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纹状体通路在帕金森病大鼠运动障碍中的研究
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_凌至培
本课题为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单位:230001 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凌至培 汪业汉 凌士营 钱若兵 傅先明 喻 廉 近50年来,利用立体定向外科方法治疗各种震颤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对不同靶点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认为丘脑的腹中间核(Vim )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 P)以及丘脑底核(S TN)是治疗帕金森病理想靶点。
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及微电极记录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更加精确,毁损灶趋向更小,而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
尽管如此,根据国内外大宗资料报道,其毁损手术后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缺失、言语障碍、视野缺损等达2%~25%[1~7]。
自从1987年Benabid 首先应用植入永久性脑深部刺激电极治疗帕金森病以来,由于其方法具有可逆性和可调性的特殊优点,使得外科治疗帕金森病更加安全,目前在欧美国家已普遍应用,我国也已开展此手术,现介绍我们的2例经验。
病人与方法病例报告例1:68岁,男性,于1999年8月16日入住我科。
患者四肢不自主震颤伴肌僵直已有十余年,曾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治疗,因不能耐受其药物的严重副作用,于1997年5月在我科行右侧Vim 核定向毁损术。
神经系统检查:面具脸、左侧肢体不自主震颤,以上肢为明显,肌张力增加。
右侧上下肢基本正常,四肢肌力V °,行走缓慢伴有慌张步态,言语缓慢且含糊。
W eber 氏评分22分,UPDRS 评分114分,头颅C T 及M RI 检查显示为脑萎缩改变。
例2:63岁,男性,于1998年8月27日住我科,患者右侧肢体不自主震颤7年,近来左侧也出现震颤,一直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
效果逐渐减弱,临床症状为三级,W eber 评分16分,U PDRS 为152分,左旋多巴试验说明药物治疗有作用。
检查:神清,心肺听诊(-),肝脾未触及,血压15.5/10k Pa,脉搏72次/min,CN S(-),四肢震颤以右侧更甚,肌张力稍高,行步呈小步态。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帕⾦森病的药物治疗帕⾦森病是世界范围内第⼆常见的神经退⾏性疾病。
虽然⽬前仍⽆逆转其潜在神经退⾏性进程的治疗⼿段,但是通过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活质量。
近期在 JAMA 杂志上发表了⼀篇基于证据的综述。
该综述使⽤在 PubMed 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英⽂⽂献,⽂献发表时间范围从 1985 年 1 ⽉⾄ 2014 年 2 ⽉,研究对象均为⼈类;并将所有研究按质量分级(根据美国神经学会指南)。
本⽂还检索了循证医学资料库(考克兰图书馆)的全部数据库,选择使⽤各主题中质量最⾼的数据。
该⽂对经典帕⾦森病运动症状的初始药物治疗⽅法进⾏综述;描述对药物相关性运动功能并发症(如运动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等)和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如恶⼼、精神症状、冲动控制不良及相关⾏为等)的管理⼿段;以及讨论对部分帕⾦森病⾮运动症状的管理⼿段,包括快速动眼期睡眠⾏为障碍、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直⽴性低⾎压、流涎等。
⽂章结论指出:在帕⾦森病的所有阶段,使⽤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激动剂治疗运动症状均有强⼒证据⽀持。
多巴胺激动剂和多巴胺代谢阻断剂在治疗运动症状波动⽅⾯有效;氯氮平对幻觉症状有效;胆碱酯酶抑制剂可能改善痴呆症状;抗抑郁药和普拉克索可能改善抑郁症状。
其它关于运动和⾮运动症状的治疗措施缺乏证据⽀持。
现对该综述进⾏摘译如下。
帕⾦森病是⼀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 60 岁以上⼈群中发病率为 1%。
本病病程个体差异性很⼤,起病年龄越迟,带病⽣存时间则越短。
⿊质内多巴胺分泌神经元的丢失和路易⽒⼩体(Lewy Body)的产⽣是帕⾦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
在病程早期,多巴胺缺乏是主要的神经化学功能异常;随着疾病的进展,⾮多巴胺能脑区受累,导致了左旋多巴治疗⽆效的运动和⾮运动症状。
虽然帕⾦森病是⽆法治愈的,但是通过治疗可在许多年内改善患者⽣活质量。
笔者拟讨论对帕⾦森病重要运动及⾮运动症状(表 1)的药物治疗,以及这些治疗的不良反应(表 2)。
表 1:帕⾦森病的主要运动与⾮运动症状临床特征出现时间发病率(%)(注a)1.主要运动症状静息性震颤(注b)诊断时或稍迟~70(诊断时)运动徐缓诊断时100强直诊断时或稍迟~902.早期⾮运动症状嗅觉减退可能在诊断前发⽣25-97疲劳感可能在诊断前发⽣~60抑郁可能在诊断前发⽣~25快速动眼期睡眠⾏为障碍可能在诊断前15年或更早发⽣~30(RBD)便秘可能在诊断前发⽣~303.迟发症状3.1治疗抵抗性轴肌症状发病后5-10年“冻结”/姿势异常/跌倒~90 (发病后15年)吞咽困难~50 (发病后15年)3.2精神异常发病后5-10年焦虑~553.3⾃主神经异常发病后5-10年姿势性头晕~15流涎~30尿急~35遗尿~35性功能障碍~203.4认知功能损害随病程进展可能性不断增加轻型认知功能损害~35(诊断时);50(5年后)痴呆>80 (20年后)注 a:发病率是基于综合多个研究所产⽣的估计值。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标志性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
同时,患者还会伴有精神障碍、睡眠障碍等非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帕金森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在未来或将长期增长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3]。
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主要采用以复方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缓解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但其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会减低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如“开关”现象、剂末恶化、异动症等[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可发挥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5],且因为具有疗效持久、毒副作用较小的优势,中医药在某些条件下可取代复方左旋多巴制剂[6]。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及减轻神经炎症四个方面防治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中医药抗氧化应激作用机体遭受刺激时,体内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引起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的失衡,从而出现应激损伤状态,该状态称为氧化应激作用。
研究发现DA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高活性氧,使DA能神经元存在较高的氧化应激水平,且衰老时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活性降低。
高氧化应激水平与低活性抗氧化防御体系共同造成神经元损伤甚至死亡,因而氧化应激机制在P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PD患者脑内处在氧化应激状态[8]。
陈浩[9]等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可使PD小鼠SOD、GSH-Px以及CAT活性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可以缓解黑质DA能神经元的丢失情况,提示枸杞多糖对PD小鼠中脑的氧化应激具有缓解作用。
