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方博弈理论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

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20 世纪 70 年代,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社会组织。

萨拉蒙教授说过,“我们正置身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 20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 19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失灵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

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受到挑战,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它直接影响到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对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对策,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唤起社会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视,加快解决公信力不足的进程,更好地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北京辦證件/文章来源:新浪公共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当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高发时期,如何治理公共危机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管理公信力委托代理关系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1.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缺失。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是社会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但由于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少部分人员贪污挪用公款以及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得我国非营利组织缺少公信力,导致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民众根基。

2.非营利组织资金不足。

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开展项目和提供服务,持续可靠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非营利组织资金不足现象严重。

一些非营利组织成员要自付交通费和住所费,受灾人群由于缺少资金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影响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质量。

3.非营利组织内外协调沟通不力。

一方面,由于缺乏能够统一调度非营利组织人力、物资和信息资源的机制,当遇到突发情况时,非营利组织内部成员容易扎堆,非营利组织之间也缺少沟通,导致盲目、无序的行动。

另一方面,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充当政府的补充,服从政府的命令和安排。

由于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源广泛,因此,沟通与协作特别重要。

以往危机处理中,对于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来说,政府仍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提供其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社会空间。

因此,政府部门往往与非营利组织疏于联系,或者政府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达其决策,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之间缺乏互动沟通。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探究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探究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探究摘要: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一直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中重要问题,公信力缺失使得非营利组织很难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很难推动相关活动的开展。

自然之友在十多年发展中一直重视公信力建设,有所成效。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先通过查询相关文献,再借鉴自然之友在公信力相关方面建设的案例,探寻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措施,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自然之友一、引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是近年来非营利组织研究中的热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主体往往是公众,提升非营利组织自身公信力是赢得公众信任的重大法宝,然而近年来“郭美美事件”等负面消息严重影响非营利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再加上非营利组织先天的缺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相关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念界定,明确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内容。

张松峰认为非政府组织公信力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活动中为公众所认可和信任的能力,包括影响力、号召力及其权威性,反映了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一种形象映射与评价,具体表现为满意度、信任度和认同感[1]。

柴静,谢鸿飞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外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看法、评价、信任、好感,是组织留给外界的印象[2]。

王名认为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公信力指的是社会对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公众依托其实现某种公益价值的心理凭借”。

根据相关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解读来看,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非营利组织提升自己形象,加强自己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法宝。

在非营利组织中如果缺失了公信力,将会减少民众对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破坏非营利组织的形象,降低非营利组织办事效率。

所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首先概述当下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发展薄弱的表现以及分析当下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少的原因,其次归纳总结文献中对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法,借鉴《自然之友2018年报》和自然之友官网简介,通过自然之友开展的代表性活动,探究自然之友在开展活动中公信力建设的措施。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途径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途径研究

从 而逃 避纳 税义 务 ,大大 降低 了公信 力 。

信 力 是 N O维 持 免税 地 位 和 赢取 组织 声 誉 、吸 引 P 志 愿 者 、获 得 社 会 财 政 支 持 和 资 助 以及 实 现 组 织 最终 目标 和 愿景 的必 要前 提 。
当前 频 发 的 N O丑 闻及 腐 败 营利 组织 打着 非 营利 的幌子 ,利用 国家 的各
非 营 利 组 织 的公 信 力 , 即公 信 度 ,是 指 非 营 利 组 织 与公 众 在 社 会 公 共 活动 中进 行 利 益 交 换 时 所 表 现 出来 的诚 信 、公 正 与 责 任 [】 1 。它 是 社 会 公 众 、服 务对 象 、政府 、捐赠方 以及 第 三方专 业机 构
力下 降 , 由此 产 生 了严 重 的信任 危 机 。 因而 。重塑 N O 的形 象 ,促进 N O公信 力建设 已成 为 重 P P
要 的 现 实课 题 。从 N O 内涵 出发 ,针 对 目前 我 国 N O发 展 过 程 中 出现 的 公信 力 下降 问题 ,从 P P
N O的 内部和 外部 两方面进 行原 因分析 。提 出了促 进我 国 N O公信 力建 设 的具体途 径 。 P P
对其 的信 任及 认可 程度 ,公 信 力是非 营 利组 织 的生 命 ,是 非营 利组 织 的 品牌 及核 心竞 争 力所 在【1 2 。公
种 优 惠 政 策 。如 对 非 营利 组 织 的某 些 经 营 活 动 免 税 、减 税等 ,进 行各 种 营利性 的商业 活 动 ;有 的甚
至 由主管 部 门撑腰 ,不 按 照规 定 和 程序 登 记注 册 ,
众 对 少 数 N O 的质 疑 。也 逐 渐 影 响 到对 整 个 非 营 P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非营利组织(NGO)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越来越多的NGO得到了社会认可和生存发展的机会,然而,其公信力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NGO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形态,其特有的性质和行为举止与政府及企业不同,其公信力是否足够成为社会信任和支持的依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针对NGO公信力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关于理论探讨方面,缺乏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国NGO公信力问题,为其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围绕中国NGO公信力问题开展,重点探讨以下问题:1. 中国NGO的公信力现状是怎样的?2. 影响NGO公信力的因素有哪些?3. 如何提高中国NGO的公信力?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1. 调查对象:中国NGO和公众。

