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

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

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作者:孟宪范来源:《北方人》2014年第01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家庭经受了三次冲击:20世纪初指向家庭制度的批判,1949—1976年间指向家庭情感的政治运动,30年来从结构、制度、价值观指向家庭的全面侵蚀。

在三次冲击和经济社会剧变的背景下,家庭问题需要进入国家的视野,需要建立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

回顾过去的百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制度、家庭价值遭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家庭功能经历了逐渐弱化的过程。

近30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国家庭又经受着第三次冲击,发生了从结构、制度到价值观的全方位的变化。

在家庭结构上,表现为规模小型化、稳定性下降;在制度上,以2011年的婚姻法解释三为标志,推进了家庭财产制度的资本主义化;在价值观上,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发酵,深深腐蚀着家庭的传统价值支柱。

在第三次冲击的浪潮下,当代家庭在结构、制度、价值观上呈现出危险的劣质化的苗头。

对家庭结构的侵蚀30多年来,我们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百年来对家庭的第三次冲击。

这次冲击首先表现为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可以从结构特点和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看。

在家庭结构特点上,第一,家庭规模变小。

30多年来,我国家庭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家庭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五普的3.44人,至2010年的六普,这个数据又下降为3.10人。

目前,我们家庭的户均人口规模已经与发达国家的一般户均人口3人左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

家庭规模变小,意味着家庭内调整资源配置的弹性减少,功能弱化,抗风险能力降低。

第二,家庭模式多样化。

从负面影响的角度看,家庭模式多样化问题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群体,也即户籍农村人口家庭居住实际形态的多样化。

多年来,我们实行的人口流动政策是反家庭的。

这造成农村人口政策性的家庭空间分离。

现行人口流动的系列政策,包括劳动制度和面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排斥家庭团聚。

它只要流动人口在城镇贡献出自己的劳动力,而拒斥他们作为人的全面需求,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人道悲剧。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农民收支平衡与否以及农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准,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最终体现,是近代社会经济史学者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农民生活贫困化已成定论,但缺乏实证分析。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得出了一些新看法,如慈鸿飞以20世纪前半期华北农村为例,认为30年代农民的收入接近1994年农民的收入,农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中国“糊口”农业说“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解释。

”① 笔者认为,必须全面考察农民的实际收支状况和具体生活程度,才能得出农民生活是否属于贫困和糊口水平的结论。

本文拟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资料为中心,对近代华北农民的生活状况做一细致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有:一、家庭收支水平与生活费用分配结构;二、农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生活状况;三、从土地关系、农业生产力、家庭手工业、商品交换、金融调节、租税程度、天灾人祸等方面,探讨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一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

”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

如河北遵化、唐县、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为贫困线,“其入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

②清苑县500农家,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

③山西中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洋1分2厘。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摘要本文根据20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情况,从方差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居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

最后,为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开拓我国农村市场,推进我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农民消费结构等建议。

关键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方差分析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全国人数三分之二以上。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发展和繁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农村居民的消费是否稳定发展,农村市场是否旺盛,直接影响着社会总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从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我国正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上升到2010年的5919元,名义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2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1.1%。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采用2001—2010年相关数据(见附录Ⅰ),考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一、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变化背后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采用QUAIDS模型进行两阶段一致估计,对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QUAIDS模型(Quadratic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学模型,能够基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设,有效地估计消费者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响应程度。