中药有效成分及方剂多靶点调控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第22卷 第8期 2020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2No. 8Aug .,2020摘要:帕金森病(PD)的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及路易小体的形成,最终造成PD 特有的运动功能障碍。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西药种类较多,但每一类药物都有不少不良反应。
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及方剂在治疗PD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该文从中药有效成分及方剂抑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保护线粒体功能、增加多巴胺释放或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抑制神经元免疫与炎症反应及改变氧化应激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期刊报道的中药有效成分及方剂防治PD的研究进展,以为PD的新药及方剂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帕金森病;作用靶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08- 0162- 04Research Progres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rkinson'sDisease by TCM Active Components and PrescriptionFENG Shirui1,ZHANG Qingping2(1.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23,Guangxi,China)Abstract:The basic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re the loss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stratu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ewy bodies,which eventually lead to the motor dysfunction peculiar to PD. 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western medicine for Parkinson's disease,but each kind of medicine has many adverse reactions. A large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component and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in the treatment of PD prescriptions in the paper,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component and inhibition of substantia nigra dopamine prescriptions glue can neurons apoptosis,mitochondrial function,increase dopamine release or protect dopaminergic neurons,inhibition of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search and the change of oxidative stress were reviewed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component and prescription of PD,P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w drug and prescrip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Keywords:active constitu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arkinson's disease;target;research progress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丘脑的神经解剖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 化、高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等。
症状
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偏盲等症状,严重 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
丘脑出血
1 2
定义
丘脑出血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丘脑血管破裂, 血液在丘脑内积聚,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3
症状
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丘脑内部不同核团的功能差异
深入了解丘脑内部不同核团或区域的功能特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揭示它们在信息处理和 行为控制中的作用。
丘脑与大脑皮层的交互作用
研究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信息传递、调制和整合等方面的机制,以揭示 大脑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丘脑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01
丘脑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丘脑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与情感和 动机相关的记忆。
02
丘脑通过与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的交互作用,参与记忆的形成、
存储和提取过程。
丘脑在学习和记忆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理解和治疗记忆
0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障碍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和动机功能
丘脑与情感和动机的产生和调节密切 相关,尤其是与边缘系统相互作用。
和结构改变。
丘脑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丘脑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研究丘脑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丘脑如何调节内分泌 系统的功能,以及内分泌因素如何影响丘脑的功能。
丘脑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
研究丘脑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它们在维持内环境 稳定和调节生理反应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药理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抗抑郁药抗帕金森药
抗抑郁药和抗帕金森病药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与焦虑障碍鉴别(常常共患,诊断优先级不同)–抑郁核心情绪全面抑制。
认知抑制。
–焦虑核心情绪过度紧张。
认知歪曲,自寻烦恼,强求。
焦虑障碍临床表现•躯体症状:植物神经系统反应如颜面潮红、出汗、心悸、胸闷、气短、颤抖等。
精神/行为症状:紧张恐惧,搓手顿足,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并同时有内心紧张不安。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单胺学说与应激学说抑郁障碍病因----各神经递质假说抑郁障碍病因----素质-应激假说其他机制: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改变;GABA能神经传递减少;异常的昼夜节律;神经甾体合成缺乏;受损的内源性阿片样功能;单胺—乙酰胆碱失衡;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系统和大脑之间的交联脑内的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
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其他神经递质如组胺、乙酰胆碱。
