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壮观天地间——读石鸥先生主编的《中国基础教育60年(1949~2009)》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基础教育辉煌成就面前的沉思——写在《中国基础教育60年》出版之际

基础教育辉煌成就面前的沉思——写在《中国基础教育60年》出版之际

万人增加 到 143 万人 , 4 .1 增加 了 13 。书 中所 呈现给我们 学生提供多学科 的广阔视野 , 0倍 没有 吸纳最新研究成果 , 中文 、 的这一系列抽象甚至枯燥的数 字,折射 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 数学 、 学、 科 社会等专业 的课程 内容与教育理论 、 教育 心理 学 的巨大变化 。 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
的内容体系和结构方式缺乏有效整合 , 培训效果不理想 , 师 教
3 O余年来 , 国教育领域先后通 过拨乱反正 、 我 一系列 教育法 多 , 挤压 了自主学习的时间 ; 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者缺乏应有 进, 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基础教育在数量 和质量上所 学生没有获得足够的实习经验 ; 在职教育的培训内容多 , 培训 取得的巨大成就 , 历史不会忘记 , 民不会忘记。 人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 巨大的成就是有 目共睹的。基础 教育规模扩大 , 学龄儿童入学率有 了极大的提高。14 年 , 9 9 我 9.9 初中入学率为 9 %。 07年小学五年巩 固率 9 .%, 9 %, 4 8 20 9 4
初中三年巩固率 9 . %。同年小学升学率 9 . 初 中升学 46 6 99 %,
生 。由于复杂 的原因 ,部分地区为解决当初师资困难的问
题 ,聘请 了许 多素质不高的代课教师 ,也还有相 当一部分教 师, 由于 自身 的原 因, 不再适合教师职业 。尽管他们为教育事 也应该创建合理的机制让他们退 出教育岗位 ,以招聘更高素 质的人员进入教师 队伍 。这样 的新陈代谢机制是建设高素质
但在 巨大的成就面前 , 问题与困难依然存在 , 我们该 以怎
样的态度和思路继续推进基础教育 的改革 ,这是需要深思 的
时代话题 。 第一 , 如何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是公益事业 , 所有

杜甫《登高》说课稿

杜甫《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

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单元内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

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内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内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

我以盛唐气象—谪仙李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李商隐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内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件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 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也有狂放不羁 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 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他的诗 歌在唐诗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
远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长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02
《登高》的诗歌内容
《登高》的意境
意境开阔
杜甫在《登高》中描绘了一幅广阔的 秋日景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 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使读者感 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辽阔。
情感深沉
在开阔的意境中,杜甫融入了自己深 沉的情感,表达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和对家国天下的忧虑,使诗歌具有深 厚的思想内涵。
韵律独特
诗人通过巧妙的韵脚安排和音节搭配,使得整首诗的韵律独特,富有音乐美感。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04
《登高》的主题思想
《登高》的主题解读
01
杜甫在《登高》中表达了自己对 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以及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慨。
02
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寓情于 景,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 闷和无奈。
杜甫《登高》公开 课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 录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诗歌内容 • 《登高》的艺术特色 • 《登高》的主题思想 • 《登高》的鉴赏与实践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 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_文学评论论文【精品论文】

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_文学评论论文【精品论文】

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_文学评论论文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摘要:杜甫《登高》一诗一直为世人所称颂,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此诗“虽为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它给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扩大”(萧涤非语)。

此诗无论是手法还是意境都带给人们惊叹与震撼。

而诗中所蕴含的无论穷与达都兼济天下的情怀与杜甫飘零辗转、伤病缠身、贫困潦倒的身世交织所形成的巨大情感漩涡则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与共鸣。

杜诗中所具有的包囊宇宙乾坤、大化流行的思想追求又给我们带来了绵绵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悲愁孤寂生命的悲剧意识大化流行正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愁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愁情与秋景又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的《九辩》最是绝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巨大,曾引起无数受压抑的骚人墨客的强烈共鸣。

这其中便有杜甫,甚至可以说杜甫将这蕴含于秋景中的悲情挥洒到了极致。

金圣叹说:“志士对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峦,风烟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闻,何者不与心相为蕴结?乃先生(杜甫)以忠挚之怀,当飘零之日,复以流寓之身,经此摇落之时,其勃然触发,有自然已。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辗转流离于夔州时。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方军阀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在这年的重阳佳节,诗人感慨万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内心百感交集。

