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过程及其模式PPT课件( 32页)
合集下载
传播学课件 第四章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内容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主要内容
* 直线模式 * 循环模式 * 系统模式
教学内容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一 直线模式
1.拉斯维尔模式
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 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 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 且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排列,后人将之 称为 “5W”模式或者拉斯维尔模式。
教学互动
第三章 信息传播过程与模式
网友:讨伐蒋雯丽新广告
针对此广告展开批评的声音非常之多。 网友“落雪是花”认为:“现在的商家为了让产品更吸 引人的眼球,早已把道德伦理抛在脑后了,‘爽歪歪’、 ‘今天,你漂了吗?’等广告语,地球人都知道他们在打性 的主意。为了净化电视荧屏,为了给孩子一个纯洁的收视天 地,我想劝劝蒋雯丽,这个钱还是不拿的好,停播这个广告 好吗?!” 网友“想喝就喝”表示:“童言无忌,人心有忌。有些 话在家里说,对父母说,是温馨的。但是放到媒体上说,对 公众说,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个广告看了以后是让人觉得怪 怪的。” 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不必追究该广告,网友 “COCO_1920”认为:“没这么严重吧?就好像每个女孩 小时候多半会说长大了我要嫁给爸爸一样。”
优点: (1)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贡献在于发现了 传播的负功能——噪音; (2)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 息与所收信息之间的差别; (3)指出了传播失败的原因在于传播者那一头不 能认识到所传信息与接受的信息未必总是相同。 缺陷: 香农韦弗模式是一种直线单向的模式,缺乏反 馈环节,只适用于电子信息的传播过程,不能解 释人类的社会传播行为。
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ppt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反馈
媒介
讯息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模式概念:
所谓模式是指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 洁的描述。 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 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 1.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 2.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 制论传播过程、互动传播过程和系统传播过程。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不足之处: (1)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 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 (2)它未能注意到反馈的因素,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 动性质。 (3)这一模式是单向直线的,因而不能解释人的全部 社会传播行为; (4)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并不 能直接在这一模式里找到;
1 拉斯韦尔的线型传播模式
谁(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向谁 (To Whom)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谁 传播者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PPT课件
公共管理系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1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2
知识目标:
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 人类传播发展的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的特征 媒介技术的作用
3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自然界的传播现象
传播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植物界以一些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信息。
如向日葵总是“朵朵花儿向太阳”,而其一枯一荣 则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夜来香”,“昙花一现”,“八月桂花遍地开”, “冬虫夏草”, 等等,植物在自然而然表达着自己 的生命状态。
4
向日葵 冬虫夏草
桂花
昙花一现
夜来香
5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
发光
6
超声波 声音
动作
7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 动物世界传递信息是自然界信息传播的相 对高级的形态。动物世界传递信息的常见 方式或信号有以下几种:
• 1.分泌气味或体液 • 2.发光 • 3.发声 • 4.动作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 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 后天的系统学习;
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能以最小体
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 号系统的根本特征。
12
第二节 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前语言传播时代
13
一、口语传播时代
14
二、文字传播时代
但是,正是意义日益丰富的姿态传播开启了人类传播的 闸门。人类传播的媒介日益高级,并一步一步脱离身姿, 实现体外化。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1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2
知识目标:
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 人类传播发展的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的特征 媒介技术的作用
3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自然界的传播现象
传播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植物界以一些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信息。
如向日葵总是“朵朵花儿向太阳”,而其一枯一荣 则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夜来香”,“昙花一现”,“八月桂花遍地开”, “冬虫夏草”, 等等,植物在自然而然表达着自己 的生命状态。
4
向日葵 冬虫夏草
桂花
昙花一现
夜来香
5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
发光
6
超声波 声音
动作
7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 动物世界传递信息是自然界信息传播的相 对高级的形态。动物世界传递信息的常见 方式或信号有以下几种:
• 1.分泌气味或体液 • 2.发光 • 3.发声 • 4.动作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 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 后天的系统学习;
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能以最小体
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 号系统的根本特征。
12
第二节 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前语言传播时代
13
一、口语传播时代
14
二、文字传播时代
但是,正是意义日益丰富的姿态传播开启了人类传播的 闸门。人类传播的媒介日益高级,并一步一步脱离身姿, 实现体外化。
人类传播的过程及其模式(ppt 32页)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评价
•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 角色。
•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法 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 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 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播作为一个各 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 考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四、各种传播学说和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3. 奥斯古德的学说 4. 施拉姆的模式 5. 德弗勒的模式 6.丹斯的螺旋模式
•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 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 启发功能: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 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
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
• 过程的方法: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 部考虑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 传播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 的内部机制
P44)
• 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 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 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传 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戴元光:《传播学通
论》P166)
模式的功能
• 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 关系,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 的图景
•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噪音”概念的引入, 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 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 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 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 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PPT课件
➢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猿与人 的分界线。其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远祖第一次直立行走和离开森 林。因为有了语言,人类个体的经验才能得以交流,为社会成员 所共享;上一代的知识才能传授给下一代,成为子孙万代的精神 财富。
