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1含义 文化 离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旨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 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楚 辞章句· 离骚经序》) 另外,还有释为“牢骚”(扬雄)、“老 商”(楚曲名,游国恩说)等。但以班、 马二人之说最为合乎诗人命题之旨。
关于“离骚”
遭遇忧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 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 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 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 表现手法的开拓。
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为中国 古典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了异彩。诗人寄情 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 体,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这就突破 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比兴手法的 局限。
借“香草美人”,写自己心志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 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较之《诗经》,扩大了结构,增加了容量, 有利于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热烈奔 放的感情。大量采用楚地方言(如:羌、 蹇等)和联绵词(如:陆离、婵媛、逍遥、 相羊、委蛇等
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 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 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 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 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 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 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 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 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 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楚辞产生的原因
一、地域因素
楚国的经济条件要比北方优越,物产丰富人们谋 生比较容易,不必像北方人整天从事单纯维持生 存的活动,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复杂的物质生产 和精神活动,南方秀美的奇山异水也能陶冶人们 浪漫的情思。和北方人比,较少受生活和礼教的 压抑,这样,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丰富的 物质生活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趣, 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审美趣味上表现 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屈原简介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屈 原怀着自己不得实现的政治理 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 屈原的作品有: 《离骚》、《天问》、
《九歌》(11篇)、 《九章》(9篇)、 《招魂》,凡23篇。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屈原简介
一、创作时间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372 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的抒情 诗篇。其写作年代 目前比较集中的看法是 怀王末年或顷襄王初年。这个时期正是屈 原在政治上多次受到打击,而楚国在内政 外交军事等方面连连失利的时期
这起始八句,感情是肃穆的,含蕴是深邃 的,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自重定下了基调, 也为全诗的的体制结构了框架。
《离骚》的艺术成就
第一、灵均形象的塑造。 在屈原作《离骚》之前,文学作品多属集 体创作。《诗经》中虽有个别作品可知作 者,但他们只是因时感时偶一为之,并非 自觉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者。至于诸子之 文,多系一家一派学说之荟萃,且大多不 出于个人之手。屈原的出现,则意味着我 国文坛上第一个自觉的从事文学创作的作 家的产生。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 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 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 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 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 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 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 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 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 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 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 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 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 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 们以力量。
迭词(如:冉冉、岌岌、邈邈等)以及对 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 乐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至于“兮” 字的运用,则更令人注目。多置于句尾, 隔句一用,切合感叹抒发幽愤感情的语气。 极富抒情味和感染力。这一特点,可说是 “骚体”的标志之一。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 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
楚辞的含义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 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 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 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 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 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二、独特的风俗习惯。当中原文化巫教色 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国,君臣上下 仍然“信巫觋,重淫祀” 三、中原文化的影响。 四、楚地歌谣的影响 五、屈原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北方中原的主要文化典籍,如 《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 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 分。屈原《九歌》中的《桔颂》全用四言句,又 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看成是《诗经》 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 家奔走游说于南北,其华美铺张的文辞对《楚辞》 华美铺张的文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楚辞的产 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无疑的。中原文化与楚 文化的交融,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创造出两类意象: 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 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意象一方面指品德 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 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 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 歌蕴藉而且生动。正如司马迁所评价的:“其称 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实开后世诗 人以情寄物,托物以讽的先河,促进了中国古代 诗歌艺术的发展。
楚辞
楚文化既是南方诸民族日益融汇的土著文 化,也包括了北土中原文化对他的渗透和 影响,至少对于芈姓楚国统治者、贵族来 说,他们的统治经验、知识构成,是与中 原先进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从伟 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来看,他既吸收了楚俗、 楚地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又在历史传统、 政治思想和理想方面,深深打着中原文化 思想的烙印。
诗人以自我为原型,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 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这位名曰“正则”、 字曰“灵均”的主人公,就是屈原自己。这位主 人公有高贵的家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度, 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缤纷的服饰,独特的 爱好,有高洁的人格,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 九死不悔的无畏精神,有深挚的爱国感情和与邪 恶势力绝不妥协的斗争意识。诗人用满腔的心血 所塑造的这一主人公的形象,成为后世人们所景 仰、敬慕的崇高形象。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 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 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 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离骚》的内容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 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以这样明确 的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 面临个人的厄运和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 和未来的思考,是屈原心灵历史的记载, 是一篇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楚辞产生的原因
楚辞这一名称,按其本义来说,是楚人或 楚地歌辞的意思,表明是一种具有地方色 彩的新诗体。这样的解释和说明无疑是正 确的。但楚辞虽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屈原及 其后学宋玉,但当时却未见这一名称。先 秦时代的诗歌或称诗、称歌、称颂。但没 有辞的称谓。
作为文体之称的楚辞起于汉初。从而在文学方面 称屈原的诗体作品为楚辞。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为赋。(屈赋、骚体赋、) 汉人用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赋。 又被称为骚体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 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 句。
全诗分三段。
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段。这 一段是诗中的主人公对其生活道路的回忆 与反思。诗人基本上采用自传的形式直叙 其生平、抱负、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 并为实现其美政理想而进行的顽强斗争, 突出了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
女媭之婵媛兮 到“余焉能忍而与此终 古?”
为第二段,集中描写自己对于理想的执著 追求。索藑茅以筳篿兮 至全文结束,是本 诗第三段,叙述灵君在各种追求都失败后, 求教于灵氛和巫咸,决定去国远游,寻找 可以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处所。然而, 故乡象一个强大的磁场一样吸引着他,终 于又不忍离去。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 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 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 《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 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 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 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 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 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 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 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 愤引起的吧。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 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名平,字 原。楚武王后代。丹阳(今湖北 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 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 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26岁的屈 原,即任楚国左徒之职,颇得楚 怀王信任。后由于群小的嫉妒、 诬陷,遭楚怀王疏远,被贬为三 闾大夫,后又两度被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