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党人维拉》复调视域中的多维叙事
多维视域下的众声喧哗——复调艺术之于鲁迅小说创作影响阐析
多维视域下的众声喧哗——复调艺术之于鲁迅小说创作影响
阐析
张丽萍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通过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本互较和史料考辑,本文详细考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之于鲁迅创作实践的影响,提炼出了复调小说的基本文学特征.同时,通过对鲁迅独特文学观的历史性分析,阐释了鲁迅小说创作中异声同唱、众语喧哗复调性的原因之所在,以及这一独特艺术精神向度中的本土性因素.最后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视域着眼,简要评价了鲁迅复调艺术创作手法的文学意义,揭示了鲁迅小说复调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贡献.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张丽萍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基于系统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多维阐析 [J], 罗红;龙安邦
2.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 [J], 王沁
3.城市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当代涂鸦艺术阐析 [J], 刘强;郭靖
4.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认同机制阐析 [J], 王萍
5.城市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当代涂鸦艺术阐析 [J], 李璇;杜佐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学案(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解析版)考情分析:考势微解命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显性考查,要求直接概括情节或梳理文章脉络;第二种是隐性考查,要求概括心理变化或情感态度,后者考查频率较高。
另外,情节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或者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有的题目要求就文本整体加以梳理概括,而更多的则是要求就文本局部进行梳理概括,且有明确的指向性高考链接暗考型:1.(2022·新高考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6分)(《江上》)2.(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分)(《秦琼卖马》)3.(2018·全国Ⅲ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微纪元》节选)明考型:4.(2016·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6分)(《会明》)情节必备知识:1.小说情节结构组成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是后来一系列事件的起点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2.小说情节常见结构模式(1)常见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双线结构(复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篇目:《药》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2018年好书推荐
2018年好书推荐深圳读书月2017“年度十大好书”《驱魔》韩松著《大森林》徐刚著《奇点遗民》刘宇昆著《未来镜像》姚海军(Neil Clarke) 著《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李治中(菠萝) 著《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王立铭著《草木深圳·郊野篇》深圳市城管局深圳市林业局(编著)《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科马克·卡利南著郭武(译者)《杂草记》(日本)柳宗民著(日本)三品隆司(插) 烨伊(译者)等《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约翰•R 麦克尼尔著李芬芳(译者)南方都市报2017年度十大好书《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刘震云著《重塑中华》黄兴涛著《飞行家》双雪涛著《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傅申著《激活你的日常》吴冠军著《人工智能简史》尼克著《上书房行走》韦力著《诗的八堂课》江弱水著《以赛亚之歌》冯象著《最后一公里村庄》贺雪峰著新京报2017年度好书决选书单TOP36《孩子们的诗》编者:果麦《中国故事》作者:一苇《诗的八堂课》作者:江弱水《心画》作者:(美)卜寿珊,译者:皮佳佳《散步去》作者:(日)谷口治郎,译者:伍楚《现代艺术150年》作者:(英)威尔·贡培兹,译者:王烁、王同乐《鱼王》作者:(苏)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译者:夏仲翼等《醒来的女性》作者:(美)玛丽莲·弗伦奇,译者:余莉《科克托戏剧选》作者:(法)让·科克托,译者:李玉民《撒旦探戈》作者:(匈)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译者:余泽民《论巴赫》作者:(德)阿尔伯特·施韦泽,译者:何源、陈广琛《石挥谈艺录》作者:石挥《重塑中华》作者:黄兴涛《洪宪帝制外交》作者:唐启华《章太炎全集》作者:章太炎《北京口述历史系列》作者:定宜庄《中国1945》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译者:季大方《当法律遇上经济》作者:邱澎生《美丽与哀愁》作者:(瑞典)皮特·恩格伦,译者:陈信宏《雷蒙·阿隆回忆录》作者:雷蒙·阿隆,译者:杨祖功、王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作者:(美)汉娜·阿伦特,译者:安尼《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作者:(美)盖伊·特立斯著,译者:范晓彬、姜伊敏《青苔不会消失》作者:袁凌《弦诵复骊歌》作者:岱峻《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作者:彭文生《道德与商业利益》作者:贾森·布伦南彼得·贾沃斯基,译者:郑强《从投票到暴力》作者:(美)杰克·斯奈德,译者:吴强《记忆的性别》作者:(美)贺萧,译者:张赟《改革大道行思录》作者:吴敬琏《驯化利维坦》作者:王建勋《回望》作者:金宇澄《余音》作者:葛兆光《游隼》作者:(英)J.A.