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4.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 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5.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
(2)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注重吃好。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人民的 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4)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 保、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温馨提示: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文革”时期的中国服饰带有 明显的政治色彩。
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有哪些特点?
提示:(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 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 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总体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 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 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
(1)社会风尚:20世纪50—70年代,_勤__俭__节__约__、无 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二)改革开放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概况:
(1)服饰: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式走向多样化。

第14课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有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怎样变?
时期 鸦片战 鸦片战争后到 项目 争前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 成立后
列宁装、 中山装、 布拉吉、 军装
食物简单 凭票购买 住房拥挤
改革开 放以来
服饰多 姿多彩 解决温饱问题
服饰
饮食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住房 习俗 风尚

哈 尔 滨 一 景 : 上海居民生活一景
改革开 放以来
饮食
南方米 北方面
住房 习俗 风尚
传统民居、欧式 深宅大院 洋房、中西合璧 普通民居 豪宅
住:房屋建筑的演进
老北京的四合院
中西合璧
西方建筑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有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怎样变?
时期 鸦片战 鸦片战争后到 项目 争前 新中国成立
旗袍、洋布洋装、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 服饰 旧式旗袍 粗布大衫 满汉美食 西餐馆、面包房、 咖啡馆、
住房 习俗 风尚
总结
时期 鸦片战 鸦片战争后到 项目 争前 新中国成立
旗袍、洋布洋装、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 服饰 旧式旗袍 粗布大衫 满汉美食
新中国 成立后
列宁装、 中山装、 布拉吉、 军装
食物简单
改革开 放以来
服饰多 姿多彩 解决温饱问题
饮食
南方米 北方面
西餐馆、面包房、 凭票购买 咖啡馆、 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新中国 成立后
改革开 放以来
饮食
南方米 北方面
住房
传统民居、欧式 深宅大院 洋房、中西合璧 普通民居 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 习俗 婚姻包办 足、新式婚礼、社 风尚 迷信缠足 交礼仪
习俗:
辛亥革命后民间剪辫子的场景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食: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特点: 趋势:有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带有半殖民 特点: 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社会风俗: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 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 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生我 变国 化社 的会 原物 因质 生 活 发
1、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积极性,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工农业产品增加。 2、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民群众积极性 高涨,商品供应充足。
2、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衣: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断发:
辛亥革命前, 仁人志士、青年学 生剪掉象征清王朝 的辫子,表示反对 封建专制的决心。
章炳麟
邹容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 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 部分都剪掉了辫子。
蒋 介 石 与 宋 美 龄 的 结 婚 照
传统社交礼仪
跪拜
作揖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意 致
长 袍 、 马 褂
满 汉 美 食
深 宅 大 院 ( 四 合 院 )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
沿袭传统
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2、鸦片战争后
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虽说西装依然是 男人们时髦的服饰, 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 与西装平分天下。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旧式旗袍
新式旗袍
校 服
中西结合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衣
1、总趋势(总特点):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
出现时间?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男子服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2、饮食方面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改革开放后
变化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 目标。
变化特点:变化深刻,主动与世界接轨
改革开放后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
际潮流
(2)饮食方面
改革开放前: 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 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 百姓的餐桌。
们的思想解放。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1)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 伴随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2)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 过程(如服饰的变化) (3)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别 极大 (4)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 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始终保持着中国 民族特色
川菜
徽菜
鲁菜
苏菜
闽菜
湘菜
粤菜
浙菜
变化:西餐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 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 馆,还有面包房、咖啡 店。西式的糖、烟、酒 和饮料传入。
中西餐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差异;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 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 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 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 否恰到好处。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中国。 内因:近代工商业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兴起;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以及民主 革命运动的发展。 为什么农村的社会生活变化不大? (落后、封闭)
影响
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促使了中国近代
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由传统的陈规陋习发展为 简约文明的习俗 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近代工商 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 的传播;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 生活放在首位。
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
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
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
[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下一页
清代夫妻照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 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式样分男 女两种。清初男式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四面 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 袖是为了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 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 (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马甲(俗称坎肩)。清末由四 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 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 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 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 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 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而 女式旗袍不但满族妇女至今喜爱,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 穿着。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对点训练】
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 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 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 最具代表性的是( B ) A.西装 B.中山装 C.洋楼 D.四合院
(3)住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风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嫁仪式变化
戊戌变法时维 新派主张“断 发易服”“废 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 府颁布 “剪辫 易服”和“废 止缠足”等法 令。
断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 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 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 相容也。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 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 损。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 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 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 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②.变化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 市百姓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由来: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 设计 ·含义:四个口袋表示“国之 四维”(礼、义、廉、耻); 门襟五个纽扣表示孙中山的五 权分立主张;袖口三个纽扣则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上衣袋倒立的笔架代 表要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 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清炖狮子头
清炖蟹粉狮子球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
代表构成。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在 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 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
西餐的传入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 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A.鸦片战争前后 B.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辛亥革命前后 D.五四运动前后
•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 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 产物的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 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 现了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 调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烤乳猪
东江盐焗鸡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 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 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婚姻习俗的变化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30年代婚纱在上海率先 流行。新娘穿白色婚纱, 新郎穿黑色礼服。特点 是有傧相、双方父母及 证婚人一起拍,地点为 教堂。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现代年轻人的结婚照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 的婚礼.
必修2·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衣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为各地自产之物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渗透洋布,洋装,西餐,洋房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 农村依然落后封闭,传统习俗依然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到多样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倡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前言: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前面。

