现实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及现实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及现实启示作者:孙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8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既是一种伦理学理论,也是一种伦理学实践,亚里士多德强调德行源于人的理性,它要求道德与行动的统一。

德行指向终极的善,这终极的善不是异于人之外的超验准则,而是存在于人们追求德行的过程之中,善的目的与追求善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对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学生德育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德行;善;道德准则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207-02亚里士多德以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使伦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而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关于德行的思想。

在此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或将德行融于神性之中,或将德行融于现世幸福中,而没能将德行作为独立的理论进行研究。

很明显,德行是指向作为人的道德生存层面的,而人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作为理性人的独有特征,这样,由理性去关照德行而不是由经验乃至信仰去关照德行是由亚里士多德首开先河的。

一、德行的内涵德行,顾名思义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德性以及行动,德性是指向实践行动的德性,而行动是以德性为理论基础的行动,故而这里的“德”与“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来定义德行:“所谓德行就是使一个人好并使他的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品质。

”[1]对这一定义进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德行的本质是指向人的品质的,也是一个人的品质好坏的风向标。

德行的认定首先依赖于如何认定一种品质是否具有德行,这需要人的理智需要人的理性能力,这也就是如何认识德行为“真”的层面。

光是认识了何为德行的品质还是不够的,就像一个人光有成为有德行的人动机还不足以证明这个人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还要诉诸行动并且在行动中实现出来德行的品质。

所以德行除指向认识德行之“真”的知识层面最根本的指向则是使德行上升到“实现活动”的实践层面,这也意味着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德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育的前提、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维度。

对其加以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对我们当代道德教育富有意义的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德育思想也是如此。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者为我们较系统、深入分析透视现代西方学校德育提供参考,二者为我国应对当前德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前提:道德可教“德是否可教、德是否需教”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1],亚里士多德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并由此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

在分析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时,他用了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2]。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情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也不只是一种现实,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3]。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巨擘,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西方哲学和教育。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幸福的理念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亦有着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愉悦或物质满足,而是理性生活的结果。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道德品质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理性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大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保持理性和正直,不被世俗诱惑所左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幸福是与个体的德行和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

他强调了人与众不同的个体特质对于幸福的影响,提出了“幸福的活动”理论。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个体的特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不要过分追求标准化的“成功”,而是注重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教育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从而更好地走向幸福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也与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交活动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的幸福是在社交和与他人的合作中实现的。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往往陷入竞争和攀比之中,忽略了与他人的真诚交流和合作。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在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使他们能够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良好秩序和公共利益息息相关。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注重个体的特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对幸福观的探讨影响深远。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生最终的目的。

他的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一下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感官上的快乐,还包括理性上的满足和实现人的潜能。

他认为,人的幸福与道德品质、理性发展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在《尼各马科伦伦德纪》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一个完美而自足的东西,它是完全的人生。

它是一个完美而无需任何东西的东西。

”这表明,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它不仅包括个体的感官快乐,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的理性满足和道德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是通过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不断追求美德而获得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一个综合的理性观念,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快乐感受,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什么意义呢?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个体的理性发展和道德实践。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责任。

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感官快乐,还包括道德实践和理性满足。

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发展自己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断追求理性和道德上的满足,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论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及启示
阿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学者,也是哲学家,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中文
翻译为“亚里士多德”。

他的著作涉及许多领域,包括天文,物理,哲学,医学,数学,神学,甚至文学。

他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也被誉为“古代世界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谐律”教育思想,他坚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建
立相应的精神、物质和情感条件,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把孩子们培养
成健康而完整的个体。

他强调,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应享受充分的注意、
尊重和关爱,使其有条件发展出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完整的精神。

他认为,此外,有几种基本和有益的活动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心智发展,例
如数学、理科、文科、体育、美术等,都需要艰苦的努力与定期的考验来
锻炼身心。

亚里士多德关于谐律教育的精神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有显著的影响。


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给孩
子多一些耐心、时间和充足的精力,使他们有机会挥洒天性,发展潜能,
从而成长•发达” 。

它激励我们,要在调整教育方法和现有教育模式方面
做出实际努力,适应全球发展形势,实施谐律思想,使孩子们能够得到有
利于成长、心理发展和精神建设的环境。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儿童教育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建立科学的教育体制,以实现更加有效的教育改革。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是一个人个性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着重在表现为对目标的追求和人类最终目的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准则或法规的遵循。