贝克,译者:李斯本《羽毛》作者:(美)托尔·汉森,译者:赵敏冯骐《第三极的馈赠》作者:(美)乔治·夏勒,译者:黄悦《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作者:梁漱溟著梁培宽编注中华读书报2017年度十大好书《回望》,金宇澄著《平原客》,李佩甫著《诗的八堂课》,江弱水著《中关村笔记》,宁肯著《边缘人偶记》,徐国琦著《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何炳棣著《儿童法案》,[英]麦克尤恩著,郭国良译《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黄兴涛著《第三极的馈赠:一位博物学家的荒野手记》,[美]乔治·夏勒著,黄悦译《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李伯重著《读者》2017年度十本好书《飞行家》《见字如面》《历史的温度》《1987,我们的红楼梦》《四世同堂》完整版《此生多珍重》《通往未来的门》《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直到孤独尽头》《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2017年度高分图书】《新名字的故事》丨作者:[意] 埃莱娜·费兰特《鱼王》丨作者:[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不可思议的朋友》丨作者:[日] 田岛征彦《杀死一只知更鸟》丨作者:[美] 哈珀·李《步履不停》丨作者:[日] 是枝裕和《长夜难明》丨作者:紫金陈《小说课》丨作者:毕飞宇《现代艺术150年》丨作者:[英] 威尔·贡培兹《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丨作者:[美] 盖伊·特立斯《黑旗》丨作者:[美] 乔比·沃里克【2017年度最受关注图书】《未来简史》丨作者:[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世界的凛冬》丨作者:[英] 肯·福莱特《我的天才女友》丨作者:[意] 埃莱娜·费兰特《外婆的道歉信》丨作者:[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丨作者:[日] 村上春树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10大好书《好人宋没用》作者:任晓雯《劳燕》作者:张翎《甲马》作者:默音《温柔之歌》作者:[法]蕾拉·斯利玛尼《有如候鸟》作者:周晓枫《青年斯大林》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奥里《最后一公里村庄》作者:贺雪峰《杂草记(上下册)》作者:[日]柳宗民三品隆司《温柔之歌》作者:[法]蕾拉·斯利玛尼《青苔不会消失》作者:袁凌北京万卷图书中心。
文学的创新当代作品中的新颖表达方式
文学的创新当代作品中的新颖表达方式文学的创新——当代作品中的新颖表达方式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颖表达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当代作品中的一些新颖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其对文学创新的意义。
一、交错叙事交错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当代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在此种方式中,作者通过交替呈现不同时间、地点或者人物的情节,以达到更加生动逼真的效果。
例如,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就是采用交错叙事的手法,通过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交织故事,展示出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善恶和家庭纠葛。
交错叙事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其中,产生更深的共鸣。
二、多元视角多元视角是一种在当代作品中广泛运用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同一个事件或者故事,以呈现多样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
通过多元视角的切换,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立场,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考边界。
例如,残酷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就采用了多元视角的手法,通过不同角色的叙述,描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其困境。
多元视角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现实性,还能够激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三、跨文本引用当代作品中常常出现跨文本引用的情况,即在原创作品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者经典的语句,以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
跨文本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阅读的层次感,同时也是作者对其他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事件的致敬和借鉴。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经常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学、民间故事等,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跨文本引用反映了当代作家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视,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共鸣空间。
四、实验性写作实验性写作是当代作品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对语言、叙事结构或者文体的改写、创新,达到在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革命激情与革命后旳平庸秩序
革命第二天到来旳平庸,新中国旳春天开始出现旳惰性。党旳 利益,异化成为新旳权力阶层,革命热情旳消退,职业化、秩 序化之后旳冷漠。对最初理想与承诺旳背弃。最可怕旳是,这 一切似乎是不可防止地到来旳。
理想主义与现实秩序
现实秩序与自由个性旳冲突。年轻旳热情与强大旳 现实。
背景