总结: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变化表现:1.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的思想意识有那些新动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变现: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主张男女平等,独立自救,积极投身革命浪潮,这种合群或妇女联合,积极准备参政。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影响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政治 经济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不断进步,改 革开放后,成就显著 思想文化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到和谐社会的新 风尚 政策影响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 在首位
外部因素 由受苏联影响到融入世界潮流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随堂练习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 是下列哪种服饰 ( D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B)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 影响是 (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B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等法令。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 简约文明 。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对年轻人新婚,想举办一场个性化的婚 礼。他们打算把婚礼分成四部分,分别仿效鸦 片战争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 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四个时期的婚 姻习俗。那么,他们在每一阶段应该穿什么样 的衣服?给宾客提供何种食物?他们的新房应 该如何装饰?在婚礼仪式中又该注意哪些礼仪 问题呢? 请同学们分成服饰组、饮 食组、新房装修组和婚礼礼仪 组,共同策划,使这场婚礼可 以更加完美。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入:研究中国近代习俗的变迁,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耿光连主编《社会习俗与近代中国》教师总结:人类的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历史,历史的点滴进程则体现在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耿光连的话告诉了我们现代化进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表现:①解说: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

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

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但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在大城市实施的较好,在农村仍然没有停止。

②解说: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2.特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流行于大城市,广大的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

解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第三,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

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

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找出材料中所包含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剪辫易服 婚丧嫁娶 废止缠足 社交礼仪 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民国下令剪辫子