我们运用该模型对农村居民家庭的各类消费支出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食品、衣着、耐用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消费支出的分析,我们旨在揭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现状、特点及趋势,进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通过对比不同收入水平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消费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问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文章段落生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逐渐增强,其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与此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消费结构单消费层次不高、消费环境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消费结构作为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可以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偏好和消费水平,为制定针对性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
二 、农民消费结构的微观分析
农民的微观消费结构是指生活消费的支出结构 ,即农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支出分配情况 。
农民家庭作为一个消费单位 ,其消费所需的生活资料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部分是生存资料 ,这
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延续生命所需的生活资料 。一部分是发展资料 ,这是农民及其子女发展德育 、智
与同时期其它国家的对比来观察 (见表 4) 。
从表 4 中的对比可以看出 ,中国农民的家 表 4 丹日美中 4 国农民家庭费用分配百分比 ( %)
庭生活消费中 ,食物消费支出的比重是最大的 。 丹麦 、日本和美国农民的食物消费比重都没有 超过 50 % ,在杂项支出比重上则高于中国 。联 合国粮农组织曾依据恩格尔系数 (食物支出金 额在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金额中所占比重) ,将消 费水平划分为如下标准料 ,则生存资料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 8318 % ,而发展和享受资料
仅占 1612 %。一般来讲 ,生活程度愈高 ,那生活四大要素 (食物 、住房 、衣服 、燃料) 的比重越低 。因为
农民除了衣食住燃料之外 ,还应该有一部分收入 ,能用到发展和享受方面 ,这方面的比重越大 ,说明其
收入越高 ,生活越宽裕 。总的来看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分地
区来看 ,中东部要比北部生活水平高一些 ,中东部除掉衣食住燃料外其它杂项的比重为 2013 % ,而北
部为 1316 % ,比中东部低了近 7 个百分点 。
21 食物支出 ,特别是粮食支出 ,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近代农民消费支出结
1922 —1925 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曾组织学生对全国 6 省 13 处2 370户农家进行经济调查 ,其中有关农家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家庭结构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家庭结构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家庭结构变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结构的变迁。

一、农村社会的转型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这导致了农村社会的空心化和老龄化。

农村的年轻人大都流向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那些无法脱离土地的农民。

二、家庭结构变迁农村社会转型对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中国农村家庭普遍以大家庭为主导,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住在同一屋檐下。

但城市化的进程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

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到城市生活和工作,留在农村的老人则要面对日益空虚的家庭。

三、家庭责任的转移农村社会转型还导致了家庭责任的转移。

过去,农村家庭以子女为赡养的重心,子女需要承担照顾老人和保证老人养老的责任。

然而,如今,年轻人在城市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农村的老人。

因此,许多老人被迫面临被抛弃和独自养老的困境。

四、家庭关系的破裂家庭关系的破裂是农村社会转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子女离开农村后,往往无法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这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也增加了亲情的疏离感。

家庭关系的破裂不仅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会使得父母与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家庭的凝聚力逐渐减弱。

五、对策和建议面对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和服务。

其次,农民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在城市就业的能力,从而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压力。

同时,老年人也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

总之,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积极探索解决家庭关系破裂等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探讨——以收入、支出、债务为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探讨——以收入、支出、债务为例
7 I0 3 9 B0 l4 0 6 50 2 3 j 844 2 5 3 72O 2 0 5 32l lo 2 993
农业总产债
9l 2 47 99 1 89 07 j Sl ¨7 4 R 676 9IO 6 5 21 l 6 9l 9 40 6 l6 3 6 4696 IS 7 5 13 3 7 9 7 】7 8( 8 7
牧业
8 4 8 0 36 7 R 7 8l 5 q l7 9 9 I o 7 j5 … 73 6 3 9 l ¨ 63 7 24 4 3U 7 t) 8l6l (
副业
5 o2 55 9 6 l( 38 1 9 72 R 24 2 8 Sl 4 9 6叭 9《 I1 】 7 fl 3 5 9 21 0 3 5 72 3 793
地 区的局部 考察 ,而从宏观 角度对农 家生活水 平的 总
体分析则属薄 弱。笔者不揣浅薄 ,拟就二三十年 代农 民
2 32 占全部 总收入 7 . 5. 2, 87 %。… ) ( 国民政府实 业部对 山 东各县 调查 结果也 表明 ,在农 家各项 收入中 ,农 作物 所 “ 得 占 8 %。” 但农 民“ 3 ( 单靠农业收人 , 不能 维持生活 ” ,
资料 来 源 : 日达 《8O 14 年 中 国的 农 业 增 加 莫 14~ 99 值》 《 经 问题 研 究》00 第 1 1 ,财 20 年 期 1页
表 1 透露 出如下信 息 : 第一 , 近代农 业格局 以种植 业 为主 , 、 、 、 业为辅 。种植业 收入 占到农业 收入 的 林 牧 副 渔
fp ) 3 因此 , 为农 户增加 收入另一重要 途径 的林 、 、 、 1 ( 作 牧 副 渔收入 比重有所上升 , 副业尤 为明显。

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引言中国农村家庭结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农村家庭结构演变的背景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城镇化以及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有关。

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1.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增加了收入来源,使得家庭财务状况得以改善。

这促使有些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造成了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2.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镇化带来了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家庭的组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年轻人的离乡背井以及老年人的留守使得农村家庭结构趋向三代同堂或空巢化。

