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目录一、内容简述 (3)二、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3)2.1 离散系统的概念 (5)2.2 离散系统的描述方法 (6)2.2.1 差分方程 (7)2.2.2 马尔可夫过程 (8)2.2.3 状态空间表示 (10)2.3 线性离散系统的特性 (11)2.3.1 稳定性分析 (12)2.3.2 脉冲响应与收敛性 (13)2.3.3 系统性能评估 (14)三、分析方法 (16)3.1 拉普拉斯变换法 (17)3.1.1 基本概念 (19)3.1.2 应用分析 (20)3.1.3 收敛性与应用局限 (21)3.2 状态空间方法 (23)3.2.1 基本理论 (24)3.2.2 控制器设计 (25)3.2.3 参数估计 (26)3.3 Z变换法 (27)3.3.1 基本原理 (28)3.3.2 系统分析 (30)3.3.3 系统的性能评估 (31)3.4 时域分析方法 (33)3.4.1 序贯逼近法 (34)3.4.2 数值仿真 (34)3.4.3 基于数字模型的算法 (36)四、应用实例 (37)4.1 控制系统设计 (39)4.1.1 系统建模 (40)4.1.2 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42)4.2 信号处理 (43)4.2.1 离散信号处理 (45)4.2.2 滤波器设计 (46)4.3 通信系统 (47)4.3.1 调制与解调 (49)4.3.2 语音编码与加密 (51)五、结论与展望 (52)5.1 研究成果总结 (53)5.2 未来研究方向 (54)5.3 实际应用前景 (55)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全面介绍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分析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在现代科技、工程和经济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其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从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线性离散系统的定义、特点以及类型。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立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状态方程、传递函数等基本形式。
高中数学线性方程系统的解法
高中数学线性方程系统的解法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线性方程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数学理论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线性方程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由多个线性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我们需要找到这些方程的共同解。
线性方程系统的解法主要有两种: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代入消元法是我们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说,我们有方程组:\\begin{cases}x + y = 5 \\2x y = 1\end{cases}\从第一个方程中,我们可以将\(x\)表示为\(x = 5 y\),然后把这个表达式代入第二个方程中,得到:\\begin{align}2(5 y) y &= 1 \\10 2y y &= 1 \\10 3y &= 1 \\-3y &= 1 10 \\-3y &=-9 \\y &= 3\end{align}\得到\(y = 3\)后,再把\(y\)的值代入\(x = 5 y\)中,就能算出\(x = 5 3 = 2\)。
加减消元法也很实用。
还是以上面的方程组为例,我们可以将第一个方程乘以\(2\),得到:\\begin{cases}2x + 2y = 10 \\2x y = 1\end{cases}\然后用第一个方程减去第二个方程,消去\(x\),得到:\\begin{align}(2x + 2y) (2x y) &= 10 1 \\2x + 2y 2x + y &= 9 \\3y &= 9 \\y &= 3\end{align}\算出\(y = 3\)后,再代入任意一个方程求出\(x\)的值。
这两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要根据方程组的特点来选择。
如果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为\(1\)或者\( 1\),那么代入消元法可能会更简单;如果方程组中两个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加减消元法可能更快捷。
除了这两种基本方法,还有行列式法和矩阵法。
行列式法对于解二元线性方程系统比较简洁高效。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或
An1u n 1 Z 1 zI A 1
项决定,即 本λ身n,0 只有当 时,n 式 n(02)才可给出完 整的 之结果λ。n
如果起始时刻选 n0 ,0并将上述对 值的n 限制以阶跃信号
的形式写入表达式,于是有
λ
n
Anλ 0un
零输入解
ni01 An1i Bxiun 1
零状态解
还可解得输出为
yn Cλ n Dxn
CAnλ0un
1 1
d2
d
2
n
1
n
n 1 1n2
2c2
3 2c31
n 1n 2 cn11n3
dm1
d
m1
1
n
n! m 1
!1nm1
m
1!cm1
m
! cm1
m 1!
2!
cm112
n 1! n m!
c nm k 1 1
三.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 z 变换解
和连续系统的拉氏变换方法类似,离散系统的 变z换方
零输入解
ni01 CAn1i Bxiun 1 Dxnun
零状态解
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起始状态经转移后在 n 时刻得到的响应分量;
•另一是对n 1 时刻以前的输入量的响应。它们分别
称为零输入解和零状态解。
其中 An称为离散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它与连续系统中
的 e At 含义类似,也用符号 表示,写作n
法也使状态方程的求解显得容易一些。 由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λ n 1 Aλ n Bxn
yn
Cλ
n
Dxn
两边取 z 变换
zΛz zλ 0 AΛz BX z Y z CΛz DXz
3.5线性时变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G( kT) x( kT) + H( kT) u( kT) .
