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 作业
传播学专题麦克卢汉、施拉姆、李普曼历年考题考点集锦!
传播学专题麦克卢汉、施拉姆、李普曼历年考题考点集锦!关于⼤家迫切关⼼的专题,除了热点类,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史基础知识专题也需要做重点整理,这么繁琐的活就请交给⼩铎来帮⼤家烹饪好送给各位!另外透露⼀下,⽊铎年度热点专题书和热点专题班将在本⽉末发售,敬请期待~今天由壳壳学姐给⼤家带来的专题是传播学三位⼤佬:麦克卢汉/施拉姆/李普曼的考题考点集锦!可直接收藏打印背!硕⼠读完重读本科的麦克卢汉⼤佬履历加拿⼤著名传播学家,⽂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祖师。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世界的“圣⼈”、“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能出其右。
他对电⼦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帅的不只是施拉姆OK?)历年真题(部分)简要阐述麦克卢汉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差异(2019同济⼤学440)麦克卢汉理论和学术价值、社会意义(2019年上海交通⼤学440)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2019年上海⼤学学硕640)麦克卢汉理论分析(2019年安徽⼤学44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2019年华中科技⼤学440)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2019年上海外国语⼤学传播学理论)媒介即讯息(2019年湖南师范⼤学名词解释)地球村(2019年厦门⼤学学硕)针对机器写作,谈谈你对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的理解(2018年浙江传媒学院334 )新技术形势下,麦克卢汉的理论有何意义和启发?(2018年北京师范⼤学440)麦克卢汉提出了什么理论,结合微信讨论⼀下在当代的适⽤性(2018年中⼭⼤学学硕)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概要和意义(2017年上海交通⼤学440)麦克卢汉(2017年⼴西⼤学学硕/专硕)理论观点(⼀)媒介即讯息:每个时代重要的不是媒介所传递的内容,⽽是媒介本⾝,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变⾰。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博必考题——麦克卢汉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的简介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麦克卢汉的“三论”一. 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二. “媒介是人的延伸”三. 地球村(Global Village)四. 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Hot Media) 五. 媒介的时空关系(the Space-Time of Media) 六. 内爆(Implosion)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这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麦克卢汉的思想常常被看作是“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讯息”并非是字面上的含混意思,而是说我们过去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
15秋川大《大众传播学1541》15秋在线作业1
《大众传播学1541》15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利益。
这是()基本主张之一。
. 集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正确答案:2. 15世纪西方出现的手抄新闻信札主要用来报道(). 西方宫廷趣闻轶事. 民间传闻故事. 商业政治信息. 社会娱乐信息正确答案:3. 西方传播学界成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是(). 雕版印刷发明的隋代.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的宋代. 谷登堡印刷机械印刷的1456年. 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的17世纪正确答案:4. “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共享性. 扩散性. 传递性. 替代性正确答案:5. 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这种理论建构方式是(). 归纳理论. 演绎理论. 机能理论. 模型正确答案:6. 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这一过程称为(). 编码. 代码. 译码. 符码正确答案:7. “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是(). 下限效果假说. 上限效果假说. 有限效果论. 沉默的螺旋假说正确答案:8. 大众传播的多种功能是()的具体体现。
. 一构多功. 多构一功. 同功异构. 同构异功正确答案:9. 许多显赫一时的社会名流只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这一观点符合下面哪个概念(). 舆论领袖. 媒介人物. 把关人. 议程设置正确答案:10. 对媒介的经济控制的关键是(). 通过立法. 操纵新闻. 拥有媒介的所有权. 广告控制正确答案:11. 机械抽样又称为().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整群随机抽样正确答案:12. 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方式。
这一观点提出者是(). 麦克卢汉. 英尼斯. 戈夫曼. 梅罗维茨正确答案:13. 通过把违反社会规范者公诸于众而形成社会舆论,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学派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学派加拿大闻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长》(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
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其次板块是应用篇,在其次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认真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
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详细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长。
20世纪60年月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
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阅历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劝说与转变等讨论,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高校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
