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章 颅 脑

合集下载

第二章 颅脑

第二章 颅脑
(2)ICA1检测,沿MCA主干随检测深度增加到60~70mm,可以检测ICA末端分叉处,再适当增加深度,可获得单纯的正向ICA1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血流信号消失并出现短暂尖小的负向血流信号。
(3)ACA1检测,当检测到ICA1后,适当增加检测深度至60~75mm,可获得负向的ACA1流速。进一步增加取样容积深度,在70~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ACA1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1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1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球窗检测,眼窗检测到的ACA1为正向血流频谱。
【检查内容】
1.颈内动脉狭窄
(1)检测血流速度。病变侧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增高,高与健侧同名动脉流速1.5倍以上。患侧MCA、ACA、ICA1流速减低。健侧ACA流速相对升高(前交通支开放)。患侧PCA流速升高(后交通支开放)
(2)检测血流多普勒频普。颅外段颈内动脉可探测到涡流或湍流频谱。双侧半球同名动脉血流频谱形态不相同,病变侧MCA、ACA、ICA1收缩期波形较顿,峰融合。
【检查方法】
1.检测双侧大脑半球动脉、椎-基底动脉及颅外段颈动脉的流速,比较流速的对称性。
2.监听血流的多普勒信号音。
3.观察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检查内容】
1.颅内动脉狭窄
(1)血流速度出现节段性异常,狭窄段流速升高,狭窄近段流速正常或相对减低,狭窄远段流速明显减低。观察是否随检测深度改变仍能连续检测导血流信号。
【注意事项】
1.节段血流改变是颅内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的重要表现。
2.血流信号的连续性是判断节段性血流异常的关键。
3.对于大脑半球动脉闭塞的诊断,必须除外声窗透声不良或不透声的情况,并经双侧颞窗检测结果一致。

系统解剖学中的“二、颅骨”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二、颅骨”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二、颅骨”教案一、教材分析“颅骨”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颅骨与其他骨骼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内部容纳了脑组织,对人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颅骨的特点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难点:颅骨的结构与脑组织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神经系统等学科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颅骨的结构和特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颅骨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颅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颅骨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颅骨的结构和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颅骨。

引导学生思考颅骨的特点和功能。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学习(40分钟)(1)讲授颅骨的组成及特点(10分钟)教师行为:讲授颅骨的组成及特点,包括脑颅和面颅两部分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二、适应证1.脑动静脉2.颅内动脉瘤3.颈动脉海绵窦瘘4.脑动脉狭窄和闭塞5.烟雾病6.硬脑膜动静脉瘘7.其它脑血管病。

广义上脑血管病均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血流动力学信息。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成人颅骨较厚,超声衰减严重,透声窗有限,存在一定盲区,对额、顶、枕叶及小脑的部分血管病变显示亦较困难。

四、检查前准备1、仪器:各种类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均可使用,经颞窗、枕窗检查探头频率为1.8~2.0MHz,选用仪器配备专门经颅探条件,一般深度范围100~140mm。

经眶窗探测、颈部表浅部位探测选用高频探头。

2、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准备,神志不清患者需家属陪同,近期有脑出血患者需临床生陪同。

五、检查技术1、检查部位及方法儿童及成人透声窗采用颞、枕、眶窗及颅骨缺损区。

①颞窗:患者取侧卧位,探头置于颧弓上方,眼眶外侧缘到耳前的区域,一般在耳前1~5cm颞骨嶙部范围内,又可将此区划分前、中、后3个检测区域,称颞前、颞中和颞后窗,一般中青年在前中窗,老年人后窗。

探头与颅骨表面垂直,进行横断面扫查,首先显示典型中脑水平切面,二维图像标志为“心形”低回声结构,开通彩色多普勒显示,调整彩色标尺及彩色增益到合适的信噪比,同时适当调整探头位置及角度,寻找Willi环血管的彩色血流图像,采用能量多普勒功能可使血管显像更佳,然后以频谱多普勒取样测量血流速度参数。