3.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对于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农村家庭规模的政策限制以及农村医疗保障等政策的推行,都对农村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变化1.农村家庭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这导致了农村家庭的规模变小,家庭成员减少。

同时,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的现象也在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

2.三代同堂的变化在传统农村家庭结构中,三代同堂是较为常见的模式。

然而,随着年轻人离乡背井,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三代同堂逐渐减少。

由于居住环境、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代差也逐渐拉大。

3.空巢化现象加重随着老年人留守农村的比例增加,农村家庭中的空巢化现象逐渐加重。

许多老年人独居,缺乏亲情和社会关爱。

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4.家庭功能多元化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家庭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除了繁衍后代和传承家族传统的传统功能外,农村家庭还承担着经济支持和社会关怀等多种角色。

这对农村家庭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民收入减少。

中国近现代史上家庭结构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家庭结构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家庭结构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家庭结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家庭结构和特点。

1.传统大家庭阶段:在很久以前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社会盛行着传统的大家庭模式。

这种家庭结构通常包括多个子女、孙子辈甚至曾孙辈,呈现出“2+N+N”的庞大体系。

这种家庭结构体现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家庭成员众多,热闹非凡。

2.一孩化家庭阶段:从1983年到2014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阶段,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形成了独特的“4+2+1”结构。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功能和责任带来了改变。

3.二孩家庭阶段:从2014年单独二胎政策放开之后,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家庭有两个孩子,形成了“2+2+2”的结构。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政策调整的影响,也带来了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改变。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家庭结构的演变受到了政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家庭成员的数量和结构,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的功能和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演变。

由农村家庭 “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

由农村家庭 “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

由农村家庭“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作者简介:高绍伟(1986—),男,汉族,河北廊坊市人,社会学硕士,单位: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农村家庭开始分家的理性选择。

我国农村社会的家庭结构的转变,有着其独特的转换过程。

其主要过程为:原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新核心家庭。

农村社会家庭结构核的转变,是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和象征,同时也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分家带来的家庭结构的转变也必然凸显出一些社会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趋利避害,促进农村社会与家庭的和谐运行。

关键词:分家;农村社会;家庭结构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一、农村社会“分家”选择的社会背景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迁。

经济的全面增长,以及农民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变化,无不昭示着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着迅速而全面的社会转型。

在社会转型以前,分家问题并不凸显,而是儿子结婚后继续从父居。

反映在家庭结构上,是由核心家庭向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的转变。

而到了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儿子成婚后最终会选择独立居,即脱离原家庭组成新的核心家庭。

二、对“分家”的理解与界定分家是子女(主要是指儿子)成婚后离开父母家庭选择与妻子独立居住的一个过程。

再有,分家不仅是空间居住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与父母(或其兄弟姐妹)财产关系的清晰化、相互来往的频率低化的过程。

[1]本文侧重于在当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分家过程分析,即由原核心家庭在子女成家后独立出来新的核心家庭的过程。

三、家庭结构类型分析家庭结构是家庭关系的整体模式,也叫家庭类型。

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庭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划分。

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立场可以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变异家庭。

其中,核心家庭是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则是指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多样化、家庭角色转变、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家庭关系复杂化、家庭教育重视度提高、养老问题凸显以及信息化影响等方面。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近年来,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导致家庭规模缩小。

同时,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也加速了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进程。

二、家庭结构多样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逐渐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家庭结构,如空巢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

这些新型家庭结构多样化的现象,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三、家庭角色转变在农村家庭中,男女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男性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女性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现在,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同时,男性也逐渐参与到家务和子女教育中来,这种家庭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平等和和谐。

四、家庭经济状况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贫(四) 家庭经济状况改善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许多农民通过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

同时,国家扶贫(四) 家庭经济状况改善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许多农民通过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

国家对于农村的扶贫这个部分似乎被截断了,没有完全显示出来。

以下是继续补充的内容:精准扶贫扶持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

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

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农村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同时,这些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农村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农村地区年轻人的数量不断减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家庭面临着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双重压力。

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婚姻观念的变化也使得农村青年婚龄推迟,导致家庭规模减小,多子女家庭逐渐稀缺。

其次,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人口从事农业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层次结构的重新调整。

以前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经营,现如今从事产业加工、服务业等的农民也不断增多。

这种变化使得农村家庭的职责分工也发生了变化,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收入的创造中。