1956年,“双百”方针旳提出,许多作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 思索,创作旳题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 情题材旳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1.干预现实:王蒙《组织部新来旳年轻人》、李国文《改选》、 刘绍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围困旳农庄主席》、耿简《爬 在旗杆上旳人》。
主题思想
小说刊登于1956年,是较早反应社会主义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 揭发官僚主义旳作品。
小说揭发和描写了多种类型旳官僚主义主义。 组织部长李宗秦——在其位不谋其政旳官僚主义者。 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
对错误采用冷漠麻木态度旳官僚主义主义者。 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肤浅旳官僚主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
王蒙小说旳艺术特点
1、自叙传色彩。 2、意识流手法旳使用(东方意识流)。 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旳大量使用。 4、幽默、反讽等。
王蒙小说旳体现手法
(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
《杂色》《春之声》
(2)多重旳构造形态《布礼》
《杂色》是双层次旳复线构造。《春之声,海旳梦》放射型构造
(3)中西合璧式旳幽默 《买买提处长轶事》
主题思想
以揭发共产党干部旳官僚主义为主题旳作品,建国后一 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
这篇作品是较早旳,有突破“禁区”旳意义。作品描写 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旳领导,这是较高层次旳党 旳机构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 产生较大影响。小说旳结尾部分是一种有关季节轮换旳隐 喻——春天,象征青春、朝气、活力。面对生活,保持对 生活旳激情,主动向上,敢于拼搏。
反思艺术介入乡村的公共性立场:以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为视角(上)
反思艺术介入乡村的公共性立场:以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为视角(上)作者:***来源:《画刊》2020年第04期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或文化特性,无论是用费孝通先生概括的“差序格局”学说,还是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提出的“情-理-法”的家国同构原理[1],背后的话语是传统中国的礼法合一、以德配天的价值取向。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以及社会制度的巨大变迁,这一自然秩序已然坍塌,乡土社会所对应的家庭-家族-村落-乡镇的层次以及相对静止、具有规则的状态在断裂中失衡。
面对这一断裂,自民国以来的知识分子如梁漱溟、晏阳初等人进行了诸多的乡村建设的实验,试图从社会制度的改良、资本主义经济的引入、西方文化的引介等各个路径进行探索,以乡村的复兴推动中国的复兴;而1949年以来的土改、人民公社、承包责任制、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等战略,则是体现了权力系统对于乡村问题的认知和探索。
2000年左右,国内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逐渐兴起,2010年之后更是如火如荼。
这些实践大体遵循了三条进入路径:一是从反抗艺术的自律性出发,对艺术体制的批判和质疑,背后的理论来源是前卫艺术不断探讨艺术与生活、社会的关系,这些项目往往带有艺术家鲜明的个人特质,如石节子村美术馆、羊磴艺术合作社;第二条线索是从乡村建设出发,延续民国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试图接续乡村已然断裂的传统,思考现代性下乡村的困境,这些项目在初期往往也是艺术家个人从理想主义出发的践行,如碧山计划、许村实验;第三条线索则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借鉴国外各类艺术节/艺术祭(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等形式,由政府主导下的各类乡村在地性展演活动,如乌镇国际戏剧节、安仁国际双年展等。
鉴于这些实践尚在进行当中,结论性的话语为时尚早。
无论这些实践动机为何,也无论其归属于何种类型(如社会参与式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性艺术、对话艺术、关系性艺术),它们不仅体现了艺术回应社会现实的敏锐和活力,客观上也形成了一个由诸多主体、各种诉求、不同面向构成的交流与对话的场域。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叙述的角度及其设计
作者简介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识不察的,遮遮掩掩的,甚至从不肯示人的那个“幽暗区域”。
——这当然是小说写作的功能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功能。
采取这一全知的俯视视角,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探幽勘微,更能够让我们展示相对具有恢宏感的“世态全景”。
这一角度,是我们传统小说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它更有叙述性,更容易展示故事。
《荷马史诗》是全知性的,它甚至知道诸神的想法,它从一个更高处同时揭开了阿尔卑斯神庙的屋顶;《堂吉诃德》也是全知的视角,这种全知视角能够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
《百年孤独》依然是全知性的,凭借这份俯察的全知,蛛网式的故事构架才得以建立。
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全知的视角,只不过他借用具有俯视感的全知视角做的则是探微的工作,从而将人性的微点或被我们忽略的部分放置于显微镜下,让它呈现出庞然大物的形状,进而让我们审视。
从“我”的角度出发——这是小说的另一常见角度。
它的优长处在于,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叙述者(全知全能的),又可以是经历者(半遮的、装作不知的),而且,在一部小说中这个“我”可以根据叙述需要在叙述者和经历者之间游刃,从而获得更大的空间。
鲁迅的《孔乙己》是完全站在经历者角度完成的,所以它“看见的”只是孔乙己进入酒店里发生的事情,其余的留给他者的叙述和想象,充分利用了中国画那种“计白当黑”,有意的“略”恰恰是给予“众多”。
杜拉斯的《情人》,“我”同样是经历者,但间有叙述功能:经历者身份可以让“我”直接抒情,让“我”在有情绪的细节中沉浸,而叙述则部分地抽身,审视、发现和串起故事。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那里的“我”叙述者身份更强化了,而经历者的“我”则是纤细的;她计较的是克拉克和卡拉的故事而非“我”的故事,“我”的存在更多是观察者。