其中: 其中:
G( kT)
H( kT) TB( kT) .
I +TA( kT) ,
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解 3.6.2 线性时不变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考虑系统: 考虑系统: & x( t) = A ( t) + B ( t) , x u 其状态方程的解为: 其状态方程的解为:
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解 第一项是由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 第一项是由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 第二项是由控制输入引起的响应。 第二项是由控制输入引起的响应。
连续系统的时间离散化 3.6 连续系统的时间离散化
3.6.1 近似离散化 考虑系统
& x( t) = A( t) x( t) + B( t) u( t) ,
t t t0 t0
t A(τ ) d x( t ) x( t) =exp ∫ τ 0 t0
0 =exp 0
( t −t0 ) ( t +1) ( t0 +1) x( t0 )
0
1 = 0
( t −t0 ) ( t +1) ( t0 +1) x t ( 0)
1
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解
t 1 & 例3.5.2 x( t) = x( t) 初始值为 x( 0) .求 x( t)。 1 t
解:
t2 2 t ∫t0 A(τ ) dτ = t t2 2,
t
A( t) ∫ A(τ ) dτ = ∫ A(τ ) dτA( t) ,
状态方程的解
-et e2t
2) A有重特征根
A有一个重特征根 1为m重 m1, m2 ,, n 为单根,(n-m)个单根
em1t
0 (t)
1 (t )m1
n1 (t )nm11
em2t
0 (t) 1(t)m2
n1(t)nm12
ent 0 (t) 1(t)n n1(t)nn1
e1t 0 (t) 1(t)1 2 (t)12 n1(t)1n1
te1t 1(t) 22 (t)1 n 1n1(t)1n2
t 2e1t 22 (t) 63(t)1 n 1n 2n1(t)1n3
f A An a1An1 an1A anI 0
An a1 An1 a2 An2 an1A an I
An可表示成An1, An2,, A, I的线性组合
An a1 An1 a2 An2 an1A an I
An1 A An a1An a2 An1 an1A2 an A
1) A特征值互异时
n 1
由A与i地位等同,则 eit k (t)ik i 1, 2, , n k 0
e1t
0 (t)
1(t)1
2 (t)12
n1(t)1n1
e2t
0 (t) 1(t)2
2 (t)22
A为对角阵
1
0
A
0
n
e1t
e At
0
0
ent
几个特殊的状态转移矩阵
1
0
A为约当块
计算机控制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何克忠李伟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1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怎么样分类的?按功能和控制规律可各分几类?答:计算机控制系统可按功能分类,按控制规律分类和按控制方式分类。
按功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1)数据处理系统。
(2)直接数字控制(简记为DDC)。
(3)监督控制(简记为SCC)。
(4)分级控制。
(5)集散控制。
(6)计算机控制网络。
按照控制规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1)程序和顺序控制。
(2)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
(3)有限拍控制。
(4)复杂规律控制。
(5)智能控制。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并画出方框图。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控制对象、执行器、测量环节、数字调节器及输入输出通道等组成。
方框图:P115 图1.21 输出反馈计算机控制系统1.9 简述采样定理及其含义。
答:采样定理:如果采样角频率ωω=2π/T大于2ωmax,即ωω≥2ωmax,则采样的离散信号ω∗(t)能够不失真地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y(t)。
式中ωmax是连续信号y(t)的频谱特性中的最高角频率。
含义:要使采样信号ω∗(t)能够不失真地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y(t),必须正确选择采样角频率,使ωω≥2ωmax1.10 多路巡回检测时,采样时间τ,采样周期T和通道数N之间的关系。
答:采样时间是足够短的时间,y(kT)≈y(kT+?t),0<?t<ωω。
应满足 T≥Nωω。
1.12 设有模拟信号(0~5)V 和(2.5~5)V ,分别用8位、10位和12位A/D 转换器,试计算并列出各自的量化单位和量化误差。
答:量化单位q=ωωωω∗−ωωωω∗2ω−1≈ωωωω∗−ωωωω∗2ω,量化误差ε=q /2根据以上公式可求得(0~5)V :(2.5~5)V :1.14 试述数模转换器的作用?如何选择转换器的位数?答:数模转换器把数字量u(kT)转换成离散的模拟量ω∗(t)。
转换的精度取决模-数转换器的位数n ,当位数足够多时,转换可以达到足够高的精度。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的z变换。
解:
另一种由F(s) 求取F(z) 的方法是留数计算方法。本书对此不予讨论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符号语言工具箱进行F(s)部分 分式展开
已知
,通过部分分式展开法求F(z) 。
MATLAB程序:
F=sym(′(s+2)/(s*(s+1)^2*(s+3))′); %传递函数F(s)进行符号定义
即得到
3.4.4 干扰作用时闭环系统的输出
根据线性系统叠加定理,可分别计算指令信号和干扰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G(z)