选择NGO的调查对象,着重考虑NGO在不同领域和规模中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公众的选择则关注其对NGO信任度和支持度的不同表现。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NGO公信力的认知、评价和问题,以及对NGO的信赖、支持和合作愿望等。

2. 案例研究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NGO案例,对其公信力问题及提高公信力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

考虑到NGO的多样性,我们将选择涉及不同领域、规模、类型的NGO,并对其发展历程、项目实施、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力图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NGO的公信力问题,探讨影响公信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探究提高NGO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通过研究,不仅对NGO的发展提出有益建议,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NGO的认识和信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关于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途径探究

关于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途径探究

关于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途径探究作者:邱晨来源:《财讯》2017年第07期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近年来非营利组织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丑闻及腐败案件,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和认可度大大下降,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因此,如何提高公信力,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非营利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究,同时借鉴美国非营利组织打造公信力的成功经验,从自身建设、外部问责与监督机制、处理社会关系、完善法律体系等四大方面提出建议,继续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与评估机制,以促进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途径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国内学者对公信力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个观点是:张勇认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指的是社会对此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公众依托其实现某种公益价值的心里凭借;褚宏丽认为,组织的公信力不仅体现在契合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持和对利益相关人(如捐赠者、服务对象)承诺的公共责任,包括公共信息的披露、法律与管制的遵守、理事会的监督与信托责任、组织效能、募款伦理与廉洁、对关系人的响应、组织使命的正当性、利益冲突的避免与解决,以及公共资源的管理等。

裴杰认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机构及捐赠方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

公信力是一种保证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社会共同约定,是第三部门的生命线。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不仅体现在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开展有效率的公益活动,更重要的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持,组织活动的实际成果必须与利益相关者感知和表达的期望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是非营利组织赢得组织声誉和维持免税地位,吸引志愿者、获取社会资助和财政支持以及实现组织终极目标的必要前提。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徐敏宁,李 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江苏南京 2100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民主执政的实现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10BZZ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敏宁(1974-),男,江苏盐城人,研究生学历,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李阳(1954-),女,江苏沭阳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研究、中外政府体制比较研究。

摘 要: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分别有其效率缺乏和公平缺失的先天不足。

在新的资源配置体制中,非营利组织能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地弥补前两者的缺陷。

然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却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困难重重。

破解其瓶颈之困应以提升其公信力为突破口,因提升公信力能够弱化政府规制,优化制度环境,扭转观念偏差,激发志愿意识,缓解其所面对的种种困难。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突破口;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0-0045-04非营利组织,简称NPO (N onprof it Organiza t ion),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社会组织。

它能兼顾公平与效率,能有力地弥补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的先天不足。

随着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运动,构建共同治理模式[1]与 社团革命 (associat ional revolu-tion)重建 第三部门 相回应,[2]以及公民社会(civilsociet y)理论再度流行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契合,非营利组织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强调要 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

国内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研究综述——评估、问题与对策

国内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研究综述——评估、问题与对策
l o n g - t e r m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NP o.Th e r e f o r e ,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c r e d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NP O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
Ab s t r a c t : Th e d i s h o n e s t b e h a v i o r o f t h e n o n - p r o f i t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NP0)s e r i o u s l y a f f e c t s t h e s a c r e d i m_
t h e me a s u r e s f o r i mp r o v i n g t h e c r e d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NPO , e t c .I t a l s o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n i f i c a n c e . T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s t h e a b u n d a n t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e s ma d e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f r o m f o u r a s p e c t s ,
第2 7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科 学版 )
J OU RNA L OF HE F EI UNI VE RS I T Y OF TE C HNOL OG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关系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关系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关系研究[摘要] 本研究以“信任”和“组织之间信任”为切入点,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信任关系类型、相互信任影响因素、信任的产生机制和信任关系形成的模型建构。