该透声窗可以显示大脑中(MCA)、大脑前(ACA)、大脑后(PCA)动脉及颈内动脉(ICA)末端。

正常MCA、PCA的P1段、ICA终末段为红色血流影像,ACA及PCA的P2段为蓝色血流影像,ICA显示多节段的横断面,为圆形血流影像,面积<0.5cm2。

②枕窗:位于枕骨隆凸下2~3cm,项中线左右旁开2cm区域内,受检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尽量头颈前屈,探头置于枕外隆突下方的凹陷部位,经枕骨大孔,显示低回声的延脑斜切面,稍作角度和方向调整,彩色多普勒显示“Y”字型两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第七讲--颅2

第七讲--颅2
孔弧形排列,有颈内动脉和二至六对脑神经
通过。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
颅中窝(图30)
颅后窝 posterior craninal fossa
孔少而粗大横行排列,有后六对脑神经、脑
静脉、脊髓及其被膜通过;
颅后窝(图31)
㈢、颅底外面观

后部中央可见到枕骨大孔及其两侧的枕骨髁,枕骨髁后方有 不恒定的髁孔,前方有舌下神经管外口。枕骨大孔前方正中 有咽结节,两侧有颈静脉孔和颈静脉窝。颈静脉窝的前方有 颈动脉管外口,再向内侧可见破裂孔,颈静脉窝的前外侧生 有茎突,其后茎乳孔,孔的后方为乳突。外耳道在茎突前外 侧,其前方有下颌窝和下颌结节,在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外嵴、 枕外隆凸及其两侧的上项线和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额骨前面观(图7)
额顶骨内面观(图8)
额骨下面观(图9)
2.顶骨
顶骨位于颅顶中部两侧,为方形扁骨,分内、
外面,四角四缘。 顶骨内面观 (图8)
3.枕骨
枕骨位于颅的后下方,前下部有枕骨大孔,以此孔 分四部,后为鳞部,前为基底部,两侧为侧部。 枕骨的内面:枕骨大孔向前上为斜坡,枕骨大孔的 前外侧有舌下神经管。在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内嵴向 后上延伸至枕内隆凸,其上方有矢状沟,两侧有横 沟。 枕骨外面:在枕骨大孔两侧有枕骨髁。大孔前方有 隆起的咽结节,大孔后方有枕外嵴、枕外隆凸,隆 凸向两侧有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枕骨外面观(图10);枕骨内面观(图11)

颞骨外面观 (图12)
颞骨内面观(图13)
5.蝶骨


蝶骨位于颅底中央,形如蝴蝶,分体、小翼、大翼和翼突四 个部分。 体部位居中央,上面构成颅中窝的中央部,呈马鞍状叫蝶鞍, 中央凹陷叫垂体窝;体部内有空腔叫蝶窦,向前开口于鼻腔。 小翼从体部前上方向左右平伸,根部有视神经管,两视神经 管内口之间有视交叉沟。 大翼由体部平伸向两侧,可分三个面:脑面位于颅中窝,眶 面朝向眶,颞面向外向下。大翼根部由前向后可见圆孔,卵 圆孔和棘孔。体部两侧有颈动脉沟。在小翼和大翼之间有眶 上裂。 翼突位于蝶骨下面,由内侧板和外侧板构成,两板的后部之 间有楔形深窝叫翼突窝,翼突根部有前后方向贯穿的翼管。 上面观(图14) ; 前面观(图15);后面观(图16)

第二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原理和参数

第二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原理和参数

第二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原理和参数TCD原理中主要包括超声波特性、多普勒效应、快速傅里叶转换和脉冲波多普勒,了解略显枯燥乏味原理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将要学习的东西。

在TCD操作和频谱分析中涉及到诸多参数,作者把这些参数分成两部分介绍,一部分参数是在频谱分析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即参与频谱分析参数,包括:检测深度、血流方向、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频谱形态等。