➢ 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就是内向操作语言。 ➢ 同时,开始借助体外化媒介,进行传播。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从猿到人的转变,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 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所以,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类传播的开始。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
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 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竟奇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 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 语言,而后者创造了语言。
3、有了文字符号,便有了轻便的的文字媒介, 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来使用文字和媒介,文 化积累以及宗教逐渐成为特定行业。
4、文字也使得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 能。
三、印刷传播时代(第三次传播革命)
印刷术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信息是难 以大规模复制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 定阶层的事情。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使得文化的扩展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
2、文字发明的第一步就是将已经有的图 画符号一标准化、抽象化和规范化。
3、公元前4,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 出现了将图画象形化、表形化的文字, 即最早的象形文字。
4、大约5,000年前,世界若干地方开始出 现文字发明。如两河流域、埃及、中国 等地。
5、公元前1,700年,居住在波斯湾以北的 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用每一个 符号代表一个具体声音,而不是一个观 点、事物和概念。这种文字只需要少量 符号代表组成音节的声音。这是文字从 表形走向表音的进步,是人类传播发展 的重大突破。
➢ 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就是内向操作语言。 ➢ 同时,开始借助体外化媒介,进行传播。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从猿到人的转变,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 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所以,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类传播的开始。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
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 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竟奇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 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 语言,而后者创造了语言。
3、有了文字符号,便有了轻便的的文字媒介, 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来使用文字和媒介,文 化积累以及宗教逐渐成为特定行业。
4、文字也使得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 能。
三、印刷传播时代(第三次传播革命)
印刷术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信息是难 以大规模复制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 定阶层的事情。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使得文化的扩展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
2、文字发明的第一步就是将已经有的图 画符号一标准化、抽象化和规范化。
3、公元前4,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 出现了将图画象形化、表形化的文字, 即最早的象形文字。
4、大约5,000年前,世界若干地方开始出 现文字发明。如两河流域、埃及、中国 等地。
5、公元前1,700年,居住在波斯湾以北的 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用每一个 符号代表一个具体声音,而不是一个观 点、事物和概念。这种文字只需要少量 符号代表组成音节的声音。这是文字从 表形走向表音的进步,是人类传播发展 的重大突破。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综述课件
传播过程的模式
单向直线模式
传播者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 ,缺乏反馈和互动。
双向对称模式
强调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和反馈,强调信息的共享和理 解。
社会系统模式
将传播过程置于更广泛的社会 背景中,考察传播与社会系统 的互动关系。
信息传播的数字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模式 ,强调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互动性和个性化。
互动传播模式
定义
互动传播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方式 ,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多向流动,受众 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并与其他受众进 行互动交流。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能够促进信息的即时反馈和 交流。
特点
互动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个性 化,适用于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需要即时互动 的场合。
双向对称模式
定义 双向对称模式是一种交互式的传 播方式,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 间双向流动,受众可以主动地参 与到传播过程中。
缺点 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受众覆盖面 较窄。
特点 双向对称模式强调传播的互动性 和反馈机制,适用于需要与受众 进行互动交流的场合。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 高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综述课件
• 传播过程 • 传播模式 • 传播媒介 • 传播效果 • 传播理论
目录
01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定义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特性
指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递、扩 散、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 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动态性、互动性、系统性、目的性。
传播过程的本质
信息交流与共享,通过特定的媒介和 渠道,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共享 。
人类传播活动PPT课件
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 1、动物群体存在传播现象(S:鸟的口技) • (1)气味(如老虎、狮子标识领地) • (2)发光(如萤火虫夜里发光) • (3)超声波(如海豚探测距离) • (4)动作 • (5)声音(S:猴子用叫声报警)
第1页/共31页
第2页/共31页
2、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区别
•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 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31页/共31页
第22页/共31页
(二)我们如何面对信息化社会
• 1、信息化社会分两个阶段: • 一是初级信息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报刊,广播,电视得到普及,电话,录音,录象,摄影,传真得到普
及; • 二是高度信息化阶段,主要特点是: • (1)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进入数字化通讯和跨国传播时代;
第23页/共31页
第12页/共31页
3、印刷传播时代
第13页/共31页
印• 1)刷知技识传术播的不再发只明是精的英意阶层义的特权;
• 2)印刷媒介在推动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
• 3)作为人们获取资讯的基本渠道之一,印刷媒介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14页/共31页
4、电子传播时代
信号。
第18页/共31页
电子媒介的变革意义
• 1)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 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
影像信息系统。
第19页/共31页
三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传播
• (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第三次浪潮》,认为人类经历了三次浪潮冲击: • 1、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 • 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革; • 3、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变革,如电子传播技术,遗传工程等。
• 1、动物群体存在传播现象(S:鸟的口技) • (1)气味(如老虎、狮子标识领地) • (2)发光(如萤火虫夜里发光) • (3)超声波(如海豚探测距离) • (4)动作 • (5)声音(S:猴子用叫声报警)
第1页/共31页
第2页/共31页
2、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区别
•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 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31页/共31页
第22页/共31页
(二)我们如何面对信息化社会
• 1、信息化社会分两个阶段: • 一是初级信息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报刊,广播,电视得到普及,电话,录音,录象,摄影,传真得到普
及; • 二是高度信息化阶段,主要特点是: • (1)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进入数字化通讯和跨国传播时代;
第23页/共31页
第12页/共31页
3、印刷传播时代
第13页/共31页
印• 1)刷知技识传术播的不再发只明是精的英意阶层义的特权;
• 2)印刷媒介在推动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
• 3)作为人们获取资讯的基本渠道之一,印刷媒介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14页/共31页
4、电子传播时代
信号。
第18页/共31页
电子媒介的变革意义
• 1)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 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
影像信息系统。
第19页/共31页
三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传播
• (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第三次浪潮》,认为人类经历了三次浪潮冲击: • 1、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 • 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革; • 3、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变革,如电子传播技术,遗传工程等。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PPT课件