文章同时具体分析了组织声誉、组织能力、交往经验、沟通与协调、价值目标、资源控制性、可选择性、开放性、第三方权威制约、紧迫性压力、制度公正与正义性、制度完备与有效性因素,对关系型信任、计算型信任、制度型信任和被动压力型信任的影响,最后提出增强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信任;信任关系;政策建议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仍然面临着严峻考验。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是导致双方难以合作的主要原因。

然而,建立信任关系需要双向努力,任何一方的不信任都可能导致双方合作难以实现。

1 关于信任的内涵对信任的研究,最初始于心理学家关于信任对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信任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分别给出不同的界定。

笔者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视角对信任概念进行梳理。

(1)在心理学领域:信任是一种对情景的反应,是一种置于特殊的相关变量中的期待与强制力,通常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行为,其核心因素为风险因素。

并指出信任也是一种个体人格特征的表现,这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是经过后天社会学习形成的;(2)在社会学领域:信任强调具体的人际关系、文化规范情境和社会制度的作用,并注重社会关系对行动者的影响,尤其十分关注信任的功能与作用;(3)在经济学领域:信任是通过计算成本收益,然后作出对他人预期的决定,因为其基于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比较侧重交易中成本效益的功能,但它忽视了社会非理性因素,从而忽略了情感性对信任的影响。

2 关于组织之间的信任组织之间信任主要存在于两个层次:即组织之间人际信任和组织之间信任,它是在一定的文化、关系特征和社会背景影响下产生的。

浅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

浅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


赠 来 获得 经 费 ,而 且 经 常 是免 税 的状 态 。私 人对 非营 利 组 织 的捐 款有 时 还可 以扣税 。 公信 是 一 种 保 证 社 会 资源 得 到 最 有 效 利 用 的社 会 共 同约不 仅 体现 在 契 合 法 律 法 规 , 更重 要 的 是 对 公 共 利 益 的 维持 和 对 利 益 相 关 人 ( 如 捐 赠 者 、 服 务对 象 )承 诺 的 公 共 责 任 ,包 括 公共 信 息 的 披 露 、法 律 与 管 制 的遵 守 、理 事 会 的 监 督 与 信 托 责任 、组 织 效 能 、 募 款伦 理 与 廉 洁 、对 关 系人 的响 应 、 组 织 使 命 的 正 当性 、利 益 冲 突 的避 免与 解 决 , 以及 公共 资源 的 管 理 等 。公 信 力 是N P 0 赢 得 组 织 声誉 和 维持 免 税地 位 , 吸 引志 愿者 、 获 取 社 会 资助 和财 政 支 持 以及 实 现 组织 终 极 目标 的 必 要前 提 。信 誉 度 高 的N P O更 拥有 在 国 内外 施 加 影 响 和 权 威 的 相 当 的软 权 力 一 吸 引和 动 员 公 众和 社会 资源 ,使 局 部环 境 下 的舆 论 转 化成 为整 体 的社 会 舆 论 , 直接 向政 府 或 企 业 施 压 使 其 改变 政 策 或 间接 地 改变 公 众 对 政 府 和 企 业 行为 的 看 法 而 制 定 新 的规 范 ,从 而 达成 组织 宗 旨 。现在 ,许 多N P 0以 “ 全 球 良知 ” ( 一种 超越 单一 国 家范 畴 的广 泛 的公 众 利 益 )为 旗帜 ,将 公 信 力 发 挥 到淋 漓 尽 致 。企 业 要打 造 自己 的 品 牌 而 确 立 其 核 心 竞 争 力 ,N P O同 样 需 要 在 组 织 成 立 之 初 就 开 始 规 划 和 经 营 自 己 的 公 信 力 , 公 信 力 就 是 其 品 牌 和 核 心 竞 争 力所 在 。总 之 ,公 信 力 是企 业 长 期 、 稳 定 利润 和 政 府 合 法 性 的基 础 , 更 是 非 营 利 组 织 的 生 命 线 。 政 府 在 必 要 时 可 运 用 强 制 和 暴 力 手 段 ,而 N P 0 一 旦 出现 信任 危机 ,就可 能在 一 夜之 间分崩 离析 。 二 、我国 非 营利 组织 的作 用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完 善 和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 非 营 利 组 织 为 社 会 公 众 提 供 市 场 化 、 多 样 化 、 个 性 化 的 动 态 服 务 , 满 足 了 人 们 日 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的 需 要 , 弥 补 了 政府 和 市场 双 重 失 效 情 况 下 一些 公共 服 务 的 社会 需求 。它 还 为 解 决 转 型 期 内大 量 下 岗人 员 的 就业 问题 提 供 了一 条有 效 途 径 。非 营 利 组 织 通 过接 受社 会 捐 助 的 形 式 ,筹 集 社 会 各 方 面 的 资源 ( 捐 助 物 资 、 资 金 ) ,用 于 帮 助 解 决 一些 容 易被 忽 视 的 社会 边 缘 问题 , 有利 于 减 轻政 府 的财 政压 力 ,缓 和社 会矛 盾 ,维 持 社会 的稳 定 。 非 营 利组 织 提 供 的 一 些 公共 服 务 ,有 利 于 扩 大社 会 公 平 ,扶 持 弱 者 , 缩 小在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中产 生 的贫 富 悬 殊 ,促 进 社 会 的 全 面 发 展 。 正 是基 于 非 营 利 组 织 的 公益 性 、非 营 利 性等 特 征 ,及 其 对 社 会 发 展 的 独 特 功 能 ,截 至 2 0 0 2 年 底 , 全 国 经 民 政 部 门 登 记 的 社 会 团体 已达 1 3 1 3 万个 ,基 金会 1 2 6 8 个 , 民办 非 企业 单 位 1 1 1 1 万 个 。涉 及 教 育 、体 育 、社 会 福 利 等 多个 领 域 ,承 担 了 许 多政 府 转 移 出来 的 社会 管 理职 能 ,极 大地 推动 了社会 的 发展 。 三 、我 国非 营 利组 织 公信 力 的现 状 近 年 来 曾 出 现 一 些 我 国非 营 利 组 织 公 信 力 缺 失 的 典 型 案 例 。 一 个 是 曾被全 国各大 媒体 争 相报 道 的 “中 国妈妈 ”胡曼莉 利 用 “ 丽江 妈 妈联 谊会 ”法 定代表 人 的身 份 ,盗 用慈 善组 织 的名 义不 断地 为 自 己谋取 私利 ,被 “ 美 国妈 妈 ”告 上法庭 。另一 个是 关 于希 望工 程捐 款 被人 私 吞 ,致使 捐 款人 不远 千 里寻 访名 义上 的 “ 被 资助 者 ”,揭 开 希望 工 程管 理 中的 漏洞 。还 有 ,是 关于 “ 希 望 工程 ”捐 款被 人私 吞 ,致 使 捐款 人 不远 千里 寻访 名 义上 的 “ 被捐 助者 ”,揭 开 了 “ 希 望 工程 ”管理 中 的漏 洞 。也 曾有 许多 媒体 报道 了山东 菏泽 市一 民办 孤 儿 院院 长董 玉 阁 ,因涉嫌 诈骗 罪被 判 处有 期徒 刑 1 1 年 ,从 一个 被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状况探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状况探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状况探讨作者:刘孟南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7期摘要:随着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人们发现并非只是政府和企业存在着信任危机,作为“社会良知”的非营利组织,并非天然具有维护其公信力的力量,同样存在诸多缺失公信力的可能和事实。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