再次,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随着城市与农村之间贸易的加深,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和品味也越来越趋于城市化。

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购买了家电和汽车,改善了居住条件,使得农村的生活空间和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这种消费变革也影响到农村家庭的观念和结构。

家庭成员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不断增加,家庭架构逐渐转向核心家庭为主,社区、亲戚间的互助关系逐渐弱化。

最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农村家庭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提升,乡村里年轻人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提高。

他们回到农村后,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传统的村落文化和家庭观念逐渐受到冲击,农村家庭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村民们开始更关注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扩大了外出打工和创业的空间,也使得农村家庭的结构多样化。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家庭结构的变迁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农村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重构。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
婚姻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男 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更加注重个 人的幸福感和婚姻质量。
政策法规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家庭子女的数量,这使得家庭结 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随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家庭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这 也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通过深入探究家庭结构变迁的 原因和机制,揭示家庭结构与 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 丰富和发展家庭社会学理论提
供新的理论依据。
现实意义
通过准确把握家庭结构变迁的 趋势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 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促 进家庭和谐与社区发展,推动 人口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方法论意义
通过应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 和模型,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为家庭社会学领域的 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及发展 趋势研究》
2023-10-29
目 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历程 • 中国家庭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预测 • 研究结论与建议
01研究背景与意义源自研究背景01家庭结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与社会发
住房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住房政策对家庭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住房按揭贷款政 策使得年轻人能够独立承担房屋按揭款,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 结构。
05
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预 测
家庭规模小型化
总结词:随着生育观念的转变和人口老 龄化的加剧,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 。
3.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家 庭代际关系的调整也促进了家庭规模的 小型化。

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

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

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中国农村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国家发展的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动态。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农村发展所带来的第一个变迁是人口流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导致了农村的老龄化现象,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家庭构成方式。

其次,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也与农村发展中的教育机会有关。

随着农村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只能从事农村劳动,而是有机会进入城市从事更加高薪且有发展空间的工作。

这种变化也导致了农村家庭的结构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和责任重新分配。

此外,农村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妇女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积极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妇女地位提升的变迁也影响到了家庭结构。

传统的男性主导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更加平等和共同参与的家庭构成所取代。

妇女开始在决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重新定义。

最后,农村发展还引起了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也不再依赖于农业产出。

许多家庭开始从事其他行业,增加家庭收入。

这种变化导致了家庭对金钱的需求增加,以及家庭成员对金钱使用的认知和态度的改变。

家庭开始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舒适度,过去的节俭和节约观念有所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密切相关。

人口流动、教育机会、妇女地位提升和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都对农村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变迁不仅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交织,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农村发展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着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

唐灿: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精简版)

唐灿: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精简版)

唐灿: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唐灿: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office:office /> 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

2002年,我国城乡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较之1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

2002年,我国城乡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较之1973年的4.81人,户人均规模下降了1.42人;与1990年的户人均3.97人相比,也下降了0.58人;户均人口规模愈益接近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户均3人左右的水平。

家庭规模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2002年,全国城市家庭户平均人口为3人,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更是只有2.87人和2.89人;镇一级家庭的平均人口规模是3.25人;乡村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3.62人。

但是自1982年起,乡村家庭规模缩小的速度高于城镇。

在地区之间,家庭规模的差异大致呈现出北部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偏低(平均户规模约在3.2以下),西部和南部相对偏高(户规模约在3.60以上)的格局。

区域间家庭规模的差异不能仅仅用经济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因素加以简单解释。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如广东、福建等省,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较高,但是与生育有关的一些行为,如生育率、出生性别比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其背后的文化和民俗制度等深层原因值得关注。

对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核心家庭替代大家庭,从一种模式演变为另一种模式的过程。

核心家庭确已成为主流家庭模式,但是1人户和2人户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1人户、2人户和3人户的比例从乡村到镇到城市呈逐步升高的态势,而4人以上家庭则相反。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社会学概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家庭子女的减少、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结构的简化和空巢家庭的增加都是家庭结构变化的突出表现。

以南京为例。

自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两代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显著缩小。

(见下表)1982年-2021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1982年、1990年和2000年,共有100100户一人家庭11.858.4612.12户二人家庭12.4314.2723.51户三人家庭20.6733.539.58户四人家庭23.2224.114.31户五人或五人以上家庭31.8319.6710.48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21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检查数据。