另一部分是在检查过程可以并需要调整的,这些参数包括深度、包络线、增益、基线、纵坐标血流速度刻度尺的比例、取样容积、屏幕扫描速度、发射超声的功率等。

本篇内容中包含了上述参数的产生原理、临床意义或调节方法。

第一节经颅多普勒超声原理一、超声波的特性经颅多普勒超声和B超一样应用物理原理为基础,以发生声波的装置为能源的一种Doppler检查方法。

通常我们人耳所能够听到的声波范围为40~15000Hz,超过这一范围以上的声波称超声波。

由于超声波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超声速在同一种均匀的媒体中传播没有方向性变化,在遇到不同媒体表面时超声束会发生部分反射,其余部分继续传播,在媒体表面不规则,并且障碍物直径小于入射波的波长时,则超声束会发生散射现象,接收探头能在任何角度接收到散射波。

血流中主要是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直径与超声波波长相比很小,超声波遇到红细胞后将产生散射,因此,红细胞被看作散射体,反射回来的散射波是多普勒频移信号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从1880年发现“压电效应”以来,这一现象已得到广泛应用。

压电效应是指当提供一个电压时材料的形状或厚度会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材料称压电材料。

石英晶体或某一种特定陶瓷这些特殊压电材料在提供的电压发生变化时,由于材料厚度的变化产生机械振动,这种振动形成的能量波--声波会沿着一定方向传播,这样电能变成了声能。

声能的频率与材料的类型及厚度密不可分。

当这种材料受到声波能的作用时,其又可将声能转换为电能,根据这种特性,用它做成超声波的发生及接收装置,也就是超声探头部分。

第二章 脑

第二章       脑

3、两种信号系统
在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成了无条件刺激 的信号,条件反射实际是一种信号的活动。由 条件反射组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也叫信号系 统。 客观环境中的所有刺激分成两种信号刺激 物,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条件反射系统存 在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 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第 一信号系统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两 者协同作用,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大脑的容量有大?
人脑细胞有140——160亿条,被开发利用 的仅占1/10。人脑子里储存的各种信息,可相 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 识。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记纸牌记得最多的是一 名英国人,他只需看一眼就能记住54副洗过的 扑克牌(共计2808张牌!)。 上世纪二十年代,亚历山大.艾特肯 (Alexander Aitken) 能记住圆周率 小数点后 1,000位数字,但这一纪录在1981年被一位印 度记忆大师打破,他能记住小数点后31,811位 数字;这一纪录后来又被一位日本记忆大师打 破,他能记住小数点后42,905位数字!
脊髓的结构
灰质
白质
后根
脊 神 经 节
前根
从横切面来看,脊 髓中央是“H”形的灰质, 灰质外面是白质。灰质两 侧前端成角状膨大,称前 角,含有大量的运动神经 元,其轴突组合成脊神经 的前根,直接支配骨骼肌 的运动。灰质两侧后端狭 长突出,称为后角,内含 感觉细胞,主要接受脊神 经后根传入的感觉冲动, 再由此传至中枢。
大脑半球表面由灰质覆盖,称大脑皮质或 皮层。 皮质分为旧皮质和新皮质,其中96%为新 皮质。新皮质细胞从外到内分为6层:分子层、 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 和多型细胞层,其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 锥体细胞传出运动信息。

头颅CT简读-课件(2)

