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教育制度比较22页PPT
比较教育学 德国教育PPT课件
.
2004 《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
.
半日制:只有半天安排上课 全日制:全天安排上课(除星期日外) 全时制:仅在下午一两点前安排上课 部分时间制:每周只有一两天安排上课
.
2、初等教育
.
学校附设幼儿园
适合于那些已达6周岁或下半年将达6周 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 童。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幼儿在 后来的学习中顺利上学提供帮助。
.
托儿所
• 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 实行保育
.
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 与小学相连,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幼儿, 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
园开辟成了“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白桦林
和灌木丛、草坪及清澈的溪流。入托的孩子每天
上午固定时间到这里集合,然后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
赛跑,有的观察蚂蚁、蜗牛……午饭时,大家席
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就像在
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己亲手做的午餐。
.
.
.
.
性质:义务教育 学制:基础学校(1-4年级) 特色:宗教课、手工课
学生每学期取得一次学业成绩证书
.
3、中等教育
性质:义务教育 学制: 5-9年 特色:定向阶段(2年) 类型:
(1)主体中学 (2)实科中学 (3)完全中学 (4)综合中学
.
定向阶段
学制:两年(5-6年级) 形式:独立于各中学(分流前考试)
隶属于各中学(推荐、考试) 特色:无留级制度
.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
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
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
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在世界享有盛名,其显著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或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课时比例占到60%以上。
跨文化交际—中德差异课件
德国文化中工作节奏较快,强调高效率和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在 中国文化中,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更注重稳定和持久的工作关系。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德国文化中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鼓励员工追求个人生活和 兴趣爱好。在中国文化中,工作通常更为重要,个人生活常常需
要为工作让步。
05
CATALOGUE
跨文化冲突与解决
03
语言障碍与误解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和误解。
为了减少误解和冲突,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并尊重彼此的文
化差异。
03
CATALOGUE
社交习惯
社交场合
家庭聚会
在中国,家庭聚会通常由长辈主持,晚辈尊重长辈,积极 参与家务活动。在德国,家庭聚会更注重个人空间的独立, 晚辈可能不会参与家务活动。
间和独立性。
04
CATALOGUE
价值观差异
个人与集体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德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 义更为重要,个人的利益通常要服从于集体或组织的利益。
独立思考与权威服从
德国文化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而在中国文化中,尊重权 威和传统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直接与含蓄
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比较含蓄, 表达方式较为间接,而德国人则
更加直接和坦率。
情感表达
中国人在交往中比较注重情感控制, 不太轻易表露个人情感,而德国人 则更加开放和直率地表达情感。
决策方式
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采用集体决策 方式,强调协商和共识,而德国人 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决策。
礼节与礼貌
02
CATALOGUE
《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h
8
大学课程的设置:
1、学习分为两个阶段; 2、学生有相当的主动权; 3、毕业前必须通过在企业的实习; 4、学校提供大量出国交换学习的
机会;
h
9
第四节 学校及专业的选择
参考原则:
1、兴趣和能力; 2、职业方向; 3、就业前景; 4、移民前景。
h
10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 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 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 年轻人。主要学校分类有: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 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 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 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 以及科学和数学)
h
2
德国的教育体系:
•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4年(有的联邦州为6
年,后两年为定向课程Orientierungsstufe)
•
初级教育I Sekundarbereich I:小学结业后进入该
阶段
•
初级教育II Sekundarbereich II:衔接文理中学第
h
4
二、初、中级教育
1、Grundschule 2、Gymnasium 3、Gesamtschule 4、Realschule 5、Hauptschule 6、Fachschule
h
5
h
பைடு நூலகம்
6
h
7
综合大学(Universitaet)与技 术应用大学(Fachhochschule)的 差异:
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
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一、中德两国教育体制的对比1、初级教育与我国国家的基本情况一样,德国的学生入学年龄也是6周岁,有寒暑假期,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德国的小学生只有在早晨的时候是上课时间,而每学年大概只有两次考试,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学校会给学生上烹饪课、园艺课以及手工课等等。
但是在中国,小学生上课一般是上午和下午,除了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之外,学校并不会给学生安排其他的娱乐活动,在小学期间老师和家长就会告诉学生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的学习努力的学习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和光明的前途。
中国式的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国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观念,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前边也有提到了中国小学生的课业较重,而德国小学生的课业较轻,这是两国初级教育的最大区别,但无论是哪种教育体制都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
2、中等教育德国的中学可以划分为三种,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其中普通中学的学制为4年,一般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普通中学进行学习,这与我国的初中体制相差无几,在普通中学毕业之后学习可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实验中学的学制为6年,在德国37%的就业人士来源于实验中学。
在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读专科学校或者是专业学校,并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从而赢得就业的机会。