2021年10014.1328.6737.5711.118.52从家庭人口的变化和分布来看:1982年,家庭人口占总户数比例前三位的分别是5人和5人以上、4人和3人的家庭。

自1990年以来,三口之家的数量一直排在所有家庭的首位。

到2022年底,家庭总户数中的前三户已发展为三人家庭、两人家庭和一人家庭。

与此同时,四人或四人以上家庭的比例显著下降,尤其是五人或五人以上家庭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从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五位。

一人家庭和二人家庭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和单亲家庭正在形成南京家庭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庭规模在经历了几次升降起伏的变化后,从1973年开始进入较长时间的持续缩小过程。

1973年,全国家庭户规模为4.81人,1990年缩小到3,97人,到2000年缩小到3.44人。

按人数划分,三人户和四人户最为常见,2000年两者合计已超过总户数的一半。

中国家庭规模缩小的原因如下: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_王跃生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_王跃生

二 、城乡家庭结构差异的具体分析 (一) 城乡不同家庭类型的主要差异
通过表 1 数据 , 我们已对城乡家庭结构差异有所了解 。 为了认识 城乡家庭结构的具体差异和特征 , 我们将家庭类型再作细分 。 表 2 :城乡家庭基本结构细分比较(N =336 753) %
家庭类型 夫妻核心家庭 标准核心家庭 缺损核心家庭 扩大核心家庭 三代直系家庭 四代及以上直系家庭 二代直系家庭 隔代直系家庭 三代及以上复合家庭 二代复合家庭 单人家庭 缺损家庭 其他 合计 市 16. 0 47. 6 5. 6 2. 2 12. 5 0. 3 1. 9 1. 5 0. 5 0. 2 10. 4 0. 7 0. 5 100. 0 镇 14. 4 48. 7 5. 8 2. 0 13. 3 0. 5 2. 0 1. 7 0. 5 0. 1 10. 0 0. 6 0. 4 100. 0 乡村 11. 4 46. 8 6. 8 1. 3 19. 0 0. 8 2. 7 2. 4 0. 4 0. 1 7. 5 0. 8 0. 1 100. 0
1 我们知道 , 中国的非农业人口 有农业人口 , 乡村中也有非农业人口 。
户籍管理相对比较严格 , 非农业人口群体中的成年人多数隶属于各种 单位管理系统之中 。 就最近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 特别是独生子 女政策而言 , 非农业人口受到更直接的影响 。 因而 , 从农业与非农业角 度认识城乡家庭结构状态也有可取之处 。 这里我们不妨具体观察一下两种划分下家庭结构分布有何异同 。 要比较和认识城镇与乡村家庭结构的区别 , 我们首先要弄清“ 五 普” 长表数据中不同分类下的人口比例 。 根据长表数据统计 , 依据城镇 县标准 , 城市人口占 22. 1 %, 镇人口占 12. 9 %, 县人口占 65. 0 %; 按照 户口性质标准 , 农业与非农农业人口分别为 71. 8 %和 28. 2 %。 在城乡家庭基本结构中 , 核心家庭的比重最大 , 镇稍低于城市 , 乡

中国家庭户规模和家庭结构分析

中国家庭户规模和家庭结构分析

中国家庭户规模和家庭结构分析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公布以后,使用其有关数据,探索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对于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对于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新旧社会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的差异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把握其特点和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理论上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我国的人口普查和户口登记制度,都把户区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两个类型,前者是城乡居住在家里的人口登记单位,后者是居住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集体宿舍的人口登记单位。