头颅CT简读-课件(2)
主要内容
了解头颅CT 头颅大体解剖结构 头颅CT正常简读 了解颅脑基本病变的主要CT表现
CT扫描基线
扫描基线 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 听眦线:外眼眦到耳屏上缘头 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
颅脑扫描 一般以听眶下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 层距:10 mm
CT头颅扫描
(四) 较少见的还有直回疝、小脑幕裂孔上疝和切口疝等。
小脑幕切迹疝
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的CT表现
(一)脑内胶质瘤起源于脑白质,转移瘤居脑皮层 或皮层下。 CT表现: 1.肿瘤主要部分仍位于脑实质内; 2.瘤周多有水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欠清楚; 3.肿瘤以窄基与硬膜相接融; 4.颅骨一般无改变。另外,还有相应部位的脑功 能受损。
(一) 低密度肿瘤,其内部成分可以是肿瘤 的坏死组织、水分和脂类。
坏死的肿瘤常见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 瘤、髓母细胞瘤和转移瘤等。
水样密度病变有蛛网膜囊肿、囊性胶质 瘤等。
脂类密度病变CT值更低,多为负值,见 于脂肪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等。
(二)高密度肿瘤,其内部成分可以是实性肿 瘤,也可以是肿瘤内部的出血或钙化。这三者的 CT值是依次增加的。
CT表现 ①平扫呈均匀高密度影(75%)、等密度(25%)、 低密度(1%)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 ②附于硬膜表面(基底宽与硬膜成钝角)。 ③钙化(占15%-20%)。 ④邻近骨质改变。 ⑤瘤周水肿。
⑥90%呈明显均一强化,10%-15%呈不典型环 状强化。
⑦上矢状窦旁的脑膜瘤可因静脉窦受侵而产 生脑水肿。
★ CT增强:脑实质转移瘤多呈均一或环状强化。室管 膜下转移则为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柔脑膜转 移为脑池、脑沟弥漫强化和皮质结节。硬脑膜转移多 为硬膜局限性增厚并明显强化或呈结节状强化,少数 可表现为与硬脑膜广基相连的异常强化的肿块,类似 脑膜瘤。颅骨转移为骨破坏区内异常强化的肿块,可 突破颅骨达头皮下

颅脑的解剖

颅脑的解剖

颅脑的解剖结构一头皮的解剖(示意图)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皮肤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解剖(示意图)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

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部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

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

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

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

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

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

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

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

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

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

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

颅脑创伤(详细)

颅脑创伤(详细)

颅脑创伤颅脑创伤在创伤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发病率高、伤情变化快、多需急诊手术等特点。

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期,颅脑创伤均占全身各部位创伤数的20%左右,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创伤,居第二位,而死亡率却居首位。

【病因和分类】(一)病因和机制颅脑创伤多由暴力直接作用头部或通过躯体传递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

平时多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挤压伤、刀刃伤、拳击伤等,战争多为火器伤或爆炸性武器引起的冲击波所致。

颅脑损伤的方式和机制有下列几种。

1.直接损伤①加速性损伤:为运动中的物体撞击于静止的头部,使头部沿外力方向作加速运动发生的脑损伤;②减速性损伤:为运动的头部撞击于静止的物体而突然减速时发生的脑损伤;③挤压性脑损伤:为头部两侧同时受硬物体挤压所发生的脑损伤。

一般加速性损伤常较轻,脑损伤通常仅发生在受力侧;而减速性损伤常较重,受力侧和对侧均可发生脑损伤,往往以对侧损伤较重。

2.间接损伤①传递性损伤:如坠落时臀部或双足着地,外力沿脊柱传递到头部所致;②挥鞭式损伤:外力作用于躯体使之急骤运动时,静止的头部由于惯性被甩动致伤;③胸腹挤压伤时,骤升的胸内压或腹内压沿血流冲击脑部致伤;④爆炸气浪伤。

3.旋转损伤外力使头部沿某一轴心作旋转运动时,除上面提到的一些因素外,高低不平的颅底、具有锐利游离缘的大脑镰和小脑镰,均对脑在颅内作旋转运动时产生障碍,并形成剪力(切应力),从而使脑的相应部位因受摩擦、牵扯、撞击、切割等机械作用而受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机制是复杂的。

由于颅骨是一坚硬的圆球形和不规则中空的骨性容器,在外力直接作用于头部的瞬间,除了足以引起凹陷骨折和同时导致脑损伤外,通常还有一个使颅骨局部急速内凹和立即弹回的复位过程,引起颅内压的急骤升高和降低,产生一个负压。

因此,脑除了在撞击受力侧发生损伤外,在继发性的负压吸引下,又被撞击到受力点对侧的骨壁致伤。

发生在受力点的脑损伤称为冲击伤,对侧的脑损伤称为对冲伤。

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脑损伤不可能为单一的损伤机制所致,通常是几种机制同时或先后作用的结果。