Z
1
esT s
G1(s)G2 (s)
R(s)单独作用时的 系统输出[N(s)=0]
干扰单独作用时的 系统输出[R(s)=0]
共同作用时的系 统输出
图3-13 有干扰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3-10采样控制系统典型结构
一般系统输出z变换可按以下公式直接给出:
C(z)
前向通道所有独立环节z变换的乘积 1闭环回路中所有独立环节z变换的乘积
3.4.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 数
1. 数字部分的脉冲传递函数
控制算法,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差分方程
脉冲传递函数D(z)
(z变换法)
连续传递函数
2. 由脉冲传递函数求差分方程
z反变换
z反变换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1. 采样系统中连续部分的结构形式
并不是所有结构都能写出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2. 串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3. 并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根据叠加定理有:
最新计算机控制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何克忠-李伟-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1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怎么样分类的?按功能和控制规律可各分几类?答:计算机控制系统可按功能分类,按控制规律分类和按控制方式分类。
按功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1)数据处理系统。
(2)直接数字控制(简记为DDC)。
(3)监督控制(简记为SCC)。
(4)分级控制。
(5)集散控制。
(6)计算机控制网络。
按照控制规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1)程序和顺序控制。
(2)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
(3)有限拍控制。
(4)复杂规律控制。
(5)智能控制。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并画出方框图。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控制对象、执行器、测量环节、数字调节器及输入输出通道等组成。
方框图:P115 图1.21 输出反馈计算机控制系统1.9 简述采样定理及其含义。
大于,即能够不失真地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y(t)y(t)的频谱特性中的最高角频率。
含义:能够不失真地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y(t),必须正1.10 T和通道数N之间的关系。
答:采样时间是足够短的时间, T≥1.12 设有模拟信号(0~5)V和(2.5~5)V,分别用8位、10位和12位A/D转换器,试计算并列出各自的量化单位和量化误差。
答:量化单位根据以上公式可求得(05)V::1.14 试述数模转换器的作用?如何选择转换器的位数?答:数模转换器把数字量u(kT)。
转换的精度取决模-数转换器的位数n,当位数足够多时,转换可以达到足够高的精度。
1.19 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些主要的性能指标?如何衡量?答: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有动态指标,稳态指标和综合指标1.20 如何衡量系统的稳定性?答:用相角裕量和幅值裕量来衡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程度。
1.21 动态特性可以由哪些指标来衡量?答:(12345)振荡次数N第二章2.3 根据Z变换的定义,由Y(z)求出y(kT):1.已知解:y(0)=0.3,y(T)=0.6,y(2T)=0.8,y(3T)=0.9,y(4T)=0.95,y(5T)=12.已知解:y(0)=0,y(T)=1, y(2T)=-1, y(3T)=1, y(4T)=-1, y(5T)=1, y(6T)=-12.5 已知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试求输出量的Z变换:为单位阶跃序列解:2.6 已知时间序列,试求相应的Z变换:解:参考:解:……2.9 试求下列函数的Z反变换:1.0.5z/(z-1)(z-0.5)y(kT)=1-2.10 已知系统的方框图,试求输出量的Z变换Y(z):7.解:得,B=-代入上式中得:15.解:Y(z)=NG(z)-2.14 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1.S平面的虚轴,映射到Z平面为以原点为中心的单位圆周。
自动控制理论第7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目录
• 引言 •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线性离散系统的性能分析 • 线性离散系统的校正 • 线性离散系统的设计实例
01 引言
线性离散系统的重要性
01
在现代工业控制中,线性离散系 统广泛应用于过程控制、数据通 信、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领域。
05 线性离散系统的校正
串联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
通过在系统环路中串联一个超前 校正器,提高系统的相位裕度, 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
串联滞后校正
通过在系统环路中串联一个滞后 校正器,减小系统的相位裕度, 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并联校正
