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精)

合集下载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苏洵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经典之作,该文呈现了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学创作的个人见解,而其文言文的写作风格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财富。

下面我们通过原文译文赏析的方式,探究苏洵《六国论》的内涵和语言特点。

原文昔齐、楚之争,湘、泗之战,卒使楚灭齐也。

先时周室将微,诸侯恢弘,再以诸夏争分天下:故兵刃挥下,以扫其民。

至如今日,五胡乱华,十六国并起,以弱中国之外,为中原之困。

昔秦之时,可谓兼服天下一统矣。

然其所以失之者,以其政虽独行一域之内,而扩意于万乘之外也。

故文化机宜,不得其宜,而终以陷秦社稷于项籍之手。

汉文帝以外戚执国,教化不修,后世其弊。

东汉之末,四百余年建安之际,天下英才集于此门而撰文奏献,世谓之建安文学。

六朝之际,王褒、何晏之徒,为文骋雄,脍炙人口。

至如唐之盛,杜甫、李白之风,靡不冠绝。

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然则文学之盛衰,固非居散策之难易也,诚味君子矣。

虽然《六国论》乃四言诗,掩盖若隐若现,一丝不露,然而从中可以窥见苏洵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见解和对文学创作的具体方向。

首先,苏洵认为古代文学的辞藻应该注重表现手法而非词藻华丽,因为文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流传万世,更是要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追求自我表达和独特性,将作者个性和情感注入到文学中,以此赢得读者的称赞和喝彩。

译文古时候,齐国和楚国争霸,湘水和泗水之间的战争最后导致了楚国击败齐国。

当时周室已经大不如前了,各个诸侯势力在不断膨胀,古代中原地区因此分为了多个国家,他们争斗不断,武力扫荡血流成河。

如今的情况更是糟糕,五胡乱华,十六国并起,中原与外族的争斗一直在持续,这让中国更加贫困悲苦。

在秦始皇的时期,中国曾经被统一一统,然而他的失败在于,他的统治区域虽然大,却想要管理的地方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他的文化政策不得人心,最终导致项籍拿到了秦的内政权。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治理繁荣昌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此时,人民生活富足安稳,国家繁荣的原因是因为康熙皇帝执政有方,得以智囊阁臣苏洵的助力。

苏洵以其睿智超群的头脑和为民着想的言行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以下是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原文:人君者,莫大于国,莫亲于民。

胜者居其上,败者居其下,故接之以六国之志。

尔谁为亚夫、伯嬴、文良、子师、公叔、文叔乎?令治亲为国,使国小大功绩皆归于人主,而天下独无它善事,无是愁也。

译文:国家的重要性和人民的亲近程度没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够比拟。

胜利者居于国家的最高层,失败者则沦为国家的底层。

因此,我们要以六国的心志来对待国家事务。

问你们谁能够像亚夫、伯嬴、文良、子师、公叔、文叔那样为国家治理、亲近人民?将治理国家视为亲近之事,使国内外大小功绩都归功于君主,而天下也没有其他善事可做,不会有任何愁苦。

赏析:在这段文字中,苏洵首先提到国家在人君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君主与人民之间的亲近关系。

他以六国之志来说明君主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国家事务。

接着,苏洵问道:是否有人能够像亚夫、伯嬴、文良、子师、公叔、文叔那样治理国家、亲近人民呢?这是对历史上有能力治理国家并关心人民的君主的致敬。

苏洵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将治国视为亲近之事,使国内外的大小功绩归功于君主。

最后,他指出,君主应该全心全意去治理国家,不应分散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这段文字体现了苏洵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国家的成败与君主密切相关,君主应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以及关心人民的义务。

他通过对历史上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君主的称赞,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提醒君主,除了国家治理没有其他的善事可做,应该专心致志去治理国家,而不分散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康熙皇帝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帮助他更好地治理国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表达的观点,不仅仅是对君主治理国家的建议,更是一种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探索。

六国论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赏析六国论原文及赏析《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下面是店铺收集的六国论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苏洵《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苏洵《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苏洵)原文

六国论(苏洵)原文

六国论(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魏世家》和《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版)

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版)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苏洵(内容详实 字词详解)

《六国论》苏洵(内容详实 字词详解)

背景介绍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 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就 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到苏洵所 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 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 种做法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 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 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 国论》。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固定用法,既 然这样,那么
同“餍”,满足 更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更加
灭亡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名作状,按道理 介词,用 侍奉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本来 应该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B.而秦兵又至矣
弃甲曳兵而走
• C.与赢而不助五国劫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A项,第一个 “以”是连词,“因为”的意思;第二个
“以”,介词,“把”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连词,
[由于,介词 ] [凭借,介词 ] [把,介词 ] [因为,介词 ] [用,介]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六国论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原文】六国论 苏洵

【原文】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一、整理本课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四句话1.2.3.4.三、思考: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四、思考:本课内容素材适合哪些作文立意?请列举并做简要分析。

【立意示例】不震慑于权势。

【分析示例】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但是,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暴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团体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作者】苏洵【朝代】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版)

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版)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六国论苏洵