他讲到,德性可以分成两类:道德德性和智慧德性。

1、道德德性道德德性的核心在于道德美德,是人们必须具备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美德包括勇气、节制、正义、仁慈、诚实、谦虚、快乐、公正等优点。

这些美德在个体心灵深处自生自长,也是一种对环境的回应,并通过实践来自我培养和成长。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理论中,只有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才能被认为是具有德性的人。

因此,在实现个体德性的构建上,道德德性占有核心位置。

2、智慧德性智慧德性包括理性与智慧两个方面。

这是指人们如何在生活中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实现自己和社会的最大效益。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获得道德美德,还要不断的追求成长和智慧,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

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1、道德教育应该以培养“美丽灵魂”为目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的根本目标是美丽灵魂,这体现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教育应该以培养“美丽灵魂”为目标。

这包括培养人们具有高素质道德与品质,如勇气、诚实、正义、仁慈和公正,这些道德美德是必需的,也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个体幸福的追求相关。

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品质的发展,注重道德知识与行为方式的培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感受。

2、将人格培养与知识教育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认为,人类最终目的是不断的追求成长和智慧,因此,人格培养与知识教育应该结合起来。

这包括培养人们积极的人格特征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出各行各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认为,德性的培养不能是“一刀切”的,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与差异。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伟大的思想千古流芳,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他综合了古希腊关于道德的两种观点。

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形成的背景、德性观的内涵,核心思想和终极目的等方面加以论述,并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德性缺失和道德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标签: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只把人看作一种自然的存在,他们研究宇宙,却并不关注人的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的职责渐渐确定,哲学家开始由关注自然向关注人转变,开始了对”人”的讨论。

经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人及其生存意义的论述日益增多。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伦理学之父,对此有相当多的论述。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他综合了古希腊关于道德的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想主义“德性即知识”,即恶行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正常来自“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缺点。

第二种是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人为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讲道德,人是指一切人,不论贵贱一律平等。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与非自愿的区别,强调了意愿的重要性,这为他的道德学说建立了基础,从此伦理学从有赖于理性和知识,开阔到有赖于意志和意愿。

一、德性的内涵德性一词是古希腊伦理学体系中的根本性词汇,其原意是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

起初,亚里士多德也如当时其他希腊人一样,把德性的概念广泛用于所有的生命物及其现实活动,如刀的德性在于它可以把东西切割开,衣服的德性在于它可以蔽体和御寒,马的德性是善于奔跑。

“德性是使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现实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1]26随后,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和其他无生命或有生命的物种都不同,有生命的物种千千万万,但是大都不具有用头脑进行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不具有理性。

人则是有理性的,所以人特有的活动就在于他的灵魂中有理性的那部分物质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对于中庸,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只有我国才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不仅中国,古希腊也有中庸的理念。

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方法论而言,中庸是评判美德的根本标准。

在古希腊,中庸的思想很早就已经出现。

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曾经谈及过节制和适度的问题,他们都非常推崇理性指导下的节制,倡导通过节制使人的情感行为达到适度.亚里士多德继而对中庸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究,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把中庸的思想理论化和系统化.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中庸的中表达出了西方哲学智慧知性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庸。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中.一个圆,圆心就是它的中.而人事界之中,名为中庸.中庸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他指出:事物并不一定就是非好即坏,在好与坏之间还可以存在着中间物.亚里士多德这里所说的中间物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中介。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了三个准则:第一,以中间物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第二,感觉太多或太少都不好;第三,应适当地感受这些感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把中庸分为绝对中庸和相对中庸。

绝对中庸是客观事物的中庸,他与两个极端的距离都相等,并且它对一切人都是一样的。

例如,10 较大,2 较小,那么6 就是事物的中庸,因为 6 与10 的距离及 6 与 2 的距离都等于4,并且任何人的正确计算都如此。

所谓相对的中庸就是指一种因人而异的适度状态。

就人而言,身体的健康也离不开中庸。

对此,他指出:我们把诸如健康和适宜等身体好,看成是热和冷在体内相互之间按适当比例混合的结果,即中庸.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美学家,非常重视通过中庸来追求生命的健康.在他看来:唯有适度才能健康,清泻和器械,都是达到健康的方法之一.另外,亚里士多德非常人们偏离中庸的行为。

比如说,他为一味追求竞赛成绩而对运动员进行过度的身体训练。

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

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

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伦理学思想对于人类道德和人生目标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进行探讨,包括他的道德观、幸福观和美德观。