并联超前校正
通过在系统环路中并联一个超前校正 器,提高系统的相位裕度,减小系统 的稳态误差。
总结词:通过串级控制实现液位的精确 控制
同时,副控制器根据储水池的液位变化 ,实时调整水泵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液 位的精确控制。
主控制器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信号,控制 调节阀的开度,以调节水泵的输出流量 ,从而控制储水池的液位。
详细描述
液位控制系统由液位传感器、调节阀、 水泵和储水池组成。
设计实例三:电机控制系统
03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 析
稳定性的定义
内部稳定性
系统在受到小扰动后能 够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 性能。
外部稳定性
系统在受到大扰动后能 够保持稳定输出的性能。
绝对稳定性
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 保持稳定的性能。
劳斯-赫尔维茨准则
01
劳斯-赫尔维茨准则是判断线性时不变系统稳定性的 充分必要条件,适用于离散系统。
Z变换
Z变换是分析线性离散系统的重要工 具,它将离散时间信号转换为复平面 上的函数。
现代控制理论经典习题
第一周绪论1、我国人民哪些发明属于在经典控制理论萌芽阶段的发明?(AB)A指南车B水运仪象台C指南针D印刷术2、经典控制理论也可以称为(BD)A现代控制理论B自动控制理论C近代控制理论D古典控制理论3、以下哪些内容属于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的内容?(AB)A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B极小值原理C频率响应法D根轨迹法4、传递函数模型假设模型初值不为零。
(X)5、传递函数描述的是单输入单输出的外部描述模型。
(X)6、线性系统理论属于现代控制理论的知识体系中数学模型部分。
(,)7、最优控制理论属于现代控制理论的知识体系中估计方法部分。
(X)8、控制科学的意义下,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数学建模)和(控制理论方法)的科学问题。
9、现代控制理论在整个控制理论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0、除了稳定性外,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还考虑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测性)两个内部特性。
一、现代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你还知道现代控制理论具体应用到哪些具体实际的例子么?第二周状态空间描述下的动态方程1、关于输出方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D)A输出方程中状态变量必须是一阶的B输出方程中不含输入的任何阶倒数C输出方程中输入变量可以是任意阶的D输出方程中不含状态变量的任何阶倒数2、关于系统的动态方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A系统的状态方程的状态变量的个数是惟一的B系统输出方程的输入输出变量是惟一的C系统输出方程的输入输出变量是不惟一的D系统的状态方程的状态变量是惟一的3、对于一个有多个动态方程表示的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这些动态方程一定是等价的B这些动态方程经过线性变化后,不能转化为一个动态方程C这些动态方程经过线性变化后,可以转化为一个动态方程D这些动态方程不一定是等价的4、选取的状态向量是线性相关的(X)5、状态向量的选取是不唯一的(/)6、状态向量的个数是不唯一的(X)7、输出方程的选取是不唯一的(/)8、(系统的输出量与状态变量、输入变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输出方程。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t
零输入分量
零初值分量
一般需用计算机来求解。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一. 线性连续系统的时间离散化 离散系统:自然离散系统 采样控制系统(由连续系统等间隔采样得到) 时间离散化问题的数学实质就是在一定的采样方式和保 持方式下,由系统的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描述来导出其对 应的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描述,并建立起两者的系数矩阵 间的关系式。
x[(k + 1)T ] = Φ (T ) x (kT ) +
( k +1)T
∫
Φ [(k + 1)T − τ ]Bu(τ )dτ
kT
= Φ (T ) x (kT ) +
( k +1)T
∫
Φ [(k + 1)T − τ ]Bdτ ⋅ u(kT )
kT
令 (k +1)T −τ = τ ′
有 : x [( k + 1) T ] = Φ ( T ) x ( kT ) + ∫ Φ (τ ′ ) B d ( − τ ′ ) ⋅ u ( kT )
又 Φ (t2 , t1 ) x (t1 )
分段转移
= Φ (t2 , t1 )Φ (t1 , t0 ) x (t0 )
3. Φ (t , t0 ) = Φ −1 (t0 , t )
转移可逆
QΦ (t0 , t ) ⋅Φ (t , t0 ) = Φ (t0 , t0 ) = I(互为逆)
三、时变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性质1)
3.化为A的有限多项式求解(Cayley-Hamilton法)
4.非奇异变换法
x = Px
A
性质10:e形(约当形)
性质11
∴ e At = Pe At P −1
第八章(3)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在用状态分析系统时, 在用状态分析系统时,求状态转移矩阵(k) 是关键步骤. 是关键步骤. 例 8.4-1 已知矩阵 求其矩阵函数A 求其矩阵函数 k.