神经肽如内源性阿片肽、脑啡肽、β-内啡肽、P物质、下丘脑释放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5-羟色胺可以经单胺氧化酶灭活自身受体介导的负反馈机制有利于突触间隙单胺递质稳态平衡自身受体:递质直接激动位于本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受体,对本递质释放产生负或正反馈调节作用。
异身受体:递质激动突触前膜受体,调节其他递质的释放。
1.抗抑郁药作用机制(1)作用于单胺转运体——抑制重摄取(2)作用于MAO——抑制单胺降解(3)作用于突触前膜自身受体——抑制负反馈(4)增强突触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增加单胺在突触间隙浓度→ 增强单胺的突触功能2.抗抑郁药的分类单胺再摄取抑制剂非选择性NE/5-HT再摄取抑制剂——丙米嗪(三环类)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马普替林(四环类)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苯乙肼竞争性抑制剂——吗氯贝胺非典型抗抑郁药α2受体阻断剂——曲唑酮、米氮平5-HT2受体的阻断剂——曲唑酮、米氮平3.药物治疗A级推荐药物(五大类12种):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米那普仑、安非他酮、阿戈美拉汀• B级推荐药物: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丙咪嗪、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瑞波西汀、噻奈普汀• C级推荐药物:吗氯贝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的首选药物,也是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的首选药物常用SSRI——“六朵金花”SSRI的作用靶点并不单一,具有次级药理作用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又名百忧解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含量升高而达到洽疗目的;适应于各种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上呼吸道、子宫和脑出血,增加自杀的危险性。
帕金森病精准诊疗的现状和展望
帕金森病精准诊疗的现状和展望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为1.7%,2030年患病人数可达500万。
其临床特征包括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抑郁和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随着帕金森病患者年龄的增长与疾病的进展,其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可致患者残疾,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信息;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尚无治愈方法。
精准医疗是一种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多模态影像融合等技术,对疾病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应用,从而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精准治疗的医疗模式。
自国内外精准医疗计划被提出,精准治疗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也得到大力发展。
文中将从帕金森病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方面,介绍近年来精准医学在帕金森病中的发展现况,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帕金森病的精准诊断(一)帕金森病的临床分型明确疾病亚型是精准诊疗实施的重要途径,认识到帕金森病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意见。
目前,帕金森病的分型仍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时间,可以分为早发型(<45岁)和晚发型(≥60岁),发病年龄<21岁为青少年型。
早发型患者以僵直和步态迟缓起病更为常见,从起病至出现不可逆症状的时间更长,更易出现异动症和其他运动并发症。
以主要运动症状为依据,可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remor-dominant,TD)、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postural instability or gait dysfunction,PIGD)和中间型。
PIGD-帕金森病患者疾病进展更快、预后更差,对左旋多巴反应较差,更易合并痴呆、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本科
久用L-多巴2~5年疗效降低 原因: 病情进展 \药物代谢产物,如单胺类物质 自由基的毒性作用 副作用: 消化道症状 、低血压、不安、意识模糊等 症状波动:疗效减退或剂末现象、“开-关”现象。 异动症:剂量高峰多动症 、双相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 精神症状:如失眠、幻觉、妄想
随意运动受到锥体外系的调节,锥体外系出现病变(称为锥体外系疾病),会引起运动调节障碍(姿势与运动异常),所以运动障碍性疾病也称为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底丘脑核,总称基底节。
运动障碍性疾病定义 :亦称为锥体外系疾病,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临床表现: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 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舞蹈症、手足徐动症。 锥体外系疾病的其他表现:情感障碍、精神症状、抑郁、智力减低甚至痴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汗、少汗、大小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等)
PD定义
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Lewy body)形成为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病因不明。
1
年龄老化:<40岁少见。
3
环境因素:MPTP、某些杀虫剂、除草剂作用于有遗传基因缺陷的易感个体而发病。
PD临床表现
运动迟缓(10%):各种运动减少、变慢。包括面具脸(面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少)、写字过小症(写字越写越小)、精细动作困难(扣纽、系鞋)。
姿势步态异常(12%):慌张步态(躯体屈曲前倾、起步困难、小步态前冲、不能及时停止或转弯);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
其他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皮脂多、便秘、多汗、流涎、体位性低血压)、性格固执、抑郁、精神错乱、易激动、痴呆。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导致多巴胺减少而产生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阶段开始发病并逐渐恶化。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补充多巴胺和刺激多巴胺产生的传统疗法比拟有效,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传统的治疗方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批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由此应运而生,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良和开展。
本文主要介绍包括药物治疗、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在内的帕金森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它们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帕金森氏症〔PD〕,多巴胺〔DA〕,干细胞〔stem cell〕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帕金森氏病简介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
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病症,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