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
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解释。
”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打算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进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照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进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索、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进展。
假如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讨论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长”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长,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力量的延长,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力量的延长,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力量的综合延长,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长”。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谁?加拿大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简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谁?加拿大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简介本文导读:麦克卢汉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其间出过许多巨著,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
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
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诡谲俏皮书信则明白如话。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
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
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
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
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人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
“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他这样写道:“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延伸麦克卢汉的身体重新理解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的身体重新理解媒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并重新理解媒介理论,特别是从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理论出发,探索媒介如何延伸和重塑我们的身体与感知。
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观点,至今仍对媒介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的加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扩展麦克卢汉的理论,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媒介环境。
本文将首先回顾麦克卢汉的核心理论,分析他如何理解媒介对身体和感知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数字化媒介如何进一步延伸和重塑我们的身体,特别是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
我们还将讨论媒介对我们认知方式的影响,以及媒介如何成为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扩展和深化麦克卢汉的理论。
这个框架将强调媒介的多元性和动态性,以及媒介如何与我们的身体、感知和认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通过这一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媒介环境,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概述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的理论主张颠覆了传统对媒介的理解,为媒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张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人类感知、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环境。
他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媒介所传递的内容上,更体现在媒介本身所带来的新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上。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图像或声音,更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所承载的新的感知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进一步指出,媒介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媒介所传递的具体内容。
麦克卢汉
个人介绍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大师是麦克卢汉,一位著名的加拿大学者,他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学者。
主要著作有:1951年《机器新娘》1962年《古登堡群英》1964年《理解媒介》1969年《媒介即讯息》我习惯于用感性来理解一个人,用理性去理解他的思想,因此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麦克卢汉。
一生中的前四十年,他默默无闻,用海水一样的沉默来沉淀知识,一生中的后四十年,他厚积薄发,以火焰般灼人的思想烧便了全球,让所有人惊叹于他天才的预言和行吟诗人的浪漫。
然而越是思想逆所有人行之,越是容易被卷入是非的漩涡中,欣赏他的人认为他是“继牛顿、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讨厌他的人称他为“攻击理性的暴君”。
他的很多思想在当时都被看做是荒谬绝伦的,然而很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
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
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呢?我们下面就要用今天的技术哲学思想去解读麦克卢汉。