本文只限于对我国家庭户的规模和家庭结构进行分析。

在分析家庭户规模时需要对于旧中国家庭户规模确定一个恰当的基数,以便和现在的家庭户规模比较对照。

旧中国的官方户口统计,一般都认为全国家庭户规模在5人以上。

下列官方户口统计资料表明从20世纪之初迄至新中国建立的半个世纪里,全国家庭户规模始终保持在5.17人到5.38人之间(见表1)。

旧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当然是不准确的,其中遗漏和误差定然不少。

但印证民间学者当时进行的抽样调查的结论,说明中国全国家庭户规模一般在5人左右是大致不差的(见表2)。

解放以后新中国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巨大的社会改革,从而使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影响所及家庭结构和户规模跟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表1 旧中国户平均规模表2 民间学者调查所得旧中国家庭户平均规模年份户数人口数户平均规模资料来源1911712686513681465205.17引自1934年中国经济年鉴1912763660744058109675.31前内务部户口统计1928838559014418491485.27前内政部户口统计1933839804434444865375.29统计提要编列1936858273454790846515.38前内政部报告编列1947866373124631980935.35前内政部人口局统计年份调查人和调查地点调查户数(户)平均规模资料来源1930李景汉教授河北定县社会调査52555.80李景汉著《定县社会调查》1931金陵大学农经系美籍卜凯教授在22省广大地区调查466015.21卜凯著《中国土地利用》1933陈达教授综合十个地区调查材料-4.84陈达著《现代中国人口》1930—194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1980—1981年在江、浙、川、陕等七地区调查20世纪30—40年代生育史材料10165.58马侠著《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一家庭户规模的发展变化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29个省、市、自治区总户数221173785户之中,家庭户为220100775户(约占99.5%),集体户为1073010户(约占0.5%)。

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_以江西省安义古村为例

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_以江西省安义古村为例

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江西省安义古村为例■尹世洪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纽带,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历了从低级形态向更高级形态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作为影响家庭形态的家庭结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农村家庭占全国家庭多数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步迈入转型期,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无一不对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江西省安义古村为样本,通过实地调查,以翔实数据揭示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结构在人数、类型、规模等方面变化的情况。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家庭结构[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237-06尹世洪(1950—),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江西南昌330077)农村家庭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家庭占全国家庭的多数,了解农村家庭结构的状况,是认识我国家庭特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基于此,本文从家庭结构的概念入手,根据在江西省安义县古村家庭实地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一、家庭结构相关问题自19世纪中期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从生物界受到启发,提出社会结构功能的基本思想后,不少社会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观点,用结构功能理论来分析社会系统的各种结构关系。

其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人类“社会系统是一种行动者互动过程的系统,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就是社会系统的一种基本结构”。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知,家庭结构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基本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组合及互动形式的总和。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家庭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来自家庭内部,受家庭人口增减,自身生命周期变化,或主观上分家等因素影响,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二是来自家庭外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的变迁、婚姻家庭制度和习俗、社会人口政策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家庭结构变化的外部因素。

中央苏区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分析

中央苏区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分析

中央苏区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分析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1苏区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对苏区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农村家庭收入情况分析我们通过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分析来说明苏区农民生活艰苦。

数据主要来源于毛泽东1926年《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和1930年《兴国调查》中八个家庭的观察。

按照调查中假设,一石稻谷时价4元,全部折算成货币计算。

第一、在八个调查对象中,每个家庭都有负债,负债率高达100%。

总体而言,当时的这一地区的农民生活是困苦不堪,食不果腹。

第二、所有家庭收入中,分为土地收入和副业收入两种。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合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家庭。

费孝通说过,中国的农民不是纯粹农民,“是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副业”的农民。

所有调查家庭中折算出来土地收入都很低,分别占家庭收入的43%、29%、36%、22%、43%、58%、26%。

相比之下,副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7%、71%、64%、78%、57%、42%、74%,占了家庭收入的绝大多数。

“这种小部分靠正业大部分靠副业,计算起来每年亏折一长项之佃农生活,在中国显示重租制度之下,是极其普遍的。

”2这种有违历史却很普遍的情况是不正常的。

2、农村家庭经济结构形成原因2、1土地高度集中中央苏区时期,这一地区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缺地少地,生活很是困难。

这种情况在赣西南仅以寻乌县为例,所用数据来源均取自毛泽东1930年5月的《寻乌调查》。

全县农村人口成分如下:可以看出寻乌县富农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445%,农民占总人口92.555%。

在这些农民之中,占有比例最多的是粮食不够吃并且还要欠债的贫农,占了寻乌县总人数的70%。

如此相差巨大的是旧有土地的分配情形。

公田(为地主豪绅所占)占40%,地主占30%,农民占30%。

7.445%的地主富农占有70%的土地,92.555%的农民只占有30%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王跃生: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王跃生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南北分野:华北地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并存;东南、华南地区则以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复合家庭所占比例很小。

华北农村家庭结构与近代之前的传统模式具有承继关系.多代同居、兄弟合爨做法在父家长约束之下得以存在和维系;父家长去世后,兄弟多分家,大家庭解体。

东南、华南农村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有传统因素的作用,但是当地佃农经济相对发达,乡居地主较少,大家庭生成和维系困难;而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镇附近农村,劳动力非农流动增多对大家庭的存在基础有瓦解作用,小家庭因此进一步增长。