(2)2颅脑MRI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分析

(2)2颅脑MRI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分析

颅脑MRI考试历年真题 A.岛叶 B.颞叶 C.枕叶D.顶叶 E.A、T1WI 为低信号B、准T1WI为低检查技术及影像解剖额叶信号 C、N(H)WI为高信号D.T2WI12.关于纵裂的描述,不正确的为高信号 E、T2WI为低信号 1.外耳孔与眶上缘的连线称是:(这是2002年题,答案是A,但从我A、听呲线B、听鼻线C、听眉 A.纵裂内是由硬脑膜构成的大脑们实际工作中看T1WI至少为等高信线 D、眶间线 E、耳垂直线镰 B.内含静脉窦C.内含大脑前动号,T2WI为低信号。

) 2.颅脑外伤时,疑有凹陷性骨折时脉和中动脉 D.将半球分成两半 E.20.T2WI上,双侧内囊后肢后3/4应投照光颅大脑镰可以增强(注解:纵裂内可处常可见对称的稍高信号,此信号A、正位片 B、侧位片 C、汤氏含大脑前动脉,但大脑中动脉走行代表位片D、切线位片 E、颅底位于侧裂池内。

) A.皮质脊髓束B.脊髓丘脑3.听呲上线是 13.基底节包括:束 C.额桥束 D.皮质核A.外眼呲到耳屏上缘B.外眼呲A.尾状核、壳核、杏仁核、屏状核束E.听辐射到耳屏下缘C.眶上嵴到耳屏下B.新纹状核、旧纹状核、豆状核、21.关于海马结构的解剖,下列哪项缘D.眶上嵴到耳屏上缘E.眶杏仁核C.尾状核、豆状核、苍白不对上嵴到耳屏中缘球、杏仁核簇D.尾状核、豆状核、A、一般认为海马结构属于边缘系4. 儿童颅脑MRI检查应首先进行的屏状核、杏仁核簇E.苍白球、壳统B、海马结构兼有灰白质C、扫描序列为核、尾状核、新纹状体海马结构包括海马、齿状回、下托、A.冠状位T2WI B.矢状位14. 大脑深部灰质结构:基底节包海马槽、海马伞穹隆D、海马齿状 T1WI C.矢状位T2WI D.轴位括哪些内容回、下托属于灰质成分,海马槽、T1WI E.轴位T2WI (注解:矢状A、新纹状体,旧纹状体B、尾状海马伞、穹隆属于白质成分 E、海位T1WI便于观察和排除后颅窝畸形核、豆状核C、尾状核、豆状核、马齿状回、下托属于白质成分,海和环枕联合畸形病变)丘脑 D、丘脑、豆状核 E、尾状马槽、海马伞、穹隆属于灰质成分5.双侧顶骨之间颅缝称核、屏状核及杏仁核簇注解:海马表面被室管膜上皮覆盖;A.冠状缝B.额缝C.人字15.纹状体包括:室管膜上皮下面有一层有髓纤维即缝D.矢状缝 E.鳞状缝 A、丘脑前侧、内侧核B、丘脑腹海马槽(又称室床),室床纤维沿海6.X线平片能显示正常松果体钙化侧、外侧核 C、尾状核、壳核 D、马背内侧集中,形成白色扁带即海的最大径不应超过:尾状核、屏状核E、壳核、杏仁核马伞,它自海马趾伸向亚部,续于A.2mm B.4mmC.6mmD.8mm E.10mm 16.尾状核头位于:穹窿脚;而穹窿脚再移行为穹窿柱。

颅底解剖详解(2)