主要思想一.媒介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建构意义传统技术观认为, 技术只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 它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
麦克卢汉认为, 这种技术观遮蔽了技术的本质特征, 忽视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及对人的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人们过分关注技术所带给我们的内容, 而忽略了技术本身, 对技术本身表现出了一种麻木。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根植于与文化内容有关的各种问题, 而是在于文化传播的技术。
他认为, 内容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损害了我们对媒介(技术) 本身的理解, 甚至损害我们对媒介(技术) 的感知。
麦克卢汉的变形记
‘媒介批评“第四辑M 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新视野麦克卢汉的变形记冯强以媒介研究著称的麦克卢汉,其学术起点是文学尤其是象征派诗歌,他的很多方法是象征派手法在媒介领域的运用,他的一个潜在的倾向也是把媒介及媒介的迁移看作有着语言的结构和性质的隐喻模式,这个模式关注的不是从甲到乙的信息运输,而是甲乙并置以后产生的感知偏向和转移过程,以及这种偏向和过程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效应㊂麦克卢汉属于他经常提起的奥维德传统,他以理论著作完成了奥维德以神话和传说完成的变形记,他的理论视野跨越了西方从前拼音文字时代到拼音文字时代再到后拼音文字时代几千年的历史,他有资格称为光速时代的奥维德㊂我们不妨以麦克卢汉经常引用的艾略特的‘诗歌的用处和批评的用处“中对听觉想象力的界定来开始我们的麦克卢汉之旅:我所谓的听觉想象力是对音节和节奏的感觉㊂这种感觉深入到有意识的思想感情之下,使每一个词语充满活力:沉入最原始㊁最彻底遗忘的118发挥作用;或者说它并非不依傍普通感觉意义上的意义;它融合古老湮灭的㊁陈腐的㊁当前的㊁新颖而令人惊奇的㊁最古老和最文明的心态㊂①麦克卢汉把这样的听觉想象力看作是象征主义方法,它 首先是间歇的世界,或者是共鸣效应去掉原因的世界(希腊语的 象征 是 不连接的并置 )㊂爱伦㊃坡发现了间歇的转换力㊂他这个手法是重新启用奥维德双情节的变形手法㊂叶芝对此做过探讨,他把这种手法叫做创造 多重情感 的手法㊂这种神奇的平行结构是但丁和莎士比亚钟爱的手法㊂也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使用的手法㊂利用神话与现实㊁秩序与混乱之间连续不断的平行界面,他把古代和现代两个世界联系起来 ㊂②在别的地方,麦克卢汉评论说 上述定义突出说明变化㊁转化和检索的无穷尽的过程㊂这些过程处在同步而平衡的结构之中,有助于永恒的稳定㊂我们这个时代的混乱,一方面是从西方文化人的经验中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是从和他同步的声觉知识环境派生出来的㊂西方人处在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的两难困境之间,或者说处在视觉结构或听觉结构的两难困境之间 ③㊂我们可以把视觉结构和听觉结构看作麦克卢汉变形故事的双情节,他为我们讲述了不同感知结构中的同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困境的故事㊂他曾称赞韦恩 采用了理想的双情节,就像机器文化和古老的农耕文化构成的两个情节㊂两种互补形式的相互作用,给叙述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 ④㊂如果我们把前拼音(视觉)时代的农耕文化替换为今天后拼音(视觉)时代的电气文化,则这样的褒扬显然适合麦克卢汉本人:以古登堡为代表的拼音-视觉-机器文化和以电报的发明为契机的偏向其他感官的电气文化两个不同的情节在他的故事中相互缠绕㊁启发㊁变形,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㊂在展开讨论之前,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寻找自己的问题,因为麦克卢汉始终关注的是西方拼音文化的困境:①②③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47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47页㊂莫利纳罗:‘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573页㊂麦克卢汉的变形记119世界上拼音文字的特点是,其形象和语义脱离㊂其他一切文字都(同时)承载着语义和多重感官形象㊂拼音文字把语义从符号中剥离出来,于是它就把视觉从其他感官中剥离出来,使欧几里德空间成为可能㊂视觉极端抽象的后果之一,就是使希腊-罗马世界能够把一切文化转换成自己的文化,又使其他文化不可能把我们的拼音文字文化转换成他们的文化㊂希腊-罗马人不仅极端咄咄逼人,而且始终坚持,人人都应该跟着他们走㊂①视觉结构或空间是连续的㊁统一的㊁联结的㊁静态的,而以听觉为代表的其他感官空间则是不连续的㊁动态的㊂以视觉结构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摧毁了前视觉的部落世界, 西方世界的时空观念是从拼音文字产生的环境中派生出来的㊂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也是从发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㊂部落世界的人过的是一种复杂的㊁万花筒式的生活,因为耳朵和眼睛不同,它无法聚焦,它只能是通感的,而不是分析的㊁线性的 拼音文字是视觉功能的强化和放大,它削弱听觉㊁触觉㊁味觉和嗅觉的作用,渗透到部落人非连续的文化中,把他的有机和谐㊁复杂通感转换成一致㊁连续和视觉的感知方式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这种感知方式当作 理性 生活的标准 ②㊂麦克卢汉大致的历史分期是前拼音文字的部落时代㊁以古登堡的机械印刷为代表的拼音文明时代和以信息的光速传播为代表的地球村部落时代,这个分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贯穿这个分期的是听觉和视觉的两难㊂这个两难 与爱丽丝在奇遇中的两难似乎相同㊂穿过镜子之前,她生活在一个绵延不断的㊁连成一片的空间之中㊂在这个空间里,事物与现实是对应匹配的㊂穿过镜子之后,她进入了一个非视觉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匹配的,每一样东西都建立在一个独特的模式之上 ③㊂为了将视觉结构和听觉结构的悖论特征揭示出来,麦克卢汉启用 背景-外观 和 环境-反环境 的模式研究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背景和环境都是隐蔽的㊁无意①②莫利纳罗:‘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535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64页㊂120识的,不同之处是外观指向视觉人的感知,而反环境指向以艺术家为代表的听觉人的感知㊂我们先来看 背景-外观 ㊂这是一个线与连接的情节,是为视觉人准备的情节㊂在为伊尼斯‘帝国与传播“撰写的序言中,麦克卢汉写道: 如果说黑格尔推出了一个没有存在背景(g r o u n d)的历史外观(f i g u r e s)模式,那么伊尼斯,正好是在历史和经验的背景中根据新的信息时代精神去寻求模式㊂ 黑格尔是希腊-罗马人即视觉人的传人,他关注的是脱离背景的外观, 把外观从背景中抽象出来,从而获得一种神圣的感觉 ①,这样的抽离,既是一种强化,也是一种简化,麦克卢汉强调 任何有关外观的理论都要包括这个外观的背景,都要研究外观与背景的相互作用 视觉人喜欢假设外观与背景之间只存在中性的运输过程㊂他忽视了,在一切传播过程中,外观和背景都要发生复杂的变化 ②㊂即人在使用媒介进行思考和交流的同时也被媒介暗中操纵㊁影响着其思考和交流的偏向,他在接受一种经验的同时也会使经验发生转化和变形㊂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具有点金术和催眠术的双重性质,意识到人与媒介交互影响的人学到点金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看到人对媒介的使用的乐观者或者媒介对人的使用的悲观者则是被催眠的人㊂另外,视觉人擅长的媒介天然地具备机器的属性, 