0 1 A= 2 1
矩阵A的特征方程为 解 矩阵 的特征方程为
λ 1 = λ2 λ 2 = 0 q( λ ) = det( λI A) = det 2 1 λ 方程有两个相异的特征根
其全解 x(k) = xx (k) + x f (k)
(3)求系统的输出
y(k) = Cx(k) + Df (k) = C(k)x(0) + C(k 1)B* f (k) + Df (k)
代入, 将 (k)代入,得零输入响应
1 k 1k ( 2) 1 0 ( 2) yx (k) = C(k)x(0) = = 1 , k ≥ 0 1 1 1 ( )k + ( 1)k ( )k 4 4 2
零输入解的象函数 零状态解的象函数
1
1
x(k) = (k)x(0) +(k 1)B* f (k)
于是, 于是,得状态转移矩阵 (k) = Ak = Z1{[zI A]1 z} 为了方便, 为了方便,定义
将它们代入, 将它们代入,得状态转移矩阵
1 1 k 1 0 1 k 1 k 2 1 k k (k) = A = ( ) + 2( ) + 4( 2) 4( 4) 1 4 0 1 2 4 1k 0 ( 2) = 1k 1k 1 k ( ) ( ) ( ) 4 4 2 0 1 4
i =0
k1
x(k) = (k)x(0) +(k 1)B* f (k)
x(k) = (k)x(0) + ∑(k 1 i )Bf (i)
第三章 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e( A+B)t = e At ⋅ eBt
否则不成立, 否则不成立,即 如果 AB ≠ BA 则
e ( A+ B ) t ≠ e At e Bt
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解
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解
1 1 (1 − e−2t ) 例3.2.1 已知某系统的转移矩阵 e At = 2 e−2t 0
At −1 等式两边左乘 (e ) ,即有 (e At ) −1 = e − At
【性质(5) 性质(5) 证明】 证明】:略
3
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解
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解
【性质(6) 性质(6) 证明】 证明】: 根据矩阵指数的定义: 根据矩阵指数的定义:
比较上述展开式t 比较上述展开式t的各次幂的系数可知, 的各次幂的系数可知,若矩阵 A、B可交换, 可交换,即AB=BA,那么
1 0 0 t 1 −t 2 e At = + + 0 1 −t 0 2! 0
0 10 + −t 2 3! t 3
−t 3 +L 0
x (t ) = e At x (0)
A ( t −t0 )
t2 t4 t3 t5 1 − + − L 1 − 2! + 4! − L 3! 5! = cos t sin t = t3 t5 t2 t4 − sin t cos t − t − 3! + 5! − L 1 − 2! + 4! − L
e At = I + At + 1 22 A t + LL 2!
0 λ1 1 1 λ 2 t + = O O λn 1 0
计算机控制系统_清华大学出版社_何克忠_李伟_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1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怎么样分类的?按功能和控制规律可各分几类?答:计算机控制系统可按功能分类,按控制规律分类和按控制方式分类。
按功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1)数据处理系统。
(2)直接数字控制(简记为DDC)。
(3)监督控制(简记为SCC)。
(4)分级控制。
(5)集散控制。
( 6)计算机控制网络。
按照控制规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1)程序和顺序控制。
(2)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 控制)。
(3)有限拍控制。
(4)复杂规律控制。
(5)智能控制。
1.2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并画出方框图。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控制对象、执行器、测量环节、数字调节器及输入输出通道等组成。
方框图: P115 图 1.21输出反馈计算机控制系统1.9简述采样定理及其含义。
答:采样定理:如果采样角频率=2 /T 大于2,即≥ 2,则采样的离散信号(t) 能够不失真地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y(t) 。
式中y(t) 的频谱特性中的最高角频率。
含义:要使采样信号(t) 能够不失真地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是连续信号y(t) ,必须正确选择采样角频率,使≥1.10多路巡回检测时,采样时间,采样周期T和通道数N之间的关系。
答:采样时间是足够短的时间,y(kT) y(kT+ ),0< <。
应满足T≥N。
1.12设有模拟信号(0~5)V和(2.5~5)V,分别用8位、10位和12位A/D转换器,试计算并列出各自的量化单位和量化误差。
答:量化单位 q=, 量化误差根据以上公式可求得 (05)V:转换位数81012量化单位 q/mV19.53 4.88 1.229.76 2.440.61量化误差(2.5)V:转换位数81012量化单位 q/mV9.76 2.440.614.88 1.220.30量化误差1.14试述数模转换器的作用?如何选择转换器的位数?答:数模转换器把数字量u(kT) 转换成离散的模拟量(t) 。
转换的精度取决模 - 数转换器的位数n,当位数足够多时,转换可以达到足够高的精度。
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状态方程