有人指出,新时期之前中国文学的叙述多使用“他”和“他们”,而近来中国文学的叙述则多是“我”,这其实是种有意思、有意味的变化。
需要承认,在某些时候,“我”是和生活平视的。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在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上,1883年生于布拉格的卡夫卡堪称一个奠基者。
2、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3、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审判》、《城堡》、《美国》。
4、《城堡》的主人公名叫K。
5、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其中法国当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
6、福克纳的主要作品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
7、乔伊斯的主要作品有《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们的苏醒》。
8、伍尔夫的主要作品有《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
二、问答题(以下只给出了答题要点,学生可根据要点补充具体内容)1、什么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这一概念的来源:最初是运用在给画评论中,后运用于文学批评界。
表现主义在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有表现。
表现主义的特征;(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以及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2、简述卡夫卡小说的特征?(1)具有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2)作品内容上着力表现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和人的双重异化;(3)作品具有一种预言性和多解性;(4)许多作品没有结尾。
3、为什么说《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1)“城堡”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解释它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七种;(见教材17—18页)(2)《城堡》所具有的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4、简述产生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和心理学背景(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20世纪的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文学观念的背后大都有着哲学和心理学的支撑。
从“奴隶叙事”到“新奴隶叙事”
从“奴隶叙事”到“新奴隶叙事”作者:亓菲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1期摘要:18世纪末,奴隶叙事的出现意味着非裔美国文学的开端。
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一批美国非裔作家开始对战前奴隶叙事中的隐含问题提出质疑,并不断对蓄奴史进行新的文本探索,促成了奴隶叙事亚文类——新奴隶叙事的滥觞和发展,其中,在宗教文化方面,从奴隶叙事到新奴隶叙事的转变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比于奴隶叙事中普遍存在的对西方白人基督上帝的明确信仰,新奴隶叙事在文本中加入了大量的非洲或起源于非洲的精神元素,从而动摇了战前白人读者强加给奴隶叙事作者的宗教桎梏,开辟了关于奴隶经历截然不同的书写方式。
关键词:奴隶叙事;新奴隶叙事;基督文化;黑人宗教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124-03英国学者保罗·贾尔斯在其专著《美国基督教艺术与小说:文化、意识形态与美学》中曾指出,从19世纪早期到现在,基督文化是美国文学中“残留的文化决定因素”,即使是非信徒和叛教者,基督教教义也会“以某种迂回或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作者的审美与写作[1]。
尽管贾尔斯的分析包含了美国近两个世纪中作家的众多作品,但在该书的最后,他却承认他的调查没有触及基督文化的一个关键方面,即非裔美国文学著作。
其实,在美国非裔文学的最初形态——奴隶叙事中,基督教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关于奴隶制的文本发展到20世纪中期却一反常态,不再专注于对基督信仰的书写。
为什么最初的奴隶叙事作者要在文本中大量加入基督元素?而后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后期奴隶叙事中基督文化表现方式的变化?针对以上的疑问,本文将专注于奴隶叙事文本,探索美国奴隶叙事文本与基督文化之间的关联,以考察奴隶叙事文本中基督文化元素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美国黑人文学奴隶叙事中的基督传统奴隶叙事产生于18世纪70年代,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文本,它们“最初是试图结束奴隶贩卖,之后是废除殖民地奴隶制(指英属殖民地,如牙买加),最后是废除美国奴隶制。
多元叙事:尝试多种叙事视角与形式
多元叙事:尝试多种叙事视角与形式多元叙事是指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视角和形式,以呈现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观点。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同时也给予作者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
在多元叙事中,可以运用多种叙事视角,例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能够更加贴近故事的主角;第二人称视角则会创造出一种直接的对话交互感,读者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第三人称视角则能够展示故事中的多个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此外,多元叙事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叙事形式,例如回忆录、书信、日记、报告等。
这样的形式选择能够为故事增加一些特殊的风味,同时也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和传递情节信息。
一个例子是《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采用了多元叙事的方式。