今天,我们钻进了机器,机器也钻进了我们的身体㊂机器就在我们心中㊂我们就在机器里面㊂融合在一起了 首先要有一个正本清源的机制㊂要把机器还原为人的形态 ③, 20世纪的人与机器的关系,和史前人与船或轮子的关系,并非天然地截然不同㊂有一点差别是这样的:以前的一切技术即人的延伸都是部分的㊁分割的,只有电力技术是总体的㊁无所不包的 ④㊂电力技术之前, 任何新环境的内容都是人们觉察不到的,正如老环境的内容一开始并不为人所知一样㊂作为一个纯粹自动发生的序列,环境一个一个地前后相随,其交替过程中所产生的戏剧性,是相当沉闷的,因为受众参与戏剧性活动的热情和他们的无意识程度成比例㊂在电力时代,一切老环①②③莫利纳罗:‘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528页㊂莫利纳罗:‘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536页㊂莫利纳罗:‘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61页㊂麦克卢汉的变形记121境都成为反环境㊂作为反环境,老环境又转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的领域,各种力量就必然要非常活跃地相互作用 ①㊂拼音-机械文明的外观-背景关系是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缺少戏剧性的线性关系,前拼音的部落时代和后拼音的电气-地球部落村时代则是一个通感-共鸣的场域关系,麦克卢汉认为 机械时代是两个伟大的有机的文化时代之间的插曲 ②,在这个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倾向于从外观而不是背景入手的时代,他们看到的现在不过是麦克卢汉所讥讽的从汽车的后视镜里所看到的景象,他们把过去当作未来来思考,把描写上一个时代的过时的乌托邦景象当作对未来的预言来膜拜,却丝毫不考虑如何评估已经深入影响自身生活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㊂再来看 环境-反环境 ㊂这是一个场与共鸣的情节,一个为听觉人准备的情节㊂ 当一种环境兴起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老的环境㊂我们在晚间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不是电视,而是老的电影㊂皇帝穿上新衣的时候,他的侍臣看见的不是裸体,而是他的旧衣服㊂只有天真的儿童和艺术家,才能立即感觉到环境的东西㊂艺术家给我们提供反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环境㊂这样的反环境感知手段必须时常更新,其有效性才能保持㊂人失去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这种情况的基本方面,连心理学家都还没有提到㊂在加速变化的时代,对环境的感觉成为紧迫的需要㊂速度的增加使这样的感觉能力成为可能㊂ ③在麦克卢汉那里,外观-背景和环境-反环境这两对术语有意指上的交叉与重合,但是很少互换使用,我们可以以弗洛伊德关于意识㊁无意识和前意识三分的心理结构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外观-背景的关系犹如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也有如海面以上的冰山和海面以下的冰山的关系,与环境-反环境相比,它缺少一个前意识的界面,这个界面实际上犹如整个冰山以外的海洋㊁天空等等诸多让冰山成为可能的共鸣空间,洋流带来的气候变化㊁潮汐带来的海水升降都影响着冰山的生成㊂如果拼音-视觉时代的各类机器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则在光速时代,被电气包裹起来的各类机器成为人类神经系统的延伸,前后相继的关系①②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22页㊂莫利纳罗:‘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371页㊂122被瞬息同步关系取代,沉入西方人无意识的东西开始上升到他们的意识,麦克卢汉指出‘梦的解析“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 在电速条件下,你不可能再把任何东西打入无意识,不可能把任何东西隐藏起来 ①㊂促成这个机制运作的是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㊁也是背景和外观之间的界面和间隙㊂ 隐蔽的不可视的背景与可视的外观之间的交汇,可能产生出一个不和谐的界面㊂ ②像普朗克的量子力学承认了物质的非连续性,弗洛伊德也承认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非连续性,这种非连续性直接挑战了视觉人的线性连续性特征,使一种同步的无所不包的意识成为可能㊂简单说来,反环境是一种相应于环境的控制机制,可以使我们陷入纯粹的自动化角色,反环境使对环境的感知成为可能㊂使反环境成为可能的最根本条件是视觉连续性的中断即界面或间隙的出现,在前电气时代,个体的艺术家使它成为可能,在电气时代,信息的光速传播则第一次为艺术家(比如象征派诗人们)开创的审美空间及这种审美方式的大众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㊂故事变形到这里,似乎两个平行的情节要重合在一起了,因为光速把外观和背景㊁环境和反环境放在同一个场地里重新编码,要求它们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消融,要求由分离的个体组成的视觉公众像艺术家一样彼此卷入和参与㊂艺术家的职能就是训练对本来无法感知的环境的感知并对其进行纠正, 艺术家能够纠正文化中的无意识感知偏向,如果他们重现而不是去对其进行调整,他们就背叛了自己的职能 艺术家的角色就是创造反环境,用反环境创造感知手段,让反环境去给人打开感知的门户,否则人们就处在难以明察的麻木状态中 ③㊂艺术家 创造情景,以便矫正新环境形态产生的感知偏向和混乱㊂用社会交往的话来说,艺术家可以得到导航员那样的褒奖㊂尽管许多相互作用的力量使罗盘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们还是能够充分给人们指定航向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艺术家并不是兜售理性和崇高经验的小商小贩㊂更确切地说,他们必然能够助人行动,也必然能够助人反思 ④㊂甚至到了这样的地①②③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01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31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14页㊂麦克卢汉的变形记123步 如果不了解从波德莱尔到乔伊斯的所有诗人㊁画家和艺术家,却要去评价技术的显性或有效的影响,肯定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所谓技术是我们身体的延伸㊂ ①光速是人类在理论上能推知的最大速度,而理论上唯一能够超过光速的力量是人类的幻想: 我们可以刹那之间从这里到半人马座的α星跑一个来回㊂与此相对,以光速运行的来回旅程却需要8年㊂ ②这也是艺术家在前电气时代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㊂而在电气时代,离开了光,今后的时间(延续)和空间(扩展)将不可理解㊂③而且本质上速度并不是一个现象,而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性本身㊂④就关系的层面来讲,信息的光速传播是目前人类所面对的最大悖论㊂当时间和空间以光速运行时,过去㊁现在和未来的差异就会急剧压缩, 历史再也不是表现为连续的视觉空间透视法,而是历史一切侧面同时的和同步的存在 ⑤㊂ 在同步信息结构里,我们再也无法忍耐无意识的因素,因为它们的运作是无规律可循的㊂同步性迫使我们去理清社会秩序,就像理清诗歌或绘画的秩序那样,这样的秩序要实现一切因素的相互联系,而且要使每一个因素具有完全的相关性㊂ ⑥由于技术上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可能积极清算无意识, 