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导学案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并背诵全文,并翻译难懂语句。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学习流程】一、新课导入二、文学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谊)等。
三、课前预习(一)正字正音载.舟(zài )殷.忧(yīn )懈怠..( xiâ dài )浚.其泉源(jùn )黜.恶(chù)谗.邪(chán )戒奢.以俭(shē)谬.赏( miù)壅.蔽(yōng)垂拱.(gǒng)(二)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三)古今异义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
古义:指树木的根。
②凡百元首..。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班级:姓名: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以及孔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2.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一词多义的词语现象;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1.理解与落实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常用文言现象。
2.掌握一词多义的词语现象。
三、学习过程任务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空格部分,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
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2.作者简介:孔子,名,时期鲁国人,是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书》、《礼》、《》、《乐》、《》)。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他出身在没落地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
相传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
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文言宾语前置句式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宁夏固原市隆德县高级中学马忠课前活动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调整下列句子语序。
1、我饭吃。
2、我篮球打。
3、我手机玩。
教学目标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类型,把握判别宾语前置句的方法看一看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的宾语有倒置现象1、忌不自信。
2、无情郎安在?3、之二虫又何知?4、南冥者、天池也5、项伯杀人,臣活之6、野马也,尘埃也7、复驾言兮焉求?思考: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的句子,叫宾语前置句。
一、动词的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找出谓语动词及宾语,并找出句子特点1.大王来何操?2.吾谁欺?3彼且奚适也.?特点:①②③规律1:常见的疑问代词:【谁、何、安、奚、胡、曷、恶、焉】格式:练一练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是()A.奚以知其然也?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君何患乎?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特点:1.2.3.规律2: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否、毋、弗】常见的代词:【余、吾、之、自、汝、尔、是】格式练一练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是()A.莫我知也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C.蚓无爪牙之利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翻译句子,找出特点(四人一组讨论发言后教师再明确)1.何陋之有?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唯利是图特点:12规律3:格式:练一练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A.客何为者?B.夫晋何厌之有?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D.小人之不拘,目不暝二、介词的宾语前置翻译句子,找出特点(同桌讨论发言后教师再明确)1.微斯人,吾谁与归?2.何以战?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特点 12规律4:格式:练一练: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不然,籍何以至此?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何以知之?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总结:(多媒体展示)翻译下列句子,指出类别(动词宾语前置或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句式》导学案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要归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常见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并学会判别和翻译。
【学习重点】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的句式的判别和翻译。
【学习难点】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的判别和翻译。
【学法指导】练习——发现——运用【知识链接】1、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2、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
3、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4、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
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乎”等。
5、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
【课前小练】你能说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何种文言句式吗?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沛公安在?()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学习过程】一、文言句式之判断句。
翻译下列句子。
1、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5、皆口腹自役。
7、今臣亡国贱俘。
8、粟者,民之所种。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找以上句子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二、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翻译下列句子。
1、而君幸于赵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而刘宿婴疾病。
找以上句子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三、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难点(1)理解荀子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领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作品介绍《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跂()而望舆()马舟楫()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螯()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学不可以已已:(2)木直中绳中:(3)虽有槁暴虽:暴:(4)金就砺则利就:砺:(5)吾尝终日而思矣尝:(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7)吾尝跂而望矣跂:(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9)假舆马者假:(10)而致千里致:(1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12)君子生非异也生:(13)善假于物也假:五、文本研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学不可以已。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答: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1)学习的意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一段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变得笔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等为例,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超越原有的水平,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文言文句式导学案 -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3、用“......者,......”表示判断。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为”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用“......者也。
”表判断。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范仲淹《岳阳楼记》)④“即今之亻累然在墓也。
” (张溥《五人墓碑记》)⑤“予购三百盆,皆病者……”(龚自珍《病梅馆记》)7、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之议也。
”8、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秦,虎狼之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高中语文必修二考点链接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导学案
单元考点链接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状语后置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是判断句,“不随以止也”是省略句(“随”后省略“之”)。
词类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樵”,是“打鱼砍柴”的意思;有名词用作状语,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中的“侧”,是“从旁边”的意思,作谓语动词“出”的状语;有使动用法,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的“谬”是“弄错、使……错”的意思;有意动用法,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友”是“以……为伴侣”“以……为朋友”的意思。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发现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不难掌握,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基本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特点和各种词类活用现象,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一步,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
“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与之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
(1)“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句。
(2)“不同的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从高考试题来看,大都是通过文句翻译来考查句式和用法的,也有通过理解实词含义的客观题来考查的。
一、分析文言句式的方法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对类似的句子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孔子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3.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体会《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精彩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开创。
代表人物有、、代表作品《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学。