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阿米尔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内心的矛盾、愧疚和成长。
同时,故事中也穿插了许多回忆、插曲和过往故事,通过这些不同的叙事形式,读者能够对阿米尔和其他角色的人生经历有更全面的了解。
多元叙事不仅能够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更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通过多种不同的视角和形式,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更加自由地思考和解读故事所传递的意义。
因此,多元叙事是一种有趣且有价值的创作方式,可以让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性叙事与隐含作者的多维立场
民族性叙事与隐含作者的多维立场
曾斌;陈志华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民族立场、民间立场以及时代立场是少数民族叙事小说中隐含作者进行写作的基本立场,这三种立场使得作品在身份认同与构建、塑造民族形象、建构民族心理时必然采取多种叙事策略技巧以凸显民族性,从而使作品富有民族气息和时代特征;它体现了隐含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反思,对于解答少数民族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技巧等困惑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曾斌;陈志华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
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9
【相关文献】
1.民族性格的多维审视与叙事艺术的多样性探索——艾克拜尔·米吉提小说论 [J], 权绘锦
2.隐含作者、第二自我与自我的多重性--小议叙事理论中“隐含作者”概念的争议与潜力 [J], 吕琪
3.电影叙事中"画面隐含作者"与"源隐含作者"的同属性修辞碰撞 [J], 赵世佳
4.电影叙事中"画面隐含作者"与"源隐含作者"的异属性修辞碰撞 [J], 赵世佳
5.民族性、历史观与人民美学——新时期文艺的人民立场及叙事刍议 [J], 纪秀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
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处于同一巨大语境下,从而使得后现代主义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解构主义思潮对文学的影响,使得叙事学逐步发展到了后现代叙事理论阶段。
卡尔维诺小说叙事风格较为多样化,而且卡尔维诺大胆突破传统,在小说中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并不断寻求新的叙事方法,使得叙事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1.后现代叙事理论生成语境20世纪50年代左右,西方世界逐渐出现后现代现象,在80年代时,因哈贝马斯、利奥塔对其进行争论从而逐渐得到学界关注。
伊哈布·哈桑在文学分析中认为,“后现代”并非虚构,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趋势,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伊哈布·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行而上的物理主义、达达主义,其是反形式分裂的、开放的、不确定性的等等。
将其通过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进行表现,其特征比较容易概括,那就是“颠覆”,通过现代主义的文学实现叙事颠覆。
西方后现代在现代主义、现代性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与西方文化传统具有紧密相连的特点,由母胎中撕裂,但内在人文关怀还是与整个西方传统保持一脉相承的联系。
在此深厚基础上,虽然与传统存在撕裂,但也具有连续性,由此可使得后现代意识虽然存在颠覆性及消解性,但在其背后也赋予了丰富的、深刻的内容。
在传统文学中,叙事学家将文本看作一个稳定的保持连贯性的设计,由此使得文本内容只是得到部分解读。
在后结构主义叙事学中,应使得叙事作品中各个层面具有相矛盾的关系,使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决不可使得叙事作品只是一个单纯保持稳定意义以及连贯性的设计。
后现代主义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多种方法来延缓封闭、挫败期望、鼓励抽象,且具有嬉戏性,其呈现的态度具有多元化。
因此后现代文本中可以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性”。
此不确定性往往涵盖了多种元素,包括:主题不确定性、形象不确定性、情节不确定性、语言不确定性。
在主题不确定性方面,其与后现代主义者在理性、信仰、道德、日常生活准则等方面出现的危机及失落具有严密相关性。
论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
论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晁正蓉【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1【摘要】以前维吾尔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并不太注重小说视角方面的功能。
随着作家文学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在叙述上的差别,于是在创作中开始重新考虑第一人称视角的功能,并使叙述视角呈现多样化。
论文结合文本,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三个方面,阐述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