2、提出: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日本、美国等发国家最早提出。 日本的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1969)。 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 (1969)。
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美国学者A·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至北宋毕升发 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 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 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 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 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 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 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 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 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
-1865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的研究基础上, 确立了现代电磁波理论;
-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研制的电话获得专利,成为电 话问世的标志;
-1885-1889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实验室证明了电磁波 的存在,并且计算出了波长;
-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 同时运用电磁波理论成功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因而被 誉为“无线电之父”;
(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 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 ,而不是靠后天的学习。
(2)动物遗传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 原理,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最本质的区 别在于,人类传播的能动性和创 造性。
黑猩猩的“语言” 1、只能理解具体眼前,无法表 达抽象和过去、未来。 2、“语言”无法与其他对象沟 通和传授。
语言从劳动中产生
恩格斯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 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 的语言。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 发达。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 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日本、美国等发国家最早提出。 日本的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1969)。 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 (1969)。
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美国学者A·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至北宋毕升发 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 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 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 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 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 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 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 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 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
-1865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的研究基础上, 确立了现代电磁波理论;
-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研制的电话获得专利,成为电 话问世的标志;
-1885-1889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实验室证明了电磁波 的存在,并且计算出了波长;
-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 同时运用电磁波理论成功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因而被 誉为“无线电之父”;
(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 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 ,而不是靠后天的学习。
(2)动物遗传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 原理,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最本质的区 别在于,人类传播的能动性和创 造性。
黑猩猩的“语言” 1、只能理解具体眼前,无法表 达抽象和过去、未来。 2、“语言”无法与其他对象沟 通和传授。
语言从劳动中产生
恩格斯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 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 的语言。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 发达。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 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ppt
• 7、《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略》 王晨燕《现代传播》2008(2)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 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 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至为深远。
•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 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 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 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 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对二 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 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 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 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 其他各部分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 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 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 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 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 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 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 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 噪音构成。
“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 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 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克服噪音 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冗 余”) 。这样,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 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 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 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 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 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 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 性。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 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 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至为深远。
•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 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 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 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 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对二 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 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 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 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 其他各部分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 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 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 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 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 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 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 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 噪音构成。
