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肌理体会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巧用肌理》说课稿5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巧用肌理》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巧用肌理》这一课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肌理的定义、肌理的分类、肌理的制作方法以及肌理在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和绘画技能,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但同时,学生之间的绘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对肌理的概念和制作方法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定义、分类和制作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制作出富有特色的肌理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肌理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观察、实践、讨论的过程中,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示范讲解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肌理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介绍肌理的定义、分类和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和技巧产生的肌理效果。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技巧进行肌理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绘画创作的肌理美
绘画创作的肌理美绘画创作中的肌理美指的是画面的质感和触感,通过绘画技法和材料运用展现出来的美感。
肌理美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材料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效果,使画作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观赏者的审美体验。
在绘画创作中,肌理美通常表现为画面的纹理、光影、细节和颜色等方面。
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油画的厚重质感、水彩画的柔和透明感、素描的精细纹理等。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材料和技法,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肌理效果,使观赏者产生共鸣和情感。
一个成功的肌理美创作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绘画技术和创作能力,同时也需要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细节,捕捉到其中的肌理美,并将其转化为画面上的表现。
艺术家可以通过细腻的笔触、层次感的运用、色彩的反差等手法来渲染肌理,使画作更加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在绘画创作中,肌理美可以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抽象的方式呈现。
现实主义的肌理美更加真实和具体,真实地再现了物体的触感和纹理,通过细腻的技法和色彩的层次展现出来。
而抽象的肌理美则更加强调情感和意象,通过简化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触感,使画面更加神秘和富有想象力。
肌理美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绘画,它可以在雕塑、陶瓷、服装设计等各个艺术领域中得到体现。
在雕塑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拉伸、压捏、打磨等手法来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在陶瓷创作中,艺术家可以运用不同的釉料和烧制技法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肌理效果。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布料的质感和纹理来表现出服装的特色和风格。
肌理美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情感。
通过不同的技法和材料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而丰富多样的肌理效果,展现出绘画创作的无限魅力和想象力。
肌理美的创作不仅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也是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和共同体验。
第10课巧用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教案第10课巧用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肌理的概念,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肌理进行美术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介绍肌理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肌理的制作方法:讲解肌理的制作技巧和步骤。
3. 肌理的应用:分析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展示优秀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肌理进行美术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肌理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张、颜料、画笔、剪刀、胶水、各种材质的物品(如布料、纸张、塑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激发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肌理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讲解肌理的制作方法。
3. 示范与指导:展示优秀作品,分析肌理在作品中的应用,指导学生进行肌理制作。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巧用肌理2. 课题内容:肌理的概念、制作方法、应用3. 重点提示:制作技巧、创新思维4. 难点提示:如何巧妙运用肌理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肌理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肌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观察日记。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评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示范、实践等环节,分析其有效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4. 自我提升: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论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及运用
论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及运用1. 引言1.1 绘画中肌理效果的重要性绘画中肌理效果的重要性在于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物体的质地和表面特征。
肌理效果能够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通过巧妙运用肌理效果,艺术家可以营造出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在绘画过程中,肌理效果还可以起到引导观者的视线,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细节感。
肌理效果在绘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实现艺术家创作目标的关键之一。
对于喜欢注重细节和表现力的艺术家来说,运用肌理效果是必不可少的技巧之一。
通过掌握肌理效果的表现技巧和运用方法,艺术家可以更好地展现作品的魅力和个性,吸引观者的目光,让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1.2 肌理效果的定义肌理效果在绘画中是指通过画面中的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模拟出不同物体表面的触感、质感,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效果。
肌理效果可以让观者感受到画面中物体表面的粗糙、光滑、湿润等不同特征,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和手法,如笔触的粗细、方向、暗部和亮部的对比等,来表现出不同肌理效果。
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精准的观察,艺术家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更加逼真,令观者仿佛可以触摸到画中的物体。
肌理效果的表现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准确捕捉不同物体表面的特征,并将其转化为画面中的视觉效果。
肌理效果在绘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对肌理效果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更加生动、具有表现力的绘画作品。
1.3 研究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意义研究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肌理效果可以为绘画作品增添丰富的表现力和真实感。
通过研究肌理效果,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材料和技巧来模拟不同的材质表面,例如木纹、金属光泽、布料质感等,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触感。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课 巧用肌理 ︳湘美版
《巧用肌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巧用肌理》是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十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本课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与人工的肌理,感受肌理的美,了解肌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认识肌理在美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触摸、联想、创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肌理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提高艺术表现力。