根据相关信息,2011年新浪微博上备受关注的网友“郭美美事件”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因此,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郭美美事件;公信力;解决措施一、郭美美事件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2011年新浪微博上备受关注的网友“郭美美Baby”,年仅20岁的女孩,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到哪去了?”、“ 红十字会机构是否从中谋取暴利” 、“红十字会内部程序怎么运作”等等一系列关于红十字会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1)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传闻纷飞,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多个合作伙伴相继被卷入“无法自证清白”的尴尬境地。

在雅安地震发生后,急需物资供给之际,但大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也达到了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全民在线调查网上线相关调查,了解郭美美事件对中国红十字会社会公信力的影响。

有73.3%的人认为红十字会的捐款被郭美美背后的有关人士和单位据为己有,26.7%没有表明立场。

这说明郭美美事件使大部分人质疑善款的去向。

(2)郭美美事件致使大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前后悬殊,严重影响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力。

经过调查:只有20%的人表示会把钱捐给以政府为背景的慈善组织;而在众多的捐钱组织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自己亲自送钱给灾民、民间慈善组织、外国背景的慈善组织;甚至有26.7%的人表示不会捐钱。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制 度 之 间及 其 实 施 主体 之 间 经 常 出 现 的摩 擦 和 不 协
调 , 给其 发 展 设 置 了客 观 的 障 碍 。另 一 方 面 , 应 也 相
调利益 、 化解 矛盾 、 忧 解 难 的作 用 , 挥 社会 、 业 排 发 行 组 织 和 社会 中介 组 织 提 供 服 务 、 映诉 求 、 范 行 为 反 规 的作 用 , 形成 社 会 管 理 和 社 会 服 务 的 合 力 ” 。然 而 , 在 实 践 建设 中 , 国 的 非 营 利 组 织 却 在 政 府 规 制 和 我 市 场 挤压 下 困难 重 重 。本 文试 图 以提 升 公 信 力 为 突 破 口来 探索 我 国非 营利 组 织 走 出 困境 之 策 。