%Uighur writers have used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when they writing fictions,but they didn't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perspective.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ing of writer's literary theory and appreciation,Uighur writers began Re-using first-personnarrative,because they have been known the difference of the First-person and other bining successful novels,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first-person witness narrative,the main character narrative and the limited perspective of first-person narrative analysed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skill in contemporary Uighur novel.【总页数】4页(P66-69)【作者】晁正蓉【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中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论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及其视角转换 [J], 何卫青2.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男性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J], 周丽艳3.从语言文化学视角看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中的神话元素 [J], 王悦4.从语言文化学视角看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中的神话元素 [J], 王悦;5.多元文化视角下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中的身份认同 [J], 雷馥源;易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拉自述艺术生涯
维拉自述艺术生涯
史岩松;B.Mылъникова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梅尔尼科娃.维拉.安德烈耶娃,现任俄罗斯美术学院会员,创意工作室主任。
曾在他的父亲-院士安德烈.梅尔尼科夫领导的工作室学习绘画.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美术学院的课程,即使是儿时的作品也反映出不同寻常的人生观和独特的艺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史岩松;B.Mылъников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5.12
【相关文献】
1.教师生涯五十年:自述与反思 [J], 赵逵夫
2.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生涯发展路径探索及生涯发展教育育人实效提升r——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 [J], 吴巍
3.我的学术生涯——方兴起自述 [J], ;
4.一个气象学人的气象人生——《我的气象生涯:陈学溶百岁自述》读后 [J], 王皓
5.孔子的生涯自述对现代教师的启示 [J], 陈勖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Labov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看中国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权威资料]
从Labov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看中国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摘要:本文先回顾了Labov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的应用,然后基于Labov叙事分析模式对中国历史故事网上的30篇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国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
本文发现尽管口述民间故事篇幅长短不一,但都由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构成。
关键词:Labov叙事分析模式;应用;中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作者简介:张锐(1990-),女,汉族,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H0 []:A[]:1002-2139(2016)-23--01叙事研究始于文学领域,之后心理学家、人种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叙事进行研究。
叙事研究,或侧重于叙事结构,或侧重于叙事内容。
Labov叙事分析模式常被用来分析口述话语的叙事结构。
一、Labov叙事分析模式在叙事语篇中的应用Labov叙事分析模式被应用于分析自述话语、教学语篇、小说、广告、民间故事等。
项蕴华,张迈曾(2005)采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方法,分析了20位下岗女工自述,将拉波夫理想叙事结构修正为(A)-O/C-E/R-(Coda)。
并从叙事结构功能出发,分析了她们情感态度及个人身份构建。
战菊(2010)分析了9位大学教师的叙事结构,发现其叙事结构基本符合Labov叙事理想化结构。
通过叙事功能分析,作者对教师外语学习理念、职业认同等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肖敏(2011)分析了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叙事语篇理解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张娟(2010)发现Cat in the Rain这部小说中叙事由5部分构成即点题、指向、进展、评议和结局,回应部分的缺失有特殊的文体效果。
钱丽(2014)分析了广告叙事结构并提出完整的叙事结构与画面衔接有利于观众理解与接受。
罗贤卿(2014)基于Labov叙事分析模式分析了藏族民间故事的宏观语步,并对这些话步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类。
二、Labov叙事分析模式Labov认为完整叙事结构包括六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价(evaluation)、结局或故事冲突的解决(result or resolution)和结尾(coda)。
对话·狂欢·多元意识: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对话狂欢多元意识: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彭正生;方维保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15(0)2
【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复调型的艺术思维”的小说家,他主张小说应该要有密集的思想,要有多种思想的冲突和“众声喧哗”.莫言小说复调叙事的艺术表现为:他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控制人物的叙述姿态,建构怪诞的狂欢话语世界,并在矛盾和复杂的思考里赋予小说多元意识.