《墨子》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代表作品《老子》《庄子》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代表作品《韩非子》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二、儒家思想及其《论语》: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吴静文言句式导学案
文言句式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的含义。
2、掌握如何辨别以上七种句式的基本方法。
3、学会把特殊句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正常语序。
4、记住相关句式的例句。
【学习重点】1、掌握如何辨别以上七种句式的基本方法。
2、记住相关句式的例句。
【学习难点】同上【学法指导】熟悉相关内容自主阅读探究思考小组相互研讨【基础知识积累】一、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和无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分类。
(1)有语言标志。
①‚者也‛系列。
……者,……也。
如: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 ……者,……。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也。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者也。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②非‚者也‛系列。
主要包括为、乃、即、则、是和非等。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2)无语言标志。
即在文句中没有明确的表判断的词语,只能通过句子意思,从整体上理解判断。
关键之处在于文句中的主语与宾语之间有一种基于判断的陈述关系。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被动句一个动词谓语句,若动词涉及的对象受事者作主语,那么这个句子即被动句。
(1)有语言标志。
①‚为所‛系列。
为+动词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导学案-------------------------------------------------------------- ------------------------------- ------------------------------- ------------------------------- ------------------------------- ------------------------------- ------------------------------- ------------------------------ ------------------------------- ------------------------------- ------------------------------- ------------------------------ ------------------------------- -------------------------------------------------------------- -------------------------------------------------------------- ------------------------------- -------------------------------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见于‛系列。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谏太宗⼗思疏》导学案学习⽬标1.积累⽂中重要的⽂⾔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对⽐论证和⽐喻论证的⽅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1.字词及⽂⾔现象的把握。
2.“⼗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第⼀课时⼀、导读:解题、介绍作者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史称“贞观(guàn)之治”;⼗思——是本⽂内容,即⼗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下向君主议事进⾔的⼀种⽂体,属议论⽂。
2、.作者与作品:魏徵,字⽞成,唐朝下曲阳⼈。
隋末,因避乱⽽出家做道⼠,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夫,左光禄⼤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贞。
魏徵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治,⽽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并对侍⾂说:“⼈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镜矣!”⼆、⾛近⽂本,基础积累分析课⽂第⼀段(⼀)读准字⾳求⽊之长.()浚.其泉源()塞.源()(⼆)重点字词解释求⽊之长.者(⾼)欲流之远.(长远)浚.其泉源(疏通)积其德义..(道德仁义)虽在下愚..(最愚昧⽆知的⼈)⼈君当.神器之重(主持)居域中..之⼤(天地间)塞.源⽽欲流长者也(堵住)(三)词类活⽤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法,使........稳固。
2、⼈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形容词活⽤作名词,重权,⼤位。
3、⽽况于明哲..乎?:形容词作名词,明智的⼈。
4、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
(四)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名词,树根今义:副词,完全2、⼈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五)⼀词多义1、固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求⽊之长:牢固2、长1)⾂闻求⽊之长者:⾼⼤2)根不固⽽求⽊之长:⾼⼤3)塞源⽽欲流长者也:与“短”反义3、居1)居域中之⼤:据有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4、以戒奢以俭(介词,⽤)伐根以求⽊茂(连词,表⽰⽬的)(六)判断⽂⾔句式斯亦伐根以求⽊茂,塞源⽽欲流长者也。
《登泰山记》 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写景顺序和手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感悟泰山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按时间和空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理解文中对泰山景色描写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散文家。
他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代表人物,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2、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之为“桐城派”。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汶水()南麓()石磴()徂徕()绛皓()若偻()石罅()樗蒱()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3)越长城之限(4)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5)磴几不可登(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级七千有余(2)须臾成五采4、翻译下列句子。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五、文本研读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泰山景色的?请简要分析。
2、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何特点?3、文中是如何描写泰山日出的?请从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六、合作探究1、本文语言简洁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泰山作为中国的名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泰山文化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泰山的诗词、典故等,与同学交流分享。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考并探讨孟子的义利观。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面临选择时能坚守道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难点(1)体会文中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2)对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五、课堂探究1、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文意理解(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先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
(2)重点词句讲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欲:想要。
得兼:同时得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生命。
义: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甚于:超过。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假如,假使。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3课时)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一)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 )至( )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
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 )到( )和楚国由( )到( )的过程。
第三部分(11---12)屈原( )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 )。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二)掌握下面的加点虚词用法
1、①楚之同姓也。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②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皆以美于徐公。
3、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而母立于兹。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①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
(5)方正之不容(6)明道德之广崇
(二) 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
【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优教导学案(第2课时)。
课 题
屈原列传(二)
时间:
(三)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特殊句式导学案(预习、探究、检测)
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主备人张婷审核人张永雄年级班级姓名使用时间课题特殊句式【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2课时【预习案】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考一考1、你知道高考考纲规定中,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主要有哪几种吗?答案:“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
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主要为《考试大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考向着眼于运用,主要是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2、翻译下列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人。
(判断)(2)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状语后置)(3)不拘于时译文:不被世俗所约束(被动)(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不知道断句,不能解决疑惑(宾语前置)(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肉骨头(定语后置)(6)輮以为轮译文: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的形状(省略)【探究案】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2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公子从车骑,虚左
能急人之困
公子怪之
C、
公子从车骑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侯生乃屏人间语
D、
北救赵而西却秦
皆谦而礼交之
4、一词多义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复引车追问侯生
为公子先引
下:
礼贤下士
旦暮且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每薄暮,下管键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辞:
辞决而行
6桓侯故使人问之
7、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资
1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2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此帝王之资也。
2、重点虚词
⑴所以
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1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就
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2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三窟已就
2、重点虚词
(1)以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关于古代考验一般为三次的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在圯桥遇黄石老人,为考验张良的为人和才智,故意将鞋子掉桥下,吩咐张良去拾上来,还叫他亲自跪地穿鞋,张良顺从,得黄石公的青睐,便约张良5日再见。张两次都迟到了,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进圯桥。才见到了黄石公,黄为了奖励张良的这种韧性、耐性和毅力,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的《大公兵法》,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遂感行刺秦始皇乃为蠢事,后来便做了刘邦的谋士。),孔明考验刘备(三顾茅庐)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三夯实基础学案4文言句式——根据语法,思考是否有特殊句式和用法
学历案4 文言句式——根据语法,思考是否有特殊句式和用法【命题初探·微观考情】文言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多在文言翻译中考查。
【文言句式·必备知识】掌握八大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分清类别,含有“是”的句子1.“……者,……也”。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者”“者也”。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3.“也”字句。
例: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4.无标志句。
例:①今臣亡国贱俘。
(《陈情表》)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③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5.用“为、乃、则、皆、诚、即、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例: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皆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登泰山记》)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6.“是”为标志。
指示代词,这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表判断汝是.大家子。
(《孔雀东南飞并序》)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译成“被”的意思1.有标志的被动句。
“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见”字句见+谓语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 见+谓语+于遂见.用于小邑。
(《归去来兮辞并序》)“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为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①感斯人言。
(《琵琶行并序》)②而刘夙婴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的含义。
2、掌握如何辨别以上七种句式的基本方法。
3、学会把特殊句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正常语序。
4、记住相关句式的例句。
【学习重点】1、掌握如何辨别以上七种句式的基本方法。
2、记住相关句式的例句。
【学习难点】同上【学法指导】熟悉相关内容自主阅读探究思考小组相互研讨【基础知识积累】一、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和无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分类。
(1)有语言标志。
①“者也”系列。
……者,……也。
如: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 ……者,……。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也。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者也。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②非“者也”系列。
主要包括为、乃、即、则、是和非等。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2)无语言标志。
即在文句中没有明确的表判断的词语,只能通过句子意思,从整体上理解判断。
关键之处在于文句中的主语与宾语之间有一种基于判断的陈述关系。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被动句一个动词谓语句,若动词涉及的对象受事者作主语,那么这个句子即被动句。
(1)有语言标志。
①“为所”系列。
为+动词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导学案------------------------------------------------------------------------------------------------------------------------------------------------------------------------------------------------------------------------------------------------------------------------------------------------------------------------------------------------------------------------------------------------------------------------------------------------------------------------------- ------------------------------- -------------------------------------------------------------- ------------------------------- ------------------------------- -------------------------------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见于”系列。
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见+谓语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见+谓语+于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无语言标志。
即没有明显表被动关系的词语,动词本身就已经表被动。
所以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上下文来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3.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会前置。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勿”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孰、恶、安、焉、胡、奚、何”如: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2)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4.定语后置句定语通常应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中心词+定语+者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3) 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中心词+之+定语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状语后置导学案------------------------------- ------------------------------- ------------------------------- ------------------------------- ------------------------------- ------------------------------- ------------------------------- ------------------------------------------------------------------------------------------------------------------------------------------------------------------------------------------------------------------------------------------------------------------------------------------------------------------------------------------------------------------------------------------------------------------------------------------------介词结构“于……”作状语的状语后置如:亮见权于柴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介词结构“以……”作状语的状语后置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资治通鉴》“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6.谓语前置句(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7.成分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省略主语。
如:公使阳处父追之,(阳处父)及诸河。
(秦三帅)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2)省宾语。
如: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3)主语宾语皆省略。
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秦驻军)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崤之战》)(4)省谓语。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
(《陈情表》)(5)省定语。
如:若潜以来,(郑)国可得也。
(《崤之战》)(6)省介词。
如: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其人,通邑大都。
(《报任安书》)达标检测判断句练习题一、根据要求做题: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答案]B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答案]D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导学案------------------------------------------------------------------------------------------------------------------------------------------------------------------------------------------------------------------------- ------------------------------------------------------------- ------------------------------- ------------------------------- ------------------------------- ------------------------------ ------------------------------- -------------------------------------------------------------- -------------------------------------------------------------- ------------------------------- -------------------------------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答案]C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答案]A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形式:……者,……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
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4、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被动句练习题一、按要求做题: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答案]A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答案]A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