的法 律 很 不 健 全 。 只 有《 会 团 体 登 记 管 理 条 例 》 社 、 《 民办 非 企 业 单 位 登 记 管 理 暂行 条 例 》 几 部 法 律 条 等
例 。财 务 、 人 、 评 、 督 等 规 范 管 理 的 法 律 制 度 用 考 监
还 处 于 盲 点 。法律 制 度 的缺 失 尤 其 是 监 督 制 度 缺 失
的 资源 配置体制 中, 营利 组织 能兼顾公 平 与效 率 , 进 和谐 社 会 的 构建 , 力地 弥补 前 两者 非 促 有
的缺 陷 。然而 , 国的 非 营利 组 织却在政 府规 制 和 市场挤 压 下 困难 重重 。破 解其 瓶 颈之 困应 我
以提 升 其 公 信 力 为 突破 口 , 因提 升 公 信 力 能 够 弱 化 政 府 规 制 , 化 制 度 环 境 , 转 观 念 偏 差 , 优 扭 激
公 益 或互 益 活 动 的非 政 府 社 会 组 织 。它 能兼 顾 公 平

我国非营利组织建立公信力的会计途径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建立公信力的会计途径研究

信息 。其差 别更 多地 体现 在事 业 单位 对财 政资 金管 理 的信息 披露 方面 的要 求 ,一方 面主 要是 收付 实现 制 的确认
基础 , 另 一方 面设 置专 门 的“ 财 政 补助 收支 情况 表 ”披露 和提供 财政 预算 资 金 的动态 信息 。 第j , 在财 务 报告 体系 的设 置和构 建方 面 ,新 的事业 单位 会
满足三个 条件 : 该组织不 以营利为宗 旨 和 目的 ; 资源 的提供者 向该 组织投入 资 源不取得经 济 回报 ; 资源提 供者不享有
非 营利 组织会 计 制度 体系 相 比 : 第一 .
新 的事 业单 位会 计准 则和 制度 以财 务 会计 概念 框架 为基 本理 论基 础 .将事 业 单 位 的经 济 业 务 和事 项 主 体 化 , 整
并没有 指出这类组 织 的“ 民 间” 特征 , 而 是适合所 有非 营利 组织 的共 同特点 , 但 是, 由于我 国公 益性组织 中含有 国有 事
个 理论 体系相 比单 位 预算 会计 体系更 加符 合 财务会 计 的本 质 ,更 趋近 于 民
间非 营利组织 会计 体 系 ,能够 主体 化 的规 范非 营利 组织 的会 计事 项和 财务 报告 ,反 映一 个会计 主 体 的财务 状况 和运 营结 果 。 第二, 新 事业单 位会 计 准 则 和 民间非 营利组 织会 计制 度对 会计 要素 设置 确认 和计 量 的原则 ,并 按 照 会计 要素 规范 财务 报告 体 系 ,以全面
系, 值 得 我们 深入 研 究 。
二 、 现 行 会 计 模 式 在 信 息 透 明 方 面 的 局 限
说 明书为财务 报告体 系披露会计信 息 。
公立 事业 单 位 的预算 会计 模式 随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机制研究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机制研究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机制研究[摘要]本研究以“信任”作为切入点,介绍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维度、影响非营利组织对政府部门信任的因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信任形成机制以及关系模型,并分析了政府声誉、政府能力、交往经验、沟通、制度的公正与正义性、制度的完备与有效性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间信任的影响,最终提出增强相互间信任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信任;信任机制;改善对策当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仍然面临着严峻考验。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信任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是导致难以合作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建立信任是双向的,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不信任也会导致双方合作难以实现。

1 关于信任的内涵对于信任的探讨,始于心理学家研究信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信任是研究的热门课题。

到目前为止对信任的界定尚未完全达成一致。

笔者试图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范围对信任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

①在心理学中:信任是一种置于特殊的相关变数中的期待与强制力,其核心因素是风险,通常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行为;同时也一种对情景的反应和个人的人格特征表现,这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是经过后天的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②在社会学中:信任注重社会关系对行动者的影响,强调具体的人际关系、文化规范情境和社会制度的作用,比较关注信任的功能与作用。

③在经济学中:传统的经济学强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信任就是通过计算成本收益,然后作出对他人预期的决定,比较侧重交易中成本效益功能。

2 组织之间的信任结合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特点,双方的信任都是为了谋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并不会滥用自身的组织优势损害对方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相信对方组织会履行承诺并采取实际的行动。