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统计说明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并且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
病因及分类病因不明。
目前公认的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病变,即黑质和纹状体里的黑质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丧失致使多巴胺减少。
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称帕金森〔氏〕病。
另一类为继发性的,因某种脑炎、中毒、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称帕金森〔氏〕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
病症该病被戏称为“让人不能动的病〞,病人主要有如下三大病症:1、运动障碍运动不能: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小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运动不协: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2、震颤典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抖。
3、强直即肌肉僵直。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患者运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近年来,随着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旨在探讨各类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将重点关注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主流药物,同时还将介绍一些新兴药物,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
通过对这些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我们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帕金森病治疗的不断进步。
二、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P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且初期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
药物治疗PD的主要目标是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并尽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几类药物用于治疗PD:左旋多巴(Levodopa):这是目前治疗PD最有效的药物,能够通过转化为多巴胺来补充大脑中缺失的神经递质,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等。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能够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激活脑内的多巴胺受体,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常见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包括普拉克索和卡麦角林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这两类药物都能够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由于潜在的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通常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使用。
抗胆碱能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减少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减轻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
Vol.41No.6Jun.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张小小,张陈诚,赖伊杰,孙伯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25[摘要]抑郁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对PD运动症状疗效明确,而对PD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尚无定论。
该文从PD合并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STN-DBS对PD合并抑郁的影响机制、STN-DBS对PD合并抑郁影响的影像学及电生理研究、DBS术后药物调整对PD合并抑郁的影响,以及电极位置对PD患者情绪的影响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1.06.019[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志码]ARecent progresses i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subthalamic nucleus o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its related depressionZHANG Xiao-xiao,ZHANG Chen-cheng,LAI Yi-jie,SUN Bo-min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Ruijin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25,China[Abstract]Depression is a common non-motor symptom of Parkinson′s disease(PD)and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the reduction of life quality of PD patients.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on PD motor symptoms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However,their effect on the related depression in PD is inconclusiv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PD and its related depression,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s of STN-DBS on PD-related depression,the imag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earch of STN-DBS on PD and its related depression,the effects of STN-DBS on drug use,and the effects of electrode position on emotion.[Key words]Parkinson′s disease(PD);depression;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神经病学》运动障碍性疾病练习题及答案
《神经病学》运动障碍性疾病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底节A.尾状核B.海马C.苍白球D.丘脑底核E.黑质2.小舞蹈病三联征是指A.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减低、共济失调B.舞蹈样动作、肌强直、共济失调C.舞蹈样动作、偏瘫、共济失调D.舞蹈样动作、痴呆、共济失调E.舞蹈样动作、吞咽困难、共济失调3.肝豆状核变性与帕金森病的鉴别在于A.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B.角膜K-F环C.抑郁D.慌张步态E.阳性家族史·4.下列关于小舞蹈病治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可适当用镇静药B.病症轻者,可不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抗感染治疗C.无论病症轻重,均应给予水杨酸钠或泼尼松D.舞蹈症状可用氯丙嗓E.治愈后还应定期随访5.男患,17岁,行动迟缓2年。