y( k ) x1 ( k ) h0u( k )
2019/1/5
13
写成矩阵形式,得到状态空间描述为:
1 x1 ( k 1) 0 x ( k 1) 0 0 2 x ( k 1 ) 0 n 1 0 xn ( k 1) a0 a1 0 1 0 0 x1 ( k ) h1 x2 ( k ) h2 0 u( k ) 1 xn1 ( k ) hn1 an1 xn ( k ) hn
y( k ) x1 ( k )
2019/1/5 10
写成矩阵形式,得到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x1 ( k 1) 0 x ( k 1) 0 2 xn1 ( k 1) 0 xn ( k 1) a0 1 0 0 0 1 0 0 x1 ( k ) 0 x2 ( k ) 0 0 u( k ) 1 x n 1 ( k ) 0 an1 xn ( k ) b0
2019/1/5
8
4、将差分方程化为状态空间描述:或转换为Z传递函数,再求 离散系统差分方程描述形式:
y( k n) an1 y( k n 1) a1 y( k 1) a0 y( k ) bnu( k n) bn1u( k n 1) b0u( k ) ( k 0,1,2)
当初始状态 x(0) 0 时,对以下状态空间描述做Z变换:
x ( k 1) Gx( k ) Hu( k ) y( k ) Cx ( k ) Du( k )
第八章(3)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2)求状态方程的解
x( k ) ( k ) x(0) ( k 1) B * f ( k )
将有关矩阵代入上式,得零输入解
1 k ( 2) x x ( k ) ( k ) x ( 0) 1 k 1 k ( ) ( ) 4 2 0 1 1 k 2 ( ) 4
1 2
2 1
矩阵函数Ak可表示成
Ak 0 I 1 A
k (1) 0 1 (1)
k
2 0 1 2
解得
1 k k 0 [2 2( 1) ] 3 1 k k 1 [2 ( 1) ] 3
将以上系数值β0、β1代入得
(3)求系统的输出
y( k ) Cx( k ) Df ( k ) C ( k ) x(0) C ( k 1) B * f ( k ) Df ( k )
将 ( k )代入,得零输入响应
1 k 1 k ( 2) 1 0 ( 2 ) y x ( k ) C ( k ) x(0) 1 1 , k 0 1 1 1 ( ) k ( ) k ( ) k 4 4 2
1 k 1 k 1 2 2 ( ) ( ) 2 2 * (k ) 2 , k 0 1 4 1 1 k 1 1 k 1 k k 2 ( ) ( ) ( ) ( ) 2 3 4 3 4 2
其全解 x( k ) x x ( k ) x f ( k )
C ( k ) x(0) h( k ) * f ( k )
式中
h( k ) C ( k 1) B D ( k )
第三章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
• 设纯量差分方程为
y (k n) a1 y (k n 1) a2 y (k n 2) an 1 y (k 1) an y (k ) bu (k )
式中,k表示第k个采样瞬时,
y k
为第k个
采样瞬时输出, u k 为第k个采样瞬时输入.
x(k ) (k ) x(0) (k j 1) Hu ( j )
j 0 k 1
(k ) x(0) ( j ) Hu (k j 1)
j 0
k 1
2. Z变换法
• 设离散时间的状态方程为:
x(k 1) Gx(k ) Hu (k ) y (k ) Cx(k ) Du (k )
n 1 n2
1 z
•令
1 x( z ) u( z) n 1 n2 zn a1 z a2 z an
• 并进行反变换得:
x(k n) a1 x(k n 1) a2 x(k n 2) an x(k ) u(k )
• 取状态变量
x1 (k ) x(k ) x2 (k ) x1 (k 1) x(k 1) x3 (k ) x2 (k 1) x(k 2) xn (k ) xn 1 (k 1) x(k n 1) xn (k 1) x(k n) an x1 (k ) a2 xn 1 (k ) a1 xn (k ) u (k ) y (k ) 1 x(k n 1) 2 x(k n 2) n x(k ) b0u (k ) y k n x1 k n 1 x2 k 2 xn 1 k 1 x k 0u k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分析
§10-2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大多数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用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离散系统,人们习惯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或脉冲传递函数来表示。
离散系统的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和脉冲传递函数,分别和连续系统的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在结构、性质和运算规则上相类似。
对于多变量、时变和非线性系统用状态空间方法处理比较方便。
一、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1. 差分方程对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离散系统,其输入)(kT u 和输出)(kT y 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来表示)()()()()()(101nT kT u b T kT u b kT u b nT kT y a T kT y a kT y n n -++-+=-++-+ (10.17)(10.17)式也可以写成如下紧缩的形式∑∑==-=-+n i ni i i iT kT u b iT kT y a kT y 1)()()( (10.18)如果引入后移算子1-q ,即)()(1T kT y kT y q -=- (10.19)则(10.18)式可写成多项式的形式)()()()(11kT u q B kT y q A --= (10.20)式中n n q a q a q A ---+++= 1111)( n n q b q b b q B ---+++= 1101)(方程(10.17)、(10.18)和(10.20)中假设左右两端阶次相同,这并不失一般性,差分方程中最高和最低指数之差n 被称为差分方程的阶数。