这实际上也就是对对方组织履行承诺的一种期望,当然这其中包括理性的因素和非理性的因素。

基于三方博弈理论的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策略研究

基于三方博弈理论的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策略研究

【 摘 要】非营利组织公信 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如何 提升公信力是我 国非营利组织当前面临的难题。本文从非营利组织及其公信力的概念入 手,应用 P E S T 分析法深入分析公信 力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政府监管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 民三方博彝模 型,对博弈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最后提 出非营利组织提升公 信力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三方博弈;政府监管 ;社会公 民
Ec o n o mi c& T r a d e U p d a t e S u m. NO. 2 8 0 J u n e . 2 0 1 3
基 于 三 方 博 弈 理 论 的 非 营 利 组 织 提 升 公 信 力 策 略 研 究
张成林
( 五 邑大 学经 济 管理 学 院 广东 江 门 5 2 9 0 2 0 )
收益 为矗 S ;政府 监管 部 门选择 严格 监管 策略 所付 出成 本 为 。 3 . 3政 府 监管 部 门、 的 前 提 下 , 政 府 监 管 部 门 、 非 营 利 组 织 和 社 会 公 所示 。 营利 为 目的 、主 要 开 展 各 种 自愿 性 的公 益 或 互益 活 动 的 非政 府 组 民三 方 的 收 益 矩 阵 如 表 1 表 1 政 府 监 管 部 门 、非 营 利 组 织 和 社 会 公 民 三 方 收 益 矩 阵 织 。它 能 兼顾 公 平 与 效 率 , 能有 力 地 弥补 政 府 体 系 和 市场 体 系 配 置 资 源 的 先 天 不 足 。 公 信 力 是 指 公 共 权 力 领 域 与 公 民 社 会 领 域 中 政府 监管鄯 门 博弈 参与者 严 格监管 放宽监管 l 以组 织 形 态存 在 的行 动 者 ( 公共 机 构 )及 具有 “ 公 共 性 ” 的抽 象

发展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信力的提高

发展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信力的提高
( )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必要性。对非营利组织正确 的界定是我们进行深入讨论的必要前 一 提。所谓 “ 非营利组织” ( o p f o ai t n P nn— r i r n ao ,N O)是指不 以营利为 目的 、主要开展各 ot g z i 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 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l 集合就构成 “ 营利部 的 非 门” ,或者称 “ 第三部门” (l tr sc r ,与政府部 门、市场部门共 同构成现代社会 的三大 t i t) i hdeo e
收稿 日期 :20 0 0 0 6— 2— 9
作者简 介 :王 玉 (92 ) 18 一 ,女 ,四川成都人 ,四川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行政 管理专业硕士研 究生。
维普资讯
争中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 ,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也需要非营利
组织能够承接以往由政府包揽的部分职责 ,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在这种需求下 ,中国的非营
利组织取得 了空前的发展 。社会团体的数量由 17 年前的6 0 多个猛增到 19 年底的 1 、 98 00 98 6 5 万 ,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从零发展到 7 万 个。近年来 ,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是 ,中国特有 的 O 事业单位也正在分化为营利或非营利组织。可以说 ,非营利组织正 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组织创新 ,发挥着政府 、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 ( )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发展 和进步中起到了不 二
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中国非营利组织 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再加上非营利组织本身社会责任的
缺失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面临许多 困境 ,出现 了很多问题 ,引起 了民众 的质疑 ,导致 了
息的堵塞。因此 ,政府需要有中介性的非营利组织起到信息沟通 的桥梁作用 ,并帮助政府维护 市场与社会秩序 ,从而减少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 、提高政府的效率。而这些分散的利益主体也

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2008年12月(上)[摘要]随着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人们发现并非只是政府和企业存在着信任危机,作为“社会良知”的非营利组织,并非天然具有维护其公信力的力量,同样存在诸多缺失公信力的可能和事实。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品牌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几点思考刘清(福建省泉州市仰恩大学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14)四川地震第二天,希望工程的创意人、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上网搜索日本阪神地震和台湾9·21地震的信息。

他发现,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日本NGO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在日本救灾史上被称为“志愿者元年”,在9·21之后,台湾被称为“志工岛”。

伴随着一次8.0级大地震到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慈善总动员,全国的慈善基金、民间组织、普通公众史无前例地积极行动起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之余,人们也发现了“网易变更捐赠合作方”、“万元帐篷”等事件,因此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分析(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日益倾向于依靠非营利组织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信赖非营利组织的效率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投入不断增加是对其价值的认同。