颅底解剖详解(2)
颅底骨与脑膜紧密愈着,外伤后不会形成硬膜外血肿, 但脑膜往往同时损伤,引起脑脊液外漏。
一、颅底下面观
颅底下面分为前、后两 部分,前部属于面颅, 后部属于脑颅。
颅底前部 两侧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的水平板、上颌骨的牙槽突、上颌结
节和额骨。 两侧上颌骨腭突以腭正中缝median palatine suture 相连结。缝
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
颅前窝由额骨眶板、筛骨筛板、蝶 骨小翼和蝶骨体的前部构成,以蝶 骨小翼和蝶轭与颅中窝分界。
颅前窝是颅底三个凹陷中最高的一 个,位于眶、鼻腔之上,构成二者 的顶, 其前方与额窦仅以一骨板相 隔,其下方与筛窦相邻,故某些疾 患可相互波及。
颅前窝的骨板极薄,是颅前窝骨折 的常见部位,大脑额叶及有关的嗅 神经、嗅球和嗅束均位于颅前窝, 同时视交叉、垂体及大脑颞叶前端 也与颅前窝相邻,这些结构的手术 有时须经颅前窝才能到达。所以颅 前窝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颅底后部包括蝶骨、颞骨和枕骨。
鼻后孔的内侧界由犁骨构成, 鼻后孔的外侧界由翼突构成
翼突内侧板medial plate及其翼 钩,以及翼突外侧板lateral plate ,二板之间是翼窝。舟状 窝scaphoid fossa位于翼突内侧 板根部,并与破裂孔foramen lacerum 相邻。
颞骨鼓部和鳞部以及被岩鼓裂 与岩鳞裂围绕的岩部的骨盖嵴 共同构成下颌窝mandibular fossa,窝的前界是关节结节 articular tubercle 。颞骨的颧突 伸向前外。
枕骨基底部的突起称咽结节 pharyngeal tubercle ,基底部 与蝶骨体融合。岩枕裂位于颞 骨岩部与枕骨之间。颈静脉窝 被邻接的枕骨颈静脉 cranial fossa 最大、最深,前界为鞍背、蝶 骨体后面和枕骨基底部,后界 为枕鳞下部,外侧界为颞骨岩 部、颞骨乳突部和枕骨侧部, 上后界为顶骨乳突角。颅后窝 容纳小脑、脑桥和延髓。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

(一)额顶枕区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skin: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出血多,但伤口愈合较快。

发根斜性穿过真皮到达浅筋膜,附于毛囊,手术切口应与毛发的方向一致,以减少对毛囊的破坏。

(2)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并将此层分隔成许多小格,其中充满脂肪,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所以肿胀局限,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

另外,小格内血管的壁被周围结缔组织紧密固定,当血管损伤时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3)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为一厚而坚韧的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在正中部向后突出附着于枕骨隆凸,在两侧作为耳上肌和耳前肌的起点,并逐渐变薄,续于颞浅筋膜,附着于颧弓,犹如一顶紧扣在头顶的帽子。

枕额肌的额腹前方止于额下皮肤,部分纤维与眼轮匝肌混合;后方在冠状缝稍前方与膜状腱膜相连,收缩时额部产生横纹。

枕额肌的枕腹起自上项线的外侧部,行向前上方,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收缩时牵引头皮向后。