六国论苏洵

Chif4-13《六國論》v.3 P.11. 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的國原 2. 非兵不利,戰不善。

敗因亡3.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論點一:「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I.賂秦只會強敵弱己:1.原文:「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2.分析:i.列國土地有限,把土地割讓給強秦,只會削弱自己的國力,所謂「賂秦而力虧」,正是自取滅亡之道。

ii.秦從列國割地所得的土地,遠比戰勝所得的要多,間接增強了強秦的實力;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形勢更加不利,此舉實在是不智的。

II.賂秦不能產生長久和平的效果:1.原文:「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己判矣。

」2.分析:割地賂秦,只求得短暫安寧,不能換取長久的和平,所以賂秦是沒有效用的。

III.賂秦只會燃起對方無窮的貪慾加速滅亡:1.原文: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分析:賂秦只會增強秦國的氣燄,激發秦更大的侵略野心,所謂「奉之彌繁,侵之越急」;日削月割,最後陷於勢孤力弱,為秦所滅。

論點二:「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1.原文:「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2.分析:燕、趙本有抗秦的力量,趙更與秦五度交鋒,二敗而三勝,秦後來兩度再入侵,都為趙將李牧所退。

燕國雖小卻能亡國於後,這是用兵的效果。

論點三:「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1.原文:「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国论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全文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
“定,曰众生欢喜,前下后上,留而不去,五阴之内,六国分明。

左三圣王,执主夷狄,凿井调度,乾坤上清;右三帝王,尊祖夏启,
服衣行冠,混沌下浊。

天子在左,大夫在右,中枢两平,事理俱全,
乾坤洵行,孰能不从?”
翻译:
论说:“人人愉悦而前辈的后辈的责任也不可避免。

在五行之内,六国是有明显分界的。

左边是三位圣王,负责commanding夷狄族,开
掘水井,安排家务,使天下一统;右边是三位帝王,尊敬先祖夏启,
穿衣行冠,使世间混沌。

太子在左边,大夫在右边,两者平衡,事务
理智都全面到位,天下遵循乾坤的规律,谁敢不遵守?”。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一词多义现象。
1.终 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文王九十七乃终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2.始 A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焉 C 天地者,生之始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 3.与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D 无乃尔是过与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D 杀人如不能举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比较下列斜体字的古今意义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分析文段Βιβλιοθήκη 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何处?他的观点是什么?请用 原句回答: 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否有 太过武断之嫌?请说明。 答:因果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不武断,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 3.第二段中作者又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说明之。 答:有对比论证,“先祖父”与“子孙”对土地的态度;举例论证, 概述六国赂秦的情况;引用论证,引用《史记· 魏世家》中的话。 4.作者是怎样描绘六国国君在赂秦这件事上表现出的心态的? 答:“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5.第二段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 答:赂秦比战争对六国的势力的削弱更大。
1.下列句子中停顿正确与否,请在句后括号里作出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 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无误的几项是:( ) A 率(shuài,率领)赂秦耶 盖失强(qiáng,强大)援 B 暴(bào,暴露,显露)霜露 奉之弥(mí ,弥漫)繁 C 洎(jì ,至,到)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shù,命运) D 思厥(jué,其,他的)先祖父 如弃草芥(jiè,小草) E 犹抱薪(xīn,柴草)救火 食之不得下咽(yān,咽喉) F 为(wéi ,为了)国者无使为(wèi,让)积威之所劫(qié,挟制)哉
(七)你同意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所持 的态度吗?(讨论)
五.熟读课文,并当堂背诵一二段。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或朗读第一二段,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 6.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 7.始速祸焉 始:才 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 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12.诚不得已 诚:的确 1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较:较量,抗衡 14.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
四.理解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 3.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4.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 5.或曰 或:有人 6.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7.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8.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9.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0.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11.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12.理固宜然 固:本来 13.此言得之 得:得当,对 (二)通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宋朝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与子苏轼、苏辙并 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苏洵著有《嘉佑 集》。本文选自《嘉佑集· 权书》,《权书》共10篇, 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 宋朝建国以后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 政策,一切权力归中央,削弱了将帅的权力,但同时 有造成兵力渐趋衰落,以致在与辽和西夏的交战中输 多胜少,只好割地赔款以求和。针对这种现实,作者 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 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 策。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我们还清楚的 记得,贾谊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并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秦强而己弱。然而作为政 治家站的角度不同,则观点也有差异,时代环境不同,作 者的分析也不同。那么,作为文学家的苏洵对六过灭亡的 原因又持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他的《六国 论》。
《六国论》苏洵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论史讽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特点。 3.学习本文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使论点得到多层深入的充分 证明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多种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难点:论证的针对性——论史讽今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文言文三读法 (自读—导读—译读)
选出与例句中黑体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1.不赂者以赂者丧 A 秦以攻取之外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火 2.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A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死 C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举宠为督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C 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 以有尺寸之地 D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1.得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此言得之 C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E 然后得一夕安寝 2.亡 A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D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E 河曲智叟亡以应 3.事 A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 天下事有难易乎 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不事稼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