《登高》一诗有些学者将其收录于《九日五首》,如王嗣奭的《杜臆》,也有学者证此诗非九日重阳时所作。

但无论如何,作者登高眼到的一切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极度的伤痛;然而这萧瑟秋景,也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这其中交织着他老病孤愁悲哀。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2023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2023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登高》“‘登高’识‘诗圣’ 悲悯天地中”教学设计及说明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登高》“‘登高’识‘诗圣’ 悲悯天地中”教学设计及说明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教学设计及说明
实际,做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上的过渡与衔接。

采用“群文”“单篇”并重,以“单篇”吃透为基础的方法,力求让学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具体的鉴赏任务尝试写作评论文章,逐渐提升自己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单元目标1.了解古人在不同人生境遇之下的人生选择,借以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思想修养。

2.了解诗词相关知识,学习从朗诵、意境、作者身世、诗词手法四个角度赏析诗词,提升审美修养。

3.学习写作文学短评,可以从诗歌意象、意境或艺术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4.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单元任务1.制作学习提示,疏通文意;制作年表,知人论世,吸取精神力量;朗诵感知,了解诗歌体式,初步感受文章情感。

2.群文阅读,深入学习诗歌意象,品析感受诗歌意境,掌握通过意境体味情感的方法。

3.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手法的运用,掌握通过手法体味情感的方法。

4.写作文学短评,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手法进行思辨性、审美性表达。

课时目标以《登高》为例,让学生在诵读活动、诗句赏析活动、群文阅读活动中感受诗歌音韵与情感的密切关联,品味意象、意境、情感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理解与体悟杜甫的悲悯情怀。

课时任务1.进一步提高诗歌的诵读能力,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2.品析诗歌三重“悲”“秋”之境。

3.理解与体悟杜甫的悲悯情怀。

课时重点1.在反复诵读、吟唱中体会诗歌音韵与情感的关联,感受诗歌韵律美、情感美。

2.在语言品析中理解“秋”景、“秋”境与诗人“悲”情之间的密切关联。

课时难点理解与体悟杜甫的悲悯情怀。

单元教学流程图。

8.2《登高》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今七律第一
文学常识:律诗
●①每首八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②偶数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押平 声韵, 一韵到底;
●③中间两联要对仗,每句有一定的平仄。
解题
●登 高
季节:秋季 节日:重阳佳节
登上高处
内容:登高时所见所闻的秋天景象
情感:登高时面对秋景以及过节的感受
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节奏,指出韵脚
● 西南漂泊时期(48岁~58岁):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 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 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此时,思想深邃、诗风沉郁,主要代表作品如《闻官军收河 南 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
●沉郁顿挫: ●形容杜甫诗歌风格的一个术语 ●用以指称杜甫诗歌深沉、凝重、抑扬有致的特点 ●沉郁主要体现在情感上,指的是诗歌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常常
蕴含着悲慨和忧虑。 ●顿挫主要体现在音韵节奏上,指的是诗歌音律节奏跌宕起伏,有顿
宕有致之感。
杜甫生平
● 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在洛阳遇李白,继而 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此时,涉世未深,主要作品如《望岳》。
杜甫处在一个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使得他的诗歌展现了时代变迁的轨迹, 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杜甫从四十八岁到五十八岁,一直在外飘零。
这首诗是在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夔州(重庆奉节)时 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 经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 好友李白、高适等人相继辞世;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 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在这一年 重阳节 ,杜甫独自登高,感慨 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登高》。

8.2《登高》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 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前两联既有悲情,又有开阔辽远 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种悲情。
格律精严,追求极致。一韵到底,八句皆对,既是格律的 变体,也是格律的极致。
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
游 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
时 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 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
期 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
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致君尧舜上,
长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 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
安 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 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
常年作客他乡 的羁旅之苦
晚年多病缠身 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 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 的壮志未酬之忧
主旨归纳
诗人面对深秋时节辽远空阔的长江秋景,通过登高 所见 、所闻、 所感 ,抒发了因穷困潦倒、
老病孤愁、漂泊异乡的人生境遇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仰望 云天秋风
写 首联 俯视 江水渚洲
哀婉孤独

无边落叶 状悲之广
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誉为“古今 独步”的“句中化境”。
文本研读
赏析本诗写景的手法。
(1)写景富有地域季节特征。风急、猿啸、落木、长江,描绘出 夔州凄冷肃杀的秋景。 (2)意象叠加。首联连用天、风、沙、渚、猿啸、鸟等意象,营 造出凄清萧瑟的氛围。 (3)动静结合。首联的天、渚、沙属静景,而风、鸟,则为动景。 (4)写景顺序:由远而近,俯仰相替。首联上句风、天既为远观之 景,又是仰视之物,而下句的渚、沙、鸟则为近观之物,俯视之景。 (5)多种感官相结合,绘形绘色。视觉上,天、江、沙、鸟,皆为 冷色调;听觉上,风声、猿啸声、落木声,则为萧瑟之音。