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美术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造型表现能力,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对肌理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肤浅。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观察、感受、体验,从而提高对肌理的认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肌理,了解肌理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知道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和美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运用拓印、堆塑、皱折等手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设计并制作一件富有肌理美感的实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联想、创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肌理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提高艺术表现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肌理,了解肌理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知道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和美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运用拓印、堆塑、皱折等手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设计并制作一件富有肌理美感的实物。
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设计并制作一件富有肌理美感的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光滑的丝绸,另一幅是粗糙的石头。
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感受两种不同的质感。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巧用肌理》。
2. 学习肌理知识:教师讲解肌理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展示生活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的美。
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巧用肌理》教案
第10课巧用肌理【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离手级课目的修拟将教材按“拓印剪拼→剪拼拓印”的思路重新建构活动,剪拼拓印运用纸制底版使用拓包拓印一张粉拓版画,画一幅画,运用肌理级样丰富画面,更改为:制作纸制底版,用拓包蘸颜料拓出一幅粉拓版面。
【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语:生活中不同质地的物体表面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展示着不同的规则和变化,它丰富了我们视觉和触觉的感受,产生许多有趣的想象。
恰当地适用物体的肌理,可以造成很强的真实感与立体感,展示出一幅幅更为灿烂而富有生命的图画。
(在原文基础上略有变化)2.提示语:(1)肌理,是物体表现呈现出的级理。
(2)拼贴时注意形.色的对比,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处理好虚实关系,预先摆放安排位置,细心调整画面,然后再贴。
(3)画面表现出丰富的肌理级样,综合运用不同布纹的拓包,作品会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3.注明语:4.小训练:选择不同布质材料制作拓包,看看能拓出什么不同效果。
第2课时活动过程活动一: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和方法拓印肌理,利用拓印好肌理的纸材制作一幅拼贴画。
活动二:制作底版,用拓包蘸颜料拓出一幅彩拓版画,运用不同肌理的纸材。
1.图片:活动一:实物拓印(将扇子上的纸换为彩色纸)。
彩纸拓印(将用色深色一图换成用纸团压印)学生作的删去“小鱼图”活动二:画家作品:红蜻蜓.黑蜻蜓(孙田成)拓印步骤:捶纸.染底.拓印。
学生作品:集市.秋小训练:拓包制作示意图拓包压印纹理图2.版面设计:3.备注:课目设计第3课时活动一: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和方法拓印肌理,利用拓印肌理制作一张拼贴画。
活动二:制作纸制底版,用拓包蘸颜料拓出一幅粉拓版面。
二.文案设计1.导入语:一个灵感.一个心情.一段记忆.一种情绪……生活可以饱含激情地在字里行间中流淌。
当某一天重新捧起这小心收藏起来的心境时,展开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于是你会感觉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么值得咀嚼和回味。
2.提示语:(1).一段文字.一个故事,通过理解和想象,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再现文意,这样的图画又叫插图。
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巧用肌理》教学设计
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巧用肌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巧用肌理》是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方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肌理的定义、肌理的分类、肌理的制作方法以及肌理在绘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和绘画技能,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肌理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定义、分类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肌理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肌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肌理的制作方法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重点:让学生掌握肌理的制作技巧,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3.难点:如何将肌理运用到绘画创作中,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肌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肌理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2.准备各种材料和工具,如纸张、画笔、颜料等,供学生实践使用。
3.提前布置课堂环境,确保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创作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肌理现象。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肌理?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肌理的定义、分类和制作方法。
呈现不同类型的肌理作品,如线条、网点、颗粒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艺术表现形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肌理的制作方法,如揉纸法、喷漆法、拓印法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尝试制作肌理,感受肌理的美感。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巧用肌理》说课稿4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巧用肌理》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巧用肌理》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肌理的知识,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和创作,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运用肌理知识创作出富有特色的美术作品。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肌理,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肌理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他们对美术学习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但是,对于肌理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动手能力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各种肌理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各种肌理效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并运用肌理知识创作出有特色的美术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肌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肌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详细讲解肌理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肌理。
3.示范演示:教师现场示范制作肌理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掌握肌理的制作技巧。
4.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制作各种肌理效果,教师巡回指导。
5.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小学美术《巧用肌理》教案