而最后的文理中学,是指在中学时期就开始进行文理分科学习,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这也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毕业于文理科学校的学生可以获得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由于德国在初中时期就开始分科学习,所以目前德国一种介于三者之外的学校,那就是综合性中学,在综合性初中毕业同样也得到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
中国的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在初中时期属于综合性学习时期,学生需要学习文理方面的知识,初中升高中之后开始分文科和理科。
中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国家,也就是说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的学习之后,通过高考才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压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从制度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安排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对话。
一、制度设置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从学制上分为3年和2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习锻炼。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由双轨制和双元制组成,双轨制主要指的是学徒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轨道并行,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训的责任。
在制度设置上,中德两国均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二、课程内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一般教育课程,也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其侧重点和设置方式有所不同。
三、教学方式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较少。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实习安排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
在中国,学生在校期间会有一定的实习安排,但相对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多数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期,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比较教育学——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10
二、二战后德国的教育发展
(一)《总纲计划》 (二)《汉堡协定》
(三)《教育结构计划》 (四)《2010年议程 》
11
(一)《总纲计划》
1959年2月14日,公布了《改组和统 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
1、初等教育:基础学校教育(4)+ 促进阶段教育(2)。 2、中等教育:主要学校、实科学校 和高级中学 。
9
(五) 高等教育国际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高等学校、众多学 术组织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 仅与中国合作的项目 有363 个。高等学校几年前提出并坚持用英语授课, 利用高 校不收学费的优势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
近年来, 在德的外国学生数量增长很快, 从1977 年的5 万 人, 1991 年的10 万人, 1997 年的15 万人, 到2003年的23 万 人,2011年首次突破25万人。目前高校中, 外国学生占学生 总数的11%, 其中前3 位的分别是: 中国2.4万人, 俄罗斯1 万 人,奥地利8000人。
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 对学生进行扩展的普通教育。大部 分以中等学校毕业结束, 具有升入专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 里深造的资格。
文理中学一般为9年制, 从5 年级至13 年级, 对学生
进行深化的普及教育。毕业生可获得直接升入高等学校深造 的资格。课程包括语言—文学 —艺术、社会科学、 数学 —自然科学 —技术3 个领域, 除此, 必修课 还包括宗教课和体育。
人才; 4、走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5、加强教育决策的政策咨询, 扩大高校
办学自主权利。
16
17
2. 强调革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建设精英大学 4. 集中资助重点研究领域 5. 改革贷学金制度 6. 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 7. 增建全日制学校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书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德职业教育的目标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就业市场需求。
其次,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非常实用,紧密结合实际职业需求。
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围绕所选择的职业进行,课程内容更加实战性,力求培养学生在工作领域中的实际能力。
而在中国,虽然也注重实用性,但对于普遍性课程的覆盖也更为广泛,课程内容相对更加综合,涉及面更广。
第三,中德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模拟和训练,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评价方式也不同。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强调实践操作的结果。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评价相对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中德职业教育在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德两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针对各自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和理论性的程度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和比较两国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对方的优点,在自身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进行改善和提升,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职业人才。
中德初等教育对比
⑶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互相渗透,在普 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职业学校增加普通 教育课程。 ⑷进一步加强个别化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 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⑸加强尖子学生培养。
受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是一种颓废的主观 唯心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市贝尔等。50 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 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德意志帝国
出现三轨,本质还是二轨
下层人民的国民学校
不利于升学
• 三轨 中产阶级的中间学校
上层阶级的文科中学
可直升大学
二轨
预备学校
毕业后分别升人3种中学:古典语 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和高级实
(三年制) 科中学。
基础学校(或称国民学校低级阶段)
(四年制)
毕业后升人四年制的国
民学校高级阶段或六年
制的中间学校。
主要内容
• 统一规定学制 • 义务教育年限 • 教育行政以及建立职业教育机构和改革师范教育等方
面 • 宗教教育被规定为学校的正式课程,沙文主义和军国
主义的思想灌输
改革后的教育制度
教育权归各州所有
初等教育
废除双轨学制 撤销预备学校建立基础学校 建立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 实行8年强迫义务教育(6—14岁)
中等教育
强调“德意志学科” “德国物理学”、“德国化学”、“德国数学”
比较教育学 德国教育PPT课件
德 国 教 育
.