有机会去了解㊁预测和影响塑造我们的环境力量㊂因而我们有机会夺回我们命运的控制权 ⑦,因为 当事物高速运行时,显性的因果关系或识别模式就会发生 ⑧,就是说,视觉文化中处于隐蔽状态的背景和环境也一并被推置到前景,我们可以直观到人与媒介相互使用与影响的同步因果的循环反馈,当然这不是僵化的循环,而是像艾略特的 传统 ,总是有新的东西加入,新加入的东西又使同步存在的整体有了新的变化㊂麦克卢汉不担①②③④⑤⑥⑦莫利纳罗:‘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32页㊂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 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89页㊂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陆远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18页㊂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陆远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17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30页㊂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7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63页㊂124心艺术家在电气时代的处境,因为这正是使他们如鱼得水的环境,他关注的是媒介-技术对大多数人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关注的是信息的光速传播为整个人类带来的机遇㊂这个机遇就是基于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模式识别,以及基于模式识别的思想前馈㊂计算机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优点:它可以用作一个检索系统,瞬息完成的信息检索将产生一个伟大的发现的未来,因为高速检索系统把许多事实搜集起来㊂许多层次的经验囊括在一起之后,它们就能够显示出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就能够揭示这些形式的生命,就能够揭示各种新模式的知识㊂ ① 即刻的信息检索使史前和史后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由一切传统组成的无所不包的现在㊂ ②这对我们在结构上理解对视觉人而言的悖论式的感知过程是非常有益的㊂计算机对环境(无意识)本身而不是环境的内容(意识)进行编程,将其加工成艺术品,这正是千百年来艺术家所承担的创造反环境的职责, 觉察由媒介诱发的人的延伸的能力,曾经是艺术家的专用领地,但是现在它已经拓宽了㊂因为电力信息的新环境使非艺术家能够获得新的知觉和批判意识 ③㊂ 在前电力时代,模式是觉察不到的 如果浴缸里的水每小时升高半度,我们怎么会知道什么时间该叫喊呢? 慢速变化中不可能实现模式识别㊂但是同样的变化加速之后,模式识别就很容易了㊂ ④这已经是社会范围的识别模式㊂一旦有了模式识别,人类就能够 对整个人类环境进行编程,并且使之成为一台教学机器;如果是这样,人就能够对这个环境的编程进行理性的选择㊂很可能,理性的人可以从这个计算机化的宇宙开垦出一片新天地 ⑤㊂如此,我们就不必完全倚赖慢速度的经验反馈,而是在对环境进行编程之后实施思想前馈,这种前馈虽然也是通过信息反馈来实施控制,但这种信息反馈是在未污染环境之前就加以纠正,因而具有较好的及时性㊂就好比人们骑自行车爬坡,为了保证上坡时速度不致慢下来,在看到坡以后,还未开始上坡之前,人们就①②③④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05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20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61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44页㊂麦克卢汉的变形记125会提前加速,使上坡过程顺利㊂伴随这些浓重控制论术语的是人们对集中和极权的担忧,但是, 事实正好相反,自动化废掉了机械时代的模式和程序;这有点像初期的马车被当作无马拉的马车一样,新技术总是被用来完成不适合它的旧任务 自动控制不会把一个共同的模式推广到一切人类事物里去,它的倾向是生产中的定制和学习里的自主㊂从当代诗歌㊁绘画和建筑来看,就比较容易展示这样的发展模式 ①㊂在同一篇讲演里,麦克卢汉认为理解自动化和控制论隐含命题的钥匙就隐含在专门性㊁分割性的视觉结构和整体㊁共鸣的听觉结构之间的鸿沟里㊂于是似乎重合的故事情节又发生偏移㊁变形,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艾略特的听觉想象力,回到爱丽丝的两难界面或间隙:触觉-听觉与视觉之间的感知界面正在我们周围出现㊂没有人能够逃避这一环境闪电战,因为根本就无路可逃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作出诊断,我们就可以削弱变革之风的烈度,就可以在这个转型期,使原来视觉文化最优秀的成分与重新部落化的新社会和平共处㊂②麦克卢汉的苦衷在于对视觉文化中最优秀成分的保存㊂ 如今,整个西方世界凭借电气技术转而向内,东方世界凭借西方的硬件和技术转而向外 ③,但是西方人的向内转始终伴随着向外转,他们在光速时代的进化论已经从生物学的进化论过渡到技术的进化论:我们的神经系统已经延伸而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延伸是进化的延伸㊂进化不再是千万年来生物学意义上的延伸,而是过去几十年那种信息环境的延伸㊂现在,我们可以把自身机体的延伸外化为环境,外化为教学机器,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跨越千百万年的时光㊂全球规模的人造环境,从进化的意义上说,是一步伟大的跨越,这是①②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7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98页㊂126比我们整个生物机体的进化伟大得多的进化㊂①麦克卢汉的意思是西方人可以以向外转的方式向内转,把整个东西方囊括在从身体到意识的进化和延伸的终端 世界电脑:就是说,为什么不可以把世界意识联入世界电脑呢?凭借电脑,从逻辑上说,我们可以从翻译语言完全过渡到完全绕开语言,去求得一种与柏格森遇见的集体无意识相似的㊁不可分割的宇宙无意识㊂因此,电脑预示了这样一个前景:技术产生的普世理解和同一,对宇宙理性的浓厚兴趣㊂这种状况可以把人类大家庭结为一体,开创永恒的和谐与和平㊂②故事重新发生变形,相分离的情节又要粘连在一起㊂麦克卢汉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看到继拼音文字把部落人复杂的声觉和触觉世界转换成单一的视觉世界之后, 凭借无穷过程的数字可以计量我们的世界,数字可以把拼音文字造就的视觉的欧几里德空间转换成触觉和声觉的空间 ㊂但是仅仅靠数字㊁靠微积分的无穷分割是否就可以穷尽我们的世界?世界的幽隐是否可以最终显白在世人的感知空间?也许幽隐就是人们的感官接触不到的状态呢?麦克卢汉以电气时代的数字代替古登堡时代的拼音文字,借以完成在不同感知空间里的转换,他梦想的是一个包容人类全部意识和无意识的非拼音文字的整体场, 爱丽丝穿过镜子,把幻象之中的内外两个世界联系起来 她穿越了消失点,进入整体场㊂这个整体场把视觉和听觉㊁文明和原始这样的两个世界联系起来 ③㊂也许,从最正面的意义上去理解麦克卢汉,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基于此整体场之上的媒介生态学㊂麦克卢汉曾指出艾略特的 ‘荒原“(T h e W a s t eL a n d)的形象就是建立在浪费之上的19世纪新城市的形象 ④,19世纪是视觉文明的顶端,西方人在那个世界征服了其他非视觉地区,①②③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04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94页㊂麦克卢汉㊁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47页㊂。