一、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人的行为和性格上的。

他认为,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性格特质。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取决于他所具备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

道德美德包括勇气、节制、慷慨和谦虚等,这些美德与个体的行为和品质有关。

智慧美德包括理智和智慧,这些美德与个体的智力和思考能力有关。

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和幸福是紧密相关的。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幸福。

而幸福不是通过外在的财富和享乐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美德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主张,幸福是一种全面的、持久的、有目标并且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理性和审慎的行为来实现的。

一个人只有在追求美德并且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三、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划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

他认为,道德美德是通过习惯和训练获得的,并通过行为来实践。

智慧美德则来源于个体的理性和思考能力。

在道德美德方面,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亚里士多德将勇气定义为控制恐惧和胆怯的能力,并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保持镇定和坚定。

节制是另一个重要的道德美德,它指的是控制欲望和冲动的能力。

智慧美德方面,亚里士多德将理性分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而理论理性则涉及到对事物本质和最高真理的思考。

四、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的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生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强调道德行为和美德的培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追求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将道德不仅仅看作行为,更看重个体品质。

这一观点对于人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具有启示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论及其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论及其现实意义

2 0 1 6 年1 1 月
No v., 2 01 6
亚 里 士 多德 的 中道 德 性 论 及 其 现 实 意义
李 泽 栩
( 山 东农 业大学 马克 思主 义学院要: 亚里士 多德是古希腊哲 学思想的集 大成者 , 他 在结 合现 实的基础 上继承 和发展 古希 腊智 者们的和 谐
关键词 : 亚里士 多德 ; 中道德 性 ; 孔子 ; 中庸 ;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 B 5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2 6 3 8 ( 2 0 1 6 ) 1 l一 0 0 2 5— 0 3
Ar i s t o t l e’ s Et hi c a l Th e o r y a n d I t s Pr a c t i c a l S i g ni ic f a nc e
观, 提 出中道德性思想 , 理解亚里士 多德 中道思想是理解其德性论 的关键 。“中道” 是过度和 不足的 中间状 态,
德性是一种存在状 态, 由理 性 来 作 出决 定 , 德 性 就是 根 据 中道 来 进 行 选 择 的 习惯 。 中 国古 代 哲 学 家孔 子 亦 重视
中庸之道 , 与亚 氏的 中道德性有异 曲同工之妙 。亚里士 多德德性论 中的中道观 、 中道方法乃至作为 至善 的 中道 精神 对于我 国建设 和谐社会 , 实现人与人、 人 与 自然、 人 与社会和谐 共生具有 一定 的启 示意义。
LI Ze— . XU
( S c h o o l o f Ma r x i s m, S h a n d o n g A g i r c u l t u r e U n i v e r s i t y , T a i a n S h a n d o n g 2 7 1 0 1 8 , C h i n a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伦理学的研究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有广泛的影响,对我们的生活与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伦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人类幸福和良好生活的实现。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和良知上的,人们通过自我实现来达到幸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感官快乐。

伦理学的目标和价值观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中,幸福是伦理行为的最高目标。

幸福并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一个可持续的精神状态,是通过追求道德美德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社交的,他主张修养品德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提出了友谊的概念,将友谊视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友谊不仅是个人幸福的来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德性和道德价值观亚里士多德将人类行为分为道德和非道德两种类型。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德性的培养和实践来实现的。

德性是良好品德的习得和养成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和自我完善来达到。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中庸之道的观念,主张在各种道德选择中找到平衡点。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过分追求某个极端,应该在合理和公正之间寻找中间立场。

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友谊和社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提出了均衡的思想,对我们解决道德抉择和社会问题有着指导意义。

在各种冲突和挑战面前,我们应该寻找平衡点,追求公正和合理。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德育启示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德育启示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德育启示作者:冯新蕾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3期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本伦理学专著,其中的思想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此书的理解,梳理德性的本质与目的,得出一些可供我国德育工作借鉴的思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德育启示一、德性的基本概念亞里士多德主要研究人的德性,他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正如《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所言:“理智德性主要是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时间和经验,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

”1人的德性有几个特点,一是一种品质,二是拥有德性可以使一个人好并且能出色的完成活动,三是这种德性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所以研究德性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德性,而在于使人们成为实践德性的人,最终成为至善之人。

二、德性的本质与目的(一)德性的本质---中(适度)“中”这一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他的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他认为“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