“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 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 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克服噪音 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冗 余”) 。这样,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 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 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 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 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 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 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 性。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 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 启发功能:能引导学生或研究者关注某一过 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 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
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
• 过程的方法: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 部考虑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 传播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 的内部机制
• 贡献:第一次科学分解了传 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之搭建 完整的理论框架。
•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 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 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 作为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信源负责 发出将要传播的讯息。此后讯息会经 发射器编码而采用与所经渠道相适应 的信号形式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功 能与发射器相反,它将接收到的信号 还原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的目的地即 信宿。
7.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8.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9. 日本的大众传播模式 10. 麦奎尔的“媒介联图”
1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 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 构与功能》提出, “5W” 是: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5W成为传播 学研究基本的内容:控制分 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受者分析和效果分析。
• 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对马莱茨克模式的评价
•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 众传播的总结
• 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 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 数,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 播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 系统的方法: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系统观考察传播,着重的是宏观、综合 的传播过程,而不仅仅是单一、微观的 传播过程,即对传播过程以外的因素的 考察
第二节 传播的经典模式
•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 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 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 为深远。受此观点影响,许多学者开始 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 使传播学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
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 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却 失之于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 进行分析。
这个模式的特点
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 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 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 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 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模式研究同任何事 物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 程。任何“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 分简单的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 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是不 存在的”。
模式是什么
• 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 达方式”。(《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 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播作为一个各 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 考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四、各种传播学说和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3. 奥斯古德的学说 4. 施拉姆的模式 5. 德弗勒的模式 6.丹斯的螺旋模式
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编码者
讯息
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 号解读功能
释码者
释码者
执行解释意义功能
译码者
讯息
编码者
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 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 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执行符号化 和传达功能
优缺点
• 特点: •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
受传者的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 传播过程。 •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 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 缺点: • 1、把传播双方视为对等关系。 •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 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可能是传播者, 又可能是受传者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 播的互动性质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动的》一文中,在 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 过程模式,“循环模式” 这没有传播者和受传播者的概
•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噪音”概念的引入, 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 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 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 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 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
直线传播模式的缺陷
单向直线传播模式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 尤其是电视媒介所含有的单向传播的特点,但它将 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具有明显的缺陷:
• 特点:1、增加反馈机制
•
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
不在
5、F.丹斯的螺旋模式
对丹斯模式的评价
丹斯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它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 和发展性;
传播过程不存在机械的起点和终点,正在进行 的传播是从前传播的延续,也将影响到未来的 传播。而在其他模式中这一点极易被忽略掉。
丹斯模式中的“传播者”概念比其他许多模式 中的更为积极和主动,他富有创造性并且能够 储存信息;相反,其他许多模式却把人描述成 被动的生灵。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 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P44)
• 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 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 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传 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戴元光:《传播学通
论》P166)
模式的功能
• 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 关系,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 的图景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 式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 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角 • 一、历时性考察 (纵向) • 二、共时性考察(横向)
一、传播的基本过程
• 施拉姆
– 传者 – 讯息 – 受者
•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传播者 – 受传者 – 讯息 – 媒介 – 反馈
传播模式
• 模式研究,在传播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活动,往往是在传播模式 的基础上展开。这些模式既是对复杂的传播 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给 予人们了解、认识,进而深入研究传播学以 极大的启迪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 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 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 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 到的外部影响和其外部形象。
• 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 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 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 点,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评价