奥鹏传媒2019年7月《媒介通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答案+我名字传媒2019年7月《媒介通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总分:100分时间:--答题中一、单选题共15题,45分13分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信息具有重大影响,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
这里的意思是A媒介即讯息B地球村C冷媒介和热媒介23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出现面向平民的廉价报纸。
这时期最著名的报纸如1833年本杰明•戴的报纸,已经是一份真正的便士报。
这份报纸的名字是A《纽约太阳报》B《纽约时报》C《纽约先驱报》33分1900年之后的10多年内,美国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发起了一场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和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A“扒粪运动”B启蒙运动C文艺复兴运动43分“magazine”最早被翻译成中文时不叫“杂志”,而是A统计传B杂记C笔记53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一份月刊,1917年随陈独秀就任北大文科学长迁至北京,吸引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并对五四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
这份月刊是A《共产党人》B《新青年》C《中国青年》63分在以下媒体当中,时效性最强的无疑是A图书B杂志C报纸73分把传媒分为视觉传媒、听觉传媒和视听复合传媒的依据是A依据传播方式B依据传播范围C依据诉诸感知器官83分1914年,大洋上一个岛屿住着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人,一条消息从欧洲大陆传来需要花的时间是A2个月B半年C一年93分公元前59年,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下令组织人马专门编辑一种手抄的公告,张贴于公共场合。
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报纸,这份报纸是A《收入新闻》B《罗马公报》C《泰晤士报》103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推出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在第二次浪潮即工业社会中,大众传媒占统治地位;而在第三次浪潮即高度电子化信息社会中,则有可能出现A大众传媒B多样化的信息传媒C信息的垄断113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A《星火》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曙光》123分1874年,王韬于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该报的显著特点是A重视政论B重视新闻C重视娱乐3分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这本书是A《机器新娘》B《古登堡群英》C《地球村的战争与和平》143分“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探究理解《理解媒介》
探究理解《理解媒介》《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的变化引起的环境的更迭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的影响。
所以说,可以将《理解媒介》称之为媒介专门史,如果再宽泛一点说,它还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因为在麦克卢汉的理解里,媒介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而是包容了一切能让人与其他元素发生关系的物质。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一书,他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引发了学术界的轰动与批判,他被誉为20世纪的“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媒介及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在“互联网”一词尚未出现时,他已预言了互联网的诞生,他的理论是极其主观的,天马行空的立论方式实在让我难以企及,这样也不难想象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如何引起社会争议的。
但从现在来看,麦克卢汉确实站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来思考媒介并提出了十分有预见性的设想,并在现代还在不断的被验证,堪称经典。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该书首次提出了一些我们至今听起来都不过时的金句,如“地球村”、“信息时代”等。
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他告诉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四种观点。
第一,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第二,“媒介即是讯息”他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影响,决定了讯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
第三,“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与人是相对独立的。
不同媒介对不同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
第四,“冷媒介和热媒介”。
低清晰度的媒介(如电话、电视、口语)叫“冷”媒介。
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要求人参与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热”媒介。
书名 理解媒介
书名理解媒介作者信息: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是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
他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
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诡谲俏皮书信则明白如话。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生活处处是媒介《理解媒介》从题目内容就可得知主题是媒介,本书谈及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引起的环境的更迭和对人类产生的的影响。
但是本书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书写,章节之间的关联也少之又少。
只是说了这些媒介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论证自己的思想,必要时也会通过一些罗马故事和诗歌来论证。
这也说明麦克卢本的一句话:我不解释,我只探索。
在这本书中,我主要攻读9至16节的内容,是文章的应用、举例篇,是以第一部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各种媒介。
麦克卢汉在第二部份分析了人类的三种延伸,一是身体器官的延伸,比如轮子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住宅是集体的皮肤的延伸。