如果(10.17)式中右端的系数项i b ,n i ,,1,0 =,不全为零,则此方程被称为非齐次方程。
方程右端又被称为驱动项。
方程的阶数和系数反映系统的结构特征。
用差分方程作为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时,方程中各变量代表一定的物理量,其系数有时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
如果(10.17)式右端的系数全为零,则被称作齐次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块对角矩阵。 当G为如下块对角矩阵: G=block-diag{G1 G2 … Gl} 其中Gi为mi×mi维的分块矩阵,则状态转移矩阵为
Φ(k ) = G k = block - diag G1k
{
G2k
... Glk
x(t ) = Φ (t )x 0 + ∫ Φ (t − τ ) Bu (τ )dτ
0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离散系统
k −1
x( k ) = Φ(k )x (0) + ∑ Φ(k - j - 1) Hu( j )
j =0
初始状 初始时刻后输入的 态的影 影响,为脉冲响应函 响 数与输入的卷积
递推法(6/10)
� 对上述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公式,有如下几点说明: 1. 与连续系统类似,离散系统状态响应也由两部分组成, � 一部分为由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与初始时刻后的 输入无关,称为系统状态的零输入响应; � 另一部分是由初始时刻后的输入所引起的响应,与 初始时刻的状态值无关,称为系统状态的零状态响 应。 2. 引入状态转移矩阵概念和表示之后,线性连续系统和线 性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的求解公式在形式上一致,都由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叠加组成, � 只是相应的零状态响应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一为求 积分(卷积),一为求和(离散卷积),但本质是一致的。
k <m
递推法(10/10)
(4) 对系统矩阵G,当存在线性变换矩阵P,使得 G~=P-1GP 则有 ~k ~ k −1 −1 k k G = P G P G = PG P
/7) Z变换法(1 (1/7)
2. Z变换法
� 已知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k+1)=Gx(k)+Hu(k) 对上式两边求Z变换,可得 zX(z)-zx(0)=GX(z)+HU(z) 于是 (zI-G)X(z)=zx(0)+HU(z) � 用(zI-G)-1左乘上式的两边,有 X(z)=(zI-G)-1zx(0)+(zI-G)-1HU(z) 对上式进行Z反变换,有 x(k)=Z-1[(zI-G)-1zx(0)]+Z-1[(zI-G)-1HU(z)]
—例3-14 Z变换法(4/7) 4/7)—
� 解 1. 用递推法求解。分别令k=1,2,3,…,则由状态方程有 ⎡ 0 x(1) = ⎢ ⎣− 0.16 ⎡ 0 x( 2) = ⎢ ⎣− 0.16 ⎡ 0 x(3) = ⎢ ⎣− 0.16 1 ⎤ ⎡ 1 ⎤ ⎡1⎤ ⎡ 0 ⎤ +⎢ ⎥ =⎢ ⎥ ⎢ ⎥ − 1⎦ ⎣− 1⎦ ⎣1⎦ ⎣1.84 ⎥ ⎦ 1 ⎤ ⎡ 0 ⎤ ⎡1⎤ ⎡ 2.84 ⎤ +⎢ ⎥ =⎢ ⎥ ⎢ ⎥ − 1⎦ ⎣1.84 ⎦ ⎣1⎦ ⎣− 0.84⎥ ⎦ 1 ⎤ ⎡ 2.84 ⎤ ⎡1⎤ ⎡ 0.16 ⎤ +⎢ ⎥ =⎢ ⎥ ⎢ ⎥ − 1⎦ ⎣− 0.84 ⎦ ⎣1⎦ ⎣1.386⎥ ⎦
类似地,可继续递推下去,直到求出所需要的时刻的解为止。 2. 用Z变换法求解。先计算(zI-G)-1 z −1 zI − G = = ( z + 0 . 2 )( z + 0 . 8 ) 0 . 16 z + 1
—例3-14 Z变换法(5/7) 5/7)—
( zI - G )
−1
adj( zI - G ) ⎡ z + 1 1 ⎤ = =⎢ /[( z + 0 . 2 )( z + 0 . 8 )] ⎥ | zI - G | ⎣ - 0 . 16 z ⎦ 1 5 5 ⎤ ⎡ 4 ⎥ 1 ⎢ z + 0.2 - z + 0.8 z + 0 . 2 z + 0 . 8 = ⎢ -1 4 ⎥ 3 ⎢ − 0.8 + 0 .8 ⎥ + ⎣ z + 0 .2 z + 0 . 8 z + 0 . 2 z + 0 . 8 ⎦
⎡ 0 ⎤ ⎢1.84⎥, ⎣ ⎦
⎡ 2.84 ⎤ ⎢− 0.84⎥, ⎣ ⎦
⎡ 0.16 ⎤ ⎢1.386 ⎥ ⎣ ⎦
输出方程的解(1/2)
3. 输出方程的解
� 将状态方程的解代入如下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输出方程: y(k)=Cx(k)+Du(k) 中,可得输出y(k)的解为
k −1
y ( k ) = CG x(0) + ∑ CG k − j −1 Hu( j ) + Du (k )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1/2)
3.5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 本节研究线性定常离散系统方程的解,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状态转移矩阵 � 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 � 状态方程的求解 � 状态方程解的各部分的意义 � 输出方程的解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2/2)