因此,作为社会公器,非营利组织应对国家、社会及捐助人和受益人负责。

公信力是企业长期、稳定利润和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

企业以逐利为本质,政府在必要时可运用强制和暴力手段,而非营利组织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有数据显示,中国现有32万家在册的民间组织和300多万家不在册的草根组织,但一个怪现象却经常发生,一方面是资金短缺、筹款艰难困住了数百万家民间组织和上千万满怀激情的社会工作者,甚至威胁到这些组织的生存;另一方面是中国的许多企业、富豪和广大有爱心的公民,常常不知道要把钱捐赠到哪里,不知道如何参加志愿活动。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与社会回报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与社会回报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与社会回报一级段落标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增加和竞争的激烈化,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非营利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下面将从透明度、财务管理和合规性三个方面来探讨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策略。

二级段落标题1:提高透明度无论是对捐赠者还是影响所属领域相关利益方都来说,透明度是建立公信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非营利组织应该向公众清楚地展示他们的使命和目标,并详细介绍其工作方式和计划。

这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实现。

其次,在项目层面上,非营利组织应该向外界披露项目进展、使用资金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统计等。

定期发布具体数据可以帮助捐赠者评估资源分配效果,并促进更多人对组织的信任。

另外,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也是提高透明度的关键。

非营利组织可以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或者运用第三方审核机构来监督项目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情况,确保公共资金得到妥善管理。

二级段落标题2:加强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管理是非营利组织打造公信力的基石之一。

首先,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流程,确保所有收入和支出都有准确完整的记录,并经过同行或专业机构审核。

其次,合理规划预算及适当控制支出也是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合理分配资源、降低开支、最大化效益需要成为每个非营利组织所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此外,与财政部门合作进行定期审计,并及时向捐赠者与相关利益方报告审计结果是增加透明度并树立公信力双赢策略。

通过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对组织财务进行复核,既可以防止内部腐败现象发生,又能够增加其他利益方对组织财务的进一步信任。

二级段落标题3:确保合规性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是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必然选择。

首先,非营利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组织成员的职责,并进行培训和指导,保证有关政策和法规得以遵守。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作者:张玉听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第13期张玉昕(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7)摘要: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根据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公信力治理对策,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必定会得到提高,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具有高度公信力的非营利组织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了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制约因素,提出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社会治理结构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 2013) 05 -0172-05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主要是指其组织行为偏离组织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宗旨,出现组织项目运作效率低、资源配置率低、违背公益性目标的非公共现象,从而造成在提供多元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缺陷。

总结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管理者渎职腐败管理者渎职腐败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典型行为,非营利组织主要管理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污挪用组织公共财产、诈取组织基金、过度消费、滥发工资和薪金的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法律政策还不是很完善,政府、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监督不力,问责机制不健全,外部评估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因素都为管理者渎职腐败创造了条件。

2.违背组织公益性宗旨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一项重要特征,组织成立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致力于公益事业。

为了拓展资金来源,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性活动,但它不能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业务来开展。

可以获利,但其所获得的营业性收入必须全部用于组织的扩展和辅助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不能进行分配,更不能徇私舞弊,为自己谋取私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三方博弈理论的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策略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如何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当前面临的难题。

本文从非营利组织及其公信力的概念入手,应用pest分析法深入分析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政府监管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三方博弈模型,对博弈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最后提出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三方博弈;政府监管;社会公民
1.非营利组织及其公信力的内涵
非营利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发展及成熟,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致力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管理,它不光为社会提供了新的资源配置机制,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要,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nonprofir organization),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自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组织。

它能兼顾公平与效率,能有力地弥补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的先天不足。

公信力是指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的行动者(公共机构)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主要包括语言、制度、权利、货币、真理等)因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得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概念,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又称公信度)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捐赠方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是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晚、制度不健全、社会基础薄弱,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尤其困难。

自2008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发生的“天价帐篷”、“郭美美事件”以及一些基金和募捐的欺诈案件,这一系列的事件严重损坏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形象,陷入了信任危机,致使其公信力严重缺失。

2.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博弈分析
2.1 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三方博弈模型
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广大公民等不同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利益配置的博弈活动,提升公信力不仅是非营利组织的意愿,也是政府监管部门为了发展本国“第三部门”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意愿,更是社会上的广大公众实现稳定、和谐、服务型社会的美好意愿。

在提升公信力的过程中,这三方主体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把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划归为政府监管部门这一群体;把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各个基金会等等,除了社会公民或政府部门以外所有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这一群体;最后将社会公民归为另一个群体。

2.2 三方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假设政府监管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公民三方主体行为是有限理性的。