关键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传统生活方式中图分类号:C91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1-0061~15作者简介: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老年与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家庭结构是对民众生活方式、居住偏好的直接反映,往往具有时代或时期特征。

在当代,人口普查数据和大量中小型家庭调查数据是分析家庭结构及其变动的基本资料。

而在近代之前,官方只有户、口汇总数据留存下来,借此只能计算户人口规模.难以认识家庭结构。

这种情形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变,这一时期起一批中外学者到中国各地农村进行调查,其中包含了家庭、家户成员及其关系信息,为家庭结构分析提供了可能。

然而.无论当时的调查者还是后来人,对这些调查结果的探讨和解读还很不够,甚至说存在认识误区。

本文将以这些调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一些回溯性调查数据,试图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状态、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探究。

一、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前后农村家庭结构研究的意义民众居住方式深受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的影响,还与社会发展阶段及劳动力谋生方式有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由此终结。

20世纪20年代之后至30收稿日期:2018-09-0561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王跃生: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年代,沿海、沿江地区具有近代意义的工商业城市在清末初步兴起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并吸引了相邻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民众以农耕为主的就业结构逐渐有所改变,这有可能对家庭结构产生影响。

另外,民国以来,民主意识、男女平等观念对家长制、家系传承方式等传统家庭规范具有潜移默化的消解作用,这也有可能在居住方式上表现出来。

不过,也应看到,当时的土地私有制度并没有受到触动,并且多数地区民众的谋生方式依然以农耕为基础。

那么,这一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农村的家庭结构是以保持“传统”为主,还是呈现“现代”趋向?这是一个理论价值较高的问题,有必要进行专门探究。

无论传统时代,还是当代,家庭都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位。

中国近代之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政府和民间组织注意维护家庭的育幼、养老功能,鼓励亲子同爨、已婚兄弟共财。

多世代血缘亲属在父家长的约束下共同生活,这使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幼之人的基本生存具有了保障,进而有利于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的维护。

官、私文献中充满了对世代同居共爨大家庭表彰的内容,不同形式的社会规范将此视为楷模,大力倡导。

它深刻影响了后世人们的观念和认识,以为官方所倡导、表彰的家庭形态具有普遍性。

不同朝代的政府虽有户口编审之举,但这些汇总户口数据信息简单,人们据此难以认识当时家庭结构实态。

就目前来看,从整体上复原传统时期的家庭形态有较大难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当时家庭结构状况的把握。

民国以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在欧美国家受过社会学、人类学和人口学训练的学者相继回国,在刚刚起步的大学创办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或教学机构。

农村考察、田野调查成为这些学者及其学生获取研究资料、数据的重要途径。

其中多数调查为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的综合调查,而家庭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乔启明等人组织的河北等11省22处调查、吴顾毓的山东邹平县调查、费孝通的江村调查、陈达的云南呈贡县调查等。

此外,一些外国机构和学者20年代之后也介入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调查之中来。

我们认为,若将20世纪30年代前后农村调查中的家庭信息加以开发利用,或许能对传统生活方式依然保持、在部分地区出现经济变革时期的家庭结构状态有所把握。

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人们以此为基础向上透视传统家庭结构,向下认识其新变动及其趋向。

更重要的是,它对建立中国家庭结构在三个时期——传统(近代之前)一半传统半现代(30年代)一现代(解放后)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直接帮助,进而提升对家庭结构的理论认识。

或许可以说,30年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状况是我们认识传统与现代家庭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点,藉此可打通传统与现代家庭考察的时空阻隔,提高对中国家庭结构演变轨迹和特征的认识。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中的家庭信息已经成为当代人认识该时期家庭结构的重要资料,已有学者对此作过开发,如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设专章分析家庭规模与家庭,即以这批资料为基础。

她据此得出结论.当时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是家庭形态的主流形态①。

乔志强主编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第三章,家庭:规模、结构、关系、功能),使用了李景汉的定县调查资料,认为当时小家庭规模中存在大量的大家庭,这正是华北农村家庭结构的特点所在②。

马侠在进行当代家庭(20世纪80年代初)与民国家庭比较时也以李景汉的定县调查作为参照,以此说明当代三代家庭(占比1&79%)较李景汉定义调查的时期(三代及以上占4&53%)明显降低③。