� 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有递推法和Z变换法 两种主要方法: � Z变换法只能适用于线性定常离散系统, � 递推法可推广到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 下面将分别讨论 �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 � 线性时变离散系统 的状态空间模型求解。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1/1)
3.5.1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 下面介绍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的 � 递推法和 � Z变换法。 最后讨论输出方程的解
/10) (1/10) 递推法(1
1. 递推法
� 递推法亦称迭代法。 � 用递推法求解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 x(k+1)=Gx(k)+Hu(k) 时,只需在状态方程中依次令k=0,1,2,…,从而有 x(1)=Gx(0)+Hu(0) x(2)=Gx(1)+Hu(1)=G2x(0)+GHu(0)+Hu(1) ……
Ch.3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目录(1/1)
目 录
� � � � � � � � 概述 3.1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3.2 状态转移矩阵及其计算 3.3 线性时变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3.4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离散化 3.5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3.6 Matlab问题 本章小结
k −1
= G x (0) + ∑ G k − j −1 Hu( j )
j =0
k
� 上述递推计算公式中的第2项为离散卷积,因此有如下另 一形式的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表达式 x( k ) = G k x (0) + G k −1 Hu(0) + ... + GHu (k - 2) + Hu( k - 1)
/10) (2/10) 递推法(2
� 若给出初始状态x(0),即可递推算出x(1),x(2),x(3),…重复 以上步骤,可以得到如下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递推 求解公式: x( k ) = G k x (0) + G k −1 Hu(0) + ... + GHu (k - 2) + Hu( k - 1)
� 因此,有 Φ( k ) = G k = Z −1[( zI - G) −1 ] 1 ⎡ 4(-0.2) k - (-0.8) k = ⎢ 3 ⎣- 0.8(-0.2) k + 0.8(-0.8) k 5(-0.2) k - 5(-0.8) k ⎤ ⎥ - (-0.2) k + 4(-0.8) k ⎦
/7) Z变换法(2 (2/7)
� 在Z反变换中对标量函数存在下述公式和性质:
Z −1 { 1 /(1 − az −1 )} = a k
k
还记得自 控原理吗?
Z {W1 ( z )W 2 ( z )} = ∑ w1 ( k − i )w 2 (i )
i =0
−1
其中W1(z)和W2(z)分别为w1(k)和w2(k)的Z变换。 � 将上述公式推广到向量函数和矩阵函数,则可得
j =0
离散卷积
/7) —例3-14 Z变换法(3 (3/7) /7)—
� 因此,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的解为: x(k) = Gk x(0) + ∑Gk − j −1Hu( j )
j =0 k −1
该表达式与前面递推法求解结果一致。 � 例3-14 已知某系统的状态方程和初始状态分别为 1⎤ ⎡ 0 ⎡1⎤ ⎡1⎤ x(k + 1) = ⎢ x( k ) + ⎢ ⎥u( k ) x(0) = ⎢ ⎥ ⎥ ⎣− 0.16 − 1⎦ ⎣1⎦ ⎣− 1⎦ 试求系统状态在输入u(k)=1时的响应。
k −1
x( k ) = Φ( k )x(0) + ∑ Φ( k - j - 1) Hu( j )
j =0 k −1
亦为
x( k ) = Φ(k )x (0) + ∑ Φ( j ) Hu(k - j - 1)
j =0
递推法(5/10)
� 比较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的表示形式: � 连续系统
—例3-14 Z变换法(7/7) 7/7)—
1 −1 x ( k ) = Z { X ( z )} = 18 � 令k=0,1,2,3代入上式,可得 ⎡1⎤ x( k ) = ⎢ ⎥, ⎣− 1⎦
⎡ - 5 1( - 0 . 2 ) k + 44 ( - 0 . 8 ) k + 25 ⎤ ⎢ ⎥ k k ⎣10 .2 ( - 0 . 2 ) - 3 5.2 ( − 0 . 8 ) + 7 ⎦
递推法(7/10)
3. 在由输入所引起的状态响应中,第k个时刻的状态只取决 于此采样时刻以前的输入采样值,而与该时刻的输入采 样值u(k)无关。 � 这即为计算机控制系统固有的一步时滞。
递推法(8/10)
� 下面讨论几种特殊形式的系统矩阵G的状态转移矩阵 (1) 对角线矩阵。 当G为如下对角线矩阵: G=diag{λ1 λ2 … λn} 则状态转移矩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