举例解释:在拓印技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视频教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拓印的步骤,如如何涂抹颜料、如何均匀按压等,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巧用肌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不同物体的表面触感和视觉效果?”比如,衣服的布料、桌子的木头纹理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肌理的奥秘。
小学美术《巧用肌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巧用肌理》教案,本章节内容基于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有趣的拓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感知肌理的概念,了解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2.学会运用拓印、刻划等方法,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3.通过观察、实践、创作,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介绍肌理的基本概念、展示不同肌理的实物或图片、讲解拓印和刻划技巧、指导学生进行肌理创作练习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践操作,旨在提高学生对美术肌理元素的感知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巧用肌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对肌理的概念理解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通过实物的触摸和观察,他们能够迅速抓住肌理的特点,这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是很强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更多地利用他们的感官体验,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拓印和刻划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拓印时颜料涂抹不均匀,有的则在刻划时力度掌握不当。这提醒我在指导学生操作时,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步骤分解和技巧讲解,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巧用肌理》教学设计5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巧用肌理》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巧用肌理》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索肌理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肌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运用肌理丰富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运用肌理创作出富有特色的作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创作出独特的肌理作品。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肌理的制作过程。
2.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示范作品、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美术用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七.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一些具有肌理效果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肌理的概念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制作肌理的过程,边示范边讲解步骤和技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尝试制作肌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制作肌理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运用肌理创作出富有特色的作品。
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肌理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肌理的制作方法和创作要点。
第10课《巧用肌理》(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10课《巧用肌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肌理的概念,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包括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
2. 肌理的制作方法:通过拓印、拼贴、绘画等手法,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出肌理效果。
3. 肌理的应用:将肌理效果应用于美术创作中,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肌理效果巧妙地应用于美术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示范作品。
2. 学具:彩纸、彩泥、画笔、颜料、剪刀、胶水、废旧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具有肌理效果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肌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肌理的概念、制作方法及应用,让学生了解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3. 示范与讲解:演示肌理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肌理的特点,并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肌理作品。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巧用肌理》2. 课题:第10课3.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运用所学肌理制作方法,创作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作品。
2. 课后作业: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运用肌理制作方法,创作一幅环保主题的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肌理的概念、制作方法及应用有了深入了解,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作品。
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第10课《巧用肌理》(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10课《巧用肌理》(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肌理的含义,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肌理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介绍肌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肌理的制作方法:讲解不同材料制作肌理的方法,如石膏、沙子、纸张等。
3. 肌理的应用:展示肌理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应用实例,分析肌理效果对作品的影响。
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肌理效果的创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肌理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并将肌理效果巧妙地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石膏、沙子、纸张、颜料、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肌理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肌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肌理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肌理效果对作品的影响。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肌理效果的创作实践。
六、板书设计1. 巧用肌理2. 课题: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3. 板书内容: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应用、创作实践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肌理,收集相关图片或实物,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八、课后反思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肌理。
《创意绘画——巧用肌理》教案
《创意绘画——巧用肌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现场作画,让学生边看边想;
问题:1)老师用了哪一种绘画的形式作画?
2)用了哪些材料或工具?
(中国画、宣纸、毛笔、墨、旧报纸;用了渲染法和压印法)
2、PPT课题:《创意绘画——巧用肌理》
二、新授:
教师播放PPT
1、什么是肌理?(PPT欣赏:生活中的肌理图片)
肌理概念:肌理——物体表面呈现出的纹理
2、感受肌理的美(PPT图片):
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美,欣赏图片的肌理效果,说说它带给你的感受图1:水果:柠檬,草莓——新鲜诱人,晶莹剔透
图2:植物:树叶——筋脉密集,自由伸展,旺盛的生命
图3:动物:虎、豹——粗狂,醒目
其他图片:被揉搓后展开的纸,它的肌理有什么不同?
人工肌理——人为加工后产生的肌理效果
天然肌理——自然形成的纹理,它是自然界送给我们的礼物,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肌理的美:
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三、制作与体验: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创
作绘画作品——《创意绘画》
3、复习肌理的制作方式:
直接拓印、粘贴拓印、揉纸压印、渲染、吹彩等(学生回答并演示)
教师补充:撒盐法、皱纸法、吸附法、抗水法、飞白法、弹线法、刮法、擦印法等四、学生作业: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画一幅图,并给它取一个创意的名字。
五、作业展示:
说说作品的名字,你用了哪些方法,作品心理表达了什么意境?