.
内容框架
第一节 德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第二节 德国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第三节 德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
混龄编班心理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 展的第一个加速期。在这一期间,幼儿在认知、 情感、行为等方面发展的“阶段性区分”的时限 相对较短,可与成人和幼儿的发展性差异相比,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发展上又表现出了“接近性” 和“渗透性”。
.
关于混龄教育
我们学校的经验表明了不同年龄的儿童间可 以相互交往。年龄小的儿童可以看年龄大的儿童 做事情并请他们进行说明解释。他们是很乐意这 样做的,……因为5岁儿童的心理比我们更接近3 岁儿童的心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人们 在成人与幼儿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
.
学校附设幼儿园
适合于那些已达6周岁或下半年将达6周 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 童。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幼儿在 后来的学习中顺利上学提供帮助。
.
托儿所
• 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 实行保育
.
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 与小学相连,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幼儿, 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
.
白天的母亲
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 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计划。主要做法是: 由政府提供少量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 照管自己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职业妇 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以解决其实际 困难。这些“白天的母亲”须参加短期培 训,以获得科学育儿的知识 。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高辍学率与低完成率
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选择辍学,高 等教育阶段也有较高的辍学率,这成为德 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移民和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德国教育需要更好 地融入多元文化,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 求。
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教育体系正逐 步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教会学校,德 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立 学校和私立学校。
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重建
教育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教育系统遭 受严重破坏,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 。
在战后,德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教育改 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求。
美国教育理念影响
在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量援 助,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引入了美 国式教育理念。
德国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各 种成人教育和进修机会,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职业人群的学习需求。
德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德国教育体系整体上较为完善,但地 区间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
,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体 系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能需求和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 进个性发展,为高等教育和职业
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形式
包括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等类 型,实行免费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定义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提供学 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 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中国与德国小学教育比较
中国与德国小学教育比较中德小学教育比教德国是世界上七大工业国之一,也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人口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一贯重视教育事业,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中造就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其卓越贡献,令世界瞩目。
德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状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
下面我将对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与中国小学教育进行一些比较,希望有所启示。
一、小学学制安排及教学特点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
经过改革,合并后的德国形成了各州基本相同的学制。
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教育单元,三、四年级为第二教育单元。
两个单元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感性知识和初步了解事物的能力,逐步学会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养成能够坐下来读书的习惯,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的能力。
逐步把孩子们引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海洋。
由于从幼儿园到基础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儿童适应这个变化,从游戏的方式过渡到学习的方式,就是基础学校所要完成的任务。
德国小学教育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接受转变的实际状况,给予了每个儿童缓冲适应的过程,根据儿童个人不同的条件和能力,向其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为其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并始终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国小学教育阶段在全国各地区实行六年一贯制的学制设置,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立即接受相比幼儿教育系统性较强、较枯燥的知识。
这对于儿童的求知欲和兴趣都有一定的挫伤,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