帽状腱膜借浅筋膜的纤维隔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三层合称为头皮。

头皮外伤时,如未伤及帽状腱膜,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额枕肌的收缩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脑膜强化。
六、脑囊虫病
【典型病例】
患者,女,20岁,主因头痛、头晕、呕吐、癫痫发作3次伴
发热5天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脑实质内低密度灶 多为直径为3~6mm的低密度灶,中
心为脑脊液密度或稍高密度,无明确囊壁结构,边缘清楚,
以脑白质为多发,生长在脑室、脑池内,可压迫脑室或减
低不规则小串珠状低密度,伴有点状钙化和脑积水征。 2. 钙化灶 散在分布的不对称性圆形钙化,形似“大米粒
小脑半球发育不全、变小,并前移;75%合并脑积水。
3. 可并发其他畸形时,有相应的CT表现。
二、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典型病例】 1.患者,男,8岁,间断性抽搐半年就诊。 2.患者,女,21岁,间断性头疼,智力低下。
【CT诊断要点】
1. 两侧或单侧中央前、后回区大脑表面异常增宽或较 窄的裂隙延伸到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 2. 侧脑室外壁局限性峰状突起,与裂隙相连,裂隙边
2. 患者,男,45岁,突发头晕。
【CT诊断要点】
1. 新鲜出血为肾形或不规则均质的高密度区,边缘清楚, CT值60~80Hu,血肿周围有规整的低密度水肿带包绕,有占 位效应。出血可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因出血水肿引起 脑室、池的变形和移位。 2. 亚急性期脑出血 从周边开始密度减低,逐渐成为等密 度、低密度,最后在慢性期残存裂隙状囊腔,局部因脑组 织受压坏死、液化、吸收,脑组织体积变小。 3. 一般情况无需强化,如行强化扫描,多在出血吸收期或 囊变期,在增强扫描中可见血肿周环形强化,环的大小、 形态与原来血肿的大小、形态相一致。 4. 脑室内出血 出血量少时多沉积在两侧侧脑室后角、三 脑室后部或第四脑室顶部;大量出血呈现脑室“铸型”改 变,有时可见分层现象,可造成脑积水,预后不良。
四、先天性脑积水
【典型病例】 患者,男,11个月,头颅增大。
【CT诊断要点】
1. 头颅增大,颅骨变薄,颅缝分离及前、后囟延迟闭 合或明显扩大。 2. 幕上大脑半球区为脑脊液密度。额顶颞叶脑实质残 留极少。部分枕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 3. 小脑、脑干和第四脑室发育一般正常。大脑镰结构 正常。
五、胼胝体发育不良
【典型病例】
1. 患者,男,21岁,主因智力低下,癫痫间断发作10余年, 近日癫痫发作频繁来诊。
2. 患者,男,16岁,主因智力低下,间断性癫痫发作就诊。
【CT诊断要点】
1. 双侧侧脑室体部间距增大呈平行分离,侧脑室前角变窄, 后角相对扩大,呈八字分离;第三脑室增宽并上移,位于 侧脑室体部之间。 2. 多见于胼胝体嘴部或后部受累,可并有海马旁回及前、 后连合完全或部分性缺如或海马联合增大。
第二章