查体:面部表情少,四肢肌张力呈铅管样增高,步行运动迟缓,双眼角膜与巩膜交界处见褐色环,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帕金森病B.帕金森综合征C.特发性震颤D.小舞蹈病E.肝豆状核变性6.下列哪项不是小舞蹈病的临床表现A.舞蹈样动作B.挤奶妇手法C.角膜K-F环D.精神症状E.可伴有心脏病7.帕金森病最主要临床特征是A.震颤,肌张力增高,面具脸B.震颤,肌张力增高,搓丸样动作C.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慌张步态D.震颤,运动减少,写字过小征E.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8.男患,60岁,表情呆板,运动减少,右手不自主搓药丸震颤状。
其临床表现还应包括以下哪项A.肌张力呈折刀样增强B.肌张力低下C.肌束颤动D.肌张力呈齿轮样增强E.肌肉萎缩9.下列有关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表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精神症状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铁代谢障碍D.有角膜K-F环E.有锥体外系症状10.男患,“岁,行动迟缓,双手抖动6年。
查体:瞬目动作减少,双上肢静止震颤,慌张步态,应首选下列哪种药物治疗A.抗胆碱能药物一苯海索B.金刚烷胺C.左旋多巴或多巴丝麟D.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一澳隐亭E.吩噬嗓类药物一氯丙嚓11.下列关于帕金森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纹状体多巴胺一乙酞胆碱失衡与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B.出现临床症状时纹状体多巴胺浓度一般降低80%以上C.多巴胺递质降低的程度与患者的症状严重度不相一致D.多巴胺替代药物治疗的治疗原理是纠正递质失衡E.抗胆碱药物治疗的原理是纠正递质失衡12.男患,69岁,患帕金森病,并患前列腺增生,下列药物中哪一种不宜应用’A.苯海索B.多巴丝拼C.苯海拉明D.金刚烷胺E.澳隐亭13.关于帕金森病的三个主要体征,哪项是正确的A.静止性震颤、肌强直、慌张步态B.静止性震颤、面具脸、肌强直C.运动迟缓、搓丸样动作、肌强直D.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E.静止性震颤、面具脸、运动迟缓14.帕金森病A.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B.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C.神经一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D.血清钾低E.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缺失15.接近震颤麻痹病因治疗的药物是A.苯海索B.地西津C.左旋多巴D.新斯的明E.利血平16.震颤麻痹的患者哪类药物禁止使用A.金刚烷胺B.抗胆碱能药物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E.吩噬嚓类药物17.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A.静止性震颤B.铅管样肌强直C.齿轮样肌强直D.慌张步态E.小步态18.帕金森病不会出现的体征是A.手搓丸样震颤B.齿轮样肌强直C.面具脸D.挤奶妇手法E.慌张步态19.关于帕金森病以下的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多在中老年期发病B.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强直C.通常的辅助检查无特殊发现D.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治愈E.抗胆碱能药物适用于震颤明显的较年轻患者20.关于帕金森病以下哪项诊断及治疗的表述是正确的A.脑脊液检查对诊断颇有价值B.头部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C.一经确诊应首选左旋多巴治疗D.多巴丝脱是由左旋多巴加节丝腆组成,疗效优于左旋多巴E.服用左旋多巴出现周围性副作用时应立即停药21.下列哪项不符合小舞蹈病的体征A.舞蹈样不自主运动B.挤奶妇手法C.肌张力减低D.反射减弱或消失E.写字过小征22.小舞蹈病治疗A.用抑制胆碱能活性药物B.不宜用抑制胆碱能活性药物和增强多巴胺活性的药物C.用增强多巴胺活胜的药物D.用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E.用抑制胆碱能活性药物和增强多巴胺活性的药物23.小舞蹈病与下列哪一种病原体感染有关A.金黄色葡萄球菌B. A型溶血性链球菌C.肺炎支原体D.李斯特杆菌E.结核杆菌24.关于小舞蹈病下列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是风湿热在神经系统的表现B.病理可有黑质、纹状体等部位可逆性炎性改变C.儿童和青少年多见D.即使不治疗也可自行缓解E.治愈后不再复发25.下列关于小舞蹈病辅助检查结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血沉加快 B抗锌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加C.血清可检出神经元抗体 D.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E.头部MRI检查无异常26.下列关于小舞蹈病治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舞蹈症状可应用地西浮B.应给予糖皮质激素C.病症轻者可不用抗链球菌治疗D.舞蹈症状可用氯丙嗓E.可应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27.下列哪项不符合小舞蹈病A.成年发病B.有风湿热表现C.舞蹈样动作D.可有共济失调E.常有精神症状28.左旋多巴的副作用不包括A.恶心、呕吐B.症状波动C.运动障碍D.下肢网状青斑E.精神症状29.下列药物中治疗舞蹈症状的是A. DA受体阻断剂B. DA受体激动剂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D.增加中枢DA储藏的药物E.左旋多巴30.小舞蹈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舞蹈样动作 B,挤奶妇手法 C.肌张力增高 D.精神症状 E.可伴有心脏病31.肝豆状核变性与哪种物质代谢障碍有关A.铁B.铜C.铅D.一氧化碳E.维生素Biz32.不符合肝豆状核变性主要临床表现的是A.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B.肝硬化、角膜K-F环、肾功能损害C.皮肤色素沉着、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D.心脏功能损害、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E.角膜K-F环、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33.下列哪项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A.苯海索B.左旋多巴C.多巴胺D.多巴丝拼E.普拉克索【A2型题】1.男患,68岁。
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
神经系统检查
简短的认知功能检查 眼共视运动障碍;皮层感觉检查 震颤:区别类型 运动迟缓:对指试验,轮替试验,踏地试验 等 肌张力:类型 其它:共济失调,体位性低血压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存在至少两个下列主征:静止性震颤、运动迟
缓、齿轮样肌强直和姿势性反射障碍;但至少要包 括头 两项其中之一。
没有可以引起继发性帕金森病的病因:如脑
外伤、脑血管疾病、病毒感染、金属中毒、一氧化 碳中毒等。
没有下列体征:眼外肌麻痹、小脑征、体位 性
低血压、锥体系损害以及肌萎缩。 Asymmetric symptoms and response to L-dopa Definitive diagnosis can only be made by autopsy
慌张步态 病人站立不稳,肢体反射减弱,容易向前或 向后倒。 后拉试验 提示疾病已进入中晚期
Postural instability
其他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唾液和皮脂腺 分泌增多,汗分泌增多或减少。 小便排泄困难或/和直立性低血压,多在 疾病晚期,使用左旋多巴后。 疾病晚期,部分病人可合并痴呆或抑郁等 精神症状。
舞蹈病
大脑运动皮层
纹状体 D2 D1
帕金森病的病理生化改变
黑质和蓝斑核含黑色素的多巴胺神经元大量丧 失 ( 50 - 70% )以及胶质细胞增生。 路易氏(Lewy)小体:胞桨内园形嗜酸性致密 包含体 ,周围呈晕轮状。含大量共核蛋白 。 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 80- 99% )。 该 生化异常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进行性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和死亡 。
genetic susceptibilies Debrisoquin hydroxylase ? Degeneration of the substantia nigra (with Lewy bodies ?)