•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 角色。
•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法 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 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 启发功能:能引导学生或研究者关注某一过 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 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
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
• 过程的方法: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 部考虑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 传播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 的内部机制
• 贡献:第一次科学分解了传 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之搭建 完整的理论框架。
•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 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 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 作为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信源负责 发出将要传播的讯息。此后讯息会经 发射器编码而采用与所经渠道相适应 的信号形式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功 能与发射器相反,它将接收到的信号 还原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的目的地即 信宿。
7.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8.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9. 日本的大众传播模式 10. 麦奎尔的“媒介联图”
1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 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 构与功能》提出, “5W” 是: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5W成为传播 学研究基本的内容:控制分 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受者分析和效果分析。
• 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对马莱茨克模式的评价
•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 众传播的总结
• 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 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 数,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 播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 系统的方法: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系统观考察传播,着重的是宏观、综合 的传播过程,而不仅仅是单一、微观的 传播过程,即对传播过程以外的因素的 考察
第二节 传播的经典模式
•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 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 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 为深远。受此观点影响,许多学者开始 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 使传播学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
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 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却 失之于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 进行分析。
这个模式的特点
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 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 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 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 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模式研究同任何事 物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 程。任何“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 分简单的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 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是不 存在的”。
模式是什么
• 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 达方式”。(《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 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播作为一个各 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 考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四、各种传播学说和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3. 奥斯古德的学说 4. 施拉姆的模式 5. 德弗勒的模式 6.丹斯的螺旋模式
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编码者
讯息
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 号解读功能
释码者
释码者
执行解释意义功能
译码者
讯息
编码者
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 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 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执行符号化 和传达功能
优缺点
• 特点: •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
受传者的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 传播过程。 •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 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 缺点: • 1、把传播双方视为对等关系。 •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 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可能是传播者, 又可能是受传者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 播的互动性质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动的》一文中,在 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 过程模式,“循环模式” 这没有传播者和受传播者的概
•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噪音”概念的引入, 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 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 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 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 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
直线传播模式的缺陷
单向直线传播模式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 尤其是电视媒介所含有的单向传播的特点,但它将 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具有明显的缺陷:
• 特点:1、增加反馈机制
•
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
不在
5、F.丹斯的螺旋模式
对丹斯模式的评价
丹斯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它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 和发展性;
传播过程不存在机械的起点和终点,正在进行 的传播是从前传播的延续,也将影响到未来的 传播。而在其他模式中这一点极易被忽略掉。
丹斯模式中的“传播者”概念比其他许多模式 中的更为积极和主动,他富有创造性并且能够 储存信息;相反,其他许多模式却把人描述成 被动的生灵。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 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P44)
• 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 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 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传 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戴元光:《传播学通
论》P166)
模式的功能
• 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 关系,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 的图景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 式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 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角 • 一、历时性考察 (纵向) • 二、共时性考察(横向)
一、传播的基本过程
• 施拉姆
– 传者 – 讯息 – 受者
•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传播者 – 受传者 – 讯息 – 媒介 – 反馈
传播模式
• 模式研究,在传播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活动,往往是在传播模式 的基础上展开。这些模式既是对复杂的传播 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给 予人们了解、认识,进而深入研究传播学以 极大的启迪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 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 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 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 到的外部影响和其外部形象。
• 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 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 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 点,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评价
•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 角色。
•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法 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 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