第一节
正常断面CT表现
颅脑包括颅盖软组织(头皮)、颅骨、脑实质、脑
膜及其间隙。
第二节
【典型病例】
颅脑先天性病变
一、Dandy-Walker综合征
患者,女,10岁,进行性头颅增大三个月,头部不适就诊。
【CT诊断要点】
1. 第四脑室极度扩大,呈脑脊液密度,在背侧与枕大池形 成大量充满脑脊液的复合体。 2. 颅后窝增大,小脑幕高位;小脑蚓部部分或完全缺如;
不良、小脑发育异常等先天发育畸形。 2. 增强扫描病变区与正常大脑灰质的强化一致。
八、结节性硬化
【典型病例】
患者,男,15岁,以癫痫间断性癫痫发作15年,伴智力低
下,皮脂腺瘤来诊。
【CT诊断要点】
1. 病变常沿室管膜下与侧脑室边缘分布,呈圆形或形
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结节和钙化,双侧对称分布,钙
化率可达90%以上。 2. 可突入脑室,呈软组织密度,造成侧脑室壁缺损;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CT诊断要点】
1. 脑萎缩 局限性脑萎缩表现为病灶局部侧脑室扩大,脑沟加 深,中线向病侧移位;弥漫性脑萎缩表现为双侧脑沟、脑池 扩大,脑沟加深。 2. 脑软化 系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吸收形成,表现为边界清楚的 低密度区,CT值接近脑脊液密度,无占位效应。 3. 脑积水 系外伤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不畅引起,表现为脑室 扩张梗阻以上水平脑室系统扩大,以侧脑室两侧对称性扩张 明显。 4. 脑穿通畸形和蛛网膜囊肿 系脑挫裂伤或血肿后形成脑软化, 与脑室相通形成,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CT值接近脑 脊液密度,常伴有相应脑室的明显扩大,并与之相通。
三、化脓性脑膜炎
【典型病例】
患者,3岁,主因突发发热、头痛、恶性呕吐2天来诊,和一 个月后复查。
【CT诊断要点】
1. 平扫可无阳性发现,较严重时有脑肿胀,表现为脑室 变小,脑沟、裂变浅。进而脑池变形,脑池内有炎性渗
出物,致使其密度增高,脑室对称性的扩大。儿童患者
常合并硬膜下积液。 2. 增强 可见脑膜强化。
10%~15%室管膜下结节伴发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少
突胶质细胞瘤,可伴发脑积水。 3. 可伴发灰质异位。 4. 突入脑室结节病灶呈中度强化,灰质结节一般不强 化,钙化无强化。
第三节
颅脑创伤
一、颅盖骨骨折
【典型病例】
1. 患者,男,35岁,主因脑外伤2天,左耳流血,颅骨 多发骨折。 2. 患者,男,23岁,外伤,皮下肿胀。
3. 岩骨及斜坡呈扇贝壳样变化,内听道缩短、其内端截断,
天幕下蛛网膜下腔受压,枕大池形成不良或缺如。
七、灰质异位
【典型病例】 患者,男,癫痫间断发作20年来诊。
【CT诊断要点】
1. 一般呈板层或团块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或侧脑室旁 白质内,呈相对稍高密度,与正常灰质密度相等,病变
周围无水肿和占位效应;可伴发头小畸形、胼胝体发育
四、结核性脑膜炎
【典型病例】
患者,女,15岁,因头晕、呕吐,走路不稳3天来诊,既往
有结核病史。
【CT诊断要点】
1. 平扫可无阳性发现,如病变发展可显示颅底池、侧裂池变
形,形态模糊及池内密度增高,脑膜粘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
碍,形成脑积水。基底池散在的钙化斑为其特征性改变。 2. 增强 底池、侧裂池部分或全部闭塞,与脑回表面、脑池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变形、移位。骨窗常可见骨折线影。
2. 慢性期 3. 增强 密度不均匀,呈中低混杂密度,或内部混 慢性期,可见血肿内缘膜状强化。 有斑点状较高密度。
五、硬膜下血肿
【典型病例】
1. 患者,男,32岁,因外伤2小时,伴有头痛、头晕、恶性、 呕吐症状来诊,急性硬膜下血肿。
2. 患者,男,50岁,外伤20天,硬膜下血肿复查。诊断为 慢性硬膜下血肿。
第四节
【典型病例】
颅内感染、炎症与寄生虫病
一、颅内弓形体病
1. 患者,女,14天,抽搐,肢体运动障碍。 2. 患者,女,10天,抽搐。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育不全。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主因饮酒后突然剧烈头痛、恶性、呕 吐来查。
【CT诊断要点】
大脑纵裂、外侧裂、大脑表面脑回、基底池可见高 密度影;有时出血过多,脑池、脑裂、脑沟扩大呈 高密度铸型。
三、脑梗死
脑梗死分为缺血性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
腔晰性脑梗死。
(一)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是大、中脑动脉血管闭塞引起 的脑缺血导至脑组织坏死。
3. 可伴有其他颅内畸形,如脑裂畸形、灰质异位,纵裂内
蛛网膜囊肿。
六、Chiari畸形
【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无任何症状,随单位体检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小脑扁桃体下疝,在椎管上端可见两个软组织影, 后方一个呈新月形,为下疝扁桃体,前方为延髓或颈髓上
段。
2. 伴发脊髓空洞症。
缘可见密度较高的皮层灰质结构。
三、脑膜膨出
患者,男,4个月,主因额部肿物来诊。
【CT诊断要点】
1. 颅骨缺损,边缘较完整,多呈弧形。 2. 膨出的囊腔呈脑脊液密度,膨出后形成疝,包括“疝
囊”、“疝颈”。疝囊的边界一般清楚、光滑,囊壁
由脑膜组织组成。 3. 脑室受牵拉而变形、移位或与囊腔相同。 4. 可并发其他畸形时,有相应的CT表现。
二、脑脓肿
【典型病例】 患者,男,20岁,头疼,头晕,伴发热,10余天。
【CT诊断要点】
1. 平扫脓肿形成前仅有大片水肿和占位效应,脓肿形成 后可见低密度水肿区内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等密度或略高
密度环,可以单发,亦可多发。
2. 增强 脓肿形成前可见点片状强化,脓肿形成后表现
为典型的环状强化,壁厚薄均一,内壁光滑。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四、硬膜外血肿
【典型病例】
1. 患者,男,30岁,外伤2小时。 2. 患者,男,20岁,外伤2天。
【CT诊断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