8.2《登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人教版必修三《登高》是高一下学段进行的教学内容,鉴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诗词文本的学习任务,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要求,《登高》在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丰富并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习目标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意象,品味意境;2.体悟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吟诵,把握诗歌的节奏与基调;2.细读文本,品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难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感受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五、教学时数1个课时六、教学步骤与内容(一)新课导入——名家评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先生拜访杜甫草堂时写下的一句话,短短十六个字,呈现了一个体察民间疾苦的诗人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杜甫的《登高》,感悟诗人笔底的波澜,感受诗人伟大的形象。

(板书题目、作者)(二)走近杜甫,识其人古人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一下杜甫的为人。

同学们在课下肯定已经查阅了很多关于杜甫的资料,此刻,老师想知道: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自由发言)预设1.学生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说明杜甫是一个不以个人安危为念,而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的忧国忧民的人;预设2.学生从课本中杜甫的画像里,看出了杜甫眼神中的愤怒与无奈,说明杜甫是一个渴望改变现实的人;预设3.学生引用《望岳》的诗句,说明杜甫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引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说明杜甫是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总结:刚才三位同学或用诗句或通过课本插图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心目中的杜甫,非常好。

其实说到底,杜甫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情圣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地品读这首诗歌,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登高类诗词赏析

登高类诗词赏析

丰台教师发展网进入首页《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教学实录: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好的。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

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

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请思考: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明升暗降,被派往远州当刺史。

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自伤身世,写下此诗。

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很好。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来讲,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后面会联想到身世,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很好。

我们讲登高见景,见景抒怀。

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能详细描述一下吗?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惊风”击打着“芙蓉”,“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芙蓉”就是荷花,“薜荔”是一种植物,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师:嗯。

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

表面上是写见的景,实际上具有象征性,“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登岳阳楼》说课稿豫海回民中学纪玉龙一、说教材《登高》、《登岳阳楼》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6课《杜甫诗四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登岳阳楼》。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吟诵法。

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全诗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杜甫的《登高》一诗,是杜甫去世的前三年在四川夔州所作.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一、文化性导入.导语如下:阅读杜甫的诗《登高》——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我便想到他在23岁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那首诗表达了杜甫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怆的人生情怀;想到了李白“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恢弘和壮阔,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峥嵘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等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之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从王之唤的《登鹳雀楼》中、从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它不象在河边、江头“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没有“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旖旎.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 登高”诗的常态.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对她们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所以不求深和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 高壮 观 天 地 间
— —
读石鸥先 生主编的《 中国基础教 育 6 年 (99 20 ) 0 14 ~ 09 )
黄耀 红
( 南教 育 报 刊 社 , 湖南 长 沙 4 0 0) 湖 10 8

09 月出版 , 以下简称《0 ) 6 年》 以洋洋 4 万言 8 我们对美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深切呼唤 ,总会 2 0 年 9 诉诸 这样 那样 的表达 方式 ,包括 对历 史经 验 的认真 的鸿篇 , 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 回眸 、 考祭 、 沉思新 中国 0 检视, 对既有经验的总结提升 , 对纵深推进的构想与 6 年 教 育 的全 新 视角 。透 过 平静 客 观 的史 料叙 述 、 行动, 当然也包括对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责难和批评。 凸显精要 的经验归 纳 和植根 学理 的前 瞻 眺望 ,我 们 或许 正应 了“ 爱之 愈深 , 恨之 愈切 ” 的古 训 , 人们 真 切 地感 受 到那 种激 荡 于 文字 背 后 的激 动 和喜 悦 , 种 民族 自 信心和事业的豪迈感 。藉 以表达这种 自 对于当下 中国教育 , 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因“ 应试取 不是壮语豪言 , 而是来 自新中国走 向” 出现 的种 种 异化 、 而 对于 由城 乡教育 资源 的分 配 信与豪迈之情的, 0 来 不公 、 对于由教育发展失衡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 都表 过的 6 年光辉历程 , 自几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 现 出相 当的忧 虑乃 至抱 怨 ,有 的甚 至提 出尖 锐 的批 于教 育发 展 的高瞻 远瞩 与殚 精竭 虑 ,来 自于 全 国各
二 、 澜壮 阔 的历 史叙写 波
历 史是 一条不 舍昼夜 的 时间之 流 。 接 14 连 99与
分5 1 编 4章展开。论述的 5 编依次为 : 义务教育 的 20 09这两 个 数 字 的 , 远 不 是 一 条 直 线 , 间有 着 远 此 普及、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 太多的曲折 , 太多的沧桑 , 太多的迷失与奋起 。 改革 、 础教 育体 制改革 与发 展 、 基 中小学 教材 与基础 回首新 中 国 6 O年来 时路 ,不 同的个 体与 群体 、 教育 研究 制度 建设 。应 当说 , 著述 者们披 沙沥 金 、 删 不 同的区位 与地域 乃 至不 同 的经历 与体 验都会 使 得
江茫 茫 去不还 ” 的雄 浑与壮 阔 。