六、小结(略)。
【范文】六年级美术《巧用肌理》第三课时教案分析
六年级美术《巧用肌理》第三课时教案分析课题第10课巧用肌理共4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心观察和品味物体表面质地形成的纹理,并对此进行联想。
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较清晰地拓印出肌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大致分析和理解肌理纹样的点、线、面结构以及明暗的组合规律,用图形进行简要的表现,并运用于绘画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够熟练利用线条和笔触变化,以及不同的工具材料绘制出肌理。
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法学法欣赏导入、体验感受、创作表现、评价交流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作品欣赏:《故乡老院》、画面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有哪些内容?3、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总结:肌理的运用手法很多,除了拓印、拼贴之外,用笔、颜料描绘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用线条和笔触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工具材料绘制出丰富的肌理,可以加强物象的真实感和画面视觉效果。
二、探究方法、分析这些图片中的肌理的规律。
①尝试绘制树木树干的纹理②尝试绘制大理石的纹理③尝试绘制水的波纹的纹理。
2、说说看怎样才能掌握这些物体的特征?三、讲解示范、运用不同的工具示范画法,讲解一些肌理具体的画法。
2、展示教师绘画的代表性的作品。
如:钢笔画系列。
四、创作表现、作业要求:课本P39页学习活动三,自选主题画一幅画,运用肌理效果丰富画面,突出主题。
2、学生自主尝试绘制,教师辅助,总结规律,发现问题。
五、展示评价、学生欣赏作品,讨论后回答相应问题。
2、探讨表现肌理效果的不同的绘画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工具绘制不同的肌理效果。
2、归纳表现的方法。
学生欣赏作品,学生仔细观察,学习肌理的绘制方法。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绘制一幅肌理特征突出的画。
教学反思。
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
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一、前言中国工笔画最早始于楚汉时期的帛画,其鼎盛时期是唐宋时期,于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才逐渐走出低谷。
纵观当代中国画现状,当代中国画画家与传统画家相较之,当代画家极其容易迷失方向并感到彷徨。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身处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不断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视觉信息涌入画家们的视野,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包活画家本身)受到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干涉。
其次,在当代,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审美标准都不再普遍适用,我们正处于一个审美标准多元化的时代,相比起传统绘画中的语言法则,当代画家更喜欢用张扬并富有个性的风格来表达自身对艺术的激情,或者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对社会各种压力或对自身压抑的情绪肆意宣泄的载体。
让中国绘画表现出时代特色和气息,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是中国画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绘画语言的现代化探索和发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重现往日辉煌。
在这多元发展的时代下,新材料、新媒介以及新工艺的不断涌入,大大丰富了肌理技法的种类,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肌理制作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国画画面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力推动了中国绘画向前发展。
目前虽然在理论上对肌理探究的著作及论文不少,如郑力的《肌理与效果》、王化斌的《画面肌理构成》等,但大多从技法与肌理制作方法着手,对关于肌理的运用在国画创作中盛行的原因以及肌理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意义等有关的研究比较欠缺,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因此本论文就上述种种原因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肌理技法的运用成果、肌理技法在当代国画中盛行的原因及其在国画艺术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肌理技法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制作肌理的方法可以说是只要你的画面需要,没有什么是不能入画的,就连味精、盐、糖等调味料也成为画家们画面中的常客。
传统的毛笔、色墨已无法满足画家对充满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追求,传统的笔墨语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让个性化语言风格得以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当代画家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充满个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肌理语言便顺理其章地受到当代画家们的青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肌理》教学体会
“肌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观察、触摸、拓印、想象等多种感官去认识肌理,获取了真实体验,学生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开始建立开放性的审美视野。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学生拓印的作品还不尽人意,对“肌理”的理解也可能不够深刻,但学习过程中快乐的体验、愉悦的合作、充满悬念的探究便是他们宝贵的收获。
在教授这节课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材料,学生准备的比较多都是随处可见的一些东西,如石头、砖头、树叶、小碎布、毛线、硬币、钥匙等,在课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触觉去了解肌理,然后让学生在用手去触摸自己准备的材料,同时找几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很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很多同学争相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我又及时抛出下一个问题,如何把这种肌理表现在纸上?学生们积极讨论然后得出答案。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小的尝试来体验获取肌理的方法,通过播放作品,让学生也有创作的欲望。
整节课进行得很顺利,气氛也较好,自己感觉比较满意,把自己的体会整理如下:
首先,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体现了我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体验、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拓印、联想、鉴
赏等活动,对“肌理”这一美术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悟,这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为以后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学生学习美术终身发展都会产生作用。
第二,我所在学校是农村小学,根据了解,我所任课的班级学生美术素养参差不齐,相当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美术教育很少,为此,我没有为了教材而教教材,而是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化重为轻,化难为易进行教学设计,促使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第三,善于挖掘与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学生选取的材料如木头、石头、砖头、毛巾等,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随手可得。
学生在平时对这些材料是熟视无睹,但经过课堂活动,体验到了美术加工创造的乐趣,发现了美术活动“化腐朽为神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在本质,由此产生的愉悦、感动,将是学习美术不竭的动力。
第四,创设张扬个性,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学生畅谈对不同肌理的感受,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师生在交流对话中,对于肌理的认识,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得到了相互补充、生发、分享、建构。
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美术素养、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对于这节课感觉好是很满意的,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让自己的堂堂课都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