帕金森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了解牌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材料与方法: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查找文献,进行总结论述。
结果: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年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免疫学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PD目前仍未有根治方法,最有效的是采用左旋多巴药物治疗,但只能缓解。
除此之外,还有手术治疗,基因治疗以及细胞移植治疗。
结论:经过一些深入研究,逐渐了解到了其发病机理,为其今后彻底治疗提供基础。
关键词:帕金森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Materials and Methods:Find Literatures by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med and other databases, summarized exposition. Results: Pathogenesis of PD is not yet entirely clear, now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age, genetic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xidative stress, immun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other factors. Present, PD there is no cure, and the most effective is the use of levodopa medication, but only relief. In addition, there are surgical treatment, gene therapy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After some in-depth studies, gradually come to understand its pathogenesis,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ture definitive treatment.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Etiology;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s1 前言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发表了题为"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 " 的专著,报告了6 例震颤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向学术界描述了一个未被认识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
SWI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脑功能改变分析
PART 04
SWI在帕金森病患者脑功 能改变中的表现
REPORTING
SWI在帕金森病患者脑铁沉积中的表现
01
SWI能够敏感地检测到帕金森病患者脑内铁沉积的增
加,尤其是黑质、红核等区域。
02
帕金森病患者脑内铁沉积的增加与病程、病情严重程
度等相关。
03
SWI可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内铁沉
SWI在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脑功 能改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 定的偏倚,未来需要扩大样本量 以进一步验证结论。
SWI对帕金森病脑功能改变的评 估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与其他 影像学技术结合,以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敏感性。
SWI技术概述
SWI技术原理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利用组织 间磁化率差异和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形 成独特对比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高 分辨力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根据不同组 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提供图像对比增强 ,可以检测到大脑内小静脉和铁沉积的 分布。
VS
SWI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SWI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具有广 泛应用价值,如脑出血、脑缺血、脑肿瘤 、脑血管畸形、脑外伤等。在帕金森病的 研究中,SWI技术可以敏感地检测到黑质 等区域的铁沉积情况,为疾病的早期诊断 和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帕金森病患者的脑功能网络连接改变
功能连接减弱
帕金森病患者的脑部功能网络连 接通常会减弱,特别是在与运动 控制和认知功能相关的网络。
小世界网络属性改变
帕金森病患者的脑部网络还可能 表现出小世界网络属性的改变, 即网络的局部聚集性和全局效率 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和姿势不稳等症状。
目前PD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和深部脑刺激(DBS)。
然而,由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DBS手术的高风险性,研究新的PD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丘脑腹内侧核(medial subthalamic nucleus, mSTN)是DBS在PD治疗中常用的靶点之一。
然而, DBS的治疗效果和产生副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丘脑腹内侧核对PD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高频电刺激(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FS)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PD的治疗中。
一些研究表明,HFS对丘脑腹内侧核的电刺激可以改善PD模型大鼠的运动障碍表现。
但是,关于HFS治疗PD的精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电生理技术和行为学方法,研究HFS对于丘脑腹内侧核电刺激在改善PD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方面的作用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PD大鼠模型选用Sprague-Dawley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PTP模型建立PD大鼠模型,同时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2.电生理实验利用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记录HFS对丘脑腹内侧核电刺激激活神经元的影响,分析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波形等相关特征。
3.行为学实验通过大鼠运动行为学评估,使用药物刺激和电刺激等多种方法研究HFS治疗PD的作用机制。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HFS对丘脑腹内侧核电刺激在改善PD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方面的作用机制。
预期成果为:1.建立可靠的PD大鼠模型,为PD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通过电生理技术和行为学方法,深入探究了HFS对丘脑腹内侧核电刺激在改善PD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方面的作用机制。
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的研究
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障碍表现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病理特征不仅包括引起核心的运动障碍症状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变性,而且包括中枢、外周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多靶点侵犯,并伴有广泛的路易小体和路易轴突的形成。