由于行为主体的感知认识能力有限,它包括行为主体在获取、储存、追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因此完全理性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假设2:假设政府监管部门可以选择严格监管和不严格监管两种行为策略,设在监管部门机构群体中,选择严格监管策略的比例为,则选择不严格监管策略的比例为;非营利组织可以就其公信力问题选择提升和不提升两种行为策略,设非营利组织群体中,选择提升公信力的比例为,则选择不提升的比例为;社会公民可以选择信任和不信任非营利组织两种策略,设社会公民这一群体中,选择信任的比例为,则选择不信任的比例为。

假设3:假设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的正常收益分别为,利用双方的提升和信任策略而获得的收益分别为,若只有一方群体选择提升(或信任)策略,而另一方群体选择不信任(或不提升)策略,则获得的收益为;提升和信任策略得到政府财政支持所获得的收益分别为,在采取提升和信任策略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分别为,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若选择不提升和不信任的策略,在政府监管条件下,获得的惩罚分别为;监管部门因非营利组织、社会公民两个群体选择提升和信任策略而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所获得的收益为,若只有一方群体选择提升(或信任)策略,而另一方群体选择不信任(或不提升)策略,则获得的收益为;政府监管部门选择严格监管策略所付出成本为。

3.3 政府监管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三方的收益矩阵
3.博弈参与者策略选择分析
3.1 在政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的策略选择分析
政府监管部门是一个国家法律宪法是否准确实施的有力监督者,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比较缺乏自律意识和提升公信力的主动性,因此严格的监管条件是影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在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选择严格监管策略,通过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来规范、鼓励非营利组织、社会公民等行为主体参与进来;通过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来降低行为主体参与的风险成本;通过税收政策优惠、专项资金投入来调动行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在政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条件下,非营利组织选择提升和不提升策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基于前面的分析讨论,是显然成立的,从中可得:在政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条件下,要促进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加强资源共享,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监管部门对不积极实施公信力提升的主体的惩罚力度f;二是行为主体在提升公信力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c。

因此,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不积极实施公信力提升的行为主体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行为主体参与公信力提升所付出成本来提高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选择提升公信力策略的概率。

3.2 在政府监管部门放宽监管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的策略选择分析
基于前面的分析讨论,是显然成立的,从中可得:在放松监管条件下,要促进行为主体在提升公信力过程中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提升公信力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二是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民提升公信力过程中付出的成本。

因此,在提升公信力过程中,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保障行为主体在提升公信力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此外,通过激励中介成为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民的桥梁,充当资源需求方与资源供给方的枢纽,降低行为主体在公信力提升过程中的成本。

4.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1)完善非营利组织政策法规,保障公信力的权益秩序
首先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并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取得与其他法律体系平等地位,增强非营利组织法律的权威性;继续推进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把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相关职能让渡给非营利组织,扩大和加强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范围,以便其更快更好的发展;理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非营利组织董事会在人事、决策和执行等方面的自由和权利,确保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2)加强非营利组织组织管理,搭建公信力的服务平台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发展经验,建立健全我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在税收、宣传和人事等方面给非营利组织以优惠,从而激励社会民众和企业单位参加到非营利组
织的筹资、决策和服务中来;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透明度,以网站或微博等方式,及时正确地向外界公布组织的活动和资金情况,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并以此为平台,联系广大社会公众,提高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聘请科研单位的专家或专门的外部评估机构,对组织的项目、计划和政策等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展示出组织运行的现状和成绩,找出组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3)优化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降低公信力的风险成本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或者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组织的活动将会涉及到大量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因此要建立一个严格的问责机制,来保证组织的活动在规范的范围内、人事的任免升迁合情合理、资源使用高效等等;扩宽聘请录用渠道,让更多的有才华的年轻人能有机会为非营利组织工作服务;引入岗位竞争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组织健康有效的运行;把市场营销观念用到非营利组织筹资活动,创新筹资理念和方法,加强与企业和民众的联系,提高筹资效果。

(4)浓厚非营利组织宏观环境,提高公信力的创新意识
我国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普及非营利组织相关理念,让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和意义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提高我国民众这这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志愿者精神,让广大民众更加主动无偿地参加志愿者服务;非营利组织也应该利用我国民众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地区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展非营利
组织、提高组织公信力;完善政府、社会和媒体的监督机制,增强人民依法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法律意识,净化监督和言论渠道,让非营利组织在阳光下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53-54.
[2]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3]徐敏宁,李阳.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j].唯实,2010,10.
[4]戚湧,张明,丁刚.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
[5]陈晓春,贺菊花,等.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桑春红.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省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2006(12).
[7]林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作者简介:张成林(1986-),男,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