【总页数】6页(P162-167)
【作者】彭正生;方维保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合肥238000;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复调理论与生存世界的主体间性——从巴赫金诗学看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
2.论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模式
3.莫言小说中的"复调"与"对话"——莫言小说的肌理与结构特征研究
4.在狂欢化的“莫言叙述”背后——浅析莫言小说《四十一炮》的主题蕴含
5.狂欢的民间世界,自由的生命形态——论莫言小说的狂欢色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献 标 志 码 :A 中 图分 类 号 :J 8 0 4
On M u l t i — di me n s i o n a l Na r r a t i v e Fe a t u r e s o f Ve r a i n Pe r s pe c t i v e
第1 5 卷 第6 期
2 0 1 3 年 1 2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爱尔 兰作 家 奥 斯 卡 王尔 德 ( Os c a r Wi 1 d e )
败, 当这本 ‘ 俄 国’ 剧本终 于上演 了, 也 只 能 在 美
无论 是言 论还 是 生 活方 式 均 与 时 代格 格 不 入 , 备
t h e n a r r a t i o n o f t h e d r a ma .I t i S p r o p o s e d t h a t ,t h i s d r a ma i n t e g r a t e s t h e a d a p t e d h i s t o r i c a l p r o t o t y p e s ,p o l i t i c a l n a r r a t i o n,g e n d e r n a r r a t i o n a n d e mo t i o n a l n a r r a t i o n i n t o ma k i n g s t r o n g c o n f l i c t s a n d d r a ma t i c e f f e c t s . Os c a r Wi l d e a c h i e v e d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t h e wo n d e r f u l p a l a c e o f a r t a n d b e a u t y wi t h s u c h a p r o f o u n d t r a g e d y r e s u l t e d f r o m t h e d i l e mm a b e t we e n p o l i t i c s a n d l o v e i n t h e s e c u l a r l i f e 。wh i c h s i mu l t a n e o u s l y i l l u s t r a t e s h i s mo d e r n i t y i n d r a ma c r e a t i o n a n d i n i t i a l i d e a o f a e s t h e t i c i s m i n s t o r y n a r r a t i n g .
Vo 1 . 1 5 , No . 6
De c . 2 0 1 3
文章 编 号 :2 0 9 5 — 5 4 6 4 ( 2 0 1 3 ) 0 6 — 0 8 1 8 — 0 4
民意 党 人 维 拉 复调 视 域 中的 多维 叙 事
程 瑜 瑜
( 华 南师范大 学 增城学院 ,广东 广 州 5 1 0 3 6 3 )
Ab s t r a c t : Th e 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s i n Os c a r Wi l d e ’ S f i r s t d r a ma ,V e r a, l e t o u t v a r i o u s
Ke y wo r d s : Os c a r W i l d e ; Ve r a; p o l y p h o n y t h e o r y; n a r r a t i o n; h i s t o r y a n d p o l i t i c s ;
g e nd e r ;e mo t i o n
摘
要 :分析 了奥斯卡 ・ 王尔德在戏剧《 民意党人维拉 》 中构建的人物双声部及多声部对话 的复调特点 ,
认 为在这部剧 中作者采用 政治叙 事 、 性别叙事及情感叙事 等方式呈现 了戏剧 冲突 , 通 过描绘世 俗人生 的政 治 与爱情 悲剧来成就艺术美 的殿 堂 , 展示 了他戏剧创作 的现代性 和早期叙事 的唯美主义风格 。 关 键 词 :奥斯卡 ・王尔德 ; 《 民意党人维拉》 ;复调 ; 叙 事;历史政 治;性别 ; 情感
o f Po l y p ho n y The o r y
Che n g Yu yu
( Z e n g c h e n g Co l l e g e ,S o u t h Ch i n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Gu a n g z h o u 5 1 1 3 6 3 ,Ch i 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