这种适度是由逻各斯规定的......所以从其本质或概念上来说德性是适度。

”2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的本质是适度,也就是所谓的中。

而适度状态是不同的,一是相对于事物自身而言,二是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相对于事物自身而言是不合理的,比如我们的饮食习惯,一个人一天吃8磅食物,另一个人吃2磅,如果按事物自身的中间来说,那就定位吃5磅,但是5磅食物不适合于每一个人,所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适度是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践都有适度状态,而且要想把握好适度状态,就要有正确的逻各斯,这就需要明智这一实践理性,明智的人的善于从总体上考虑对其有益的事情,这种考虑并不是凭空猜测,也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经过重重考验的理智德性,所以把握德性的本质就要牢牢把握适度,也就是中这一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2000字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2000字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2000字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是建立在他的抽象统一理论(唯一理论)之上的。

他主张,人的行为遵循的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即所谓的“理性”。

因此,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种合乎逻辑的指导,它
不能受到外在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提出,从日常生活、政治到哲学,人们都应当遵循这一标准,并且以“直道”而非“转弯抹角”的方式做事。

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就是这样的——当受到困惑、纠缠或困难时,要寻找穷尽一切可能的解决办法。

当代道德教育应该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的启发,指导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接受道德教育。

这一启示提醒我们,应当牢记道德行为的根本原则:即,在遇到问题时,应当追求真理而不是满足瞬间感受,尊重他人而不是自私自利,即把行为与他人想法做对比,明智地做出选择。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鼓励人们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同步态来支持别人,并且致力于发展公共情感,方能使别人感受到你的真诚。

同时,他还呼吁我们在开展道德实践和行为审慎时不要忘记人道主义的概念,例如公平、克制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该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为核心,尊重和尊崇他的智慧,引导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接受道德教育,追求真理,尊重他人,尊重尊严,保持公平,克制,建立公共情感以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品质。

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李燕燕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道德德性是选择适度的品质,而适度则存在于连续可分的事物中,即感情与实践。

这就决定了道德德性具有实践性、情感性、适度的特点。

道德德性并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我们在出于“某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度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道德德性观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总页数】2页(P256-257)
【作者】李燕燕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德性复兴与道德教育——兼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德性伦理复兴的启示要求
2.浅谈苏格拉底德性观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3.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4.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及其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解读
5.亚里士多德的"自重"观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中道观及其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影响作者:李鑫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7期摘要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亚里士多德主张如果人们要过理性生活,成为有德性之人,只有选择“中道”方可达此目的。

因此,德性是中道。

中道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系,在践行中道的时候要遵从适度原则,要因时而化,因地制宜。

此外,中道观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指出在道德教育中,要注重理性精神的培养,尊重人的自由意志;要重视道德实践的重要作用;要重视适度原则在构建和谐的道德关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道德性理性适度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34-0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并做出了丰富和发展。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中道”学说就在古希腊的思想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中道与德性结合起来,阐述了中道学说的具体内涵。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道学说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系,中道即德性。

在理性精神指导性的中道还需要因时而化,因地制宜,需要发挥人的自由意志,在进行道德选择是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也给当代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一、中道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理性精神贯穿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始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也是建立在理性精神之上的。

他认为,在城邦生活中,过和不及都不符合理性的要求。

人要达到幸福就必须要合乎理性的要求,而合乎理性即合乎中道。

这种理性主义的精神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也有非常清楚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建立在幸福论基础之上的伦理学。

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丰富了“德性”的概念。

他认为,“德性”实际上是一个涵义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并不只独指道德方面的美德而言,而是包括人的各种才能及优点,而举凡知识、技能、成功甚至于人的美色都可以称之为“德性”。

这种对于德性的重新定义就超越了柏拉图“知识即美德”的理论,从而赋予德性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

他认为,“理智的德性,是由于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所以必需时间和经验);道德的德性则是习惯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是可以以知识、智慧的形式来表现的,因此,它只可能通过系统的教育才可能内化为人的德性之中并使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变得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德性是纯粹理性的,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

在其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于“理智德性”赋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理智德性中的“纯粹的理性”能够正确的选择、确立高尚的目标,从而确立人生的价值。

但这种理性中充满神圣的东西发挥出来的时候,人的生活就更加接近神性,从而更加靠近“至善”的生活。

这种理性因而在整个伦理学体系中占据主导的地位。

而伦理德性由“习惯”而产生,其意思是说“伦理的德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这种德性慷慨、节制、勇敢以及公正等,伦理德性的实现就与中道有关。