二是某种感官的延伸,比如口头言语是听觉的延伸,印刷物是视觉的延伸,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这专指他的电力时代,包含了广播、电报、电话、电视等新兴媒介。
这些延伸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影响,大到民族主义复兴,小到康康舞在不同文化里受到的不同待遇。
这些延伸在不同的国家里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产生,英美偏重视觉的延伸,东方和欧洲大陆偏重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延伸。
而这种不同也导致了接受新媒介时的反应不同,“在偏重听觉和触觉的欧洲,电视强化了视觉,驱使听觉和触觉走向美国式重外观,重装潢的风格。
在高度倚重视觉文化的美国,电视打开了听觉和触觉的大门,使感觉通向有声语言、膳食和造型艺术的非视觉世界。
”1.以眼睛代替耳朵这句话不仅是书中的第九节小标题,同时也是文章的一句名言。
麦克卢汉地球村的例子
麦克卢汉地球村的例子霍华德·麦克卢汉(Howard McLuhan)是一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他是媒体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称之为“地球村”。
地球村是指全球人类社会被现代通信技术如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所联系,形成一个像村庄一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社会。
在这个地球村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麦克卢汉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但它的影响力却愈发显著。
现在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麦克卢汉地球村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村的标志性特征就是信息的全球化。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各种渠道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个全球信息共享的时代,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对其他文化和观点也更加开放。
其次,地球村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在过去,人们只能通过书信或电话来与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
但现在,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家人进行交流。
更重要的是,地球村也消除了传统国家边界的影响,使人们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这种社交方式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进一步来看,地球村还对商业、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举个例子,在商业领域,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购买商品和服务。
无论是来自美国、中国还是非洲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传输和交易。
这种全球范围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
在教育领域,地球村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资源。
从在线课程到远程学习,地球村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进修的途径。
此外,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可以跨越国界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促进全球教育的发展。
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读后感
在回顾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开创性作品"媒介是信息"时,我对媒体对社
会的深刻影响所持的深刻而发人深省的概念感到震惊。
McLuhan声
称“媒介是信息”强调了信息传播媒介的特殊重要性,超越了仅仅关
注信息本身的内容。
这对传统的免疫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突出了媒
介在塑造我们的认识和经验方面的影响力。
麦克卢汉对印刷,广播,
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深刻分析及其对人类行为和认知的深刻影响,
促使人们反思我们消费的媒体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麦克卢汉的讨论中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承担了信使塑造信息的作用。
他强调,内容提供者如何通过选择媒介和传送方式发挥巨大影响。
这让我想到了内容创作者和记者在为他们的信息选择正确媒介方面的
责任,以及能够偷偷通过媒介本身的狡猾偏见。
这也使我意识到,在
消耗媒体时,对信使及其动机保持批判性观察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在
以各种疯狂方式塑造信息方面拥有大量权力。
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是信息”对媒体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有了
更复杂的理解。
他的启示激起了我内心的一系列问题,敦促我思考不
同媒体对我们看法的深远影响,并更清楚地了解那些传达这些变革性
信息的预言者。
现在,我站在一个实现的花园中,看到媒体的诱惑力
来塑造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互动,并承认迫切需要批判性地评价塑造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媒介和信使。
麦克卢汉
MSN调查——你多久没给家人、朋友写信了? 栖心元默: 3年 A 水: 2、3年吧 琉璃瓦:大学毕业后就没写过了,7年了 柴火妞:有5年了吧 张豫: 两三年吧 静: 4年 媛媛: 6年了 天天: 有两年了 兔仙: 我上大学就不给家里写信了 sherry:10年了吧 咖啡豆:毕业后基本没写过,6年了吧 candy: 我给同学写信估计也是6年前的 事情了
三、媒介是人的延伸 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 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服的器官、感觉或机 能。发明创造的刺激就引起了人类对感官功能 的麻木和阻塞。 任何技术的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铁路、相机、电脑)这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 器官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手写和 电脑打字) 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人体器官功能相继 实现机械化。这样的社会经验太猛烈、刺激性 太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无法承受这样的经验, 这样就延伸出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模式——电 力技术——一种拼死的、自杀性的自我截除。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比较清晰, 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 动就能理解,参与程度低。而“冷媒介” 与此正好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 模糊,在理解时必须要动员多种感官的 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口语文化是冷的, 印刷文化是热的, 电子文化是冷的。