辛 亥 革 命 后
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夫多妻,指腹为婚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 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中西合璧)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 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 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我的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其实一味的阻止或进行 批判,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 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
蕴,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
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而是我们丧 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而是我们丧 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面食肉类
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西餐。
西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上海英国租界的咖啡店
上海英国租界的面包房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食物
简单,生活水平差距不大。
粮票、布票和油票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 姻 制 度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繁琐愚昧 简约文明
徐志摩
与陆小曼
现代人的婚礼越 来越追求简约、 文明和个性
一对新人在滇池 边的防汛大堤上 给红嘴鸥投食 北京市郊区农民在《婚姻法》颁布后举行新式婚礼 街头自行车婚礼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D.②④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 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 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C
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 西餐馆,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武汉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
服装向“穿得好”转变,颜色五 彩缤纷,款式丰富多样。 小结: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 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近现代以来,随着 社会的进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等级森严 走向平民化, 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 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放”。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 “裹脚”作为法令。“裹脚”是清朝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 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 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 张“断发易服”,改革这 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 习俗。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 革命的色彩。孙中山认为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 应该大家联合起来,…… 等到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 它去掉,或者至少有一个 大多数,是全世界都知道 才行。”民国时期,政府 颁布法令剪辫易服。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5)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解析:本图所示的是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 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 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答案:B
2.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 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 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 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生活 方式发生变化。
(6)西方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 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欧美文明传入我国,从方方面面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据材料,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 穿中国传统褂子的;30年代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 装,有的则穿长袍。
史论总结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 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 带来了近代文明。
史论要旨·晨读晚记
1._鸦__片__战__争___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 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 着中国社会生活。
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 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渐进的历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 _中__西__合__璧___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住宅
西式洋房
衣着朴素 食物简单 住房拥挤 物资缺少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留辫缠足, 婚姻包办, 婚丧繁琐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
休闲娱乐多样化
课堂练习
1、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 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 妻合影的影像.算不上严格 意义上的结婚照.
五四前
蒋介石与宋美 龄的结婚照
高有鹏指出“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 护”,而且“晚辈在春节向长辈磕头、朋友之间相互作揖 是不为过的,都是虔诚的敬意”。 ——《保卫春节宣言》 朱大可指出“与磕头作揖相比,辫子和小脚才是最激动人 心的‘民族遗产’,在独创性、本土性和传承性方面,都 更符合‘民俗’的文化指标。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不仅 要保卫磕头作揖,长跑马褂和缠足剃发,还要保卫与之相 关的整个皇权和古代礼制,因为这才是所谓‘民俗’的核 心价值。” ——《保卫民俗还是复原陋习》转引自《你永远都无法叫 醒一个装睡的人》 谈一谈:你怎么看磕头和作揖是否应该在春节时期保留?为 什么?
2、你的爸爸若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50年代,你觉得他表述的政府 实行的新生活措施内容,下列哪一 项不应该有( )
A、取缔聚众赌博 C、取缔卖淫嫖娼 B、改革婚姻制度 D、实行双休日
3、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 实现安居乐业,党和政府发起了 ( )
①“菜篮子”工程 ②西气东输工程 ③安居工程 ④南水北调工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清政府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 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业;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工商业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 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改变。

个 性 化 装 修
(4)社会风尚:


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休 闲 生 活
全课总结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动荡中近代生活变化 新中国成 立后 改革开放以来
多彩 多样 时尚

食 住 习俗 风尚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南方米饭 北方面食 西餐馆, 面包房,咖啡馆
布拉吉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2、改革开放后
⑴食:①到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 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②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 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⑵衣:①色彩从灰蓝变成五彩缤纷。
②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⑶住:①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②农民纷纷兴建新房。 ③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 程 ”。 ④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
习俗风尚的变化
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落后的习俗?这些习俗 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旧习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社交礼仪

Biblioteka 改变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握手;同志,先生
2、变化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国 家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把西方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了过来。如 西方人在租界建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等。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吸收西方文明的结果。
3、变化的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 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间的差别极大,主 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 地区发展极不平横。 (4)中国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 族特色。
但农村
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 闭的状态。 新变化:只有少量的“洋油”、“洋 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 的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社会风尚的主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衣”:朴素——“布拉吉”、绿色是流 行色
“食”:比较简单,凭票购买 “住”:比较拥挤,家具简陋
等级森严
(2)食: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 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糖、 烟、酒和饮料传入。
西餐
(3)住 : 从四合院到欧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

中国传统住宅样式
房屋建筑的演进
老北京的四合院
中西合璧
西方建筑
(4)风俗的变化: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一双 绣花鞋 竟不及 一个巴 掌大, 而最宽 的鞋跟 部分, 也最多 不过一 寸。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 习俗的变迁
1.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表现:
(1)衣:
西装 中山装
长袍马褂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民国初旗袍
改 良 旗 袍
传统旗袍
清代官服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 你对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