伦理德性的实现需要人们在城邦生活中,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不断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道德选择,使生活更加合乎理性,接近中道的要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性的选择在道德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

“天生易于发生的事情,往往和中道相反。

特别是快乐,虽然并不真是或都是善事,但它却使人认为它似乎是善事,因而一般人最能被这种快乐引入歧途,只知道趋乐避苦,而不易发现中道。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们要在每一种场合都找到中道,并且人人都能达到中道,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因此,“德性作为对于我们的中庸之道,它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它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明智人那样提出要求。

”因此,只有具备了伦理德性,凭借理性精神,人们才能够正确的进行道德选择,才能够认真的思考“善”,从而践行中道。

二、德性即中道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至善和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实践哲学讨论的中心议题。

而在阐述这一伦理学的终极问题是,亚里士多德又是诉诸“中道”思想来解决的。

可见,其中道说与至善的目的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只有那些由自身而被选择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完满的,对人类来说就是幸福,即“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徳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作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

”概言之,“德性就是中道”,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

亚里士多德举例来论证这一点。

“现在让我们用明显的事物来为这些不明显的事物做例证。

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

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

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

惟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为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就德性的本性或定义说,德性是一种适度或适中”。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作为德性的中道有着自己的绝对性:“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区分了绝对的中道和相对的中道。

所谓绝对的中道就是指对两极端的距离绝对相等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即数学上的中值,这种中道对任何人来说是一样的。

但是伦理学上的中道不同于数学上的“中值”。

“中值”是相对于事物的量的适中而言的,中道则是因人而异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对于我们而言的中道,即相对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

这是因人而异的。

”从而,“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

”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极端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就是一種极端,德性与邪恶不是程度的区别,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中道所表示的是徳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接着,亚里士多德又特别指出,各种邪恶的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怨毒、无耻、妒嫉、通奸、盗窃、谋杀,这些活动的名称已经意味着他们本身的恶的性质,并非由于他们的过分或不足才是恶的。

所以,要想在不义、卑怯、淫佚的行为中发现一种中道,一种过分和不足,同样是荒谬的。

”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实现德性必经的“理性之道”,同时,也是德性伦理学的目标。

其“中道”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不是一个教条的中值,而是一种因时而化、因地制宜的践行理性的过程。

三、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理性精神的培养“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而这个概念与理性精神、理性选择是紧密相连的。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非常强调理性选择在道德中的作用,其论述已经初步涉及到了道德自由,道德选择与责任等问题。

人是一种理性动物,具有选择美德的特性。

尊重人的自由意志,选择是个人自愿的活动是道德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人追求中道必须首先要有意志自由,这样,才会有选择达到中道的可能,也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道德责任。

因此当前的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在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普及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于教育对象的道德理性精神的培养上。

有了健全的理性精神,道德主体才能够做出自由的道德选择,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出健全的道德境界。

关于道德主体的理性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只有当道德主体具备了健全的理性精神,才会自由的践行中道,从而在做出道德选择时才能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并且能够为自己的道德选择负责。

(二)道德实践的训练亚里士多德关于注重道德的后天教育和训练的观点,他对柏拉图的“回忆说”进行了颠覆,他强调人的道德是由后天形成的,是由通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而习得的。

这对当今社会的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实践在其伦理学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出于三端:天賦、习惯和理性。

“天赋”无善无恶,只有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经过训练和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品质。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道德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今的道德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理论教育,而应该更加注重道德实践的教育。

道德实践在提高道德修养的意义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在的道德规范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标准。

在践行道德规范的时候,不仅要学习道德理论、道德原则,还要道德主体不断内省,诉诸“慎独”,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从而不断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三)适度的伦理精神践行中道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这个“中”不是折中、中和,而是适度、无过无不及。

在当代社会,这种伦理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精神的幸福感和道德素质并没有与之一起提高,甚至由于人的欲望的过度膨胀,人类中心主义盲目扩张,人的利益单向度得到满足,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诸多不和谐。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适度的精神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人们的欲望,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引导人们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完善自我,保持和谐状态。

可见,虽然亚里士多德中道的伦理思想有着深刻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今天看来,对已加强我们的道德教育,培养适度的伦理精神,从而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留下了重要的道德启示。

注释: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1,297,296.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7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7,15,37,30,35,20.参考文献:[1]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