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包括电影、 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等,“冷媒 介”则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部落社会是冷的,部落生活完整统 一,不可分割。机械时代是热的,热媒 介的高强度或高清晰度使生活中产生专 门化和分割性。专门化的工业技术使部 落化的生活遭到了分割,产生了非部落 化的影响。工业社会是部门割据的、机 械的、由中心向边缘的单向模式。电力 时代是冷的,电力技术具有整体、统一 的性质。工业化时代产生的专门化和分 割性在遭遇电力时代时,必须重新发现 口头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才能对付电 力时代的挑战,电力技术技术带来重新 部落化的结果。
传播学怪杰:麦克卢汉
传播学怪杰:麦克卢汉传播学怪杰:麦克卢汉1人物简介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著名的传播学大佬,其理论多具有原创性和预见性,是名副其实的传播学理论家。
2阅历背景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1951年,麦克卢汉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出版,但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后来,《谷登堡星汉璀灿》(1962)、《理解媒介》(1964)的出版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一夜成名的麦克卢汉到处演讲,听者如云。
记者描述说:他获得了人们“以偏执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赋予的、罗马祭师才享有的那种魅力”。
并不只是学术界和轻信盲从的大学生对麦克卢汉趋之若鹜,在麦氏如日中天时,不少大企业的领袖人物乐于聆听麦氏的宣谕,例如通用汽车、贝尔电话公司、房地产设计公司等企业的高层们都不惜重金聘请麦氏。
3主要理论1.媒介理论(1)媒介即信息(信息论)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该理论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媒介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不再被忽视。
但是,该理论也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卢汉简介及著作观点
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1951年,麦克卢汉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出版,这本书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理影响,但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直到六十年代初,麦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学教英美文学。
衣着随便,丢三拉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几分厚道。
在时尚的美国学界看来,这个北美人像是个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
但接着他的二本著作出版:《谷登堡星汉璀灿》(1962)、《理解媒介》(1964),一时间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旧金山记事报》称为“最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
到了1965年秋天,《纽约先驱论坛报》不得不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一夜成名的麦克卢汉到处演讲,听者如云。
记者描述说:他获得了人们“以偏执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赋予的、罗马祭师才享有的那种魅力”。
麦克卢汉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3.冷媒介与热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
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对麦克卢汉及其主要观点的评判:
1、麦克卢汉的出现仿佛天外来者,其刚出现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在“麦克卢汉热”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新闻与传播系的学生都曾经读过或打算阅读他的相关著作;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期间,他是其中重要顾问之一。
但在他死后却又很冷漠的对待他及他的观点著作。
2、麦氏著作很难理解,这是他死后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他在演讲和著作中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众多批评。
4、他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
《理解媒介》业已进入经典的学术殿堂。
麦克卢汉早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
1964年,这本书横空出世。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
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
40年前,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
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
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
可是他错了”。
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
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
“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
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教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
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
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
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
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
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
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