就现有文献看,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调查资料的开发还很不够,特别是缺少论题集中、分析细致的论文类成果,已有研究既有认为中小家庭为主导的,也有认为多代大家庭占较高比例的,差异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家庭研究者试图通过回溯调查来认识民国特定地区家庭结构的状态,可追① 张国刚主编.郑全红撰写:《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8页。

②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1页。

③马侠:《中国家庭户规模和家庭结构分析》,《人口研究》1984年第3期。

62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王跃生: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溯的源头最远为民国中后期。

笔者曾利用1964年四清时期阶级成分档案复原了1944年冀南5个村庄的家庭结构,发现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存在差异,不同成分者之间也有不同。

总体上当地农村具有大小家庭并存特征①。

郑振满曾调查20世纪30年代前后结婚、90年代尚健在的50个妇女初婚时的居住方式,发现当时她们多数在直系和复合家庭生活②。

当然,这只能说明一些个体在特定生命阶段的家庭结构,不能推断一个村庄具体时点家庭结构的总体状况。

这两个地区农村都流行兄弟均婚后才分家的做法,甚至要等到父家长去世后才考虑分家。

这使复合家庭得以存在并保持在一定水平。

我们认为,民国时期的家庭结构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特别是纯粹以家庭规模和代数为分析视角时,往往看不出不同代际成员中已婚者对数.对家庭类型的识别显得简单。

即使特定时期和地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成为多数,也不能将其混称为小家庭主导。

两类家庭各自构成高低往往有不同的家庭功能、代际关系含义。

我们将通过分析20世纪30年代前后社会调查中的家庭数据来进行尝试。

(二)数据及其优缺点本文所使用社会调查数据的时间范围在1928年至1946年之间,相对集中于30年代,故我们将其概称为20世纪30年代前后。

这些调查的空间范围,既有以一个村庄为对象的考察,也有在一个县份乃至数个省份所进行的具有抽样性质的调查。

我们认为.在对家庭结构分析时,基于村庄的调查更有价值。

需要指出,这些调查多为针对农村社会的综合调查,而非家庭专项调查,家庭信息只是其中一部分。

多数调查收集了调查地区的家庭规模数据,但与家庭类型识别有关的家庭关系信息或者较粗略,或者付之阙如。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调查数据多属分类汇总,没有所调查家庭的户主与户内成员关系信息,这为识别家庭类型带来困难。

还有,一些对家庭进行了初步分类的调查数据,与现代家庭结构分析方法难以对接。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利用中加以克服。

(三)民国时期家庭定义、类型识别方法及其不足我们既然要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家庭结构,那么首先应知道当时的调查者是如何对家庭进行定义和分类的,与当代的异同是什么?1.家庭定义。

民国时期研究者对家庭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当时学者之间的分歧并不大。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一是将家庭分为自然家庭与经济家庭,前者包括与家主同居的直系长亲属、平亲属及卑亲属和旁系的长亲属、平亲属及卑亲属,后者则在直系及旁系亲属外.尚有雇农及家庭佣工③。

蒋旨昂在北京昌平卢家村调查中也采用这种分类。

在我们看来,自然家庭实际为family,经济家庭为house­hold0陈达则将亲属和非亲属成员混合组成的经济单位称之为“户”,而家则是有血缘、姻缘关系的成员所组成④。

总的来看,这一分类与当代多数研究者是基本一致的。

二是将有无经济关系视为是否属于家庭成员的关键条件。

家庭成员包括一切共同生活的人,“凡与家庭经济有密切关系者,都算在家庭人口内,有的虽未在家居住,如在外谋生之人,或在外求学之学生,为保留本籍的原则,亦得算为一家。

凡已脱离家庭经济关系者,虽仍在一家居住,亦不得算是一家”⑤。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沪江大学教授mson在一项调查中指出家庭包括以下成员:(1)在农村生活中成为一经济单位者;(2)虽未同居于一家庭内.却常将他们的工资寄作家①王跌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②郑振满:《近百年闽东沿海的婚姻、家庭与生育率--连江县浦口镇官岭村调査报告》,载李中清等主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70页。

③张折桂:《定县大王耨村人口调査》.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査丛编》人口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④陈达:《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⑤李柳溪:《赣县七鲤乡社会调査》.载《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29页。

63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王跃生: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分析用者;(3)学生与学徒,他们不在农村中生活,但需要家庭的帮助①。

在这些学者看来,是否属于同一家庭的成员,经济因素最为重要,血统关系则是次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