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依靠多巴胺替代治疗和外科手术。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借助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病人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通过刺激发生器产生电脉冲,对核团进行慢性电刺激从而达到消除或改善病人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目前,该治疗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功能性神经疾病。
其中,丘脑底核高频深部脑刺激(high-frequency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HFS)已成为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病人的震颤、运动徐缓和肌强直三大症状。
目前,DBS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靶点除了底丘脑核和苍白球内侧部外,近年来,又有数个新的核团被发现通过深部脑刺激能够改善帕金森病病人的运动障碍症状,包括:脚桥核、未定带尾部、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和黑质网状部等。
研究者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有效靶点,以期能够更好的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探讨DBS的治疗机制。
丘脑腹内侧核(the ventromedial thalamic nucleus, VM)是大鼠运动丘脑的一个重要核团,接受基底神经核输出核团黑质网状部(the substantia nigraparsreticulata, SNr)和苍白球内侧部(the internal segment of the globus pallidus, Gpi)的大量神经纤维投射,并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发出神经纤维投射,参与皮层-基底神经核-丘脑-皮层运动环路的组成。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其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其研究进展王超【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1%~2%[1].PD被认为是累及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血清素及胆碱能系统的多系统功能障碍,以运动障碍及非运动症状(non motor symptoms,NMS)为特征.尽管早在1817年James Parkinson就对便秘等NMS进行过描述,但目前仍然认识不足,且至少50%的NMS没有得到治疗.因此,有必要给予NMS足够的重视和及时有效的干预.【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3页(P1795-1797)【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抑郁;痴呆【作者】王超【作者单位】235000 淮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1% ~2%[1]。
PD被认为是累及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血清素及胆碱能系统的多系统功能障碍,以运动障碍及非运动症状(non motor symptoms,NMS)为特征。
尽管早在1817年James Parkinson就对便秘等NMS进行过描述,但目前仍然认识不足,且至少50%的NMS没有得到治疗。
因此,有必要给予NMS足够的重视和及时有效的干预。
1 非运动症状谱1.1 神经精神症状(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可能是PD患者致残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仅有30%的普通PD患者不伴有神经精神问题。
主要包含情感障碍、精神病相关症状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如抑郁、焦虑、淡漠、退缩、缄默、情感缺乏、视幻觉、听幻觉、触幻觉、错觉、妄想、精神错乱、强迫行为、重复行为、偏执、欣快、攻击行为、谵妄、惊恐发作;注意障碍、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视空间知觉障碍、语言障碍、概念形成障碍以及行为调节障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
不同重建算法对帕金森病相关脑功能网络的影响_王元元
- 549 -不同重建算法对帕金森病相关脑功能网络的影响王元元1 吴 平1 左传涛1 张慧玮1 葛璟洁1 王 坚2 华逢春1 赵 军1 管一晖1摘要 目的:帕金森病相关脑功能网络(PDRP )是反映“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和相关解剖/功能通路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影像学标志物。
为推广其临床应用,需验证不同PET 重建算法对PDRP 表达值计算的影响。
方法:将58例帕金森病(PD)患者及22例正常对照的18F-FDG PET 显像图像分别进行滤波反投影法(FBP )及迭代法重建,基于华山医院PET 中心建立的PDRP ,应用SSM/PCA 软件计算受检者经不同重建方法得到的PDRP 表达值。
结果:FBP 法与迭代法PDRP 表达值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D 组P >0.05;对照组P >0.0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PD 组PDRP 表达值显著高于对照组(FBP 法:P <0.05;迭代法:P <0.05)。
PDRP 表达值与PD 患者的UPDRS 中的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不同重建算法所得的PDRP 表达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影响其在PD 诊断及病情评估等中的临床效能,为PDRP 在国内多中心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脑代谢网络模式;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 5741 (2013) - 06 - 0549 - 04Influence of Different PET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on 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Pattern ExpressionWANG Yuan-yuan 1, WU Ping 1, ZUO Chuan-tao 1, ZHANG Hui-wei 1, GE Jing-jie 1,WANG Jian 2, HUA Feng-chun 1, ZHAO Jun 1, GUAN Yi-hui 1Abstract Purpose: Parkinson ’s disease-related pattern (PDRP) is a newly discovered imaging biomarker, which can reflect the glucose metabolic change of “Cortico-striato-pallidal-thalamo-cortical ” loop and related anatomical/functional pathwa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ET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on PDRP expression should be verified before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 Methods: The 18F-FDG PET images of 58Parkinson ’s disease (PD) patients and 22 heath control subjects (HC) were reconstructed by 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algorithm (FBP) and iterative algorithm (Iteration), separately. Based on the PDRP from PET center, Huashan Hospital, the PDRP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were calculated by SSM/PCA software.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PDRP expression between FBP and iteration (PD: P >0.05; HC: P >0.05). They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both in PD and HC (PD: P <0.05; HC: P <0.05). The PDRP expression of P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C group (FBP: P <0.05; Iteration: P <0.05). In addition, the PDRP expression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D patients' UPDRS motor function value (FBP: P<0.05; Iteration: P <0.05). Conclusion: The PDRP expression from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dditionally, th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will not a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PDRP in diagnosis or assessment of PD, which is important for domestic multi-center researches.