居 高总揽 的宏 观构 架
“ 中国”基础教育 ”6 年”这 中间的哪一个关 “ “0 ,
丰富与 生动 , 繁复 与驳 杂 。无论 是空 问的横跨 , 还是
地 被某 一片 头顶 的云翳 引 向了阴郁 , 却忽 略脚下 “ 大 键 语词 都呈示 出难 以把握 、 以言说 的辽远 与宏 大 , 难
这样说 , 不 是要逃 避 问题 。我们 的意 思是 , 并 不 时 间纵贯 , 或是论 题 的延 展 , 远 非一本 书 可 以承 抑 都 能被 “ 部 的问题 ” 局 遮蔽 了“ 全局视 野 ”更不 能 因“ , 问 载 。 因为 , 述者 首先要 面 对 的问题 就是 回眸视 野 、 著
叙写视角的如何确立 , 即选择“ 亦 写什么” 的问题。 即 我们 到底该 以一 种 怎样 的 目光 来考 量新 中国成 令 明知 是在 “ 一露 万 ”也有 一个 哪 里必须 “ ”哪 挂 , 挂 、 立 6 年 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呢?由国家课程改革专 里暂且“ 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 , O 露” 能够显示石编本 家、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石鸥教授主编的《 中国基础 《O年》 6 之思 想识 见 与学术 功 底 的 , 首在 于 全 书 的结 教育 6 年 (99 20 ) ( 0 14~ 0 9》 湖南师 范大学 出版社 , 构框架。 与其说这是著述的书写纲要 , 不如说它是全
收 稿 日期 :2 1-41 000 .2
题批 判 ” 而淡忘 了更加 紧要 的“ 建设 ” 。
作者 简介 :黄耀红( 98 )男 , 16 ., 湖南长沙市人 , 湖南教育报刊社编审 , 博士。
l 27
面 审视基 础教育 的思 维方式 或基本 思路 。
《0 全书前有 “ 6 年》 导言” 开路 , 粗线条地勾勒出 新 中国基础 教育 6 0年 的全 景 和概略 。接 下来 , 述 著

评。 特别 是 , 当人们 叹息 着 当代 中国教 育无缘 世界杰 族人 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情倾教育的青春与
汗水和智慧。正是这一份发 自 r 的豪迈 , , 底 足 出 的科 学 家 、 缘 文化 大 师 、 缘诺 贝 尔奖 的时 候 , 热血、 无 无 所有指 向教育的批评都显得居高而临下 ,理直而气 以让我们 以一种鸟瞰 的姿势来把握教育 发展 的主 壮。 应当说 , 一切真诚批评的背后都涌动着一种强烈 流,在教育批评与教育建设之间找到思想的方向与 的社 会 责任感 与 深层 的忧 患意识 ,这 些思 想 与话 语 行 动 的路径 。正 因为有 那一 份 源 自心底 的 自豪感 作 无 疑都 弥足珍 贵 。 底色 , 作支撑 ,6 年》 《0 作为基础教育界向建 国 6 年 O 献 , 庄 堪 然而 , 我们 又不 得不 承认 , 不少 言 之凿凿 的责 难 的“ 礼之 作 ” 显 得 厚重 而 大气 , 严 而灵 动 , 称 0年 有意无 意 地忽 视 了我们 “ 国办 大教育 ”的基本 国 新 中国 6 的基 础教育 领域 基于 文字 的宏 大检 阅 。 穷 情, 那些由简单 的中外 比照而引发的激愤之思又或 多或少地剥弱了理性光照的力量 ,浮躁的言辞消磨 了沉潜 的智 慧 。 因之 , 多时候 , 们会 自觉 不 自觉 很 我
2 1 年 9月 00 第 9 第 5期 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u a f E u a in l S in e o n n No ma ie st o r l o d c t a c e c f Hu a r l Un v r i n o y
Vo . NO 5 19 . S p , 01 e .2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