物理技术IMAGING TECHNIQUE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49-552作者单位: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 中心 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通信地址: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上海200040通信作者:张慧玮(电子邮箱:eleanmaili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171189)Chin Comput Med Imag, 2013, 19: 549-5521 PET Center,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2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Address: 12 Wulumuqi Middle Rd., Shanghai 200040, P.R.C.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ZHANG Hui-wei (E-mail: eleanmailing@)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 81171189)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3 年第 19 卷第 6 期Chin Comput Med Imag, 2013, 19 (6) - 550 -帕金森病相关脑功能网络(Parkinson’s disease--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和相关解剖/功能通路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影像学标志物[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脑纹状体通路在帕金森病大鼠运动障碍中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发于中老年期,临床表现有各种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表现为运动障碍、肌僵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等。
PD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
多巴胺(Dopamine,DA)的缺乏会导致基底神经核-丘脑神经环路的神经元活动异常和同步性增强,这可能与PD运动症状有关。
中央中核/束旁核(Centromedian-parafascicular complex,CM/PF,在啮齿类动物中为PF),属于丘脑的板内核群,是PD后丘脑核团中出现神经元大量损伤的主要核团。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PF进行的高频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可以缓解刺激其它核团或药治疗难以改善的症状,如震颤和认知失调等。
因此,PF作为新兴治疗位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PD患者和麻醉的PD动物模型中,PF核团内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不同的行为状态下,探讨PD对PF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影响仍然是必要和紧迫的。
近年来,丘脑纹状体通路在PD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脑切片的电生理学研究发现,在PD之后PF到纹状体的突触传递出现了功能失调。
然而,目前还没有实验研究PD之后PF和纹状体之间振荡活动相关性的变化。
尽管,PF已经作为DBS的靶点来治疗PD的一些运动症状,但其基本机制尚不清楚。
PF的DBS可能通过丘脑纹状体通路来发挥作用。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动物清醒静止和运动状态下,PD对PF和纹状体两个
核团以及丘脑纹状体通路的神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
因此,本实验利用在体多通道神经电信号采集技术,在对照组和PD组大鼠脑内植入微电极,记录了大鼠在清醒静止及跑步机运动状态下PF和纹状体内神经元的锋电位(Spikes)和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的活动。
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成像技术,探索了大鼠PF内神经元的类型及PD组大鼠PF内神经元的形态变化。
通过本研究,我们首次将PF核团内神经元按照电生理学特征分为两个主要亚型:PF I和PF II。
根据采集到的神经元放电特征我们将纹状体内神经元分为三类,分别对应为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MSN),快速放电中间神经元(Fast spiking inerneurons,FSI)和胆碱能中间神经元(Cholinergic
interneuron,CIN)。
在本研究中,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造模广泛的改变了PF和纹状体核团内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及丘脑纹状体通路的神经电生理活动。
PD之后PF核团的神经元放电率和放电模式均发生了改变。
PF核团内的LFP 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大鼠跑步机运动状态,PF I类和PF II类神经元的锋电位发放率都显著下降,但是只有PF II类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发生了改变。
在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两种神经元亚型的放电率无明显变化,但是PF I类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发生了变化。
在大鼠清醒静止或跑步机运动状态下,多巴胺能神经损伤都会导致PF内Beta和低Gamma频段的LFP的相对能量异常增加,而只有在清醒静止状态
下,Delta频段的相对能量才会降低。
PD之后PF核团内神经元Spike与LFP之间的相关性在大鼠不同行为状态下不同的神经元类型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在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PF I类神经元的Spike-LFP相关性在12-35 Hz和35-70 Hz两个频段PD大鼠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而PF II类神经元无明显变化;在大鼠跑步机运动状态下,PF II类神经元的Spike-LFP相关性出现了异常升高,表现在1-12 Hz的低频段和12-35 Hz的病理频段。
PD之后,大鼠在清醒静止或者跑步机运动状态下纹状体内的MSN放电率均显著升高,放电模式变得相对不规则,而DA的大量减少对FSI和CIN的影响较小。
在大鼠清醒静止或跑步机运动状态下,多巴胺能神经损伤都会导致纹状体Beta频段的相对能量异常增加,Delta频段的相对能量降低。
PD之后PF和纹状体之间的LFP振荡活动的同步性增强。
在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PF和纹状体两个核团的Theta和Beta频段的平均线性相关性值显著增强,但是相位相关性仅在Beta频段有所增加。
PD之后还伴随着PF锋电位发放与纹状体Beta频段振荡之间的同步性显著增加(Spike-LFP 相关性增强)。
在大鼠进行跑步机运动时,平均线性相关性值和相位相关性值在Alpha和Beta频段都显著增强。
在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PD大鼠PF I类神经元的锋电位与纹状体的Beta振荡同步性增强;然而在跑步机运动状态下,PF II类神经元与丘脑纹状体通路中异常神经活动有关,且与纹状体的同步活动异常增强有关特别是Beta频段。
PD模型大鼠PF内神经元尼氏染色结果表明,6-OHDA损伤造模侧较正常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而形态也出现了异常的变化。
PF内两大类神经元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实验确定为谷氨酸能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PD之后谷氨酸能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数量未见明
显改变。
本研究最显著的发现是,PF和纹状体的神经电生理活动变化与大鼠的行为状态显著相关。
PF和纹状体内神经元亚型在PD之后的不同变化可能是静止和运动行为状态下出现不同病理症状的原因。
该研究结论提示对PD的研究要在病人和动物不同运动和认知行为状态下进行。
研究不同行为状态下丘脑纹状体通路的异常变化将更好地了解PD运动症状的机制及发现更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